學科關聯度
A. 各個學科是相通的嗎專業是細分領域
1,全部的理工科都是相通的,包括常見的物理、化學、計算機、電子、機械、能源等。它們前兩年的基礎課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化學、電子電路、控制理論、線性代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等等等等。它們的區別主要在大三的專業基礎課和大四專業課。例如能源專業,它的專業基礎課只有3門,1流體力學,2工程熱力學,3傳熱學。至於專業課,主要就是在這3門課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和行業有關的內容。例如航空學院就會增加一些航空行業的介紹、電力學院就會增加一些電廠的介紹。包括後面的實習和畢業設計,都是這3門專業基礎課在各自行業的應用。所以一個化學專業的學生如果要轉行到能源行業,只要學習3門課就可以了,其餘行業相關的內容都是要在具體工作中學習的。
2,醫科和理工科總的來說是不相通的。尤其是臨床醫學,極其強調臨床經驗和操作技巧。所以醫科與其說是一門科學,不如說是一門技術。基礎醫學相對來說和普通的理工科更接近一點,所以很多理工科學校都在生物、化學等學院基礎上開展生物醫學研究。
3,全部的文科和理工科是不相通的。學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4,商科和理工科是單向相通的,即理工科轉商科比較容易,但商科轉理工科很難。商科會學習很多數學(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高等數學要求修最高等級的高等數學A,和數學系一個標准,機械類專業則是第二等級的高等數學B),但不會學習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控制理論等大量的基礎課,因此商科轉理工科比較難。但理工科轉商科比較容易(很多人考研的時候都是從理工科轉商科的)。
-------------
專業是對人類現有知識體系的分類。從這個角度,專業可以說是細分領域。但更准確的說,應該是分領域,而不是細分領域。
我國教育部把人類現有知識體系按3層體系進行了劃分:
1,學科門類。這個分類非常粗略,我們常說的工學、農學、醫學就是這個層次的分類。這都說不上是專業了,只能說是大致方向。
2,一級學科。這一層是對知識體系非常粗略的劃分,分成了100個左右的一級學科。由於所有的分類都是人為的,所以這個分類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具體變成什麼樣都是教育部說了算。
對於本科生來說,這樣100個左右的專業領域就可以大致區分出本科生學習的知識范圍,因為本科生本來學習的內容就很寬泛。因此,本科生通常的專業領域就是用一級學科標注的,例如看了某個本科生是「航空宇航科學技術專業」畢業的本科生,那就明白了他對這方面的基礎知識是學過的、了解的。
但一級學科分類太粗糙了,對於本科生雖然夠用,但對於更深入學習的研究生就不夠用了。因為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就是一個知識點(碩士生和博士生都是這樣的,只不過博士生研究的更深入),用一級學科很難說清楚這個研究生研究的點到底在哪裡。於是就有了二級學科。
3,二級學科。這是對一級學科粗略劃分的知識范圍進行再次細分。一般一個一級學科會分成8-10個左右的二級學科。具體劃分成多少,要看各自學科的特點。而描述研究生的學習領域時,通常用二級學科進行描述。
由於新的知識層出不窮,尤其是交叉學科經常出現,所以學科分類也在不停的變。尤其是二級學科,會變得很快,快到教育部都來不及更新。所以對某些比較牛的研究機構和高校,教育部會下放一部分二級學科制定的權力,讓他們自己定義一些二級學科。
對於普通人來說,二級學科的分類已經足夠精確了。例如我說我是做工程熱物理的,對普通人的大概理解就是研究燒鍋爐的。但對於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來說,二級學科其實也是非常粗糙的。例如工程熱物理專業是一個二級學科,研究燒鍋爐。但有的人研究如何鍋爐的結構形式,如流化床,有的人研究煤粉清潔,有的人研究燃燒效率。對於這個領域的人來說,大家的研究的點其實差別很大。
B. 請問灰色關聯度分析是哪個學科里的
根據科學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由劉思峰、黨耀國、方國耕三人編寫的《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第三版)》中所述,灰色關聯度分析是從屬於灰色系統理論這一新學科。
此書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灰色系統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應用技術,是作者長期從事灰色系統理論探索、實際應用和教學工作的結晶,同時還吸收了國內外同行近年來取得的理論和應用研究新成果,向讀者展示出灰色系統理論這一新學科的概貌以及發展動態。 全書共14章,包括灰色系統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灰色方程與灰色矩陣、序列運算元與灰色序列生成、灰色關聯分析、灰色聚類評估、灰色系統建模、灰色系統預測、灰色組合模型、灰色決策、灰色規劃、灰色投人產出、灰矩陣博奕模型和灰色控制等內容,並附有灰色建模系統軟體包。其中序列運算元、緩沖運算元公理系統及系列化弱化和強化運算元、灰數灰度測度公理、廣義灰色關聯度(灰色絕對關聯度、灰色相對關聯度、灰色綜合關聯度)、定權灰色聚類評估和基於三角白化權函數的灰評估新方法、LPGP漂移與定位求解、GM(1,1)模型的適用范圍以及灰色經濟計量銀型(G-E)、灰色生產函數模型(G-C-D)、灰色投人產出模型(G-I-O)、灰色馬爾可夫模型(G-M)和灰色解模型(G-G)等系作者首次提出。
C. 關聯度是什麼意思啊!急急急
兩者之間相關的聯系程度。就是這個東西跟另一件東西之間,有多大的回關系,聯系。你比如肥答皂跟肥皂盒,是相互承載的關系。毛巾和牙刷,是日用品,都是用來清潔個人衛生……差不多就這些了吧,呵呵呵……以上是我個人理解,如果你的問題很專業,那我就不知道了,呵呵……
D. 市場營銷學與其它學科關聯程度
您好:
最直接的就是消費者心理學了,關聯比較大。否則營銷就不能稱之為營銷,只能叫做銷售了。
祝您生活愉快!
E. 三科和注會的三科,關聯度有多少
關聯度很小,注會考試科目的考試難度和深度很大,而從業考試科目難度和深度很小,這兩者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F. 學科與此專業的聯系與區別
所謂學科,它的含義有兩個:一是作為知識體系的科目和分支。它與專業的區別在於它是偏就知識體系而言,而專業偏指社會職業的領域。因此,一個專業可能要求多種學科的綜合,而一個學科可在不同專業領域中應用;學科的第二個含義是高校教學、科研等的功能單位,是對教師教學、科研業務隸屬范圍的相對界定。學科建設中「學科」的含義偏指後者,但與第一個含義也有關聯。長期以來學科和專業的概念經常被混淆,專業被等同於二級學科。在這種觀念指導下,高校中必然出現分化過於綜合的局面,造成學科之間各自獨立分割,資源不能共享;在人才培養方面表現出過於專門化,知識面不寬;在科研方面也表現出研究方向狹窄和整體效益低下等等。故而一些名牌大學不得不採取精減、合並專業的措施,並強化大學科和學科群的意識。不少重點大學在競爭進入「211工程」時,才感受到盡管過去幾年中橫 向課題增多了,但科研力量相對分散乃至個體化,而大項目、高水平研究的實力、學科的總體優勢也隨之削弱了。現在各類型的大學都在搞學科建設,無疑是對一段時期內學校發展的總結和反思。
專業和學科是不同的,但也密切相關,相輔相成。專業以學科為依託、為後盾;學科的發展又以專業為基礎。學科為專業建設提供發展的最新成果、可用於教學的新知識、師資培訓、研究基地;而專業主要為學科承擔人才培養的任務和發展的基礎,更主要的是為社會的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另一方面,從面向社會培養人才的角度來看,學科的作用是間接的。在專業定位及培養目標、專業口徑、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研究與使用、教材、實驗設計與開設、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問題,學科建設是無法替代的。因此,將專業與學科混淆,或主張學科建設代替專業建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以學科建設代替專業建設的結果必然是削弱專業特有內容的建設,不利於專業的改革與發展,因此,理清關系、搞好專業建設,給專業建設適當的地位很有必要。
G. 學科和專業的區別和聯系
所謂學科,它的含義有兩個:一是作為知識體系的科目和分支。它與專業的區別在於它是偏就知識體系而言,而專業偏指社會職業的領域。因此,一個專業可能要求多種學科的綜合,而一個學科可在不同專業領域中應用;學科的第二個含義是高校教學、科研等的功能單位,是對教師教學、科研業務隸屬范圍的相對界定。學科建設中「學科」的含義偏指後者,但與第一個含義也有關聯。長期以來學科和專業的概念經常被混淆,專業被等同於二級學科。在這種觀念指導下,高校中必然出現分化過於綜合的局面,造成學科之間各自獨立分割,資源不能共享;在人才培養方面表現出過於專門化,知識面不寬;在科研方面也表現出研究方向狹窄和整體效益低下等等。故而一些名牌大學不得不採取精減、合並專業的措施,並強化大學科和學科群的意識。不少重點大學在競爭進入「211工程」時,才感受到盡管過去幾年中橫
向課題增多了,但科研力量相對分散乃至個體化,而大項目、高水平研究的實力、學科的總體優勢也隨之削弱了。現在各類型的大學都在搞學科建設,無疑是對一段時期內學校發展的總結和反思。
專業和學科是不同的,但也密切相關,相輔相成。專業以學科為依託、為後盾;學科的發展又以專業為基礎。學科為專業建設提供發展的最新成果、可用於教學的新知識、師資培訓、研究基地;而專業主要為學科承擔人才培養的任務和發展的基礎,更主要的是為社會的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另一方面,從面向社會培養人才的角度來看,學科的作用是間接的。在專業定位及培養目標、專業口徑、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研究與使用、教材、實驗設計與開設、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問題,學科建設是無法替代的。因此,將專業與學科混淆,或主張學科建設代替專業建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以學科建設代替專業建設的結果必然是削弱專業特有內容的建設,不利於專業的改革與發展,因此,理清關系、搞好專業建設,給專業建設適當的地位很有必要。
H. 學科性質是什麼概念
學科性質:人類的活動產生經驗,經驗的積累和消化形成認識,認識通過思考、歸納、理解、抽象而上升為知識,知識在經過運用並得到驗證後進一步發展到科學層面上形成知識體系,處於不斷發展和演進的知識體系根據某些共性特徵進行劃分而成學科。
人類所有的知識劃分為五大門類: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葯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

(8)學科關聯度擴展閱讀
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專業設置按「學科門類」、「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專業」(二級學科)三個層次來設置。
學科門類是對具有一定關聯學科的歸類,是授予學位的學科類別。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
(學位〔2009〕10號)的規定,學科門類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共同制定,是國家進行學位授權審核與學科管理、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依據。我國學科門類為13種。
按照國家2011年頒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的學科、專業目錄》,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和藝術學13大門類,每大門類下設若干一級學科,如理學門類下設數學、物理、化學等一級學科。
I. 各學科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各個學科是從不同的方面闡述知識和理論的的體系,但不同學科存在一定聯系。其一,在自然科學之間,數學是關於數、形關系和內在聯系研究的專門學科,是科學的各個學科進一步研究的基礎;物理學和化學、生物學都是研究物質的,只是側重不同,物理學研究的是研究物質的表現形式以及物質結構、表現形態的學科;化學是研究物質之間轉化的學科;生物學則是研究生命物質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其二,各學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密不可分。如生物學中有化學知識、物理知識;化學中有英語知識、生物知識、數學知識;物理學中有數學、化學知識;英語和漢語存在語法、單詞以及翻譯轉化等。
J. 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發展潛力很大!
很有潛力
事實上,我國交叉學科的研究總體數量並不少,但是質量高、影響大的成果還不太多。交叉學科為何發展難?
首先,交叉學科研究確實有一定難度。「交叉」不是將兩個學科簡單拼湊到一起,而是在對原有學科深耕細作的基礎上,找到與其他學科的內在邏輯聯系,相互作用培育出新的學術增長點,從而創造出「1+1>2」的效果。如果僅是為了交叉而交叉,流於形式,只會在創新的邊緣反復徘徊,白白浪費精力。
其次,交叉學科的「軟環境」還有待改善。由於我國科研體系是建立在傳統的學科分類上,師資、人才、資金甚至科研儀器等資源主要圍著單一學科轉,這使得從事交叉學科的科研人員常常被當成「四不像」,到底屬於哪個院系,參加什麼學術會議,論文該投給什麼學科期刊都不明確。到了科研項目申請、評審環節,就更尷尬了。專家評委多是單一學科出身,有時並非故意「遠親排斥」,而是確實不太懂交叉型研究,不敢輕易通過或打分,這使得一些科研前景廣闊的優秀項目常常錯失良機。這種身份和研究不被認同的尷尬,容易挫傷一些從事交叉學科研究人員的積極性。
此外,目前國內鼓勵交叉融合的科研氛圍還不夠濃厚。有的科研人員力求在一個學科上鑽到底,拒絕吸納其他學科的知識,心態不夠開放;有的科研人員習慣單打獨斗,和其他學科人員缺少交流和互動。反觀那些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大多是善於學習、開放包容的。在精準醫療領域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謝曉亮曾說,他的本科專業是化學,但還旁聽了許多物理系、數學系的課程,在美國做研究生時又對生物感興趣,幾年前開始涉獵醫學領域。他還會經常關注新領域,並與其他學科的科學家交流溝通。他總結,自己「取得一點成績的重要原因就是重視學科交叉」。
要促進交叉學科發展,必須為其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首先要改變我國學科區分的現狀。要從根本上破除原有學科劃分的科研管理和學科組織模式,打造一套交叉、開放和共享的學科運行機制,培養復合型科研人才。目前,清華大學成立了腦與智能實驗室和未來實驗室,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一批重點高校也在努力探索交叉學科的路徑。與此同時,科研項目申報和評審等配套政策也得跟上。對於一些交叉較為成熟的項目,應該明確加到申請指南中,放在主體專業下進行支持。而對於找不到「全能」評委的問題,可以在評審環節採用不同學科評委一起評審的模式,為交叉學科項目創造更為公正的評價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