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孝的文言文
Ⅰ 自寫以孝為話題的文言文
送你一篇我寫的,說的是「不孝」。
《風水》
山陰兄弟張伯、張仲,早年相繼與父母析居,自此不相吊慶。
前年喪妣,一應治喪事,其父一人自為之,兄弟似無聞無睹。今父新喪,伯仲各請道士設幽醮於庭。繼而分以重金聘堪輿風水先生,爭相卜地厚葬。兩家所聘風水先生,各為一方高士,早有杯葛,籍此相互鬥法,一言東南有瑞氣,當封侯;一言西南有祥雲,當拜相。紛執不下。
出殯日,村人舁棺至南口,因東西相持,兩眾夥大打出手。舁夫久而不堪其負,委柩於路側,伯仲亦於路口各設靈帳以醮。時甫交秋,三五日,屍腐生蛆蟲,紛紛墜地,遐邇不堪奇臭,鄰里深責之。況兄弟角力既久,頗感疲乏,有懈意。於是,伯、仲合筵,重金啖二風水師,望再卜。二風水師囊滿意得,經「合議」,共指今停棺處即「龍鳳地」也。兄弟姑妄信之,就地葬。墳既合,言有青煙氤氳而生。後伯得一子,官至二品;仲生一女,嫁世閥,博一品誥命。「龍鳳地」名聲得著,村夫爭相競為墓,日既久,大路口成亂葬崗也。
某官,祖輩為農,家境貧寒,常不能全齊衣褲。其父為人精明,適逢聯產承包,以養母豬售仔博小有,供某讀至碩士,得以外地為官。然某不思父恩,屢過家門不入。某娶妻生子,其母往探視。某嫌母生相難堪,但逢有客,輒禁母行於內室。母與子婦偶言及某幼時趣事,竟遭某毒打且驅之。母歸家白於翁,翁性躁,一病不起,嗚呼!某得噩耗,竟千里奔喪,同行數車,皆風水師也。至家,某並無戚容,隨風水師踏遍青山。後卜得一地,為一茶林。茶林主人乃一富商,雖某出金極昂,彼未嘗動容。相持既久,某曰:「便如何,尊主當開價。」茶商以言激之曰:「非某數免言。」意在令某知難而退也。某亦激之曰:「敢簽約乎?」曰:「然。」約既成,某即返城籌措,未久,諧矣。
翁既葬,某未及別母,偕眾風水師絕塵而去。未久,媼得子婦電告:「速來。襁褓兒病危,婦已無能持之矣!蓋因葬父所耗過巨,無可如何,官人監守自盜,月前『不官』矣!」
蘄州周子衡,家殷實無憂。美中不足者,惟逾四十而無子。居之左近有蘭若,屢進香布施,冀求一賜,然屢無應驗,心有不忿。一日,得抽上簽,喜,詢諸老和尚。和尚釋之曰:「好簽!爾福祿財氣占盡矣!」周曰:「何以無子嗣?」和尚曰:「有無嗣續,當知汝前緣債孽。前世人欠汝者不得還,今世人為汝子以還之;前世汝欠人者不得還,今世人為汝子以討之。為人子者,或還債,或討債,因果輪回,生生不息。故汝前世不欠人,人亦不之欠,無因便無果,何來子嗣?」
亂曰:「佛家論因果報應,堪輿求墳山貫氣。觀今世之人:得官得財者,不思官之所本,不憶財之所來,概曰祖墳冒煙也。然憤憤不平者,每言善惡有報,待時辰一到,一定要報。究其所以,兩者皆妄也!為貪官者,迷風水之說,衷心祈禱好運長久;為庶民者,信報應之言,切齒靜待貪官遭變。然,因果報應,尚有勸善之意;墳山貫氣,實屬無稽之談。施仁得仁,施義得義,立身之本也。於不仁不義之徒,撻之笞之,方可樹人間正氣。」
Ⅱ 搜幾個關於孝的文言文
東漢陸績,字公紀。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卧冰求鯉
原文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譯文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Ⅲ 關於「慈孝」的古文和名言。
凡音而起,由來人心生也,人自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訓學齋規》
Ⅳ 哪位有關於孝文化的古文和詩名,要篇幅長一些的
古代的: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母稱兒干卧,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錦》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字嚴
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
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詩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
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
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現代的:
1京城的雨澆濕我疼痛的心臟
褲兜里的雙手支撐著我無力的臂膀
捲曲的長發遮不住流下的眼淚
心痛扭曲著我的臉龐
醒來吧我的父親 您知道我有多想
我多想給您我全部的力量
再為您捶捶背 再為您捏捏腿
求老天再給我們一些盡孝的時光
醒來吧我的父親 您知道我有多想
我多想給您我全部的力量
那一紙病重通知不會把我們壓垮對嗎
我的血液里流淌著和您一樣的也是您所賦與的堅強
您終於醒了 我要感謝仁慈的上蒼
您是媽媽和我們唯一的力量
既然今生註定我們一路風雨
我只企求路長 只求路長 一路風雨又何妨
2腳下的白雪
印出他串串的足跡
刺骨的北風
似萬把鋼鞭無情的抽打他那堅毅臉頰
急促的呼吸和著冷風
使他的粗眉和胡須變成銀色
他繼續走著
走在小興安嶺的山間小道上
我知道他的腳下本無路
鵝毛般的大雪
淹沒了他的腳印
不遠處又印出了新的一串
寬寬的肩上一捆砍下的柴
本來挺拔的身體不免有些彎曲
粗而有力的大手握著一把板斧
他繼續走著
不知何時
北風卷著雪花回了家
陽光又灑到巨人的身上
你不能給我財富
可在你的懷里我感到安全又幸福
永遠愛你----我的父親
Ⅳ 孝老的文言文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現代漢語的意思是: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Ⅵ 關於孝順的文言文
孝經里多的是
Ⅶ 800字文言文關於盡孝的
李密盡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葯必先嘗後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為郎。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乃上疏曰:「臣以險釁……臣生當隕身,死當結草。」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於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後卒於家。
翻譯: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今四川省彭山縣)。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虔。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再嫁。當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戀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裡未曾脫衣。為祖母端飯菜、端湯葯,他總要嘗過後才讓祖母用。(李密)有空閑的時候就講學,一講學就忘記疲勞,並且以譙周為老師,譙周的學生把他和子游、子夏並列相比。
他年少時在蜀漢做郎官。多次出使吳國,頗有辯才。吳人稱贊他。蜀漢平定後,泰始初年,晉武帝委任他為太子洗馬。他因為祖母年高,無人奉養,沒有接受官職。於是上疏說:「臣以險釁……臣生當隕身,死當結草。」皇帝看了以後說:「(這個)讀書人高雅的名聲,不是圖有虛名啊。」於是就停止徵召(他)。後來(他的祖母)劉去世了,(他)服完喪,又以洗馬的身份被徵召到洛陽。當時司空張華問他說:「(你認為)安樂公這個人怎麼樣?」李密說:「可以與齊桓公相並列。」張華問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說:「齊桓公得到管仲(的輔助)而稱霸
Ⅷ 關於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詩歌或文言文有哪些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5、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6、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7、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
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9、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康熙
10、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11、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勸報親恩篇》
12、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13、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14、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15、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勸報親恩篇》
Ⅸ 關於慈孝的古文,最好的文言文的
《二十四孝》講的都是孝道的故事,你選擇吧,有的是糟粕。例如郭巨埋兒,這樣的不可信,也不能行教育之用。
一、孝感動天虞舜
虞舜。瞽搜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系詩頌之。
詩曰對對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下。
二、親嘗湯葯西漢文帝劉恆
西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擔母嘗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葯非親嘗弗進。仁孝聞於天下。系詩頌之。
詩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玻湯葯必先嘗。
三、嚙指心痛周朝曾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曾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嚙指以悟汝耳。後人系詩頌之。
詩曰母指方纏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四、單衣順母周朝閔子騫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閔損。衣以蘆花。一日。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後母聞之。卒悔改。系詩頌之。
詩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五、負米養親周朝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嘗食黍薯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黍薯之食。為親負百里之外。不可得也。有詩為頌。
詩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六、賣身葬父漢朝董永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主令織布三百疋。始得歸。婦織一月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有詩為頌。
詩曰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布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七、鹿乳奉親周朝郯子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有詩為頌。
詩曰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八、行佣供母後漢江革
後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之去。革輒泣告有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貧窮裸跣。行佣以供母。母使身之物。莫不畢給。有詩為頌。
詩曰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告知方獲免。佣力以供親。
九、懷橘遺親後漢陸績
後漢陸績。字公紀。年六歲。至九江見袁術。術出橘待之。績懷橘二枚。及跪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有詩為頌。
詩曰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橘實。遺母報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唐。崔南山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奶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玻長幼咸集。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婦之孝敬足矣。有詩為頌。
詩曰孝敬崔家婦。乳姑晨盥梳。此恩無以報。願得子孫如。
十一、恣蚊飽血晉朝吳猛
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潛膚。恣取膏。雖多不驅之。恐其去以而噬親也。愛親之心至矣。有詩為頌。
詩曰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恣取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十二、卧冰求鯉晉朝王祥
晉。王祥母喪。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欲食鮮魚。時天寒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有詩為頌。
詩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十三、為母埋兒漢朝郭巨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黃金一釜。上雲官不得齲民不得奪。有詩為頌。
詩曰郭巨思供親。埋兒為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十四、搤虎救父晉朝楊香
晉。楊香年十四。常隨父豐往田間獲粟。父為虎曳去。時楊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
搤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方得免於害。有詩為頌。
詩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身饞口中。
十五、棄官尋母宋朝朱壽昌
宋。朱壽昌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復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謂不尋見母。誓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已七十有餘。有詩為頌。
詩曰七歲離生母。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後。喜氣動皇天。
十六、嘗糞憂心南齊庚黔婁
南齊。庚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流汗。及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愈劇。但嘗糞。
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有詩為頌。
詩曰到縣未旬日。樁庭遘疾深。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十七、戲綵娛親周朝老萊子
周。老萊子至性孝。奉養二親。備極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彩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常取水上堂。詐跌卧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有詩為頌。
詩曰戲舞學驕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氣滿庭幃。
十八、拾桑供母漢朝蔡順
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隻與之。有詩為頌。
詩曰黑桑奉萱幃。飢啼淚滿衣。赤眉知孝意。牛米贈君歸。
十九、扇枕溫衾漢朝黃香
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香躬執勤苦。一意事父。夏天暑熱。為扇涼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劉護表而異之。有詩為頌。
詩曰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
二十、湧泉躍鯉漢朝姜詩
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魚膾。夫婦常作之。召鄰。母。供食之。後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詩時取以供母。有詩為頌。
詩曰舍側甘泉出。朝朝雙鯉魚。子能恆孝母。婦亦孝其姑。
二十一、聞雷泣墓三國(魏)王裒
魏。王裒事母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殯葬於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墓所跪拜。
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懼。有詩為頌。
詩曰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二十二、刻木事親漢朝丁蘭
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則出血。木像見蘭。又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將妻出棄之。有詩為頌。
詩曰刻木為父母。形容如在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幃。
二十三、哭竹生筍三國孟宗
三國。孟宗。字恭武。少孤。母老病篤。多月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歸持。作羹奉母。食畢疾愈。有詩為頌。
詩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二十四、滌親溺器宋朝黃庭堅
宋。黃庭堅。號山谷。元佑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體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洗滌溺器。未曾有一刻不供人子之職。有詩為頌。
詩曰貴顯聞天下。平生事孝親。不辭常滌溺。焉用婢生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