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高中文言文一詞多義

高中文言文一詞多義

發布時間: 2020-12-05 12:45:16

A. 高中文言文徒的一詞多義

B. 有關高中文言文一詞多義 高分

【過】1.走過,經過。如:雷霆乍驚,公車過也。(《阿房宮賦》)2.超過,勝專過。如:一出門,裘馬過屬世家焉。(《促織》)3.探望,看望。如:一日,大母過余。(《項脊軒志》)4.過失,錯誤。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5.責備。如: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鴻門宴》)
【患】1.憂慮,擔心。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2.災難,禍害。如:死亦我所惡,所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辭也。(《魚我所欲也》)3.疾病,毛病。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下》)
【就】1.接近,靠近。如:金就礪則利。(《勸學》)2.成就,完成。如:然嬴欲就公子之名(《》)3.上(車、路)。如: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信陵君竊符救趙》)4.就任,赴職。如: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5.接受。如: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廉頗藺相如列傳》)
太難打了!!!

C. 急求 高中文言文100個常見的一詞多義!

這個太多,也用不著。多積累就可以了,文言文通常考查120實詞:
高考考點—120個文言實詞集錦
1、 愛
吳廣素愛人(愛護,加惠)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喜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喜愛)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歡)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阿》(愛護)
而臣衰,竊愛憐之《觸》(憐愛)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吝嗇)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邶風?靜女》(通「薆」,隱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撫)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安享,感到舒適)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怎麼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安穩,安定)
君安與項伯有故(怎麼)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勾》(怎麼,哪裡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使……安穩)
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項王曰:「沛公安在?(哪裡)
3、被
澤被後世(施及,加於……之上,引申為蒙受)
被火之後,無處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執於五坡嶺(介詞,表被動)
被發行吟澤畔《屈》(通「披」)
將軍身被堅執銳《陳》(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蓋)
操吳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節倍思親(加倍)
倍以結之,則民不倍(背叛背棄)
願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鴻》(違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詞,本來)
墨之道,兼愛為本(根本,基礎)
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活》(量詞,冊)

6、 鄙
齊孝公伐我北鄙(邊境)
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報》(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為戲(自謙,代詞)
蜀之鄙有二僧《為》(邊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鄭伯克段於鄢》(邊境)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邊境)
越國以鄙遠《燭》(以……為邊境)
7、兵
可汗大點兵(軍隊)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軍隊)
勒兵,下令軍中《信》(軍隊)
8、病
君之病在腸胃(疾病)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擔心,憂慮)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細看,觀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觀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潔白的樣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考察,舉薦)
10、朝
於是入朝見威王《鄒》(朝廷)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聽朝(朝政)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岳》(早晨)
能謗譏於市朝《鄒》(朝廷)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上朝,朝見)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識(曾經)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簡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竟然,簡直)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竟然,簡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蘭》)(竟然)

12、乘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虛直抵其城(趁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衛風 氓》(登上)
13、誠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假如,果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
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也《祭》(確實)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假如,果真)
可謂智力孤為,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六》(確實)
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祭》(真誠的心意)
14、除
灑掃庭除(台階)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國恩,除臣冼馬《陳》(任命官職)
15、辭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告別,辭別)
臣等不肖,請辭去《廉》(告別,辭別)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道歉)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屈》(言辭,文辭)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托辭,說辭)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告別)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托詞,辯解之辭)
歸去來兮辭(古代一種文體)
16、從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跟隨)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 順從,跟隨)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聽從)
從是以後不敢復言(介詞,由)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通「縱」締結盟約)
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屈》(通「縱」締結盟約)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介詞,由)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鴻》(使……跟從)
17、殆
驪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石》(大概,恐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通「怠」,懈怠)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幾乎,近乎)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 秋水》(危險)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危險)
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報》(大概,恐怕)
農者殆則土地荒(通「怠」,懈怠)
18、當
當窗理雲鬢(對著,向著)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抵擋,抵禦)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抵擋,抵禦)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兩者相抵)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過》(方,值)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阻擋)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在……時候)
吏當廣所失亡多(判決,判罪)
19、道
會天大雨,道不通《陳》(道路)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取道)
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義)
道不同,不相與謀(志向)
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說)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說)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師》(道理)
有碑仆道,其文漫滅《游》(道路)

D. 高中文言文"得"的一詞多義


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得到,取得
往往有得 這個要有前後文要好理解一點
與公甚相得 投緣


釋義 dé
①<動>獲得;得到;取得。與「失」相對。《魚我所欲也》:「一簞食,一豆羹,~之則生,弗~則死。」《垓下之戰》:「漢皆已~楚乎?」
②<動>貪求;貪得。《論語?季氏》:「戒之在~。」
③<名>心得;收獲。《游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往往有 ~。」
④<形>得意;滿足。《蘭亭集序》:「當其欣於所遇,暫~於己,快然自足。」
⑤<動>領會;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公之心。」
⑥<形>合適;恰當。《六國論》:「此言~之。」
⑦<動>實現;達到。《信陵君竅符救趙》:「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諫太宗十思疏》:「既~志則縱情以傲物。」
⑧<動>能;能夠。《垓下之戰》:「項王自度不~脫。」《送東陽馬生序》:「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遍觀群書。」
⑨<副>應該;應當。《鴻門宴》:「君為我呼入,吾~兄事之。」
⑩<助>表示完成或補充說明結果。《琵琶行》:「十三學~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倉皇北顧。」

E. 高中文言文一詞多義

數:1.數目,數量。 2.幾,幾個. 3.規律,必然性. 4.天命,命運. 5.技藝,方術. 6.同"促". 密,與"疏"相對. 7.計算 8.屢次

易:1.換版. 2.改變權. 3.容易. 4.輕視. 5.書名,<易經>的簡稱. 6.治,整治. 7.通"埸",邊界.

引:1.拉開弓. 2.引導,率領. 3.避開,退卻. 4.取過來. 5.樂府詩體的一種.

退:1.向後走,退卻. 2.辭去官職. 3.減退,衰退. 4.謙讓

PS:要例句,請加分。。謝謝。。

F. 高中文言文「而」的一詞多義

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表示遞進關系,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表示承接關系,相當於「就」、「才」。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鍾山記》
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萬鍾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表示目的關系,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相當於「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表因果關系,相當於「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G. 高中文言文一詞多義

1、將 田園復將蕪 ----將要制;出郭相扶將----語氣助詞;將功贖罪----用
2、引 引壺觴以自酌----舉;引喻失義---引用,借用;將軍夜引弓 ---- 拉
3、策 策扶老以流憩---名詞;策之不以其道----駕馭;執策而臨之----鞭
4、行 感吾生之休---?;三人行 則必有我師----隊伍,行伍;余嘉其能行古道----施行
5、以 家叔以於貧苦----因為?;既自以心為行役---用;農人告予以春及----用
6、見 遂見用於小邑----任用;虎見之,龐然大物也----看見;真知灼見----見解
7、之 知來者之可追----它

H. 高中文言文中「所以」一詞多義

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韓愈《李花》詩之一:「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紅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願聞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問其所以,都是黃河沿上的州縣,被河水決了,田廬房舍,盡行漂沒。」
2、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
《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史記·衛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3、用以,用來。
《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史記·孟嘗君列傳》:「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
宋蘇洵《幾策·審勢》:「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
唐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
《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城內好生驚怕。只因許庄公是個有道之君,素得民心。願為固守,所以急切未下。」
《紅樓夢》第六二回:「他和林妹妹是一日,他所以記得。」
趙樹理《三里灣·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個先到的,所以對這房子里邊的情況很熟悉。」
5、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史記·魏公子列傳》:「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異日,種諫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罷若身疾作者,但為吳耳!』」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遠來者,正要相公游此間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李自成之所以敢於向東奔竄,是因為他聯絡 羅汝才到潼關接應。」
6、連詞。表示因果關系。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
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前蜀貫休《蜀王入大慈寺聽講》詩:「祇緣支遁 談經妙,所以許詢都講來。」
《老殘游記》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未曾進得一個。」
老舍《黑白李》:「黑李是我的好友,因為常到他家去,所以對白李的事兒也略知一二。」
7、可以。
《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莊子·知北游》:「人倫雖難,所以相齒。」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九:「言可以相齒也。」
《文子·上仁》:「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為。
《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為註:「以,為也。」
9.相當於古義『許』,表數目不確定

I. 高中文言文倍的一詞多義

解答來:
①「倍」的本義源是按原數增加,與現代漢語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動詞,通「背」,意為「背棄」「違背」「背叛」等。如:
願伯具言之不敢倍德也。(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②「倍」也可以用作副詞。意為「加倍」「更加」「愈加」。如:
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J. 高中文言文一詞多義大全

愛:吝嗇者。「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
敬重,愛護。「吳廣素愛人,士卒皆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喜歡,喜好「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愛惜,珍重「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
吝嗇,捨不得「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安:安逸的壞境「不念居安思危」《諫太宗十思疏》
安穩「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兵:兵器,武器「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六國論》
軍事」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國論》

朝:朝廷」於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
朝會「相如每朝時,必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使來朝見「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朝拜「燕趙韓巍聞之,皆朝於齊《鄒忌諷齊王納諫》

除:任命「承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

辭:言語,言辭「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魏公子列傳》
文辭,措辭「其文約。其辭微」《屈原賈生列傳》
告別,辭別「旦辭爺娘去」《木蘭辭》
離開「我去年辭帝京」《琵琶行》

信:
本義是話語真實。
(1)形容詞。意為「誠實」「忠誠」「守信」。如:A.信臣精卒。(《過秦論》)B.皆明智而忠信。(《過秦論》)
(2)動詞。意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鍾山記》)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傳》,這里「信」可進一步引申為「親近」「寵愛」之意。)附虛詞用法:
用作副詞。
(1)表隨便,可譯為「隨意」「隨便」。如:低眉信手續續彈。(《琵琶行》)
(2)表確鑿,可譯為「實在」「確實」「的確」等。如:煙波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興:
本義是共同把一件東西舉起來。用作動詞:
(1)興起,發生。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2)發動。如成語「興師動眾」。又如:懷王大怒,大興師伐秦。(《屈原列傳》)
(3)興辦,創辦,復興,振興。如成語「百廢待興」。又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伶官傳序》,一說「興」為形容詞,意為「興旺」「興盛」,在此活用為使動詞。)

行:
本義是道路,讀háng。
(1)動詞。讀xíng。
①運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③行動,執行,奉行。如成語「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師說》,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師之道。)
(2)名詞
①讀xíng,意為「品行」「品德」。如: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B.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②讀xíng,一種古詩體,屬歌行雜體。如:《琵琶行》
③讀háng,古代軍隊編制,二十五人為一行。如:(陳涉)躡足行伍之間。(《過秦論》)
附虛詞用法:
副詞,讀xíng,可譯為「將要」「即將」。如成語「行將就木」。又如: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行休:即將完結。)

幸:
本義是幸運。
(1)動詞
①寵愛,寵信。如: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特指皇帝到某處,可譯為「駕臨」「來到」。如: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③慶幸。如成語「幸災樂禍」。
附虛詞用法:
副詞,有兩種情況:
(1)表情態,可譯為「僥幸」「幸虧」「幸好」。如:
A.……則幸得脫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B.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
(2)表尊敬,相當於「希望」,有時不必譯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傳》,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可不譯。)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