曩文言文
A. 曩在古文中的解釋通常是
【字復「曩」】 曩nǎng, 部首 :日 部首筆畫制 : 4 總筆畫 : 21 形聲字 :從日,襄聲。 本義 :以往,過去。(former;past)同本義 【相關片語】 曩昔nǎngxī (formerly)從前 【相關書名】 曩,久也。——《爾雅》 曩者,爾心或開予。——《禮記·檀弓》 曩者,志人而已。——《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曩而言戲乎。——《國語·晉語》 猶有曩之態也。——《楚辭·惜誦》 曩令樊酈絳灌。——《漢書·賈誼傳》 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曩胡公按部。——清·張廷玉《明史》 nǎng 以往,從前,過去的:曩日。曩年。曩時。曩者(從前)。曩昔。
B. 翻譯文言文曩有愚者
曩有愚者,常於戶外縣履為志。一日出戶,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版至薄暮,愚者歸,不見權履,訝曰:「吾家徙乎?」徘徊不進。妻見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無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識吾?」愚者審視之,乃悟。
----------------------------------------------------------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經常在外面懸掛鞋子作為標志.一天他到外面去,到了中午,忽然下起了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進來.到了傍晚,愚蠢的人回到了家,他沒有看見鞋子,驚訝的問:「這是我家嗎?」來回走動卻不進去.他的妻子看見了他,問道:「是你的家,為什麼不進去呢?」愚蠢的人說:「沒有鞋子,不是我的家.」妻子說:「你難道不認識我了嗎?」愚蠢的人觀察了他的妻子,才恍然大悟.
「不識自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要教條,要靈活多變,善於變通,而諷刺了那些只講教條而不求實際的人。
C. 文言文的虛詞有哪些,什麼意思
之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其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後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焉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里」「在那裡」。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遊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乃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於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為
「為」作為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
D. 求蛇銜草的文言文譯文。 原文: 曩有田父耕地,值見創蛇焉。頃之,有一蛇銜草著創口上,竟日創蛇走。
過去有一位老農耕地,恰好看見一條受了傷的蛇躺在那裡。過了一會兒,另版有一條蛇,銜來一權棵草放在傷蛇的傷口上。第二天,受傷的蛇跑了。老農拾取那棵草其餘的葉子給人治傷全都靈驗。本來不知道這種草的名字,鄉里人就用「蛇銜草」當草名了。古代人說:「蛇銜草能把已經斷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樣。」並不是亂說的。
E. 文言文翻譯
王戎七歲的時候,復和小朋友們一道制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斷了。那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後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大路邊上,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來一嘗,果然是這樣。
楊朱的弟弟楊布穿著白色的衣服出門,天下雨,脫去白色的衣服,穿黑色的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是他)就對他(狂)吠。楊布惱火,要打它。楊朱說:「您別打它。您其實也是一樣啊。(如果)原來你的狗白色的出去,黑色的回來,你難道不會奇怪嗎!」
王元澤很小的時候,有客人將一獐一鹿放在同一籠子中送給他,並問道:「哪個是獐?哪個是鹿?」元澤其實分不清獐也鹿,沉思了一會兒,他回答說:「獐邊上是鹿,鹿邊上是獐。」對他的這種回答,客人非常驚訝。
F. 文言文「曩」讀音是什麼急!!!

G. 曩日獵於許田時!翻譯文言文
曩日獵於許田時:
1、曩是從前的意思,「獵於許田」是介詞結構後置。
2、譯文:從前我在許田打獵時。
H. 文言文上的"曩"怎麼讀
一、曩的讀音:nǎng
二、漢字釋義:
以往,從前,過去的:~日。~年。~時。~者(從前)回。~昔。
三、漢字答結構:上下結構
四、部首:日
五、相關片語:
曩篇、曩歲、曩分、曩蹤、曩葉
(8)曩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漢字筆畫:
豎、橫折、橫、橫、點、橫、豎、橫折、橫、豎、橫折、橫、橫、橫、豎、豎、橫、撇、豎提、撇、捺

二、詞語釋義:
1、曩篇
指前人的名篇佳句。
2、曩歲
往年。
3、曩分
舊日的情分。
4、曩蹤
昔人的事跡。
5、曩葉
往代;前代。
I. 文言文難題 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 把這句話的文言實詞解釋一下,以,於,曩者,再翻譯一下.
曩 nǎng 本義:以往,過去 曩者(從前)
「教以慎於接物」是省略&倒裝句,意思是「用謹慎地接專人待物(的方法屬)來教導(我) 以:動詞,用 於:介詞,無意義
「曩者辱賜書」就是一樓說的那個意思了:
前不久承蒙您給我寫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