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點文言文考點
『壹』 高考常考文言文重點句翻譯
看見你這個問題,我想起了多年前的我也問過這個問題,一堆人建議我買本書就好了,可以那種總復習的書,裡面有重點語句和翻譯
『貳』 古詩文默寫高考考點解讀
古詩文默寫,高考考點的解讀,這種可以在高考網上去查詢到的,需要去查很多的視力。
『叄』 求整理下列文言文的高考考試常考點,名言名句,整理夠全就採納了! 文言文常考部分 1.《詩經
我知道我剛剛寫了
『肆』 求高考文言文常識總結!!越詳細越好
文學常識不得記混記雜,要時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如記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學主張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誦最終要通過默寫落實在卷面上,在復習中,一定要背默結合,默寫時還要細心,不要出現錯字、漏字、前後顛倒等錯誤,此外,還應注意標點和語氣。【考點達標】⒈."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這副對聯,說的是( ) A.賈誼 B.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對聯中嵌有屈原詩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詩中以芳草自喻品質的高潔。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從內容上看,與屈原事相合;從感情上看,表達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國別(或朝代)對應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西遊記》-吳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國 B.《鏡花緣》-李汝珍-明代 《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美國 C.《西廂記》-王實甫-元代 《唐璜》-拜倫-英國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紅與黑》-莫泊桑-法國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義大利人,不是德國人;B.《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紅與黑》的作者是法國的司湯達,不是莫泊桑。) 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這首詩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蘇洵、蘇軾、蘇轍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鶴 答案:B(題干中的一首詩是朱德同志為四川三蘇祠而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B項。A項中,曹操、曹丕、曹植雖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詩賦流傳於今,但他們不符合詩中「峨眉共比高」這一內容。C項中,班彪、班固、班超雖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學著稱,而班超有是名將,所以與詩中「都是大文豪」內容不符。D項中杜甫、杜牧、杜荀鶴不是父子關系,因此更不符合詩意了。)
『伍』 文言文知識點怎麼復習
一、文言文復習方案
1、夯實基礎,課本復習三遍
分析歷年高考試題,我們就會發現,文言文的考查,無論是實詞虛詞、特殊句式、文句理解,還是翻譯語段、默寫名篇,無一不是源自於課內,幾乎歷年的考點設置,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關聯的知識點(這里,我就不再舉例了),尤其是辨析虛詞意義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寫,其中例句和考查內容,全部都是課文原句。可見,學好課本,鞏固基礎知識,是關鍵。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加強對課本的復習。那麼為什麼要復習三遍呢?這是遵循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而確定的,為了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三遍復習法,採取由淺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個體到群體的方式。
第一步,從高一開始,每學完一冊書,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將所有要求背誦的篇目(這里也有老師要求的),在假日里,復習背誦並且默寫在作業本上,三年一貫,「學而時習之」。這是疏通重點的一步,旨在熟記要點,形成口筆交互效果,增強記憶。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讀,將1---6冊課本所有文言篇目(這時,最好不包括古詩與戲劇,這兩部分單獨復習,效果會更好),採取5、4、3、2、1、6的先後順序,每周三節晨讀,一周一個單元,十一周可以復習完。要求學生每篇必讀兩遍,第一遍連注釋一起讀,重點讀注釋,解義;第二遍,通讀全篇,如有背誦,復習背誦。之所以照前面順序安排,是為了提高復習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講第五冊,大約兩個月後能講到第六冊,如此安排這兩冊就可以及時復習)。這一步,是以學生個體的活動為主,教師僅指導而已,目的在於熟悉課文內容,在淺表意義上,力圖增強語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學期末,利用一個月的課上時間,師生共同逐篇復習課文。這一步,是最關鍵的一步,尤其是對於第二步的深化與提高。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備課,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講文言文,而實質上,教師一定要對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識要點爛熟於胸,在課上復習時,要拎出要領,觸類旁通,注意知識前後聯系,總結規律,授之以漁。所以,這一復習過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點,做到每課有得,充分體現知識體系的連續性相關性和取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才能從淺表的熟識達到深層的理解進而從容的運用。
2、加強針對訓練,復習穩扎穩打
前面的三步復習,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導措施,極容易半途而廢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檢查作業即可。而對於二、三兩步,則必須加強針對訓練。以考核來促進復習,以成績來檢驗效果。
第二步,一單元一測,命題側重課本中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以及詞類活用和文學文化常識,加上課文重點句子的翻譯、名句名篇的默寫。測試時間以一課時為宜。
第三步,一冊一測,時間以兩課時為宜。除了以上內容以外,再加入課外考查,翻譯和閱讀一律選自課外(最好選用最近六年來的高考文言文閱讀,翻譯也從中命題,這樣可以一舉兩得,節約復習時間),考查要點要與本冊知識點銜接,體現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轉化。
這種檢測題,必須教師自己命題,針對課本,針對學生,針對自己的教學。備課組里,幾個老師最好分工合作,根據具體情況,各分一部分命題任務,便於集體備課腦力資源共享,也避免重復考查無效勞作。
3、演練高考,學以致用
復習課本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得心應手遷移知識的運用能力。這種能力具備與否,或者說,能不能有效的發揮出來,最終體現在對試題的解答上。所以,面對高考,夯實基礎之後,就需要解決學以致用的問題。
高三下學期前兩周,在這方面做一下集中訓練,以便使學生能夠有效的把課本知識運用起來,游刃有餘的去解決問題。歷年的高考題已經通過復習課本時的檢測訓練全部練過了,這時還不要急於做文言文大閱讀與翻譯的模擬題,先用四課時,將實詞、虛詞、活用與句式分別集中匯總一下,聯系課文與高考,總結特點,抓住規律,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達到透徹理解。然後,採取集中強化訓練的方式,選擇優秀的模擬試題,做十個文言文大閱讀。最後,在高考前一個月里,應當要求學生每天做一個文言文閱讀(包括翻譯),其目的,就是為了保持良好的語感,最好選擇附有答案的習題,如果需要講解,教師只需在課前用八到十分鍾就足夠了。
二、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分析
縱觀近十幾年的文言文試題,除了在選材方面注重史傳類,文質兼美,命題點多,適合高中生閱讀外,還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從考試內容看,文言文測試是「言」「文」並重。這里的「言」,即文言知識,如實詞虛詞理解、古今詞辨析等;「文」主要指對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來的文言文試題,題量一般是6道,6道題的測試內容分工明確,基本上是前三題注重測試「言」,後三題注重測試「文」,分數「平分秋色」,各佔9分。文言文測試「言文」並重的特點,改變了過去重「言」不重文,實質上僅僅是古漢語測試的不良傾向,對中學文言文教學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受到了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好評。故這一命題特點一直在文言文命題中保留著。2002年雖然有調整,但閱讀部分的命題不會出現大的變化。
2.從測試能力看,文言文測試著重考查文言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對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慮到考生答卷的總書寫量和閱卷等多種因素,在題型方面,文言文測試一直採用選擇題,命題的指導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而這必須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這是閱讀的「階梯」。因此,從測試能力看,對「言」的重視,實質上是考文言知識的遷移能力,即利用有關文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文」的重視,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個別題目(一般是最後一道題)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層級分別是B級或C級。這就使考生在掌握較扎實的文言文知識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試題相對簡單,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體得分情況相對穩定,區分度較好。文言文測試能力的相對穩定,對中學文言文教學改革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從答案的編制看,文言文測試是題目出在「課外」,答案在「課內」。這里「課外」的含義一般指「選材」是學生沒學過的,題目是沒做過的;「課內」的含義可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指測試的知識是學生「課內」學過的,二是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加以推斷。近幾年的文言文選材多出自封建社會官修的所謂「正史」,如2001年選自《史記·田單列傳》,2000年選自《三國志·胡質傳》「裴松之注」,1999年蘇瓊選自《北齊書·蘇瓊傳》,1998年李若水選自《宋史·忠義一·李若水》等,以上史書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選文內容或忠孝,或法制,或處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謀,或清正廉潔……這些都是教材沒有出現過的,其包含著的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等積極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適合中學生閱讀。高考把學生沒學過的內容和課內學過的內容結合起來,非常巧妙地測試出學生課內文言文學習的水平。例如2001年《田單列傳》11題中的實詞「拔、附、乘、龍」和12題中的古今詞,「反間、南面、鼓噪、擾亂」等都是課內學過或涉及的,只不過換了一下語境而已。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推斷的題目,如1991年第18題「頑魯者亦當矜憐」中「頑魯」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賢俊者自可賞愛」,二者是對舉比較,則不難據「賢俊」一詞推斷出「頑魯」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譯由辨析改為筆譯,即由選擇題改為語言操作題。如前所述,這是2002年將增加的新要求,說其「新」,只是與近十幾年的高考相對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筆譯的題目並不少見。增加文言文筆譯的好處,一方面體現命題「穩中有變」的原則,另一方面,從測試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語言表達,可以說一舉多得,導向良好。三、解題方法與技巧
1、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詞語含義必須結合語境。
A①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
如1998年高考試題第16題B項「金人曳出,擊之敗面」的「曳」字,題面釋為「蜂擁」。如果僅就這個句子看,「金人蜂擁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聯繫上下文來看就不行了。「(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可知「曳「擊」的對象都是李若水。又「曳」後跟著「出」字,可知「曳」應是「拖、拉」的意思。
②詞彙、成語聯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見得少,但在某些詞語或成語里保留著,我們可以聯想有關的詞彙、成語,推測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題A項「善才繩之」,題面解釋為「捆綁」,是否正確呢?我們可以聯想「繩之以法」這個成語,「繩」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斷出「善才繩之」也應該是制裁的意思,這里作「捆綁」講是不正確的。B項「先涕泣不自勝」,題面注為「控制」,是否正確?可以聯想「勝任愉快「喜不自勝」,「勝」都作「承受」講,可知作「控制」講是不準確的。
③分析語法結構,確定詞性。
如1986年全國試題第9題2小題「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為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和解釋:A.chen陳列B、zhen陣地C.zhen陣容D.zhen列陣。為了正確把握「陳」字的讀音和意義,我們對其進行語法分析。「陳」字前有「而」字與「對渭」連接,說明「陳」是個動詞,所以B項、C項都不對。再聯繫上下文來看,他們是在打仗,故不是「陳列」而是「列陣」,應選D。
④利用相似的語言結構,處在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進行推斷。
如1991年全國試題18題「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頑魯」的正確意義是:A.愚笨而魯莽B.固執而粗魯C.頑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頑魯」與上面「賢俊」相對的特點來加以推斷。「賢俊」是「賢能而俊俏」,那麼,能與之相對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幾項中有些東西如「魯莽」「固執而粗魯」「頑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
B「常見文言實詞」是指考查范圍,包括通假字、異讀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新大綱中列出了120個重點實詞,原語文課本中共列了340個,根據十年的高考統計,在所考查的50多個實詞中,有40多個是上述詞語表中所列,特別是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更是考試的重中之重。復習時應注意兩點:一是結合教材和查閱古漢語詞典,弄清所列每個實詞的基本含義,並對多義詞進行歸納整理,要特別留心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義項,避免形成思維定勢,望文生義,如「愛」,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兩個含義與今不同,「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作「因為」解;「何坐?坐盜」中的「坐」當「犯……罪」解,也可以引申為「治……罪」、「觸犯」等。二是根據上下文,即詞的語言環境和語言結構確定詞義,要掌握「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
C推斷文言實詞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聯想推斷
試卷上常出現一些難理解的文言實詞,我們可以聯想課文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後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例如:
不以外夷見忽。
[簡析]要理解此句,關鍵是「見」。我們可以聯想到《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的「蘭芝初來時,府吏見叮嚀」來推斷。「見」是第一人稱代詞「我」之意,且「見」作賓語,賓語前置。「不以外夷見忽」中的「見」據此可推斷為第一人稱代詞,此句句意為:不因為我是外夷而輕視我。
也可以聯想成語推斷。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可藉助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例如:
①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③登高而呼,聲非加疾也
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簡析]①句中的「薄」字,可藉助成語「日薄西山」中的「薄」字來推斷,「日薄西山」中的「薄」為「接近」之意,那麼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試解。②句中的「速」字,可藉助成語「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斷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風知勁草」中的「疾」字推斷出是「強」的意思。④句中的「責」字可由成語「求全責備」推知是「尋求,尋找」之意。
二、語言結構推斷
有些文言文句子結構整齊,講求對仗,常常採用互文的修辭格,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結構特點推知詞義。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②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簡析]①句從句式結構來看,屬於對仗,「忠」和「賢」相對,「用」和「以」相對;「忠」和「賢」同義,那麼「用」和「以」同義,故「以」的意義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從句式結構來看,也屬於對仗句,「六國」與「秦」相對,「滅」與「族」相對,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滅」的意思。
三、辨析詞性推斷
根據詞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根據詞性進而推知它的實詞詞義。例如:
①據餚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②帶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簡析]①句也為對仗句,「據」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麼「固」也是名詞,據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為對仗句,「帽」與「環」相對,「帶」與「腰」相對,「帶」為動詞,「腰」也為動詞,「腰佩」之意。
四、語法分析推斷
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例如:
辨析下列一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③信義著於四海 ④懷信亻宅 傺
[簡析]①句「信」處在謂語動詞「知」之前,作狀語;既作狀語,那麼一定是副詞,進而推斷它為「確實」之意。②句「猶」是副詞,作狀語,「信」處在謂語的位置上,是動詞,為「相信」之意。③句「著」為謂語動詞,「信義」處在主語的位置上,為名詞,故「信」為「信譽」之意。④句「懷」為動詞,處在謂語的位置,「信」處於賓語的位置,所以「信」為「忠誠」之意。
五、語境分析推斷
語境可分為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有些句子中的實詞義我們可以藉助句子內部語境來推斷。例如:
辨析下面一組加點字的實詞義
①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②(屈原)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簡析]①的「應」搭配對象為節拍之「節」,「應節拍」即為「隨著節拍、和著節拍」,可釋為「隨著,和著」。②句中的「應」和「對」連用,都處於謂語動詞的位置上,而「對」為「回答」之意,故「應」為「應答」。
有些句子的實詞還需藉助句子外部語境來推斷,才能上下貫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點字的用法
①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②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簡析]兩句話同出蘇軾的《石鍾山記》,大多數同學把兩個「言」,都理解為「說」。①句根據前文語境可知,酈道元對石鍾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觀點表述上說得不夠詳細,由此推知此「言」為「敘述」之意。②句我們聯系整篇文章的語言環境及歷史背景來看,漁工水師大多文化水平較低,所以漁工水師雖然知道石鍾山命名的真實原因,不是不能說,而是不能用文字記載下來。故此處的「言」應理解為「記載」較為准確。
D文言實詞常用的推斷方法
①利用現代漢語的組詞方式推斷詞義。古漢語單音詞佔多數,一詞多義的現象很普遍,確定一個多義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意義,可先把這個多義詞素組成若干個雙音詞,然後用「代入法」把這些詞放在具體語境中去體會,可以推斷一些詞語的意義。如1994年14題中「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中「親」可以組成「親人」、「親戚」、「母親」、「親自」等,根據上下文就可確定其意義。
②根據詞法結構推斷詞義。漢語的構詞規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構詞法就可推斷詞義。如上面所舉的「親故所知」,「親故」是並列短語,學生不難明白「故」的含義是「故友」之意,那麼「親」與之是近義,是「親戚」之意。1995年第13題中的「如汝先群忠勤之士也」中「勤」的意思可由「忠」推之。
③利用互文、對偶、排比、對文等修辭推斷詞義。古人作文,講究句式整齊,對仗工整。如「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並吞八荒之心」中「囊括」、可根據「席捲」、「並吞」來推斷;「八荒」可根據「天下」來推斷。又如「嶺嶠微草,凌冬而凋;並汾喬木,望秋先損」中的「凌」和「望」是反義對文,由「凌」的意思「越過」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
④憑上下文推斷詞義。結合上下文的語意來推斷出要解釋的詞語的含義。例1993年的13題要求選擇「子訪得之」中「訪」的詞義,四個選項為「咨詢」、「探望」、「尋求」、「訪問」,聯繫上下文內容,李衡臨終告訴兒子,他身前曾購置有「千頭木奴」,只有「尋求」一義合適,其餘三詞都不合文義。
⑤隨文引申推斷詞義。詞有本義和引申義,如果我們按詞的本義解釋不通時,就可以從詞的引申義考慮。如1996年12題中解釋「或遂寢而不行」中的「寢」字的意義,可聯想到《周忌諷齊王納諫》中的「暮寢而思之」中的「寢」,但此「寢」的意義為「睡下」、「躺下」之意,但試題中的「寢」用此法解釋不通,引申為「停止」就合文意了。
⑥用析句法推斷詞義。在文言翻譯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對句法的分析來確定詞類,再根據詞類去推求詞義。和種方法,對解釋跨類別的多義詞、活用詞、通假字、虛詞的作用較大。如1996年17題「永械致之府,府為並它縣追還」中的「械」在句中要作動詞用。再結合「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左忠毅公逸事》)中「械」為「刑具」之意。可推知試題中的「械」應作「戴上刑具」之意。
⑦根據題意推斷原因或根據。1993年第18題「李衡奔魏的原因是」可以用順推法和逆推法來找答案。「奔魏」是結果,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條件)有哪些,可以根據這一逆推,在「奔魏」前面去找。「尋而帝立衡憂懼」是產生「奔魏」這一想法的直接原因,「衡數繩之以法」是害怕的(「憂懼」)原因,它和「不用卿言」而得罪新帝,又不聽妻子的話,以至惶惶不安,是產生「奔魏」這一想法的間接原因。只有這樣一步步推斷,才能准確地找出答案。
上面談的幾種推斷方法,在解題中可以根據題乾和題肢的要求採取其中的一種,也可綜合運用,從不同的幾個側面加以反復推斷,使解題的准確率大大提高。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所謂「用法」,包括弄清(1)虛詞的詞性,(2)語法作用,(3)與現代漢語的對應關系。考綱中列出了18個虛詞,一定要個個落實,結合教材,認真歸納其各種義項和用法,從常用義和非常用義方面進行比較區別,掌握常用義,照顧特殊義。例如「之」字,作代詞、助詞(結構助詞,語氣助詞,用於主謂之間,表前置賓語)是通常用法,而作動詞「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講則是特殊義用法。
3 篩選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來,主要考查的是以寫人為主的史傳文,且題目一般是用6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的形式,要求考生選擇全部表現人物某一方面品質的一組。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是,將6個句子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然後再對照編組情況作出判斷。如果是寫事的文章,則要求從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其關系、事件的發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閱讀對象。
4、正確把握文意
A根據所選文章的體例特點,我們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來閱讀:
①初讀文章,弄清楚人物之間的關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把握選段的內容梗概。
②利用題目選項,再讀文章。在高考試題中,有很多題目都是三個正確的,一個錯誤的,其正確的選項實際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對文意的敘述這類題(第15題),也可以這樣利用,如1999年第16題ABC三項對文意的敘述,就起到了疏通文意的作用。
③核對文章。根據設置的題目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核對,判明選項的正誤。
B這是在信息篩選的基礎上對文章材料和思想的進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讀懂全文,不要出現理解與概括分析上的錯誤。設計這類題,一般將閱讀材料的內容分為幾個方面,選取其中的四個作為切入點進行概括分析。如2002年第15題,就李廣的品格業績設計了四個切入點:卓越功勛;足智多謀;廉潔自律;承認過錯。試題中擬設了四個選項對相關文章內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這類題目中的錯誤選項,常常是在大體正確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因此必須從細微處仔細核對原文,將選項中的每句話認真與原文對號,看是否對文意有所改動,切不可粗心大意。
C怎樣整體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來一篇文言文,通過整讀,應能快速准確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寫的是什麼人,其生活在什麼時代(朝代),幹了什麼事(起因、經過、結果),這些事有什麼意義,文中還涉及了什麼人,他與主要人物之間是什麼關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說基本上解決了文章的「大意」。在這個前提下再讀題、做題,也許仍會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會有大的失誤。如果不能整體把握文意,有時不僅會搞錯了主要人物,搞錯了人物之間的關系,還會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題,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極易作出錯誤選擇。
二是倒啖甘蔗法。這是根據試題的測試特點,利用試題題面快捷地幫助我們把握文章的方法。考生速讀了一篇文章,有時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會迅速獲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試用此法:當考生速讀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能判斷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確,也可使用此法印證。
把讀過原文獲取的信息與此相對應,便可印證自己的閱讀結果,有時自己想說而說不出的話,一讀最後一題的題面便可豁然開朗。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與前一條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夠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記述某一人物事件時所體現出的自己的看法或愛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觀點態度有時表現得直露而明顯,有時表現得含蓄而曲折,這就要求考生從閱讀材料中首先篩選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後再准確地進行分析或概括。
『陸』 2011高考重點文言文有哪些
一、導入:文言文翻譯即是一個高考的難點也是一個重點又是一個必考點。今天我們來系統的學習一下文言文語句的翻譯。 二、文言文翻譯的考點 (一)考點解讀: 《考試大綱》強調:「古文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並保持語意通暢。要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 1、積累性的:關鍵詞語(重要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2、規律性的:語法現象(詞類活用、固定結構、特殊句式等) (二)高考鏈接(2009年山東高考題) ①【原文】: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 句中的「信」作動詞,講信用。 【翻譯】有君王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歸附他呢? ②【原文】: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 句中 的「止」是使動用法,使……停留。 【翻譯】:吳起出門,遇見一個老朋友便留他吃飯。這個老朋友說:「好啊。」 ③【原文】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譯】: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句中的「信」指相信。 提問: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解讀與備考】: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就是准確無誤,通暢順達,自然得體。要做到准確無誤,必須熟練掌握一定量的實詞、虛詞和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語法現象。 二、文言文翻譯的標准和原則 (一) 文言文翻譯的標准 信:信實准確,即譯文要准確表達原文的意思,要忠實於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達:文句暢達,即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 雅:語言優美,即要求譯文語句規范、得體、生動、優美。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提問:文言文翻譯翻譯的原則有哪些?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堅持對譯。 字字有落實,句句有對應 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章。 三、文言文翻譯的步驟: 審:審清采分點即兩類考點。(關鍵詞語、語法現象) 切:以詞為單位,用「/」切分句子。 連:按現代漢語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成句。 謄:逐一查對草稿紙上的譯句後字跡清晰地謄寫到答案卷上。(「三清」「三不」的原則。) 四、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 翻譯的具體方法----留 適用范圍 示例 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專有名詞, 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 書名、度量衡單位等。 (1)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2)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翻譯的具體方法----換 適用范圍 示例 1、用雙音節詞換單音詞 2、用本字詞義換通假字 3、用普通話詞語換文言詞語 (1)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疏遠、信任 (2)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詢---都 翻譯的具體方法----補 適用范圍 示例 1、補出省略的語句或成分。 (1)以相如功大,拜 為上卿。 (2)項王則受璧,置之 坐上。 翻譯的具體方法----調 適用范圍 示例 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的句式。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翻譯的具體方法----刪 適用范圍 示例 刪去同義連用的實詞,某些虛詞,偏義復詞中的陪襯詞等。 (1)噫吁戲,危乎高哉! (2)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當然只掌握這些方法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注意以下幾個增分點: 五、增分提示: 1、注意古今詞義、色彩的變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譯文: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見識淺,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 ②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譯文: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看。 2、注意詞類活用現象 ①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譯文:一隻狼徑直離開了,其中的另一隻像狗一樣坐在屠者的面前。 3、注意古漢語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威) 譯文: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比,誰更厲害?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譯文:(被敲打時)發出鏗鏘聲音的山石,到處都是這樣。(定語後置)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賓語前置) 譯文:不能通曉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4、注意有委婉說法的語句的翻譯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譯文:我生下來六個月,慈愛的父親就離我而去;到了四歲,舅父強行改變了母親原想守節的志向。 5、注意有修辭的語句的翻譯 ①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比喻) 譯文:於是派蒙恬在北邊修築長城並守住邊疆。 ②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比喻) 譯文:我進入函谷關後,財物絲毫不敢據為己有。 以上我們學習了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標准、步驟。和翻譯的具體方法以及翻譯的幾個增分點。下面結合我們今天所學習的知識做一番實戰訓練。 文言文翻譯實戰訓練 (一)宋王出逃 齊攻宋,宋王使人候齊寇之所至。後又使人往視。齊寇近矣,國人恐矣。使者遇其兄,兄曰:①「國危甚矣,若將安適?」其弟曰:「為王視齊寇,不意其近,而國人恐如此也。」於是報於王曰:「殊不知齊寇之所在,國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②「鄉之死者宜矣。」王多賜之金。寇至,王自投車上馳而走。 (選自《呂氏春秋》) (1)國危甚矣,若將安適?(2)鄉之死者宜矣 檢查習題完成情況。 答題指導: 第一句「安適」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安,哪裡。 第二句,「鄉」「向先前。譯時可調整句序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習慣。 答案: (1)國家的形勢非常危險,你准備到哪裡去? (2)先前探報軍情說敵軍來了的人真該死。 (二)賈誼 賈誼,洛陽人也。年十八,①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②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③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征以為廷尉。文帝召以為博士。 (《漢書·賈誼傳》) (1)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 (2)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3)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征以為廷尉。 答題指導 : (1)重點考查實詞「屬」的翻譯和狀語後置句式。 (2)「秀才」為古今異義詞。 (3)故:舊時。事焉:侍奉他,意即「向他學習」。「征」前省略主語,須補上。 答案: (1)憑借擅長背誦詩書寫文章在郡里聞名。 (2)河南太守吳公聽說他才學優秀,就召他到自己的官署,非常地寵愛(他)。 (3)(吳公)舊時與李斯同鄉,並且曾經向李斯學習過,(皇上)就徵召吳公擔任廷尉。 總結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柒』 高考文言文中常考的句型有哪些
一、考點闡釋:「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這一考點在近幾年高考中雖未單獨設題,但其知識點遍布文章,閱讀內容中許多句子涉及這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在翻譯題中,因此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考點。二、考題探究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04廣東卷)( 2 )不識吾子奚以知之?(不知道您憑什麼知道這件事?)【解析】「奚以」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相當於「以奚」,即「憑什麼,根據什麼」。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04湖南卷)(1)飲酒於斯亭而樂之。【解析】「於斯亭」是介詞短語作狀語,翻譯時應把其放在謂語動詞「飲酒」的前面。三、句型介紹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固定結構等幾類。判斷句、被動句要從結構特徵上去掌握,省略句則要聯繫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裝句要掌握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主謂倒置的規律,固定句式要記住它們的習慣用法。四、復習方略1.藉助典範例句,分類辨識這是一種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記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結合課文中的典範例句,比較其基本格式及標志詞,找出其共同特點,從而分類辨識各類文言特殊句式。在閱讀訓練或考試時,將試題選句與例句進行比較判斷,從而做到舉一反三,提高效率。例如:掌握賓語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漢語賓語前置的定義特點及其規律後,只要記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適」「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何厭之有?」就可以去套類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斷,從而實現知識的遷移了。例:選出與「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同類的一項是(B)A、毋吾以也 B、不吾知也 C、如或知爾 D、則何以哉2.對照現代漢語,比較辨別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與現代漢語無太大差別,如主語省略與今天基本相同,再如「……為……所……」「……於……」表被動,那麼我們可以採用類比的方法,尋找相同點,輕松確定其句式。也有一些特殊句式今天已經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經常運用的成語熟語里,如「唯利是圖」的賓語前置,「弱肉強食」的被動句式,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起來,加以類比,找出相同點,從而確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與現代漢語有著很大的差別,今天已經不再使用,那麼,我們應著眼於二者之間的不同點,看文言文的這一語句現代漢語怎麼說,從而確定它屬於哪一種句式。3.立足語境語感,揣摩把握著眼於對文意的理解,培養語感,在整體語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點,有助於防止錯誤解讀,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尤其是確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賴具體的語境來有效地把握。在閱讀訓練中,我們一定要將有關選句放到具體的語境中,聯繫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細體會語感,制訂語意,並進行比較辨別,從而准確判斷其句式特點。4.掌握句式特點,准確翻譯理解和翻譯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見文言句式為其基礎。事實上,高考中對文言句子翻譯的考查通常是涉及文言句式的把握的。因此,掌握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及其成分省略等基本知識,顯得至為重要。我們要能運用這些相關知識,並將結合具體語境(包括上下文和寫作背景兩個方面),仔細體味和制訂要求翻譯的句子,明確句式特點,努力實現知識遷移,從而順利地解答這類題目。其次要引導學生注意考察具體語境准確翻譯句子。如果不注意從句式的角度作總體觀照,只注意從一個一個詞作局部的斷章取義,往往會偏離原文大意,將整個句子的意思弄錯。如翻譯《齊桓晉文之事》一課中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句,要知道「莫之能御」是一個賓語前置句,相當於「莫能御之」;還要能清楚「保民而王」與「莫能御之」構成假設關系。五、分類說明(一)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表判斷的常見句式有如下幾種類型:1、用「者」、「也」 表判斷。(1)「……者,……也」式。 1、子瑜者,亮兄謹也。(
『捌』 高考常考的古詩和文言文有哪些
高考考試大綱要求必背古詩文:
1.勸學(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2.逍遙游(北冥有魚„„聖人無名)––––––––– 莊周
3.師說–––––––––––––––––––––– 韓愈
4.阿房宮賦–––––––––––––––––––– 杜牧
5.赤壁賦––––––––––––––––––––– 蘇軾
6.氓––––––––––––––––––––––– 《詩經》
7.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豈余心之可懲)––––– 屈原
8.蜀道難––––––––––––––––––––– 李白
9.登高–––––––––––––––––––––– 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錦瑟––––––––––––––––––––––李商隱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13.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1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初中部分(50篇)
––1.孔子語錄–––––––––––––––––––– 《論語》
2.魚我所欲也––––––––––––––––––– 《孟子》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4.曹劌論戰–––––––––––––––––––– 《左傳》
5.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6.出師表––––––––––––––––––––– 諸葛亮
7.桃花源記–––––––––––––––––––– 陶淵明
8.三峽–––––––––––––––––––––– 酈道元
9.馬說–––––––––––––––––––––– 韓愈
10.陋室銘–––––––––––––––––––––劉禹錫
11.小石潭記––––––––––––––––––––柳宗元
12.岳陽樓記––––––––––––––––––––范仲淹
13.醉翁亭記––––––––––––––––––––歐陽修
14.愛蓮說–––––––––––––––––––––周敦頤
15.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16.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17.關雎––––––––––––––––––––––《詩經》
18.蒹葭––––––––––––––––––––––《詩經》
19.觀滄海–––––––––––––––––––––曹操
20.飲酒(結廬在人境)–––––––––––––––陶淵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灣
23.使至塞上––––––––––––––––––– 王維
2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25.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 杜甫
27.春望––––––––––––––––––––– 杜甫
28.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30.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3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32.觀刈麥–––––––––––––––––––– 白居易
33.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34.雁門太守行–––––––––––––––––– 李賀
35.赤壁––––––––––––––––––––– 杜牧
36.泊秦淮–––––––––––––––––––– 杜牧
37.夜雨寄北––––––––––––––––––– 李商隱
38.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商隱
39.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李煜
40.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
42.登飛來峰––––––––––––––––––– 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4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45.游山西村––––––––––––––––––– 陸游
46.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47.過零丁洋––––––––––––––––––– 文天祥
48.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49.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50.己亥雜詩(浩盪離愁白日斜)–––––––––– 龔自珍
(這些都在重點之列,請參考背誦。此材料來自《網路文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