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言文
⑴ 曾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讀音
曾有兩個讀音來:zē源ng和céng
讀zēng時基本字義:
1. 指與自己中間隔兩代的親屬:~祖父。~孫。
2. 古同「增」,增加。
3. 竟,簡直,還
4. 姓。
讀céng時基本字義:
1.嘗,表示從前經歷過:~經。未~。何~。~幾何時。
2. 古同「層」,重(chǒng )。
其中《核舟記》中:
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讀zēng
《愚公移山》中: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讀céng
⑵ 文言文中「曾」字的讀音
先說熟悉的céng的讀音:抄常用的共有意思有三種:(1)曾經: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2)尚,竟然: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3)通假字「層」: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望岳》zēng的讀音:(1)姓氏的一種: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韓非子》(2)通假字「增」: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曾益其所不能。——《孟子》(3)固定用法,和高連用,高曾,指祖父先輩。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
曾
不能以一瞬。對的讀音是為céng,意為:要是從那變化的角度來看,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竟然)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來的狀態。對不起我也拉下來了
希望採納
⑶ 文言文中「曾」字的讀音
先說熟悉的來céng的讀音:常用的自共有意思有三種:(1)曾經: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2)尚,竟然: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3)通假字「層」: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望岳》zēng的讀音:(1)姓氏的一種: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韓非子》(2)通假字「增」: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曾益其所不能。——《孟子》(3)固定用法,和高連用,高曾,指祖父先輩。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 曾 不能以一瞬。對的讀音是為céng,意為:要是從那變化的角度來看,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竟然)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來的狀態。對不起我也拉下來了
希望採納
⑷ 曾參殺人 文言文 譯文
原文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版:"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權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譯文
春秋的時候,在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家鄉費邑,有一個與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參的人在外鄉殺了人。有人向曾子的母親報告"曾參殺了人"時,曾子的母親說:"我的兒子是不會去殺人的。"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 她還是坐在那裡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常織著自己的布。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心裡驟然緊張起來。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牆逃走了。
⑸ 古文曾是什麼意思
曾zēng
.天下一曾無二曾,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鄫(zeng 曾)國太子巫,以國為氏。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聖君夏禹的後代。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魯國,復國無望,便在魯國的南武城(今濟寧市嘉祥縣南)長期住下來,去邑旁(即「阝」旁),表示離開故城,改鄫為曾,稱曾氏,仕於魯。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是少有的幾個來源比較純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2.據有關資料所載,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數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鄫侯。在遠古帝舜時期,鯀的妻子修己因夢見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賜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夏室後,曾把幼子曲烈封於「鄫」地(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北)。從此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並滅。此時,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魯國,復國無望,便在魯國的南武城(今濟寧市嘉祥縣南)長期住下來,去邑旁(即「阝」旁),表示離開故城,改鄫為曾,稱曾氏。鄫侯也就成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3.「曾」字讀zēng時,有意思為:竟,竟然<副詞>。多用於古代文言文中。如: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明,魏學洢《核舟記》)【此句中「曾」是「竟然」的意思,故讀zēng】。
4.「曾」字讀zēng時,有意思為:從來,一直<副詞>。多用於古代文言文中。如: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5.(副詞)豈,難道。
6.(動詞)通「增」,增加。
7.(名詞)指隔兩代的親屬:曾孫,曾祖父等。
編輯本段
成語
得未曾有 (dé wèi céng yǒu)
解釋: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
出處:《楞嚴經》卷一:「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示例:承先生封都給我回信,於「小鬼」實在好像在盂蘭節,食飽袋足,~了。★魯迅《兩地書·七》
高曾規矩 (gāo zēng guī jǔ)
解釋:高曾:曾祖。祖宗留下來的成法。
出處:《後漢書·班固傳》:「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矩。」
似曾相識 (sì céng xiāng shí)
解釋:好像曾經見過。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
出處:宋·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示例:文淑忽然驚喜地想到,她看見了一張~的黑黑的臉。★巴金《火》第三部
曾不慘然 (céng bù cǎn rán)
解釋:竟不覺得慘痛。
出處: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
曾參殺人 (zēng shēn shā rén)
解釋:比喻流言可畏。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這冤怎申,硬疊成~。★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
曾幾何時 (céng jǐ hé shí)
解釋:曾:曾經;幾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時候。指沒過多久。
出處: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補官揚州,公得謝歸。曾幾何時,訃者來門。」
示例:~,他自己去做了一個小小的官兒回來,而他又勸我去學法政了。★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後》
曾經滄海 (céng jīng cāng hǎi)
解釋:曾經:經歷過;滄海:大海。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裡。
出處:《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唐·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示例:老兄是~,車皮底下也呆過三天三夜,這一點擠,而且不過兩個鍾頭,不算什麼,算不了什麼。★茅盾《一個夠程度的人》
曾母投杼 (zēng mǔ tóu zhù)
解釋: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聯以不明,雖有~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三國志·吳書·孫權傳》
曾無與二 (céng wú yǔ èr)
解釋:獨一無二,沒有比得上的。
出處:晉·劉琨《勸進表》:「億兆攸歸,曾無與二。」
示例:於時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晉書·賈胥傳》
曾子殺彘 (zēng zǐ shā zhì)
解釋:彘:豬。曾子殺豬。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則。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⑹ 曾在文言文翻譯中有一點兒的意思嗎
céng
①<副>曾經。《陳情表》:「臣侍湯葯,未曾廢離。」《琵琶行》:「同是天涯版淪落人,相逢何權必曾相識。」《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往。」
②<形>通「層」。重疊的。陸機《園葵》:「曾雲無溫液,嚴霜有疑威。」
zēng
①<名>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如「曾祖」、「曾孫」。《治平篇》:「是高、曾時為一戶者,至曾、元時不分至十戶不止。」
②<動>通「增」。增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副>竟然;連……都;甚至。《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蘭亭集序》:「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④<副>乃;又。《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少:暫時,稍微。)
【曾累】層層積累。
【曾陰】重疊的陰雲。
【曾臣】猶末臣,古代諸侯對天子自稱的謙詞。
【曾翁】稱別人的曾祖父。
⑺ 曾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讀音
曾有兩個讀音:zēng和céng
讀zēng時基本字義:
1. 指與自己中間隔兩代的親屬:~祖父。內~孫。
2. 古同「增」,增容加。
3. 竟,簡直,還
4. 姓。
讀céng時基本字義:
1.嘗,表示從前經歷過:~經。未~。何~。~幾何時。
2. 古同「層」,重(chǒng )。
其中《核舟記》中:
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讀zēng
《愚公移山》中: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讀céng
⑻ 曾字和嘗字在文言文中的區別
文言文中表示"曾經"的意思時,多數用"嘗",一般不用"曾"。例如:
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2、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⑼ 「曾經」這個詞用文言文怎麼說
有兩個詞可以表示「曾經」的文言文形式
「嘗」
「曾」
⑽ 曾 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1.過去發生過――表示有過某些行為或情況
如: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唐·白居易《憶江南》回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答,人道寄奴曾住。――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竟然;尚
如: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
3.通「層」。重疊
如:有虞之王,燒曾藪,斬
4.通「增」
如:曾益其所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