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諫父文言文翻譯
Ⅰ 廉頗負荊文言文翻譯
譯文:
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澠池與趙王進行一次友好會見。趙王害怕秦國,打算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趙王於是前去赴會,藺相如隨行。
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訣別說:「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和會談結束,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的妄想。」趙王答應了,便去澠池與秦王會見。
秦王飲到酒興正濃時,說:「我私下裡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您奏瑟一曲!」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一起飲酒,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說:「趙王私下裡聽說秦王擅長秦地土樂,請讓我給秦王捧上盆,來相互為樂。」
秦王發怒,不答應。這時藺相如向前進獻瓦缻,並跪下請秦王演奏。秦王不肯擊缻,藺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如果我自殺,脖頸里的血可以濺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從們想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睜圓雙眼大聲斥罵他們,侍從們都嚇得倒退。
因此秦王很不高興,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頭來招呼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國的大臣們說:「請你們用趙國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說:「請你們用秦國的咸陽向趙王獻禮。」
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也未能壓倒趙王。趙國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因而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會結束以後回到趙國,由於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作為趙國的將軍,我有攻戰城池作戰曠野的大功勞,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藺相如本來就出身卑賤,我感到羞恥,無法容忍在他的下面。」
並且揚言說:「我遇見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這話後,不願意和廉頗相會。每到上朝時,藺相如常常聲稱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沒過多久,藺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藺相如就掉轉車子迴避。
於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向藺相如規勸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頗傳出壞話,而您卻害怕躲避著他,膽怯得也太過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有出息,請讓我們辭去吧!」
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眾人都說:「廉將軍比不上秦王。」藺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
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我們倆相鬥,就如同兩猛虎爭斗一般,勢必不能同時生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將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將個人的私怨擱在後面罷了!」
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鞭,由賓客引領,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這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的胸懷如此寬大啊!」二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了生死與共的好友。
原文(節選負荊請罪片段):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
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
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1)以行諫父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 在邯鄲市串城街(邯鄲道)有一處巷子回車巷,這里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車巷碑記,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作者簡介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馬談,歷任太史令。司馬談卒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游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跡,廣為搜集史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被當局判處腐刑。出獄後,擔任中書令。在此期間,他一直從事《史記》的寫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書的撰寫工作。他的卒年,約在完成《史記》以後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無從查考。
Ⅱ 《資治通鑒》文言文+翻譯,pdf或txt格式,誰有呢
一打包上傳 求採納 謝謝
Ⅲ 關於文言文18個常見虛詞
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於、與、也、則、者、之。
其中部分虛詞的用法如下:
1、何:
(1)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疑問,怎麼。
(2)疑問代詞,表原因,後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相當於「為什麼」、「什麼」、「什麼原因」。
(3)代詞,做賓語,什麼。
(4)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相當於「多麼」。
2、而
(1)連詞,表並列。
(2)復音詞,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3)連詞,表假設。
(4)代詞,通「爾」。你,你的。
3、乎
(1)句末語氣助詞,表揣測,相當於「吧」。
(2)介詞,相當於「於」,「在」。
(3)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相當於「啊」「呀」。
4、乃
(1)副詞,表承接,於是。
(2)代詞,用作第二人稱,「你」、「你的」。
(3)副詞,表判斷,相當於「為」、「是」、「就是」。
5、其
(1)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或許。
(2)連詞,表假設,如果。
(3)指示代詞,其中的。

(3)以行諫父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虛詞的注意點:
1、通假字
在古代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漢語中的通假字有三種情況: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變音通假。通假字的讀音應讀被通假字的讀音,解釋也應按被通假字的字義解釋,表達時一般用「通」的解說形式。
2、一詞多義
我國的文字用法極為復雜,一個字詞往往有很多的意義與用法。一詞多義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乃至現代漢語都是極其普遍的。一詞多義也是我們平時在閱讀文言文、考試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掌握一詞多義的基本方法,一個詞的基本義稱為「本義」,由本義生發延伸出來的意義稱為引申義。另外,比喻義是通過打比方產生的詞義,假借義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詞義。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與現代漢語句式基本相同。他們都分單句和復句,都有主謂賓和定狀補六大成分。句子的語序也基本相同。當然,他們之間還有相異的地方,學習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現代漢語句式的相異點。
雖然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於文言文有些實詞和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學好文言文,正確理解句子含義,領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常講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和固定句式。
Ⅳ 以行諫父這篇古文什麼意思
《原谷諫父》譯文:
原谷的爺爺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討厭他,就想拋棄他。原專谷此時十五屬歲,他勸父親說:
爺爺生兒育女,一輩子勤儉度日,你怎麼能因為他老就拋棄他呢?這是忘恩負義啊...
父親不聽他的勸戒,作了一輛小推車,載著爺爺扔在野外。原谷在後邊跟著,就把小推車單獨帶了回來。
父親問說:你帶這個凶具回來作什麼?
原谷說,等將來你們來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輛,所以現在先收起來。
父親很是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去把爺爺接回來贍養了。
告訴我們將心比心 要尊老的道理
Ⅳ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義和用法,並舉上典型例句
1、作動詞:用;使用。
例句:戰國時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白話譯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賢明的人求進身也難成功。
2、作動詞: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白話譯文: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3、作動詞:認為。
例句:戰國·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白話譯文: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麗。
以拼音:yǐ
釋義:
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鑒來。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
(5)以行諫父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足以[zú yǐ]
完全可以;夠得上。
2、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
4、以內[yǐ nèi]
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范圍的界限之內。
5、難以[nán yǐ]
難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