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岳還金文言文翻譯
㈠ 畏齋得金文言文閱讀答案
畏齋得金原文
秀才何岳,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餘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①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慾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
又嘗教書於宦官家②,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③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節選自周暉《金陵瑣事》)
【注釋】 ①封識(zhì):封存的標記。② 宦官家:做官的人家。宦官,官吏的通稱。 ③俟(sì):等待。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4分)
(1)恐勸令留金也 恐:
(2)遂以還之 遂:
(3)又嘗教書於宦官家 嘗:
(4)去數年,絕無音信 去: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3分,共6分)
(1)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
譯文:
(2)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譯文:
5.請說出秀才何岳具有哪些優秀的道德品質?(3分)
答:
6.結合文章的內容,簡要說說本文寫作的特點。(5分)
答:
參考答案:
3.答案:(1)擔心(2)於是,就(3)曾經(4)離開
4.(1)參考答案:我拾到銀子而別人又不知道,銀子全都可以成為我的財物啊,我為什麼要貪圖這幾兩銀子的好處呢?(2)參考答案:那官員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他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5.參考答案:拾金不昧(1分);為人誠信(1分);做事認真,雖貧窮而不貪財,做好事不求回報(1分)。
6.參考答案:文章語言簡潔,敘議結合(1分),通過兩件事來表現了人物拾金不昧,為人誠信的優秀品質(2分),結尾處以議論來點明寫作意圖,卒章顯志(2分)。(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秀才何岳曾經在夜間走路時,撿到銀子二百多兩,不敢和家裡人說這件事,擔心家人會勸告他把銀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帶著銀子回到拾到銀子的地方,看見一個人回來尋找。何岳問他那人銀子的數目和封存標識,回答全都符合,於是就把銀子還給了他。那個人要分一些銀子給他以表示感謝,何岳就說:「我拾到銀子而別人又不知道,銀子全都可以成為我的財物啊,我為什麼要貪圖這幾兩銀子的好處呢?」那個人感謝了他就離去。
何岳曾經在當官的人家教書,那個當官的人有事要去京城,寄存一個箱子給何岳,箱子裡面有幾百兩銀子。告訴何岳等有機會的時候再來取回。他一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消息。何岳聽說那官員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並不是來取箱子的。他就把箱子交給那官員的侄子托他帶回,給那位官員了。
何岳是一位窮秀才,他撿到銀子就還給別人,短時期內不起貪心還可以勉勵;但那官員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他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㈡ 得金不昧這篇文言文「拾金而還」和「寄金數年而不動心」哪個更能表現何岳品質好
「寄金數年而不動心」哪個更能表現何岳品質好。因為「拾金而還」只是秀才何岳短時期內勉勵自己不起貪心;金錢寄放在他那數年卻一點也不動心,憑著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遠過於常人的高尚品質。
㈢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魚我所欲也》《何岳得金不昧》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何岳得金不昧
秀才何岳,號畏齋 ,嘗夜行拾得銀貳百餘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慾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又曾教書於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㈣ 何岳還金文言文翻譯 文章最後一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原文:
秀才何岳,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餘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慾分數金為謝,何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又嘗教書於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
翻譯:
秀才何岳,自號畏齋,曾經在夜晚走路時撿到兩百兩銀子,不敢和家人說起這件事,擔心家人讓他留下這筆錢。第二天早晨,他攜帶著銀子來到他撿到錢的地方,看到有一個人正在尋找東西,便走上前問他關於銀子的事情,那人回答的數目與封存的標記都與他撿到的相吻合,於是就還給了那個人。那人想從丟失的錢中分一部分給何岳作為酬謝,何岳說:「我撿到錢時沒人知道,都可以算是我的東西了,我連這些都不要,又怎麼會貪圖這些錢呢?」那人心存感激地離開。他也曾經在做官的人家中教書,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將一個箱子寄放在何岳那裡,箱子裡面有銀子數百兩,官吏說:「等到以後我回來再來取。」官吏離開了許多年,卻沒有一點音信,後來何岳聽說官吏的侄子因為其他別的事情到南方來,不是來取箱子的。何岳就把箱子托官吏的侄子帶回官吏那兒。
何岳,只是一個窮書生而已,撿到錢歸還,在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貪心;那金錢寄放在他家多年,而他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普通人了。
通過窮秀才何岳兩次還金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人窮志不窮」高尚節操的贊美,對拾金不昧這一傳統美德的頌揚。
㈤ 文言文翻譯:1.何岳兩次還金【譯文】 2.拾得【遺】銀二百餘兩 遺:
原文:
秀才何岳,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餘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其留金也。旦日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①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慾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
又嘗③教書於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尋,官吏詣京,去數年,絕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⑤; 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⑥人也遠矣!
譯文:
秀才何岳,自號畏齋,曾經在夜晚走路時撿到200餘兩白銀,但是不敢和家人說起這件事,擔心家人勸他留下這筆錢。第二天早晨,他攜帶著銀子來到他撿到錢的地方,看到有一個人到這兒尋找,便上前問他,回答的數目與封存的標記都與他撿到的相符合,於是就還給了他。那人想從中取出一部分錢作為酬謝,何岳說:「撿到錢而沒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東西了,(我連這些都不要),又怎麼會貪圖這些錢呢?」那人拜謝而走。
他又曾經在做官的人家中教書,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將一個箱子寄放在何岳那裡,裡面有幾百兩銀子,(官吏)說:「等到他日我回來再來取。」去了許多年,沒有一點音信,(後來)聽說官吏的侄子為了別的事情南下,但並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帶回官吏那兒。 秀才何岳,只是一個窮書生而已,撿到錢歸還,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金錢寄放在他那數年卻一點也不動心,憑著一點就可以看出他遠過與常人。
注釋:
①封識(zhì):封存的標記。 ②利:貪圖。 ③俟(sì):等待。
④暫猶可勉:短時間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⑼ ⑤過:超出。 ⑥金:金子
中心主旨:
拾金不昧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中敘述了窮秀才何岳兩次還金的故事,表現了何岳的高尚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義。
2.拾得【遺】銀二百餘兩 遺:遺失的,丟失的
㈥ 文言文《何岳得金不昧》的全文翻譯是什麼
譯文
秀才何岳曾經在夜間走路時,撿到銀子二百多兩,不敢和家裡人說這件事,擔心家裡人會勸告他把銀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帶銀子回到拾到銀子的地方,看到一個人回來尋找。何岳問那個人銀子的數目和封存標識,回答全都符合,於是就把銀子還給了他。那個人要分一些銀子給他來感謝他,何岳就說:「我拾到銀子而且別人又不知道,銀子全都可以成為我的財物啊,我為什麼要貪圖這幾兩銀子的好處呢?」那個人感謝了他才離去。何岳曾在當官的人家教書的時候,那個當官的人要去京城,寄存一個箱子給何岳,箱子裡面有幾百兩銀子。告訴何岳等有機會的時候再來取回。他一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消息。何岳聽說那官員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就把箱子交給那官員的侄子,托他帶回給那位去京城的官員了。
㈦ 關於《何岳得金不昧》古文問題
最後一句在全文中有抄點睛作用,如果非要在最後一句話中找一個字點睛,我認為是:遠。
為什麼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按照我們常理分析,有人寄放在家中的財物,為避免引起民事訴訟,一般都會妥善保管,待到人家來拿時如數奉還,但文中的一個「遠」字,卻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那時的人都比較貪財(他的家人也是: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罔顧法律。所以一個「遠」字讓我們明白三件事:1、那個時代的人比較愛錢
2、那個時代的法律體制不健全,或者說夠不完善
3、朝廷辦事不利,否則不會出現大范圍內的道德缺失
㈧ 請將文言文《樂羊子妻》和《何岳得金不昧》分別進行翻譯
《樂羊子妻》:
河南郡樂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麼的人家的女兒.
樂羊子在路上行走時,曾經撿到一塊別人丟失的金餅,拿回家把金子給了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捨的食物,何況是撿拾別人的失物、謀求私利來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聽後十分慚愧,就把金子扔棄到野外,然後遠遠地出外拜師求學去了.
一年後樂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問他回來的緣故.羊子說:「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沒有別的特殊的事情.」妻子聽後,就拿起刀來快步走到織機前說道:「這些絲織品都是從蠶繭中生出,又在織機上織成.一根絲一根絲的積累起來,才達到一寸長,一寸一寸地積累,才能成丈成匹.現在如果割斷這些正在織著的絲織品,那就會丟棄成功的機會,遲延荒廢時光.您要積累學問,就應當『每天都學到自己不懂的東西』,用來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來了,那同切斷這絲織品又有什麼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話感動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學業.
《何岳得金不昧》:
何岳曾有一天晚上走路的時候,拾到200多兩銀子,但是他不敢告訴家裡人,因為害怕家人會勸他把銀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帶著銀子回到拾到銀子的地方,看見一個人回來尋找.問他銀子的數目,與拾到的銀子數目和標識都相同,於是就還給了那個人.那人為感謝他,想給他一些銀子,何岳就說:「我拾到銀子別人也不知道,要是想要的話就全都是我的了,又怎麼會要你給我的這些呢?」那個人感謝了他就離開了.
何岳曾在當官的人家教書的時候,那個當官的人有事要去京城,把一個箱子交給何岳寄放,箱子裡面有幾百兩銀子.告訴何岳等到有機會的時候再來取回.他一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消息.何岳聽說他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就託人把箱子交給他的侄子了.何岳是一位窮秀才,他撿到銀子就還給別人,短時期內不起貪心還可以勉勵:但那官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㈨ 文言文《何岳得金不昧》的全文翻譯
【原文】
何岳嘗夜行,拾得銀二百餘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①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慾分數金為謝,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數金乎?」其人謝而去。又嘗教書於宦官家③,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於岳,中有數百金,曰:「俟④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⑤;寄金數年,略不⑥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注釋】
①封識:封存的標記。 ②利:貪圖,形容詞作動詞用。
③宦官家:做官的人家。宦官,官吏的通稱。 ④俟:等待。
⑤暫猶可勉: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 ⑥略不:一點也不。
【譯文】
何岳曾有一天晚上走路的時候,拾到200多兩銀子,但是他不敢告訴家裡人,因為害怕家人會勸他把銀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帶著銀子回到拾到銀子的地方,看見一個人回來尋找。問他銀子的數目,與拾到的銀子數目和標識都相同,於是就還給了那個人。那人為感謝他,想給他一些銀子,何岳就說:「我拾到銀子別人也不知道,要是想要的話就全都是我的了,又怎麼會要你給我的這些呢?」那個人感謝了他就離開了。
何岳曾在當官的人家教書的時候,那個當官的人有事要去京城,把一個箱子交給何岳寄放,箱子裡面有幾百兩銀子。告訴何岳等到有機會的時候再來取回。他一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消息。何岳聽說他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就託人把箱子交給他的侄子了。何岳是一位窮秀才,他撿到銀子就還給別人,短時期內不起貪心還可以勉勵:但那官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㈩ 文言文《樂羊子妻》《何岳得金不昧》的翻譯
何岳得金不昧
【原文】
何岳嘗夜行,拾得銀二百餘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①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慾分數金為謝,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數金乎?」其人謝而去。又嘗教書於宦官家③,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於岳,中有數百金,曰:「俟④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⑤;寄金數年,略不⑥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注釋】
①封識:封存的標記。 ②利:貪圖,形容詞作動詞用。
③宦官家:做官的人家。宦官,官吏的通稱。 ④俟:等待。
⑤暫猶可勉: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 ⑥略不:一點也不。
【譯文】
何岳曾有一天晚上走路的時候,拾到200多兩銀子,但是他不敢告訴家裡人,因為害怕家人會勸他把銀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帶著銀子回到拾到銀子的地方,看見一個人回來尋找。問他銀子的數目,與拾到的銀子數目和標識都相同,於是就還給了那個人。那人為感謝他,想給他一些銀子,何岳就說:「我拾到銀子別人也不知道,要是想要的話就全都是我的了,又怎麼會要你給我的這些呢?」那個人感謝了他就離開了。
何岳曾在當官的人家教書的時候,那個當官的人有事要去京城,把一個箱子交給何岳寄放,箱子裡面有幾百兩銀子。告訴何岳等到有機會的時候再來取回。他一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消息。何岳聽說他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就託人把箱子交給他的侄子了。何岳是一位窮秀才,他撿到銀子就還給別人,短時期內不起貪心還可以勉勵:但那官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樂羊子妻
原文
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 盜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而遠尋師學。 一年歸來,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遂七年不返。 嘗有它舍雞謬入園中,姑盜殺而食之,妻對雞不餐而泣。姑怪問其故。妻曰:「自傷居貧,使食有它肉。」姑竟棄之。後盜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聞,操刀而出。盜人曰:「釋汝刀從我者可全,不從我者,則殺汝姑。」妻仰天而嘆,舉刀刎頸而死。盜亦不殺其姑。太守聞之,即捕殺賊盜,而賜妻縑帛,以禮葬之,號曰「貞義」。(出自《後漢書》)
譯文
河南樂羊子的妻子,已經不知道原來是姓什麼的人家的女兒。羊子在路上行走時,曾經撿到一塊別人丟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給了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方正的人不接受『嗟來之食』,何況是撿拾別人的失物、謀求私利來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聽後十分慚愧,就把金子扔棄到野外,然後遠出拜師求學去了。一年後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問他回來的緣故。羊子說:「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沒有別的特殊的事情。」妻子聽後,就拿起刀來快步走到織機前說道:「這些絲織品都是從蠶繭中生出,又在織機上織成。 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達到一寸長,一寸一寸地積累,才能成丈成匹。現在如果割斷這些正在織著的絲織品,那就無法成功(織出布匹),遲延荒廢時光。你積累學問,就應當『每天都學到自己不懂的東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來了,那同切斷這絲織品又有什麼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話感動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學業,並且七年沒有回來。這期間,有一次鄰家所養的雞誤闖入樂羊子的園中,婆婆偷偷抓來殺了做菜吃。到吃飯時,樂羊子妻卻對著那盤雞流淚,不吃飯。婆婆感到奇怪,問她原因,樂羊子妻說:「我是難過家裡太窮,飯桌上吃的竟然是別人家的雞。」婆婆聽了(大感慚愧),就把雞丟棄不食。後來有盜賊想侵犯樂羊子妻的,就先劫持其婆姑(婆婆,丈夫母親)。妻子聽到後,拿著刀跑出來,盜賊說:「你放下刀依從我,就保全你們的性命,如果不從我,我就殺了你婆婆。」妻子仰天嘆息,舉起刀子就刎頸(割脖子)自殺了。盜賊也沒有殺她婆婆(就逃跑了)。太守知道了這件事後,抓捕那盜賊,就賜給樂羊妻子絲綢布帛,為她舉行喪禮,賜予「貞義」的稱號。
解釋
1「河南」,漢襲秦制,地方分郡縣,郡上設部。郡,相當於地一級行政區。河南郡今河南省西北部。2「還以與妻」當讀作「還,以與妻」(回家後,把它交給妻子)。3「嗟來之食」在《禮記·檀弓》里本作「嗟!來食(喂,來吃吧)」,是富人叫餓肚子的人來吃飯時說的,有鄙夷餓者的味道。4「污其行」,這里是玷污自己行為的意思。5「捐」,丟棄,舍棄。現在,此義僅保存在成語中,如「為國捐軀」。6「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時腰伸直,示敬之意。7「無它」,它」本指蛇,上古時人們穴居,以蛇為患,見面則問「無它(蛇)乎」。後來轉化為「沒什麼」的意思。8「成於機杼」,今語要倒過來說,在織布機上織成。「機」,最早就是指織布機。杼,機上的梭子。9「累寸不已」,(倒裝句,不以累寸),不停地一寸一寸地積累。10「若」,假若。楚地方言,今保留。11「捐失」,即失去,這是兩個近義片語成的雙音詞。捐,也有「失」義。12"稽廢",稽延荒廢13「積學」,積累學識。14「日知其所亡」,語出《論語·子張》:「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亡:通「無」,沒有。15「何異斷斯織乎」,也要倒著說,跟割斷這塊帛有什麼不同。異:不同。16「感其言」,(倒裝句),被這番話感動。17「復還終業」,以下尚有「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養姑,又遠饋羊子」等句,然後轉敘他事。18 「遺金一餅」,一塊丟失的金子19 「嘗" 曾經。20」 還以與妻」,以,把。
感悟
本文是一篇人物傳記。它通過兩個小故事,贊揚了羊子的妻的高潔品德和過人才識。樂羊子妻的兩段話,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並且對不同民族,不同政見,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來說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她告誡人們:做人就必須具備高尚的品德,做事就必須有堅韌不拔的精神。1.樂羊子妻不但不收丈夫拾來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典故說服丈夫,進一步指出因貪小利而失大節的危害,使樂羊子非常慚愧,知錯就改並遠尋師學。2.樂羊子妻「引刀趨機」以自己織布必須日積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體會,說明求學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的道理,最後歸結到「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妻子這一番借織布來講道理的話,使樂羊子深受感動,最後「復還終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