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吾父
⑴ 文言文"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全文"
13-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鑿 直躬——孔注雲「直身而行」,而鄭注以為「直人名弓」,俞樾《群經平議》以為當從鄭注,若解作「直身而行」則孔子亦當稱「吾黨之直躬者」,此說比較妥帖。
[集解]孔曰:「直躬,直身而行。」周曰:「有因而盜曰攘。」
[唐以前古注]《釋文》引鄭註:直人名弓。
葉公稱己鄉黨中有直躬之人,欲自矜誇於孔子也。躬猶身也,言無所邪曲也,此直躬者也。攘,盜也。言黨中有人行直,其父盜羊,而子告失羊主,證明道父之盜也。謂他人物來己家而藏隱取之,謂之攘也。拒於葉公,故雲:吾黨中有直行者,則異於證父之盜為直者。孔子舉所異者,言為風政者以孝悌為主,父子天性,率由自然至情,宜應相隱,若隱惜則自不為非,故雲直在其中矣;若不知相隱,則人倫之義盡矣。
樊光雲:父為子隱者,欲求子孝也;父必先為慈,家風由父,故先稱父。
范寧曰:夫所謂直者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隱諱,則傷教破義,長不孝之風焉,以為直哉!故相隱乃可為直耳。今王法則許期親以上得相為隱,不問其罪,蓋合先王之典章。
江熙曰:葉公見聖人之訓,動有隱諱,故舉直躬欲以訾毀儒教,抗衡中國;夫子答之,辭正而義切,荊蠻之豪喪其誇。
[朱子集注]直躬,直身而行者。有因而盜曰攘。為,去聲。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謝氏曰:「順理為直。父不為子隱,子不為父隱,於理順邪?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當是時,愛親之心勝,其於直不直,何暇計哉?」
證——告發。楊伯峻《論語譯注》雲:
《說文》雲:「證,告也。」正是此義。相當今日的「檢舉」、「揭發」,《韓非子·五蠹篇》述此事作「謁之吏」,《呂氏春秋·當務篇》述此事作「謁之上」,都可以說明正是其子去告發他父親。「證明」的「證」,古書一般用「徵」字為之
度 攘羊之論,直是華夏傳統中之一大公案,反復引用,並成後世法律儒家化的一個重要故事。直在其中,即是孔子關於從他者定義自我的行為規范的要旨,所謂「以直抱怨」亦是此意。孔子所謂「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即是利益內在化原則的人倫表達,與國家制度中的利益內在化原則是一致的。
⑵ 古文,季父不吾與,吾起,先取季父矣,什麼意思
季父不吾與,吾起,先取季父矣!
釋義:叔父不與我合作,我一旦起事,就先攻打叔父了!
不吾與,倒裝句,否定句賓語前置。實際上是:不與吾。與,幫助、援助。不吾與:不幫助我。
⑶ 怎樣用文言文給父親生日祝福!
①父,生辰快樂抄,願君萬事如意襲!
意思是:父親,生日快樂,希望您萬事如意!
②吾謂父之德,無以言表,謹謝君,父!
意思是:我對父親的感激是無法言表的,謝謝你,父親!
②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意思是: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應該高興,一方面應該害怕.害怕的是因為父母又老了一歲.
⑷ 《干將莫邪》原文及翻譯
楚干將、莫邪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欲殺之。劍有雌雄。其妻重身當產。夫語妻曰:「吾為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殺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劍有二,一雄一雌,雌來雄不來。」王怒,即殺之。
莫邪子名赤,比後壯,乃問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殺之。去時囑我:『語汝子,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子出戶南望,不見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劍,日夜思欲報楚王。
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言欲報仇。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將、莫邪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客曰:「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兒曰:「幸甚!」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仆。
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頭踔出湯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王即臨之。客以劍擬王,王頭隨墜湯中,客亦自擬己頭,頭復墜湯中。三首俱爛,不可識辨。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
譯文:
楚國干將、莫邪夫婦二人,給楚王鑄劍,三年才鑄成。楚王很生氣,想殺他。劍有雌雄二柄。當時妻子懷孕快生產了,丈夫對她說:「我給楚王鑄劍,三年才成功。楚王發怒了,我去一定被殺掉。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長大後,告訴他:『出房看南山,松樹長在石上,劍在它的背面。』於是拿著雌劍去見楚王。楚王非常生氣,叫人去仔細查看。驗劍人說:「劍有兩把,一把雌一把雄,雌劍帶來了,雄劍沒有帶來。」楚王發怒了,把干將給殺了。
莫邪生下的兒子叫赤。後來長大了,問他母親:「我父親在哪裡?」母親說:「你父親給楚王鑄劍,三年才成功。楚王發怒,把他殺了。他走時囑咐我告訴你:「出房看南山,松樹長在石上,劍在它的背面。」於是兒子出房,往南看沒有山,只見堂前松柱下有一磨劍石,就用斧頭砸開它的背後,得到雄劍,早晚都想找楚王報仇。
楚王夢見一個男子,眉間廣闊,約一尺寬,說要報仇。楚王懸千金重賞捉拿。赤聽說了這件事了,便逃走,跑進山裡悲歌。碰到一位俠客,說:「你年紀輕輕的,怎麼哭得這樣傷心?」赤說:「我是干將、莫邪的兒子。楚王殺了我的父親,我想報仇!」俠客說:「聽說楚王以千金重賞購買你的腦袋,請把你的腦袋和劍都交給我,我為你報仇。」赤說:「太好了!」於是自殺,雙手捧著腦袋和劍,屍體卻僵立不倒。俠客說:「我決不會辜負你!」這樣,屍體才倒下。
俠客提著赤的腦袋去見楚王。楚王很高興。俠客說:「這是勇士的頭,應當用大湯鍋煮。」楚王照著他的話做了。三天三夜也煮不爛,頭還跳出湯鍋,瞪著眼睛充滿憤怒。俠客說:「這小孩的頭煮不爛,請大王親自到鍋邊一看,就一定能煮爛。」楚王立刻走近去看,俠客用劍砍了一下楚王,楚王的腦袋就掉進湯里;俠客也砍掉自己的頭,頭也掉進湯里。三個腦袋都煮爛了,沒法分辨。於是把肉湯分成三份埋葬了,籠統稱為「三王墓」。如今這墓在汝南郡北宜春縣境內。
⑸ 這文言文 怎麼解釋呢父兮吾父,愛我至深。。。。。
見,作通假字「現」的時候讀xian,意思為出現、顯現等。
其他情況讀jian,詳細用法如下:
作虛詞使用的「見」,在中學語文教材里不多見,易被師生忽略。。
第一,用於及物動詞之前,有稱代動作行為的受事者的作用(稱代前置的賓語),而且句中要出現動作行為的施事者(主動者)。如:「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玉台新詠·孔雀東南飛》)——我當初回家時,府吏囑咐我。「見丁寧」即「丁寧我」。又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我生下來才六個月,父親便丟下我去。這里「見背」即「背我」。
第二,用在及物動詞之前表被動,而句中不出現動作的施事者,相當於「被」。「被」是介詞。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想要(把和氏寶玉)給秦國,只怕秦國的十五座城不能得到,白白的被欺騙。「見欺」即「被欺」。又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列傳》)——誠實卻被懷疑,忠心反倒受到誹謗。「見疑」即「被懷疑」。
第三,有些句子中,「見」和「於」搭配起來使用,也表被動。但是起表被動作用的主要是「於」,「見」與「於」相照應。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實在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住趙王。又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我被見識廣博的人笑話。
第四,「見」一方面表被動,另一方面指代自己,這種用法不多見。如:「事理如此,實為見誣。」(《晉書·太子遺妃書》)——事實、道理像這樣,實際是我被誣陷。這里,「見誣」即「我被誣陷」。
第五,「見」還有「被認為」的意思。這種用法也很少見。如:「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韓非子·說難》——(被游說的人)要名聲顯赫,而你卻用豐厚財利去勸說他,就會被認為你品節不高,並以地位低的人看待你,一定會遭到永遠的拋棄。「見」即「被認為」。
第六,「見」與「教」、「怪」等片語合,構成固定結構,這時的「見」為助詞,只是這種用法更為少見。如:「岳父見教的是。」(《儒林外史》)——岳父大人指教的對。「見教」即「指教」。
⑹ 文言文翻譯
季文子擔任宣公、成公的國相,妻不穿絲綢的衣服,馬不吃精飼料。仲孫它進諫說:「你版是權魯國的上卿,做了兩代君王的國相。你的妻不穿絲綢的衣服,馬不吃精飼料,人們都認為你是一個吝嗇的人,並且不能替國家增添光彩吧。」季文子說:「我也很願意那樣做,然而我看見我們國人,父老鄉親們吃粗糧、穿破衣服的還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這樣做。父老鄉親吃粗糧、穿破衣服,而我卻把我的妾和馬打扮得美麗的,這是作為國相應該做的嗎!況且我只聽說以高尚的德行及光榮作為國家的光彩,沒有聽說過以妻和馬的華麗來為國增光的。」
⑺ 休侯使人諫,王曰:季父不吾與我起,先取季父矣。 這句文言文的翻譯
休侯讓人進諫楚元王,元王說:「叔父不與我合作,我一旦起事,就先攻打叔父了!」
原文出自班固《漢書.楚元王傳》,休侯是楚元王劉交的叔父。
⑻ 古文吾與吾父也翻譯現代文
吾與吾父也
我和我父親一樣
⑼ 文言文翻譯
說符第八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
「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
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關尹謂
子列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
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是故聖人見
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愛我,我必
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湯武愛天下,故王;桀紂惡天下,故亡,此所稽也。
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以是求利,不亦難乎?嘗觀之
神農、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書,度諸法士賢人之言,所以存亡廢興
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嚴恢曰:「所為問道者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紂
唯重利而輕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語也!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強
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為雞狗禽獸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
尊己,則危辱及之矣。」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
「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故聖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曰:「色盛者驕,力盛者奮,未可以語道也。故不班白語道,失,而況
行之乎?故自奮則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則孤而無輔矣。賢者任人,故年老而不
衰,智盡而不亂。故治國之難在於知賢而不在自賢。」
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鋒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
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子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
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聖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鄭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
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出見使者,再
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
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謂之曰:
「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
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以術干齊侯;齊侯納之,以為
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
親。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亦同,而窘於貧。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
趨之方。二子以實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干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
力爭,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遂宮而放之。其一子之
衛,以法干衛侯。衛侯曰:『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
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於他國,為吾之患
不輕矣。」遂刖之,而還諸魯。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讓施氏。施氏曰:「凡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
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此用與不
用,無定是非也。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術
如呂尚,焉往而不窮哉?」孟氏父子舍然無慍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晉文公出會,欲伐衛,公子鋤仰天而笑。公問何笑。曰:「臣笑鄰之人有送
其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竊笑此
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師而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晉國苦盜,有郄雍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晉侯使視盜,
千百無遺一焉。晉侯大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盡矣,奚用多
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
群盜謀曰:』吾所窮者郄雍也。「遂共盜而殘之。晉侯聞而大駭,立召文子而告
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盜何方?」文子曰:「周諺有言:察見淵魚
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
下,民有恥心,則何盜之為?」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秦焉。
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
游,黿鼉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將厲之。孔子使人並涯止之,曰:「此懸水三十仞,
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游,黿鼉弗能居也。意者難可以濟乎?」丈夫不以錯意,
遂度而出。孔子問之曰:「巧乎?有道術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對
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錯吾軀於波流,
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者,以此也。」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
水且猶可以忠信誠身親之,而況人乎?」
白公問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孔子不應。白公問曰:「若以石投水,
何如?」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
「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
「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爭魚者濡,逐獸者
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夫淺知之所爭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於浴室。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來謁之。襄子方食而
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
曰:「夫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不終朝,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
無所施於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
者所以為昌也,喜者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賢主以此持
勝,故其福及後世。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卒取亡焉,不達乎持勝也。唯
有道之主為能持勝。」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
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勝者以強為弱。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孔子曰:
「此吉祥也,以薦上帝。」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其牛又復生白犢。其父又復
令其子問孔子。其子曰:「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父曰:「聖人之言先迕
後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其子又復問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復教以
祭。其子歸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其後
楚攻宋,圍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復。
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
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又有蘭子又
能燕戲者,聞之,復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異技干寡人者,技無庸,適
值寡人有歡心,故賜金帛。彼必聞此而進復望吾賞。」拘而擬戳之,經月乃放。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
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
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有
九方皋,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
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
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
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
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
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楚莊王問詹何曰:「治國奈何?」詹何對曰:「臣明於治身而不明於治國也。」
楚莊王曰:「寡人得奉宗廟社稷,願學所以守之。」詹何對曰:「臣未嘗聞身治
而國亂者也,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對以末。」楚王曰:
「善。」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也?」
對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孫叔敖曰: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於
三怨,可乎?」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
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惡。楚人鬼而越人禨,
可長有者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辭而不受;請寢丘,與之,
至今不失。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鄲,遇盜於耦沙之中,盡取其衣裝車,牛步
而去。視之歡然無憂厷之色。盜追而問其故。曰:「君子不以所養害其所養。」
盜曰:「嘻!賢矣夫!」既而相謂曰:「以彼之賢,往見趙君,使以我為,必困
我。不如殺之。」乃相與追而殺之。燕人聞之,聚族相戒,曰:「遇盜,莫如上
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適秦。至關下,果遇盜;憶其兄之戒,因與盜
力爭。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辭請物。盜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跡
將箸焉。既為盜矣,仁將焉在?」遂殺之,又傍害其黨四五人焉。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錢帛無量,財貨無訾。登高樓,臨大路,
設樂陳酒,擊博樓上。俠客相隨而行。樓上博者射,明瓊張中,反兩<木翕>魚而笑。
飛鳶適墜其腐鼠而中之。俠客相與言曰:「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
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報,無以立慬於天下。請與若等戮
力一志,率徒屬必滅其家為等倫。」皆許諾。至期日之夜,聚眾積兵以攻虞氏,
大滅其家。
東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將有適也,而餓於道。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
以哺之。爰旌目三哺而後能視,曰:「子何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嘻!汝非盜耶?胡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地而
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則盜矣,而食非盜也。以人之盜因謂
食為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
柱厲叔事莒敖公,自為不知己,去,居海上。夏日則食菱芰,冬日則食橡栗。
莒敖公有難,柱厲叔辭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為不知己,故去。今往
死之,是知與不知無辨也。」柱厲叔曰:「不然;自以為不知,故去。今死,是
果不知我也。吾將死之,以丑後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凡知則死之,不知則
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厲叔可謂懟以忘其身者也。
楊朱曰:「利出者實及,怨往者害來。發於此而應於外者唯請,是故賢者慎
所出。」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
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
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
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
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
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
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
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
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
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
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
吠之。楊而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
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楊朱曰:「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利不與爭期,
而爭及之:故君子必慎為善。」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
者將加誅焉。幸臣諫曰:「人所憂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過乎生。彼自喪其生,
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誅。有齊子亦欲學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富
子聞而笑之曰:「夫所欲學不死,其人已死而猶恨之,是不知所以為學。」鬍子
曰:「富子之言非也。凡人有術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無其術者亦有矣。衛人有
善數者,臨死,以訣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問之,以其父所言告
之。問者用其言而行其術,與其父無差焉。若然,死者奚為不能言生術哉?」
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競而捕之,死者眾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於
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
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蟲替>膚,
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齊有貧者,常乞於城市。城市患其亟也,眾莫之與。遂適田氏之廄,從馬醫
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戲之曰:「從馬醫而食,不以辱乎?」乞兒曰:「天下之辱
莫過於乞。乞猶不辱,豈辱馬醫哉?」
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
矣。」
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而伐之。鄰人父因請以為
薪。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
可哉?」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
也;作動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
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仗策,錣上貫頤,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鄭人聞
之曰:「頤之忘,將何不忘哉?」意之所屬箸,其行足躓株埳,頭抵植木,而
不自知也。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
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