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短篇20字
『壹』 求10篇較短的文言文及解釋、、。20-30字為好。。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觀學後,時常實實踐、反省,不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氣(怨恨),不是君子嗎?」[1]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會吹會蓋,態度上好像很仁義,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很難達到仁這個境界的。」[1]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而為?交友是否守信、能夠兌現講過的話?老師傳授的知識經驗,是否實踐了呢?」[1]
4、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面要遵從師長,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廣泛愛護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以後,如果還有精力的話,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5、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7、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而能從中領悟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8、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沒有邪惡。』」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於學;三十歲時開始知道;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什麼都能聽得;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不會超過界線。」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
『貳』 20篇短的文言文加翻譯,越短越好
1、烏賊求全
[原文]
海之魚, 有烏賊其名者, 響1水而水烏.戲於岸間, 懼物之窺己也, 則響水以自蔽.海鳥視之而疑, 知其魚而攫之.嗚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滅跡以杜疑, 為窺者之所窺.哀哉!
[翻譯]
海中有一種魚,名叫烏賊,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變黑。有一次,它爬上岸邊遊玩,它怕別的動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隱蔽起來。海鳥看到了烏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烏賊在裡面,就毫不猶豫地往水裡把烏賊抓了出來。唉!烏賊只知道要吐出墨汁來隱蔽自己,以求安全,卻不知道要消滅痕跡,來杜絕海鳥的懷疑,結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鳥察覺目標抓去,真是可憐啊!
[注釋]
1.響(XU,第三聲調):吐出唾液。
2.杜疑:杜絕懷疑。
[道理]
考慮問題切忌片面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事物的兩重性,才能馬到成功。
2、哀溺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後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譯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於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時,船破了,都游起水來。其中一個人盡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遠。他的同伴們說:「你最會游泳,現在為什麼落在後面?」他說:「我腰上纏著一千文錢,很重,所以落後了。」同伴們說:「為什麼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搖他的頭。一會兒,他更加疲睏了。已經游過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極點,蒙味到了極點,自己快淹死了,還要錢財干什麼呢?」他又搖搖他的頭。於是淹死了。
3、臨江之麋
【原文】
臨江地名之人,畋得麋麑畋。麑,幼鹿,畜之,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怛,恐嚇。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良:真,抵觸偃仆益狎偃,仰倒。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啖。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注釋:
畋:讀音tián
麑:讀音ní
怛:讀音dá
偃:讀音yǎn
啖:讀音dàn,吃,這里作舔解。
【譯文】
臨江(地名)的一個人,獵得一隻麋鹿的幼崽,養了起來。回家進門時,(家裡的)那些狗(見了)直流口水,搖著尾巴都拋過來,那人呵斥嚇唬它們。從這天開始就抱鹿崽子到狗的中間去,常常給那些狗看到它,慢慢讓狗和它嬉戲。過了很久,狗都如那人所願(不企圖吃那鹿崽子了)。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跟狗)頂頭摔撲更加親密了,狗害怕主人,和它滾打的很友好。但還是經常舔舌頭(想吃啊!)。三年後,(一天)麋鹿出門,看見很多別人家的狗在道路上,跑去想和它們嬉戲。別人家的狗見了很開心並發了威,一起把它殺了吃掉了,道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都沒明白其中道理。
寓意:
凡是害人的東西,即使一時可以找到"保護傘",但這種庇護是不可能長久的,最終還是沒有好下場。
4、小兒不畏虎
【原文】
忠、萬、雲、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帶長江沿岸。)多虎。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之,至以首抵(同抵。)觸,庶幾(也許可以。)其一懼,而兒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翻譯】
忠、萬、雲、安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個婦人白天將兩個小孩留在沙灘上自己到水裡去洗衣服。老虎從山上跑來,那婦人慌忙潛入水裡躲避老虎,兩個小孩(仍然)在沙灘上自在嬉戲。老虎盯著他們看了很久,甚至用頭觸碰他們呢,期許他們會有些害怕,但是小孩無知,竟然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的,老虎最後也就離開了。估計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顯示其威風,但是對於不怕它的人威風無處施加(而放棄的)嗎?
5、更①渡一遭
【原文】
昔有人得一鱉,欲烹而食之,不忍當殺生之名,乃熾火使釜②水百沸,橫筱③為橋,與鱉約曰:「能渡此則活汝。」鱉知主人以計取之,勉力爬沙,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橋,甚善,更為我渡一遭,我欲觀之。」
[注釋]
①更:再,重來。②釜:古代的一種鍋。③筱(xiǎo):細竹子。
【譯文】
過去有人捉到一隻甲魚,想把它煮來吃,又不肯負擔殺生的惡名。於是燒旺火使鍋里的水沸騰,在鍋上橫架上一根細竹子作為橋,然後跟甲魚約定說:「(你)能渡過這橋,我就放你一條生路。」甲魚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詭計騙殺自己,就盡力小心地(像螃蟹爬沙一樣)爬行,僅僅能夠渡過(竹橋)一次。 主人說:「你能渡過這橋,真是太好了!再給為渡一次橋, 我想(再)仔細看看。」
6、中山竊糟
【原文】
者魯人不能為酒,惟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有仕於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魯人飲之,皆以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而飲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誇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竊其糟也。」
【譯文】
以前,魯國人不會制酒,只有中山國的人擅於制千日之酒。魯國人向他們請教方法,但無法獲得。有個魯國人到中山國當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魯國,用魯國的酒浸泡,然後對人說:「這是中山國的酒。」魯國人喝了,也認為是中山國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來訪,聽說有本國的酒,要來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來,笑道:『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來的漕汁啊!』現在您是可以用所學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會笑您不過是學到一些糟粕罷了。
7、乞貓
【原文】
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飢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飢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劉基《郁離子•捕鼠》)
(註:盍,何不。垣墉,牆壁。病,害處。)
[譯文]
有一個趙國人家裡發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貓。中山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於捉老鼠,也善於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少了,雞也沒有了。他的兒子很擔心,對他父親說:為什麼不把貓趕走呢?quot;他父親說: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沒有雞。有了老鼠,就會吃我的糧食,毀我的衣服,穿我的牆壁,啃我的用具,我就會飢寒交迫,害處不是比沒有雞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離開飢寒交迫還很遠,為什麼要把那貓趕走呢?
8、南歧之見 明•劉元卿
【原文】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方人至,則群小婦人聚觀而笑之曰:「異哉人之頸也焦而不吾類!」外方人曰:「爾壘然凸出於頸者,癭病之也,不求善葯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笑者曰:「吾鄉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終莫知其為丑。
【譯文】
南歧處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兒甘甜,但性質很差,喝這種水的人都生粗脖子病,那裡的後代沒有一個不是粗脖子。他們見到外地人來了,男女老少涌去圍觀,還大聲嘲笑他:「真怪呀,這人的脖子怎麼這樣乾枯細瘦?一點也不像我們!」外地人說:「你們那凸在脖子上的東西是一種癭病。你們不找好葯來治病,怎麼反而認為我脖子干細呢?」南歧人聽了大笑道:「我們這地方全是這樣,哪裡用得著去醫治呢?」他們始終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醜陋的。
9、盲子失墜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墜深淵。過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執一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譯文】
有盲人過乾涸的溪流,(在)橋上失足墜落,兩手攀住橋欄桿,戰戰兢兢抓緊,自認為(一旦)失手必定墮入深淵的。經過的人告訴他說:「不要怕,盡管放手下來,是實地。」盲人不信,抓著欄桿不聽地哭號,(時間)久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實地,何必(這么)久苦自己呢?」
大道(真理)很平實,在黑暗中守著迷茫,執著地呆在角落獨自守舊的人,看看這(故事該)省悟啊!
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要固執己見,作繭自縛,要善於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勇於探索創新。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們的意識形態應順應時勢,看清路子,放大膽子,走自己的路。
從上不難看出「省」就是醒悟的意思。「苦」就是辛苦的意思。
10、一錢莫救 ——明•馮夢龍《廣笑府》
【原文】
一人性極鄙嗇,道遇溪水新漲,吝出渡錢,乃拚命涉水。至中流,水急沖倒,漂流半里許。其子在岸旁覓舟救之。舟子索錢,一錢方往。子只出五分,斷價良久不定,其父垂死之際,回頭顧其子大呼曰:「我兒我兒,五分便救,一錢莫救!」
【譯文】
有個人性極吝嗇,有一次他在路途中,遇到河水新漲,雖可坐船渡河,但他怕出船錢,便拚命涉水過河,剛走到河當中,便被水沖倒,漂流了半里多。他的兒子在岸上,要找船救他。船家開船價,說給一錢才能前去,兒子給他講價,說只給五分。這樣討價還價拖延了很久也沒定下來。他的父親這時快不行了,在垂死之際,還回過頭來向他兒子大聲呼喊:
「我兒我兒,五分便救,一錢莫救!」
11、取金
【原文】
一官出朱票,取赤金二錠,鋪戶送訖,當堂領價。官問: 「價值幾何?」鋪家曰:「平價該若干,今系老爺取用,只領半價可也。」官顧左右曰:「這等,發一錠還他。」發金後,鋪戶仍候領價。官曰:「價已發過了。」鋪家曰:「並未曾發。」官怒曰:「刁奴才,你說只領半價,故發一錠還你,抵了一半價錢。本縣不曾虧了你,如何胡纏?快攆出去!」
【譯文】
一個當官的拿出銀票,讓錢庄換兩錠金子,錢庄的人給送來了,當場收費(利息、服務費之類的)。當官的問: 「給給你多少錢?」錢庄的人說:「標准費用應是若干,如今是老爺您用,我們只守一半的費用。」當官的對身邊人說:「這樣的話,拿一錠金子讓他再替我存起來。」 存完後,錢庄的人仍然等著收費。當官的說:「費用已經給你了。」錢庄的人說:「沒有給呀。」當官的大怒說:「刁奴才,你說只收一半費用,所以拿一錠金子還給你,抵了一半的費用。我沒有虧了你,還敢胡纏?快攆出去!」
12、呂蒙正不受鏡
【原文】
呂文穆公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獻以求知。其弟伺間從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過碟於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復敢言。聞者嘆服,以為賢於李衛公遠矣。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譯文】
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宋太宗趙光義特別知遇關照。朝中的官吏,家裡藏有古鏡,他說能照二百里,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送給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個機會裝作閑談提到這件事。呂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過碟子那麼大,怎麼用得著照二百里地的鏡子叫呢?」他弟弟聽後也就不再說什麼了。聽說這件事的人都嘆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罷冗官二千餘員,以為人嚴峻拒絕請托著稱)。像呂蒙正這樣沒有特別嗜好而又不為物慾所累的人,古代賢者也不易做到。
13、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14、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15、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16、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17、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18、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19、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
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譯文】
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20、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請採納+贊同】
『叄』 超短文言文。20字以內。帶翻譯!!!!!!!!!!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麼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肆』 10~20字的文言文
劉禹錫:《陋室銘》周敦頤:《愛蓮說》《過秦論》
《捕蛇者說》
《韓愈師說》 《桃花源記》 《賣炭翁》
『伍』 文言文20字帶翻譯
孔子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發奮苦讀才能成功。
『陸』 20字以內的文言文和翻譯啊,越短越好的來著~~
你需要的是整篇的還是一句呢,20字以內一整篇,真的很難找喲。
『柒』 古文20字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捌』 20字左右的古文段落。
橋兮若月,路上行人寥寥。暗香珠簾,眸中異彩連連。
『玖』 不超過20字的文言文及解釋(解釋10字左右)求
1.原文:齊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同『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必須三百人。南郭處士被請來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給這三百人獎賞。後來宣王死了,齊閔王當上皇帝,他喜歡一個一個聽,南郭處士逃跑了。
2.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3.原文:晉文王功德盛大,坐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
譯文:晉文王功勞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嚴肅莊重,把他比擬為王。只有阮籍在座上,伸開兩腿坐著,嘯詠歌唱。痛飲放縱,不改常態。
4.原文: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
譯文:李元禮曾經贊嘆荀淑和鍾皓的品德說:「荀淑的見識高超,不能復加,鍾皓的道德高尚可以作為老師
5.原文:謝萬在兄前,欲起索便器。於時阮思曠在坐,曰:「新出門戶,篤而無禮。」
譯文:謝萬在兄長面前,想起身找便壺。當時阮思曠在座,說:「新興的門第,甚是無禮。」 6.原文: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譯文:鍾毓、鍾會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擁有了美好的名聲.(在他們)十三歲那年,魏文帝聽說了他們的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你可以叫你的兩個兒子來見我."於是(鍾繇帶著他們的兩個兒子進宮面見魏文帝).(面見皇帝時)鍾毓(緊張得)臉上流汗,魏文帝(親熱地)問他:"你的臉上怎麼會流汗呢?"鍾毓回答說:"(我)敬畏害怕,汗水像酒水一樣湧出來." 魏文帝再問鍾會說;"(那)你為什麼不流汗呢?" 鍾會回答說:"我害怕得發抖,連汗也不敢出."
7.原文: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譯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一次夜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打開窗戶,命僕人斟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於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
8.原文: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
譯文:李元禮曾經贊嘆荀淑和鍾皓的品德說:「荀淑的見識高超,不能復加,鍾皓的道德高尚可以作為老師。」
9.原文: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
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譯文:陳太丘去拜訪荀朗陵,因為家窮又儉朴,沒有僕人雜役,就讓兒子陳元方駕車,陳季方拄著棍子在後面跟著。孫子陳長文還小,就抱在車里。等到了荀朗陵家,荀朗陵的兒子荀叔慈來開門,荀慈明在席間勸酒,他家其他六個兒子陪著吃飯。而荀朗陵的孫子荀文若也還小,就坐在爺爺腿上。這事傳到朝廷,太史向上報告說:「有德的星星都向東方聚集了."
10.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之,王欲舍所攜之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譯文:華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災難,有一個人想和他們同乘一條船,華歆就為難他,(不讓他上船),王朗(對華歆)說:"船還有位置,為什麼不給他上呢?"後面的敵人(向那人)追了過來.(這時)王朗就想拋下帶著的那個人.華歆說:"我之所以懷疑正是因為這樣啊.既然已經答應他讓他上船,怎麼可以現在拋下他呢?"因此,就當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那樣.世人就以這件事來平定華歆、王朗的(品質)好壞.
11.【原文】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譯文:【翻譯】 魏武帝曹操要接見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認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儀震服匈奴,就讓崔季珪代替他接見,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邊做侍從。已經接見完了,就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魏王這人怎麼樣?」匈奴使者評價說:「魏王高雅的氣質,不同尋常;但是坐榻邊上拿刀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聽後,就派人追去,殺掉了這個使者。
12.原文:晉文王功德盛大,坐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
譯文:晉文王功勞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嚴肅莊重,把他比擬為王。只有阮籍在座上,伸開兩腿坐著,嘯詠歌唱。痛飲放縱,不改常態。
13.原文: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安後來,值康不在,喜出戶延之,不入,題門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覺,猶以為欣。故作鳳字,凡鳥也。
譯文:嵇康和呂安很友好,每一想念對方,即使相隔千里,也立刻動身前去相會。後來有一次,呂安到來,正碰上嵇康不在家,嵇喜出門來邀請他進去,呂安不肯,只在門上題了個「鳳」字就走了。嵇喜沒有醒悟過來,還因此感到高興。所以寫個鳳字,是因為它分開來就成了凡鳥
『拾』 讀書的古文 10~20字夠了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4)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6)出坐佛膝上,執策(7)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知。(《宋學士文集》)
【注釋】(1)牧:放牧牲畜。(2)竊:偷偷地,暗中。(3)輒:總是(常常)、就。(4)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為什麼。(6)潛:暗暗地、悄悄地步。(7)執策:拿著書。(8)達旦:到早晨,到天亮。(9)獰惡可怖:猙獰凶惡,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
①[原文]頃歲②,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③,嘗乘間④以文字問之。雲:「無他術⑤,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又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⑦。疵病⑧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見之。」此公以其嘗試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釋]①本文選自宋人蘇軾《東坡志林》。②頃歲:年初 ③歐陽文忠公:指歐陽修,文忠是其謚號,公是尊稱 ④乘間:乘機 ⑤術:方法 ⑥工:擅長 ⑦至者:成功的事 ⑧疵病:毛病 ⑨指摘:指出過錯。
[譯文]某年初,孫莘老結識了歐陽修,曾乘機拿寫文章的事向他請教。歐陽修說:「沒有別的方法,只有勤奮讀書並經常寫文章,自然會有長進;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練筆的機會很少,還懶於讀書,而且一篇文章寫好後,馬上要求它超過別人,像這樣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點也用不著別人指出來,自己多練筆就能發現了。」歐陽修把他寫文章的經驗告訴別人,所以(我認為)特別有意義。 [簡析]勤讀書,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質量,此外別無蹊徑。文學大家蘇東坡,才華絕世,飲譽古今,猶能這樣重視別人的成功經驗,並引為良訓,足見他治學的嚴謹、刻苦。由此,它給了我們—個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壞與讀書的勤懶、練筆的多少,有著密切聯系。
原文:陸友仁蘇子美豪放不羈,好飲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讀書,以一斗為率。公深以為疑,使子弟密覘之。聞子美讀《漢書·張良傳》,至"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遽撫掌曰:「惜乎!擊之不中。」遂滿飲一大白。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復舉一大白。公聞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為多也。」
譯文:蘇子美為人豪放不羈,喜歡飲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裡時,每天讀書,(他邊讀邊飲酒,)以喝完一斗為限度。杜祁公(對此)深感懷疑,就派家中年輕的晚輩去偷偷察看他。正聽到子美在讀《漢書?張良傳》,(當他)讀到張良與刺客偷襲行刺秦始皇,刺客拋出的大鐵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車上(這一段)時。他突然拍手說:「可惜呀!沒有打中。」於是滿滿喝了一大杯酒。又讀到張良說:「自從我在下邳起義後與皇上在陳留相遇,這是天將我送給陛下呀。」(蘇子美)又拍桌子說:「君臣相遇,竟如此艱難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聽說後,大笑說:「有這樣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