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識的文言文

識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5 15:18:42

A. 文言文中(識)是什麼意思

在文言文中,「識」既可充當實詞,又可充當虛詞;而且具有「shí」和「zhì」兩種讀音.由於語義環境不同,其意思也是不相同的.

一、當「識」讀「shí」時
1、充當動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義:知道;懂得.例如:《說文》:識,知也.又如:《詩·大雅·瞻卬》:君子是識.箋:「知也.」再如:《周禮·司刺》:壹宥曰不識.
2) 認識.例如:《孟子·告子上》: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又如:王安石《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再如: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 賞識.例如:陳壽《三國志》:林識拔同郡王經於民戶之中,卒為民士.
4) 感覺;識別;辨別.例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又如:《樂府詩集·陌上桑》: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再如: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2、充當名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見識;知識.例如:蘇軾《賈誼論》: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又如:清·劉開《問說》: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再如:明·高啟《書博雞者事》:識者固知元政紊馳而變興自下之漸矣.
2) 佛教用語.思維、認識、判斷等精神活動的主體.例如:識神(心識,心靈)
3) 相知的朋友.例如:唐·劉禹錫《元日感懷》:例如: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4) 思想或意識.例如:顏延年《五君詠》: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又如:識想(思想;意念)
5) 姓

3、充當副詞時,其意思如下:
通「適」,剛才.例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識見不穀而趨(剛才看見我卻很快躲開了).

二、當「識」讀「zhì」時
1、充當名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旗幟,後作「幟」.例如《漢書·王莽傳下》::京師聞青徐賊眾數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表識,咸怪異之.
2) 古代鍾鼎上凸出的文字.例如:《嶺外代答》:廣西土中銅鼓…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文如織簟.
3) 通「幟」,標記.例如:《寶刀賦序》:以龍熊鳥雀為識.

2、充當動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加上標記.後作「志」.例如:《金史》:識以柳枝,命本部涉濟.
2) 通「志」,記住.例如:《禮記·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又如:《論語·
述而》:默而識之.再如:《史記·孝武紀》:文鏤無款哀.

B. 識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識來:1作動詞,(1)知道,懂得,(2)體會,了解源(3)認識,見司馬遷《史記
·
刺客列傳》,豫讓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2名詞,(1)知己朋友,見劉禹錫《元日感懷》,異鄉無舊識,車馬到人稀,(2)知識,見識。(3)思想意識,此見范華《後漢書·馬融傳》,固知識能匡欲者鮮也。

C. 識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識:1作動詞,(1)知道,懂得,(2)體會,了解(3)認識,見司馬遷《史記 · 刺客列傳》,豫讓行內乞於容市,其妻不識也,2名詞,(1)知己朋友,見劉禹錫《元日感懷》,異鄉無舊識,車馬到人稀,(2)知識,見識。(3)思想意識,此見范華《後漢書·馬融傳》,固知識能匡欲者鮮也。

D. 文言文《識李·觀虎》翻譯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有一次)和多個小孩子遊玩,看見路邊的李子樹有好多果實,版枝斷了,許多小孩爭相權奔跑去摘那些果實。只有王戎不動。人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李)樹長在路邊卻有許多果實,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實(品嘗)確實是這樣的。魏明帝在宣武場上包著(一說砍掉)老虎的爪子和牙,舉行人、虎搏鬥表演,任憑百姓觀看。王戎當時七歲,也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柵欄大吼,吼聲震天動地,圍觀的人全都嚇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卻平平靜靜,一動不動,一點也不害怕。

E. 古文識別。

提問復者這里所謂的「文言」自然制是「文言文」了,它是用簡練的字句或按古人語言所作的文章,是與平常的白話文相對而言的。「古文」有它的專指:1。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字,廣義是指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則指古文經籍中的文字;2。文章方面,是指六朝時期盛行的綺麗,頹靡的駢儷文。唐代後則把秦漢之文章(散文)也稱為古文。

F. 識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識:1作動詞,(1)知道,懂得,(2)體會,了解(3)認識,見司馬遷《史記
·
刺客列傳》,豫讓行乞內於市容,其妻不識也,2名詞,(1)知己朋友,見劉禹錫《元日感懷》,異鄉無舊識,車馬到人稀,(2)知識,見識。(3)思想意識,此見范華《後漢書·馬融傳》,固知識能匡欲者鮮也。

G. 識.在古文中什麼意思

有讀shi(四聲),認識、知道之意;
有讀(四聲),是記住之意。

H. 識在古文中意思的巧妙記法

一、當「識」讀「shí」時
1、充當動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義:知道;懂得.例如:《說文》:識,知也.又如:《詩·大雅·瞻卬》:君子是識.箋:「知也.」再如:《周禮·司刺》:壹宥曰不識.
2) 認識.例如:《孟子·告子上》: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又如:王安石《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再如: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 賞識.例如:陳壽《三國志》:林識拔同郡王經於民戶之中,卒為民士.
4) 感覺;識別;辨別.例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又如:《樂府詩集·陌上桑》: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再如: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2、充當名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見識;知識.例如:蘇軾《賈誼論》: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又如:清·劉開《問說》: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再如:明·高啟《書博雞者事》:識者固知元政紊馳而變興自下之漸矣.
2) 佛教用語.思維、認識、判斷等精神活動的主體.例如:識神(心識,心靈)
3) 相知的朋友.例如:唐·劉禹錫《元日感懷》:例如: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4) 思想或意識.例如:顏延年《五君詠》: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又如:識想(思想;意念)
5) 姓

3、充當副詞時,其意思如下:
通「適」,剛才.例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識見不穀而趨(剛才看見我卻很快躲開了).

二、當「識」讀「zhì」時
1、充當名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旗幟,後作「幟」.例如《漢書·王莽傳下》::京師聞青徐賊眾數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表識,咸怪異之.
2) 古代鍾鼎上凸出的文字.例如:《嶺外代答》:廣西土中銅鼓…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文如織簟.
3) 通「幟」,標記.例如:《寶刀賦序》:以龍熊鳥雀為識.

2、充當動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加上標記.後作「志」.例如:《金史》:識以柳枝,命本部涉濟.
2) 通「志」,記住.例如:《禮記·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又如:《論語·
述而》:默而識之.再如:《史記·孝武紀》:文鏤無款哀.

I. 識在文言文中怎麼讀及組詞

吧,有個成語叫博聞強識

J. 王戎識李文言文解釋

本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解釋:1.王戎:晉朝人,做過官。是歷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賢」之一。
2.嘗:曾經
3.諸;眾多。
4.游:玩。
5.子:果實。
6.折枝:壓彎了樹枝。
7.確實如此
8.信:果真,的確
9.然:這樣
10.競走:爭相地跑過去。競:爭逐;走:跑。
11.唯:只有
12.然:這樣
譯文:王戎小時候很聰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子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彎了。那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後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動。大家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路邊上,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來一嘗,果然是這樣。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