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所以文言文翻譯

所以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5 15:31:22

文言文翻譯

譯文:
南朝宋謝晦任右衛將軍,權勢很大,從彭城(今江蘇徐州)回京接家眷,賓客車馬擁擠。他的哥哥謝瞻很害怕,說:「你名聲地位都不高,別人就如此巴結討好,這哪裡是家門的福分呢?」於是就用籬笆隔開庭院,說:「我不願看到這種情況。」又請求宋公劉裕對自己降級或免職,以便保住即將衰落的家門。等到謝晦立了建國大功,謝瞻又憂又怕,得了病,不去治療,於是就死去了。謝晦後來果然被滅族。顏竣為送孝帝立了大功,官位很高,他父親顏延之常對他說:「我平生不喜歡看到有權勢的人,現在卻不幸見到了你。」有一天早晨去看顏竣,見賓客滿門,可顏竣還沒有起床,顏延之大為惱火,說:「你出身於糞土之中,卻升到雲霄之上,現在竟如此驕傲,難道能長久嗎?」顏竣最終被孝帝殺死。顏延之、謝瞻都可以稱得上是賢明父兄了。
隋高穎被封為僕射,他母親告誡他說:「你富貴已經達到頂點,只能等一個砍頭罷了。」隋高穎因此常怕有禍變發生,等到罷官為民,欣喜異常,絲毫沒有怨恨的顏色,但後來還是難免被隋煬帝殺害。唐朝潘孟陽任侍郎時,還不到四十歲,他母親說:「以你的才能,竟當了丞郎,這實在讓我擔驚受怕。」嚴武去世,他母親哭著說:「從今以後,我知道不會當官家的奴婢了。」這三位可算是賢明的母親了。
褚淵幫助蕭道成篡奪皇位,建立齊國,褚淵的堂弟對褚淵的兒子褚賁說:「我不知道你家司空把一家的東西送給另一家,是什麼意思?」等到褚淵當了司徒,褚炤嘆息說:「家門不幸,竟又有今天的封官。」褚淵死後,他的兒子以父親失節為恥辱,服喪期滿,不再做官,把爵位讓給弟弟,自己終身隱居。王晏幫助齊明帝奪取了帝位,堂弟王思遠說:「兄將來怎麼立身?如果能現在就自殺,還可以保住門戶。」王晏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後,又召集子弟對王思的哥哥王思微說:「隆昌元年(494年)底,思遠弟勸我自殺,如果聽了他的話,哪裡會有今天?」王思遠說:「依我看,今天還不晚。」王晏嘆息說:「世界上竟有勸人自殺的。」王晏後來果然被齊明帝殺死。褚炤、褚賁、王思遠可以說是賢明的子弟了。

如何翻譯文言文中的「所以」,「之所以」

只有第3種,同今
3【名詞】所作所為
若文中沒有出現該詞,內可以使用
若文中有該詞,先判斷詞性,做連詞容時才能直接翻成「所以」。「之所以」最好別用。得看語境
「所以」在古文中出現的話一般只有三個意思
1【名詞】原因
2【動詞】用來
3【連詞】表因果關系

Ⅲ 在古文言文中,「所以」一詞,一般怎麼翻譯為什麼有的時候用「所以」而不單用「以」

「所以」一般翻譯為:「……的原因」表原因。「用來……的辦法(條件等)」表憑借。因為「所以」的用法比「以」廣泛,所以有時不會被「以」所替代。

一、所以拼音:suǒ yǐ

釋義:表示因果關系。

出處: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白話譯文: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

二、以拼音:yǐ

釋義:

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鑒來。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

(3)所以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予以[yǔ yǐ]

給以。

2、以外[yǐ wài]

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范圍的界限之外。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

4、以期[yǐ qī]

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說希望達到的目的。

5、藉以[jiè yǐ]

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把上半句所說的內容作為憑借,以達到某種目的。

Ⅳ 初三文言文所有翻譯

九年級 上冊
陳涉世家
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同別人一起被僱傭耕地,(有一天)陳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說:「如果有一天我富貴了,不會忘記大家。」同伴苦笑著回答說:"你是個被僱傭耕地的人,哪來的富貴呢?" 陳勝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天鵝)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發貧苦人民去駐守漁陽,九百人停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編入戍邊的隊伍里,擔任了屯長(小頭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了期限。 誤了期限,按照秦朝法律都應當斬首。陳勝、吳廣於是商量說:"現在逃走(被抓回來)也是死,發動起義(失敗)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 陳勝說:"全國百姓苦於秦(的統治)很久了。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繼位當皇帝,應當繼位當皇帝的是皇帝的長子扶蘇。 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秦二世)的緣故,皇帝派(他)在外面帶兵。 現在有人聽說扶蘇因為不知道是什麼罪名,被秦二世殺了。百姓多數聽說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是楚國的將領,(曾)多次立有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很愛戴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 現在如果讓我們的人假裝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很多響應的人。」吳廣也這樣認為。於是二人去占卜(來預測吉凶)。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說:"你們的事情都能成功,能建立功業。但你們這件事向鬼神卜問過了嗎?」陳勝、吳廣很高興,考慮(算卦的人要他們)卜鬼的事,說:"這是教我們(利用鬼神)先威服眾人罷了。"於是找人用丹砂在絲綢上寫"陳勝王"三個字(意為"陳勝要稱王"), 放在別人用網捕獲的魚的肚子裡面。士兵買那條魚回來煮著吃,發現魚肚子裡面的帛書, 本來就詫怪這事了。陳勝又暗中指使吳廣到軍隊駐地旁邊的叢林里的神廟中,晚上用籠罩著火,像狐狸嚎叫一樣叫喊道:"大楚要復興,陳勝要稱王」。士兵們夜裡都驚慌。第二天,士兵中到處談論這件事,都指指點點,互相用眼睛示意陳勝。 吳廣平時很關心周圍的人,士兵們大多願意為他出力。(那天)(兩個)軍官喝醉了,吳廣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使都尉發怒,讓都尉責辱他,藉此來激怒士兵。那軍官果然用竹板打了吳廣。(眾士兵憤憤不平,)軍官拔出劍來威嚇(士兵),吳廣一躍而起,奪過劍來殺死了他。陳勝協助吳廣,一同殺了兩個軍官。陳勝把眾戍卒召集起來,說:「各位遇到大雨,都超過了規定到達漁陽的期限。過期就要殺頭。即使僅能免於斬刑,而戍守邊塞十分之六七的人也得死去。 況且大丈夫不死便罷了,死了就要干出一番大事業!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嗎?」手下的人都說:「願意聽從命令!」(他們)假稱是公子扶蘇和項燕的隊伍,順從百姓的願望。大家露出右臂(作為起義的標志),打出大楚旗號。築了台,舉行誓師儀式,用那兩個軍官的頭祭祀天。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任都尉。起義軍(首先)進攻大澤鄉,收集大澤鄉的軍隊,攻打蘄縣。攻克蘄縣後,就派符離人葛嬰帶兵攻取蘄縣以東的地方。攻打銍、酇、苦、柘、譙,都攻打下來。一路上收編人馬,等打到陳縣的時候,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 士卒幾萬人。進攻陳縣時,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員在城門洞里中應戰。起義軍(一時)不能戰勝,守丞被人殺死,大軍才進入陳縣。(註:這里,有二個有爭議的地方。原文中第三段「弗勝」並未說明究竟是誰未勝,但通常理解為:起義軍未勝。原文第三段中的「守丞死」也未說明他究竟是怎麼死的,可理解為被人殺死的。但由於不同版本,也有其他的翻譯方式。因此,這里翻譯的比較模糊。)幾天後,陳勝召集當地的鄉官和有聲望的人共同商討大事。 這些人異口同聲地說:「將軍您親自披甲上陣,手拿武器,討伐殘暴無道的秦二世,誅滅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國,論功應當稱王。」陳勝就自立為王(或譯為陳勝被擁戴為王),定國號為「張楚」(這里也有人翻譯為以張大楚國的力量)。在這個時候,各郡縣受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紛紛起事,懲辦當地的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勝的號召。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即使這樣,但是這是我從先王那繼承這塊封地,我願意一生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聽後)不高興。安陵君於是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麼?況且秦國滅了韓國亡了魏國,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大於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是他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並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裡繼承了封地,只想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有百萬人屍體倒下,鮮血流淌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到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心裡的怒氣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就要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因此穿喪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了。」說完(唐雎)拔出劍站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何至於這樣!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會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您啊!」
隆中對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都不贊同這點。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的徐庶與諸葛亮友善往來,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先主劉備駐扎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卧龍,將軍是否願意見他?」劉備說:「你和他一起來。」徐庶說:「這個人你可以到他那裡去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應該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統治崩潰,董卓、曹操先後專權,皇室遭難出奔。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為天下人伸張正義,然而智謀淺短,沒有辦法,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告訴我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亂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興起,化州為郡,稱霸一方的多得數不清。曹操與袁紹相比,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終於打敗了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可以把他作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南邊可以直達沿海一帶,東面和吳郡、會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用兵之地,但是他的主人劉表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來資助將軍的,難道將軍沒有奪取它的意圖嗎?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個富饒的地方,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又在北面威脅著他,那裡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後代,又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殺向宛、洛二郡,將軍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打出秦川,百姓誰能不拿著飯食、酒水來歡迎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的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來。 關羽、張飛等非常不高興了,劉備就解釋給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希望各位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出師表
先帝創立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了三個國家,蜀漢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的確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啊。然而侍衛大臣在宮廷內毫不懈怠,忠志有志的將士們在戰場上捨身作戰,這都是為了追念先帝給他們的優待,想要報答給陛下啊。陛下的確應該擴大聖名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發揚光大志士們的氣概,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了忠臣們進諫的道路。 皇宮的侍衛和朝廷的官吏都是一個整體,獎善懲惡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姦邪的事情,觸犯法律,和進忠做善事的人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吏,讓他們來評定懲罰或者獎賞,來顯示陛下公平的治理,不應該偏私,使宮廷內和朝廷外的刑賞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些都是良善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純正,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皇宮的事情,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詢問他們,然後再去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有更大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軍務,在從前試用的時候,先帝稱贊他有才能,因此大家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都拿來詢問他,就能夠使軍伍團結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漢朝前期之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漢朝後期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討論起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於桓帝、靈帝二帝嘆息,傷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親自在南陽躬耕,在亂世之間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諸侯那裡有名望而先達。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之中來拜訪我,拿當今天下的大事來詢問我,因此感動奮發,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正趕上兵敗,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機患難期間我接受命令,那時以來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受命以來,日夜憂愁嘆息,擔心先帝的託付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聖明。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器已經足夠,應當勉勵並率領三軍將士向北平定中原,我希望竭盡我有限的才智,鏟除姦邪凶惡的敵人,復興漢室,回到原來的都城。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盡忠心於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情酌理,有所興革,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興復漢室的責任託付給我,如果沒有實現就治我的重罪,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光大美德的言論,就責怪攸之、禕、允等得疏忽,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己考慮,來詢問治國的道理,明察,採納合理的意見,深切的追念先帝遺留下來的誥命,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要出征遠行了,面對這樣的表,我流下了眼淚,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Ⅳ 收集所有文言文帶翻譯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Ⅰ卷)
[譯文]:何遠字義方,是東海郯縣人。調任武昌太守。何遠本來風流倜儻,喜歡行俠仗義,一直到這時才改變原來的志節行為,恪盡職守。他杜絕交遊,對各種饋贈,一點也不收受。武昌民間飲用長江水,盛夏時節,何遠怕江水熱,經常用錢買百姓井中的涼水。如有人不收錢,就提著水還給他。其他事情也多是如此。他的車輛的服飾十分簡陋破舊,所用的器物沒有銅制或上漆的。江南盛產水產品,十分便宜,但何遠每頓飯,只不過吃數片干魚罷了。
後來任武康縣令,他更加堅持清廉的節操。他去除繁多的祭祀活動,盡忠職守,很受百姓的稱贊。太守王彬巡察所屬各縣,其他縣都設宴款待。到武康後,何遠只為王彬准備了干糧、飲水而已。王彬離去時,何遠送他到縣境,送上一斗酒、一隻鵝作為離別贈禮。王彬與何遠開玩笑說:「你的禮物超過東晉時的陸納,恐怕會被古人譏笑吧!」高祖聽說何遠有才幹,便提升他為宣城太守。從縣令提升為靠近京都的大郡長官,這種情況是近代從未有過的。宣城郡過去曾受盜匪的搶掠,何遠盡心治理,又使名聲遠播。過了一年,何遠調任始興內史。當時泉陵侯淵朗出任桂州刺史,沿途搶掠騷擾,但到了始興縣內,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
何遠在任時,喜歡開辟街巷,修整房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集市,大至城池、馬廄、倉庫等,他都像經營自己的家業那樣來加以修治。他應得的俸祿,一概不取,到年底時,選擇最窮困的百姓,把那些錢作為稅款贈送給他們,並且長期堅持這樣做。何遠在任時,對豪強富戶嫉恨如仇,對貧民百姓視為子弟,因此豪強對他特別害怕。
何遠為人耿直,不徇私情,身居人世間,卻謝絕別人的拜謁,自己也不拜訪別人,寫信給別人時,無論(對方)地位的高低,所用的稱謂禮節都一樣。與人交往時,從不因對方的面色低聲下氣,因此多受到庸俗之士的嫉恨。他的清廉公正,確實是天下第一。他先後出任數郡的太守,見到可產生貪欲的東西,始終不改變自己的廉潔之心。他的妻子兒女飢寒交迫,如同最貧窮的人家那樣。他離開東陽回到家鄉後,數年不談榮譽恥辱之事,士大夫們更因為這樣而贊賞他。他輕財好義,周濟別人的窘急,說話從不虛妄,這些都是出於他的天性。
11.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II卷)
【文言文譯文】
季布是楚地人,為人好逞意氣,愛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氣。項羽派他率領軍隊,曾屢次使漢王劉邦受到困窘。等到項羽滅亡以後,漢高祖出千金懸賞捉拿季布,並下令有膽敢窩藏季布的論罪要滅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陽一個姓周的人家。周家便把季布的頭發剃掉,用鐵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出賣給魯地的朱家。朱家心裡知道是季布,便乘坐輕便馬車到洛陽去了,拜見了汝陰侯滕公,乘機對滕公說:「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項羽差遣,這完全是職分內的事。項羽的臣下難道可以全都殺死嗎?現在皇上剛剛奪得天下,僅僅憑著個人的怨恨去追捕一個人,為什麼要向天下人顯示自己器量狹小呢! 您為什麼不尋找機會向皇上說明呢?」汝陰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俠客,猜想季布一定隱藏在他那裡,便答應說:「好。」滕公等待機會,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於是就赦免了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漢惠帝的時候,季布擔任中郎將。匈奴王單於曾經寫信侮辱呂後,而且出言不遜,呂後大為惱火,召集眾位將領來商議這件事。上將軍樊噲說:「我願帶領十萬人馬,橫掃匈奴。」各位將領都迎合呂後的心意,齊聲說:「好。」季布說:「樊噲這個人真該斬首啊!當年,高皇帝率領四十萬大軍尚且被圍困在平城,如今樊噲怎麼能用十萬人馬就能橫掃匈奴呢?這是當面撒謊!」在這個時候,殿上的將領都感到驚恐,呂後因此退朝,終於不再議論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東郡守,漢文帝的時候,有人說他很有才能,漢文帝便召見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說他很勇敢,但好發酒瘋,難以接近。季布來到京城長安,在客館居留了一個月,皇帝召見之後就讓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對皇上說:「我沒有什麼功勞卻受到了您的恩寵,在河東郡任職。現在陛下無緣無故地召見我,這一定是有人妄譽我來欺騙陛下;現在我來到了京城,沒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罷,遣回原郡,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毀謗我。陛下因為一個人贊譽我就召見,又因為一個人的毀謗而要我回去,我擔心天下有見識的人聽了這件事,就窺探出您為人處事的深淺了。」皇上默然不作聲,覺得很難為情。楚地有個叫曹丘的先生,擅長辭令,能言善辯。他曾經侍奉過趙同等貴人,與竇長君也有交情。季布聽到了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勸竇長君說:「我聽說曹丘先生不是個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來往。」等到曹丘先生回鄉,想要竇長君寫封信介紹他去見季布,竇長君說:「季將軍不喜歡您,您不要去。」曹丘堅決要求竇長 君寫介紹信,終於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了個揖,說道:「楚人有句諺語說:『得到黃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諾言。』您怎麼能在梁、楚一帶獲得這樣的聲譽呢?況且我到處宣揚,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您為什麼這樣堅決地拒絕我呢!」季布於是非常高興,請曹丘進來,把他作為最尊貴的客人。季布的名聲之所以遠近聞名,這都是曹丘替他宣揚的結果啊!

12.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卷)
【參考譯文】
清河王劉承的太傅轅固生,是齊國人。因為研究《詩經》,孝景帝時做了 博士。他和黃生在景帝面前爭論。黃生說:「湯王、武王並不是秉承天命繼位天子,而是弒君篡位。」轅固生反駁說:「不對。夏桀、殷紂暴虐昏亂,天下人的心都歸順商湯、周武王,商湯、周武王贊同天下人的心願而殺死夏桀、商紂,夏桀、商紂的百姓不肯為他們效命而心向商湯、周武王,商湯、周武王迫不得已才立為天子,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麼?」黃生說:「帽子雖然破舊,但是一定戴在頭上;鞋雖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腳下。為什麼呢?這正是上下有別的道理。夏桀、商紂雖然無道,但是身為君主而在上位;商湯、周武王雖然聖明,卻是身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過錯,臣子不能直言勸諫糾正它來保持天子的尊嚴,反而借其有過而誅殺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稱王之位,這不是弒君篡位又是什麼?」轅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說法來斷是非,那麼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對嗎?」於是景帝說:「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談學問的人不談商湯、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繼位,不算愚笨。」於是爭論停止。此後學者再無人膽敢爭辯商湯、周武王是受天命而立還是放逐桀紂篡奪君權的問題了。
竇太後喜歡《老子》這本書,召來轅固生問他讀此書的體會。轅固生說:「這不過是普通人的言論罷了。」竇太後惱怒道:「它怎麼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詩書呢!」於是讓轅固入獸圈刺殺野豬。景帝知道太後發怒了而轅固直言並無罪過,就借給他鋒利的兵器。他下到獸圈內去刺殺野豬,正中其心,一刺,野豬便應手倒地。太後無語,沒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罷。過了不久,景帝認為轅固廉潔正直,拜他為清河王劉承的太傅。很久之後,他因病免官。當今皇上剛即位,又以品德賢良徵召轅固入朝。那些喜好阿諛逢迎的儒生們多有嫉妒詆毀轅固之語,說:「轅固老了。」於是他被罷官遣歸。這時轅固已經九十多歲了。他被徵召時,薛邑人公孫弘也被徵召,卻不敢正視轅固。轅固對他說:「公孫 先生,務必以正直的學問論事,不要用邪曲之說去迎合世俗。」自此之後,齊人講《詩》都依據轅固生的見解。一些齊人因研究《詩經》有成績而仕途顯貴,他們都是轅固的弟子。

13.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上海卷)
【參考譯文】
(五)
少傅白居易,文章舉世無雙,卻未曾升任過地位顯赫的高官。從前,劉禹錫在太和年間做賓客時,與太尉李德裕都在東都做事。劉禹錫拜訪李德裕,說:「最近你得到過白居易的文集嗎?」李德裕說:「給了一些文集讓我看,我把它們積攢起來讓人放在別的地方收藏起來,可是我從來沒看過,現在給你看看」。等取來一看,白居易的文稿裝了滿滿一箱子,上面積了厚厚的灰塵,等把書卷打開後又給卷了回去,對劉禹錫說:「我和這人比,一直有不足之處啊,他的文章精彩絕倫,何必看呢!只是害怕讀後心中增添自愧不如之意,所以不想看。」對白居易文章的忌憚之心到了如此的地步。有地位的人都忌妒他,說他:「有學士之才,卻沒有宰相之能。」賞識他的人在白居易的奏對中發現他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可實際上他被時俗所排擠,就象當年漢文帝時的賈誼,不被卿相所了解,人們都為之感到惋惜。
(六)
豐野園是前相國陳說岩先生的別墅啊。相國去世.距今已有十多年了。園子已廢棄而挪做他用。可是裡面薈萃的花劃樹木,足以令人賞心悅目;憑靠於回環曲折的欄桿上.足以躲避熱天時的大雨、沐浴那陣陣清風;高高的樓閣,足以令人飽吸西山的爽氣,這種境界和當年相國活著時是一樣的啊。
庚戌年的春天,我的友人杭大宗君來到京城。住在園子里,我因多數造訪杭君。對園子也了解個大概、這時,杭君的同鄉陳君也寄住在這里。不久陳君要到粵西做官.對這個園子留戀不舍,就讓善於作畫之人把它畫出來,同時通過杭君讓我來寫下這篇文章。
天下的山水風景多聚集在東南,京城車馬喧囂,他鄉之客往往感到煩悶,找不到故土的感覺。陳君家在杭州,西湖美景甲天下。舍棄家鄉勝景來到京城,應當對這個園子是不屑一顧的。(比他家鄉西湖的景緻差遠了),但陳君卻對此園徘徊流連不忍離去,那麼可知陳君做官,必定有和其他平庸官吏不一樣的地方。雖然這樣,士人當初多能安心在貧苦環境中生活,就是窮得用破瓮來當窗戶,用草繩來檢門軸也會感到滿足得很;若碰到偶然機會來到富貴之家,看見華關的樓閣欄檻花木,就會心中喜悅倍生羨慕之意。要是有一天得志的話,就會想著放縱自己的慾望,就會達到剝削人民不顧民生的地步,這同攻擊劫掠民眾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既然這樣,那麼陳君羨慕相國的家業而不仰慕相國一心為國品質的心思,就可以知道了。

14.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四川卷)
[文言文譯文]
樊英字季齊,南陽魯陽人。從小在三輔接受學業,同時通曉《五經》。隱居在壺山的南邊,來向他學習的人從四方而來。州郡先後以禮相請,他都不答應;公卿推薦他為賢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徵召他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詔書給公車,賜給策書,徵召樊英和同郡六個人,樊英等四人都沒去。永建二年,順帝賜給策書,預備禮物,用黑色幣帛征請樊英,樊英又堅決推辭說病得嚴重。於是詔書嚴厲責備郡縣,要郡縣用車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師,推說有病不能起來。於是強行將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禮相從。皇帝發怒,對樊英說:「朕可以讓你活,也可以殺掉你;能使你顯貴,也可使你低賤;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貧困。你為什麼輕慢朕的命令?」樊英說:「臣接受的是天命。活著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沒有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麼能夠使臣活,又怎麼能夠殺掉臣!臣看見殘暴的君主就像見到仇敵,站在暴 君的朝堂上還不肯,怎麼能夠使臣顯貴呢?臣雖然身為平民,住在陋室,卻怡然自得,無異於皇帝之尊向,又怎麼能夠使臣低賤呢?陛下怎麼能夠使臣顯貴,使臣低賤!不合禮義的俸祿,即使非常優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實現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飲食也不厭棄。陛下怎麼能使我富貴,怎麼能使我貧窮呢!a皇帝沒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聲,讓他去太醫那裡養病,每月送給他羊和酒。到四年三月,皇帝於是為樊英造壇設席,以老師的禮節對待樊英,向他詢問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辭,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數個月後,樊英聲稱病重,詔書要他以光祿大夫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昭令,大家都以為樊英一定不會改變志向,到後來應對皇上,又沒有新奇的計謀和深遠的對策,談到他的人感到失望。最初,河南人張楷和樊英一同被徵召,不久張楷對樊英說:「天下有兩條道路:出仕與隱居。我以前認為您出仕能夠輔助當今天子,有助於當代人。然而您開始以貴重無比的身體,激怒萬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祿,又沒聽說什麼匡時救世的主張,你就進退兩難了。」穎川人陳寔自小跟隨樊英學習,樊英曾經生病,妻子派侍女拜問,樊英從床上下來答拜。陳寔覺得奇怪,就問樊英,樊英說:「妻是齊的意思,妻子與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據禮沒有不答拜的。」樊英的恭敬謹慎都像這樣,享年七十多歲,在家中去世。

15.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天津卷)
【參考譯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當時名聲顯赫的大姓人家。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內,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馬朱鮪等人重兵據守在洛陽。光武帝認為河內防守很難,向鄧禹詢問道:「眾將中誰是可以派去鎮寧河內的人?」鄧禹說:「從前漢高祖任命蕭何在關中防守,最終成就了帝業。現在河內地區有黃河環繞作為堅固的防線,人口眾多,向北通到上黨,向南接近洛陽。寇恂文武兼備,有統帥之才,派遣守河內的人非他莫屬。」於是授寇恂河內太守職,掌管大將軍事務。
建武二年,執金吾賈復在汝南,他的部將在穎川殺人,寇恂捉到行凶者將其押在獄中。當時為萬事創辦待興之時,軍營中犯了法紀,大多情況是對犯法者寬容而不追究,寇他競然在集市中殺了行凶者。賈復認為這是個讓他感到恥辱的事情,回過頭路過穎川,對左右人說:「我和寇恂共同做將領,可現在被他所侮辱,大丈夫中哪有心懷怨忿而不馬上決斷的人呢?如今要見到寇恂,必定親手用劍殺死他!」寇恂知道了他的意圖後,不想和他相見。谷崇說:「我,是個將領,請讓我能夠帶劍陪侍在你身邊。一旦有變故,我足以為你挺身而 出。」寇恂說:「不要這樣。從前相如不畏懼秦王卻屈從於廉頗的原因是為了國家啊。小小的趙國,尚且有這種重義之人,我怎能忘記這種大義呢?」於是命令部下准備好供應軍隊的用具,儲備好美酒,執金吾的軍隊一入界,讓他們一個人得到兩個人能享有的酒飯的款待。寇恂於是在道中迎候,口說有病而回去了。賈復率兵想追擊他,可手下的官吏士卒都醉了,於是就這樣走過了他的治界。寇恂派谷崇把情況向上匯報,皇帝於是徵召寇恂,寇恂到了以後,發現賈復先在那兒坐著,想起身迴避,皇帝說:「天下沒有平定,兩虎怎能私自相鬥?現天我要把你們分開。」於是兩人共坐同飲,極盡歡樂。
高峻據守高平,害怕被殺而堅決死守,大將軍職奔等人圍攻他,一年也沒攻下來。建武十年,皇帝商議派使臣招降他,就對寇恂說:「你現在替我前去招降。如果高峻不馬上投降,你就帶領耿奔等五營兵力去攻擊他。」寇恂捧著璽書走到第一城時,高峻派軍師皇甫文出城拜謁,行推辭禮,表示不屈服。寇恂發怒,將要殺死皇甫文,眾將功諫說:「高峻有精兵萬人.大多帶有強努,連年攻克不下,現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答應,就殺了他。派他的副手回去告訴高峻說:「軍師無禮,已經殺了他了。想投降,趕快降;不想降,就固守。」高峻惶恐不安,當天就開城門投降。眾將都來賀喜,趁機問:「請問你殺掉高峻的使者並且使他率城投降,為什麼呢中。」寇筒說:「皇甫文,高峻的心腹人呀,是給高峻出謀劃策的呀。現在到來,態度推辭不屈從,一定無投降心。成全他那麼他就會得計,殺了他高峻便嚇破了膽,他就會投降。」眾將都說:「我們確實比不上你呀。」
寇構學問深品行好,在朝廷名聲很響,所得的俸金.多多地施給朋友、故人以及跟從自己的官吏士兵。常說:「我依靠著你們才達到現在這個地步,難道我能獨享這些東西嗎。」當時的人把他歸於仁厚的長者一類人,認為他有宰相的器量。建武十二年去世,謚號是威侯。

16.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浙江卷)
[文言參考譯文]
天台生因為天氣熱而難受。晚上躺在細葛做的蚊帳裡面,童子手裡拿著大扇子在前面揮動,舒服極了,於是就睡著了。過了很久,童子也睡著了,丟掉大扇子,靠在床邊,鼾聲像打雷一般。天台生驚醒過來,以為快要刮風下雨了,抱著自己的膝蓋坐在那裡。不久,耳旁聽到飛動鳴叫的聲音,像是唱歌、又像是在傾訴,像是充滿哀怨、又像是充滿思慕;接著就攻擊天台生的手臂,刺入到他的肉裡面去,撲向他的大腿,咬嚙他的臉面,讓天台生毛發都豎了起來,肌肉也幾乎要顫動。天台生兩手用力合拍,掌心濕濕的、好像是汗水,拿來聞聞,竟是鮮血的腥味啊!天台生嚇一大跳,不知該怎麼辦,就用腳踢了踢童子,呼叫他說:「我被什麼東西給困擾了,趕快拿蠟燭來照看看!」蠟燭來了,蚊帳全都開了,原來有幾千隻蚊子聚在蚊帳邊。蚊子們看到燭火,四散亂飛,好像一群螞蟻,好像一堆蒼蠅,尖尖的嘴巴、飽飽的肚皮,通體漲大變紅。天台生罵童子說:「這不正是嚙吮我血的東西嗎?都是你不謹慎,把蚊帳拉開而放它們進來!況且這些東西是異類,如果好好預防的話,它們又那能害人呢?」童子拔了些蒿草、捆成一卷,就在草端點起火來,煙隨著風迴旋,童子拿著蒿草左右揮來揮去,繞床好幾圈,把蚊子趕到門外去了。童子回報天台生說:「可以好好睡覺了,蚊子都趕走了。」
天台生於是拂拭席子,正要睡覺,忽然呼喊老天而感嘆地說:「老天您為什麼要生出這種小東西來傷害人呢?」
童子聽了,啞然失笑地說:「您為什麼把自己看得那麼重要,又過分又固執地怨恨老天呢!天地之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產生變化,賦予它形體、授給它本質,使人和物得到了區分。大的動物是犀牛、大象,怪異的動物是蛟龍,凶暴的動物是老虎、花豹,馴服的動物是糜鹿、金絲猴;長羽毛的是飛禽、是走獸,裸體無毛的是人、是蟲;無不都有供養。雖然有大小長短的不同,然而寄託形體在這天地之間,都是一樣的。如果從我們人類的角度來看的話,則會認為人類高貴而動物低賤;如果從天地的角度來看的話,則果真有那個高貴、那個低賤呢?現在我們人類自抬身價,號稱是天地間的主宰者;對待水陸間的物體,有生命的種類,沒有不在高處設下鳥網、在低處設下魚網,山中貢獻、海里供應,蛙、黽都沒法逃命,鴻雁也都沒法隱藏蹤跡;人類所吃的動物,可以說是太多太多了,而動物難道就不可以吃人嗎?今晚蚊子動一下嘴巴,您就對老天哀號而加以控訴。假如那些被人類所吃的動物,它們也都向老天哀號控告的話,那麼老天要處罰人類,又該怎麼辦呢?
「況且動物被人類吃,人類被動物吃,這是不同的種類,還可以說得過去。而且蚊子還對人謹慎畏懼,大白天不敢暴露他們的形跡,躲在看不見的地方來觀察人,乘人疲憊鬆懈的時候,然後才有所謀求啊!現在同樣是人類,吃著米粟、喝著熱湯,這是相同的啊!養活妻女、教育小孩,這是相同的啊!穿戴容貌,也沒有不相同的啊!可是人類卻在大白天里公然乘著同類有間隙的時候來欺負他,吮吸他們的脂膏和腦髓,讓他們餓倒在草野間,讓他們在道路上流離失所,呼天搶地的聲音連接不斷,也沒有人憐憫他們。現在您一被蚊子咬嚙,就立即睡不安穩,知道同類相殘卻好像沒聽見過一樣,這難道是君子先別人後自己的道理嗎?」
天台生於是將枕頭扔到地上,拍打心窩、發出長嘆,披上衣服、走出門口,一直坐到天亮。

17.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重慶卷)
【參考譯文】
張養浩,宇希孟,濟南人。張養浩從小就有德行和節義。有一次他出門,碰到一個人,那人把鈔票遺失在路上,當張養浩發現的時候,那個人已經走了,張養浩就追上去把錢還給他。年僅十歲時,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讀書,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誦,到了夜晚就關上房門,點上燈,偷偷地讀書。
後來他被選授為堂邑縣尹。(張養浩)帶頭搗毀了濫設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強盜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審訊檢查的規定,張養浩說:「他們都是善良的百姓,因為生活困難,被飢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強盜。已經用刑法處罰了他們,還把他們當強盜看待,這就斷絕了他們改過自新的路!」強盜們感動得流了眼淚,他們相互勸戒說;「不要對不起張公。」有一個叫李虎的人,曾經殺過人,他的同黨也都是暴虐殘忍,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從前的縣尹都不敢過問這件事。張養浩到這里以後,將他們全部依法懲處,老百姓非常高興。張養浩調離堂邑十年,百姓仍然為他立碑,歌頌他的恩德。
元英宗繼承皇位後,命令張養浩參與中書省的工作。適逢元宵節,皇帝打算在宮禁之內張掛花燈做成鰲山,張養浩就上奏給左丞相拜住。拜住將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宮諫阻,奏疏大概說:「元世祖執政三十多年,每當元宵佳節,民間尚且禁燈;威嚴的宮廷中更應當謹慎。現在皇帝打算在宮禁之內張掛花燈,我認為玩樂事小,影響很大;快樂得少,憂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節儉思慮深遠作為准則,把喜好奢侈及時行樂作為警戒。皇帝大怒,看過奏疏之後又高興地說:「不是張希孟不敢這樣說。」於是取消了點燃花燈的計劃。就賞賜給張養浩錢財布匹,來表彰他的正直。
天歷二年,陝西大旱,飢餓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張養浩接到任命後,立即把自己家裡的財產都分給村裡的窮人,自己便登上車子向陝西進發,碰到飢餓的災民就賑濟他們,看到餓死的災民就埋葬他們。路過華山,就到西嶽廟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來,這時,天空忽然陰雲密布,一連下了兩天雨。等到張養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廟里去求雨,結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來,莊稼由此長起來了,陝西的民眾十分高興。當時一斗米值十三貫錢,百姓拿著鈔票出去買米,鈔票稍有不清或破損就不能用,拿到府庫中去調換,那些奸刁之徒營私舞弊,百姓換十貫只給五貫,而且等了好幾天還是換不到,老百姓處境非常困難。於是張養浩檢查府庫中那些沒有損毀、圖紋可以看得清的鈔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萬貫,全部在它的背面蓋上印記,又刻十貫和五貫的小額鈔票發給窮人,命令米商憑鈔票上的印記把米賣給他們,到府庫驗明數目便可換取銀兩,於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營私舞弊。張養浩又率領富人家出賣糧食,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請求實行納糧補官的法令。張養浩聽到民間有人為了奉養母親而殺死自己兒子的事,為此大哭了一場,並拿出自己的錢救濟了這戶人家。
張養浩到陝西做官四個月,從來沒有回到自己家裡住過,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禱,白天就出外救濟災民,一天到晚沒有絲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牽掛的事,就按著胸,感到痛苦,於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時候才六十歲。陝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Ⅵ 關於伐的所有文言文翻譯

伐,擊也。——《說文》
伐,殺也。——《廣雅》
為酒醴,伐豚羔,舞長袖。——宋· 蘇轍《太白山祈雨詞》
又如:伐祭(砍頭祭天);伐殺(殺戮)
砍伐 [hack;fell;cut down]
伐竹取道。——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坎坎伐檀兮。——《詩·魏風·伐檀》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伐薪燒炭南山中。 ——白居易《賣炭翁》
又如:伐取(砍伐取得);伐炭(伐木燒炭);伐薪(砍柴)
討伐,進攻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attack]
齊師伐我。——《左傳·庄公十年》
凡師有鍾鼓曰伐,無曰侵。——《左傳·庄公二十九年》
其後秦伐 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季氏將伐 顓臾。——《論語·季氏》
又如:口誅筆伐;伐叛(討伐叛逆);伐罪弔民(討伐有罪的君主,撫慰受難的百姓)
自吹自擂,誇耀自己 [brag about]
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不伐己功,不矜己能。——《史記·淮陰侯列傳》
又如:伐智(誇耀自己的才智);伐善(誇耀自己的長處);伐功矜能(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伐德(自誇其德)
敗壞,損傷 [damage]
重被猛術。國本必伐。——宋· 秦觀《治勢下》
又如:伐性(危害身心);伐命(殘害性命);伐生(殘害生命)
打破、挫敗 [defeat;frustrate;baffle]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孫子·謀攻》
敲擊 [knock]
徵人伐鼓。——《詩·小雅·采芑》
又如:伐鼓(敲鼓);伐梆(敲打梆子)
引申為開鑿 [dig]
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唐· 韓愈《汴州東西水門記》
批評,責備 [criticize;blame]
伐孔子之說,何逆於禮。—— 王充《論衡·問孔》
又如:口誅筆伐
〈名〉
通「閥」。功勞,功業 [merit]
晉侯使 卻至獻 楚捷於 周,與 單襄公語,驟稱其伐。——《左傳·成公十六年》。 杜預注:伐,功也。
千秋無他材能術學,又無伐閱功勞。——《漢書·車千秋傳》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史記·項羽本紀》
北救趙而西卻 秦,此五霸之伐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如:伐閱(功績和資歷)
畎上高土 [ridge soil]
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畎。——《周禮》

Ⅶ 帖的所有文言文翻譯,求解

帖 tiè
1、學習寫字時摹仿的樣本:碑~。字~。畫~。
帖 tiě
1、便條:字~兒。
2、邀請客人的紙片:~子。請~。
3、寫著生辰八字的紙片:庚~。換~。
4、量詞,用於配合起來的若干味湯葯:一~中葯。
帖 tiē
1、妥適:妥~。安~。
2、順從,馴服:服~。俯首~耳。
3、姓。
帖 tiè
〈名〉
1、形聲。從巾,占聲。本義:古代字寫在布帛上叫帖
2、寫在帛上的書簽
帖,帛書署也。--《說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檢,書署也。"木為之謂之檢,帛為之則謂之帖,皆謂幖題,今人所謂簽也。"
3、名冊,名簿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4、銘功紀事的石刻稱"碑",書疏稱"帖"
5、如:晉代王羲之有《姨母帖》、《快雪時晴帖》
6、又指石刻、木刻的拓本,書畫的摹臨範本
7、如:碑帖;字帖;畫帖
8、對聯;聯語
金子友來乞楹帖。--《甌北詩話》
9、又如:春帖(春聯)
10、另見 tiē;tiě
帖 tiě
〈名〉
1、官府文書,公文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2、又如:帖發(行文發送);帖寫(清時衙門中的抄寫小吏);帖頭(差役)
3、證券;單據;憑證
一季無訟,即書戶帖,連庄帳付之,以為地符。--《宋史》
4、寫有簡短文字的柬帖
5、如:名帖;拜帖;盟帖;庚帖;請帖;下帖子;回帖;謝帖
6、書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7、如:招帖
8、科舉時代明經科的考試名目
題賦曰帖,故唐制帖試士曰試貼。--《通俗文》
9、又如:帖恬(科舉考試的一種程式文章);帖經(帖文。唐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方法);帖試(帖括。以帖經試士)
10、箭靶
箭頭破帖渾無敵。--唐· 賈島《上邠寧邢司徒》
11、舊時婦女置放縫紉用品的器物
啟帖理針線,非獨學裁縫。--唐· 孟郊《古意》
12、標簽
以紙帖之。--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每韻為一帖。
〈量〉
1、用於配合起來的若干味湯葯。
2、如:一帖葯
帖 tiē
〈形〉
1、帖服。對約束、控制或權威命令順從的
塞外蠻人方帖服,水邊鬼卒又猖狂。--《三俠五義》
(袁可立)復使之興兵助戰以責其大義,而朝鮮帖帖然。--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2、又如:伏伏帖帖;俯首帖耳;帖帖(形容帖伏收斂的樣子;溫順,服帖);帖伏(折服,順從不反抗);帖脅(拘束不展)
3、安定
事不妥帖。--王逸《楚辭序》
安置妥帖平不頗。--韓愈《石鼓歌》
4、又如:帖然(安定);帖泰(安寧;安定)
5、安靜
帖,靜也。--《廣雅》
6、又如:帖息(平靜無聲);帖妥(靜止不動)
〈動〉
1、粘。同"貼"
對鏡帖花黃。--《樂府詩集·木蘭詩》
2、如:帖黃(貼黃。唐時敕書用紙。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黃紙貼之)
3、緊挨著
因帖卧床上,劍至果高。--《世說新語·假譎》
4、又如:帖騎(貼身於馬上);帖席(貼卧席上);帖伏(貼地而伏)
5、砌壘
帖石防潰岸。--唐· 杜甫《早起》
6、添補,增添
7、如:帖例(帖附前例)
8、典押
臣計天下編戶,貧弱者眾,有賣舍、帖田供王役者。--《新唐書·李嶠傳》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