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啞孝子文言文翻譯

啞孝子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5 23:00:38

⑴ 啞孝子古文翻譯

譯文:(所說的這個)孝子沒有姓名,人們因為他啞而且孝順,(所以)叫他啞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裡人.昆明人因為他是孝子,(所以)說他是昆明人.(這個)孝子天生啞巴,不能說話.與人相處,(總是)用手指指畫畫來告訴別人,人們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性情很孝順,(他)有個母親已經老了,飢餓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來推測母親(的感受),不用母親說明。家裡沒有吃的,乞討別人吃剩的來養活自己。只要乞討到(食物),必定捧著跪在母親面前,等母親吃。然後(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母親有次生病,(他)在母親面前嬉戲跳舞,直到母親高興像原來(沒生病時)一樣,才停下來。母親沒有其他兒子,只有這個啞孝子。(她)看見孝子啞,開始時很悲傷,後來心安了。久了之後,(她)認為(兒子的啞)勝過(別人)不啞的兒子。有個人吃瓜,看見啞孝子在旁邊站著,(於是)把多餘的瓜給他吃。(啞孝子)拿著瓜離開。吃瓜的人曾經聽說過啞孝子吃東西先必定先給母親吃,(於是)悄悄地跟隨啞孝子之後,查看。果然是這樣。於是非常吃驚佩服。
後來母親死了,鄉里人正要商量湊錢收斂安葬(他的母親)。啞孝子突然跳起,扯著鄉人的衣服到一個井邊,頻頻指水中。眾人都很驚訝,引一繩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錢很多(那兩個繁體字不認得,姑且這么翻譯)。母親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費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錢為什麼會自己來。有的人說:孝子每天乞討回來,必定投一文錢到井中,積累很久了。有的人說:不是,這是上天賜給孝子的。埋葬了母親以後,(啞孝子)遠游不再回來,於是再也沒有人看見他

原文:孝子無姓名,人以其啞而孝也,謂之啞孝子,亦不悉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為孝子也,謂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啞,不能言;與人處,以手指畫,若告語者,人或解或不解也。
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飢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家無食,乞人余以養,有所得,必持歸陳母前,俟母食,然後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則嬉戲拜舞母前,母歡娛如初,然後已。母無他子,只一啞孝子。見孝子啞,始亦悲傷,繼而且安之;久之,且以為勝不啞子也。有食瓜者,見孝子立於側,與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聞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躡其後,驗之。信然,乃大駭服。
已而母死,鄉人方議醵錢斂,孝子蹶然起,牽鄉人衣,至一井邊,數數指水中。眾訝之,姑引繩下視,則得錢累累;凡母之衾若與夫埋葬之費皆具,不知錢之所自來也,或曰:「孝子日乞歸,必投一錢於中,積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賜孝子也。」既葬母,即遠游不歸,人遂無有見之者。

文言文:啞孝子(譯文)

譯文:(所說的這個)孝子沒有姓名,人們因為他啞而且孝順,(所以)叫他啞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裡人.昆明人因為他是孝子,(所以)說他是昆明人.(這個)孝子天生啞巴,不能說話.與人相處,(總是)用手指指畫畫來告訴別人,人們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性情很孝順,(他)有個母親已經老了,飢餓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來推測母親(的感受),不用母親說明。家裡沒有吃的,乞討別人吃剩的來養活自己。只要乞討到(食物),必定捧著跪在母親面前,等母親吃。然後(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母親有次生病,(他)在母親面前嬉戲跳舞,直到母親高興像原來(沒生病時)一樣,才停下來。母親沒有其他兒子,只有這個啞孝子。(她)看見孝子啞,開始時很悲傷,後來心安了。久了之後,(她)認為(兒子的啞)勝過(別人)不啞的兒子。有個人吃瓜,看見啞孝子在旁邊站著,(於是)把多餘的瓜給他吃。(啞孝子)拿著瓜離開。吃瓜的人曾經聽說過啞孝子吃東西先必定先給母親吃,(於是)悄悄地跟隨啞孝子之後,查看。果然是這樣。於是非常吃驚佩服。
後來母親死了,鄉里人正要商量湊錢收斂安葬(他的母親)。啞孝子突然跳起,扯著鄉人的衣服到一個井邊,頻頻指水中。眾人都很驚訝,引一繩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錢很多。母親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費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錢為什麼會自己來。有的人說:孝子每天乞討回來,必定投一文錢到井中,積累很久了。有的人說:不是,這是上天賜給孝子的。埋葬了母親以後,(啞孝子)遠游不再回來,於是再也沒有人看見他

⑶ 走進文言文的(啞孝子)譯文

最佳答案
「啞孝子」生下來就喑啞,品行很孝順,鄉里人稱贊他為「啞孝子」。他不僅天生喑啞,而且左手蜷曲,靠做傭工來養活父母。後來鄉里發生了一次大飢荒,他在外行乞,別人憐憫他,就給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後把它們放到食具中留著,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來吃。回到家中後,就把他的殘疾的父親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這些食物維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見了一堆廢紙,(發現)裡面有別人遺失的財物,沒等到失主。一個月以後,(仍然)沒有等到來領取的人,他就用錢買了一頭豬飼養,豬下仔後,於是就給父母准備棺材。他待人誠實守信,父母先後去世,他傷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們葬在了荒山,後來不知道啞孝子到那裡去了。

⑷ 《啞孝子》的翻譯是什麼

原文
崔長生,生而啞,性至孝,人呼「啞孝子」。孝子既啞,左手復攣,傭工養其父母,出入必請安。後淮、徐大飢,孝子行乞於鄉,人憫之,遺以糟糠,受而納諸簞,自掘野草以食。歸則扶其跛父病母於茅檐下,盡傾簞中物,敬父母,父母賴以活。一日,途見故紙,中有遺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見有求者,乃易豬飼之。豬蕃息,遂為父母備棺。孝子待人,誠而信。父母先後卒,哭之慟,棺葬於野,後不知孝子所之。
譯文
崔長生生下來就啞,品行很孝順,鄉里人稱贊他為「啞孝子」。他不僅天生喑啞,而且左手蜷曲,靠做傭工來養活父母,每天出行返回都會給父母請安。後來淮徐一帶發生了一次大飢荒,他在外行乞,別人憐憫他,就給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後把它們放到竹籃中留著,自己則去挖掘野草來吃。回到家中後,就把他的殘疾的父親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籃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這些食物維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見了一堆廢紙,(發現)裡面有別人遺失的財物,沒等到失主。一個月以後,(仍然)沒有等到來領取的人,他就用錢買了一頭豬飼養,豬下仔後,於是就給父母准備棺材。他待人誠實守信。父母先後去世,他傷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們葬在了荒山,後來不知道啞孝子到哪裡去了。
注釋
1. 而:表並列。
2. 性:性格、性情。
3. 呼:稱呼。
4.既.....復: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5.攣:蜷曲不能伸直。
6. 傭工:名詞作動詞,做傭工。
7.飢:災荒。
8.於: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對象,可以翻譯為「在」
9.遺(wei):送給。
10.易:交換,買
11.卒:死。
12.蕃息:繁殖。
13.憫:同情
14.賴:依靠
15.慟:極度悲傷,悲痛的樣子
16.之:去、到、往
17.至:十分,非常,到了極點
18.信:講信用
文言知識
1.遺。「遺」有兩個讀音,兩種解釋。上文遺以糟糠中的「遺」讀wèi,解釋為「給」「贈給」,意為鄉人送給他吃剩的食物。「中有遺金」「遺」讀yí,解釋為「遺失」「遺留」,意為舊紙包里有丟失的銀子。[1]
走進文言文 六上答案
1.性(至)孝 .至:到了極點,可翻譯為非常
2. 蜷曲不能伸直
3.人(憫)之 憫:同情
4.父母(賴)以活 賴:依靠
5.乃(易)豬飼之 易:交換
6.父母先後(卒)卒:死
7.哭之(慟)慟:悲痛的樣子
8.後不知孝子所(之)之:到
句意
受而納諸簞:接受後放進菜籃
誠而信:誠實並且守信用。

啞孝子的孝行表現(文言文版)
①孝子既啞,左手復攣,傭工養其父母。
②後鄉里大飢,孝子行乞於外,人憫之,遺以糟糠,受而納諸簞,自掘野草以食。
③歸則扶其跛父病母於茅檐下,盡傾簞中物敬父母,父母賴以活。
④豬蕃息,遂為父母備棺。
⑤父母先後卒,哭之慟,棺葬於野。

啟發與借鑒
孝順父母的人,別人都尊敬他;不孝順父母的人,縱然腰纏萬貫,別人也會蔑視他。

⑸ 文言文啟蒙讀本136到140的全文翻譯

道士救虎
一天晚上,山上發了洪水,水上漂流著房屋,塞滿了山溪,滔滔向下流去。很多受災的人,有的騎在木頭上,有的趴在屋頂上,又哭又喊,向周圍求救,那求救的聲音接連不斷。道士便准備了大船,親自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站在水邊,督促善於游泳的人拿好繩索等候在岸邊。有人被水沖來便投去木頭、繩索,把他拉上岸。所救活的人很多。第二天清早,有一隻野獸被沖來,軀體淹沒在波濤中,把頭伸出水面左右盼望,好像向人求救的樣子。道士說:「這也是有生命的東西,一定要趕快救它!」駕船的人聽從他的話去救。用木頭把它接上了船,原來是一隻老虎。開始時,它還有點迷迷糊糊,坐著舔身上的毛。等船一到岸,它就瞪著眼睛看著道士,跳上去把道士•抓倒在地。船工們一齊湧上去救,他才沒被咬死,但已經受了重傷。

啞孝子
(所說的這個)孝子沒有姓名,人們因為他啞而且孝順,(所以)叫他啞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裡人.昆明人因為他是孝子,(所以)說他是昆明人.(這個)孝子天生啞巴,不能說話.與人相處,(總是)用手指指畫畫來告訴別人,人們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性情很孝順,(他)有個母親已經老了,飢餓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來推測母親(的感受),不用母親說明。家裡沒有吃的,乞討別人吃剩的來養活自己。只要乞討到(食物),必定捧著跪在母親面前,等母親吃。然後(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母親有次生病,(他)在母親面前嬉戲跳舞,直到母親高興像原來(沒生病時)一樣,才停下來。母親沒有其他兒子,只有這個啞孝子。(她)看見孝子啞,開始時很悲傷,後來心安了。久了之後,(她)認為(兒子的啞)勝過(別人)不啞的兒子。有個人吃瓜,看見啞孝子在旁邊站著,(於是)把多餘的瓜給他吃。(啞孝子)拿著瓜離開。吃瓜的人曾經聽說過啞孝子吃東西先必定先給母親吃,(於是)悄悄地跟隨啞孝子之後,查看。果然是這樣。於是非常吃驚佩服。
後來母親死了,鄉里人正要商量湊錢收斂安葬(他的母親)。啞孝子突然跳起,扯著鄉人的衣服到一個井邊,頻頻指水中。眾人都很驚訝,引一繩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錢很多。母親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費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錢為什麼會自己來。有的人說:"孝子每天乞討回來,必定投一文錢到井中,積累很久了。"有的人說:"不是,這是上天賜給孝子的。" 埋葬了母親以後,(啞孝子)遠游不再回來,於是再也沒有人看見他。
越人溺鼠

老鼠喜歡夜間偷吃糧食。有個越國人把糧食裝入腹大口小的容器里,任憑老鼠去吃,從來不去管它。老鼠呼喚它的同夥跳進盎里,必定要飽餐一頓才肯回去。到了月底,糧食已經不多了,主人十分擔心,有一個人告訴他一個方法,於是他就把容器里的糧食倒干凈後,換上水,然後用一層糠皮浮蓋在水面上。到了夜晚,老鼠又來了,依舊呼喚同夥一個接著一個地跳進容器里,結果全部被淹死。

鐵杵磨成針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間相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動,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老婆婆自己說她姓武,現在磨針溪旁有武氏岩。

⑹ 啞孝子的翻譯是什麼

原文
崔長生,生而啞,性至孝,人呼「啞孝子」。孝子既啞,左手復攣,傭工養其父母,出入必請安。後淮、徐大飢,孝子行乞於鄉,人憫之,遺以糟糠,受而納諸簞,自掘野草以食。歸則扶其跛父病母於茅檐下,盡傾簞中物,敬父母,父母賴以活。一日,途見故紙,中有遺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見有求者,乃易豬飼之。豬蕃息,遂為父母備棺。孝子待人,誠而信。父母先後卒,哭之慟,棺葬於野,後不知孝子所之。
譯文
崔長生生下來就啞,品行很孝順,鄉里人稱贊他為「啞孝子」。他不僅天生喑啞,而且左手蜷曲,靠做傭工來養活父母,每天出行返回都會給父母請安。後來淮徐一帶發生了一次大飢荒,他在外行乞,別人憐憫他,就給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後把它們放到竹籃中留著,自己則去挖掘野草來吃。回到家中後,就把他的殘疾的父親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籃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這些食物維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見了一堆廢紙,(發現)裡面有別人遺失的財物,沒等到失主。一個月以後,(仍然)沒有等到來領取的人,他就用錢買了一頭豬飼養,豬下仔後,於是就給父母准備棺材。他待人誠實守信。父母先後去世,他傷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們葬在了荒山,後來不知道啞孝子到哪裡去了。
注釋
1. 而:表並列。
2. 性:性格、性情。
3. 呼:稱呼。
4.既.....復: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5.攣:蜷曲不能伸直。
6. 傭工:名詞作動詞,做傭工。
7.飢:災荒。
8.於: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對象,可以翻譯為「在」
9.遺(wei):送給。
10.易:交換,買
11.卒:死。
12.蕃息:繁殖。
13.憫:同情
14.賴:依靠
15.慟:極度悲傷,悲痛的樣子
16.之:去、到、往
17.至:十分,非常,到了極點
18.信:講信用
文言知識
1.遺。「遺」有兩個讀音,兩種解釋。上文遺以糟糠中的「遺」讀wèi,解釋為「給」「贈給」,意為鄉人送給他吃剩的食物。「中有遺金」「遺」讀yí,解釋為「遺失」「遺留」,意為舊紙包里有丟失的銀子。[1]
走進文言文 六上答案
1.性(至)孝 .至:到了極點,可翻譯為非常
2. 蜷曲不能伸直
3.人(憫)之 憫:同情
4.父母(賴)以活 賴:依靠
5.乃(易)豬飼之 易:交換
6.父母先後(卒)卒:死
7.哭之(慟)慟:悲痛的樣子
8.後不知孝子所(之)之:到
句意
受而納諸簞:接受後放進菜籃
誠而信:誠實並且守信用。
啞孝子的孝行表現(文言文版)
①孝子既啞,左手復攣,傭工養其父母。
②後鄉里大飢,孝子行乞於外,人憫之,遺以糟糠,受而納諸簞,自掘野草以食。
③歸則扶其跛父病母於茅檐下,盡傾簞中物敬父母,父母賴以活。
④豬蕃息,遂為父母備棺。
⑤父母先後卒,哭之慟,棺葬於野。
啟發與借鑒
孝順父母的人,別人都尊敬他;不孝順父母的人,縱然腰纏萬貫,別人也會蔑視他。

⑺ 文言文《啞孝子》的翻譯

譯文:(所說的這個)孝子沒有姓名,人們因為他啞而且孝順,(所以)叫他啞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裡人.昆明人因為他是孝子,(所以)說他是昆明人.(這個)孝子天生啞巴,不能說話.與人相處,(總是)用手指指畫畫來告訴別人,人們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性情很孝順,(他)有個母親已經老了,飢餓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來推測母親(的感受),不用母親說明。家裡沒有吃的,乞討別人吃剩的來養活自己。只要乞討到(食物),必定捧著跪在母親面前,等母親吃。然後(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母親有次生病,(他)在母親面前嬉戲跳舞,直到母親高興像原來(沒生病時)一樣,才停下來。母親沒有其他兒子,只有這個啞孝子。(她)看見孝子啞,開始時很悲傷,後來心安了。久了之後,(她)認為(兒子的啞)勝過(別人)不啞的兒子。有個人吃瓜,看見啞孝子在旁邊站著,(於是)把多餘的瓜給他吃。(啞孝子)拿著瓜離開。吃瓜的人曾經聽說過啞孝子吃東西先必定先給母親吃,(於是)悄悄地跟隨啞孝子之後,查看。果然是這樣。於是非常吃驚佩服。
後來母親死了,鄉里人正要商量湊錢收斂安葬(他的母親)。啞孝子突然跳起,扯著鄉人的衣服到一個井邊,頻頻指水中。眾人都很驚訝,引一繩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錢很多(那兩個繁體字不認得,姑且這么翻譯)。母親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費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錢為什麼會自己來。有的人說:孝子每天乞討回來,必定投一文錢到井中,積累很久了。有的人說:不是,這是上天賜給孝子的。埋葬了母親以後,(啞孝子)遠游不再回來,於是再也沒有人看見他。

原文:孝子無姓名,人以其啞而孝也,謂之啞孝子,亦不悉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為孝子也,謂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啞,不能言;與人處,以手指畫,若告語者,人或解或不解也。
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飢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家無食,乞人余以養,有所得,必持歸陳母前,俟母食,然後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則嬉戲拜舞母前,母歡娛如初,然後已。母無他子,只一啞孝子。見孝子啞,始亦悲傷,繼而且安之;久之,且以為勝不啞子也。有食瓜者,見孝子立於側,與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聞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躡其後,驗之。信然,乃大駭服。
已而母死,鄉人方議醵錢斂,孝子蹶然起,牽鄉人衣,至一井邊,數數指水中。眾訝之,姑引繩下視,則得錢累累;凡母之衾若與夫埋葬之費皆具,不知錢之所自來也,或曰:「孝子日乞歸,必投一錢於中,積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賜孝子也。」既葬母,即遠游不歸,人遂無有見之者。

⑻ 啞孝子原文譯文!急!

第一種
原文
孝子無姓名,人以其啞而孝也,謂之啞孝子,亦不悉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為孝子也,謂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啞,不能言;與人處,以手指畫,若告語者,人或解或不解也。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飢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家無食,乞人余以養,有所得,必持歸陳母前,俟母食,然後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則嬉戲拜舞母前,母歡娛如初,然後已。母無他子,只一啞孝子。見孝子啞,始亦悲傷,繼而且安之;久之,且以為勝不啞子也。有食瓜者,見孝子立於側,與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聞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躡其後,驗之。信然,乃大駭服。已而母死,鄉人方議醵錢斂,孝子蹶然起,牽鄉人衣,至一井邊,數數指水中。眾訝之,姑引繩下視,則得錢累累;凡母之衾若與夫埋葬之費皆具,不知錢之所自來也,或曰:"孝子日乞歸,必投一錢於中,積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賜孝子也才。" 既葬母,即遠游不歸,人遂無有見之者。
譯文
(所說的這個)孝子沒有姓名,人們因為他啞而且孝順,(所以)叫他啞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裡人。昆明人因為他是孝子,(所以)說他是昆明人。(這個)孝子天生啞巴,不能說話;(他)和別人相處,(總是)用手指指畫畫來告訴別人,人們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他)性情很孝順,(他)有個母親已經老了,飢餓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來推測母親(的感受),不用母親說明。家裡沒有吃的,乞討別人吃剩的來養活自己。只要乞討到(食物),必定捧著跪在母親面前,等母親吃。然後(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母親有次生病,(他)在母親面前嬉戲跳舞,直到母親高興像原來(沒生病時)一樣,才停下來。母親沒有其他兒子,只有這個啞孝子。(她)看見孝子啞,開始時很悲傷,後來心安了。久了之後,(她)認為(兒子的啞)勝過(別人)不啞的兒子。有個人吃瓜,看見啞孝子在旁邊站著,(於是)把多餘的瓜給他吃。(啞孝子)拿著瓜離開。吃瓜的人曾經聽說過啞孝子吃東西先必定先給母親吃,(於是)悄悄地跟隨啞孝子之後,查看。果然是這樣。於是非常吃驚佩服。後來母親死了,鄉里人正要商量湊錢收斂安葬(他的母親)。啞孝子突然跳起,扯著鄉人的衣服到一個井邊,頻頻指水中。眾人都很驚訝,引一繩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錢很多。母親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費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錢為什麼會自己來。有的人說:「孝子每天乞討回來,必定投一文錢到井中,積累很久了。"有的人說:"不是,這是上天賜給孝子的。」埋葬了母親以後,(啞孝子)遠游不再回來,於是再也沒有人看見他。
編輯本段第二種
原文
崔長生,生而啞,性至孝;人呼「啞孝子」。孝子既啞,左手復攣,傭工養其父母。後鄉里大飢,孝子行乞於外,人憫之,遺以糟糠,受而納諸簞,自掘野草以食。歸則扶其跛父病母於茅檐下,盡傾簞中物敬父母,父母賴以活。一日,途見故紙,中有遺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見有求者,乃易豬飼之。豬蕃息,遂為父母備棺。孝子待人,誠而信。父母先後卒,哭之慟,棺葬於野,後不知孝子所之。
譯文
「啞孝子」生下來就喑啞,品行很孝順,鄉里人稱贊他為「啞孝子」。他不僅天生喑啞,而且左手蜷曲,靠做傭工來養活父母,並且出入都一定會給父母請安。後來鄉里發生了一次大飢荒,他在外行乞,別人憐憫他,就給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後把它們放到竹籃中留著,自己則去挖掘野草來吃。回到家中後,就把他的殘疾的父親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籃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這些食物維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見了一堆廢紙,(發現)裡面有別人遺失的財物,沒等到失主。一個月以後,(仍然)沒有等到來領取的人,他就用錢買了一頭豬飼養,豬下仔後,於是就給父母准備棺材。他待人誠實守信,父母先後去世,他傷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們葬在了荒山,後來不知道啞孝子到哪裡去了。
注釋
1. 攣:蜷曲。 2. 飢:災荒。 3. 遺(wei):送給。 4.易:交換、買 5. 卒:死。 6. 蕃息:繁殖。 7.憫:可憐 8.賴:依靠 9.慟:十分悲傷 10.之:去、到、往 11.至:到 現代文品讀 六上答案:崔長生,生下來就喑啞,品行很孝順,鄉里人稱他為「啞孝子」。他不僅天生喑啞,而且左手蜷曲,靠做傭工來養活父母。後來鄉里發生了一次大飢荒,他在外行乞,別人憐憫他,就給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後把它們放到食具中留著,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來吃。回到家中後,就把他的殘疾的父親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這些食物維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見了一堆廢紙,(發現)裡面有別人遺失的財物,沒等到失主。一個月以後,(仍然)沒有等到來領取的人,他就用錢買了一頭豬飼養,豬下仔後,於是就給父母准備棺材。他待人誠實守信,父母先後去世,他傷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們葬在了荒山,後來不知道啞孝子到哪裡去了。 【注釋】 1.性(至)孝 .至:到了極點,可翻譯為非常 3.人(憫)之 憫:同情 4.父母(賴)以活 賴:依靠 5.乃(易)豬飼之 易:交換 6.父母先後(卒)卒:死 7.哭之(慟)慟:悲痛的樣子 8.後不知孝子所(之)之:到 [啞孝子孝的體現] 1後來鄉里發生了一次大飢荒,他在外行乞,別人憐憫他,就給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後把它們放到食具中留著,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來吃。回到家中後,就把他的殘疾的父親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 2給父母准備棺材。 3父母去世,他傷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們葬在了荒山, 4他不僅天生喑啞,而且左手蜷曲,靠做傭工來養活父母。
句意
誠而信:誠實並且守信用。
啞孝子孝順的行為體現
1. 孝子是個啞巴,左手也是蜷曲的,但仍然照料他的父母。 2. 別人給他食物,而他收下後把它們放到食具中留著給父母,自己卻去挖掘野草來吃。 3. 回到家中後,就把他的殘疾的父親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這些食物維持生存。 4. 預先給父母准備好棺材。 5. 父母先後去世,他傷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們葬在了荒山。
啞孝子的孝行表現(文言文版)
①孝子既啞,左手復攣,傭工養其父母。 ②後鄉里大飢,孝子行乞於外,人憫之,遺以糟糠,受而納諸簞,自掘野草以食。 ③歸則扶其跛父病母於茅檐下,盡傾簞中物敬父母,父母賴以活。 ④豬蕃息,遂為父母備棺。 ⑤父母先後卒,哭之慟,棺葬於野,後不知孝子所之。

⑼ 啞孝子 譯文(初中 走進文言文)

白話釋義:

(所說的這個)孝子沒有姓名,人們因為他啞而且孝順,(所以)叫他啞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裡人。昆明人因為他是孝子,(所以)說他是昆明人。(這個)孝子天生啞巴,不能說話;(他)和別人相處,(總是)用手指指畫畫來告訴別人,人們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他)性情很孝順,(他)有個母親已經老了,飢餓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來推測母親(的感受),不用母親說明。家裡沒有吃的,乞討別人吃剩的來養活自己。只要乞討到(食物),必定捧著跪在母親面前,等母親吃。然後(自己)才吃。

母親有次生氣,(他)在母親面前嬉戲跳舞,直到母親高興像原來(沒生氣時)一樣,才停下來。母親沒有其他兒子,只有這個啞孝子。(她)看見孝子是啞巴,開始時很悲傷,後來心安了。久了之後,(她)認為(兒子的啞)勝過(別人)不啞的兒子。

有個人吃瓜,看見啞孝子在旁邊站著,(於是)把多餘的瓜給他吃。(啞孝子)拿著瓜離開。吃瓜的人曾經聽說過啞孝子吃東西先必定先給母親吃,(於是)悄悄地跟隨啞孝子之後,查看。果然是這樣。於是非常吃驚佩服。後來母親死了,鄉里人正要商量湊錢收斂安葬(他的母親)。

啞孝子突然跳起,扯著鄉人的衣服到一個井邊,頻頻指水中。眾人都很驚訝,引一繩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錢很多。母親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費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錢為什麼會自己來。

有的人說:「孝子每天乞討回來,必定投一文錢到井中,積累很久了。"有的人說:"不是,這是上天賜給孝子的。」埋葬了母親以後,(啞孝子)遠行【或遠游】不再回來,於是再也沒有人看見他。

原文:

孝子無姓名,人以其啞而孝也,謂之啞孝子,亦不悉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為孝子也,謂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啞,不能言;與人處,以手指畫,若告語者,人或解或不解也。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飢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

家無食,乞人余以養,有所得,必持歸陳母前,俟母食,然後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則嬉戲拜舞母前,母歡娛如初,然後已。母無他子,只一啞孝子。見孝子啞,始亦悲傷,繼而且安之;久之,且以為勝不啞子也。

有食瓜者,見孝子立於側,與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聞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躡其後,驗之。信然,乃大駭服。已而母死,鄉人方議醵錢斂,孝子蹶然起,牽鄉人衣,至一井邊,數數指水中。

眾訝之,姑引繩下視,則得錢累累;凡母之衾若與夫埋葬之費皆具,不知錢之所自來也,或曰:"孝子日乞歸,必投一錢於中,積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賜孝子也才。" 既葬母,即遠游不歸,人遂無有見之者。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

(9)啞孝子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夢溪筆談》的撰寫時間,歷來有多種說法。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引言》中提出:「《夢溪筆談》撰述於1086-1093(宋元祐年間),大部分於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於潤州以後寫的」。

李裕民《關於沈括著作的幾個問題》(《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認為:「作於1082年(宋元豐五年)十月沈括在隨州安置後,至遲在遷居潤州夢溪園之初已完書。」但現一般認為,胡道靜的說法較為可靠,即《夢溪筆談》成書於1086-1093年間。

書名《夢溪筆談》,則是因為作者沈括在夢溪園完成作品(註:至少是完成主體部分以及最終定稿,此點未有異議,考《夢溪筆談·序》亦無沖突),因此便以該園名為書名,曰「夢溪」。

筆談,則是由於平時和客人在園內交談,作者經常將「與客言者」記錄於冊,友朋聚散無常,時長日久,作者覺得好像自己是「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故用名「筆談」。兩者串列並稱,則為《夢溪筆談》。

內容簡介:

從內容上說,《夢溪筆談》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如《技藝》正確而詳細記載了「布衣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

「辯證」門談韓愈畫像條,使後人了解從北宋就產生並沿襲下來的一個錯誤:把五代韓熙載的寫真當成韓愈的畫像。

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發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朴的精通歷法、登州人孫思恭解釋虹及龍卷風、河北「團鋼」、「灌鋼」技術,羌人冷作冶煉中對「瘊子」的應用、「浸銅」的生產等,均屬科技史上珍貴史料。

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該書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