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將軍文言文翻譯
1. 哪有司馬遷《李將軍列傳》這篇古文的翻譯謝謝!
李廣將軍,是隴西成紀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時擔任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們老家在槐里,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建元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和虜獲多,做了漢朝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們都是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沖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文帝說:「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時候,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哪還用說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廣任隴西都尉,後調為騎郎將。吳楚起兵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敵人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因梁王授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伏本領高查強,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世他。」於是調他為上郡太守。後來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天子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鵰的人。」李廣於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麵包抄,並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鵰的人。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干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布陣。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賓士轉回。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里,現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現在我們若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於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賓士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後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卧。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准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裡,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過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認為李廣是名將,於是將他從上郡太守調為未央宮衛尉,而程不識也調為長樂宮衛尉,程不識從前與李廣都當邊郡太守,屯兵駐防。出擊匈奴時,李廣的部隊沒有嚴密的編組和隊列陣勢,只選擇有水草的地帶駐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冊很簡單,不過也派哨兵遠出偵察,部隊從未遇到危險。程不識就要求嚴格部隊編組和扎營布陣,晚上打更巡夜,士吏辦理公文表格必須清楚明細,全軍不得休息,這樣也未曾遇到危險。程不識說:「李廣治軍非常簡單省事,然而敵人如突然襲擊他,他就無法阻擋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逸痛快,都樂意為他去死。我抬軍雖然繁忙,但敵人也不能侵犯我。」這時漢朝邊郡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然而匈奴怕李廣的謀略,士卒也大多樂於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程不識在孝景帝時因為幾次直諫調任太中大夫,他為人清廉,認真執行朝廷的法令條文。
後來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單於,派大軍埋伏在馬邑城旁邊的山谷里,而由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統領。這時單於發覺了這個策略,就撤走,漢軍都沒有立功。
過了四年,李廣從王尉調為將軍,出兵雁門攻擊匈奴。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部隊,活捉了李廣。單於一向聽說李廣賢能,下令說;「一定把李廣活著送來!」李廣當時受傷生病,匈奴騎兵就把李廣放在兩馬之間的網兜里躺著。走了十幾里,李廣裝死,瞥見旁邊有一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躍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推下匈奴少年,奪下他的弓,鞭馬向南賓士幾十里,又遇到他殘余的部隊,便領著進入關塞。匈奴派了幾百騎兵追捕他,李廣一邊跑一邊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所以得以逃脫。於是回到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執法官吏判決李廣折損傷亡人馬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當斬,經納粟贖罪,成為平民。
轉眼之間,李廣已在家居住了幾年,李廣與前潁陰侯的孫子一起隱居在藍田南山射獵。有一天夜間他帶一名騎從出去,與人在鄉下飲酒,回來走到霸陵驛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騎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前任的呢!」便讓李廣住在亭下。過了不久,匈奴入侵殺了遼西太守,打敗韓安國將軍,韓將軍調任右北平後病死,於是武帝下詔拜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就請霸陵尉同去,到軍中就斬了他。
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他的名字,稱他是「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了他數年,不敢進右北平。
李廣出外打獵,看見草中的石頭,以為是虎就射去,箭頭沒入石中,近看原來是石頭。於是又重射,卻再不能射進石頭里了。李廣所在的郡,聽說有虎,他常自己去射。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來抓傷過他,李廣也終於把虎射死。
李廣很廉潔,得到賞賜常常分給部下,飲食與士卒在一起。李廣一生到死,任俸祿兩千石的官四十餘年,家裡沒有剩餘的錢財,他始終不談家產的事。李廣身材高大,臂膀象猿一樣,他的善射也是天賦。雖然子孫或別人向他學,但誰也不能趕上他。李廣口舌笨拙很少說話,與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畫陣勢,比賽箭射的遠近,飲酒專以射箭作游戲,一直到死。李廣帶兵,每到缺糧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過水,他不到水邊去;士卒不全吃過飯,他不吃飯。他待人寬厚不苛刻,士卒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出力。他射箭的辦法是,見到敵人逼近,不在幾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一發箭敵人立即應弦倒下。因此,他帶兵出擊多次被圍困受辱,射猛虎也被虎撲傷。
過了不久,石建死,於是皇上召令李廣代替石建作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廣又任後將軍,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出定襄,抗擊匈奴。許多將領殺敵斬首的數目符合朝廷獎勵的規定,因功封侯,而李廣的部隊沒有功勞。過兩年,李廣作郎中令帶領四千名騎兵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帶領一萬名騎兵和李廣一同去,各行一路。走了大約幾百里,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名騎兵包圍李廣。李廣的軍士都恐慌,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向敵人馳去。李敢獨自帶領幾十名騎兵沖去,一直穿過匈奴騎兵的包圍圈,抄過敵人的左右兩翼再回來,他向李廣報告說:「敵人很容易對付啊!」這樣軍心才安定下來。接著李廣布成圓形陣勢,所有的人都面向外,匈奴猛烈攻擊,箭如雨下,漢兵死亡過半,漢軍的箭將要用盡。李廣就命令士兵拉滿弓不發箭,李廣親自用大黃強弩射敵人的副將,射殺數人,敵人攻勢逐漸減弱。這時天剛黑,將吏士兵都面無人色,而李廣意氣自如,更加努力整頓軍隊。軍中從此更佩服他的勇氣了。第二天,再奮力作戰,博望侯的軍隊也來到,匈奴軍隊就解圍而去。漢軍因疲勞,不能追擊。這時李廣幾乎全軍覆沒。收兵回去。按漢朝法律:博望侯行軍遲緩未能在約定日期到達,判處死罪,出錢贖為平民;李廣所立的軍功和應得的罪罰相抵,沒有封賞。
當初,李廣的堂弟李蔡和李廣兩人都侍奉孝文帝。景帝時,李蔡積累功勞升到祿秩二千石。孝武帝時做到代國的相。元朔五年做輕車將軍,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右賢王,有功合於封賞的律條,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間,代替公孫弘做丞相。李蔡的人品在下中等,名聲在李廣之下很遠。然而李廣得不到封爵封邑,官職在九卿以下,而李蔡作了列侯,職位高至三公。李廣部下一些軍吏士兵也有的得到封侯。李廣曾經與星象家王朔私下交談,說:「自從漢朝出擊匈奴,我沒有一次不在其中,各部隊一些校尉以下的人,才能不到中等,由於抗擊匈奴有功而得到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並不在人後,卻沒有尺寸之功而得到封邑,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我的骨相不該封侯嗎,還是命該如此呢?」王朔說:「將軍自己想想,是不是做過悔恨的事?」李廣說:「我過去做隴西太守時,羌人曾經反叛,我誘降了他們,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歁詐的方法在一天里把他們殺死了。直到現在最悔恨的只有這一件事。」王朔說:「罪禍沒有比殺投降的人再大的了,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此後兩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大舉出擊匈奴。李廣多次自己請求出征,天子以為李廣年老,不允許;過了好久又答應了他,派他做前將軍。這一年,是元狩四年。
李廣隨從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出塞以後,衛青捉到俘虜知道了單於居住的地方,就親自率領精兵去追趕,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的部隊合並,從東路出兵。東路稍微繞遠,而大軍行軍途中水草也少,勢必不能集結趕路。因此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部是前將軍,現在大將軍竟調開我走東路,再說我從年輕時起就和匈奴作戰,今天才得到一個機會和單於直接對敵,我願居前鋒,先和單於決一死戰。」大將軍衛青也是密受武帝的告誡,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派他與單於對敵,怕達不到原來的期望。而這時公孫敖新失掉侯位,作為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與自己一同對付單於,所以調開前將軍李廣。李廣當時知道這個情況,親自向大將軍表示堅決拒絕調動。大將軍不聽,派長史下文書給李廣的幕府,說:「急速帶領部隊按照文書中的指示去辦。」李廣沒有辭別大將軍就出發,他十分惱怒地到軍部,帶領士卒與右將軍趙食其合軍從東路進軍。軍中沒有向導,迷失了道路,延誤了約定與大將軍會師的時間。大將軍和單於接戰,單於逃跑,沒能得到戰功而回。大軍南歸橫渡沙漠,遇到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見過大將軍,回到軍中。大將軍派長史拿干糧和酒送給李廣,並問李廣、趙食其二人的迷路情況,衛青打算上書給天子詳細匯報軍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催李廣的幕府接受傳訊。李廣說:「眾位校尉沒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現在我自己去接受訊問。」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李廣從年輕到現在,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這一次幸而隨大將軍出征和單於接戰,可是大將軍調我部走繞遠的路,而且又迷了道,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再說我李廣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之吏的侮辱。」於是就拔刀自刎。李廣的軍士、大夫等全軍都哭了。百姓聽說李廣死,無論認識或不認識他的,無論年老的或年輕的都為他流淚。右將軍趙食其獨自被送交執法官審處,判處死罪,出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有三個兒子,名叫當戶、椒、敢,都做郎官。皇帝和弄臣韓嫣戲耍,韓嫣有點不恭敬的表現,當戶就打韓嫣,韓嫣跑了。於是皇帝認為當戶勇敢。當戶死得早。皇帝封李椒做代郡太守。當戶和李椒都死在李廣之前。當戶有遺腹子,名叫陵。李廣在軍中死時,李敢正跟隨驃騎將軍霍去病。李廣死後第二年,李蔡作丞相犯了侵佔孝景皇帝陵園空地的罪,應交執法官吏審處,李蔡也自殺了,不願去受審,侯國封邑被撤除。李敢作校尉跟隨驃騎將軍攻打匈奴左賢王。拚死戰斗,奪得左賢王戰鼓戰旗,斬殺首級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李廣作郎中令。不久,李敢因怨恨大將軍衛青使他的父親抱恨而死,擊傷了大將軍。大將軍隱瞞了這件事。又過了不久,李敢隨從武帝去雍縣,到甘泉宮打獵。驃騎將軍霍去病與衛青是親戚,射殺李敢。當時霍去病正顯貴受寵,武帝隱瞞真相而說是鹿撞死的。過了一年多,霍去病死。李敢有個女兒,是太子的侍妾,受太子寵幸。李敢的兒子名禹,也受太子寵愛,但好利愛財。李氏漸漸沒落衰微了。
李陵到了壯年,被選拔為建章監,監督羽林軍的騎兵。李陵善射,愛士卒。皇帝認為李家世代為將,派李陵統率八百騎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內二千多里,過了居延察看地形,沒有發現敵人而回來。朝廷拜他為騎都尉,帶領丹陽的楚人五千,在酒泉、張掖教練射術,駐屯防衛匈奴。數年後,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攻打祁連天山的匈奴右賢王,而派李陵帶領射手、步卒五千人,出居延以北約千餘里,打算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讓匈奴集中兵力對付貳師。李陵到指定日期撤兵回來,而單於用八萬兵圍擊李陵的部隊。李陵部隊五千人,兵矢已盡,士卒死亡過半,而所殺傷的匈奴兵也達萬餘人。他們邊退邊戰,連戰八天,往回走,離居延不到百餘里了,匈奴堵住狹谷截斷了歸路。李陵部隊糧食缺乏而救兵不到,匈奴猛烈攻擊,招降李陵。李陵說:「我沒有面目回報皇帝了。」就投降匈奴。他的部隊全軍覆沒。殘部分散逃回漢朝的四百餘人。單於得到李陵以後,因向來聽說過他家聲名,戰斗中又見他勇敢,就把女兒嫁給李陵為妻而給予高貴的地位。漢朝聽說這事,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全家都殺了。從此以後,李氏名聲敗落,而隴西士人曾在李氏門下作過賓客的,都因而引以為恥了。
太史公說:《論語》說,「本身行為正,不下命令,人們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們也不奉行。」這是說的李將軍啊。我見到李將軍,朴朴實實象個鄉下人,口不善於言辭。他死的時候天下無論認識他的或不認識他的,都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實誠懇的心地實在使士大夫崇敬,諺語說:「桃李不能言語,可樹下踩出小路來。」這話雖小,卻可以喻大啊!
2. 古文翻譯 SOS
贊曰:李將軍復恂恂如鄙制人(1),口不能出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 為流涕(2),彼其中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3),下自成蹊。」 此言雖小(4),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將,道家所忌,自廣至陵,遂亡其宗,哀 哉!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5),「使於四方, 不辱君命」(6),蘇武有之矣。
(1)恂恂(xún):誠信貌。(2)知:熟識。(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都不會自吹自擂, 可是看花采果的人卻在樹下踏出了一條小路。蹊(xī):小路。(4)此言雖小,可以喻大:這諺語 雖然說的是桃李這樣的小問題,但可以把它來比喻人間的大事情。(5)孔子稱等句:引文見《論 語·衛靈公》。(6)「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見《論語·子路》。
3.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接下來所有文言文{到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求翻譯。
翻譯:
李廣為官清廉,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飲食總與士兵在一起。李廣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祿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始終也不談及家產方面的事。
李廣身材高大,兩臂如猿,他善於射箭也是天賦,即便是他的子孫或外人向他學習,也沒人能趕上他。李廣語言遲鈍,說話不多,與別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畫軍陣,然後比射箭,按射中較密集的行列還是較寬疏的行列來定罰誰喝酒。
他專門以射箭為消遣,一直到死。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所用。
李廣射箭的方法是,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射。只要一發射,敵人立即隨弓弦之聲倒地。因此他領兵有幾次被困受辱,射猛獸也曾被猛獸所傷。
沒過多久,石建死了,於是皇上召見李廣,讓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廣又被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許多將領因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以戰功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
過了兩年,李廣以郎中令官職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與李廣一同出征,分行兩條路。行軍約幾百里,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騎馬往匈奴軍中賓士。
李敢獨自和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匈奴騎兵陣,又從其左右兩翼突出,回來向李廣報告說:「匈奴敵兵很容易對付啊!」士兵們這才安心。李廣布成圓形兵陣,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漢兵死了一半多,箭也用光了。
李廣就命令士兵拉滿弓,不要放箭,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匈奴的副將,殺死了好幾個,匈奴軍才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軍吏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卻神態自然,更加註意整頓軍隊。軍中從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
第二天,又去奮力作戰,博望侯的軍隊也趕到了,匈奴軍才解圍退去。漢軍非常疲憊,所以也不能去追擊。當時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按漢朝法律,博望侯行軍遲緩,延誤限期,應處死刑,用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單於得到李陵之後,因平素就聽說過李陵家的名聲,打仗時又很勇敢,於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使他顯貴。漢朝知道後,就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兒全家。從此以後,李家名聲敗落,隴西一帶的人士曾為李氏門下賓客的,都以此為恥辱。
太史公說:「《論語》里說:『在上位的人自身行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實行;自身行為不正,發下命令也沒人聽從。』這就是說的李將軍吧!我所看到的李將軍,老實厚道像個鄉下人,開口不善講話,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痛。
他那忠實的品格確實得到了將士們的信賴呀!諺語說:『桃樹李樹不會講話,樹下卻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條小路。』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但可以用來比喻大道理呀。」
原文: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
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居頃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
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
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
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監諸騎。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胡。
數歲,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陵既至期還,而單於以兵八萬圍擊陵軍。
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且引且戰,連斗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餘里,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余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
單於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此文出自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李將軍列傳》

(3)李將軍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此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從歷史上說,具體記錄了楚漢相爭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
從文學上說,本文是中國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為中心的敘事藝術傑作,文中描繪的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爭畫卷,塑造的項羽經典的悲劇英雄形象,對後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宋人贊司馬遷,其著名者為馬存贊司馬遷的壯游和鄭樵贊司馬遷的五體結構。
馬存認為司馬遷平生喜游,足跡不肯一日休。司馬遷壯游不是一般的旅遊,而是盡天下大觀以助吾氣,然後吐而為書。所以他的文章或為狂瀾驚濤,奔放浩盪;或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妝如濃,靡蔓綽約;或龍騰虎躍,千軍萬馬。
司馬遷世家龍門,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劍閣之鳥道;彷徨齊魯,睹天子之遺風。所以,天地之間,萬物之變,可驚可愕,可以娛心,使人憂,使人悲者,子長盡取為文章,因而子長的文章變化無窮。
4. 翻譯文言文 李將軍
李廣將軍,隴西成紀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時做過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們老家在槐里,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和虜獲多,做了漢朝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們都是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沖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文帝說:「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時候,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哪還用說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廣任隴西都尉,後調為騎郎將。吳楚起兵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敵人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因梁王授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伏本領高查強,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世他。」於是調他為上郡太守。後來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天子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鵰的人。」李廣於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麵包抄,並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鵰的人。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干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布陣。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賓士轉回。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里,現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現在我們若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於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賓士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後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卧。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准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裡,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過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認為李廣是名將,於是將他從上郡太守調為未央宮衛尉,而程不識也調為長樂宮衛尉,程不識從前與李廣都當邊郡太守,屯兵駐防。出擊匈奴時,李廣的部隊沒有嚴密的編組和隊列陣勢,只選擇有水草的地帶駐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冊很簡單,不過也派哨兵遠出偵察,部隊從未遇到危險。程不識就要求嚴格部隊編組和扎營布陣,晚上打更巡夜,士吏辦理公文表格必須清楚明細,全軍不得休息,這樣也未曾遇到危險。程不識說:「李廣治軍非常簡單省事,然而敵人如突然襲擊他,他就無法阻擋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逸痛快,都樂意為他去死。我抬軍雖然繁忙,但敵人也不能侵犯我。」這時漢朝邊郡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然而匈奴怕李廣的謀略,士卒也大多樂於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程不識在孝景帝時因為幾次直諫調任太中大夫,他為人清廉,認真執行朝廷的法令條文。
5. 初三下冊,語文文言文《李將軍列傳》(節選)翻譯1-5段,第一段: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第五
將軍李廣,隴西郡成紀縣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時任將軍,就是追獲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的家原來在槐里縣,後來遷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被任為中郎。二人又都任武騎常侍,年俸八百名。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沖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
到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吳、楚七國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可是由於梁孝王私自把將軍印授給李廣,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調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來交戰。典屬國公孫昆(hún,魂)邪(yé,爺)對皇上哭著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己仗恃有本領,屢次和敵人正面做戰,恐怕會失去這員良將。」於是又調他任上郡太守。以後李廣轉任邊境各郡太守,又調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都以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幾乎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宦官逃回到李廣那裡,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鵰能手。」李廣於是就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鵰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麼多,並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於是匈奴騎兵終於不敢來攻擊。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賓士,射死了那騎白馬的匈奴將領,之後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里,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卧。這時正值日幕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就領兵撤離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隨後接應。
過了好幾年,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認為李廣是名將,於是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的禁衛軍長官,程不識也來任長樂宮的禁衛軍長官。程不識和李廣從前都任邊郡太守並兼管軍隊駐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時候,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勢,靠近水豐草茂的地方駐扎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程不識對隊伍的編制、行軍隊列、駐營陣勢等要求很嚴格,夜裡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要到天明,軍隊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險。程不識說:「李廣治兵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拚死。我的軍隊雖然軍務紛繁忙亂,但是敵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時漢朝邊郡的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廣的謀略,士兵也大多願意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程不識在景帝時由於屢次直言進諫被封為太中大夫,為人清廉,謹守朝廷文書法令。
後來,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單於,派大軍在馬邑兩旁的山谷中埋伏,李廣任驍(xiāo,消)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統領節制。當時單於發覺了漢軍的計謀,就逃跑了。漢軍都沒有戰功。四年以後,李廣由衛尉被任為將軍,出雁門關進攻匈奴。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軍隊,並生擒了李廣。單於平時就聽說李廣很有才能,下令說:「俘獲李廣一定要活著送來。」匈奴騎兵俘虜了李廣,當時李廣受傷生病,就把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裝在繩編的網兜里躺著。走了十多里,李廣假裝死去,斜眼看到他旁邊的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縱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把少年推下去,奪了他的弓,打馬向南飛馳數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殘部,於是帶領他們進入關塞。匈奴出動追捕的騎兵幾百名來追趕他,李廣一邊逃一邊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因此才能逃脫。於是回到漢朝京城,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執法官判決李廣損失傷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敵人活捉,應該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削職為民。
轉眼間,李廣在家已閑居數年,李廣家和已故穎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一起隱居在蘭田,常到南山中打獵。曾在一天夜裡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韓安國),韓將軍遷調右北平。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
李廣駐守右北平,匈奴聽說後,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他好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里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頭,箭頭都射進去了,過去一看,原來是石頭。接著重新再射,始終不能再射進石頭了。李廣駐守過各郡,聽說有老虎,常常親自去射殺。到駐守右北平時,一次射虎,老虎跳起來傷了李廣,李廣也終於射死了老虎。
李廣為官清廉,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飲食總與士兵在一起。李廣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祿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始終也不談及家產方面的事。李廣身材高大,兩臂如猿,他善於射箭也是天賦,即便是他的子孫或外人向他學習,也沒人能趕上他。李廣語言遲鈍,說話不多,與別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畫軍陣,然後比射箭,按射中較密集的行列還是較寬疏的行列來定罰誰喝酒。他專門以射箭為消遣,一直到死。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所用。李廣射箭的方法是,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射。只要一發射,敵人立即隨弓弦之聲倒地。因此他領兵有幾次被困受辱,射猛獸也曾被猛獸所傷。
沒過多久,石建死了,於是皇上召見李廣,讓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廣又被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許多將領因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以戰功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
6.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翻譯
將軍李廣,是隴西郡成紀縣人。
1、出處:
漢·司馬遷《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
2、譯文:
將軍李廣,是隴西郡成紀縣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時任將軍,就是追獲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的家原來在槐里縣,後來遷到成紀。
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肆舉兵侵入蕭關,因為他善於騎術和射箭,斬殺敵人首級眾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被任為中郎。

(6)李將軍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李將軍列傳》
1、原文: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
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旻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
廣曰:「是必射鵰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
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柰何?」
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餎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卧。
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
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
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
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為人廉,謹於文法。
後漢以馬邑城誘單於,使大軍伏馬邑旁谷,而廣為驍騎將軍,領屬護軍將軍。是時單於覺之,去,漢軍皆無功。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
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於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卧廣。
行十餘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
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於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居頃之,石建卒,於是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
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鄉,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
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
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車,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
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
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於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
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於,臣原居前,先死單於。」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於,故徙前將軍廣。
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
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於接戰,單於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
大將軍使長史持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2、譯文
將軍李廣,隴西郡成紀縣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時任將軍,就是追獲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的家原來在槐里縣,後來遷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
李廣的堂弟李蔡,也被任為中郎。二人又都任武騎常侍,年俸八百名。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沖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
到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吳、楚七國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
可是由於梁孝王私自把將軍印授給李廣,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調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來交戰。
典屬國公孫昆(hún,魂)邪(yé,爺)對皇上哭著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己仗恃有本領,屢次和敵人正面做戰,恐怕會失去這員良將。」
於是又調他任上郡太守。以後李廣轉任邊境各郡太守,又調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都以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幾乎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宦官逃回到李廣那裡,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鵰能手。」
李廣於是就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
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鵰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
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
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
騎兵們說:「敵人那麼多,並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於是匈奴騎兵終於不敢來攻擊。
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賓士,射死了那騎白馬的匈奴將領,之後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里,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卧。這時正值日幕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
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就領兵撤離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隨後接應。
過了好幾年,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認為李廣是名將,於是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的禁衛軍長官,程不識也來任長樂宮的禁衛軍長官。
程不識和李廣從前都任邊郡太守並兼管軍隊駐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時候,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勢,近水豐草茂的地方駐扎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
程不識對隊伍的編制、行軍隊列、駐營陣勢等要求很嚴格,夜裡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要到天明,軍隊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險。
程不識說:「李廣治兵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拚死。
我的軍隊雖然軍務紛繁忙亂,但是敵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時漢朝邊郡的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廣的謀略,士兵也大多願意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程不識在景帝時由於屢次直言進諫被封為太中大夫,為人清廉,謹守朝廷文書法令。
後來,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單於,派大軍在馬邑兩旁的山谷中埋伏,李廣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統領節制。當時單於發覺了漢軍的計謀,就逃跑了。
漢軍都沒有戰功。四年以後,李廣由衛尉被任為將軍,出雁門關進攻匈奴。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軍隊,並生擒了李廣。
單於平時就聽說李廣很有才能,下令說:「俘獲李廣一定要活著送來。」匈奴騎兵俘虜了李廣,當時李廣受傷生病,就把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裝在繩編的網兜里躺著。
走了十多里,李廣假裝死去,斜眼看到他旁邊的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縱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把少年推下去,奪了他的弓,打馬向南飛馳數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殘部,於是帶領他們進入關塞。
匈奴出動追捕的騎兵幾百名來追趕他,李廣一邊逃一邊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因此才能逃脫。於是回到漢朝京城,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執法官判決李廣損失傷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敵人活捉,應該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削職為民。
沒過多久,石建死了,於是皇上召見李廣,讓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廣又被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
許多將領因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以戰功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過了兩年,李廣以郎中令官職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張騫(qiān,千)率領一萬騎兵與李廣一同出征,分行兩條路。
行軍約幾百里,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騎馬往匈奴軍中賓士。李敢獨自和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匈奴騎兵陣,又從其左右兩翼突出,回來向李廣報告說:「匈奴敵兵很容易對付啊!」士兵們這才安心。
李廣布成圓形兵陣,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漢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拉滿弓,不要放箭,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匈奴的副將,殺死了好幾個,匈奴軍才漸漸散開。
這時天色已晚,軍吏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卻神態自然,更加註意整頓軍隊。
軍中從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奮力作戰,博望侯的軍隊也趕到了,匈奴軍才解圍退去。漢軍非常疲憊,所以也不能去追擊。當時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
按漢朝法律,博望侯行軍遲緩,延誤限期,應處死刑,用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當初,李廣的堂弟李蔡和李廣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時,李蔡累積功勞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時,做到代國的國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為輕車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達到斬殺敵人首級的規定,被封為樂安侯。
元狩二年(前121)間,代公孫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幹在下等之中,聲名比李廣差得很遠,然而李廣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沒超過九卿,可是李蔡卻被封為列侯,官位達到三公。李廣屬下的軍官和士兵們,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
李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閑談說:「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我沒有一次不參加。可是各部隊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而由於攻打匈奴有軍功被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算比別人差,但是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該封侯嗎?還是本來就命該如此呢?」
王朔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難道曾經有過值得悔恨的事嗎?」李廣說:「我曾當過隴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詐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
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王朔說:「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又過了兩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大舉出征匈奴,李廣幾次親自請求隨行。天子認為他已年老,沒有答應;好久才准許他前去,讓他任前將軍。這一年是元狩四年(前119)。
李廣不久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於住的地方,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於,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並,從東路出擊。
東路有些迂迴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並隊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於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先和單於決一死戰。」
大將軍衛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於對敵,恐怕不能實現俘獲單於的願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征,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於對敵,故意把前將軍李廣調開。
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令。大將軍不答應他的請求,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並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
李廣不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與右將軍趙食(yì,義)其(jī,基)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向導,有時迷失道路,結果落在大將軍之後。
大將軍與單於交戰,單於逃跑了,衛青沒有戰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後,回到自己軍中。
大將軍派長史帶著干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李廣沒有回答。
大將軍派長史急切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於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
於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廣軍中的所有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不論認識的不認識的,也不論老的少的都為李廣落淚。右將軍趙食其單獨被交給執法官吏,應判為死罪,用財物贖罪,降為平民。
二、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7. 一段古文翻譯
《史記》第一百零九卷: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回不令而行;答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譯文:
說的是,太史公說:《論語》說,「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自身行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我看到李將軍誠懇朴實像個鄉下人,開口不善於言談。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認識和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痛。他那忠實的品格的確得到士大夫們的信賴么?諺語說:「桃樹李樹不會說話,可是樹下自然會被人踩成一條小路。」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卻可以用來說明大道理呀.
8. 高考文言文閱讀 《李將軍列傳》
《李將軍列傳》原文和翻譯
原文: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徒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遺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卧。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譯文:
李廣將軍,隴西成紀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時做過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們老家在槐里,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和虜獲多,做了漢朝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們都是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沖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文帝說:「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時候,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哪還用說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廣任隴西都尉,後調為騎郎將。吳楚起兵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敵人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因梁王授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伏本領高查強,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世他。」於是調他為上郡太守。後來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天子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鵰的人。」李廣於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麵包抄,並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鵰的人。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干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布陣。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賓士轉回。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里,現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現在我們若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於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賓士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後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卧。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准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裡,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9. 初中九年級文言文翻譯,李將軍列傳(節選)
此後兩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征匈奴內,行軍的路線不容同。李廣部隊前進了數百里時,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名騎兵將李廣部隊包圍。李廣的士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李敢率幾十名騎兵,沖人敵陣,直貫匈奴的重圍,抄出敵人的兩翼而回。回來後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李廣的軍士聽了才安定下來。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面向四外抗敵。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但不要發射,李廣親自用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副)將,射殺了多人,匈奴兵進攻勢頭漸漸減弱。等到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但李廣卻意氣自如,更加致力於整飭軍隊。軍中官兵從此都非常佩服李廣的勇氣。第二天,他又和敵兵奮戰,並且這時博望侯張騫的軍隊也趕到了,匈奴軍才退去。漢軍疲憊,不能追擊。這時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博望侯張騫延誤行程,沒有在預定時間到達,當斬,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李廣功過相當,沒有得到賞賜。
10. 文言文李將軍的翻譯
譯文
李廣將軍,是隴西成紀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時擔任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們老家在槐里,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建元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和虜獲多,做了漢朝的中郎.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沖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文帝說:「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時候,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用說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廣任隴西都尉,後調為騎郎將。吳楚起兵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敵人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因梁王授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負本領高強,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世他。」於是調他為上郡太守。後來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天子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鵰的人。」李廣於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麵包抄,並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鵰的人。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干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布陣。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賓士轉回。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里,現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現在我們若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於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賓士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後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卧。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准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裡,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過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認為李廣是名將,於是將他從上郡太守調為未央宮衛尉,而程不識也調為長樂宮衛尉,程不識從前與李廣都當邊郡太守,屯兵駐防。出擊匈奴時,李廣的部隊沒有嚴密的編組和隊列陣勢,只選擇有水草的地帶駐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冊很簡單,不過也派哨兵遠出偵察,部隊從未遇到危險。程不識就要求嚴格部隊編組和扎營布陣,晚上打更巡夜,士吏辦理公文表格必須清楚明細,全軍不得休息,這樣也未曾遇到危險。程不識說:「李廣治軍非常簡單省事,然而敵人如突然襲擊他,他就無法阻擋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逸痛快,都樂意為他去死。我抬軍雖然繁忙,但敵人也不能侵犯我。」這時漢朝邊郡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然而匈奴怕李廣的謀略,士卒也大多樂於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程不識在孝景帝時因為幾次直諫調任太中大夫,他為人清廉,認真執行朝廷的法令條文。
後來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單於,派大軍埋伏在馬邑城旁邊的山谷里,而由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統領。這時單於發覺了這個策略,就撤走,漢軍都沒有立功。
過了四年,李廣從王尉調為將軍,出兵雁門攻擊匈奴。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部隊,活捉了李廣。單於一向聽說李廣賢能,下令說;「一定把李廣活著送來!」李廣當時受傷生病,匈奴騎兵就把李廣放在兩馬之間的網兜里躺著。走了十幾里,李廣裝死,瞥見旁邊有一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躍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推下匈奴少年,奪下他的弓,鞭馬向南賓士幾十里,又遇到他殘余的部隊,便領著進入關塞。匈奴派了幾百騎兵追捕他,李廣一邊跑一邊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所以得以逃脫。於是回到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執法官吏判決李廣折損傷亡人馬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當斬,經納粟贖罪,成為平民。
轉眼之間,李廣已在家居住了幾年,李廣與前潁陰侯的孫子一起隱居在藍田南山射獵。有一天夜間他帶一名騎從出去,與人在鄉下飲酒,回來走到霸陵驛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騎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前任的呢!」便讓李廣住在亭下。過了不久,匈奴入侵殺了遼西太守,打敗韓安國將軍,韓將軍調任右北平後病死,於是武帝下詔拜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就請霸陵尉同去,到軍中就斬了他。
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他的名字,稱他是「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了他數年,不敢進右北平。 李廣出外打獵,看見草中的石頭,以為是虎就射去,箭頭沒入石中,近看原來是石頭。於是又重射,卻再不能射進石頭里了。李廣所在的郡,聽說有虎,他常自己去射。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來抓傷過他,李廣也終於把虎射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