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既已
『壹』 既已 無可奈何 出自那篇文言文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版懷乎故都!既莫足權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二門外青驄郭外舟,人生無奈是離愁。不辭苦向東風祝,到處人間作石尤。
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多少淚,斷臉復橫頤。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
『貳』 古文中既是什麼意思
古文中「既」是已經的意思。如:
①「君既為府吏」(《孔雀東南飛》)——您已經當了官府的差吏。
②「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已成定局的事,就不必說了。已經完成的事情,就沒必要再去匡正,挽回。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追究它了。
『叄』 在文言文中,「既」字有多少種意思
在文言文中,「既」【jì】字的意思是:
<動>盡;完;終了。韓愈《進學解》:「言未~,有笑於列者曰。」
<副>後來;不久。《左傳?成公二年》:「~,衛人賞之以邑。」
<副>已經,……以後。《廉頗藺相如列傳》:「~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副>全;都;皆。《屈原列傳》:「楚人~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連>既然;既然是。《歸去來兮辭》:「~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季氏將伐顓臾》:「~來之,則安之。」
<連>與「且」、「又」、「亦」相呼應,表並列關系。《芙蕖》:「有風~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謀攻》:「三軍~惑且疑,則諸侯之難到矣。」
<副>通「即」,就;便。《荊軻刺秦王》:「軻~取圖奉之。」」
【既而】不久;過了不久。
【既且】已經過去。
【既望】農歷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喪禮土葬前最後一次吊哭的晚上。
『肆』 文言文中,既的意思
這是古漢語字典上的謝謝!!
很全了,現在考得一般是「已經,完全的意思」但在文中還要靠自己的理解哦!
既的古漢語意思
jì
①<動>盡;完;終了。韓愈《進學解》:「言未~,有笑於列者曰。」
②<副>後來;不久。《左傳?成公二年》:「~,衛人賞之以邑。」
③<副>已經,……以後。《廉頗藺相如列傳》:「~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④<副>全;都;皆。《屈原列傳》:「楚人~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連>既然;既然是。《歸去來兮辭》:「~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季氏將伐顓臾》:「~來之,則安之。」
⑥<連>與「且」、「又」、「亦」相呼應,表並列關系。《芙蕖》:「有風~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謀攻》:「三軍~惑且疑,則諸侯之難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荊軻刺秦王》:「軻~取圖奉之。」」
【既而】不久;過了不久。
【既且】已經過去。
【既望】農歷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喪禮土葬前最後一次吊哭的晚上。
這是古漢語字典上的謝謝
『伍』 既什麼意思文言文
既jì
金文「既」指完成、完畢。
基本字義
①已經:既已如此|既得利益|既往不咎。
②既然,常跟「就、則」 連用:既來之,則安之,既要干,就干好。
③跟「且,又,也,更」 等配合,表示兩方面同時存在:既勇敢又機智|既聰明又用功|既快且好|既要保增長,更要防風險。
【既然】jìrán 與「 就、也、還 」 連用,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後加以推論。
〖例句〗既然你答應了別人,就應該守信用。
【既往不咎】jì wǎng bú jiù 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備。也作「不咎既往」。
〖例句〗對犯過錯誤的人,只要他誠心悔改,我們都應既往不咎。
「即」和「既」的區別:
「即」與「既」,音不同,「即」讀jí,「既」讀jì ;形有異,「即」右從「耳刀」,「既」右從「無」;義也不一樣。可是這兩個詞常見用錯,有該用「既」的用了「即」,也有該用「即」的用了「既」。例如:某廠出品的大豆醬包裝袋上印著:「本產品有獨特的醬香味,即可直接佐餐,又可在烹飪時作調味品,回味無窮。」此處把「既」錯成了「即」。
「即」有多個義項:①作副詞,就,便。表示動作發生之快或時間之早。如「招之即來」,「有錯即改」,「一觸即發」。②作連詞,即使,就是。用於復句的偏句,表示假設讓步,正句常有「也」與之呼應。如魯迅《花邊文學·倒提》:「雞鴨這東西,無論如何,總不過送進廚房,做成大案而已,即使順提也何補於歸根結蒂的命運。」此處的「即使順提」即表示假設讓步。 「既」既可作副詞,也可作連詞。作副詞時,①作「已經」解。多用於固定格式。如「既往不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②表示不止一個方面。常用「又」、「也」、「且」等配合使用。例如:「森林既需要水分,又能保持水分。」又如:「松樹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某廠大豆醬包裝袋上的產品說明中的「即」之所以應改用「既」,即因為此處表示「不止一個方面」的意思,用「即」解釋不通。作連詞時,表示「既然」的意思,用於推論因果復句的偏句,正句常有「則」、「就」等與之呼應。如:「既來之,則安之。」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的黨。」
「即使』與「既然」都是連詞,但作用不同。「即使」所表示假設的讓步,可以是尚未實現的事情,也可以是與既成事實相反的事情。例如:「即使你當時在場,恐怕也沒有別的辦法。」「既然」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後加以推論。如:「既然知道做錯了,就應該趕快改正。」
「即使」也可用「即便」,但不可用「既使」、「既便」。
摘自《網路》『既』字詞條。
『陸』 「既」「即」在文言文中各有哪些意思
既:有五種意思
【名詞】盡,完 如:言未既,有笑於列者.——韓愈《進學解》
【連詞】既然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副詞】已經 既克,公問其故.——《曹劌列傳》 成語:既往不咎
【副詞】不久
【通假】讀xi(四聲)通「餼」 贈送人的穀物或飼料
即:有八種意思
【動詞】例:走過去吃東西 鼎有實(食物),我仇(妻子)有疾,不我能既.——《周易》
【動詞】例:靠近 來即我謀.——《詩經·氓》 成語:若即若離
【動詞】例:登上 高皇帝以明聖威武即天子位——賈誼《陳政事疏》
【副詞】例:就是 即今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副詞】例:立即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桃花源記》
【連詞】例:倘若 即負之楚,願王殺之.——《戰國策·秦策》
【連詞】例:即使,即便是 即捕得三兩頭,又劣若不中於款.——蒲松齡《促織》
【連詞】例:則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
『柒』 既在古文中解釋為已經時是什麼詞
「既」在文言文中表示「已經」,屬於副詞。
『捌』 既在古文中有已經的意思,那麼有……以後的意思嗎
①<動>盡;完;終了。韓愈《進學解》:「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
②<副>後來;不久。《左傳.成公二年》:「既,衛人賞之以邑。」
③<副>已經,……以後。《廉頗藺相如列傳》:「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④<副>全;都;皆。《屈原列傳》:「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連>既然;既然是。《歸去來兮辭》:「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季氏將伐顓臾》:「既來之,則安之。」
⑥<連>與「且」、「又」、「亦」相呼應,表並列關系。《芙蕖》:「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謀攻》:「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荊軻刺秦王》:「軻既取圖奉之。」」
『玖』 文言文既什麼意思啊
【釋義】
①已經:既已如此|既得利益|既往不咎。②既然,常跟「
就、則
」
連用:既來之,則安之|既要干,就干好。③跟「
且,又,也
」
等配合,表示兩方面同時存在:既勇敢又機智|既聰明又用功|既快且好。
『拾』 在文言文中「既」有什麼意思
1、作動詞,盡,完,終了。
【例句】韓愈《進學解》:「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
【釋義】話還沒說完,(他)又向旁邊的人笑到
2、作副詞,後來,不久。
【例句】《左傳?成公二年》:「既,衛人賞之以邑。」
【釋義】不久,衛國的君主賞賜他們一座小城。
3、作副詞,已經,以後。
【例句】《廉頗藺相如列傳》:「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釋義】事情結束回到國內,因為藺相如功勞很大,被君王拜授為上卿。

4、作副詞,全,都,皆。
【例句】《屈原列傳》:「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釋義】楚國的人民全都責怪子蘭勸楚懷王去虎狼般的秦國,使得楚懷王一去不復返。
5、作連詞,既然,既然是。
【例句】《歸去來兮辭》:「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釋義】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為什麼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
6、作連詞,與「且」、「又」、「亦」相呼應,表並列關系。
【例句】《芙蕖》:「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
【釋義】在有風的時候就做出飄搖的樣子,沒風的時候也呈現出婀娜的姿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