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譯
A. 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譯
《三事忠告》二則
張養浩
治官如治家
【原文】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訓矣。蓋一家之事,無緩急巨細,皆所當知;有所不知,則有所不治也。況牧民之長,百責所叢,若庠序,若傳置,若倉廥,若囹圄,若溝洫,若橋障,凡所司者甚眾也。相時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潔之,堙者疏之,缺者補之,舊所無有者經營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預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為?此念一萌,則庶務皆墮矣。前輩謂:「公家之務,一毫不盡其心,即為苟祿,獲罪於天。」
【譯文】
管理官員就像治理家庭一樣,古人經常有這樣的訓誡。一個家庭的事情,無論是緩是急,是大是小,都是應當知道的;有所不知道的,就有治理不到的地方。何況管理百姓的長上官,是負有各種各樣的責任的,如學校教育工作,如驛站轉運工作,如糧食和草料的儲運工作,如刑獄司法工作,如農田水利工作,如道路橋梁和邊防城堡建造工作等,一應分管的事情太多了。要觀察時機,估計力量,有弊端就修葺改造,有被污染的就清潔它,有堵塞的就疏通它,有缺少的就補足它,原先所沒有的就從頭規劃營治。如果(有人)說他不勤心治事,干我什麼事啊,人的一生一瞬間就過去了,為何要如此難為自己呢?這種念頭一旦萌生,各種政務就會荒廢了。年輩長、資歷深的人(曾經)說過:「國家的事務,如果一絲一毫也不盡心,(作為官員)就是無功受祿,就會老天的懲罰。」
【注釋】
1、牧民:治民。《國語·魯語上》:「且夫君也者,將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縱私回而棄民事,民旁有慝無由省之,益邪多矣。」晉葛洪《抱朴子·百里》:「蒞政而政荒,牧民而民散。」明宋濂《送王明府之官序》:「余聞昔子游氏之為武城也,以禮樂為教,而聖人喜之,此千載牧民之良法。」清姚鼐《詠史》:「牧民豈謂非良干,伐畔何教震友邦。」
2、百責:各種責任。百:形容很多。
3、叢:聚集。
4、若:連詞,表示列舉。
5、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後亦泛稱學校。《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漢書·董仲舒傳》:「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舊唐書·儒學傳上·蕭德言》:「自隋氏版盪,庠序無聞。」李大釗《警告全國父老書》:「學子憤慨於庠序,商賈喧噪於廛市。」
6、傳置:本指驛站。《漢書·文帝紀》:「太僕見馬遺財足,余皆以給傳置。」顏師古註:「置者,置傳驛之所,因名置也。」王先謙補注引宋祁雲:「傳,傳舍;置,廏置。」《宋史·禮志七》:「出廏馬,增傳置。」這里指驛站轉運。唐元稹《李立則知鹽鐵東都留後》:「勑李立則:國有移用之職曰轉運使,每歲傳置貨賄於京師。」清錢謙益《明故光祿大夫成公神道碑》:「自時厥後,國勢日蹙,上心益困,登拜如踐更,罷免如傳置。」
7、倉廥(kuài):貯藏糧食和草料的倉庫。《史記·平準書》:「天子遣使者虛郡國倉廥以振貧民。」《新唐書·宋慶禮傳》:「不數年,倉廥充,居人蕃輯。」清劉大櫆《乞里人共建義倉引》:「朝廷遽下蠲租之詔,虛郡邑倉廥以振之。」
8、囹圄:監獄。《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穎達疏:「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出入,皆罪人所舍也。」《漢書·禮樂志》:「禍亂不作,囹圄空虛。」鄒韜奮《揭穿妨害民主的幾種論調》:「拘後則審訊無期,又不開釋,致令久禁囹圄,呼籲無門。」
9、溝洫:本指田間水道。《周禮·考工記·匠人》:「匠人為溝洫……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鄭玄註:「主通利田間之水道。」晉左思《蜀都賦》:「溝洫脈散,疆里綺錯,黍稷油油,稉稻莫莫。」曹禺等《膽劍篇》第三幕:「我們要開溝洫。」這里借指農田水利。《論語·泰伯》:「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10、橋障:道路橋梁和邊防城堡。
11、所司:所主管的。司:主管;主持。
12、相時度力:觀察時機估計力量。唐司空圖《題東漢傳後》:「君子救時雖切,必相時度力,以致其用。」
13、經營:規劃營治。《詩·大雅·江漢》:「江漢湯湯,武夫洸洸。經營四方,告成於王。」《史記·項羽本紀論》:「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宋葉適《上寧宗皇帝札子》之二:「故臣欲經營瀕淮沿漢諸郡,各做家計,牢實自守。」毛澤東《論持久戰》五五:「同時,敵後廣大游擊區的經營也是非常之要緊的,也應把它們的各方面發展起來,也應發展其文化工作。」
14、自苦:自己受苦;自尋苦惱。《書·盤庚中》:「爾惟自鞠自苦。」《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久之不樂,曰:『長卿第俱如臨邛,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何至自苦如此!』」《後漢書·仲長統傳》:「而清潔之士,徒自苦於茨棘之間,無所益損於風俗也。」唐盧照鄰《對蜀父老問》:「何其不一干聖主,効智出奇,何棲棲默默,自苦若斯?」清譚嗣同《別意》詩:「為君歌,為君舞,君第行,毋自苦!」
15、奚為:為何;為什麼。這是一個賓語前置句式。奚:疑問代詞,相當於「何」,什麼。為:介詞,表原因,因為。
16、庶務:各種政務;各種事務。 晉 陸機 《辯亡論下》:「百官苟合,庶務未遑。」《宋史·司馬光傳》:「躬親庶務,不舍晝夜。」《紅樓夢》第一一○回:「老爺是一味的盡孝,庶務上頭不大明白。」
17、墮(huī):荒廢;廢棄。
18、前輩:稱年輩長、資歷深的人。漢孔融《論盛孝章書》:「今之少年,喜謗前輩。」唐杜甫《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古人不可見,前輩復誰繼?」《宋史·田晝傳》:「議論慷慨,有前輩風。」魯迅《且介亭雜文·從孩子的照相說起》:「『爸爸』和前輩的話,固然也要聽的,但也須說得有道理。」
19、公家:指朝廷、國家或官府。《漢書·食貨志下》:「(商賈)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三國志·魏志·毛玠傳》:「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宋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某嘗辱不次之舉,矧公家之事,何敢欺默。」《水滸傳》第一○八回:「蕭嘉穗道:『……蕭某見若干有抱負的英雄,不計生死,赴公家之難者,倘舉事一有不當,那些全軀保妻子的,隨而媒孽其短,身家性命,都在權奸掌握之中。』」
20、苟祿:指官吏無功而受俸祿。金王若虛《門山縣吏隱堂記》:「吏隱之說,始於誰乎?首陽為拙,柱下為工,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舉為美談,而屍位苟祿者遂因以藉口。」明宋濂《遁耕軒記》:「受民之佣而無功以報之,則為苟祿。」清朱琦《感事》詩:「忠義乃在民,苟祿亦可恥。」
21、獲罪於天:從老天那裡獲罪。即受到老天的懲罰。獲罪:得罪;遭罪。《國語·晉語二》:「夫孺子豈獲罪於民?」《史記·孔子世家》:「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孔子,故不興也。」宋司馬光《蘇主簿夫人墓誌銘》:「時祖姑猶在堂,老而性嚴,家人過堂下,履錯然有聲,已畏獲辠,獨夫人能順適其志,祖姑見之必說。」《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五年》:「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獲罪,有死者,人人自危。」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階級意識》:「杜甫在左拾遺任內,以疏救廢相房琯獲罪。」
B. 賞析文言文的方法技巧
一、認真審讀,整體感知鑒賞詩歌。
首先應讀懂詩歌,力求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容、主旨、情感傾向。這當然要從詩的文字元號入手,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反復咀嚼,但一些提示性的信息,如標題、作者、注釋等也是不可忽視的。
標題往往包含許多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思想內容、情感傾向、詩歌類型等,有助於把握詩歌內容,理解主題;作者能揭示詩歌的背景、創作的思想傾向等;注釋往往是對關鍵詞句、時代背景的交待,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在鑒賞時,對這些輔助性的東西一定要予以足夠的重視。
二、合理想像,感悟意境
鑒賞古詩的關鍵在於准確把握意境。所謂意境就是詩人的主觀情意與詩中描繪的圖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品味詩歌的意境,離不開想像。鑒賞詩歌應抓住具體的意象,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像去補充、拓展、豐富詩歌的意境。
三、吟詠推敲,品味語言
詩貴含蓄。由於詩歌要用極小的篇幅容納豐富的意蘊,所以,與其它文學作品的語言相比,詩歌語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鑒賞詩歌,如果對詩歌的語言意思不了解,就很難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語言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品味關鍵詞語。動詞、修飾語、疊詞、表顏色的詞等都是要關注的對象,而改變了詞性的詞,應特別予以重視。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詩眼」或「詞眼」。
其次,品味變化了的句式。詩歌為了格律的需要,給讀者留下藝術想像的空間,不僅改變詞性,還常常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品味語言,還需將這些詩句還原,把握詩意詩情。如「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讀起來不知所雲,但實際上是運用了倒裝,正常的語序應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倒裝的目的只是要強調「香稻」、「碧梧」,通過稻粒的富足、梧葉的茂盛來反映盛世氣象。
第三,品味修辭技巧。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把握表達效果,有助於正確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第16題「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楊萬里《暮熱游荷池》)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的嬌羞之態,表露了詩人的憐愛喜悅之情。
四、明辨技法,賞析妙處
古典詩歌常通過各種表達技巧的運用曲折而藝術的抒情言志。鑒賞詩歌,也應從整體著眼,立足主旨,賞析表達技巧運用的妙處。
C. 文言文 酒以成禮 翻譯。
鍾毓兄弟小時候在父親午睡時,趁機一起偷葯酒喝。他們的父親當時已發覺,暫且故意裝睡,看他們怎麼樣。鍾毓行禮後才喝酒,鍾會只喝酒不行禮。隨後父親問鍾毓為什麼要行禮,鍾毓回答說:「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又問鍾會為什麼不行禮,鍾會說:「偷,本來就是非禮的行為,所以用不著行禮。」
原文:
鍾毓(yù)、鍾會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mèi)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3)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劉義慶,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
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創作背景:
《世說新語》的編纂成書固然與劉宋家族對魏晉風流的喜好和社會各層人士對魏晉風流的追慕有關,然而劉義慶之所以對魏晉士人情有獨鍾化大氣力與其門客共襄盛舉還有他個人身世的內在原因。
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臨川王,劉裕對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剛登基便先後殺了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擁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為擔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弒的悲劇,嚴格控制並殺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員,這其中就包括名將檀道濟。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義慶不得不加倍小心謹慎,以免遭禍。本傳言「太白星犯右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求外鎮。」這實際上是劉義慶借故離開京城,遠離是非之地。盡管文帝下詔勸解寬慰但架不住劉義慶「固求解僕射乃許之」。
劉義慶終於得以外鎮為荊州刺史。外鎮後的劉義慶仍然如同驚弓之鳥,心有餘悸。他處在宋文帝劉義隆對於宗室諸王懷疑猜忌的統治之下為了全身遠禍,於是招聚文學之士寄情文史編輯了《世說新語》這樣一部清談之書。
D. 薛季宣,字士龍,永嘉人 文言文翻譯
薛季宣,字士龍,永嘉人。是起居舍人薛徽言的兒子。徽言去世時,季宣剛6歲,他的伯父敷文閣待制薛弼收養了他。他跟隨薛弼宦遊四方,等到見到了幾位靖康之亂撤退到江南的元老時,聽到了關於中興的謀略。喜歡與服役的老軍官、退伍的士兵談話,對岳飛、韓世忠等名將帶兵打仗的事知道得非常詳細。17歲時,開始被荊南帥徵召,擬寫機宜文書,得以侍從袁溉。袁溉曾經跟隨程頤求學,將自己的所學全部教給季宣。季宣已得到他的傳授,對於古代分封、井田、鄉遂、司馬法等制度,無不進行研究和討論,(他的主張)都可以在當時施行。
金兵還沒有南侵的時候,武昌令劉錡鎮守鄂渚。季宣告訴劉錡,武昌的形勢堪比淮州、蔡州,但兵寡勢弱,應該早作防備,劉錡不聽。等到兩軍開戰後,他漸漸向季宣詢求謀略。這時江、淮一帶的為官者聽說金兵將到,都預先遣散了奴僕,把馬系在院中隨時准備逃跑。只有季宣留在家中,與百姓約定:「我的家就是你們的家,如果發生緊急情況,我與你們一道去死。」百姓聽了,也都振作起來(准備迎戰)。
長江、太湖一帶發生大旱,逃荒的百姓北渡長江,邊界官吏又上奏說淮北百姓有很多前來投奔的,宰相虞允文奏請派遣季宣到淮西,將他們召集起來充實邊防。季宣替他們標劃已廢置的田地,治理平原和濕地,恢復了合肥的36處堤岸,在黃州舊治東北方向建立了22個村莊,按家庭分給房屋,按人口數量分給田地,分發耕牛及各種農具和糧種,由官府給每戶提供糧食,直到秋天為止。一共安置了685戶人家,分處在合肥、黃州之間,連同歸來的原住邊民,官府都給他們賑濟幫助興家立業。季宣對別人說:「我不是只為今天考慮。合肥有了村圩,邊界有了警衛,可以截斷柵江,保住巢湖。黃州地區正是蔡州的要沖,這些村莊的百姓召集起來便可成為民團,西道就有屏障了。」光州太守宋端友招集北歸的邊民只有5戶,可是他加上了原來的民戶一共算是170戶,將這個數字上奏用來邀賞,季宣查出實情彈劾了他。當時端友正與皇上周圍的人親附依託而難以搖撼,季宣的奏章呈上後,孝宗大怒,將端友交付大理寺懲辦,端友憂郁而死。
季宣回到朝廷以後,對孝宗說:「近來有人以『愛好名聲』為由棄用士大夫,愛好名聲只是臣子做學問的負累罷了。君主替國家考慮,只怕士人不好名,果真人人都愛好名聲敬畏道義,有什麼風尚不能樹立呢?」皇帝稱道季宣的觀點正確,對季宣相見恨晚,於是為他加官兩級,授予大理正。從此,凡是季宣的奏請論薦皇帝都予以應允。因為虞允文諱言過失,季宣不高興,過了7天,外任湖州知府。正值戶部把徵收數額都交付場務,錙銖之財都分屬經制司和總制司,各州束手無策,季宣對朝廷說:「自從經總制立下了數額,州縣都挖空心思來籌措,即使有守法的官吏想要對百姓有所寬緩也不能施展。如果再在額外徵收大半,州縣的調度又從哪裡安排?他們一定又要對老百姓巧取豪奪,百姓怎麼能承受!」戶部的責求越急切,季宣抗爭越強,而台諫的官吏們也都不斷上奏支持他,於是朝廷收回前令。
季宣改任常州知州,還未赴任,就去世了,年僅40歲。
E.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譯
翻譯: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
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穿井得一人》出自春秋時期的呂不韋的《呂氏春秋》

(5)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穿井得一人故事的啟示
①道聽途說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②不要輕信流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③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要有調查研究的審慎態度和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
二、作者簡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1-3]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F. 廉頗負荊文言文翻譯
譯文:
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澠池與趙王進行一次友好會見。趙王害怕秦國,打算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趙王於是前去赴會,藺相如隨行。
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訣別說:「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和會談結束,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的妄想。」趙王答應了,便去澠池與秦王會見。
秦王飲到酒興正濃時,說:「我私下裡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您奏瑟一曲!」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一起飲酒,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說:「趙王私下裡聽說秦王擅長秦地土樂,請讓我給秦王捧上盆,來相互為樂。」
秦王發怒,不答應。這時藺相如向前進獻瓦缻,並跪下請秦王演奏。秦王不肯擊缻,藺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如果我自殺,脖頸里的血可以濺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從們想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睜圓雙眼大聲斥罵他們,侍從們都嚇得倒退。
因此秦王很不高興,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頭來招呼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國的大臣們說:「請你們用趙國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說:「請你們用秦國的咸陽向趙王獻禮。」
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也未能壓倒趙王。趙國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因而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會結束以後回到趙國,由於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作為趙國的將軍,我有攻戰城池作戰曠野的大功勞,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藺相如本來就出身卑賤,我感到羞恥,無法容忍在他的下面。」
並且揚言說:「我遇見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這話後,不願意和廉頗相會。每到上朝時,藺相如常常聲稱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沒過多久,藺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藺相如就掉轉車子迴避。
於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向藺相如規勸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頗傳出壞話,而您卻害怕躲避著他,膽怯得也太過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有出息,請讓我們辭去吧!」
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眾人都說:「廉將軍比不上秦王。」藺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
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我們倆相鬥,就如同兩猛虎爭斗一般,勢必不能同時生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將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將個人的私怨擱在後面罷了!」
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鞭,由賓客引領,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這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的胸懷如此寬大啊!」二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了生死與共的好友。
原文(節選負荊請罪片段):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
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
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6)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 在邯鄲市串城街(邯鄲道)有一處巷子回車巷,這里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車巷碑記,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作者簡介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馬談,歷任太史令。司馬談卒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游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跡,廣為搜集史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被當局判處腐刑。出獄後,擔任中書令。在此期間,他一直從事《史記》的寫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書的撰寫工作。他的卒年,約在完成《史記》以後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無從查考。
G. 文言文翻譯
翻譯:
因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認識,第三要持之以恆。有志向就不甘心為下游;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滿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門,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沒有認識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者缺一不可。

(7)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文言文翻譯要點:
1、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准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
(1)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
(2)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關鍵虛詞的翻譯,要仔細辨明詞性及意義,能譯則譯,不需要譯出的切不可強行譯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考生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考生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H. 學奕文言文翻譯
《學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有人)請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I. 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譯
《三事忠告》二則 張養浩 治官如治家 【原文】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訓矣。內蓋一家容之事,無緩急巨細,皆所當知;有所不知,則有所不治也。況牧民之長,百責所叢,若庠序,若傳置,若倉廥,若囹圄,若溝洫,若橋障,凡所司者甚眾也。相時度力,
J. 翻譯古文 司馬光生7歲,凜然若成人. 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破之的破字是什麼意思
「破之」中的破在此處意思應為使.....破裂。原文出自元末·阿魯圖《宋史》。如下: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譯文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司馬光7歲時,已經像成年一樣(古代成年指弱冠,16歲,並非如今的18歲)特別喜歡聽人講《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後回來講給家人聽。從此對《左氏春秋》愛不釋手,甚至忘記飢渴和冷熱。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裡面玩,一個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10)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宋代水缸難以溺死孩童
缸是我國古代常見的容器,它下窄上寬,敞口,體積有大有小。小的缸多為文房用具,置於室內;大的缸多為水缸,常擺放於庭院中央。古代水缸的主要用途是汲水、滅火,水缸里還可以養魚、養花,這也是中式園林的一道別樣景緻。
老水缸存世量很大,比如著名的山西喬家大院,院落里大水缸隨處可見;在號稱中原第一宅的河南馬氏庄園里,同樣擺著數口盛滿水的大缸;在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紫禁城裡,水缸就更多了,足足有308個。
提起水缸,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司馬光砸缸」。現代人大多沒使用過水缸,在人們的想像中,水缸應該是比較巨大的,所以才會導致孩童溺水。
以故宮的「太平缸」為例(這種水缸又稱「門海」),其口徑為1.6米,高為1.2米。在明清中原地區的水缸中,「太平缸」算是比較深了,其他大多數水缸深度尚不足1米,孩童即便落入其中,也很容易夠到缸沿爬出來,而不會溺水。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宋代,據考古發現,宋代水缸的高度多在1米以下,比如杭州白馬巷南宋制葯作坊舊址出土的水缸,口徑為1米,深為0.8米;而宋代陶瓷窯址出土的水缸口徑普遍在50厘米左右,高度也在50厘米左右。由此看來,北宋庭院中水缸溺死孩童的可能性並不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光砸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