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實驗技能
⑴ 當前我國中小學主要的課程類型有哪些
1.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一般承擔著以下任務:向學生傳授新的知識,復習鞏固學習過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際形成技能、技巧;檢查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據此,在實踐中,中、小學課的基本類型被劃分為兩大類:單一課和綜合課。
(1)單一課。一般是指在一節課內主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的課。單一課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傳授新知識的課。在一節課里,絕大部分時間用來向學生傳授新的知識,組織學生學習新教材。目的主要在於讓學生感知、理解和掌握新的教材內容,增加新的知識要素。有時也會有復習、鞏固的內容,但它是為掌握新知識這一主要任務服務的。
鞏固知識的復習課。一節課的時間主要用來復習已學過的知識。目的主要在於使學生加深知識的理解,掌握本質,並將知識網路化、系統化,予以鞏固記憶。比如學習完一個單元後或期中、期末考試前所上的復習裸,就屬此類。
培養技能、技巧的課。包括練習課,實驗課、實習課等。這類課的時間主要用於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反復練習,掌握基本技能形成熟練技巧。如語文的作文課,數、理、化的獨立作業,實驗課,生物的實習課等,都屬此類。
檢查知識和技能、技巧的課。用整節或連續兩節課的時間檢查學生對已學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目的在於了解學習情況,對每個學生的成績給以評價,並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彌補。各門學科教學中所進行的不同形式的測驗課、考試課,即屬此類。
自學課。這是近年來在強調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中所創造的一種課型。其形式是在教師指導下,主要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思考和獨立作業,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技能。
單一課由於內容集中,幾乎運用課的全部時間完成某項單一任務,結構上變化不多,因此多在中學高年級採用。
(2)綜合課。又稱混合課,一般是指一節課內要完成幾項教學任務的課。綜合課的內容包括復習1日的知識;學習新教材內容,對新學教材予以鞏固,並適當進行練習,培養基本技能、技巧;甚至還要檢查知識的掌握程度。
綜合課所要完成的幾項任務並不是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一般是側重於新知識的傳授,結合進行鞏固復習和技能、技巧的培養。由於綜合課方式靈活,結構富於變化,適應兒童難以在較長時間:內從事單項活動的心理特點,故在中學低年級和小學被普遍採用。這樣,多項活動交叉進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好的效果。
2.根據任務劃分,課程可分為:傳授新知識課(新授課)、鞏固知識課(鞏固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技能課)、檢查知識課(檢查課)。
3.根據教學方法,課分為: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試驗課、復習課。

(1)小學科學實驗技能擴展閱讀:
課程類型的劃分依據
一般認為劃分課的類型的依據主要有三項:
第一,教學的目的、任務。從總的方面講,教學的任務就是傳授文化科學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和發展認識能力。但完成此任務要經歷一個認識過程,而這個過程又由許多相對獨立的環節組成。如從感知知識到理解知識再到鞏固掌握知識,並運用於實踐,在反復練習中形成技能、技巧。這就決定了在同一教學過程中,每堂課所擔負的目的、任務不會相同。不同的教學目的、任務決定了課的不『同類型。教學目的、任務的多樣性,決定了課的類型的多樣性。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過程必然是由不同類型韻課構成的完整的上課體系。
第二,教材內容。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不同單元的教材內容,分量多少不同,難易程度不一致,知識因素之間邏輯關系的緊密程度也有差異……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在教材的教法上有區別。有的教材,需要整堂課或幾堂課都用來敘述新教材;有的則需要整堂課或幾節課進行復習;有的則將課的主要時間用於實驗;有的分量較少而又相、對獨立的教材,則可以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過程。這樣才會使上課過程結構完整,避免支離破碎。可見教材內容性質的多樣性決定了課的類型的多樣性。
第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這也是決定課的類型的重要因素。比如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於單一活動,因此,應多採用結構變化多的綜合課。對於知識水平較低的年級,也要盡力避免連續上那些難度高、容量大的傳授新知識的課。總之,課的類型的決定和劃分,是教學過程復雜性的反映,受教學過程諸因素的制約。教學中,如果能夠從實際出發,正確地合乎規律地選擇和運用不同類型的課,就會使教學過程體系完整,進行順利,效率提高。
第四,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和手段的總稱。
⑵ 論文的結束語怎麼寫啊...
結論部分內容按照以下幾層來寫:
1)簡述試驗、研究的最後結果;
2)根據試驗、研究的結專果作出的結論;
3)說屬明結論適用的范圍;
4)說明該項研究成果的意義;
5)對該項研究工作發展的展望。
結論的寫作一定要依據准確的數據和文獻,不可出現模稜兩可或是「大概」「大致」等不確定的詞語,這樣文章的價值容易大打折扣,在結論的寫作中也不要使用圖表,以上就是論文寫作中結論部分的寫作技巧。

(2)小學科學實驗技能擴展閱讀
結論是一篇論文的收束部分,是以研究成果和討論為前提,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論證所得出的最後結論。學術論文結論的語言應嚴謹、精煉、准確、邏輯性強。
結論的類型有分析綜合、預示展望、事實對比、解釋說明、提出問題五種。其撰寫內容主要包括四部分:
一是對研究對象進行實驗或考察得到的結果所揭示出的原理或普遍性;
二是闡述研究中對前人的有關看法或研究結果作了哪些修正、補充、發展、證實或否定;三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或遺留未予解決的問題,以及對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點和方向;四是闡述本文在理論或生產生活中的實用價值等。
⑶ 怎樣學好初一科學
數學一直是人類從事實踐活動 的重要工具,是基礎教育中最基本的課程之一。每個學生都希望能掌握好數學知識,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對於數學的初步應用。然而對於一個剛從小學進入初中的初一學生來說,怎樣才能學好數學呢?我覺得可以從抓各種學習習慣入手。從小學進入初中是學習階段的一個重大轉折。根據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初中學生正是處在各種習慣形成的關鍵階段,如不及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形成各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很容易染上許多不良的學習習慣,嚴重地影響智力和能力的發展。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激發思維、開發能力、發展個性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基礎,所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下面從四個方面談一談如何培養和塑造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 看書習慣
這是自學能力的基本功。根據美國和前蘇聯對幾十所名牌大學的調查表明,那些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有20%~25%的知識是來自學校,而75%~80%的知識是靠他們離校後通過工作、自學和科研來獲得的。根據心理規律,初中學生已經具備閱讀能力,但由於在小學受直觀模仿習慣的影響,使眾多學生誤把數學課本當作習題集。所以從初一開始就應重視糾正自己的錯誤學習習慣,樹立數學課本同樣需要閱讀的正確思想,並注意總結如何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
1. 每一節課前都務必養成預習的習慣,努力在預習中發現自己不懂的問題,以便能帶著問題聽講。課堂上注意老師如何閱讀課文,從中培養自己掌握如何分析定義、定理中的關鍵字、詞、句以及與舊知識的聯系。
2. 經常歸納總結學過的知識,培養復習習慣。剛開始時,可跟著老師總結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內容,一個階段後可根據老師提出的復習提綱,自己帶著問題去鑽研課文,最後過渡到由自己歸納,促使自己反復閱讀課文,及時復習,溫故知新。
二、 筆記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中學數學內容豐富,課堂容量一般比較大,為系統學好數學,從初中時期就必須重視培養做課堂筆記的習慣,課上做筆記還可約束精力分散,提高聽課效率。一般,課堂筆記除記下講課綱目外,主要是記老師講課中交代的關鍵、思路、方法及內容概括。特別注意隨時記下聽課中的點滴體會及疑問。在「聽」與「記」兩個方面,聽是基礎,切莫只顧「記」而影響「聽」。
為了使課堂筆記逐步提高質量,同學間應進行適當的交流,相互取長補短。
三、 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習慣
「實踐出真知」。動手實踐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能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動手實踐中,能把書上的知識與實際事物聯系起來,能形成正確深刻的概念。在動手實踐中,能手腦並用,用實際活動逐步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能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在動手實踐中養成「做前猜想-----動手實驗-----操作結果-----歸納總結」的習慣。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同學間相互交流學習結果,各抒己見,取長補短。能達到動腦、動口、動手、激發思維、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的作用。
四、 作業習慣
數學作業是鞏固數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訓練數學能力的重要環節。有些同學視作業為負擔,課後只憑著課堂上的印象匆忙作答,往往解法單一;有的還字跡潦草、馬虎粗心、格式不規范、甚至抄襲。這就錯失了訓練良機,嚴重地響了學習效果。應該正確認識做作業的目的性,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應包括:
1. 要養成作業前看書的習慣。做作業前要認真閱讀復習課文、觀察例題的解題格式、步驟和方法。這正是「磨刀不誤砍柴功」。
2. 要養成審題的習慣。讀題後,先弄清題目是什麼題型、它有什麼條件、有哪些特點等。
3. 要養成獨立作業的習慣。若有特殊情況,不能如期完成,可向老師說明情況:如遇到難題不會做時,可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弄懂以後獨立完成。切不可為了應付任務而去抄襲。
4. 要養成對已做作業進行再思考的習慣。不少同學不重視對已做作業進行再看、再思考,從而導致錯誤做法在頭腦中形成定勢。有的題目做錯,老師訂正過了,你還錯,就是這個原因。常此下去,在新知識和做新作業中會出現更大的錯誤,為了鞏固作業的成果,同學們在每次做新的作業之前,務必對前一天的作業進行反饋。反饋內容包括:(1)題目類型;(2)解題思路與方法;(3)出錯問題的原因;(4)訂正出錯問題;(5)收集出錯問題(就是將自己出錯的問題專門收集在一個地方,標注出以上四項內容,以便將來復習時糾錯)。
五、 思維習慣
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思維習慣是開發智力、發展能力的鑰匙。心理學告訴我們,初一階段是學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重要時期,所以這時候一定要重視良好的思維習慣的培養。根據初中數學內容的特點,良好的思維習慣包括邏輯性、周密性、發散性、收斂性、逆向性。
1. 邏輯性。這是要求學生「答必有據」切忌想當然。在推理演算過程中,能夠懂得其中每一步的依據,不懂之處就不寫,設法弄懂之後再繼續推理演算。
2. 周密性。這是要求學生全面的考慮問題。如:已知點C在直線AB上,線段AB=8cm,線段BC=3cm,求線段AC的長。全面考慮問題就要分點C在線段AB上和點C在線段AB的延長線上兩類進行討論:當點C在線段AB上時,AC=AB-BC=8-3=5cm;當點C在線段AB的延長線上時,AC=AB+BC=8+3=11cm。培養這種習慣,應特別注意老師在課堂上指出的「易出錯或想不全」的情形與原因。
3. 發散性。這是要求學生運用多種辦法解決一個問題。培養這個習慣,要特別注意老師在講一題多解時的思考方法、問題推廣延拓時的分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努力養成尋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習慣。
4. 收斂性。這是在發散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以達到多題一解、舉一反三。發散與收斂兩種思維綜合運用可相得益彰。
5. 逆向性。這是要求學生把某些公式、法則、定理的順序顛倒過來考慮。如計算:
(-0.38)×4.58-0.62×4.58,可以逆向運用乘法分配律,就得到簡便計算的方法。
六、 質疑習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貫主張學習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是對事物不但要問「是什麼」,更要問「為什麼」。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們在接受一個新的問題時,普遍有一種弄個究竟的慾望。初中學生生處在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的時候,應該有刨根問底的心理要求。但由於受到陳舊的社會心理所束縛,不敢大膽的對所遇到的問題「亂想」、「亂說」,課堂上是這樣,課外也是這樣,使他們的個性受到嚴重扼殺,不利於健康的成長。要扭轉這種局面,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大膽發言、積極討論、動手實踐,課後勤思多問,努力創造培養出喜歡質疑的良好習慣,同學們要知道老師其實最喜歡勤思多問的學生,要養成對知識刨根究底的習慣,養成隨時對疑問進行質疑的習慣。
培養學習習慣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同學們有決心、恆心、耐心。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久而久之的方法便成為自然的習慣,所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掌握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它所釋放出的能量將是無可比擬的。
嘿嘿
⑷ 如何寫小學科學課堂觀察,實驗技能
1.定義:教學模來式是依據源一定的教學理論,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所採用的相對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
2.應用注意問題:對於教學模式的應用大家應該注意的是:一堂科學課,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取決於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也就是學生)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靈活多樣的。也就是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適當的增加或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環節,這就是所謂的「教學有法,無定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選擇、組合、創建教學模式。而不能不加選擇的「照搬」和套用已有的教學模式。
⑸ 小學科學書(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三年級下冊第55頁高倍顯微鏡下看到的兩幅圖片是什麼
小學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江蘇教育出版社)
第一單元
第1課,觀察蝸牛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用文字和圖畫等方式觀察記錄蝸牛的行為特徵.
會用簡單表格統計,整理蝸牛的食性等情況.
能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和建議.
知識與技能:
知道蝸牛的生活習性和運動方式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照顧小蝸牛,觀察它的生活和成長是十分有趣的.
願意與他人合作並交流想法.
二,教學重難點:
能對蝸牛的各個方面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並進行探究.
教學准備:
教師,學生准備:
(1) 學生課前捉到的蝸牛,盛放蝸牛的容器,放大鏡等.
(2) 供蝸牛選擇的食物,如切成小塊的菜葉,麵包,雞蛋,蘋果皮等.
(3) 供學生實驗用的啤酒,醋,干布,濕布(或干紙,濕紙),特製的紙盒(里邊塗黑,蓋子上開個長條孔)等.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平時大家都喜歡猜謎語,今天老師讓大家猜猜這是一種什麼動物:名字叫做牛,不會拉犁頭,說它力氣小,背著房子走.(板書:蝸牛)
2,檢查學生捉到的蝸牛.說說你在哪裡捉到的蝸牛
二, 觀察蝸牛
1, 發給學生放大鏡,談話:同學們,這是什麼 (放大鏡)你能用它來干什麼 (觀察蝸牛)(板書:觀察)
2, 現在就請大家仔細觀察蝸牛,並把它畫下來,你可以給你的蝸牛起個名字.
3, 誰來說說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並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畫的蝸牛.
三, 研究蝸牛
1, 你還想了解蝸牛的哪些方面
2, 找到和你研究同樣問題的夥伴,與他們組成一個小組,制定研究計劃.討論:你們准備設計什麼樣的實驗來研究你們想了解的問題 需要哪些實驗用品
3, 根據各小組所研究的問題,分別給學生提供切成小塊的菜葉,麵包,雞蛋,蘋果皮,啤酒,醋,干布,濕布(或干紙,濕紙)等實驗用品.
4, 提出實驗要求: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 實驗前能不能給你們的實驗結果先做一個預測 各小組的記錄員要做好實驗研究記錄.
5,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研究.(教師巡視,根據出現的情況進行點撥)
6, 匯報交流研究成果: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麼 得出了什麼結論 與你們預測的結果一致嗎
四, 拓展
今天我們通過對蝸牛的研究,對蝸牛的各個方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大家能不能根據你對蝸牛的了解,給你捉到的蝸牛設計一個家,飼養它,讓它成為你的好朋友呢
第2課,觀察螞蟻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會用文字等多種方法觀察記錄螞蟻.
2能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和建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3 能對螞蟻的形態和行為特徵提出問題,並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螞蟻的外形特徵和行為習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探究螞蟻秘密的樂趣.
願意與他人合作並交流想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會用文字等多種方法觀察記錄螞蟻.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准備:
教師,學生准備:干凈的瓶子,筷子,糖水,放大鏡,肉,蘋果,米飯,奶糖,植物的種子,死昆蟲,噴水壺等.
教學過程:
一,指導捉螞蟻.
1,准備幾只干凈的瓶子.
2,用筷子前端沾點糖水,靠近螞蟻.
3,螞蟻一上來,就把它甩進瓶子.
二,觀察並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徵.
1,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螞蟻.
2,學生分組自己觀察.
3,指導學生把觀察結果寫在或畫在活動記錄上.
三,研究不同蟻穴中的螞蟻的相處情況.
1,教師指導實驗方法:
① 把不同地方捉到的兩只螞蟻放在一起,觀察它們的反映.
② 再多放幾只試試,注意使數量不等.
2,學生分組研究.
3,學生分組匯報研究結果.(活動結束,告訴學生把螞蟻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四,研究螞蟻的食性.
1,教師指導實驗方法:
把蘋果,米飯,奶糖,死昆蟲等多種物品放在一群螞蟻的周圍,觀察什麼食物吸引過去的螞蟻最多.
2,各小組實驗.
3,各小組匯報研究結果,教師把各組的結果匯總板書.
4,全班統計結果.分析螞蟻吃什麼.
五,研究下雨時螞蟻的反應.
1,教師指導實驗方法:
用噴水壺模擬下小雨.觀察螞蟻在下雨時的反應.
2,分組研究觀察.
3,學生分組匯報研究結果.
六,研究螞蟻的其他行為和習性.
1,學生討論自己研究的項目.
1,教師重點指導有難度的小組.
2,學生自主研究.
七,教師課堂小結.
第3課,觀察魚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會用文字和圖畫觀察記錄魚.
2 能對魚的形態特點提出問題,並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3 能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和建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知識與技能:
知道魚的生活習性和行為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到探究魚的特徵方面的興趣.
2 願意與他人合作並交流看法.
教學重點,難點:
能對魚的形態特點提出問題,並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並進行探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魚,魚缸,放大鏡,水槽,回形針,直尺,記錄紙
學生准備:魚,魚缸,放大鏡,水罐,直尺,
教學過程:
一,指導觀察並描述魚的特徵.
1,教師指導學生明確觀察目標,觀察要求,並描述觀察到的魚把觀察到的魚畫下來.
2,學生自主觀察.(注意提醒學生不要把魚撈出水來)
3,學生匯報觀察情況,
4,指導學生對他們的發現進行猜測,推測.
二,研討感興趣的問題並分組.
1,指導學生討論:關於魚,你想研究什麼問題
2,師生討論.(教師板書問題)
可以研究的問題主要有:
① 魚聽得見聲音嗎
② 魚知道飢飽嗎
③ 魚怎樣運動的
④ 研究魚鱗花紋的年輪.
⑤ 魚怎樣睡覺
⑥ 於是怎樣呼吸的
……
3,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問題,把學生按研究的問題進行分組.
5,指導小組學生制定研究計劃,方案.
6,全班討論,研究,完善研究計劃.
三,分組研究感興趣的問題.
學生分組自主研究(教師參與其中一個小組的研究或者巡視各組研究的情況)
四,交流研究成果.
1,各小組匯報交流研究成果.(匯報展示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樣,如:描述,畫,數據等)
小組匯報時有組長主要發言,其他組員補充,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提出疑問請這個小組回答.這樣共同研討,活躍課堂氣氛.
2,教師簡要小結.
五,教師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2,觀察魚
魚聽得見聲音嗎
魚知道飢飽嗎
魚怎樣運動的
研究魚鱗花紋的年輪.
……
第4課,動物-人類的朋友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學會搜集,閱讀資料來提高對動物的認識.
知識與技能:
*認識保護動物特別是珍稀動物的重要性.
*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珍稀動物是全人類的財富要保護它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人和動物要和諧相處.
*珍愛動物朋友.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保護動物特別是珍稀動物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珍稀野生動物的錄像帶,掛圖,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一,認識動物朋友.
1,指導學生閱讀.
2,討論:"為什麼說動物使人類的朋友 ".
3,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人類的朋友.(開展競賽:比一比,哪一小組結交的動物朋友多,認識了解的動物朋友多.)
4,討論:你最喜歡的動物,並說一說理由.
二,指導學生認識一些珍稀的野生動物.
1,教師播放錄像,學生閱讀資料,看書.
2,研討: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感受,觀點.
3,大家總結歸納,得出結論.
三,認識一些力所能及的保護一些野生動物的方法.
1,學生看圖,說一說圖中所示內容是否正確,談談自己的想法.
2,請學生設想出保護野生動物的其他措施.
3,總結概括.
四,調查了解當地的野生動物資源.
1,指導學生分組進行調查,研究.
2,指導學生製作海報等形式匯報.
3,對學生進行評比.
五,教師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啄木鳥
人類的朋友——動物 牛
小白鼠……
第二單元 土壤與生命
第1課,土壤里有什麼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
*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能夠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知識與技能:
*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有著密切的關系.
*願意親近土壤.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一塊土地,給每個學生准備一隻放大鏡,一份土壤研究記錄表,每組一小桶水.
學生准備:一根木棒,一張白紙,一隻塑料杯子,一個硬紙板碟子,一把小鏟子,一塊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來研究有關土壤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
1, 說說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匯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 挖土壤(室外活動)
把學生帶到校園里事先選好的一塊土地,讓學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觀察泥土裡有什麼
(1)在桌上鋪上報紙,把挖來的泥土倒在報紙上,仔細觀察泥土裡有什麼.哪些是你已經知道的 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匯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的觀察結果.
4, 你還想知道有關土壤的什麼知識
(1)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想知道的問題.
三,課後研究
花一定的時間去自主研究一下你們提出的問題,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
第2課,落葉變成了什麼
一,教學目標:
1, 過程與方法:
*會做腐殖質形成的實驗,能夠製作肥料袋.
*能夠經歷成肥的全過程.
*能夠用圖畫和文字的形式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2, 知識與技能:
*知道死了的動植物會變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質是由腐爛的動植物的遺體變成的.
*知道在成肥過程中蚯蚓的作用.
*建立腐殖質的概念.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堅持長期觀察,有持久性.
*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之間的聯系.
二,教學准備:
一塊有明顯落葉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壺經過處理的水,每個學生帶一些植物,吸管,小鏟子,塑料袋,一張黑紙,膠帶,報紙,抹布,記錄紙,放大鏡等
三,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猜一猜,落葉會變成什麼
2, 今天我們來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二) 自主學習
1, 觀察有落葉的土地
(1) 學生戶外活動,教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落葉下有什麼 土壤是什麼顏色的
(2) 從土裡撿出一些爛葉子,用塑料袋裝好帶到班上.
2, 自主研究
(1)把爛葉子按腐爛程度排隊.
(2)交流:你認為落葉在土壤里是怎麼變化的 落葉最終變成了什麼 土壤的顏色可能與什麼原因有關
3, 製作肥料袋
(1) 為了能證明落葉在土壤里變成了什麼,我們將做一個小實驗,這個小實驗將要花費你們一段時間,希望你們能長期堅持下去.
(2) 講解製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兩人為一組對比)
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裝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攪拌.
② 往塑料袋裡加上一些水,同桌兩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貼上標簽,將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擾的角落裡,用黑紙蓋上.
(3) 學生製作肥料袋,教師巡迴指導.
(4) 學生做好後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 觀察肥料袋
(1) 每周觀察一次,記錄下肥料袋的變化.
(2) 比較有蚯蚓的和沒蚯蚓的兩個肥料袋有什麼相似與不同
5, 管理肥料袋
(1) 定期翻動肥料袋,並作好記錄,一定要有堅持性.
(2) 對比有蚯蚓的袋和沒蚯蚓的袋裡的肥料的變化,作好記錄.
(三) 總結鞏固
概述課文,提醒學生堅持觀察記錄.
第3課,我們周圍的土壤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不同方法鑒別土壤中的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夠獨立地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夠設計實驗,比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夠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家鄉的土壤.
2,知識與技能:
*知道沙,黏土和腐殖質是組成土壤的三種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質的多少,影響著土壤的種類.
*了解不同種類的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樣.
*了解不同土壤里適合種植不同的農作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自己感觀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識.
*具有探究土壤的熱情.
*具有關心家鄉土壤的意識.
二,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沙子,黏土和腐殖土若干,一堆新鮮的當地土壤.
學生准備:每兩個學生一組,每組學生准備:沙子,黏土,腐殖土,3隻塑料湯匙,3張白紙,木棒,研缽一套,報紙,抹布,一小桶水,攪拌棒,紙和盤子.3隻塑料杯子,兩只放大鏡,兩根木筷,一隻硬紙板盤子,過濾裝置一套,表格若干張.
三,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我們周圍的土壤為什麼有不同的顏色 它們裡面到底有些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來研
究這個問題.
(二) 自主學習
1, 用沉澱法認識土壤中的三種成分
(1) 把土塊放入水中,攪拌後靜置一段時間,你有什麼發現
(2) 學生觀察,記錄.
(3) 小組交流,匯報.
(4) 小結:把土塊放入水中,攪拌後靜置一段時間,可以看到水面上飄浮著一些東西,這是土壤中的腐殖質,再細看一下水中的土塊,你會發現它在水中明顯地分成兩層:上面一層顆粒較細,是黏土;下面一層顆粒較粗,是沙.
2, 觀察比較沙,黏土,腐殖質的特徵
(1) 拿出准備的土壤放在桌上仔細觀察:
① 摸:感覺土壤顆粒大小及土壤的潮濕程度.
② 看:觀察土壤顆粒大小及土壤的顏色深淺.
③ 捻:感覺土壤顆粒的硬度及土壤的粗糙程度.
④ 握,搓:感覺土壤的黏性.
⑤ 嗅:感覺土壤的氣味.
⑥ 搖:聽聽干土壤的發出的聲音.
⑦ 塗抹:感覺土壤在紙上留下的痕跡.
(2) 學生自主研究,小組交流.
(3) 小結:含沙多的土壤 叫沙質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質土,含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叫壤土.
3, 比較沙,黏土,腐殖土的滲水性
(1) 在滲水裝置中放入同樣多的這三種物質,同時倒入同樣多的水,等它們停止滲水時觀察它們滲出的水的多少.
(2) 學生觀察,小組交流.
(3) 交流:它們為什麼滲出的水不一樣多 誰滲出的水多 誰保留的水多 說明什麼問題
(4) 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下你們的研究成果.
(三) 總結鞏固
概述課文.
課後研究:
1, 調查家鄉的土壤
制定出計劃,按計劃實施並做好記錄.
2,這些植物適合種植在哪種土壤中 我們家鄉的土壤適合種植什麼農作物
第4課,土壤和我們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夠參與討論.
*能夠用《土壤小報》的形式將自己的土壤知識表達出來
知識與技能:
*知道土壤為人類所作的貢獻.
*了解我國的土壤資源.
*知道人類的許多行為是破壞土壤的.
*知道垃圾等對土壤的危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土壤的重要,能夠感激土壤.
*能夠在自己的行動上為保護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有關土壤的資料,記錄紙若干張.
學生准備:收集自己進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資料和卡片.
三,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土壤和我們的關系.(板書課題)
(二) 自主學習
1, 了解土壤為人們做了什麼
(1) 小組交流:你認為土壤能為人們提供什麼
(2) 學生拿出自己准備的資料,分小組交流,討論
(3) 把你知道的填寫在書上.
(4) 小結:土壤是植物的母親,植物又為食草動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動物又為食肉動物提供了食物.動植物死後,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將它們的屍體還原成土壤中的養料,土壤就這樣周而復始地為生命提供著無盡的營養,正是有了土壤,才有這美麗可愛的世界.
2, 討論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1) 小組交流:你認為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2) 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 討論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麼樣
(1) 小組交流:你認為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麼樣
(2) 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4, 討論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麼
(1) 小組交流:你認為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麼
(2) 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 小結:我們小學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傳工作.
(4) 指導學生自辦土壤小報,搞好宣傳工作.
(三) 鞏固應用
總結課文,引導學生寫出或畫出他們的建議,指導學生辦好土壤小報.
第三單元 植物的一生
第1課,種子裡面有什麼
一,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科學探究
科學知識
意識到堅持性和細心操作,認真觀察是做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素養.
1,能夠做種子前發實驗.
2,會解剖種子,會用放大鏡觀察種子.
3,能夠將觀察到的種子畫下來.
知道種子里有"胚"
教學重點:
1,知道種子的構造.
教學難點:
1,設計種子萌發的實驗.
二,課前准備
教師:
放大鏡,綠豆,培養皿或學生.3個分格的小盒子或三隻同樣的小器皿.(每組一套)
學生:
用水泡過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蠶豆,黃豆種子和與之對應的干種子自帶做綠豆發芽實驗的器皿
三,教學過程(含課後活動)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評價
一,談話
導入,回憶原有知識,引發研究內容
1,你已經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識
2,傾聽學生發言,了解學生已有知識.
3,了解種子嗎
發表自己的看法
填寫活動記錄
學生提出種子構造!
能參與討論,並在小組中發表意見.較快的記錄;對研究問題有興趣
二,解剖觀察種子,發現種子的共同點
1,提出:你認識那些植物的種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種子,才能觀察.
3,你覺得解剖觀察時要注意什麼
4,解剖觀察其他植物種子,你發現什麼
1,說出常見植物種子的名字.
2,討論發表注意點.
3,解剖,觀察大豆的種子,並記錄.
4,學生解剖其他種子,發現種子的構造相同點!討論歸納
1, 討論積極,認真傾聽.
2, 實驗,觀察,記錄合作好.
三,討論種子的萌發
1, 猜一猜種子為何能長出一棵植物 你能根據你的觀察說說嗎
2, 指導實驗(討論注意點)
1, 討論,發表意見
2, 一起做好種子萌發的實驗,填寫活動記錄
1, 積極發現問題
2, 能完成7天實驗,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四,交流問題
關於今天的學習,你們還有哪些問題
共同討論
第二課,種油菜
一,教材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科學探究
科學知識
體驗種植油菜的樂趣
能夠用圖畫和文字把油菜最初的生長狀況記錄下來.
了解油菜生長過程
教學重點:
會用圖畫文字記錄實驗日記.
教學難點:
持之以恆種植與管理.
二,課前准備
教師:
大花盆l~2個.或校園內選一塊種植地
學生:油菜種子(或別的短生長期草本植物種子),小花盆.牙簽,小鏟,水,紙巾.學具袋裡提供的油菜種子需要經過"春化處理",教師可集中處理,
三,教學過程(含課後活動)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評價
一,延伸導入
種子里的胚,有何作用
匯報
回答積極
二,觀察油菜籽,種植油菜
油菜籽中有沒有胚 你怎麼認為
我們來種油菜,研究
1, 討論回答
2, 看29頁圖學生討論種植注意點;
3, 按步驟種植
討論積極
小組和作好
三,種好我們的油菜
談話:油菜籽我們一種到土壤中了!是不是萬事大吉了 怎樣才能種好油菜,使它也快樂的生長
學生討論,匯報,如何管理,觀察,記錄
匯報積極,有好的建議,並呈現對種植好油菜強烈的興趣,並能持續的管理種植油菜.
四,深入研究
你能在種植油菜的過程中,同時,進行一些科學研究嗎 比如用對比實驗,研究油菜對光,水,土壤,肥料不同的要求!
學生積極討論;
小組討論實驗設計,匯報
能有自己組的研究課題,會設計實驗,並能去做.
四,教學後記(反思與重建)
第三課,油菜開花了
一,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科學探究
科學知識
體會到種植的辛苦,意識到要愛惜油菜花.
1,會用鑷子摘取油菜花,將它解剖並製成標本.
2,記錄花蕾的形狀和顏色.
認識油菜花各部分名稱.
教學重點:
認識油菜花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會用鑷子解剖油菜花,觀察記錄
二,課前准備
教師:
一朵油菜花,鑷子,放大鏡,膠帶,剪刀,台紙.(每人一套)
學生:
三,教學過程(含課後活動)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評價
一,談談我的油菜
請你根據你的種植記錄,描述油菜的生長,到花開過程
學生匯報,並補充發表自己不同的發現
匯報積極,敢於說出自己的不同發現.
二,解剖油菜花,觀察
教師演示用鑷子解剖油菜花
1, 學生提出疑問,共同解答;
2, 學生進行解剖油菜花的實驗
認真觀察演示實驗,能提出疑問困難,實驗認真細致
三,製作油菜花標本
1, 指導看圖34頁
2, 為什麼要做標本
3, 標本製作注意點討論
1, 討論怎樣做;
2, 動手做一做;
3, 完成標本,保護方法
小組合作協調,互相幫助.
四,課後延伸
觀察更多的花,了解它們的構造,或做標本,
鼓勵學生好好做
注意保護花草樹木!!
1, 說出自己想要觀察的花
2, 說說自己打算怎麼去做
對課後研究有熱情,更有自己的研究打算
四,教學後記(反思與重建)
第4課,誰給花傳粉
一,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科學探究
科學知識
體驗種油菜帶給自己的樂趣,增強繼續照料好它的信心.
1,觀察干蜜蜂的身體,並能以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
2,能夠對"棉簽和干蜜蜂誰沾花粉的本領高"進行預測,並進行相應的探究活動.
1,認識蜜蜂在傳播花粉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蜜蜂與花的關系.
2,知道干蜜蜂的身體是什麼樣的,為"昆蟲"概念的建立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
教學重點:觀察干蜜蜂的身體,並能以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
教學難點:能夠對"棉簽和干蜜蜂誰沾花粉的本領高"進行預測,並進行相應的探究活動
二,課前准備
教師:油菜花,棉簽,干蜜蜂(沒有計學具,工具箱的學校可以選擇別的昆蟲),小塑料袋,放大鏡.
學生:
三,教學過程(含課後活動)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評價
一,談話導入
在解剖油菜花,製作油菜花標本的時候,我們不小心碰掉下來的花粉.也許只知道它是生長在雄蕊頂端的一種粉末狀的東西.
學生匯報:沒有想到蜜蜂在花叢中忙忙碌碌會與它有關.
二,觀察花粉
找一找花粉在花的什麼地方.(2)說說傳粉是怎麼回事.
1, 學生觀察花粉;用放大鏡觀察,用手指沾一點兒花粉捻一捻,說一說花粉是什麼樣的一種物體.說說花粉的形態
2, 討論傳粉的意義
認真觀察,積極匯報
三,探究蜜蜂粘花粉本領的特點
1, 察蜜蜂的身上腳上,你發現什麼
2,有什麼作用嗎
3,怎樣證明蜜蜂的這種構造和傳粉有關
4,比實驗設計意圖,實驗注意點
1, 學生觀察匯報
2,討論匯報蜜蜂特點可能的作用
3,學生設計實驗
4,根據36頁提示,實驗分析,匯報
討論熱烈,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敢於設計實驗
觀察認真細致
四,花和蜜蜂的關系,
討論:蜜蜂與花的關系
探究傳粉後與花那部分有關,
指導學生實驗方法!
學生匯報,
說說實驗的方法:
傳粉後摘去:1花瓣,2花萼,花蕊,分別用塑料袋罩(可以選擇做不同的實驗)
敢於假設,設計實驗
五,作業與延伸
1, 查閱資料或觀察發現: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蜜蜂蝴蝶傳粉,
2, 觀察其他傳粉昆蟲的特點
3,了解植物其它傳粉方式,記錄在活動記錄本中
1, 學生討論
2, 選題研究
對課後研究興趣濃,能簡單說出自己研究的設想和方法
四,教學後記(反思與重建)
第5課,收獲和播種
第四單元 固體和液體
第1課,認識固體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辨別周圍的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給物體分類.
2,會運用感官和工具認識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輕重等方面的性質,並能描述出來.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體能混合,也能分離.混合前固體重量不變,體積改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學准備:
1,教師准備:文具盒,石塊,筆,雞蛋等各種固體;水,飲料,膠水,酒精等液體;天平,量筒,量杯.
分組實驗材料:燒杯,水,麵粉,筷子,小勺,放大鏡,篩子.
2,學生准備:各種固體,錘子等.
三,教學時間: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認識有關固體和液體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關於固體和液體,你都知道些什麼呢
2,學生回答.
(二)自主學習.
1,按固體和液體兩類給物體分類.
(1)教師出示課前准備的一些物體,請學生按固體和液體分類.
(2)師生交流.
(3)還有哪些物體是固體或者是液體.
(4)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牙膏是固體還是液體 "讓學生充分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不需要下定論,只要學生能夠說出道理即可.
(5)教師演示"和面"的實驗.
往水裡加水,不停地攪拌,直到攪不動為止.邊攪動邊讓學生描述當時是固體還是液體 從而讓學生明確固體和液體的區別.
⑹ 我是一個初三學生,初一初二不怎麼學成績很差,在我們這兒中考考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
保持良好心態
中考對一個人來說可以說是一次重要的挑戰。怎樣迎接挑戰,並成為競爭中的勝利者,我認為除考生自身的實力外,還與考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對待中考的態度、復習計劃是否合理及臨場發揮等許多因素有關。這諸多因素中良好的心態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說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做到遇事不慌,臨險不懼,沉著自若,穩坐釣魚台,順利通過中考。我說的心理素質是包括毅力、自信心、做事的條理性三部分。
堅強不屈的毅力、切實可行的自信心和循序漸進的處事方法是取得中考成功的必要條件。堅強的毅力必須從復習階段的小事做起,聽好每一節復習課,做好每一道練習題,答好每一份測試題,總結好每一個知識點;從抓好每一個復習階段情緒變化做起,前進了戒驕,失敗了戒躁,從始至終一個勁頭下來,那復習中的困難對你來說就微不足道了。自信心就是要求你在復習中不管遇到什麼「驚濤駭浪」都能做到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最後的勝利非我莫屬,也許在復習階段的每次測試中即便是屢戰屢敗,也不能給自己無情地下判決書、不相信自己還能成功,仍要挺起腰桿屢敗屢戰,從實踐中找到自信。在復習階段條理性十分重要,訂好計劃,按計劃復習更是良好的心理因素的反映,這就要求同學在復習時,不要輕易地原諒自己,不要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計劃要做到的事必須按規定的去做完,時間上不能拖拉,質量上還要做得比計劃的更完美,否則復習生活就會雜亂無章,效率低下,甚至造成復習工作失敗。
重視復習策略
復習的策略就是自己對復習的安排和目標的制定,它關繫到考生能否用有限的時間做出更多的成績。要防止前松後緊的現象存在。我建議同學們一是在復習策略上做到有計劃性:這個計劃性既要有結合自己實際的整體計劃;又要有具體的天天計劃,建議你每天晚上臨睡前想好第二天的復習內容,越具體越好,例如要解決數學中的哪一個知識點,如何解決,這樣就可避免一天忙下來一無所獲,過一天要讓它有一天的進步。訂目標時要適當高一些,這樣有利於提高復習效率而又不至於「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使心情受到影響。
復習計劃要有階段性,一般情況下,在臨考的前二周應把全部知識過完,利用剩下的這二周將重點放在查缺補漏上。二是復習策略上做到有針對性:一個針對性是以課本為主,狠抓「雙基」。基本知識是學習的基礎,復習階段就不能只滿足會背誦會證明,而應當通過分析、研究後,挖掘出知識間的內在本質的聯系,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串聯,整理歸納出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復習四邊形這一問題時,由於概念、性質、判定和圖形多,各圖形間性質判定方法又易混淆,若我們能用圖表展示知識結構,就將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充分暴露,起到固本拓新的作用。
基本技能是應用基本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復習基本知識的同時,要仔細研究書中的例題和精心演算習題(當然也包括教師提供的典型例題),它們是具體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所現,又是充分體現對知識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利於我們與中考「接軌」。做題切記不能泛泛地重演一遍,而是要通過做題探究轉化的過程,總結出轉化用到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然後歸納出一般解題規律。復習時也要多做一些歷年的中考試題,才能悟出中考強調的解題思路。有利於我們的准備與中考方向不拖鉤。
另一個針對性是抓「實效性」,即抓住自己在復習中認識到的問題不放,直至解決出成果,盡量做到在考前少留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復習時通過平日的練題、測試,找出自己的「病根」,找出產生「病根」的原因,再認真加以反復練習(有針對性地練習)。抓「實效性」還要在復習中狠抓重點知識、重點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因為這些內容往往起到「龍頭」的作用,抓住了前後左右的知識可牽動一片。例如復習解Rt△這一章,三角函數的定義無疑是這一章的核心,這一問題解決好,聯系直角三角形其他性質,解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就會順暢。
掌握復習方法
好的方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視方法等於提高復習質量。在復習階段,由於時間少,任務重,所以學會科學合理巧妙地利用有限的時間是十分重要
的,我覺得同學們既要重視課上和大塊的休息時間的利用,更不能輕視早上、中午、回家至晚飯前的零碎時間,哪怕利用這零碎的時間解決一道題、一個知識點,集少可以成多嗎?復習階段採用「滾雪球」的復習方法有利於知識的消化吸收,當我們在復習某一個知識點時,當然應以這一知識點為主,與此同時不妨也可將涉及這個知識點的其他知識引入。將它一並復習,等到復習到後邊的知識點時,又可將前邊復習過的這個知識點再次引入鞏固一下,這樣知識記得牢,又能將知識綜合運用,反反復復印象深刻。復習階段要狠抓「雙基」做到天天練不間斷,它的好處是使基礎的東西能熟練掌握更可以促進綜合題的解決,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復習階段要注意對知識學會串聯的方法,例如可通過列表格,記成口訣串聯知識;也可將同類型的知識,通過類比,融為一體。這樣既能提示出它們的共性,又能突出各自特點,從而提高應用它們解題的能力;也可通過某個公式或定理的應用,串連集中同一類型習題,或以某個解題方法為專題,串聯有關定理或公式。如以「證明角相等」為專題,可總結出:共有多少種證法?應用了哪些知識?通過了什麼途徑?這樣歸納、整理,使我們集中解決了這一類型題的證明方法保持良好心態
中考對一個人來說可以說是一次重要的挑戰。怎樣迎接挑戰,並成為競爭中的勝利者,我認為除考生自身的實力外,還與考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對待中考的態度、復習計劃是否合理及臨場發揮等許多因素有關。這諸多因素中良好的心態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說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做到遇事不慌,臨險不懼,沉著自若,穩坐釣魚台,順利通過中考。我說的心理素質是包括毅力、自信心、做事的條理性三部分。
堅強不屈的毅力、切實可行的自信心和循序漸進的處事方法是取得中考成功的必要條件。堅強的毅力必須從復習階段的小事做起,聽好每一節復習課,做好每一道練習題,答好每一份測試題,總結好每一個知識點;從抓好每一個復習階段情緒變化做起,前進了戒驕,失敗了戒躁,從始至終一個勁頭下來,那復習中的困難對你來說就微不足道了。自信心就是要求你在復習中不管遇到什麼「驚濤駭浪」都能做到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最後的勝利非我莫屬,也許在復習階段的每次測試中即便是屢戰屢敗,也不能給自己無情地下判決書、不相信自己還能成功,仍要挺起腰桿屢敗屢戰,從實踐中找到自信。在復習階段條理性十分重要,訂好計劃,按計劃復習更是良好的心理因素的反映,這就要求同學在復習時,不要輕易地原諒自己,不要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計劃要做到的事必須按規定的去做完,時間上不能拖拉,質量上還要做得比計劃的更完美,否則復習生活就會雜亂無章,效率低下,甚至造成復習工作失敗。
重視復習策略
復習的策略就是自己對復習的安排和目標的制定,它關繫到考生能否用有限的時間做出更多的成績。要防止前松後緊的現象存在。我建議同學們一是在復習策略上做到有計劃性:這個計劃性既要有結合自己實際的整體計劃;又要有具體的天天計劃,建議你每天晚上臨睡前想好第二天的復習內容,越具體越好,例如要解決數學中的哪一個知識點,如何解決,這樣就可避免一天忙下來一無所獲,過一天要讓它有一天的進步。訂目標時要適當高一些,這樣有利於提高復習效率而又不至於「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使心情受到影響。
復習計劃要有階段性,一般情況下,在臨考的前二周應把全部知識過完,利用剩下的這二周將重點放在查缺補漏上。二是復習策略上做到有針對性:一個針對性是以課本為主,狠抓「雙基」。基本知識是學習的基礎,復習階段就不能只滿足會背誦會證明,而應當通過分析、研究後,挖掘出知識間的內在本質的聯系,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串聯,整理歸納出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復習四邊形這一問題時,由於概念、性質、判定和圖形多,各圖形間性質判定方法又易混淆,若我們能用圖表展示知識結構,就將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充分暴露,起到固本拓新的作用。
基本技能是應用基本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復習基本知識的同時,要仔細研究書中的例題和精心演算習題(當然也包括教師提供的典型例題),它們是具體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所現,又是充分體現對知識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利於我們與中考「接軌」。做題切記不能泛泛地重演一遍,而是要通過做題探究轉化的過程,總結出轉化用到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然後歸納出一般解題規律。復習時也要多做一些歷年的中考試題,才能悟出中考強調的解題思路。有利於我們的准備與中考方向不拖鉤。
另一個針對性是抓「實效性」,即抓住自己在復習中認識到的問題不放,直至解決出成果,盡量做到在考前少留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復習時通過平日的練題、測試,找出自己的「病根」,找出產生「病根」的原因,再認真加以反復練習(有針對性地練習)。抓「實效性」還要在復習中狠抓重點知識、重點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因為這些內容往往起到「龍頭」的作用,抓住了前後左右的知識可牽動一片。例如復習解Rt△這一章,三角函數的定義無疑是這一章的核心,這一問題解決好,聯系直角三角形其他性質,解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就會順暢。
掌握復習方法
好的方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視方法等於提高復習質量。在復習階段,由於時間少,任務重,所以學會科學合理巧妙地利用有限的時間是十分重要
的,我覺得同學們既要重視課上和大塊的休息時間的利用,更不能輕視早上、中午、回家至晚飯前的零碎時間,哪怕利用這零碎的時間解決一道題、一個知識點,集少可以成多嗎?復習階段採用「滾雪球」的復習方法有利於知識的消化吸收,當我們在復習某一個知識點時,當然應以這一知識點為主,與此同時不妨也可將涉及這個知識點的其他知識引入。將它一並復習,等到復習到後邊的知識點時,又可將前邊復習過的這個知識點再次引入鞏固一下,這樣知識記得牢,又能將知識綜合運用,反反復復印象深刻。復習階段要狠抓「雙基」做到天天練不間斷,它的好處是使基礎的東西能熟練掌握更可以促進綜合題的解決,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復習階段要注意對知識學會串聯的方法,例如可通過列表格,記成口訣串聯知識;也可將同類型的知識,通過類比,融為一體。這樣既能提示出它們的共性,又能突出各自特點,從而提高應用它們解題的能力;也可通過某個公式或定理的應用,串連集中同一類型習題,或以某個解題方法為專題,串聯有關定理或公式。如以「證明角相等」為專題,可總結出:共有多少種證法?應用了哪些知識?通過了什麼途徑?這樣歸納、整理,使我們集中解決了這一類型題的證明方法
一. 復習計劃宗旨:
對每位同學而言,要想學習好,就必須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並堅持執行。那麼,怎樣才能制定好學習計劃呢?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目標要明確、適當。因為每位同學的基礎各異,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同,所以選擇目標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要正確估計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估計能夠自己支配的時間,了解自己學習上的缺欠和漏洞。目標既不能定得過高,也不能過低,「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便是最佳目標。
第二、要合理安排常規學習時間和自由學習時間。常規學習時間主要是用來完成老師當天布置的學習任務,消化當天所學的新知識。自由學習時間是指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後歸自己支配的時間,這一時間可用來預習、復習功課,查缺補漏和進行課外閱讀、訓練等。
第三、計劃要全面,要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學生不能成天只講讀書,智育只是人追求全面發展的一個方面,除此,還有德、體、美、勞等。因此,在制定計劃時還要安排鍛煉身體的時間、娛樂的時間以及充足的睡眠時間等。
第四、要做到「長計劃,短安排」。在一段較長時間內應當有個大致安排,每星期、每天干什麼,也應有個具體計劃,長遠計劃可以使具體計劃有明確的實現目標;短安排,則可以使長計劃的任務逐步落實。
第五、計劃要留有餘地,不要定得太死,太滿,太緊,要留出機動時間,可作必要的補充和安排。
另外,需提醒同學們的是,學習計劃不是制定給老師或家長看的,更不是用來裝璜門面的,而是指導自己學習行為的准則。計劃一旦制定,就要嚴格執行。計劃執行一段時間後,一定要檢查計劃內的任務是否完成,沒有完成計劃的原因是什麼……通過檢查,立即採取相應措施,調整補充計劃或排除干擾計劃執行的因素等。
如何制定學習與復習計劃
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古人寒窗十載,才得以有金榜題名的榮耀,現在雖說廢除了八股取士,在入大學之前同樣有十幾年的書要讀,讀這么長時間書,計劃顯然必不可少,「宜未雨而綢繆,忘臨渴而掘井。」所以,下面我就說一說如何制定計劃。
學習是溫故而知新的過程,所以作計劃自然也分學習計劃與復習計劃兩種。首先說一下如何制定學習計劃。由於針對高考,所以暫只就高中而談。從新生入學開始,就應當有明確的目標,考大學,考什麼大學,高考中考到什麼程度,這是學習計劃的第一條:終極目標。然後就是根據這一目標制定遠近期計劃。
從長期看,一個學期、一個學年都可,但一般以一學期為宜。計劃的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打算考到的名次,包括保位名次或超出幾個名次;2、對總分及各科分數的階段性要求。這就使你在短期內有了目標,在每次小測驗、單元考中向所定的目標靠攏,但切記目標不可定得太高,否則結果如果離目標太遠會十分打擊自信心。
從短期看,作出一周至一天的計劃來,可以使自己對學過的東西有一個更好的掌握。對於一周的計劃,每周可以有一至兩個重點科目,如果你對知識的渴望超過對升學的熱衷,計劃中的自由時間可以多一些,反之可以少一些。對於一天的計劃來說,要注意對老師所講內容消化時間的安排,並留出適當的時間以備調整。對於新生來說,全面掌握是十分重要的。總之,遠期與近期計劃都應符合自身情況,並要結合學習情況進行調整,才能達到它的效果。
下面是復習計劃的制定問題。復習計劃的制定已是完全針對高考而言的。學完所有的內容後,老師一般會按他出的計劃帶領同學們復習,而對同學來說,課余時間沒有必要按老師的思路做。首先,計劃書中要有充足的時間留給基礎知識,無論哪一科,基礎知識往往比考生忽視,實際上,這才是高分的基石,必須踏實。其次,考試題型訓練,熟悉高考,消除手生的感覺,做到熟練解題。第三,留出時間放鬆心情,這對考前的學生來說必不可少,很多考生就是在沖刺階段搞壞了身體,以致無法正常發揮的。最後,在臨近考試時,回顧基礎知識與歷屆考題應是計劃的主要內容,這時計劃不要過緊,養足精神備考。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制定計劃的一點兒心得。當然,最重要的不是制定而是執行,只要持之以恆,相信同學們都可以考出個好成績。
二.各科復習方法:
(一).語文:
復習中須牢牢掌握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1)語音:能根據漢語拼音正確認讀常用字。
(2)漢字:①能准確區分常見的同音字;②能夠辨識簡單的形似字;③理解常見的多音多義字在不同詞語中的語音和意義;④書寫漢字筆畫清楚,字形規范,不寫錯別字。
(3)詞語:①理解掌握「文章示例」所列文章中的常用詞語;②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③能分辨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感情色彩;④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正確使用詞語。
(4)句子:能夠正確運用句子表情達意。
(5)識記「文章示例」所列文章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6)背誦規定的篇和段。
(7)文言文單元復習(附加):准確的背誦出所有注釋,全文能較准確翻譯,規定背誦的篇和段能翻譯得細致准確.
(二).數學:
(1).先審清題意,把題意分清層次,一般題目當中都是一句一句的,一般的時候某一個句號都有一個意思,把這個分成小題目,然後把小題目分開後就把大題解決了。
(2) 多做題目也不太合適,要根據個人的情況。如果你自己要復習的話,最好是先撿自己的薄弱環節復習,不要從頭到尾復習。想檢查自己的薄弱環節,可以拿一道題目做一做,看看自己在哪些題目當中沒有做出來,歸納一下,看這些題目集中反映的知識點是什麼,可能就是這個知識有缺陷,進行分析一下。知識要是有缺陷的話,你就重點復習這個問題,如果一做不假思索就做出來,也要歸納一下,反映的知識點是什麼,是不是這方面的知識點掌握得比較牢固,就不要怎麼注意復習它就可以了。
(3) 應該將前一段在校復習過的內容,把知識部分認真的再總結一下,看看還有哪些漏洞。同時,要將自己在前一段復習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要認真的加以總結。
(三).英語:
(1) 通覽課文提出要點攻破難點。課文是教材的中心,是語音、詞彙、語法知識、聽說讀寫活動和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材料,是復習的主要依據。當然在復習課文時採用多種復習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學英語的興趣,收到一定的效果。復習課文時要著眼於找基礎,抓基本功訓練,要注意在口頭練習的同時又要落實到筆頭練習。對有些課文又可以進行改寫或縮寫。對英語的習慣表達法及其與漢語不同的特點,在復習中要反復強調。
(2) 復習詞彙方法多樣增強記憶。在英語學習中,單詞詞語是學好英語的基礎它也就像做飯的米一樣重要,所以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詞彙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學單詞詞語總是「記得快也忘得快」。為了使學生熟練掌握單詞詞語,減少遺忘,復習單詞詞語時可採用多種復習方法,詞形轉換就是其中的一種.
(3) 利用句型操練句型前後貫通。在英語復習中,復習課文、詞彙固然重要,但句型復習也不可忽視。然而復習句型時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行,我們可以利用句型,操練句型,使前後貫通,避免復前忘後,復後忘前。
(4) 在復習後,大量的練習題也是不可避免的.
(四).物理:
(1)物理概念和規律形成的過程和伴隨的科學方法。在最近幾年的中考物理試題中,此類題目常常出現。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和規律形成的過程經常採用的是「控制變數法」。
(2) 教材中的實例分析(包括各類插圖、生活及有關科技發展的實例等)。各種實驗的原理、研究方法、過程。
(3).夯實基礎,建構知識網路.近幾年的中考物理試題都特別注重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基本上摒棄了純粹考查記憶性知識的試題。更多的是將物理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放在真實、生動、具體的情景中進行考查,並且考查的方式和重點轉向到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水平上。但初中物理的知識點較多,容易混淆,為此,在復習時我們可以用表格或框圖的形式使知識系統化,用要點記 載方式和方法把知識歸納起來,使知識條理化、網路化,便於熟練而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4). 專項訓練,凸現實驗探究.初中物理的知識點較多,學生很容易將一些相近的概念記錯、記混。為此,在復習迎考,打基礎,抓重點的同時,可以把所學知識進行專題復習和專項訓練。我們大致可以分成:力、熱、光、電、實驗等幾大板塊有針對性地強化訓練,把前後知識聯系起來,使所學的知識相互遷移,連成線,織成網,強化學科知識的橫向聯系,強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實驗復習中,要熟悉課本每個實驗的原理、器材、方法,特別是一些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思維方法。可按照科學探究的七個環節重新經歷實驗過程,體會各種方法,
(四).化學:
(1)掌握必備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基本規律:1—18號原子得失電子的規律、質量守恆定律、化合價規律、置換反應規律、復分解反應規律等。「工具性」知識:元素符號、分子式、化學方程式、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酸鹼鹽的溶解性表、化合價、原子結構示意圖、無機物相互關系圖。必備技能: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計算技能、溶質質量分數計算技能、識圖技能、基本操作和簡單的實驗設計技能等。
(2)加深對重要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分析、理解。
定義就是用簡短的文字揭示出概念的內涵,其中的每一個字、詞都有特定的含義,不能隨意省略交換。
(3)要把已做過的演示實驗與分組實驗與物質知識、概念等密切掛鉤。尤其是課本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識,所佔比重大,內容雜,不易掌握,要通過典型的實驗裝置、操作步驟和具體現象等所獲得的感性知識與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掛鉤,且一一對應。疏通課本的重要環節是將化學實驗與具體化學知識一一掛鉤。
在復習過程中應當注意:
(1)對教材中所有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數,並且分類掌握。第一類是全部黑體排印的,如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等概念,要求必須牢固掌握,靈活運用;第二類是部分黑體排印的或不用黑體排印的,如催化劑、緩慢氧化、化合價等概念,只要求做一般了解。
(2)通過分析、對比,把握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間的本質區別和內在聯系。基本概念和原理復習方法:咬文嚼字抓關鍵、分析比較辨異同、分類歸納成網路。
2、元素、單質及化合物知識
(1)元素及化合物知識要將知識系統化,並且突出重點。
(2)應注意掌握各類物質的化學性質,歸納出各類反應的一般規律,並與反應條件(例如置換反應發生條件、復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復習結合進行。
(3)重視與實驗、與工農業生產以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實驗步驟的了解,培訓觀察能力與操作能力;通過對工農業生產與日常生活現象的分析,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化學實驗
初中化學實驗部分的總復習一般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常用儀器和基本操作;第二部分為三種氣體和典型物質的性質、制備、檢驗、鑒別、除雜、推斷;第三部分為酸、鹼、鹽等物質的鑒別、推斷、轉化、提純;第四個部分為實驗的評價與設計。
化學實驗部分的復習首先要注意能正確描述物質的色、味、態以及物質變化過程中所伴隨的光、熱、色、氣體、沉澱等現象;其次要把宏觀實驗現象與微觀粒子變化聯系在一起,能用化學知識和原理解釋產生這些實驗現象的原因;同時要掌握化學儀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驟,能進行一些重要典型物質的制備、檢驗、鑒別和提純;最後還要應用掌握的有關實驗知識和技能進行典型裝置用途的評價、實驗方案的評價以及一些簡單實驗的設計。
化學實驗的復習方法:
(1)熟悉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2)以物質的性質為中心,掌握其制備、檢驗、鑒別、除雜、推斷、提純等.
(四).政治:
1 .重點基礎知識突出復習。第一階段的復習不能是簡單知識的重復,既要有知識的系統化,又要突出重點。重點知識是復習的主體部分,在復習過程中要放在突出的位置。
2根據教材內在聯系,進行單元復習。把相關的知識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掌握相互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 .基本概念准確掌握。基本概念的復習首先抓住關鍵詞;其次,把一些內容相似或有聯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較,劃出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加深記憶。
4 .查問質穎層層實。全面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及時反饋矯正」和「因材施教,分類推進」的原則,緊緊圍繞教材,精心選擇問答題,顧全上、中、差的學生。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知識記憶的情況和欠缺的地方,調動絕大多數同學的積極性,保證一節課至少有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從而發現問題。對學生沒有準確理解或有模糊不清的知識點,進行透徹他講解,幫助學生記憶。 添加評論
⑺ 小學科學教學怎樣做到以能力為重
我們要想做到來以「能力為重」,源就必須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與掌握,並在生活中的運用,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准備。
1、在傳授知識技能過程中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望、堅持真理的態度、積極的探索精神、獲取新知的能力、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要強調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來轉變思想觀念,提高道德修養,培養能力。
3、學校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與要求,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真知。優化課堂知識結構,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盡量讓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外獲取知識,這種方式達成的「雙基」才是利於「能力為重」的。
⑻ 小學教育專業都要掌握哪些專業技能
小學教育專業知識技能:
1、掌握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文化素養;
3、了解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就;
4、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懂得教育教學規律;
5、具備運用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初步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從事小學教師職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體魄和正確的審美觀。
小學教育專業主幹課程:
1、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普通話、教師口語、教學設計、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學、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現代漢語基礎、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基礎寫作、兒童文學、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初等數論、數學分析、應用數學。
2、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小學自然課程與教學論、小學社會與品德課程教學、小學藝術課程教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比較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

(8)小學科學實驗技能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專業自考課程:
近現代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英語(二)、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課程與教學論、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中小學教育管理、比較教育、小學藝術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學校管理心理學、教學設計、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學習心理學、教育哲學。
⑼ 2020廈門教師招聘哪些學科需要參加專業技能測試測試的內容是什麼
同學您好,根據你來所提問的問自題,以下回答希望能幫到您。
1、體育(足球)、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小學科學等學科和中學實驗教師、幼兒園教師加試專業綜合技能。
2、重點考核報考者的專業能力。具體另行通知,請關注廈門市教育局和各區教育局網站。
考試臨近,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多關注廈門市教育局和各區教育局網站,也可關注廈門教師招聘網。
⑽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即瑪麗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為波蘭的法國科學家。她與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Po)和鐳(Ra),並因此與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Henry Becquerel)分享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居里夫人繼續研究了鐳在在化學和醫學上的應用,並且因分離出純的金屬鐳而又獲得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為曼婭。斯卡洛多斯卡(波蘭文為Manya Sklodowska),於1867年11月7日出生於波蘭華沙市,當時波蘭正在俄國統治之下。曼婭的父母都是教師,在她出生(她是他們的的第五個孩子)後不久他們就失去了教師職位。為了糊口,他們包下了一些學生的伙食。為此,年輕的曼婭也要協助做飯,每天要工作很長時間。然而她仍獲得了中學生的優秀獎章。中學畢業後,她當了家庭教師。1891年她到巴黎進了巴黎大學,攻讀物理學和數學,畢業時成績名列全班第一。1894年她與法為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相識,第二年他們結了婚。
從1896年開始,居里夫婦共同研究起了放射性。在此之前,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oentgen 1845-1923)發現了X-射線(他因此獲得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貝克勒爾發現了鈾鹽發射出類似的射線。居里夫人發現釷(Th)亦具有放射性,並且瀝青鈾礦的放射性比任何含量的鈾和釷能夠解釋的要強。居里夫婦於是努力尋找,終於在1898年宣布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他們最終從8噸廢瀝青鈾礦中製得1克純凈的氯化鐳,還提出了-射線(現在已知它是由電子組成的)是帶負電荷的微粒的觀點。
1906年皮埃爾。居里不幸被馬車撞死,但居里夫人前未因此而倒下,她仍然 繼續研究,於1910年與德比恩(Andre Debierne,1874-1949年,於1899年從瀝青鈾礦中發現放射性元素錒Ac)一起分離出純凈的金屬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居里夫人用X-射線設備裝備了救護車,並將其開到了前線。國際紅十字會任命她為放射學救護部門的領導。在她女兒依倫(Irene Curie)和克萊因(Martha Klein)的協助下,居里夫人在鐳研究所為部隊醫院的醫生的護理員開了一門課,教他們如何使用X-射線這項新技術。20世紀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狀況開始走下坡路,長期受放射線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終於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幾個月,她的女兒依倫和女婿約里奧-居里(Joliot-Curie)宣布發現人工放射性(他們倆因此而榮獲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貧的,提取鐳的艱苦過程是在簡陋的條件下完成的。居里夫婦拒絕為他們的任何發現申專利,為的是讓每個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們的發現。他們把諾貝爾獎金和其獎金都用到了以後的研究中去了。他們地研究工作的傑出應用之一就是應用放射性治療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