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普組織
❶ 具有中國精神的人有哪些
1、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思想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先授樞密副使,之後拜為參知政事,九月,范仲淹等人發起「慶歷新政」。
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2、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與厲綏之和錢均夫同赴日本公費留學,於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為廣泛的筆名。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3、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4、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中共黨員,1936年10月出生於江蘇南京,福建廈門人,呼吸內科學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2020年8月11日,授予鍾南山「共和國勛章」;9月4日,鍾南山入選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9月3日,入選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評估專家組名單;11月3日,鍾南山被授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5、李蘭娟
李蘭娟,女,出生於浙江紹興,感染病(傳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❷ 中華醫學會是正規的法人或組織嗎我想在北京醫學會買葯要12000多,這單位可信嗎
中華醫學會是非營利性的組織。http://www.cma.org.cn/ArtClass.asp?ClassID=4
是他們的網站
絕對不會指名道姓的推薦某葯物更不可能買葯。倒是經常被不法商人拿來當幌子賣假葯。
給你看他們的主要機構:
一、組織工作委員會
1.督促檢查本會章程貫徹執行情況,對有關條款提出補充修訂的意見。
2.調查、研究、指導會員發展和會籍管理工作,審查資深、團體、名譽會員入會的資格。
3.審議提交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全國理事會議的重要報告等事項,擬定議程安排及全國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的改選方案。
4.根據醫葯衛生與之相關的各邊緣學科發展的需要,提出建立或調整專科分會的意見,負責新建專科分會的初審工作。
5.向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出學會組織機構的設置、工作職責和有關組織細則。審議向常務理事會提出有關組織工作的重要報告和建議,並按照常務理事會決議指導協調組織管理工作。
6.向常務理事會推薦優秀中青年醫學科技工作者。
7.承辦常務理事會交辦的有關工作。
二、學術工作委員會
1.鼓勵和組織會員參加醫學各學科學術活動,不斷活躍思路,提高學術水平。
2.根據國家醫學科技發展規劃及國內外醫學科技發展趨向,對學會各時期學術活動的指導思想和重點提出咨詢意見。
3.負責審議、協調各專科分會制定的學術活動長遠規劃或年度計劃。
4.調查研究開展學術活動方面的有關問題,向常務理事會提出報告或建議。
5.注意發現優秀科技人才和優秀論文,並向常務理事會推薦。
6.對擬提請常務理事會研究討論的有關學術工作的重要報告和建議,提出初步意見。
7.檢查、監督學術活動計劃的實施,並參與質量評估。
8.承辦常務理事會交辦的有關工作。
三、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委員會
1.鼓勵和組織會員積極參與繼續醫學教育活動,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技術水平。
2.根據國家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組織實施全國醫葯衛生科技人員的崗位培訓和知識更新的教育。
3.對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擬定的有關繼續醫學教育的方針和政策提出咨詢意見。
4.調查研究繼續醫學教育的實施情況和會員要求,並向常務理事會提出報告或建議。
5.檢查、監督繼續醫學教育工作計劃的實施及信息交流,參與繼續醫學教育質量的考核和評估。
6.督促、指導繼續醫學教育各科文字和音像教材制訂和編審工作計劃的實施。
7.對擬提請常務理事會研究討論的有關繼續醫學教育的重要報告和建議提出初步的意見。
8.承辦常務理事會交辦的有關工作。
四、編輯工作委員會
1.調查研究中華系列雜志貫徹執行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及雜志質量情況,向常務理事會提出報告或建議。
2.審議各專科分會及各有關部門向常務理事會提出的有關雜志工作的重要報告建議。
3.審議申請創辦或轉成中華系列雜志的報告,報常務理事會審定。
4.審議中華醫學雜志、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美國醫學雜志中文版等雜志的編委人選並報常務理事會審定。
5.定期聽取中華系列雜志有關負責人的意見和要求,及時協調有關工作。
6.承辦常務理事會交辦的有關工作。
五、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1.根據國家對科技名詞統一的規劃和要求,研究擬定醫學名詞審定的長遠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報常務理事會批准後,組織實施。
2.宣傳醫學名詞的審定與統一工作在醫學科學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3.組織有關的中外術語資料和信息的搜集與交流。
4.研究確定統一醫學名詞的原則和方法。
5.總結交流醫學名詞審定與統一工作的經驗。
6.承辦常務理事會交辦的有關工作。
六、科普工作委員會
1.根據學會章程,向常務理事會提出加強醫學科普工作的建議。
2.在常務理事會的統一安排領導下,組織協調各專科分會重視、關心醫學科普工作。
3.鼓勵會員積極參與醫學科普的創作與評論等工作。
4.指導醫學科普分會辦好《健康世界》雜志。
5.普通衛生知識。
6.調查研究各專科分會的科普工作情況,加強與各醫學科普雜志編輯部門和有關傳媒單位的聯系,及時向常務理事會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意見和建議。
7.承辦常務理事會交辦的有關工作。
七、農村工作委員會
1.培訓農村衛生技術人員。
2.推廣適宜技術。
3.普及衛生知識。
4.醫療科技扶貧。
5.承辦常務理事會交辦的有關任務。
八、港、澳、台工作委員會
1.嚴格遵守中央制訂的方針政策和統一部署,推動內地與香港、澳門的合作及台灣衛生界的交流,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2.加強與港、澳、台地區醫學組織和醫生的聯系,促進相互了解和友誼。
3.建立和發展與港、澳、台地區對應專科學會的學術交流。
4.逐步解決台灣在國際組織中的名稱問題,為我會專科分會加入相關國際組織鋪路搭橋。
5.承辦常務理事會交辦的有關任務。
九、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委員會
1.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有關外事工作規定,增強改革開放意識,提出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建議。
2.緊跟信息時代,積極推動和發展民間合作與交流。
3.廣開渠道,廣交朋友,繼續發展和擴大與國際醫學組織的交往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和擴大雙邊合作與交流,爭取更多的國際醫學資源。
4.繼續開展對國際醫學組織的調研工作,積極支持和促進各專科分會及有關兄弟學會參與國際事務,不斷增進與國際醫學組織的相互了解與合作,鼓勵和支持加入更多的國際醫學組織。
5.關心和加強對已加入國際醫學組織的專科分會的指導與管理;鼓勵和爭取申辦成功更多的國際會議在舉行。
6.關心和支持由中華醫學會承辦和各類國際及雙邊學術會議,加強指導並給予必要的監督和管理。
7.承辦常務理事會交辦的有關任務。
十、醫學院校工作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是中國醫學科學技術工作者自願組成並依法登記成立的學術性、公益性、非營利性法人社團,是黨和國家聯系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發展中國醫學科學技術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
中華醫學會(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成立於1915年。現有82個專科分會,43萬余名會員,設有辦事機構15個,建有醫學圖書館1個,法人實體機構2個。
中華醫學會以團結、組織廣大醫學科學技術工作者,遵守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貫徹國家科學技術工作和衛生工作方針為宗旨。崇尚醫學道德,弘揚社會正氣。堅持民主辦會原則,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提高醫學科技工作者專業技術水平,促進醫學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醫學科技的普及與推廣,促進醫學科學技術隊伍的成長,促進醫學科技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為會員和醫學科技工作者服務,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中華醫學會的主要業務包括:開展醫學學術交流;編輯出版109種醫學、科普等各類期刊及音像製品;開展繼續醫學教育;開展國際間學術交流;開展醫學科技項目的評價、評審和醫學科學技術決策論證;評選和獎勵優秀醫學科技成果(包括學術論文和科普作品等);開展專科醫師的培訓和考核;發現、推薦和培養優秀醫學科技人才;宣傳、獎勵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醫務人員;承擔政府委託職能及承辦委託任務;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推動醫學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向黨和政府反映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要求。
2005年4月12~14日中華醫學會第23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成立90周年慶典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共中央、國務院給大會發來賀信。吳儀等國家領導人出席了開幕式。大會推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吳階平為中華醫學會名譽會長,選舉產生了中華醫學會第23屆理事會:會長鍾南山,副會長巴德年、王海燕、白書忠、買買提明·牙生、劉俊、祁國明、吳明江、李蘭娟、沈倍奮、金連弘、郝希山、顧玉東、戴建平、魏於全。
中華醫學會秘書長由吳明江兼任,副秘書長為劉雁飛、韓曉明、羅玲、楊民。
❸ 有關介紹中醫把脈的書
經絡學概論
經絡學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針灸的關系最為密切。它主要以腧穴的臨床應用為依據,闡述人體各部之間的聯系通路,即體表之間,內臟之間以及體表與內臟之間,由於經絡系統的聯系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理論早在《內經》,《難經》中就有系統的記載;在此之前,這有今年出土的古帛書和古簡書《脈書》所載的「十一脈」;之後,則有《針灸甲乙經》等書結合腧穴作了全面地論述,近代研究資料也極為豐富。經絡理論臨床上廣泛應用於辨證和用穴,是針灸等治法的基礎。
構成分布與作用
經絡學說的形成,經絡系統的主要內容,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應,作用及臨床應用
經絡循行與病候
十二正經: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
奇經八脈: 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
分部關系和應用
根結與標本,氣街與四海,關,闔,樞,六經皮部
中醫把脈基於中醫的經絡理論,如果說曾經中醫的把脈都是基於幾千年的經驗和臨床心得,那麼到今天中醫的經絡學說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已經有電腦經絡檢測系統了。
經絡系統分布人體全身,有運行氣血、反映病候等功能。因此,經絡理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臨床辨證識症和治療的主要依據。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絡、運輸和傳導的體系。經,有路徑的含義,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有網路的含義,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針灸臨床治療時的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理論為依據。《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說明經絡對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論,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與治療,其與針灸學科關系尤為密切。
經絡學說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根據文獻分析,其形成途徑如下:①「針感」等傳導的觀察:針刺時產生酸、麻、重、脹等感應,這種感應常沿著一定路線向遠部傳導;②腧穴療效的總結:主治范圍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規律地排列在一條路線上;③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某一臟器發生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現象,也是發現經絡系統的途徑之一;④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內臟的位置、形態及某些生理功能,觀察到人體分布著很多管狀和條索狀結構,並與四肢聯系,觀察到某些脈管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脈診(切診之一)是四診的核心技術,是從事中醫的人士必須掌握的,其餘諸診都是為驗證脈診服務的,這個叫做「脈症互證」,也就是說,只靠把脈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診方法就不能准確看病。脈診的功能和效果已經為千年的中醫社會實踐嚴格檢驗證實,人們也一直在使用脈診技術診病。中醫把脈的方法是:用中間三個手指定位在寸、關、尺三部上,依次測出浮、中、沉三候脈象,一隻手測三部九候,雙手共測六部十八候,測得「沉浮遲數」二十八脈象。二十八脈象全面反映了經絡六氣的陰陽五行性能及其來源,因此根據六部脈象就可以看病和處方配葯,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麼病、病在哪裡、病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預後、用什麼葯等等結果。中醫脈診技術提供了測量經絡六氣信息(二十八脈象)的方法,是現有中醫和西醫諸診術中功能最全面的診術,可以診知所有的病氣等生命信息。根據脈診理論,古人還發明了「懸絲診脈」的方法。例如:「測得左手寸脈強而緊,主中虛心疼;關脈澀而緩,汗出肌麻;尺脈芤且沉,小便赤而大便帶血。右手寸脈浮而滑,內結經閉;關脈遲而結,宿食留飲;尺脈數而牢,煩滿虛寒相持。綜合上面六部脈象就可以知道是得了因為受到驚恐憂思所致之宿食重症。按照中醫理論處方配葯服下,即刻瀉下宿食病根(積在腹內三年的粽團膿血),患了三年的危重病馬上就好了」(例見易學科普名著《西遊記》第68-69回記載)。經絡六氣形成了一切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知道了六氣信息也就知道了六氣所導致的現象,就知道了一切生命信息,包括身體和意識信息。幾千年以來,中醫一直是用手指把脈的,靠的是醫生的感覺和經驗,脈象如何只有醫生自己知道,十分主觀抽象難懂難學。而且由於手指的靈敏度不能夠感應到脈搏的細微變化,無法了解意識活動等信息。
http://www.build-book.com/book/6959/
中醫葯圖書館創建於1946年,即在中醫師公會成立之初,由本會學術股籌辦,當時叫做「圖書組」;收藏了不少30年代於中國上海等地出版的中西葯書刊,唯僅供會員們參閱。當1953年開辦中醫學院後,就開放給學員們借閱。從60年代初期,圖書組購進了中國出版中醫葯古籍及中文翻譯版的現代醫學書刊,使藏書成倍增加。為配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及提高中醫葯學術研究工作,自1979年遷入新址(大巴窯中華醫院大廈3樓)後,便易名為「中華醫院中醫葯圖書館」,為普及醫葯知識,於1984年開放給社會人士借閱。
中華醫院中醫葯圖書館屬於中醫葯專門圖書館,藏書資料以中醫葯為主,現代醫葯等圖書亦兼收藏,現已登錄之藏書有37100冊,期刊雜志近200多種約12000餘冊。
1992年,大巴窯中華醫院大廈擴建,圖書館搬至大廈4樓,總面積1620平方尺。館內分為「圖書流通室」和「資料參考室」,「圖書流通室」儲藏的書和期刊是可供讀者借閱的,在「資料參考室」 收藏的中醫葯文獻,只限室內閱讀和參考,不可外借。圖書館也附設文物館,展出新加坡中醫葯發展概況。
中醫葯圖書館是東南亞最大的中醫葯圖書館,館內還藏有公會幾十年的活動剪報,會議記錄,照片和東南亞100多種中醫葯刊物,期刊包括中、英、日、韓四種語言,讓讀者及時了解各國的中醫
葯發展現狀與世界水平保持同步。該館也是新加坡圖書館協會的會員,為促進各館間資料的交流。圖書館依例整理編印各專業期刊目錄提交協會。
圖書館之圖書是按王雲五先生的《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進行分類編制的,部分經過增減與修改。修訂後的特點在於兼容中西與古今醫葯書籍於一處。大綱內容分為:總類、基礎學、內科學、外科五官科學、婦兒科學、診斷學、方葯學、治療學、針灸學與公共衛生及其他十大類。
❹ 單單黑芝麻怎樣製作使白頭發變黑
黑芝麻不要生吃,不然會拉肚子!而且生的黑芝麻也影響吸收。
1:芝麻連皮一起吃不容易消化,壓碎後不僅有股迷人的香氣,更有助於人體吸收。把磨碎的芝麻粉和蜂蜜一起攪拌,塗在麵包上或放入沙拉醬裏,就能得到芝麻百分之百的好處
2:黑芝麻有養血補肝腎作用,若能常吃一些炒熟的黑芝麻就可推遲和控制眼睛昏花。具體吃法是:把黑芝麻炒熟後研成粉,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覺前半小時各吃一湯匙,各約20克。
3:核桃+黑芝麻:改善睡眠質量,因此常用來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健忘、多夢等症狀。具體吃法是核桃配以黑芝麻,搗成糊狀,睡前服用15克,效果非常明顯。
4:不知道你是不是會包包子?芝麻糖包你吃過嗎?
包包子的過程我就不說了.餡的做法是你要把芝麻翻炒的不用太熟,出了一點味道就關火,小火炒芝麻啊.然後把芝麻用擀麵杖壓碎了,加上白糖(根據你的芝麻量和口味不同放多放少,一般是一斤的芝麻加2-3兩糖)攪拌在一起,然後加少量面(一斤芝麻用不到1兩的面)加水做餡然後包包子。你可以做類似的糖餅或者直接做芝麻火燒....具體做法就是同樣的道理把芝麻搞碎然後再做燒餅
5:治療假性近視與防止高度近視加深方:
核桃仁泥1匙,黑芝麻粉1匙,牛奶或豆漿1杯,蜂蜜1匙。
製法:核桃1500克去殼及衣,放在鐵鍋內,用文火炒,待炒成微黃色後取出,待冷,用搗舀搗爛成泥。黑芝麻500克,去除泥沙,放在掏米籮內,用水漂洗後取出,放在鐵鍋內,用文火炒,炒干後取出並研細。
吃法:核桃泥仁與黑芝麻粉各1匙,沖入煮沸過之牛奶或豆漿內,並加蜂蜜1匙,調勻後服,每日1次,可當早點。
核桃仁泥1匙,黑芝麻粉1匙,牛奶或豆漿1杯,蜂蜜1匙。
製法:核桃1500克去殼及衣,放在鐵鍋內,用文火炒,待炒成微黃色後取出,待冷,用搗舀搗爛成泥。黑芝麻500克,去除泥沙,放在掏米籮內,用水漂洗後取出,放在鐵鍋內,用文火炒,炒干後取出並研細。
吃法:核桃泥仁與黑芝麻粉各1匙,沖入煮沸過之牛奶或豆漿內,並加蜂蜜1匙,調勻後服,每日1次,可當早點。
.核桃仁泥1匙,黑芝麻粉1匙,牛奶或豆漿1杯,蜂蜜1匙。
製法:核桃1500克去殼及衣,放在鐵鍋內,用文火炒,待炒成微黃色後取出,待冷,用搗舀搗爛成泥。黑芝麻500克,去除泥沙,放在掏米籮內,用水漂洗後取出,放在鐵鍋內,用文火炒,炒干後取出並研細。
吃法:核桃泥仁與黑芝麻粉各1匙,沖入煮沸過之牛奶或豆漿內,並加蜂蜜1匙,調勻後服,每日1次,可當早點
❺ 今年是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成立()周年。 A. 20 B. 25 C. 30 D. 35
今年是中國來預防性病艾滋病自基金會成立(A、20)周年。
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是由我國醫學界研究性病和艾滋病的專家及社會活動家、企業家組成的非營利性的民間社會團體,募集、接受國內外捐贈的資金和物資設備,支持我國防治艾滋病的科研、宣教和關懷病人。
1991年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反映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科普教育錄像專題片《艾滋病追蹤》,在全國發行,獲衛生部「特別獎」。
1991年設立「小西防治艾滋病獎勵基金」,與衛生部一起數次獎勵衛生部等有關部委下屬單位和各省市自治區衛生系統評選出來的積極從事開展艾滋病科研、教育、宣傳、防治工作的優秀工作者和先進集體。

(5)醫學科普組織擴展閱讀:
基金會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的防治艾滋病的非政府組織,自成立以來,發揮社會團體便於以多種形式協助政府開展防治工作的優勢做了大量工作。
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熱忱歡迎各界人士以多種形式支持、扶植我們大力開展預防、控制性病艾滋病以及給予艾滋病病人關懷與治療的各項工作。
基金會將對給與我們熱心支持的國內外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給予宣傳和表彰,尊重他們的意願,努力做好這一造福於人類的偉大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