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中的文言文
⑴ 文言文中「之」所有的意思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如下:
1、施行、進展。例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
(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2、出,生出,滋長。例如:
枝莖益大,有所之。——《說文》
譯文:枝莖逐漸生長壯大,有所增高。
3、去,到,前往。例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譯文:我准備到南海去,你覺得怎麼樣?
4、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例如:
虎因喜,計之曰。(之:這,指上文所說驢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唐·柳宗元
譯文: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例如:
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譯文:鄭國的一個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轄地做買賣,半路上遇到了他們(秦國的部隊)。
6、指示代詞,相當於「其」、「他的」、「其他的」。例如:
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武王伐紂平話》
譯文:紂王命令推上法場,斬了他的老母親。
7、用於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沒有實際意義。例如:
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譯文:我看見軍隊出城,卻看不到軍隊回來。
⑵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2、活用為第一人稱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3、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二、用作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3、定語後置的標志,不譯。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4、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
動詞,譯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⑶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詞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詞用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2、「之」作動詞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之」是到,去的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之」是到,去的
「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詞用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
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當「之」後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有的可不譯。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結構助詞。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3)之中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之"常見含義:
1、到,往。【現代漢語解釋】
2、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3、指示代詞,這。
4、活用為第一人稱,我。
5、可用於賓語前置句復代指賓語,用於動詞之後。
6、結構助詞,相當於「的」。
7、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8、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⑷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較多,用法也較復雜,有作代詞用的,也有作助詞、動詞用的;區分起來也比較費勁。若死記硬背,耗時多而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與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復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其實,只要我們平時在學習中多思考、多總結,文言文的學習並不難。
⑸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
字數限制,只能寫這么多,不舉例了
1.
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系
2.
助詞,表示修飾關系:
3.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
4.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
5.
代詞,這,那
6.
虛用,無所指
7.
動詞,往,到
⑹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代詞,動詞去 往,的,
⑺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到,往。動詞2.的,助詞3.他,她,它……代詞4.放主謂之間無實義5賓語前置句的標志6.補足音節
⑻ 在文言文中"之"的所有意思```
1、往:由京~滬。君將何~?
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於做賓語):求~不得。取~不盡。操~過急。言~成理。取而代~。有過~無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不覺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詞。這;那:~二蟲。~子於釣。
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片語。
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心。鍾鼓~聲。以子~矛,攻子~盾。
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家。無價~寶。緩兵~計。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大。戰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就下,極為自然。
(8)之中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之組詞:之後、總之、兼之、之箇、之江。
1、之後:[zhī hòu]
單獨用在句子開頭,表示在上文所說的事情以後:~,他們又提出了具體的計劃。
2、總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總括性的話:政治、文化、科學、藝術,~,一切上層建築都是跟社會的經濟基礎分不開的。你愛唱歌,我愛下棋,他愛打乒乓球,~,都有個人的愛好。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進一步的原因或條件,加以。
4、之箇:[zhī gè]
則個。助詞。略近於「著」、「者」。
5、之江:[zhī jiāng]
謂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 浙江 及今 錢塘江 下游 聞家堰 至 閘口 一段即有此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