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喻浩
『壹』 開寺寶塔文言文閱讀答案
開寶寺塔
【原文】
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預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其用心之精蓋如此。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預都料為法。有《木經》三卷,今行於世者是也。
【譯文】
開寶寺塔是京師地區最高的塔,它製作的非常精確,是由都料匠(職業名)預浩(人名)所建造的。塔剛建成時,看上去不直,而是向西北方向傾斜。人們感到奇怪,就問預浩。預浩回答說:「京師地區,土地平整,沒有山丘,卻常年刮西北風,這常年刮的西北風吹塔,不到一百年,塔就會變直了。」他的構思的精確到大概就是這樣的。本朝(宋朝)開國以來的木工,只有他一個人有這水平罷了。到現在木工都以預浩的理論為法則。預浩著有《木經》三卷,現在在世上流行的就是這本書。
附錄:喻皓造塔
《喻浩造塔》選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詩原文如下:
【原文】
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皓曰:「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上百年,當正也。」其用心之精益如此!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預都料為法,有《木經》三卷行於世。世傳浩惟一女,年十餘歲,每卧,則交手於胸為結構狀,如此越年,撰成《木經》三卷,今行於世者是也。(歐陽修《歸田錄》)
【注釋】
1、選自《歸田錄》。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
2、開寶寺塔:寶塔名,建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八角十三層,高三百六十尺(宋時一尺約合3072厘米),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一座有名的木質結構的琉璃寶塔。該塔於宋仁宗慶歷年間焚毀。
3、在京師諸塔中最高:在京城所有的寶塔中最高。京師,京城,這里指汴京。諸,眾,所有。
4、而制度甚精:而且設計很精巧。制度,規劃,設計。
5、都料匠預浩所造也:是都料匠預浩負責建造的。都料匠,官名,掌管設計及施工的土木工程總負責人。喻皓:亦作預浩、預皓、喻浩、喻晧,北宋初的著名建築師,擅長建築寶塔和樓閣。浙東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所著《木經》三卷,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建築專著,已佚。
6、初:剛。
7、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遠遠看去,塔身不正,有點兒向西北傾斜。之,它,指開寶寺塔。傾,斜。
8、人怪而問之:人們感到奇怪,就問他(這是怎麼回事)。之,他,指預浩。
9、吹之不百年,當正也:風不斷吹它,用不了一百年,塔身就會正了。之,它,指開寶寺塔。
10、其用心之精益如此:他建塔時的考慮問題,就是這樣的精密周到。其,他,代預皓。如此,這樣。
【翻譯】
開寶寺塔,是在汴京各塔中最高的一座,它的建造和設計都很精巧,是都料匠(職務名)喻浩主持建造的。塔剛建成,看上去塔身不正向西北方向傾斜。有人奇怪並問他,喻浩說:「京城這個地方平坦沒有山,多吹西北風,不到一百年,就會把它吹正了。」他考慮周到,達到了這種地步!宋朝開國以來,(像這樣的,著名、專家級的)木工就這一人罷了,到現在木工都依然以喻浩為榜樣。喻浩著有《木經》三卷流傳於世。另外一種傳言說喻浩只有一女,十幾歲,每當睡覺時,都把手交叉於胸前做出像結構的樣子。如此過了一年,撰寫成《木經》三卷,就是現在流傳在世上的(這部書)。
『貳』 初一語文的文言文《夢溪筆談》二則,有一個問題
當然是喻皓啦。比如:1.「無可奈何」一詞道出了大家對塔動這一難題無計可施,反襯了喻皓很輕易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突出喻皓技術之高。「密使」「貽以金釵」寫出了匠師為解決塔動問題,費盡心機,從側面反映在當時解決塔動問題之難。2.一個「笑」字寫出了他解決這一問題的輕松。3.「此易耳」三個字,體現了他胸有成竹,技藝高超。4.「如其言,塔遂定」,一筆帶過,用事實說明了喻皓的技藝高超。5.「伏其精練」從側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築方面的高明。
夢溪筆談
書名。北宋沈括撰。這是一本有關歷史、文藝、科學等各種知識的筆記文學體裁,因寫於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而得名。
《夢溪筆談》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大約成書於1086年~1093年,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
現存《夢溪筆談》分為26卷,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17個門類共609條。內容涉及天文學、數學、地理、地質、物理、生物、醫學和葯學、軍事、文學、史學、考古及音樂等學科。《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網路全書式的著作。
在數學方面開創了「隙積術」和「會圓術」。天文方面指出極星不在天極;得出冬至日長、夏至日短等結論。並且對天文儀器也有所改進。歷法上大膽創新,提出《十二氣歷》。地理學方面以流水侵蝕作用解釋奇異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記載了磁偏角、凹面鏡成像實驗和聲音共振實驗。書中還記述當時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煉銅、煉鋼、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詞是在該書中首次提出的,並且沿用至今。
沈括在晚年用寫成《夢溪筆談》二十六卷,再加上《補筆談》三卷和《續筆談》,共列有條文六百零九條,遍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生物以及冶金、機械、營造、造紙技術等各個方面,內容十分廣泛、豐富,是中國科學史的重要著作。《夢溪筆談》中所記述的許多科學成就均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稱《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夢溪筆談》中涉及物理學方面的內容主要有聲學、光學和磁學等各方面,特別是在磁學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歷史上對指南針的最早記載。他在書卷二十四《雜志一》中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時候才發現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發現晚了四百年。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第三卷中《葯議》中又記載道:「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沈括不僅記載了指南針的製作方法,而且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了四種放置指南針的的方法:把磁針橫貫燈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絲線懸掛起來。最後沈括指出使用絲線懸掛磁針的方法最好。
在光學方面,《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知識也極為豐富。關於光的直線傳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為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一性質。他在紙窗上開了一個小孔,使窗外的飛鳥和樓塔的影子成像於室內的紙屏上面進行實驗。根據實驗結果,他生動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間的直線關系。此外,沈括還運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形象的說明了月相的變化規律和日月食的成因。在《夢溪筆談》中,沈括還對凹面鏡成像、凹凸鏡的放大和縮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他對我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學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
在聲學方面,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精心設計了一個聲學共振實驗。他剪了一個紙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彈動和該弦頻率成簡單整數比的弦時,它就振動使紙人跳躍,而彈其它弦時,紙人則不動。沈括把這種現象叫做「應聲」。用這種方法顯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創。在西方,直到十五世紀,義大利人才開始做共振實驗。至今,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的中學物理課堂上,教師還使用這個方法給學生做關於共振現象的演示實驗。
原文閱讀:http://www.tianyabook.com/mengxibitan/index.htm 宋代是中國古代數學最輝煌的時期之一。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中,有10多條有關數學的討論,內容既廣且深,堪稱我國古代數學的瑰寶。
沈括最重要的數學探討是隙積術和會圓術。隙積術在我國數學史上開辟了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研究領域,對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始自沈括。
所謂「隙積」,指的是有空隙的堆積體、例如酒店中堆積的酒壇、疊起來的棋子等,這類堆積體整體上就像一個倒扣的斗,與平截頭的長方錐(芻童)很像。但是隙積的邊緣不是平的,而中間又有空隙,所以不能照搬芻童的體積公式。沈括經過思考後,發現了正確的計算方法。他以堆積的酒壇為例說明這一問題:設最上層為縱橫各2個壇子,最下層為縱橫各12個壇子,相鄰兩層縱橫各差1壇,顯然這堆酒壇共11層;每個酒壇的體積不妨設為1,用芻童體積公式計算,總體積為3784/6,酒壇總數也應是這個數。顯然,酒壇數不應為非整數,問題何在呢?沈括提出,應在芻童體積基礎上加上一項「(下寬-上寬)×高/6」,即為110/6,酒壇實際數應為(3784+110)/6=649。加上去的這一項正是一個體積上的修正項。在這里,沈括以體積公式為基礎,把求解不連續的個體的累積數(級數求和),化為連續整體數值來求解,可見他已具有了用連續模型解決離散問題的思想。
會圓術是對圓的弧矢關系給出的比較實用的近似公式,主要思想是局部以直代曲。沈括進一步應用《九章算術》中弧田的面積近似公式,求出弧長,這便是會圓術公式。沈括得出的雖是近似公式,但可以證明,當圓心角小於45°時,相對誤差小於2%,所以該公式有較強的實用性。這是對劉徽割圓術以弦(正多邊形的邊)代替圓弧思想的一個重要佐證,很有理論意義。後來,郭守敬、王恂在歷法計算中,就應用了會圓術。
在《夢溪筆談》中,沈括還應用組合數學法計算得出圍棋可能的局數是3 361種,並提出用數量級概念來表示大數3 361的方法。沈括還在書中記載了一些運籌思想,如將暴漲的汴水引向古城廢墟來搶救河堤的塌陷,以及用挖路成河、取土、運輸,最後又將建築垃圾填河成路的方法來修復皇宮等。沈括對數的本質的認識也很深刻,指出:「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數。」顯然他否定了數的神秘性,而肯定了數與物的關系。他還指出:「然算術不患多學,見簡即用,見繁即變,乃為通術也。」
『叄』 文言文翻譯
《梵天寺木塔》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錢鏐的孫回子)登之,患其塔動。匠師答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譯文】
錢氏王朝統治浙東浙西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於是就叫人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肆』 文言文 喻皓造塔 翻譯
它的譯文是:
錢氏來王朝統治兩浙時,自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氏帶人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說:「木塔上沒有鋪瓦,上面輕,所以才這樣。」於是鋪上瓦,然而木塔還是像原來一樣晃動。匠人無可奈何,暗中叫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贈送給她金釵首飾,詢問塔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每層鋪完了木板,便用鐵釘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匠師照喻皓說的辦法做,塔就穩定了。大概釘牢的木板上下緊緊約束,六個方位像箱子一樣相互連接,人走在樓板上,下及四周板壁相護持,塔自然不能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精明練達。
『伍』 《喻皓父女》文言文
原文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其用心之精蓋如此。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預都料為法。有《木經》三卷行於世。世傳浩惟一女,年十餘歲,每卧,則交手於胸為結構狀,如此越年,撰成《木經》三卷,今行於世者是也。
(選自《歸田錄》歐陽修撰二卷)
編輯本段翻譯開寶的寺塔,在京師所有塔中是最高的,建築也很精良,(它)是都料匠喻皓所造。塔剛建成的時候,看到塔不端正而向西北傾斜,大家都感到奇怪,問他,喻皓說:「京城地勢平坦無山,而多刮西北風,(風)吹塔不用一百年,(塔)自然就正過來了。」喻皓構思方案大概就像這樣精妙。宋朝開國以來,(像這樣的,著名、專家級的)木工就這一人罷了,到現在木工都依然以喻皓為榜樣。喻皓著有《木經》三卷流傳於世。另外一種傳言說喻皓只有一女,十幾歲,每當睡覺時,都把手交叉於胸前做出像結構的樣子。如此過了一年,撰寫成《木經》三卷,就是現在流傳在世上的(這部書)。
編輯本段解釋字詞而制度甚精:製造方法(這里指結構)
如此越年:過了
望之不正:代詞,代塔
人怪而問之:代詞,代塔不正的原因
吹之不百年:代詞,代塔
其用心之精:結構助詞,相當於「的」
其用心之精:精細精明
編輯本段字詞讀意都料匠
古代稱營造師,總工匠。 唐 柳宗元 《梓人傳》:「梓人,蓋古之審曲面勢者,今謂之都料匠雲。」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開寶寺 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 預浩 所造也。」 清 趙翼 《報恩寺塔》詩:「是誰都料匠,幾費管勾官。」亦省稱「 都料 」。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餘·委巷叢談五》:「刻手工拙淆雜,都料藉拙者以多尅頭家錢。」
『陸』 有關喻浩的文言文
開封。紅牆碧瓦,重檐歇山,鐵塔指蒼,碑坊如林。「一統天下」的豪氣,文化韻味,有如尖塔,根扎大地,上沐天光。有如碑文,或遒勁明晰、或斑駁模糊。開封能讓我膜拜永久,思想永久開封,是那種你在紛繁世事中有點累時,來這里體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心靈家園。在黃河岸邊,望著滔滔河水,會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有別於書本的理解,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源頭、故地,不富饒的土地上,也會體會到更多民族的精神源泉。而在夕陽西下的時候,或在黃河故道,或市井小肆,或潘楊湖畔,細細品味「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那個中的感覺,那份心靈的歸屬與認同更會讓你對這里生出無限情意。
匆匆忙忙的開封行,說不盡的疲勞,道不完的興奮。夜晚,我還是去鐵塔公園轉一圈,看看心議已久的開封夜景和那聞名於世的鐵塔。
開封鐵塔是中原文化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如擎天玉柱般地聳立在開封城東北隅,它以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宏偉秀麗的身姿而馳名中外。
鐵塔公園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51.24公頃,其中有9.62公頃的水面積;園內依次建有「盆景苑」,「天下第一塔」石碑;「極樂世界」牌坊;寧靜雅緻的「靜苑」;巍峨壯觀的「接引殿」;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鐵塔」;以及為了讓遊客更好的了解鐵塔歷史而興建的「鐵塔嬗變藝術宮」;還有「竹園」;「梅園」,「賞心園」等小品式建築。各園亭台風姿卓絕,花木風情萬種,笑迎八方遊客。
鐵塔,原名開寶寺塔,建於北宋時期(公元1049年),距今已有900年歷史,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及重點保護文物」。以卓絕的建築藝術聞名中外,完全採用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形式。塔高55.88米通體遍砌彩色琉璃磚,磚面飾以栩栩如生的飛天,麒麟,伎樂等數十種圖案。鐵塔建成九百多年,歷經戰火,水患,地震等災害,至今仍巍然屹立。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開封鐵塔因其卓絕的建築藝術聞名遐邇。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為「鐵塔」。據史料記載,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建築學家喻浩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於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緣由,他說京師無山,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侵蝕的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而且,喻浩在施工中採取每建一層都在塔的周圍安設帷幕遮擋,既避免施工傷人,又便於操作。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了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座鐵色琉璃磚塔。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禦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培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今天在我們欣賞鐵塔之壯美時,更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鐵塔並非鐵鑄,卻勝似鐵鑄。近千年來,它就這樣櫛風沐雨,傲然挺立於天地之間,經雷轟電擊而不毀,遭水淹風摧而不坍,遇地震戰火而不垮,真正的巋然不動,這是建築史上的奇跡,這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開封,城市不大名氣大,古名汴梁、東京,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人稱「十朝都會」。她的鼎盛時期應為北宋,當時人口超百萬,其繁華景象,有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佐證。數千年來,黃河水滋潤著這方土地,黃河水也摧殘著這方土地。黃河每決堤一次,便用泥沙把這古城覆蓋一次,不屈的人們在舊城上面造新城,形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格局。考古發現,周王府蕭牆下壓的是金皇宮城牆,宋內城牆下壓著的是唐汴州城城牆。因此,開封的許多古跡,已深埋地下,地面建築,很多是復制、仿製的東西。而鐵塔,則是為數不多的原始文物之一。
據史料記載,鐵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八角形,十三層,高達一百二十米,僅這高度便可想見當年的雄姿了!當時這塔建在開寶寺福勝院內,故名「福勝塔」。古塔大都與佛教相關,「福勝塔」也不例外。當年此塔上安千佛萬菩薩,下奉阿育王佛舍利。木塔初成,身傾西北,斜得厲害,世人多不解,以為是建築失誤。設計大師喻浩說,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不到百年這塔身就正了。可惜,木塔從公元982年建成,到1055年(也有資料稱是1047年)就被雷擊而焚毀了。從建到毀,不足百年,未能驗證西北風的「功力」,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團不解之謎:供奉菩薩的佛塔,卻為何反遭菩薩的摧毀呢?可見,佛和菩薩以及供奉他們的寶塔,都是人造的,是人們的一廂情願,雷電不認這個賬,誰違背它的意志,它就要打擊誰。今天看來,一根避雷針,勝燒萬炷香!
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木塔毀了,人們就建鐵塔。當然,這座鐵塔用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鑄鐵,而是鐵色琉璃磚。用磚砌五十多米高的塔,設計上非同小可。支撐鐵塔的力量核心是塔心柱,各種外壁磚瓦構件均與塔心柱緊密扣接,渾然一體,形成了強有力的抗震體系,這在九百多年前,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設計。
塔身外鑲幾十種花紋磚,飛天、麒麟、坐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都有。頂上嵌著一隻葫蘆式的銅質大寶珠,遠遠看去,就像出家人戴著庄嚴的僧帽。塔身的窗子設計也很別致,有明窗和盲窗兩種,明窗每層一隻,一層在北,二層在南,三層在西,四層在東,依次類推,直至最高層。所謂盲窗,其實是打不開的窗模。當年,這塔是汴京的一大重要景點,名為「鐵塔行雲」。登塔遠眺,黃河如帶,大地似錦。但如今看來,五十多米高的建築物已不算高了。
還有一個傳說,鐵塔下為一泉眼,與大海相通,人稱海眼。倘海水自此眼湧出,即要淹沒開封。故建此塔於海眼之上,以鎮水患。聯想起當年塔身傾向西北為迎擊風吹,而塔基又鎮海眼而防水患,可見此塔還是開封的「風水」寶塔呢!
然而,風水好壞並不取決於選址。盡管有「天下第一塔」鎮守開封,開封仍免不了經災歷難。有時,人禍更比天災凶惡。明末李自成起義,率軍攻打開封,明朝巡按竟然扒開黃河大堤,企圖淹沒起義軍,結果把開封城淹成一片廢墟。包括鐵塔的基座,也沒入了黃河水沖來的泥沙之中。如今的黃河,高懸於開封城區地面十米之上,開封人時刻不敢掉以輕心,許多標志性建築都相當於防洪警示標志。比如在鐵塔公園,溝渠縱橫,讓人一看就覺得這里有一套相當完備的排澇體系,更為明顯的標志是,塔基之南,有一方牌匾,上書「天下第一塔」,這匾安放得十分奇特,造型是由一條鰲魚銜著,或者說是將碑石整個兒堵在鰲魚嘴裡的。這又讓人聯想到鐵塔鎮海眼的說法,可見開封人提防水患的意識多麼強!
開封、大梁、汴梁、汴州、東京、東都、開封府……,這些曾經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名城,都被黃河的泥沙無情地淹沒。最近的考古發掘發現,在距黃河僅7公里的今日開封市地下,一層一層地掩埋了春秋戰國時代以來的至少7座古城。
黃河洪水泛濫多次使古城開封遭受滅頂之災。洪水過後,泥沙淤積,人們便在原址上疊床架屋,重建家園。淹埋在泥沙深處的這一系列古城,就「疊羅漢」般疊加起來。專家說,開封地底堆積的是王朝更替的歷史,每往下挖掘一層,歷史就回溯了幾百年。
開封歷史悠久,春秋時期,鄭庄公在今城南築城,取開拓封疆之意定名開封。戰國時期為魏國都城,稱大梁。南北朝的北周時稱汴州。五代的後梁時為東都開封府,後晉改為東京開封府。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都在此建國都,元時為汴梁,明、清時復為開封府。
據統計,「懸河」黃河目前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高達35公斤。按1919年到1954年水文系列年平均值計算,多年平均入黃泥沙達16億噸,年平均淤積下遊河床4億噸,平均每年河床抬高10厘米。現在,黃河開封段河床高出開封鐵塔13米。「黃河安瀾國泰民安」,這是樹立在黃河源頭的一座碑的碑文。
如今,小浪底工程的建成,使黃河終於安瀾,開封再也不會遭受滅頂之災了。開封人民再也不會因為頭上的懸河而擔驚受怕了,也就告別了近千年的驚悸之苦。
「擎天一柱礙雲低,破暗功同日月齊。……文焰逼人高萬丈,倒提鐵筆向天題。」這是元代詩人馮子振贊美開封鐵塔的著名詩句。
好一個「倒提鐵筆向天題」,它在題些什麼呢?好豪邁的詩句!題什麼呢,我似乎明白了,也許題的是「風調雨順」,也許題的是「歲歲安瀾」,題來題去,核心其實還是一個尊天敬地的「智慧」,這「智慧」與佛家的「悟」應該是一致的吧!
我站在鐵塔之下,目光沿著鐵色琉璃磚的塔身直視蒼穹,藍天恰如一幅闊大無垠的彩箋,鐵塔酷似一支如椽巨筆,在蒼茫時空中書寫著肉眼不可得見的文字。
宋時的開封城已埋入地下十米左右,唯這孤零零的鐵塔,算是趙宋王朝地道的遺民。唯有她歷經千年風吹雨打,見證了千年歷史;唯有這千年鐵塔,「倒提鐵筆向天題」,讓世人領悟那千年蒼桑。
有詩為證:
故宮浩盪今安在,
鐵塔摩雲引鳳來。
歷盡劫難身未老,
『柒』 結合梵天寺木塔這篇文言文談談喻浩是一個怎樣的人
喻皓,浙江杭州一帶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專.生卒屬年代因記載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當過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在這長期的實踐中,他勤於思索、並善於向別人學習,因而在木結構建造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宋歐陽修《歸田錄》曾稱贊他為「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
『捌』 文言文《預浩父女》中的預浩和《梵天寺木塔》中的喻皓是同一個人嗎根據是什麼
答:是同一個抄人.喻皓,又作預浩、喻浩、預皓。因為在《梵天寺木塔》中的是喻皓是當時的著名木匠,在預浩父女中,預浩是一個都料匠,兩者都從事建築職業,說明《梵天寺木塔》中的喻皓和《預浩父女》中的預浩是同一個人。並且《預浩父女》中的預浩「有《木經》三卷行於世」,《梵天寺木塔》中的喻皓也著有《木經》三卷,所以是同一個人。(今《木經》三卷已遺失,《梵天寺木塔》選自《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收錄於江蘇國際版7年級上冊語文書中)
『玖』 文言文喻皓父女中的制意思
制,在這里作動詞,製造、建築。
預浩父女
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版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權匠預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其用心之精蓋如此。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預都料為法。有《木經》三卷行於世。世傳浩惟一女,年十餘歲,每卧,則交手於胸為結構狀,如此越年,撰成《木經》三卷,今行於世者是也。
開寶的寺塔,在京師所有塔中是最高的,建築也很精良,(它)是工匠喻皓所造。塔剛建成的時候,看到塔不端正而向西北傾斜,大家都感到奇怪,問他,喻皓說:「京城地勢平坦無山,而多刮西北風,(風)吹塔不用一百年,(塔)自然就正過來了。」喻皓構思方案大概就像這樣精妙。宋朝開國以來,(像這樣的,著名、專家級的)木工就這一人罷了,到現在木工都依然以喻皓為榜樣。喻皓著有《木經》三卷流傳於世。另外一種傳言說喻皓只有一女,十幾歲,每當睡覺時,都把手交叉於胸前做出像結構的樣子。如此過了一年,撰寫成《木經》三卷,就是現在流傳在世上的(這部書)。
『拾』 開寶寺塔 文言文翻譯
一、譯文
開寶的寺塔,在京師所有塔中是最高的,建築也很精良,(它)是工匠喻皓所造。塔剛建成的時候,看到塔不端正而向西北傾斜,大家都感到奇怪,問他,喻皓說:「京城地勢平坦無山,而多刮西北風,(風)吹塔不用一百年,(塔)自然就正過來了。」喻皓構思方案大概就像這樣精妙。
宋朝開國以來,(像這樣的,著名、專家級的)木工就這一人罷了,到現在木工都依然以喻皓為榜樣。喻皓著有《木經》三卷流傳於世。另外一種傳言說喻皓只有一女,十幾歲,每當睡覺時,都把手交叉於胸前做出像結構的樣子。如此過了一年,撰寫成《木經》三卷,就是現在流傳在世上的(這部書)。
二、原文
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預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其用心之精蓋如此。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預都料為法。
有《木經》三卷行於世。世傳浩惟一女,年十餘歲,每卧,則交手於胸為結構狀,如此越年,撰成《木經》三卷,今行於世者是也。
三、出處
歐陽修《歸田錄》

(10)文言文喻浩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歸田錄》,筆記。宋代歐陽修作。二卷。凡一百十五條。歐陽修晚年辭官閑居潁州時作,故書名歸田。
二、作品賞析
多記朝廷舊事和士大夫瑣事,大多系親身經歷、見聞,史料翔實可靠。書之體例略近李肇的《國史補》,所記如太宗知李漢超、仁宗恭儉、陳堯咨、賣油翁等,含意深刻。
三、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祖籍廬陵(今屬江西)。
少孤,貧而好學。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先後擔任過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等職。他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擁護者,並和尹洙、梅堯臣等人倡導詩文革新運動,堪稱北宋文壇的泰山北斗。歐陽修注意提攜後進,曾鞏、王安石、蘇舜欽、蘇軾父子等都出於他的門下。
他在詩詞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作等身。歐詞格調清新,語言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