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兩敗俱傷文言文翻譯

兩敗俱傷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6 03:05:45

❶ 兩敗俱傷原文 翻譯

出自《史記 張儀列傳第十》
原文:
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版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權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

方,正在;且,將要;二詞不可以分開翻譯,合在一起是正在的意思。
從,靠近。從傷,靠近那個受傷的老虎。
以為然,以之為然,認為他是正確的。

❷ 古文 《兩敗俱傷》

王不聞夫管與之說乎?有兩虎爭人而斗者,管莊子將刺之④,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齊、楚今戰,戰必敗。敗,王起兵救之,有救齊之利,而無伐楚之害。計聽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也。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⑤。」

齊阻力楚攻秦,取曲沃。其後,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並幣,臣請試之。」
張儀南見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唯儀甚憎者,亦無大齊王。今齊王之罪,其於弊邑之王臣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儀不得為臣也。大王苟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於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說,宣言之於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後見,獨不賀。楚王曰:「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賀。」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絕齊,秦計必弗為也。先絕齊後責地,且必受欺於張儀。受欺於張儀,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使者未來,又重絕之。
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於秦。張儀至,稱病不朝。楚王曰:「張子以寡人不絕齊乎?」乃使勇士往詈齊王。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月:「臣聞六百里,不聞六里。」儀曰:「儀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而取償於齊也。楚國不尚全事。王今已絕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固必大傷。」
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韓氏從之。楚兵大敗於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於陳軫,過聽於張儀。

❸ 兩敗俱傷的文言文注釋

解 釋 敗:失敗;俱:全。斗爭雙方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

典 故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聰明、講話幽默的人,名叫淳於,他知道齊宣王正准備要去攻打魏國。便去晉見齊宣王,說:「大王,您聽過韓子盧和東郭逡的故事嗎?韓子盧是天底下最棒的獵犬,東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韓子盧在追趕東郭逡,一隻在前面拚命的逃,一隻在後面拚命的追,結果呢!它們兩個都跑到精疲力竭,動彈不得,全倒在山腳下死了。這個時候,正好有個農夫經過,便毫不費力地把它們兩個一齊帶回家煮了吃掉。」齊宣王一聽:「這跟我要去攻打魏國有什麼關系呀?」淳於:「大王,現在齊國發兵去攻打魏國,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內就可以打贏的。到頭來,雙方都弄成民窮財盡,兩敗俱傷,不但老百姓吃苦,國家的兵力也會大受損傷,萬一秦國和楚國趁機來攻打我們,那不是平白送給他們機會一並吞掉齊國和魏國嗎?」齊宣王聽了淳於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國的計劃。

後來,大家在形容二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爭斗,不但誰也沒贏還彼此都受了傷,就說是「兩敗俱傷」。

❹ 兩敗俱傷 翻譯

卞莊子發現兩只老虎,准備刺殺。身旁的旅店僕人勸阻他說:「您看兩只老虎,內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容會因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鬥起來。兩虎相鬥,大者必傷,小者必死。到 那時候,您跟在受傷老虎的後面刺殺傷虎,就能一舉得到刺殺兩頭老虎的美名。」卞莊子覺得小僮說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❺ 兩敗俱傷 古文翻譯

卞莊子發抄現兩只老虎,准備刺殺。身旁的旅店僕人勸阻他說:「您看兩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會因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鬥起來。兩虎相鬥,大者必傷,小者必死。到
那時候,您跟在受傷老虎的後面刺殺傷虎,就能一舉得到刺殺兩頭老虎的美名。」卞莊子覺得小僮說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過了一會兒,兩只老虎果然為了爭肉,嘶咬扭打起來,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傷。卞莊子,揮劍跟在受傷老虎的後面刺殺傷虎,果然不費吹灰之力,就刺死傷虎,一舉獲得兩虎的名聲。

❻ 古文在線翻譯:《兩敗俱傷》

卞莊子發現兩只老虎抄,准備刺殺。身旁的旅店僕人勸阻他說:「您看兩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會因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鬥起來。兩虎相鬥,大者必傷,小者必死。到 那時候,您跟在受傷老虎的後面刺殺傷虎,就能一舉得到刺殺兩頭老虎的美名。」卞莊子覺得小僮說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❼ 兩敗俱傷文言文,選自戰國策齊策

《戰國策·齊策一》原譯文對照版楚威王戰勝於徐州原文:楚威王戰勝於徐州,欲逐嬰子於齊。嬰子恐,張丑謂楚王曰:「王戰勝於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於國,百姓為之用。嬰子不善,而用申縳。申縳者,大臣是百姓弗為用,故王勝之也。今嬰子逐,盼子必用。復整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也。」楚王因弗逐。
譯文:楚威王在徐州戰勝了齊國,想要齊國驅逐田嬰。田嬰畏懼。齊臣張丑為田嬰對楚王說:「大王在徐州取得了勝利,是因為田盼不被齊將任用的緣故。田盼為國家建立了功勛,百姓都為他效力。田嬰與田盼不和,齊國不任用田盼,而任用齊將申縛,申縛是田嬰的親信,可是人民不願為他效力,所以大王在徐州才戰勝了申縛。如果您要齊國驅逐田嬰,田盼必然會被任用。田盼如果被任用,就會整頓他的軍隊而與大王對抗,這必然不利於您。」因此,楚威王就放棄了要齊國驅逐田嬰的打算。
齊將封田嬰於薛
原文:齊將封田嬰於薛。楚王聞之,大怒,將伐齊。齊王有輟志。公孫閈曰:「封之成與不,非在齊也,又將在楚。閈說楚王,令其欲封公也又甚於齊。」嬰子曰:「願委之於子。」
公孫閈為謂楚王曰:「魯、宋事楚而齊不事者,齊大而魯、宋小。王獨利魯、宋之小,不惡齊大何也?夫齊削地而封田嬰是其所以弱也。願勿止。」楚王曰:「善。」因不止。
譯文:齊王將要封賞田嬰於薛邑。楚王聽說後十分惱怒,准備出兵攻齊。齊王有意放棄封賞田嬰。公孫對田嬰說:「您是否封賞得成,關鍵不在齊國,還在楚國。待我去說服楚王,讓他比齊王更想封賞您。」田嬰說:「我就把這件事委託給您吧。」
公孫為田嬰對楚王說:「魯、宋兩國討好楚國,而齊國卻不討好楚國,這是因為齊國強大,魯、宋弱小的緣故,大王為什麼偏偏只看到弱小的魯、宋之利,卻不擔心齊國強大呢?齊國給田嬰封地,將使他勢力漸漸擴大,以致權傾國君,這是使齊國弱小的做法,希望您不要去阻止。」楚王說:「好。」因此就放棄了阻止齊國封賞田嬰的打算。
邯鄲之難
原文:邯鄲之難,趙求救於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鄲,其於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於邯鄲之郊。」段干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譯文:趙都邯鄲被魏軍圍困,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即田侯)召集大臣共同商議,他問道:「救趙和不救趙哪個好些呢?」相國鄒忌說:「不如不去救趙。」段干綸說:「不救趙,則對我們將不利。」威王問:「為什麼?」段干綸回答說:「讓魏國吞並了邯鄲,這對我們齊國又有什麼好處呢?」齊威王說:「好。」於是出兵救趙,下令「駐軍於邯鄲郊外。」段干綸說:「我所說的救趙有利或不利,並不是指直接出兵邯鄲。解救邯鄲之圍,如果駐軍於邯鄲交外,趙、魏兩國就會定會休戰,這樣,趙國既不會被魏國打敗,魏國也保全了實力。所以,不如出兵南下,進攻魏國的襄陵,使魏軍南北都疲於奔命。若邯鄲被魏軍攻克,我軍就趁魏軍疲憊之際去攻擊魏軍。這樣,趙軍雖被魏軍打敗,但魏軍又被我軍乘機攻擊而削弱。」威王說:「好。」於是出兵南下進攻襄陵,七月,邯鄲被魏軍攻克,齊軍趁魏軍疲憊之際加緊攻擊,大敗魏軍於桂陵。
南梁之難
原文:南梁之難,韓氏請救於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早救之,孰與晚救之便?」張丐對曰:「晚救之,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不可。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韓而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夫魏有破韓之芝,韓見且亡,必東訴於齊。我因陰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國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乃陰告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專有七國,五戰五不勝,東訴於齊,齊因起兵擊魏,大破之馬陵。魏破韓弱,韓、魏之君因田嬰北面而朝田侯。
譯文:魏國進攻韓國的南梁,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共同商議,他說:「早救韓與晚救韓,到底那種做法有利呢?」張丐回答說:「如果晚救韓,韓國必將轉而投靠魏國,不如早救韓。」田臣思說:「不行,韓、魏之兵還未疲憊,我們出兵救韓,這等於我們代替韓軍去遭受魏軍的攻擊,反會使我們受韓國的控制。況且魏國存心要滅掉楚國,韓國眼看自己將要被滅,一定會求訴於齊國,我們就秘密地和韓國結為友好,慢慢地等待魏軍疲憊。這樣,齊國就可以舉足輕重,利可以得,名可以尊了。」威王說:「好。」就秘密和韓國使臣結為友好,讓他返國。
韓國自恃有劉國援助,和魏國五戰而五不勝,就求訴於齊國,齊國於是出兵進攻魏國,大敗魏軍於馬陵。這時魏國損兵折將,而韓國因為與魏國多次激戰,也被削弱,因此,韓、魏兩國的君主都通過相國田嬰來朝拜齊威王。
成侯鄒忌為齊相
原文: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為將,不相說。公孫閈謂鄒忌曰:「共何不為王謀伐魏?勝,則是君之謀也,君可以有功;戰不勝,田忌不進,戰而不死,曲撓而誅。」鄒忌以為然,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役三戰三勝,鄒忌以告公孫閈,公孫閈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為人卜者,亦驗其辭於王前。田忌遂走。
譯文:成侯鄒忌擔任齊相,田忌任將軍,二人不和。公孫 對鄒忌說:「您為何不替大王出主意去進攻魏國呢?如果戰勝了,因為這是您出的主意;就可以立功;如果戰敗了,田忌僥幸不死在戰場上,也得以避敵敗逃之罪處死。」鄒忌表示贊同。就建議齊王派田忌攻魏。
田忌三戰三勝。鄒忌把這事告訴了公孫 ,公孫 就派人拿了十金到集市上去算卦,公開說:「我是田忌的部下,我們三戰三勝,威震天下,想要做一番大事業,特來算算卦,看看是吉還是凶。」當算卦的人走出來時,就叫人把算卦的抓了起來,帶到大王面前去做證人,證明剛才來算卦的人所說的話,於是田忌只好逃離齊國。
田忌為齊將
原文:田忌為齊將,系梁太子申,禽烹涓。孫子謂田忌曰:「將軍可以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孫子曰:「將軍無解兵而入齊。使彼罷弊於先弱守於部。主者,循軼之途也,鎋擊摩車而相過。使彼罷弊先弱守於主,必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然後背太山,左濟,右天唐,軍重踵高宛,使輕車銳騎沖雍門。若是,則齊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則將軍不得入於齊矣。」田忌不聽,果不入齊。
譯文:田忌擔任齊將,俘虜了魏太子申,擒獲了魏將龐涓,孫臏對田忌說:「將軍有意做一番大事嗎?」田忌說:「該怎麼說呢?」孫臏說:「將軍最好是不要解除武裝返回齊國,而讓那些疲憊老弱的士兵來把守「主」這個地方。「主」地的道路狹窄,車輛只能依次通行,碰撞摩擦而過。如果讓那些疲憊老弱的士兵把守「主」地,定能以一當十,以十當百,以百當千。然後,將軍背靠太山,左有濟水,右有距防。輜重直達高宛,只需輕車戰馬就可以直沖齊都臨淄的雍門。如此,齊國的君主就可由將軍掌握決定了,而成侯鄒忌必定逃跑。否則,將軍就回不了齊國。」田忌沒有聽從,果然未能返回齊國。
田忌亡齊而之楚
原文:田忌亡齊而之楚,鄒忌代之相。齊恐田忌欲以楚權復於齊,杜赫曰:「臣請為留楚。」謂楚王曰:「鄒解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權復於齊也。王不如封田忌於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齊也,鄒忌以齊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復於齊,必以齊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於江南。
譯文:齊將田忌從齊國逃奔到楚國,齊相鄒忌擔心田忌憑借楚國的勢力再返回齊國。說客杜赫對鄒忌說:「我願為您把田忌留在楚國。」杜赫便去對楚王說:「鄒忌之所以和楚國不友好,是因為他擔心田忌憑借楚國的勢力再返回齊國。大王不如把楚地江南封賞給田忌,以表明田忌不打算返回齊國。鄒忌便一定會和楚國很友好。田忌是個逃亡在外的人,他現在得到了封地,一定會感激大王,如果將來他能返回齊國,也一定會使齊國和楚國很友好。這就是利用田忌、鄒忌二人的矛盾,有利於楚國的辦法。」楚王聽了杜赫的話,果然把江南封給了田忌。
鄒忌事宣王
原文:鄒忌事宣王,仕人眾。宣王不悅。晏首貴使仕人寡,王悅之。鄒忌謂宣王曰:「忌聞以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進仕者,以幾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譯文:鄒忌是齊宣王的臣子,他推薦了很多私人,讓他們任職,宣王不高興。」晏首是齊王的公族,推薦的人卻不多,宣王很高興。鄒忌便對宣王說:「我聽說:『家裡有一個孝子,不如有五個孝子。』現在晏首才推薦了幾個賢人呢?」宣王因此認為晏首是堵塞了薦賢之路。
鄒忌修八尺有餘
原文:鄒忌修八尺有餘,身體昳i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被徐公,七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內因?」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上,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及,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譯文:鄒忌身高六尺有餘,儀表俊美,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對著鏡子端詳,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徐公比,誰美?」妻子說:「您太美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比,誰美?」妾說:「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來了一位客人,坐下交談時,他就問客人說:「我和徐公比,誰美?」客人回答說:「徐公可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端詳一番,自認為不如徐公,又對著鏡子照了照,覺得相差很遠。晚上,睡在床上,心裡琢磨著,認識到:「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她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人有求於我。」
於是,他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偏愛我,我的妾割怕我,我的客人有求於我,他們便都說我比徐公美。現在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個城邑,嬪妃、近臣都偏愛大王;朝廷大臣都害怕大王;全國人民都有求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受蒙蔽實在太深了。」威王說:「好。」於是下令:「文武大臣,官吏百姓,能當面指出我的錯誤的,給上賞;書面提出勸諫的,給中賞;在大庭廣眾之中議論批評我,傳到我耳朵里的,給下賞。
命令剛剛宣布,文武百官紛紛前來提出批評意見,好象市場和廟會那樣擁擠。幾個月以後,有時偶爾有人來提意見。過了一年,雖然想提意見,但是也提不出什麼了。燕、趙、韓、魏四國聽到這種情況,都來朝拜齊國,這就是所謂:身在朝廷,修明國內政治,不用出兵,就能戰勝敵國,使別國臣服。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
原文: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之。與秦交和而舍,使者數相往來,章子為變其徽章,以雜秦軍。候者言章子以齊入秦,威王不應。頃之間,候者復言章子以齊兵降秦,威王不應。而此者三。有司請曰:「言章左之敗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發將而擊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為擊之!」
頃間,言齊兵大勝,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左之母啟得罪其父,其父殺之而賣馬棧之下。吾使者章子將也,勉之曰:『夫子之強,全兵而還,必更葬將軍之母。』對曰:「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啟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為人子而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
譯文:秦國借道韓、魏去進攻齊國,齊威王派匡章(即章子)率兵迎擊秦軍。與秦軍對壘,雙方各有使節互相交往。匡章便更改了旗幟,讓士兵另換號衣,冒充秦軍,混入秦軍之中。齊國的偵察人員不知匡章之意,報告說:「匡章讓齊兵投降了秦軍。」齊威王聽了,不予理睬。過了不久,偵察人員又報告說:「匡章讓齊兵投降了秦軍。」齊威王聽了,還是不予理睬。就這樣,一連三次。有關的軍吏請示說:「說匡章已叛變投敵的人,都異口同聲,大王為何不派大將軍去討伐呢?」威王說:「這就充分說明匡章不會叛變投敵,又為何要去討伐呢?」
過了不久,有報告說:「齊軍大勝,秦軍大敗。」於是,秦王向齊王俯首稱作「西藩之臣」請求恕罪。左右大臣都說:「大王為什麼會知道匡章不會叛變投敵的呢?」威王說:「匡章的母親啟,得罪了他的父親,匡章的父親殺了她,就埋在馬棧下面。我派遣匡章率兵迎擊秦軍,勉勵他說:『您如果打了勝仗,全軍返還,我一定為將軍的母親遷葬。』匡章說:『我並不是不能為我母親遷葬。我的母親啟得罪了我父親,被我父親所殺,埋在馬棧之下。我父親未能讓我遷葬,就去世了。我沒有得到父親的指示,就遷葬母親,這乃是對死去父親的欺騙。所以,我不敢遷葬。』作為人子都不敢欺騙死去的父親,那末作為人臣又怎敢欺騙活著的國君呢。
楚將伐齊
原文:楚將伐齊,魯親之,齊王患之。張丐曰:「臣請令魯中立。」乃為齊見魯君。乃為齊見魯君。魯君曰:「齊王懼乎?」曰:「非臣所知也,臣來吊足下。」魯君曰:「何吊?」曰:「君之謀過矣。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何故也?」魯君曰:「子以齊、楚為孰勝哉?」對曰:「鬼且不知也。」「然則子何以吊寡人?」曰:「齊,楚之權敵也,不用有魯與無魯,足下豈若令眾而合二國之後哉!楚大勝齊,其良士選卒必殪,其餘兵足以待天下;齊為勝,其良士選卒以殪。而君以魯眾合戰勝後,此其為德也亦大矣,其見恩德亦其大也。」魯君以為然,身退師。
譯文:楚國將要進攻齊國,而魯國與楚國親善,齊王為此擔憂。張丐對齊王說:「我可以讓魯國保持中立。」於是張丐為齊王去見魯君。魯君說:「齊王是害怕了嗎?」張丐說:「這個我不了解;我是來哀掉您的。」魯君說:「哀掉我做什麼?」張丐說:「您的主意打錯了。您不去幫助戰勝者,而去幫助失敗者,這是為什麼呢?魯君說:「您以為齊、楚兩國誰可以獲勝呢?」張丐說:「鬼者不知道。」那末,您為什麼哀掉我呢?」張丐說:「齊、楚兩國勢均力敵,並不是因為是否有魯國參與,就有什麼變化。您何不靜觀兩國相鬥,等有了勝負結果以後,再決定行動,這樣不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兵力了嗎?如果楚國戰勝齊國,楚國精兵銳卒必定都會戰死,剩下的士卒便不能抵禦其他諸侯;如果齊國戰勝楚國,齊國精兵銳卒也必定都會戰死,這時,您出兵援助戰勝者,定將大有收獲,他們也將非常感激您的援助。」魯君聽了以後,覺得很對。於是立即撤兵。
秦伐魏
原文:秦伐魏,陳軫合三晉而東謂齊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強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罷弱,而兩歸其國於秦,此臣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處理;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梁之目未嘗干,而齊民獨不也,非齊親而韓、梁疏也,齊遠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裡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難免而孤楚、韓、梁,北向而孤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孰慮之!
「今三晉已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此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後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誰、秦構難,三晉怒齊不與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齊王敬諾,果以兵合於三晉。
譯文:秦國攻打魏國,陳軫聯絡趙、魏、韓三國組成聯合陣線,然後再去齊國,對齊王說:「古代王者出兵討伐,目的是匡正天下,建立功業,以利於後世。現在齊、楚、燕、趙、魏、韓六國互相激烈地攻打,這是不能建立功業,流傳美名的,正好可以增強秦國,削弱自己,決不是六國的上策。真正能顛覆六國的,只有強秦。六國不去擔心強秦,卻互相攻打,彼此削弱,以致兩敗俱傷,使秦國坐享漁人之利,這是我深為山東六國所憂慮的。諸侯為了秦國,互相殘殺,可是秦國竟連一把刀子也不出;諸侯為了秦國,互相煎熬,可是秦國竟不拿出一把柴禾。為什麼秦國就那樣聰明,而山東六國就這樣愚蠢呢?希望大王深思熟慮。
「古代五帝、三王、五霸,他們出兵討伐,是討伐昏庸無道之君。現在秦國出兵討伐諸侯,卻不是這樣,它必然是倒行逆施,違反古道。諸侯之君必受辱而死,百姓必被俘而亡。韓、魏民眾屢遭兵禍,人們為死亡的戰士深感哀痛,眼淚從未乾過,難道齊國就不會步韓、魏的後塵嗎?並不因為秦國與齊國關系密切,與韓、魏關系疏近,它才攻打韓、魏,而是因為秦國距離齊國遙遠,距離韓、魏貼近。現在齊國與秦國的距離就要拉近了!秦國想要進攻魏國的絳、安邑,他佔領了絳、安邑兩地之後,往東直指黃河,那就會以東河為表,以西為里,佔領東河與西河廣闊之地,作為後方,向東進發,去攻打齊國,齊國被兼並後,秦國的領土就會一直延伸到東海邊上。這樣,南邊將使楚、韓、魏孤立,北邊將使燕、趙孤立,如果南、北不能呼應,齊國就會一籌莫展,無可奈何。希望大王深思熟慮!
「現在趙、魏、韓已經組成聯合陣線,恢復了兄弟友好關系,派出了精銳部隊駐扎在絳、安邑,這是千秋萬世的長遠大計。齊國如果不立刻派出精銳部隊與三國聯合,必有後患。趙、魏、韓三國如果聯合,秦國必然不敢攻打魏國,而一定會南下進攻楚國。楚、秦交戰之後,趙、魏、韓怨恨齊國不與他們聯合,必然會進攻齊國。這就是我所說的齊國必有後患。您倒不如迅速派兵與趙、魏、韓三國聯合。」
齊王說:「敬從您的指教。」果真派兵與趙、魏、韓三國聯合。
蘇秦為趙合從
原文: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曰:「齊南有太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齊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齊車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錐矢,戰如雷電,解若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太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殺遠縣,而臨淄之卒,固以二十一萬矣。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斗基因、走犬、六博、蹋踘者;臨淄之途,車聲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夫以大王之賢是齊之強,天下不能當。今乃西面事秦,竊為大王羞之。
「且夫韓、魏之所以畏秦者,以與秦接界也。兵出而向當,不至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
「今秦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至闈陽晉之道,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百人守險,千人不能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虛猲,高躍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固願大王少留計。」
齊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趙王之教詔之,敬奉社稷以從。」
譯文:蘇秦為趙國組織合縱聯盟,勸齊威王說:「齊國南有太山,東有琅琊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這是人們所說的固若金湯之國啊。齊國領地方圓兩千里,戰士有數十萬,糧食堆積如山,全軍訓練有素,調動迅速,快如飛箭,作戰聲威,勢如雷電,分散變動,疾如風雨。即使發生戰事,敵人也從未越過太山,橫跨清河,渡過渤海。齊都臨淄有七萬戶,依我猜測,根據最低標准估計,每戶有三個男子,三七就二十一萬人,不必調遣遠地的兵力,就憑臨淄的十卒也有二十一萬。臨淄的百姓十分富裕殷實,人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斗雞賽狗,下棋賽救,盛況空前,而街道上,車輛絡繹不絕,互相碰撞,行人擁擠,挨肩擦背,連起衣襟,可成帷幔,接起衣袖,可成幕帳,揮灑汗水,可成大雨,家庭殷富,意志高昂,象大王這樣賢能,齊國這樣強大,天下無可匹敵,現在卻要向秦國卑躬屈膝,我真為大王感到慚愧。
「而且韓、魏之所以害怕秦國,是因為與秦國接壤。出兵相抗,不到十天,勝敗存亡的結局就可以決定。韓、魏如果戰勝了秦國,兵力就將損失過半,國境也不能固守;如果不能戰勝秦國,滅亡之禍就要臨頭。這就是韓、魏之所以要與秦國作戰,而不願向秦國卑躬屈膝的原因。
「現在秦國進攻齊國就不是這樣,韓、魏兩國可以抄秦國的後路,而秦國通過衛國的陽晉,經過亢父地方的關險,那兒車子不能並進,馬匹不能並行百人把過,千人也休想通過。秦國雖想深入齊境,可是總有後顧之憂,提心吊膽,生怕韓、魏從後面襲擊。所以才虛張聲勢,藉以威脅,裝腔作勢,又不敢前進。如此看來,秦國並不能損傷齊國,這已十分清楚。不深刻考慮到秦國對齊國無可奈何這一事實,卻只想向秦國卑躬屈膝,這是群臣謀劃的錯誤。現在既可以避免向秦國卑躬屈膝的醜名,而又能獲得強國的實惠,我希望大王稍加留意,再加仔細考慮。」
齊王說:「我辦事無能。現在您把趙王的旨意告訴我,我完全同意參加合縱聯盟。
張儀為秦連橫說齊王
原文:張儀為秦連橫齊王曰:「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無過齊者。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說而不顧萬世之利。從人說大王者,必謂齊西有強趙,南有韓、魏,負海之國也,地廣人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我何!大王覽其說,而不察其至實。
「夫從人朋黨比周,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雖有勝名而有亡之實,是何故也?齊大而魯小。今趙之與秦也,猶齊之於魯也。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雖有勝秦之名,而國破矣!是何故也?秦強而趙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婦,為昆弟之國;韓獻移陽,魏效河外,趙入朝澠池,割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韓、魏攻齊之南地,悉趙涉河關,指扌專關,臨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熟計之。」
齊王曰:「齊僻鄰隱居,托於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請奉社稷以事秦。」獻魚鹽之地三百於秦也。
譯文:張儀為秦國組織連橫陣線,游說齊王,說:「天下強國沒有哪一國能超過齊國,朝廷大臣、宗室貴族,勢眾而富有,也沒有那一國能超過齊國。可是,給大王出謀劃策的人,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顧及萬世的長遠利益。主張合縱政策的人游說大王,他們一定會說:「齊國西有強趙,南有韓、魏,是一個靠海的國家,地廣人眾,兵強士勇,即使有一百個秦國,對我們也沒有辦法。』大王只欣賞他們的一番游說之辭,而不去考察實際效果。
「主張合縱聯盟的人,他們相互勾結,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無不宣傳合縱聯盟的優越可行。我聽說,齊國與魯國三次交戰,魯國雖三次取勝,可是魯國卻處境危險,而亡國之禍接踵而來,雖然名義上勝利了,卻有實際的滅國之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齊國大而魯國小。現在趙國跟秦國就相當於魯國跟齊國。秦、趙戰於黃河,漳水之間,兩次交戰,兩次趙國都戰勝秦國;戰於番吾,兩次交戰,兩次都戰勝秦國。趙國四次作戰之後,損兵數十萬,僅僅保住國都邯鄲。即使有戰勝秦國之名,可是國家卻遭到了嚴重的損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秦國強而趙國弱。現在,秦國嫁女,楚國娶婦,兩國結為兄弟之國。韓國獻出宜陽,魏國獻出河外,趙國在邑池朝秦,獻出河間,向秦國表示友好,大王如果不向秦國表示友好,秦國就會迫使韓、魏從南面進攻齊國,趙國就動員全國大軍渡過清河漳水,直指博關,而臨淄、即墨就不會為大王所有了。齊國一旦遭到進攻,那時想要向秦國表示友好,也就不可能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慮啊!」
齊王說:「齊國地處邊遠鄙陋,寄居於東海之上,從來也不懂得如何為國家的長遠利益深謀遠慮,現在幸蒙貴客教導,我同意與秦國結為友好。」於是給秦國獻出了魚鹽之地三百里。

❽ 《初中新課標閱讀--文言文課外拓展訓練》7年級其中"二技致富" "蘇代止趙王伐燕"

第一題C
第二題 者:以 …… 為生的人 矣:啊 其:他 乃:原來
第三題 修完後,賞給他一專筆酬金。
第四題 諷刺了屬諷刺沒有遠見的人,以一些偶然的事情來看待事物。
第五題 好運不可能一生相伴,要生活還得有一技之長。

❾ 《兩敗俱傷》文言文翻譯 跪求!!

原文:
王不聞夫管與之說乎?有兩虎爭人而斗者,管莊子將刺之④,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齊、楚今戰,戰必敗。敗,王起兵救之,有救齊之利,而無伐楚之害。計聽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也。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⑤。」

翻譯:
大王您不曾聽到過管與的言論嗎?有兩只老虎因搶著吃一人而搏鬥,卞莊子要去刺殺它們,管與制止他說:「老虎是一種貪婪殘暴的動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現在兩只虎因爭一人而搏鬥,小老虎一定會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負傷。你只需等待時機去刺殺負傷的老虎,那可是一舉而能獲得兩只老虎的了。沒有付出刺殺一隻老虎的勞力,卻有刺死兩只老虎的美名。』現在齊、楚兩國交戰,交戰雙方必定有一方失敗。一方失敗,大王就可以出兵去救助,這樣,能佔有救助齊國的好處,而不會有討伐楚國的壞處。能謀善斷又能預知事情發展的順利與不順利,只有大王您能做到。謀略,是辦事的根本;決斷,是存亡的關鍵。謀略錯了而決斷又出現過失,能取得國家的是太少了。所以說:『反復計謀的很難出現錯誤,決斷不失本末的也難以出現混亂。』」

❿ 兩敗俱傷的文言文解釋

解釋
敗:失敗;俱:全。斗爭雙方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含貶義。
出處
宋·汪應辰《文定集·答梁子鋪》:「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為敵,終於兩敗俱傷,而國隨以亡。」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