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太難
第一:
要上好科學課,首先就要對此課程有個清晰的認識。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
主要任務是引領學生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
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新課程標准裡面也明確提出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 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 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第二:
通過以上對科學課程的認識,現在我們就以此為依據,給大家說一些科學課程贊美進行。
在導入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些跟生活相關的問題進行導入,因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嘛,比如說磁鐵的兩極那課,就可以選擇一個生活問題:老師有一塊硬幣掉到沙發底下了,該怎樣拿出來呢?
學生憑借生活經驗知道吸鐵石,此時就可以順勢引入到新課的學習,研究磁鐵。
還可以用一些諺語來導入,比如說有趣的食物鏈那課, 一開始就可以問學生:螳螂補蟬黃雀在後,這句話里有一個什麼樣的關系,大家畫一畫。這是導入,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從而引發學生的星期進入新課的學習。
下面到了新課講授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其實最主要的是老師作為一個引導者教會學生如何去探究科學課程,首先在講解的過程中注重方法的傳授。
比如說在多樣的岩 石這一課中,在新課講授環節,面對探究岩石,老師一開始可以先詢問學生,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觀察岩石呢?引導學生說出用手摸,眼睛看,鼻子聞這樣方 法,然後再繼續追問,那用這些觀察岩石的哪些方面呢?
那通過上面的答案,學生也不難回答出觀察顏色,形狀,聞氣味,摸光滑還是粗糙,軟硬度等。其次教會學生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科學思想。
比如說空氣存在的那一課,一開始可以通過一些現象讓學生可以猜想到空氣在我們周圍,但是此時老師就可以順勢引導說,光有猜想還不行,我們還需要想方法去證明才行。
然後就引導學習去設計實驗證明空氣的存在。也就是說其實新課教學更加註重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從而培養他們的科學思想。在鞏固提高環節,就是對於課堂的一個升華,可以設置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也可以去升華一些情感態度價值觀,比如空氣的存在 這顆課,在最後講完空氣的存在,可以給學生看看現在生活中的空氣質量情況,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應該去做一個環保使者,使他們從小就樹立一個環保意識。
綜上所述,要上好科學課,一定要很清晰其設置這個課程的本質所在,這樣才能使得所上課程存在其價值意義。
⑵ 教師資格證面試,小學科學這么科是不是就是思想品德,和科學相比哪個好考
⑶ 小學科學老師難考嗎
小學科學課
就是簡單的生活常識
但包括了物理,生物,化學,天文等等,
如果平時愛讀書,積累,沒問題
⑷ 為什麼小學生的科學都考的很差
科學考得差,不是因為他們太笨,而是因為科學課在小學不是主科,不會影響升學,所以孩子,家長這些都不重視這個科目,基本上上課後就不再翻書,成績當然不好了。
⑸ 福建省小學科學教師招考會不會難啊,有沒有考過廈門小學科學老師的教一下該怎麼准備呢
那種收的人多,幾率大就考哪個,沒有什麼好糾結的
⑹ 請問,小學科學編制難考嗎
我們這邊還是比較難考的,不過也不單單是小學科學難考,好像除了幼兒園教師簡單點,其他都難考的。
⑺ 怎樣學好小學科學
小學生如何學好科學
首先,我認為每位同學要想學好科學必須具備三種良好的心態:一是決心,一定要學好科學。二是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科學。三是恆心,持之以恆、不懈的努力。每位同學如果具備了這三種良好的心態,科學一定能學好。學好科學的一些具體做法。
1. 養成預習的習慣。
對當天要學的內容最好在前一天預習一遍,那麼怎樣才算預習到位呢?預習時除了了解課本內容中的基本知識、重點與難點做到心中有數外,還可思考一下課本上「想一想」、「討論」、「實驗探究」等部分的問題。如果還能提出一些有疑惑的問題,第二天帶著問題聽課,那麼課堂聽課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2. 課堂學習要養成「三勤」的習慣。
課堂是我們學習的主戰場,是學習的核心,在課堂上同學們一定要做到「三勤」:勤動腦、勤動嘴、勤動手。
勤動腦:上課專心聽講,緊跟老師思路,不開小差,積極主動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勤動嘴:多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並向老師多提問,同學之間多討論。
勤動手:這一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點上課時及時快速地做好課堂筆記,記下重點、要點、難點,容易忘記點,以及對老師講的一些拓展知識和典型例題,最好也能及時記下來,便於課後復習鞏固。二是對老師課堂上做演示實驗,一定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在學生實驗課以及課外要養成勤動手的習慣。親自完成有關的實驗,不僅可以培養動手能力,感受科學實驗的樂趣,還可以促進同學們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加深對實驗內容和所學相關知識的理解。
一些初淺看法,更具體更有效的方法需要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探索總結,只要同學們能主動培養自己學習科學濃厚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相信大家通過努力科學學科一定能夠學好。
⑻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教育
良好的教學秩序需要教師的用心經營。就目前科學課的課堂教學現實而言,教師要堅持「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和「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這兩條教學基本原則,在具體的教學細節上加強對學生常規學習行為習慣和科學學習方式的指導,努力做到讓學生「活」而不「亂」,讓課堂「動」而不「鬧」。
一、有人考察過國外的小學科學教學,他們發現兒童上科學課時總是很安靜,說話聲很小,這既是個人素養的良好表現,也反映了教學狀態之有序。難道我們的兒童天生是個吵鬧者?其實不然,他們小時候也會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擺弄玩具,也會用半天時間痴迷地看小螞蟻爬動……浸泡在科學的世界中樂此不彼。回歸安靜,表面上看只是強調了教學秩序在「聲音」這一維度上的表現,有的人甚至會批評安靜的課堂背後隱喻著「思維的停滯和情感的冷漠」,但我們同樣難以想像,在高分貝的環境中學生保持思維的連貫性和情感意志的理性。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安靜沉穩的心態有利於孩子提升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他們天生是個探究者,是個傾聽者。說得嚴重些,正是我們的教學把他們變成了一個個會吵會鬧的無蠻嬰孩。值得注意的是,回歸安靜的課堂與重返死氣沉沉的課堂是完全是兩回事。
二、「有序」與「和諧」無疑是相近的兩個詞。課堂做到了和諧自然也就有序,之所以無序,正是因為課堂中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不懂謙讓,不肯傾聽,不願順從……,這些現象多了,教學秩序便無法保證,更別談教學的靈動性和流暢性了。孩子的個性的確需要尊重,只是不要讓它演變成培植自我主義的溫床。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如果不能夠得到有效地約束,合作、溝通、交流、評價都陷於形式,甚至連形式也很難堪實現。表現欲強固然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徵,但如果不加以調訓則更不利於他們日後的學習和心理成長。「調則和諧,放則滋生」,教學中合理的感化和引導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其長遠價值不言而喻。
三、有思維的課堂總是讓人感覺上去很有品質和力量。相反,缺少了思維彌漫的課堂,不管教學設計有多麼精巧,感覺上去總覺得缺少了一股「精氣神」。當學生忙於思維的時候,還有誰會去擔心教學秩序的問題呢?特級教師與普通教師所執教的科學課,其最大的特質就在於能夠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靈,不斷地推動他們去思考和聯想。也許他們的教學手段是如此的傳統無奇,又或許他們為學生准備的器材很平常,但他們卻總能在教學的不經意間暗置玄機,在一波又一波地探究與設問中把學生引向最終的目的地。有一點是應當明確的: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並不是越多越好,也並不是越熱鬧越好,在活動中最好能有思維上的訓練參插其中,這樣的科學課才顯得有份量。
四、不管是以前的自然課,還是現在的科學課,只要教師說一聲開始實驗,用不了一秒種,我們的學生便會一站而起,簇擁一團,這似乎成了這門學科無法擺脫的鮮明印記。很多教師對於出現這種情形都無計可施,自然也只能由學生去「自主探究」了。甚至有人說:「只要學生有興趣,上桌子也不要緊。」此話過矣!現在的問題不是扶植學生的興趣,而恰恰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學生對探究活動的高度熱情。勿須諱言,學生過度強烈的參與意識所帶來的已不再是探究價值的提升,相反已經拖滯了科學學習的效率。」
⑼ 有關小學科學的問題~~~~~
1風大,有翅的昆蟲飛不起來,要不都被吹到海裡面淹死了,那些翅膀短小的反回而能活下答來。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2 那些和膚色和周圍壞境的顏色比較相近的不容易被鳥類發現,也就是話有保護色的
3不知道
4能,應為小海龜剛出殼到爬到海裡面那一段是海龜一生中第一個考驗,這時有很多天敵都在旁邊觀望,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其它動物的食物。所以那些體質比較弱小的海龜在路上就被汰退了,成為其了別的動物的食物。這正反應了達爾文的優勝劣退的自然選擇原剛
5應為鳥的許多生理方面和爬行動物很相像,特別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
6 應為不同的地層代表不同的時期,而不同的時期的生物種類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地層化石的種類當然不同了
你這些問題可真夠難的,現在的小學不會學得這么難吧
、可憐的小學生。還好早出生幾年,呵呵
⑽ 小學的科學課程,小朋友覺得難,有什麼有效的
小學科學之所以難,是因為實驗,多做實驗,看相關的視頻即可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