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技創新活動
⑴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
一、充分利用農村環境的自然資源
讓學生感受自然環境中的科學,知道科學就在自己身邊。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我校雖然是鎮的中心小學,但其實大部分學生都是農村的孩子,他們的知識面不廣,但活潑好動,求知慾極強,對什麼新鮮的事物都感興趣。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結合授課內容通過開展小種植、小養殖、小觀察,通過一個個小猜想、小實驗,引導學生走進科學的殿堂,去探索科學的奧妙。不僅如此我還將課堂進行延伸,有意識要求孩子們在課余時間搜集資料、動手製作,動腦總結等探究活動,教會學生運用科學思維方法,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能力,通過觀察、分析揭示事物本質,探求成功之路,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創造性活動,在活動中發展和培養創造性的個性特徵,促進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形成,促進德育發展。培養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世界。在這片天地里有無數的自然現象和科學秘密等著孩子們去探索,去發現。他們會感受到他們生活在一個不平凡的地方。他們天生所具有的好奇心會在你的點撥下發芽。
二、鼓勵創新,活動思路
科學新課標指出:「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從中可以看出,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教育觀已被社會廣泛認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是基礎、是物質准備,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適應小學生創造教育的開展,同時也是創造學理論不應忽視的一個焦點。創新能力是青少年學生文化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一個科技輔導員應十分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就是不拘限於已有的結論和見解,而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新結論和見解或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學生的這種能力需要教師和輔導員大膽地鼓勵與支持,發現學生有這樣的潛質,要精心加以保護,並及時予以誘導。另外,鼓勵學生提問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法。記得有一位大教育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意思大概是說,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技巧,這樣,學生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就不用一味地依賴於老師了。所以,作為一名科技輔導員,要想讓學生能在科學知識的海洋里遨遊,就要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能力,讓學生有能力去自己接觸、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像能力等,科技活動中小實驗、小製作、種植、養殖等形式的活動,又有利用培養學生形成實驗能力和動手能力。這對於他們參加科技活動、及至將來從事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能否取得應有的成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要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往往是靠老師通過多種形式去激發的。學生在學習知識和從事科研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各種疑問和難題,作為科技輔導員,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幫助他們去解決。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他們幼小的心靈總是渴望著認識生活、認識世界,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風雲雨雪,經常出現在他們的身旁,引起他們的遐想,例如在教學蒲公英是怎樣傳播種子時,因為我校所處在的位置在農村,這里的田地有比較多的蒲公英,我並沒有一味地去講,而是因地制宜,讓個別學生帶著全體學生去到學校附近有較多蒲公英的地方,讓學生近距離地觀察蒲公英是怎樣傳播種子的。通過實地去觀察,讓學生更接近科學的領域,從而更容易對科學知識產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和最大的動能,有了興趣才能發揮無窮的力量,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我在指導學生探索狗的鼻子為什麼會經常濕時,起初,我們毫無頭緒,找了許多資料,詢問了許多人,而且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但都沒有找到答案。但由於孩子對科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興趣就成為了一種動力,驅使他們為了弄明白這個原因而進行不斷的求索,探知。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的努力,終於找出了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保護和利用學生的潛在興趣,是我們老師在開展創新教學中絕不能忽視的教育藝術和手段。
四、根據個性特點,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基礎各有不同,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在自己的環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個人都會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形成自己的特長。老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愛好特長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現自己某方面的創新才能。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要注意到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何,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既讓學生有充分的表現的機會,又使學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使每個學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創新才能。作為一名科技輔導員,我們有責任與學科教師配合,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致力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讓孩子們感受到科學的魅力,科學無處不在。總之,只要我們按照創新發明的客觀規律,發掘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的求知慾和創新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充分利用各種外部和內部條件,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鼓勵他們創造發明,使他們都能成為我國科技技術現代化的後備人才。
⑵ 小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哪些方面的成長
一、創新意識推動社會的進步
二、科技教師要做創造型教師。要培養富有創新版意識的兒童,必須有權創造型的教師。
三、科技活動進行創新意識培養的內容與策略
創新意識的內容從廣義來看,應該包括發現意識和發明意識兩個方面。發現意識就是有意識地發現新事物新問題。發明意識是指自覺地進行「創造新的事物,首創新的製作方法」的心智活動。
四、科技活動進行創新意識培養的特點:求新、求異、求變、求奇、求巧。
五、科技活動進行創新意識培養的途徑與原則。
科技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科技課、科學課、勞動課等學科的課內知識傳授、技能學習與習慣養成的教育和課外學校、社會開展的各類科技類活動共同來完成的。
⑶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技創新興趣
「開展校外科技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對於學校來說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培養學生的科技興趣,一位偉人曾經說過:興趣是成功的階梯。
⑷ 小學科技創新項目有哪些
(1)利用七巧板設計各類房屋模型、大橋設計模型、交通道路模型內、空中娛樂場所模容型設計、、、、、、(2)利用各類動物會動的原理想像想發明的東西模型、、、、、、(3)利用七巧板製作各類日常用品模型,(3)搜集各類花草的色、形,製作各類花瓶。製作各類生活用品模型。
⑸ 小學生科技創新作品
自動瓶蓋
倒油倒醬油總要兩只手操作。一隻手拿瓶子,另一隻手取下瓶蓋,很不方便。設內計自動瓶蓋,容用一條鐵片,一截鉛絲和一個螺母就可以製成。傾倒油瓶,重力使螺母下垂,自動揪開瓶蓋;油瓶直立,重力使螺母復位,瓶蓋又自動蓋好。這樣,可以騰出一隻手來拿勺子,再也不手忙腳亂了。只要把鉛絲支架松一松,把自動瓶蓋拆下來,然後換上一個瓶塞,就可以到商店買油了。 方便飯菜掛罩,夏天存放飯菜很不方便。放在竹籃里吧,孔大,蒼蠅能爬進去,籃底面積又有限,放不下多少。設計的飯菜掛罩很簡單:用鉛絲彎五個圓盤,用四根結實的線繩連結起來。上面裝掛鉤,外圍用網眼窗紗罩住,搭接處可用尼龍搭扣封住。用時,把掛罩掛起來,把碗放在各層圓盤上。蒼蠅蟑螂都進不去。不用 時,可以折疊存放,不佔地方。
⑹ 如何培養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民族和國家的進步離不開科技創新能力;對於教育來說,更應當把創新能力的培養看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在我國一些大中城市,很多家長和教師已經有了培養孩子創新能力意識甚至找到了方法,今天咱們把目光轉向農村的小學。
首先,分析一下農村小學的現狀,可以從兩個層面來進行分析。先說有利因素,隨著國家普及義務教育的力度加大,農村小學生失學輟學的幾率大大降低。國家對教育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師資力量的不斷完備,促進了學生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再說一下不利因素,一是家庭環境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是很高。二是知識儲備的問題,學生的知識面相對較窄。三是性格方面,思維刻板不活躍,思想壓力較大,缺乏一個寬松愉悅的心態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
根據教育心理學,影響創造性的因素有三點。第一,環境。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影響學生創造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孩子不過分要求,家庭氣氛比較民主,則有利於孩子創造性的培養。第二,智力,研究表明,高智商雖非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可以說是高創造性的必然條件。第三,個性,創造性與個性有互為因果的關系。綜合有關研究,高創造性者一般具備以下個性特徵:具有幽默感,有強烈的抱負和冬季,能夠容忍模糊與錯誤,喜歡幻想,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獨立性。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著手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創新能力。簡要來說就是環境、個性和思維方法。
一、結合農村自然條件給學生創造有利於創造性產生的良好環境。針對農村小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作為教師可以與學生父母多進行溝通,努力讓學生的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適當的幫助家長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做到家訪要正確及時,並要求孩子在場。比如說,一些家長害怕影響孩子學習成績,一般在農忙時節都不願讓孩子參加到勞動中來,其實現在提倡的是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做為家長就可以讓孩子適當的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這樣一方面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參與的樂趣,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體會到一顆一粒都來之不易,無形之中也培養了孩子節儉的美德。在教學當中,教師也應當為學生提供寬松的心理環境,讓學生有一個心理自由的空間,促進學生的認識和情感得到自由的發展。
二、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針對農村小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可以從一下幾點入手。1、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如果不能讓孩子行萬里路來增長見識,那麼也可以讓孩子讀萬卷書來開啟智慧之門,這樣不僅彌補了學生知識面窄的不足,而且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會啟發他們的智慧以及見賢思齊的心理追求。2、保護好奇心和解除對答錯問題時的恐懼心理。當孩子面臨問題情境時不要因為孩子的無知或不解而予以否定或譏諷,應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探索或創新,並對於提出超常見解者給與表揚或獎勵。3、農村小學教育應正視音體美的教育。據我的了解和觀察,在一些學校,雖然國家已經為其配備了音體美老師,但是一些學校並未合理利用這些教師資源。音體美的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基本的審美意識和美好的情操,開發學生右腦提高想像力和創造性的發揮,甚至還能使學生的性格朝向好的方向發展。音體美的教育在我國大中城市已經得到了重視,在農村小學更應得到普及和發展,力爭解除文理課佔用音體美課的現象。
三、有意識的教授學生創造性思維策略。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而訓練思維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用途擴散、結構擴散、方法擴散與形態擴散等,我們都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比如在語文課,我們可以讓學生寫一篇「美化我們的家」的作文;在美術課,我們可以讓學生給自己設計一套喜歡的服裝,等等,像這樣的課題都沒有固定的答案,這樣無形之中也就鍛煉了學生的想像和創造能力。還可以讓小學生講一個自編的小故事,暢所欲言,而教師不做評價或判斷。鼓勵那些標新立異有獨創性的學生。
如今已經不是教授學生知識的時代,而是教學生學會學習,逐漸實現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最終實現個體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這是每個教師都應意識到的。
培養農村小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⑺ 如何開展小學科技活動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時代呼喚著科技,青少年開創未來,讓青少年插上科學想像的翅膀,激發創新靈感,啟迪科技智慧,培養動腦動手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奠定人類文明的重要基石。
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是開啟青少年創造力的金鑰匙,是廣大青少年施展聰明才智的大舞台,我校持續開展創新大賽已經21年了,取得了優異成績,獲得全國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華東六省一市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近5年來,我校連續5年獲獎項目在福州地區名列第一名(小學組),今年四月福建省第21屆科技創新大賽在廈門舉行,我校評為福建省科技創新活動優秀組織獎,這是福州地區唯一獲取殊榮的一所小學,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績,我們的作法是遵循「三自」、「三性」的原則,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三自」即:1、自己選題:選題必須是學生自己發現,提出的;2、自己設計和研究:設計中創造性貢獻,必須是作者本人構思、完成的;主要論點的論據必須是學生通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親自獲得的:3、自己製作和撰寫:學生本人必須參與作品的製作,論文必須是學生本人撰寫的。
「三性」是指:1、科學性:包括選題與成果的科學技術意義,技術方案的合理性,發明與創新過程的科學性,研究方法的正確性,科學理論的可靠性,選題與結論科學意義的合理性。2、先進性:包括新穎程度、先進程度、技術水平與難易程度。新穎程度--指該項發明或創新技術在申報日以前沒有同樣的成果公開發表過,沒有公開使用過。該項研究課題及論文的選題、立論有創意、有現實意義。3、實用性:指該項發明或創新技術可預見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或效果,便於使用或投產。指課題研究及論文的運用與影響范圍、應用意義與推廣前景。
對於小學生的科技創新項目在依據「三自」、「三性」原則的同時,可根據目前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特點和水平,融入「做中學」的科學教育理念,從以前重點考察學生項目的結論轉變為重點指導考查項目的探究過程,考查在探究過程中小學生初步探究能力和基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掌握。
通過「講座」、「辦黑板報」、獲獎實例講解等方法,在每年的科技周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讓學生的創造能力主要反映在能夠把書本學到知識,靈活地應用到探究活動中去。根據這個「定位」,在學生開展創新教育就成為現實的可能。例如:四年級自然課《昆蟲》它告訴學生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叫做完全變態,而同學們進行人工飼養金邊地鱉蟲實驗時,發現它的一生只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叫不完全變態,這就是一種升華,從獲取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得到延伸,通過一年來的精心飼養,寫出《人工飼養金邊地鱉蟲的實驗報告》獲得全國一等獎,在這個基礎上,同學們又獲取了有關昆蟲分類的知識和卵胎生的定義。通過自己動手,把金邊地鱉蟲的一生卵-若蟲(一齡至齡)--成蟲做成琥珀標本,獲得全國標本二等獎。
在「玩」中萌發小發明奇想,例如我校三年級學生陳昱光同學,他平日喜歡玩牌,同學們叫他「牌精」,在一次偶然機會,他突發奇想,發明了一套「漢語拼音游戲卡」,並制定游戲規則,專家點評:「很有創意,有推廣價值。」該項發明獲得福州市第21屆科技創新一等獎。
注意身邊的科學,引發創新的靈感。我校周鼎亮同學他的父親是一個木工,他每天都要用到捲尺、計算器,但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當他量好尺寸,把數據記在紙上,手上,地上或木板上後,需要整理數據時,卻找不到計算器。起先,他建議父親把捲尺和計算器用膠布粘在一起,爸爸覺得有道理,就試了試,後來發現又不好用,因為要記數字時又要到處找紙筆。後來,在老師指導下,他又進一步改進,給它加上蓋子,並在蓋子裡面添上紙和圓珠筆,便於記數據,這樣多功能捲尺就做好了。這個作品獲得第20屆福州市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專家點評:該項目完成了一種捲尺的多功能目的,屬於一種簡單的組合方式。
堅持動手和動腦相結合,在創造實踐過程中提高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俗話說:「心靈手巧,手巧心靈」,手的活動可以說是大腦活動的物化表現。手是人的第二大腦,人的思維在很多情況下是在手的活動過程中進行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決不能停留在口頭上、筆尖上,應讓學生動手,達到創新的目的。有這么一個事例:我校陳家珍同學在一次春遊中,帶了一瓶桔子水飲料,吃完了,覺得嘴巴粘糊,想喝礦泉水。可是沒有了,這時她心裡想:如果有一種飲料瓶有兩個頭,可能分別裝兩種飲料,那該多好啊。這時她就萌想做一個雙頭雙用飲料瓶。用2個飲料瓶分別割掉一半,從中間加一分隔片,用502膠水粘拼,這樣雙頭雙用飲料瓶系列,獲得第19屆福州市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專家評語:作者從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得到啟發,設計製作了能夠盛兩種飲料的雙頭雙用飲料,作品構思新穎,方案實用,顯示作者有較強觀察思考和動手實踐能力。
二十
⑻ 金點子:科技創新方案(小學生)
小學生的科技創新方案的寫作思路在於:首先要聯系生活實際;然後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興趣特點,最後提出見解。

正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與自然協同共進,和諧共存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理想追求,而綠樹與鮮花作為改善環境、美化生活的重要元素,正日益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其中花壇已是一個城市現代和文明的標志,無論是在城市的公園里、街道上,還是在工廠、機關、學校等的前庭後院中,都成為景觀璀璨的明珠。
北京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每逢重大節日,長安街及其他街道都擺放了各種造型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的主題花壇,不僅烘托渲染了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增加了人們休閑娛樂、陶冶情操的景觀,而且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然而通過觀察發現,今年十一國慶期間,為迎接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天安門廣場擺放的以「祝福祖國」為主題的巨型花籃以及在長安街上布置 9處大型立體花壇長安街「輝煌成就」主題九花壇都安放了主題標牌,但是所使用的各種花卉並沒有任何標識。
通過對周邊觀賞遊玩的人群調查訪問,絕大多數人對花壇里的常見植物不僅不明其性,甚至不知其名,紛紛表示有強烈的意願想對這些花卉有所了解。
根據市委《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首都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本市公眾科學素質達標率在2015年將超過12%,《2010年北京公民科學素養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該項指標為10%。因此,在花壇內安放花卉標識,對普及公民的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將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⑼ 小學生科技創意作品都有什麼
創新小發明製作方法:
1、自製太陽灶。
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為宜。在圓柱的一端橫向鑽一個細孔,穿入一根直徑相當於孔徑的鐵絲,然後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折成90°,各留5厘米即可。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或木質底板上。將一根細竹簽的兩頭削尖,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該裝置放在太陽下,讓反光碗朝著太陽方向,然後,耐心調節竹簽長度,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於發光焦點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發出香味。
2、自製香皂紙 。
製作材料和工具:
吸濕性較好的白紙,小塊香皂,一支毛筆和一次性飲料罐。
製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後放在罐里,盛上適量的水後把杯子放在爐上加熱,等香皂融化,將白紙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張張塗透皂液,再取出陰干就成了香皂紙。
3、自製熱氣球 。
1.首先我們用軟紙裁出6~8個葉狀的紙片。
2.將它們對折並用膠水將它們的邊粘在一起作成一個氣球。
3.用膠帶將四根連線粘到氣球底部。用橡皮泥將線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4.盡量將電吹風的速度調的很慢。將吹風口向上對准底部的開口並且打開開關。氣球會慢慢變大拉緊細線並且離開桌面。
⑽ 小學科技創新項目有哪些
易貨,是交易模式的創新。
傳統交易方式結合現代互聯網技術,形成的新的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