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120實詞
1. 高中120個文言文實詞的說文解字
1.愛,à(1)名詞,恩惠。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產死去,孔子聽說這件事後,流著眼淚說:「他是古代為我們留下來的恩惠啊。」 (2)動詞 ①給人恩惠。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吳廣平素給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為他所用。 ②喜愛。愛其子,擇師而教之。(韓愈《師說》) ——喜愛他的兒子,選擇良師教他們。 ③吝惜,捨不得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齊國雖然土地狹小,但我怎麼會吝惜一頭牛呢? 增加: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 ——如果當初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國土 ⑤動詞,通「薆」,隱蔽,躲藏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邶風·靜女》) ——躲藏起來不見面,(急得我)抓耳撓腮來回走。(3)形容詞,吝嗇 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百姓都認為您是吝嗇啊。
2.安,ān (1)形容詞 ①安穩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風雨無憂安穩如大山 ②安定,舒適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 ——不擔憂(東西)少而擔憂分配得不均勻,不擔憂貧窮而擔憂社會不安定。 ⑥舒適,安適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述而》) ——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增加:安全,平安謝庄遂安。(《馮婉貞》)——謝庄於是就安全了。 (2)動詞 ③動詞,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衣物食品使人安身立命的東西,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出來分給別人。 ④動詞,使……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使他們到來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 ⑦安置,安放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失街亭》) ——離山十里的地方有王平在那裡安置營地。增加: ①撫慰,安撫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 ——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兒子及部將)那些人同心協力,上下一致,就應該加以撫慰,和他們結成同盟好友。 ②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調出京城做官二年來,感到坦然安心。(3)疑問代詞,怎麼,哪裡 ⑤疑問代詞,怎麼,哪裡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我對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裡值得推辭呢?
3.被 讀音一:bèi (1)動詞 ①覆蓋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聽了妻子的話,全身好像蓋上冰雪一樣。 ②介詞,表示被動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誠信卻被懷疑,忠貞卻被誹謗。 ③動詞,遭受,遇到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荊軻刺秦王》) ——秦王又砍擊荊軻,荊軻砍了八處。 ④動詞,施加,施及去亂而被之以治(《荀子》)——除去混亂並且加以整治。增加:(2)名詞,被子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訓儉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譏笑您,(說您)就像公孫弘蓋布被子一樣(做假騙人)。讀音二:pī,通「披」 ③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將軍您親身穿著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兵器,攻打無道暴虐的秦王朝。 ⑤披散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屈原來到江邊,披散著頭發,在水邊一邊走一邊吟詠詩句。
4.倍,bèi (1)動詞 ①違背,背叛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希望您詳細的(對項王)說明我是不敢背棄他的恩德的。 ③增益焉用亡鄭以倍鄰(《燭之武退秦師》 ——怎麼能用使鄭國滅亡的方法來增加鄰國的土地呢?增加: ①背向,背著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淮陰侯列傳》) ——按照兵法,(布陣時)應當右面靠著山陵,前方和左面靠著水澤。 ②加倍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五蠹》) ——即使加倍賞賜,屢次的懲罰也還是不能避免禍亂。(2)副詞,更加,倍加 ②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自一人在異地客居,每到佳節更加思念親人。增加: (3)數詞,一倍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孫子?謀攻》) ——十倍於敵就包圍他們,五倍於敵就攻打他們,一倍於敵就設法分散他們的力量。(4)量詞,照原數加一次 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可是說到那住戶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5.本,běn (1)量詞 ①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活板》) ——如果印幾十幾百幾千本,就非常快了。(2)副詞,本來 ②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表》)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種地為生。(3)名詞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傳》)——父母是人的根本。增加: ①根本,基礎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 ——如果您要實行仁政的話,那麼為什麼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決)呢? ②草木的根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希望樹木長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穩固。 ③本業,常代指農業 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論積貯疏》) ——如果督促(那些棄農經商的)百姓,叫他們回到農業上來,都從事農業生產。 ④書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後序》) ——現在還保存那底稿,捨不得丟掉。 ⑤本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獄中雜記》) ——這沒有什麼困難的,另外准備一份奏章,審判書的內容並不改換。(4)④動詞,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伶官傳序》 ——還是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由於人為的原因呢?
6.鄙,bǐ (1)名詞 ①名詞,邊界,邊遠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為學》)——蜀地的邊邑有兩個僧人。 (2)動詞 ②以……為邊界(邊邑)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越過別的國家,把遙遠的地方當作自己的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 ④輕視,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狹小。(3)形容詞,鄙陋,見識淺,庸俗 ③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 ——那些做官的人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7.兵,bīng (1)名詞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們聚集到咸陽。 ②軍隊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想不給,又擔心秦國軍隊來攻打。 ③戰爭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戰爭、旱災相繼而來,社會的財富極其缺乏。增加: ①士兵 未幾,敵兵果舁炮至。(《馮婉貞》) ——不久,敵兵果真抬著炮來了 ②戰略戰術,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謀。(《謀攻》)——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對方的計謀。(2)動詞 ④侵略 無歲不受兵(《十八史略》)——沒有那一年不受到侵略 ⑤動詞,用兵器殺人左右欲兵人(《史記》)——武王身邊的隨從人員要殺掉他們。
2. 高中文言文實詞120個的整理!!急需
1.愛 本義是悲哀、傷心。用作動詞:
(1)愛護,體貼。如: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2)珍惜,愛惜。如:倘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
(3)喜愛。如:予獨愛蓮之出於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4)吝嗇,捨不得。如:百姓皆以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2.安 本義是安靜。
(1)用作形容詞,意為「安全」「安定」「安穩」。如: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動詞,意為「安身」「養生」。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
附虛詞用法:
(1)用作疑問副詞。出現在疑問句中,置於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於「怎麼」「怎樣」。如:
A.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B.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疑問代詞。用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於動詞之前。相當於「什麼」「哪裡」。如:
A.沛公安在?(《鴻門宴》)
B.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
3.被 本義指一種睡衣。
(1)用作動詞,意為「蒙受」「遭受」「受到」。如:
A.忠而見疑,信而被謗。(《屈原列傳》)
B.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C.如被冰雪。(《促織》)
(2)通「披」,意為「披著」「佩戴」「穿戴」。如:
A.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B.被明月兮佩寶璐。(《涉江》)
C.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
4.倍 本義是按原數增加,與現代漢語表「多少倍」的「倍」相同。
用作動詞,通「背」,意為「背棄」「違背」「背叛」。如: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附虛詞用法:用作副詞。意為「加倍」「更加」「愈加」。如: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更多的把你的郵箱給我,發給你.不過你的分也太少了啦~
3. 高考大綱中120個文言文實詞有哪些
文言虛詞共18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實詞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四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見的實詞的含義有幾種方法。
(1)文本遷移法
這一方法需要學習好所學的文言文,能在適合的時候遷移
(2)事理檢驗法
通過常識或所學知識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象。
(3)語境推斷法
看實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實詞的褒貶異議。
(4)語法推斷法
藉助語法知識分析特殊實詞的含義。
(5)互文見義法
同義對應和反義對應
結構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
(6)成語推斷法
我們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語中推斷出文言文中實詞的含義,看遷入是否順暢
文言實詞釋義九法
解答文言文試題的關鍵在於牢固掌握文言基礎知識,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分析判斷的綜合能力。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要注重實詞、虛詞學習,逐個落實詞義、用法,進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點。下面介紹幾種文言實詞詞義的推斷方法。
1. 從字形推詞義。
在漢字中,形聲字佔大多數。形聲字分聲符和意符兩部分,其中的意符為我們推斷字義提供了條件。例如:「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的「櫓」我們知道是木製的「船具」,而對「檣」就不甚理解,但我們知道「檣」從「木」,同「櫓」字聯合成詞,都屬船具,便可推知「檣櫓」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格。
2. 從通假字推字義。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順文句的一種障礙,但我們只要根據通假字規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義來。如「兵不頓而利可全」,把「頓」理解為「勞頓」,就成了「武器不勞頓就可以取得完全的勝利」,意思顯然不通,這時「頓」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關鍵了。這時,如果我們根據同音形似通假的規律,聯想到表示「不鋒利」意思的「鈍」字,就可以將全句譯為「(未經戰斗)武器還很鋒利而勝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暢明白了。
3. 根據詞語結構推詞義。
漢語的構詞規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構詞法就可以推斷詞義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這是一個並列關系的片語。我們只要知道「恤」有「憐憫」之意,那麼,「存」與之同義並列,就具有與「恤」有聯系的「安撫」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義並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詞義。
互文這種組合格式是古漢語中常見的現象。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這里的「殫」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盡」,就可以推知「殫」的意思也是盡了。
5. 憑對文推詞義。
在句中,如果表達的意思互為相反,其所用詞語的一方對另一方就構成了反義。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我們知道「終日」與「須臾」。是反義對文,這樣就可以由「終日」是「整天、時間長」的意思推知「須臾」的意思是「時間短」了。
6. 憑上下文推詞義。
這種方法就是結合上下文的語意來推斷出要解釋的詞語的含義。如繆賢對趙王稱贊藺相如時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釋為「勇敢」或「勇氣」顯然不妥,但如果聯繫到後面詞語「有智謀」和他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的表現來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膽識的人」。
7. 隨文引申推詞義。
詞有本義和引申義。如果我們按詞的本義解釋不通時,就可以從詞的引申義去考慮。如「朝服衣冠,窺鏡」中的「窺」的本義是從小孔或隙縫向里看,按這一本義顯然解釋不通,我們可以順其本義聯想而推斷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補省略成分推詞義。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這無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難度。例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義難以落實,若在「奔」字後面補上一個「馬」字,則「奔」字意義就可落實為「奔跑的馬」,這樣整個句子就文通字順了。
9. 用析句法推詞義。
在文言文翻譯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對句法的分析來確定詞類,再據詞類去推求詞義。這種方法,對解釋跨幾個類別的多義詞、活用詞、通假字、虛詞的作用較大。例如:「信」字在「煙濤微茫信難求」一句中,從結構上看是在狀語「難」和謂語「求」的前邊,可以推斷其詞性為副詞,這樣就可以解釋為「確實」的意思了。
上面談的幾種釋義方法,在解題中可以根據題乾和題肢的具體要求採用某一種,也可以綜合運用,從不同的幾個側面加以反復推斷,以提高解題的准確率。
4. 文言文高考120個實詞是哪些分別怎麼翻譯
1、愛
①故以其愛不若燕後——《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親愛,疼愛
②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柳毅傳》——心愛的
③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愛護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愛之——《書博雞者事》——愛戴
⑤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憐惜,愛惜
⑥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捨不得,吝嗇
⑦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喜愛,愛好
2、安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將伐顓臾)》——安定
②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穩
③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逸,安適
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左傳(曹劌論戰)》——奉養
⑤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撫慰,安撫
⑥敬亭亦無所不安也——《柳敬亭傳》——安心
⑦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怎麼
⑧沛公安在——《史記o鴻門宴》——哪裡,什麼地方
3、被bèi
①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覆蓋
②幸被齒發,何敢負德?——《柳毅傳》——加在……之上
③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荊軻刺秦王》——遭受
④翡翠珠被——《招魂》——被子
⑤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表被動
pī通"披"
①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送東陽馬生序》——穿 ,披
②屈原至於江濱,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分散,散開
4、倍
①願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鴻門宴》——背棄
②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更加,加倍
③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治安策》——反背,背叛
④右倍山陵,前左水澤——《淮陰侯列傳》——背後
5、本
①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樹木的根
②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種樹郭橐駝傳》——樹木的干
③王欲行之,則何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根本,基本
④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論積貯疏》——農業
⑤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出入於人歟——《伶官傳序》——推原,考察
⑥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 魚我所欲也》——本來的,原來的
⑦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孔雀東南飛》——本來,原來
6、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為學》——邊遠的村邑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傳 曹劌論戰》——鄙陋,鄙俗
③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孔雀 東南飛》——輕賤
④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鄙薄,輕視
⑤敢竭鄙誠,恭疏短引——《滕王閣序》——自謙之詞
7、兵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兵器,武器
②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兵——《信陵君竊符救趙》——軍隊,士兵
③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揚州慢》——戰爭,軍事
④故上兵伐謀——《孫子 謀攻》——用兵的策略
8、病
①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泛指疾病
②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生病,有病
③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揠苗助長》——疲勞,困苦
④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訓儉示康》——弊病,毛病
⑤君子病無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論語衛靈公》——擔憂,憂慮
⑥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答衛中立論師道書》——羞辱,傷害
⑦子疾病,子路請禱——《論語 述而》——重病,病重
9、察
①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信陵君竊符救趙》——觀察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曹劌論戰》——明察
③向察眾人之言,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赤壁之戰》——考察,詳審
④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與妻書》——了解,明白
⑤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選拔
⑥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潔白的樣子
10、朝chāo
①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項羽本紀》——拜見,拜訪
②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朝見
③欲闢土地,朝秦楚——《齊桓晉文之事》——使……朝拜
④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齊桓晉文之事》——朝廷
⑤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赤壁》——朝代
zhāo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涉江》——早晨
11、曾cēng
①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曾經
②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龍說趙太後》——竟然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連…都
④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詞送我,我豈有所失哉?——《信陵君竊符救趙》——竟然,怎麼
zēng
①是高曾時為一戶者,至曾元時不分至十戶不止——《治平篇》——與自已隔兩代的親屬
②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增加
12、乘chéng
①乘彼?垣,以望復關——《氓》—— 登,升
②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坐
③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鍾山記》—— 駕
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憑著,趁著
⑥三保見敵勢可乘,急揮幟,曰 :"開火!"——利用
⑦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順應,順著
⑧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冒著,頂著
shèng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觸龍說趙太後》——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
13、誠
①帝感其誠——《愚公移山》——真誠,誠實
②子以我言為不真誠,試入診太子——《扁鵲列傳》——真實性的
③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實在,確實
④楚誠能絕齊,秦原獻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果真,如果確實
14、除
①趙王掃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信陵群列傳》——台階
②攘除奸凶,興復漢室——《出師表》——清除,去掉
③欠我的粟,稅糧中私准除——《高祖還鄉》——扣除
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元日》——逝去,過去
⑤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清理,修治
⑥除吾死之外,當無見期——《祭妹文》——除了,除非
⑦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拜官,任職
15、辭
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言詞,話
②皆好辭以賦見稱——《屈原列傳》——文詞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托詞 借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推辭
⑤辭樓下殿,輦來於秦——《阿房宮賦》——辭別告別 離開
⑥《楚辭》《歸去來兮辭》——古代的一種廣體
⑦單於使衛律召蘇武受辭——《漢書 蘇武傳》——審訊,審問
⑧聽其獄訟,察其辭—— 《周禮 鄉土》——訟詞,口供
5. 高中語文120個古文實詞
高中120個文言實詞彙總(網路限字數,先發這些)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實詞為120個。實詞的義項比較多,記憶起來比較困難。推導大都從詞的本義或古代最常見的意義出發,其它的義項則說明它與本義的關系,這樣實詞的義項就形成了一個網路,很方便記憶,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失為學習實詞的好方法。(推導提示★ 成語助記■)
一、愛
★「愛」在古代常有「吝嗇,捨不得」的意義,「捨不得」自然就會「喜歡」並加 以「愛護」嘍。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
■愛莫能助 愛屋及烏 節用愛民 愛不釋手 愛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後又用於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安撫、安慰」等義。
■居安思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既來之,則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無恙 安土重遷 安居樂業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被堅執銳 澤被後世 被發左衽 被褐懷珠 被甲枕戈 扇枕溫被
四、倍
★「加倍」是後起常用義, 「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 引申為「違背」,這一義項意義與「背」同。
■事半功倍 鄉利倍義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為「基礎、本原」之 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 來、原來」之義。
■追本溯源 捨本逐末 本性難移 變本加厲 英雄本色 無本之木
六、鄙
★「鄙」原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後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齷齪 貴遠鄙近
七、兵
★「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當然跟兵器武器有關。由「戰爭、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略,戰術」等義。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強馬壯 兵出無名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臨城下 兵戎相見 哀兵必勝 按兵不動 厲兵秣馬
八、病
★「病」原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並為之「擔心、憂慮」。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貧病交攻 無病呻吟 同病相憐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
■察言觀色 明察秋毫 習焉不察 靜觀默察
十、朝
★「朝」本義為「早晨」,讀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即為「使朝見」。
■朝三暮四 改朝換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毀 朝聞夕死 朝歌夜弦 朝發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爭朝夕 班師回朝 枵腹終朝
十一、曾
★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後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念céng)。
■似曾相識 曾經滄海 曾幾何時 曾母投杼 曾參殺人
十二、乘
★「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一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車,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做名詞時指「兵車」,後又作量詞以計算車馬,一「乘」計有一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乘人之危 乘堅策肥 乘龍快婿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衣輕乘肥 因利乘便 有機可乘
十三、誠
★「誠」本義是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一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
■誠惶誠恐 開誠布公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心悅誠服
十四、除
★「除」本義為「台階」。又特指「宮殿上的台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台階」下進行的嗎?「台階」要經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除舊布新 斬草除根 興利除弊 清宮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辭
★「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為一般的「話、言辭」。既是「話」,一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一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採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一種文體」(如「楚辭」)
■不辭而別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辭不達意 辭微旨遠 卑辭厚幣 一辭莫贊 假人辭色 大放厥辭 萬死不辭 一面之辭 義不容辭 以文害辭 溢美之辭
十六、從
★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追趕」正是緊緊「跟隨」敵人的形象。「隨從」乃是較親密之人,引申出「次於最親的人」也是順理成章。
■從壁上觀 從長計議 從善如流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一而終 過從甚密 合從連橫 三從四德 力不從心 棄筆從戎 何去何從 擇善而從
十七、殆
★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著因果關系,它們之間是一種因果引申。後又虛化為表猜測的副詞。
■百戰不殆 殆無孑遺 車殆馬煩 知止不殆 殆無虛日
十八、當
★當」原義是「面對、對著」。「阻擋」當然要「面對」,對著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自然就是「處在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由互相「面對」引申出勢力「相當」。由「相當」引申出「適合、適當」等義。
■門當戶對 銳不可當 當仁不讓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獨當一面 當機立斷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務之急 當之無愧 老當益壯首當其沖 安步當車長歌當哭 對酒當歌 豺狼當道 快意當前 螳臂當車 一馬當先 旗鼓相當 萬夫不當
十九、道
★「道」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人到某地,故有「引導」之義(後寫作「導」);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律」;道理和規律需要「述說」,而後成為「思想、學說」。
■道聽途說 康莊大道 道不拾遺 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東道主 分道揚鑣 安貧樂道 問道於盲 師道尊嚴 旁門左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 指名道姓 築室道謀 津津樂道 里經叛道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文以載道 頭頭是道 坐而論道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二十、得
★「得」本義為「得到」。「得到」就有「收獲」,也說明「能做到」「實現」目標,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的意義引申出「得當、合適」;進一步虛化為「應該」。
■得過且過 得不償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進尺 得不償失 得隴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應手 得天獨厚 得魚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難得糊塗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滿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誅之 探驪得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一無所得 智者千慮,必有一得
二一、度
★「度」本義為「量長短」,引申出「計算」和「量長短的標准」之義。心裡「計算」表達為「推測,揣度」;由「標准」則引申出「尺度」,進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審時度勢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風度翩翩 普度眾生 金針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寬宏大度 揮霍無度 度長絜大 暗度陳倉
二二、非
★「非」本義為「不對的,不合理的」。作動詞時即「認為不對」。詞義是否定的,故而虛化為否定副詞。
■大是大非 非親非故 非我族類 今非昔比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文過飾非 物是人非 為非作歹 習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二三、復
★「復」的本義是「回來」「返回」。故又引申「回復」(話回來)「報復」(行為的回來)「還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處?)。虛化為副詞即為「再、又」。
■周而復始 髀肉復生 故態復萌 無以復加 無往不復 萬劫不復
二四、負
★「負」的本義是「用背馱物」。故有「背、載」之義。抽象表達為「承擔」(如「負債」);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為「依仗、憑借」;古代「敗」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敗」義。「失敗」了當然「對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負義 忍辱負重 負荊請罪 負屈含冤 負隅頑抗 久負盛名 披裘負薪 皇天不負有心人 決一勝負 負弩前驅 不負眾望
二五、蓋
★蓋,原為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或遮蔽身體,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蓋子和車蓋。作動詞時即為「遮蔽、掩蓋」之義。把別人「蓋」住自然就是「勝過、超過」別人嘍。
■蓋世奇功 蓋棺論定 官蓋如雲 欲蓋彌彰
二六、故
★「故」有兩個基本義:一為「緣故」;一為「舊的」。由「緣故」虛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無緣無故)等義。由「舊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時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義。由「衰老」進一步引申出「死亡」之義。
■一見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虛 革故鼎新 欲擒故縱 不經世故 非親非故 平白無故
二七、顧
推導提示:「顧」基本義:「照顧」。由「照顧」可以引申出「顧念、顧惜」「回頭看」等義。「只」「只是」是作為副詞用。
成語助記:顧此失彼 顧名思義 顧盼生姿 顧全大局顧影自憐 顧左右而言他
二八、固
★「固」本義指「城牆堅固」。城牆堅固自然就能「堅持」不敗,進一步引申出「頑固」之義。堅固有難以改變一直這樣的內涵,故又虛化成副詞「本來、原來、當然」等義。
■固若金湯 君子固窮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二九、歸
★「歸」的基本義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個家,故有「回家」「回國」之義,也即「歸附、附屬」於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兒送給別人之義,故又借作「饋」字而有「贈送」之義。
■之子於歸 歸心似箭 反璞歸真 殊途同歸 物歸原主 解甲歸田 完璧歸趙 賓至如歸 鎩羽而歸 眾望所歸
三十、國
★古代的「國」本義是「國都、首都」的意思。「國都」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國家」的意義,並成為後來的主要意義。
■安邦定國 國破家亡 國泰民安 經國之才 傾國傾城 共商國是
三一、過
推導提示:「過」的本義是「走過、經過」。「走過」別人自然就是「超過」了別人,做事「超過」太多會變成「過分」,物極必反,事情做得「過分」容易出現「過錯」,出錯當然就會被「責備」。
成語助記:過猶不及 聞過則喜 過江之鯽 文過飾非 白駒過隙 雁過拔毛有過之而無不及 矯枉過正 瞞天過海 秋風過耳 閉門思過
三二、何
推導提示:「何」本義為「負戈而行」,故有「負荷」之義,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見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個念頭就是「他們往何處去?去干什麼?」所以又用作疑問代詞「什麼」,進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詞「多麼」之義。
成語助記:何去何從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何足掛齒 出何典記 相煎何急 於心何忍 相去幾何
三三、恨
推導提示:恨的本義是「感到遺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懷恨」之義。
成語助記:相見恨晚 吞聲飲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四、胡
推導提示:胡,原指「獸頸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帶少數民族多吃獸肉,故又稱匈奴、西北各民族為「胡」。後又借為疑問代詞「什麼,為什麼」。
成語助記:胡服騎射 伊於胡底
三五、患
推導提示:患的本義是「擔心、發愁」(患,由「串」和「心」組成,一串串的「心」,說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發愁的事。)引申出「憂患、麻煩」。
成語助記: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內憂外患 患難之交 防患未然 採薪之患 肘腋之患
三六、或
推導提示:或有兩個基本義:有人,有的人;或許,也許。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義。
成語助記:多言或中 智者千慮,或有一失
三七、疾
推導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義為「中箭受傷」(此義消失)。後引申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會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厭惡」。由於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義。
成語助記:疾惡如仇 積勞成疾 大聲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額 眼疾手快諱疾忌醫 奮筆疾書 憤世疾俗 銜枚疾走
三八、及
推導提示:「及」的本義是「趕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達到」等義。由「達到」引申出「趁著(那個時候)」「涉及」等義,再虛化為連詞「與」。
成語助記:望塵莫及 觸手可及 鞭長莫及 及時行樂 愛屋及烏 迫不及待駟不及舌 言不及義 過猶不及 噬臍何及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風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九、即
推導提示:即的本義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為「立即、馬上、就」等義。「走近」高處就是「登上」之義了。
成語助記: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離 即事窮理 稍縱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四○、既
推導提示:「既」的本義是「盡、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側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經、既然」「全」等義。
成語助記:既來之,則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四一、假
推導提示:「假」的本義是「借」。「借」不是要「給」嗎?故有「給予」之義。借來東西(比如錢)當然就有了「憑借」。借來東西不是真的屬於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進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義。
成語助記:狐假虎威 虛情假意 假痴不顛 假道伐虢 假公濟私 不假思索天假其年 弄虛作假
6. 120文言文實詞
高考考點—120個文言實詞集錦
1、 愛
吳廣素愛人(愛護,加惠)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喜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喜愛)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歡)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阿》(愛護)
而臣衰,竊愛憐之《觸》(憐愛)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吝嗇)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邶風?靜女》(通「薆」,隱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撫)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安享,感到舒適)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怎麼)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安穩,安定)
君安與項伯有故(怎麼)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勾》(怎麼,哪裡)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使……安穩)
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項王曰:「沛公安在?(哪裡)
3、被
澤被後世(施及,加於……之上,引申為蒙受)
被火之後,無處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執於五坡嶺(介詞,表被動)
被發行吟澤畔《屈》(通「披」)
將軍身被堅執銳《陳》(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蓋)
操吳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節倍思親(加倍)
倍以結之,則民不倍(背叛背棄)
願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鴻》(違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詞,本來)
墨之道,兼愛為本(根本,基礎)
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活》(量詞,冊)
6、 鄙
齊孝公伐我北鄙(邊境)
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報》(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為戲(自謙,代詞)
蜀之鄙有二僧《為》(邊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鄭伯克段於鄢》(邊境)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邊境)
越國以鄙遠《燭》(以……為邊境)
7、兵
可汗大點兵(軍隊)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軍隊)
勒兵,下令軍中《信》(軍隊)
8、病
君之病在腸胃(疾病)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擔心,憂慮)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細看,觀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觀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潔白的樣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考察,舉薦)
10、朝
於是入朝見威王《鄒》(朝廷)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聽朝(朝政)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岳》(早晨)
能謗譏於市朝《鄒》(朝廷)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上朝,朝見)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識(曾經)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簡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竟然,簡直)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竟然,簡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蘭》)(竟然)
12、乘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虛直抵其城(趁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衛風 氓》(登上)
13、誠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假如,果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
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也《祭》(確實)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假如,果真)
可謂智力孤為,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六》(確實)
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祭》(真誠的心意)
14、除
灑掃庭除(台階)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國恩,除臣冼馬《陳》(任命官職)
15、辭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告別,辭別)
臣等不肖,請辭去《廉》(告別,辭別)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道歉)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屈》(言辭,文辭)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托辭,說辭)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告別)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托詞,辯解之辭)
歸去來兮辭(古代一種文體)
16、從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跟隨)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 順從,跟隨)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聽從)
從是以後不敢復言(介詞,由)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通「縱」締結盟約)
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屈》(通「縱」締結盟約)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介詞,由)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鴻》(使……跟從)
17、殆
驪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石》(大概,恐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通「怠」,懈怠)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幾乎,近乎)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 秋水》(危險)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危險)
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報》(大概,恐怕)
農者殆則土地荒(通「怠」,懈怠)
18、當
當窗理雲鬢(對著,向著)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抵擋,抵禦)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抵擋,抵禦)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兩者相抵)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過》(方,值)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阻擋)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在……時候)
吏當廣所失亡多(判決,判罪)
19、道
會天大雨,道不通《陳》(道路)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取道)
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義)
道不同,不相與謀(志向)
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說)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說)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師》(道理)
有碑仆道,其文漫滅《游》(道路)
7. 高中文言實詞120個
高中教材文言實詞例析
(高考120個文言實詞)
1.愛本義是悲哀、傷心。用作動詞:
(1)愛護,體貼。如: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2)珍惜,愛惜。如:倘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
(3)喜愛。如:予獨愛蓮之出於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4)吝嗇,捨不得。如:百姓皆以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2.安本義是安靜。
(1)用作形容詞,意為「安全」「安定」「安穩」。如: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動詞,意為「安身」「養生」。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
附虛詞用法:
(1)用作疑問副詞。出現在疑問句中,置於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於「怎麼」「怎樣」。如:
A.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B.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疑問代詞。用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於動詞之前。相當於「什麼」「哪裡」。如:
A.沛公安在?(《鴻門宴》)
B.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
3.被本義指一種睡衣。
(1)用作動詞,意為「蒙受」「遭受」「受到」。如:
A.忠而見疑,信而被謗。(《屈原列傳》)
B.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C.如被冰雪。(《促織》)
(2)通「披」,意為「披著」「佩戴」「穿戴」。如:
A.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B.被明月兮佩寶璐。(《涉江》)
C.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
4.倍本義是按原數增加,與現代漢語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動詞,通「背」,意為「背棄」「違背」「背叛」。如: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附虛詞用法:
用作副詞。意為「加倍」「更加」「愈加」。如: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5.本本義為樹的干、根,與「末」相對。
(1)用作名詞,意為「根本(的東西)」「基礎(的東西)」,「根源」「來源」。如:
A.本末倒置。(成語,原意為「樹根」,這里引申為「根本的」「主要的」。)
B.今背本而趨末。(《論積儲疏》,「本」在這里引申為「農業」,「末」在這里引申為「工商業」。)
C.人窮則反本。(《屈原列傳》,根源。)
(2)用作量詞,或相當於現代漢語作量詞的「本」,或可根據實際情況譯為「冊」「份」等。如:
A.別具本章。(《獄中雜記》,本、份。)
B.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沈括《活板》,冊。)
附虛詞用法:
副詞,意為「原本」「本來」。如:
A.用芽者自從本說……(《采草葯》,原本。「本說」指「原來的說法」)
B.本圖宦達,不矜名節。(《陳情表》,本來。)
6.鄙本義是邊疆、邊陲、邊遠的地方,名詞。如:
A.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B.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鄙」在此活用為意動詞,意為「以……為邊境」,「以鄙遠」意即「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東部的邊境」。)
(1)用作形容詞,意為「庸俗」「淺陋」「地位低下」。如:人賤物亦鄙。(《孔雀東南飛》)
(2)用作動詞,意為「看不起」「輕視」。如「鄙視」,「鄙薄」。
7.兵本義是雙手拿著武器。用作名詞:
(1)兵器,武器。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六國論》)
(2)士兵,軍隊。如:
A.可汗大點兵。(《木蘭詩》,士兵。)
B.秦發兵擊之。(《屈原列傳》,軍隊。)
(3)戰爭,軍事。如:
A.兵旱相乘……(《論積儲疏》,戰爭。)
B.紙上談兵。(成語,軍事。)
8.病本義是重病。
(1)用作名詞。意為「疾病」「病殘」。如:
A.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B.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病梅館記》)
(2)用作動詞:
①怕,擔心,憂慮。如: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君子擔心的是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②疲勞,困苦不堪。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戰》)
③名詞活用為使動詞,意為「使……成為病態」。如: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9.察本義為仔細看、觀察。
(1)用作動詞
①仔細看、觀察。如:徐而察之。(《石鍾山記》)
②考察、調查。如:向察眾人之議……(《赤壁之戰》)
③看清楚、了解明白。如成語「明察秋毫」的「察」,又如: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察今》)
④推薦、選拔。如:郡察孝廉,州舉茂才。(《三國志•吳主傳》)
(2)雙音詞「察察」,原意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為潔白,形容詞。如: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10.朝本義為早晨,與「暮(夕)」相對。
(1)讀zhāo,名詞,意為「早晨」。如成語「朝三暮四」「朝氣蓬勃」,又如:
A.朝聞道,夕可死矣。(《論語•里仁》)
B.朝服衣冠。(《鄒忌諷齊王納諫》)
(2)讀cháo,主要有兩個用法:
①動詞。意為「朝見」「朝拜」(專指臣見君),「拜見」「拜訪」(泛指下對上或平級之間)。如:
A.弱國入朝。(《過秦論》,朝見。)
B.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朝」在這里活用為使動詞,「使(讓)……朝見(朝拜)」之意。)
C.臨邛縣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拜見,拜訪。)
②名詞。意為「朝廷」,「朝代」。如: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朝廷。)
11.曾本義是增加,為「增」的假借字。
(1)讀zēng,名詞。指與自己相隔兩代的家屬。如曾祖、曾孫。
(2)通「層」,意為「重疊」。如: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附虛詞用法:
副詞,起加強或延緩語氣作用。有兩種情況:
(1)表過去發生過,可譯為「曾經」。如:
A.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B.……人道寄奴曾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表出乎意料,或已達到某種極限,可譯為「竟(然)」「還」等。如:
A.曾不若霜妻弱子。(《愚公移山》)
B.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更多
http://tieba..com/f?kz=369619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