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學科設
⑴ 機械類包括哪些專業
機械類的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車輛工程專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鐵道機車車輛、機械電子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汽車服務工程、汽車運用工程、物流裝備、製造工程。
1、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具備機械設計製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培養具備機械熱加工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熱加工領域內的設計製造、試驗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該專業設兩個專業方向,分別為金屬成型及模具專業方向和塑料成型及模具專業方向。
3、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掌握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工原理及化工工藝等基礎理論和知識,掌握工業生產過程檢測與控制的專業知識。
掌握儀器儀表開發與微型計算機應用的專業知識,培養從事工業生產過程檢測與控制系統設計、智能儀器儀表設計、微計算機應用及其軟體開發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4、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是以有關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為理論基礎,結合生產實踐中的技術經驗,研究和解決在開發、設計、製造、安裝、運用和修理各種機械中的全部理論和實際問題的應用學科。
5、鐵道機車車輛
養具有鐵道機車生產、運用、檢修、管理必備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能勝任鐵道機車的生產、運用、管理、檢測、檢修和機車調度等崗位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核心能力:電力機車,內燃機車運用與檢測、檢修。
課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電工技術基礎、電子技術基礎、機車構造、機車電傳動、交流調速技術、機車新技術分析、設備管理、機械製造技術、機車運用與管理、機車故障處理、機車檢修、微機檢測技術。
⑵ 機械工程有哪些學科分類
機械工程的學科內容,按工作性質可分為以下方面:
①、建立和發展可實際和直接應用於機械工程的工程理論基礎。如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工程材料學、材料力學、燃燒學、傳熱學、熱力學、摩擦學、機構學、機械原理、機械零件、金屬工藝學和非金屬工藝學等。
②、研究、設計和發展新機械產品,改進現有機械產品和生產新一代機械產品,以適應當前和未來的需要。
③、機械產品的生產,如生產設施的規劃和實現、生產計劃的制訂和生產調度、編制和貫徹製造工藝、設計和製造工藝裝備、確定勞動定額和材料定額以及加工、裝配、包裝和檢驗等。
④、機械製造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如確定生產方式、產品銷售以及生產運行管理等。
⑤、機械產品的應用,如選擇、訂購、驗收、安裝、調整、操作、維修和改造各產業所使用的機械產品和成套機械設備。
⑥、研究機械產品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過度耗費問題及處理措施。
⑶ 機械工程二級學科介紹
它是以有關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為理論基礎,結合生產實踐中的技術經驗,研究和解決在開發、設計、製造、安裝、運用和修理各種機械中的全部理論和實際問題的應用學科。
主要課程:機械工程制圖、電工與電子技術應用、機電設備自動檢測、機械結構分析、液壓系統應用與維護、機械製造技術、數控設備操作與維護;
機械繫統安裝與調試、設備電氣控制與修理、現代設備管理、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金工實訓、維修電工實訓、機修鉗工綜合實訓、機床排故與檢修實訓、高級職業資格技能實訓及鑒定、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

(3)機械學科設擴展閱讀
機械工程專業的培養要求:
1、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2、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學、電工與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設計工程學、機械製造基礎、市場經濟及經營管理等基礎知識;
3、具有本專業必需的制圖、計算、測試、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
4、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5、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組織管理能力;
6、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⑷ 國內外設置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的狀況和發展情況
1、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為國內第一批碩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1987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學科所在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國家製造業人才培養基地,首批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點,承擔了國家「863」計劃項目、攀登計劃項目、「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經過多年建設,在6個研究方向上,形成了以國內知名教授為學術帶頭人、中青年骨幹為主體的實力強大的學術梯隊,取得了多項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學術界具有重要地位,並且培養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在國民經濟中起到重大促進作用。
2、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是一門研究機械製造理論、製造技術、自動化製造系統和先進製造模式的研究生學科。該學科融合了各相關學科的最新發展,使製造技術、製造系統和製造模式呈現出全新的面貌。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目標很明確,就是將機械設備與自動化通過計算機的方式結合起來,形成一系列先進的製造技術,包括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M(計算機輔助製造)、FMS(柔性製造系統)等等,最終形成大規模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使傳統的機械加工得到質的飛躍。具體在工業中的應用包括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
3、本學科培養具備機械設計製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4、本學科專業研究生多年來供不應求,供需比一直在1:10以上。根據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的人才市場調查顯示,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一直排在人才需求的前列。據了解,畢業生主要在各大城市及沿海地區高新技術的科研、開發和生產單位就業。加入WTO後,中國逐漸成為世界新的製造中心和加工中心,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發展趨勢良好。
⑸ 機械工程的學科分類號是什麼
一級學科名:機械工程(080200)
二級學科名: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080201),機械電子工程(080202),機械設計及理論(080203),車輛工程(080207)
工程碩士領域:機械工程領域(085201)

(5)機械學科設擴展閱讀:
專業培養目標:
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知識創新及科學研究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式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
機械工程學科專業全日制學術型獲得者應較好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積極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該學位獲得者應掌握本專業領域扎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現代技術和方法,了解該領域的發展動態,具備獨立擔負本職業領域技術或管理工作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社會人文、經營管理等方面知識和解決專業問題的現代技術和方法。
該學位獲得者應具備熟練閱讀本專業領域外文資料及初步利用外語進行國際交流的能力。
⑹ 關於機械學科的前沿性思考
機械工程科學發展總趨勢
在機械工程科學方面,雖然已經取得了矚目的創新及進展,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機械工程科學總體上還處於落後狀態。主要體現在:中國機械工程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對中國製造業的自主創新和發展的貢獻不顯著;中國學者提出的機械領域的新概念、新理論不多;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機械工程理論、方法和技術不多;國際機械領域學術界有較大影響的中國學者很少。總體上中國機械工程學術領域在國際上的地位滯後於中國製造業在國際製造界的地位。
未來機械工程學科的發展將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制約和推動,一個是製造業的創新發展,另一個是學科的演變進步。
鑒於未來製造業發展的總趨勢是全球化、信息化、綠色化、知識化和極端化(以下簡稱「五化」)。機械工程科學的基本任務,就是為製造業的「五化」提供所需求的機械繫統新理論、新方法和先進製造技術。
隨著世界的進步、國家的需求和學科的發展,機械工程科學的發展出現了以下顯著特點和趨勢:一方面,高技術領域如光電子、微納系統、航空航天、生物醫學、重大工程等的發展,要求機械與製造科學向這些領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因而出現和發展著微納製造、仿生及生物製造、微電子製造等製造科學新領域;另一方面,隨著機械與製造科學與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管理科學、納米科學技術的交叉,除了推動著機構學、摩擦學、動力學、結構強度學、傳動學和設計學的發展外,還產生和發展著仿生機械學、納米摩擦學、製造信息學、製造管理學等新的交叉科學。
由於我國未來將大力推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儀器及裝備技術,因此,基於自主創新的高技術儀器及裝備的設計製造的基礎研究將得到更充分地重視和更快地發展;此外,由於21 世紀我國資源和環境面臨空前的嚴峻挑戰,要求機械與製造科學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重視環境的保護、產品的安全性和綠色度、材料和能源的節省、機電裝備的再製造以及新能源製造領域的研究。
機械學發展展望
(1) 機構學是機械工程學科中最有代表性的學科之一。機構學研究一方面應注重機構學基礎理論研究,以使我國在國際機構學界保持優勢地位,另一方面應注重與製造和控制的學科交叉,在設計理論和關鍵技術兩個方面同時取得突破,以開發出性能優良新機構和新裝備。航空航天器、機器人機構、紡織機械、工程機械、微納機構、仿生機構等工程中存在大量機構問題,機構學大有用武之地。
(2) 摩擦學研究自20 世紀90 年代起有了長足發展,其基本經驗是與納米、生物、計算機以及與工程問題的交叉結合,發展了納米摩擦學、生物摩擦學、表面減阻及亞納米拋光技術等。今後的發展是進一步向學科面更寬的交叉方向——界面機械與製造科學、納米製造摩擦學和納米生物摩擦學方向發展。此外,中國摩擦學領域的青年學者應當進一步加強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爭取在國際學術界佔有更重要的位置。
(3) 機械動力學研究中,非線性動力學、復雜機電系統動力學分析和故障監測等領域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但復雜系統及多場耦合的非線性動力學分析建模和故障預示監控依然是個國際性難題,大型復雜機電系統動力學設計模擬、微納系統動力學分析及設計是我國學術界面臨的重要前沿課題。
(4) 機械設計學,目前我國製造業中高端技術裝備中自主產權的產品少,現有機械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落後是其重要原因,急需重點推動我國裝備設計技術的發展。要重點推動復雜機電系統的概念設計、復雜系統總體設計、設計支撐系統(設計數據、知識和信息平台)、基於網路的系統性能模擬虛擬設計等領域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發展。
製造科技發展展望
製造技術的發展總趨勢是基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基礎上的數字網路化、智能集成化、高效精確化及極端製造化技術。採用德爾菲調查方法及研究分析,未來我國將要重點發展的製造科技主要有以下8 個領域。
(1) 空天及深海裝備製造科技。未來飛機將進一步向大型、快速、輕型、舒適性、安全性方向發展;用於國防的各種飛行器,將向超快、精確、輕微及智能監控方向發展。高速、精確、智能化微型飛行器技術;微小制導技術;超低溫、超真空、無重力極端條件下的裝備設計與製造科學技術、智能作業機器人、超大型射電望遠鏡、適於高壓腐蝕環境作業的深海裝備的設計與製造技術等將得到大的發展。
(2) 先進電子及通信製造科技。未來20 年內,量子、納米或商業基因計算機將問世。無線網路技術、網路光通信技術,衛星通信技術,基於網路的虛擬製造技術,非硅、量子、納米、基因計算機晶元及其後封裝科學技術將有大的發展。產品信息化和數字化;將感測、計算機及軟體技術「嵌入」產品,實現產品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產品設計製造過程的數字化、虛擬化、網路化與智能化。例如數字智能轎車可以自動優化和選擇路徑、自動避撞和隨時報告運轉的狀態和可能發生故障的時間和部位;數字智能柔性製造單元或系統能實現零件自主智能裝卸、加工、檢測和故障維護。智能數字網路多功能集成產品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普遍,而且更新換代會越來越快。
(3) 微納米製造科技。從將納米尺度器件發展到納米尺度產品的批量納米製造將是今後20 年納米製造領域的最大變化。納米機械學、納米尺度和精度器件的設計、製造、測量及裝配科學技術;具有批量生產工藝的「自下而上」的生長型和「自上而下」的去除型以及前兩者相結合的混合型製造技術將得到很大發展。
(4) 新能源裝備製造技術。由於一次能源將逐步枯竭,核能、深海能源、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的研發和使用將大大促進該領域製造技術的發展。核能工藝及裝備、深海能源探測及採掘工藝及裝備、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裝備製造、基於新能源的經濟型汽車發動機及車輛設計與製造技術研究將得到更大重視和關注。
(5) 綠色製造科技。即基於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綠色可持續性製造,是一項戰略性製造理念、製造模式和製造技術。綠色可持續性製造包含無污染無廢棄物製造、綠色產品的設計與製造、廢舊機電產品的再製造、節能節材製造以及新能源裝備製造五個方面。耗能耗材多、污染環境的機電產品和生產過程將會受到市場和法規的制約而逐漸減少或消亡,相反,新能源、節能節材和無污染機電產品及其生產過程將得到更大發展。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如果能突破電池材料和低成本製造兩大瓶頸,將會實現車輛業改朝換代的大革命。由於廢棄產品的海增,再製造業將得到迅速發展。
(6) 仿生製造科技。由於生物製造技術的發展,仿生人或動物器官開始用於臨床;仿生機械、機器人更普遍地進入人們的生活。仿人器官製造技術、仿生機電系統,如仿飛禽類飛機、仿動物機器人、智能機器人製造技術將有大的發展,與此相關的仿生機械學及仿生製造科學的深入研究是此項領域得以突破的關鍵。
(7) 光子製造科技。研究表明,未來以激光為基礎的光子學將超越電子學。激光由於所具有的准確性、高能量密度和可傳輸變換等其他任何能源無法比擬的突出優點,被譽為「未來製造系統的共同加工手段」,包括光子加工製造、激光加工、光化學加工、光電加工技術。其中強激光、飛秒皮秒激光加工、微納尺度光子製造技術及科學是該領域的重點發展方向。
(8) 數字裝備製造科技。數字化製造裝備包括
極大極小尺度、高效率、高精度的智能數字化加工裝備以及各類精密儀器和復雜機械繫統。機械裝備是機械製造工程和產業得以實現的工具和依賴,是我國由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的重要標志。涉及相關工程重要需求和學科交叉的關鍵裝備及儀器設計理論與方法、創新製造工藝技術以及基於網路的智能數字化控制理論是需要重點突破的科技問題。
結束語
我國機械工程科學雖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與國際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高瞻遠矚,盡快制定學科的長遠發展規劃,採取正確的學科發展戰略和策略。加強對基礎研究中原創性理論方法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原創性技術發明的支持力度。在繼續保持和發揚摩擦學、機器人機構學等在國際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的同時,力爭在2020 年前後機械與製造學科總體上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在機械工程領域學術界,涌現多個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和著名科學家;在機械與製造相關的國際學術界佔有更多席位;有一批國際一流並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有一大批自主創新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使我國製造業產生更多的高技術產品和世界名牌企業。
⑺ 機械設計屬於什麼學科是否有單獨的機械設計學科
機械設計是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在一些高校里機械設計是作為獨立的學科單獨培養的。
⑻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對哪些學科的要求高。
數學吧.... 個人覺得數學又重要而且學好不容易。 這是公共基礎課里最重要的。
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是專業課里最重要的... 但不是最難的.....
其次就是英語了.... 重要性和數學不分伯仲。
⑼ 機械專業的進,機械學科的前沿問題有哪些
本專業培養具備機械設計製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機械設計與製造的基礎理論,學習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的基本知識,受到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機械產品設計、製造及設備控制、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2.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學、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設計工程學、機械製造基礎、自動化基礎、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
3.具有本專業必需的制圖、計算、實驗、測試、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5.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組織管理能力;
6.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
主幹學科:力學、機械工程。
主要課程: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與電子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機械工程材料、製造技術基礎。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軍訓,金工、電工、電子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一般應安排40周以上。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一些大的院校機械工程下往往有3~5個不同方向的細分專業,大約有1/4的課程有別,畢業設計內容也不太一樣。
各個大學的課程設計也有部分區別,可到感興趣的學校察看專業課程表。
⑽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的學科分支
機械按功能可分為動力機械、粉碎機械、交通運輸機械和物料搬運機械等;按服務的產業可分為農業機械、化工機械、礦山機械和紡織機械等;按工作原理可分為熱力機械、透平機械、仿生機械和流體機械等。相同的工作原理,相同的功能或服務於同一產業的機械有相同的問題和特點,因此機械工程就有幾種不同的分支學科體系。另外,全部機械在研究、開發、設計、製造、運用過程中,要經過若干工作性質不同的階段,依此,機械工程又可劃分為互相銜接、互相配合的幾個分支系統,如機械科研、機械設計、機械製造、機械運用和維修等。這些分支學科系統互相交叉、互相重疊,使機械工程可能分化成上百個分支學科。例如按功能分的動力機械,與按工作原理分的熱力機械、流體機械、透平機械、往復機械、蒸汽動力裝置、核動力裝置,內燃機、燃氣輪機,以及按行業分的中心電站設備、工業動力裝置、鐵路機車、船舶輪機工程、汽車工程等有復雜的交叉和重疊關系。船用汽輪機是動力機械,也是熱力機械、流體機械和透平機械,屬於船舶動力裝置、蒸汽動力裝置,也可能屬於核動力裝置。而驅動時鍾用的發條和重錘裝置也是動力機械,但不是熱力機械、流體機械、透平機械或往復機械。其他分支之間也有類似的重疊、交叉關系。分析這種復雜關系,研究機械工程最合理的分支系統,有一定的知識意義,但實用價值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