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蟬的文言文

蟬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6 05:49:03

文言文《蟬》的作者是誰,意思是什麼

虞世南: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詩的最後評點道,這完全是由於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於憑借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麼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贊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❷ 蟬()填聲音,文言文

蟬嘒(音同「彗」) 義即蟬鳴。
語本《詩·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鳴蜩專嘒嘒。」
唐 韓愈 《題張屬十八所居》詩:「蛙讙橋未掃,蟬嘒門長扃。」
宋 陸游 《思故廬》詩:「柴門入幽夢,落日亂蟬嘒。」

蟬唱 義即蟬聲。
出自:清 朱中楣 《千秋歲·別橫波龔年嫂南歸》詞:「風移蟬唱杳,雨滴梧聲碎;方信道,離懷未飲心先醉。」

蟬急 義即謂蟬聲緊促。
出自:唐 馬戴 《送僧歸金山寺》詩:「 金陵 山色里,蟬急向秋分。」
唐 劉禕之 《九成宮秋初應詔》詩:「蟬急知秋早,鸎疏覺夏闌。」

❸ 螳螂捕蟬,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譯文

吳王要攻打荊地,警告左右大臣說:「誰敢勸阻就處死誰!」一個年輕侍從官員想要勸吳王卻不敢,便每天拿著彈弓、彈丸在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個早上都像這樣。吳王覺得奇怪:「你為什麼要像這樣打濕衣服呢?」侍衛對吳王回答道:「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

蟬停留在高高的樹上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自己的身後;螳螂彎曲著身體貼在樹上,想撲上去獵取它,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自己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

這三個傢伙,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吳王聽後,說:「好啊!」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原文

吳王欲伐荊⑴,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⑵死!」舍人⑶有少孺子⑷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⑸,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⑹。吳王曰:「子⑺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⑻,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⑼,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⑽也;黃雀延頸⑾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⑿,而不顧⒀其後之患⒁也。」吳王曰:「善哉⒂。」乃罷(16)其兵。

注釋

(1)吳王:指吳王闔閭。欲:想要。伐:征討,討伐。荊,指楚國。

(2)諫:規勸。以下勸上為諫。

(3)舍人:門客

(4)少孺子:年輕人。

(5)懷丸操彈:懷揣子彈,手拿彈弓。操:持、拿。

(6)三旦:三個早晨,三天。三,泛指多次。天,古漢語里「旦」就是「早晨」的意思。

(7)子:你。

(8)悲鳴飲露: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古漢語中悲並不一定指代「悲傷」。

(9)委身曲附: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了前肢。附即「跗」,腳背,這里代腳。委:曲折。曲:彎曲

(10)傍:同「旁」,旁邊。

(11)延頸:伸長脖子。延,伸長。頸,脖子

(12)務欲得其前利: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務:一定,必須。利:利益。

(13)顧:考慮。

(14)患:憂患、災禍。

(15)善哉:好

(16)罷:停止

6個「其」的意思

園中有樹,其①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③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④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顧其⑥後之有患也.」

①樹②蟬③螳螂④黃雀⑤他們(泛指前面所提的)⑥他們(泛指前面所提的).

(3)蟬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螳螂捕蟬 (成語)

螳螂捕蟬是成語,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指人目光短淺,沒有遠見,只顧追求眼前的利益。

作者信息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彀梁傳》。據《漢書·藝文志》載,劉向有辭賦33篇,今僅存《九嘆》一篇。今存《新序》、《說苑》、《戰國策》、《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楚辭》是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庄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❹ 螳螂捕蟬文言文的全文及翻譯 重點字詞句的翻譯

原文: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吳王:指吳王闔閭。
欲:想要。
告:告知。螳螂捕蟬實拍圖片
舍人:門客,指封建官僚貴族家裡養的幫閑或幫忙的人。
少孺子:年輕的人。
操:持,拿。
三旦: 三個早晨。
其:代詞,代「樹」。
居:停留。
附:同「跗」腳背。
委身曲附: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前肢。附,同「跗」,腳背黃雀骨。 傍:同「旁」,旁邊。
引:伸長。
務:一定,必須。
顧:考慮。
患:災禍。
伐:征討,討伐。
【翻譯】春秋時期,吳國國王闔閭准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誰敢勸阻就處死誰!」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問道:「你這是為什麼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濕了。」侍衛道:「園子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停息在樹上一邊放聲的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就在蟬的身後;螳螂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了前肢,想捕捉知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就在螳螂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小孩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個東西,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吳王想了想說:「你講得很有道理!」於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告訴我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後果。。

❺ 粘蟬(文言文)

【原文】
陳亢(1)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2)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3)其子也。」

【注釋】
(1)陳亢:亢,音gāng,即陳子禽。
(2)異聞:這里指不同於對其他學生所講的內容。
(3)遠:音yuàn,不親近,不偏愛。

【譯文】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聽了關於《詩》的道理,聽了關於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原文】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1),猶掇之也(2)。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3);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4);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5)。吾不反不側(6),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譯文】
孔子到楚國去,走出樹林,看見一個駝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蟬,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樣。
孔子說:「先生真是巧啊!有門道嗎?」駝背老人說:「我有我的辦法。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迭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那麼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迭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那麼失手的情況十次不會超過一次了;迭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也就會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臨近地面的斷木,我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地很大,萬物品類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蟬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為什麼不能成功呢!」
孔子轉身對弟子們說:「運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說的就是這位駝背的老人吧!」

❻ 唐代詩人 虞世南寫的蟬 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閱讀虞世南的《蟬》,完成1~3題。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1.這是一首詠物詩,從 等三個方向寫出了蟬的特點。
2.這首詩表面上是寫蟬,其實是用了 的寫法,表達含蓄,寓意深刻。
3.這首詩給我們以什麼啟示?請簡要談談你的認識。
答:

答案:一、 1.形狀、習性、聲音 2.托物言志 3.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那些外在的憑籍,像地位、權勢、吹捧等,他本身自然會有很強的昭示力,能夠聲名遠揚。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注釋:虞世南:初唐重臣,詩人 、書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稱贊其人格。
綏(音ruí):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流響:連綿的聲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樹。

(1)這是一首詠物詩,從形狀、習性、聲音等三個方面寫出了蟬的特點。
(2)這首詩表面上是寫蟬,其實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表達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蟬》中,借蟬鳴表現自己品格高潔的詩句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4)這首詩給我們以什麼啟示?請簡要談談你的認識。
[答]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那些外在的憑借,像地位、權勢、吹捧等,他本身自然會有很強的昭示力,能夠聲名遠揚。

二:
5.讀這首詠物詩,你的眼前呈現出怎樣一幅畫面?請描繪出來。(2分)
6.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來刻畫蟬,請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一隻蟬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樹上,垂下像帽帶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時自在地長鳴,聲音悅耳動聽,傳出很遠(2分)。
6.本詩通過刻畫人格化的蟬,熱情地贊美了那種高潔(高尚或潔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
1.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說出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2.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蟬的特點?指出相應詩句並簡要分析。
3.通過這首詩作者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答案
1.托物寓意,藉助具體的對象表達豐富的含義,理趣情致躍然紙上,引人人勝。
2.「飲清露」:表達了詩人對蟬性高沽、棲高飲露品性的褒揚:「流響」:形象地寫出了蟬的悅耳長鳴。
3.這首詩告訴我們:賢能之人,不需憑借權勢,自然聲名遠揚。

譯文:
蟬垂下像帽帶似的觸角吮吸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連綿的聲音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聲遠傳的原因是因為蟬居住在高樹上,而不是藉助了秋風。

❼ 蟬雀之喻文言文翻譯

吳王要攻打荊地,警告左右大臣說:「誰敢勸阻就處死誰!」一個年輕侍從官員想要勸回吳王卻不敢,便每天拿答著彈弓、彈丸在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個早上都像這樣。吳王覺得奇怪:「你為什麼要像這樣打濕衣服呢?」侍衛對吳王回答道:「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停留在高高的樹上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自己的身後;螳螂彎曲著身體貼在樹上,想撲上去獵取它,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自己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個傢伙,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吳王聽後,說:「好啊!」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❽ 帶蟬字的文言文語句

蟬來

chán
【名】
(形聲。從蟲,單聲。本自義:一種昆蟲。也稱「知了」)
同本義。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同翅目,蟬科,蟬屬〖cicada〗
蟬,以旁鳴者。——《說文》。按,爾雅謂之蜩,今蘇俗謂之知了。
寒蟬鳴。——《禮記·夏小正》
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又如:寒蟬(秋天天冷時的蟬)
古代一種極薄的絲織品。以其薄如蟬翼而得名〖thinsilks〗。如:蟬翼羅(一種輕而薄的絲織物);蟬翼扇(輕紗制的團扇)



chán
【形】
連續不斷〖continuous〗
蟬聯陵丘。——左思《吳都賦》。注:「不絕貌。」

〖free〗∶比喻從…擺脫或脫離出來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❾ 螳螂捕蟬,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園子里有棵樹,樹上有隻蟬,這蟬高踞枝頭,動聽地鳴叫,飲食露珠,卻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後。

螳螂彎曲身肢,要去捕蟬,卻不知黃雀在它旁邊。黃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卻不知手拿彈弓鐵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