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難文言文閱讀答案
『壹』 魏徵難舉是什麼意思
魏徵是最有名的敢於直諫的大臣,魏徵難舉,也就是說現在找不出一個象魏徵這樣的敢於直諫的大官了。
『貳』 舉難文言文文章理解
寧戚欲干齊桓公,窮困無以自進,於是為商旅將任車以至齊,暮宿於郭門之外。桓公郊迎客,夜開門,辟任車,爝火甚盛,從者甚眾。寧戚飯牛居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桓公聞之,撫其仆之手曰:『異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後車載之。桓公反,至,從者以請。桓公賜之衣冠,將見之。寧戚見,說桓公以治境內。明日復見,說桓公以為天下。之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而固賢人也。桓公大說,將任之。群臣爭之曰:『客,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聽必有以矣。今聽而不復問,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難全,權而用其長者。當舉也,桓公得之矣。(《呂氏春秋·舉難》)
【譯文】
寧戚想向齊桓公謀求官職,但處境窮困,沒有辦法使自己得到舉薦,於是就替商人趕著裝載貨物的車來到齊國,晚上露宿在城門外。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裡打開了城門,讓路上的貨車避開。當時火把很明亮,跟隨的人很多。寧戚在車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傷,就拍擊著牛角大聲唱起歌來。桓公聽到歌聲後,撫摸著自己的車夫的手說:「真奇怪!那個唱歌的不是個平常人。」就命令副車載著他。桓公回城後,到了朝廷里,跟隨的人員請示桓公如何安置寧戚。桓公賜給他衣服帽子,准備接見他。寧戚進見齊桓公,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桓公。第二天又進見齊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桓公很高興,准備任用他。群臣勸諫他說:「這位客人是衛國人。衛國離齊國不遠,您不如派人去詢問一下。如果確實是賢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說:「不能這樣。去詢問他的情況,是擔心他有小毛病。因為一個人的小毛病而丟掉他的大優點,這是君主之所以失去天下賢士的原因。」凡是聽取別人的主張一定有某個取捨的根據,現在聽從了他的主張而不再去追究他的為人如何,是因為他的主張合乎自己的標准。況且人本來就難以十全十美,衡量以後用其所長,這就是得當的舉薦啊。桓公算是掌握住這個原則了。
『叄』 《舉難》的全文與譯文
袁文:
寧戚欲干齊桓公,窮困無以進,於是為商旅,賃車以適齊,暮宿於郭門之外版。桓權公郊迎客,夜開門,辟賃車者執火甚盛從者甚眾,寧戚飯牛於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商歌。桓公聞之,執其仆之手曰:「異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後車載之。桓公反至,從者以請。桓公曰:「賜之衣冠,將見之。」寧戚見,說桓公以合境內。明日復見,說桓公以為天下。
譯文:
寧戚想向齊桓公謀求官職,但處境窮困,沒有辦法使自己得到舉薦,於是就替商人趕著裝載貨物的車來到齊國,晚上露宿在城門外。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裡打開了城門,讓路上的貨車避開。當時火把很明亮,跟隨的人很多。寧戚在車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傷,就拍擊著牛角大聲唱起歌來。桓公聽到歌聲後,撫摸著自己的車夫的手說:「真奇怪!那個唱歌的不是個平常人。」就命令副車載著他。桓公回城後,到了朝廷里,跟隨的人員請示桓公如何安置寧戚。桓公賜給他衣服帽子,准備接見他。寧戚進見齊桓公,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桓公。第二天又進見齊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
『肆』 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應該怎樣解釋這是哪種文言文現象請舉一個類似的例子。
這個難,讀作nan4聲,意思是詰問,形容詞用作動詞。例如:交相問難。----<問說>
『伍』 舉難呂氏春秋從以全舉人固難,物之情也到恆公得之矣的翻譯
原文出自《呂氏春秋·離覽·舉難》。因翻譯內容較長,無法傳出,只能傳郵箱。
『陸』 舉難物豈可全哉翻譯
卷十九 離俗覽 舉難
【原文】
以全舉人固難,物之情也。人傷①堯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號,禹以貪位之意,湯、武以放弒之謀,五伯以侵奪之事。由此觀之,物豈可全哉?故君子責人則以人②,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人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故任天地而有餘。不肖者則不然,責人則以義,自責則以人。責人以義則難瞻③,難瞻則失親;自責以人則易為,易為則行苟;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國取亡焉,此桀、紂、幽、厲之行也。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擇物而貴取一也。季孫氏劫公家④。孔子欲諭術則見外,於是受養而便說⑤,魯國以訾。孔子曰:「龍食乎清而游乎清,螭⑥食乎清而游乎濁,魚食乎濁而游乎濁。今丘上不及龍,不下若魚,丘其螭邪。」夫欲立功者,豈得中繩哉?救溺者濡,追逃者趨。魏文侯弟曰季成,友曰翟璜。文侯欲相之而未能決,以問李克⑦。李克對曰:「君欲置相,則問樂騰與王孫苟端孰賢?」文侯曰:「善。」以王孫苟端為不肖,翟璜進⑧之;以樂騰為賢,季成進之;故相季成。凡聽於主,言人不可不慎。季成,弟也,翟璜,友也,而猶不能知,何由知樂騰與王孫苟端哉?疏賤者知,親習者不知,理無自然。自然⑨而斷相過,李克之對文侯也亦過。雖皆過,譬之若金之與木,金雖柔猶堅於木。孟嘗君問於白圭曰:「魏文侯名過桓公,而功不及五伯,何也?」白圭對曰:「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此名之所以過桓公也。卜相曰『成與璜孰可』⑩?此功之所以不及五伯也。相也者,百官之長也。擇者欲其博也。今擇而不去二人,與用其仇亦遠矣。且師友也者,公可也;戚愛也者,私安也。以私勝公,衰國之政也。然而名號顯榮者,三士羽之也。」寧戚欲干齊桓公,窮困無以自進,於是為商旅將任車以至齊,暮宿於郭門之外。桓公郊迎客,夜開門,辟任車,爝火甚盛,從者甚眾。寧戚飯牛居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桓公聞之,撫其仆之手曰:「異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後車載之。桓公反,至,從者以請。桓公賜之衣冠,將見之。寧戚見,說桓公以治境內。明日復見,說桓公以為天下。桓公大悅,將任之。群臣爭之曰:「客,衛人也。衛之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聽必有以矣。今聽而不復問,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難全,權而用其長者。當舉也,桓公得之矣。
【注釋】
①傷:詆毀。堯傳位給舜,而不傳其子,所以有人詆毀他對兒子不慈愛。②以人:按常人的標准。③難瞻:當作「難贍」,難以滿足要求。④季孫氏:魯國權勢很大的貴族。劫公家:劫奪國家政權。⑤受養:指作為食客或家臣被養活。便說:便利於行說。⑥螭(chī):傳說中無角的龍。⑦李克:子夏的學生,仕於魏。⑧進:舉薦。⑨「自然」上當脫「理無」二字。⑩卜:指以占卜方法選擇。成:指季成。璜:指翟璜。公可:猶「公義」。私安:私利。任車:載車。爝(jué)火:小火把。爭:指勸諫。權:衡量。
【譯文】
用十全十美的標准舉薦人確實很難,這是事物的實情。有人用對兒女不慈愛的名聲中傷堯,用不孝順父親的惡號來中傷舜,用有貪圖帝位的念頭來詆毀禹,用商湯、周武王殺夏桀、商紂王的名號詆毀商湯、周武王,用互相兼並的名號詆毀春秋五霸。由此看來,事物哪有十全十美的呢?所以,君子用一般人的標准來要求別人,用義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用普通人的標准來要求別人就容易得到滿足,容易得到滿足的就能獲得人心。用義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就難以做錯,難以做錯就會行動端正;這樣就可以使自己擔任天地間的大事綽綽有餘。不肖的人就不是這樣,他們用義的標准來要求別人就難以得到滿足,難以得到滿足的就會失去人心;用一般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就容易做到,容易做到的行為就苟且隨意,這樣即使天下這樣大的地方也不能容納自己,從而自己招致危險,國家招致滅亡。這就是夏桀、殷紂王、周幽王、周厲王的所作所為了。一尺長的樹木必然有節疤,一寸長的玉石必然有瑕疵。先王知道事物不能十全十美,所以對事物的選擇就應取其長處。季孫氏把持國家大權,孔子想用道術使他明白卻又怕被疏遠,於是為了方便說服他就去做他的家臣食客。魯國人因此詆毀孔子。孔子說:「龍在清水中吃東西又在清水中游動,無角龍在清水中吃東西而在濁水中游動,魚在濁水中吃東西又在濁水中游動。現在我孔丘上比不如龍,下比不如魚。我大概像無角龍吧!」那些想建功立業的人,哪能按規矩做事呢?在水中救人就要沾濕自己的衣服,追趕逃跑的人自己也要奔跑。魏文侯的弟弟叫季成,魏文侯的朋友叫翟璜。魏文侯想任命他們中的一個為相,但還不能確定誰更合適,於是問李克。李克回答:「您想立相,打聽一下樂騰和王孫苟端二人哪一個好就行了。」魏文侯說:「好吧!」魏文侯認為王孫苟端不好,因為是翟璜舉薦的;認為樂騰好,因為是季成舉薦的。所以魏文侯任季成為相。凡是說話能令國君聽信的人,談論別人就不能不慎重。季成是文侯的弟弟,翟璜是文侯的朋友,而文侯還不能了解他們,又哪裡了解樂騰和王孫苟端呢?對疏遠輕賤的人了解,對親近的人卻不了解,顯然不會有這樣的道理。沒有這樣的道理卻以此來決定相的人選,是過失。李克答魏文侯的話也有過失。他們即使都有過失,但這件事就像金屬與木材,即使金屬柔軟但還是比木材堅韌。孟嘗君向白圭問道:「魏文侯的名聲比齊桓公高,而功業趕不上五霸,這是什麼原因呢?」白圭回答說:「文侯以子夏為老師,以田子方為友,敬重段干木,這就是他的名聲超過齊桓公的原因。他選擇相的時候問『季成與翟璜哪一個可以』,這就是他的功業比不上五霸的原因。相是百官的頭領,選擇的人要從眾多的人選中選拔。現在卻只從兩個人中挑一個,這與齊桓公任用他的仇人管仲為相相差也很遠了。況且用老師和朋友為相,是公義;用親屬和寵愛的人為相,是私利。把私利放在公義之上,這是衰敗的國家的治政方法。然而他的名聲卻能顯赫榮耀,這是有三位有賢能的人輔助的結果。」寧戚想向齊桓公謀求官職,因為貧窮睏乏不能自薦,於是就給商人趕貨車到了齊國,晚上住在城門外。齊桓公晚上到郊外迎客,夜間開了城門,要貨車避讓,小火把十分明亮,而且有很多隨從。寧戚在車下喂牛,望見齊桓公時心裡傷心,就用力敲著牛角唱起歌來。齊桓公聽到歌聲,拍拍僕人的手說:「奇怪了!這唱歌的不是一般的人啊!」便命令隨從用車載上他。齊桓公回來後,到了宮中,侍從請示寧戚的事。齊桓公賞賜衣帽給寧戚,並要接見寧戚。寧戚來拜見,並用如何保境安民的理論說服齊桓公。第二日寧戚又來拜見,用如何治理天下的理論說服齊桓公。齊桓公十分高興,要任用寧戚,很多大臣勸諫說:「寧戚是衛國人,衛國距離齊國不遠,您不如派人去詢問一下。如果他一向是賢能的人,再任用他也不晚。」齊桓公說:「不能這樣,如果去詢問他的情況,恐怕他有小毛病。因為人的小毛病,而抹殺了人的大優點,這就是使君主失去天下賢能的人的原因。」凡是聽別人的主張必須要有依據,齊桓公現在聽了寧戚的主張而不再追問他的為人,是因為主張符合聽者心目中的標准。而且人本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權衡後而用他的長處,這是恰當的舉用,齊桓公就掌握了這個原則。
『柒』 「齊桓舉以相國,叔向攜手以上。然則非言之難為,聽而識之者難遇也。」求文言文翻譯。
此句出自唐 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原文整段是這樣的:「夫牛角之歌,辭鄙而義拙;堂下之言不書於傳記。齊桓舉以相國,叔向攜手以上,然則非言之難為,聽而識之者難遇也」
我嘗試翻譯如下:「(寧戚)擊牛角所唱的歌謠言辭粗俗而含義質朴;(鬷zōng蔑在叔向家的)廳堂階下所說的話沒有記載在傳記之中。(但是)齊桓公任命(寧戚)為相,叔向(走下堂階)拉著(鬷蔑)的手走上去。如此可見,並不是話語難以表達意思,而是能聽懂說話人心意的人很難遇見。」
這句話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出自《藝文類聚》卷九十四,孫汝聽引《琴操》:「甯(通寧)戚飯牛車下,叩牛角而歌曰:『南山研,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裁至骭。長夜冥冥何時旦……』齊桓公聞之,舉以為相」。第二個出自《左傳 昭二十八年》:「昔叔向適鄭,鬷蔑惡,欲觀叔向,從使之收器者而往,立於堂下,一言而善。叔向將飲酒,聞之日:『必鬷明(鬷蔑字然明)也。』下執其手以上」。
這兩個故事說的都是懷才不遇的人找機會展現自己,而幸運的是他們所遇到的人都有理解他們才華的眼光,所表達的也就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意思。韓愈寫這篇文章是永貞元年(805),之前他因言獲罪被貶官,當時新皇登基,他才被赦免,我估計他寫這封信的目的無非是自薦,希望李侍郎也能像齊桓公、叔向知遇寧戚、鬷蔑那樣將他重用。
另外,說個題外話,我在網頁上查這句的出處,所有網頁都寫的是《上兵部李四郎書》,可我最後在《上兵部李侍郎書》里邊找到了。不知李四郎和李侍郎有何關系?還是僅僅是以訛傳訛?
『捌』 難以舉步的「舉」字是什麼意思

難以舉步
拼音:
[nán] [yǐ] [jǔ] [bù]
舉;
舉步:抬腳舉就是抬的意思舉步維艱:處境困難,抬回腳都很艱辛
『玖』 最難翻譯的古文句子,舉例說明
羿裔熠邑彝》
羿裔熠,邑彝,義醫,藝詣。
熠姨遺一裔伊,伊儀迤,衣旖,異奕矣。
熠意伊矣,易衣以貽伊,伊遺衣,衣異衣以意異熠,熠抑矣。
伊驛邑,弋一翳,弈毅。毅儀奕,詣弈,衣異,意逸。毅詣伊,益伊,伊怡,已臆毅矣,毅亦怡伊。
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貽伊,伊亦貽衣以毅。
伊疫,囈毅,癔異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
毅詣熠,意以熠,議熠醫伊,熠懿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
熠驛邑以醫伊,疑伊胰痍,以蟻醫伊,伊遺異,溢,伊咦。熠移伊,刈薏以醫,伊益矣。
伊憶毅,亦囈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異,噫,縊。
熠癔,亦縊。
《飢雞集磯記》
唧唧雞,雞唧唧。幾雞擠擠集磯脊。機極疾,雞飢極,雞冀己技擊及鯽。機既濟薊畿,雞計疾機激幾鯽。機疾極,鯽極悸,急急擠集磯級際。繼即鯽跡極寂寂,繼即幾雞既飢,即唧唧
《熙戲犀》 趙元任
西溪犀,喜嬉戲。席熙夕夕攜犀徙,席熙細細習洗犀。犀吸溪,戲襲熙。席熙嘻嘻希息戲。惜犀嘶嘶喜襲熙。
<<於瑜與余欲漁遇雨>>
於瑜欲漁,遇余於寓。語余:「余欲漁於渝淤,與余漁渝歟?」余語與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於俞寓。」余與於瑜遇俞禹於俞寓,逾俞隅,欲鬻玉於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語於瑜:「余欲漁於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漁歟?鬻玉歟?」於瑜與余御雨於俞寓,俞鬻玉於余禹,雨愈,余與於瑜踽踽逾俞宇,漁於渝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