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子道涸溪文言文翻譯
① 有盲子道涸溪。。。。。。這則文言文叫什麼大意什麼有盲子道涸溪的道什麼意思視此省哉的省什麼意思
盲子失墜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墜深淵矣。過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長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執一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
有個瞎子經過一條乾涸的小溪,在橋上(突然)失手墜落。(他)兩手攀住橋欄,膽戰心驚地抓得緊緊的,自認為(一旦)失手,一定會墜入深淵。過路的人告訴他說:「別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實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緊橋欄大聲呼號。過了很久,力氣(漸漸)消失了,失手墜落在地上,於是(他)嘲笑自己說:「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實地,何必(讓)自己辛苦這么久呢?」
道路本來是平坦的,但陷入空想,抓住某點感受,就自恐命危的人,看到這個瞎子可以省悟了吧!
【說明】這則寓言它告誡人們,不要固執已見,作繭自縛,要善於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勇於探索創新。
對「盲子」來說,橋下可能是深淵,可能是激流,橋有多高,水有多深、多寬、多急,這些他一無所知,而且因為眼盲在他墜下之前也永遠不可能知道。然而,與其說盲子是因為對橋下一無所知而恐懼,不如說他是怕自己掉下去性命不保。盲子到底還是害怕「死」這一事物本身!
② 古文 盲子墜橋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墜深淵已(通「矣」)。過者告之曰:「毋(通「勿」)怖,第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長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shěn)三聲,曰:「嘻!早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通「沉」)空守寂,執一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選自《應諧錄》)
翻譯
有盲人過乾涸的溪流,在橋上失足墜落,兩手攀住橋欄桿,戰戰兢兢抓緊,認為失手必定掉入深淵的。經過的人告訴他說:「不要怕,盡管放手下來,是平地。」盲人不信,抓著欄桿不停地哭,久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實地,何必久苦自己呢?」大道很平實,在黑暗中守著迷茫,執著地呆在角落獨自守舊的人,看看這故事該省悟啊!感悟:勇於探索真理,前途總是一片光明!以不可知論,固守著陳舊的觀念,否定一切科學和實證的現實,只能是自欺欺人地寄希望於未知,又或是幻想的來世和天堂。
告訴人們,不要固執己見,作繭自縛,要善於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勇於探索創新。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們的意識形態應順應時勢,看清路子,放大膽子,走自己的路。
啟示:①凡事要勇於嘗試,不要被自己憑空想像出來的東西所嚇倒!
②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一意孤行。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
1.不要固執己見,作繭自縛,要善於聽取別人正確意見,要勇於探索不斷創新。
2.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們的意識形態應順應時勢,敢於大膽創新。
關於字詞的解釋,通假字也在裡面,請留意:
1.道:經過。 2.楯:(shǔn)欄桿上的橫木, 3.競競:小心謹慎的, 4.自分(fèn):自料, 5.已:通「矣」了。 6.毋:不要。 7.省:醒悟,反省。 8.涸:乾涸 9.第:只管 10.長號:大聲哭叫 11.大道:公認的道理 (12)有盲子道涸溪 解釋"道" :經過,取道 (13)視此省哉 解釋"省" :反省,自我警戒 14.哂(shěn):嘲笑 15兢兢:兢兢戰戰,形容害怕的樣子 16蚤:通假字,通「早」 17矜:自誇 18夷:平坦,平常 19沈空守寂:拘束固守不切實際的想法。沈,通「沉」。
③ 有盲子道涸溪.這則文言文叫什麼大意什麼
叫《盲子失墜》大意是:告誡人們,不要固執已見,作繭自縛,要善於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勇於探索創新.
④ 尋5篇課外文言文(要原文 翻譯 題目)
【原文】《上與群臣論止盜》(司馬光《資治通鑒》)
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有人主張)重法以禁之。上(太宗)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賦,選用廉吏,使民之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耶?」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譯文】
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們應當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麼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原文】《齊使問趙威後》(戰國策)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譯文】
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後,還沒有打開書信,趙威後問使者:「今年收成還可以吧?百姓安樂嗎?你們大王無恙吧?」使者有點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後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打聽年成、百姓的狀況,這有點先卑後尊吧?」趙威後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年成,百姓憑什麼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尊?豈有舍本問末的道理?」
【原文】《任末好學勤記》(自王嘉《拾遺記》)
任末年十四,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每言: (人若不學,則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及其事。 (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 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譯文】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麼憑什麼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條製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便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他)不是聖人的話不看。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只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原文】《鄭鄙人學蓋》(劉基《郁離子》)
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而大旱,無所用,棄而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無所用,則還為蓋焉。未幾,盜起,民盡戎服,鮮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越有善農者,鑿田種稻,三年皆澇。人謂宜泄水種黍,弗聽,而仍其舊,乃大旱連歲。計其獲,則償歉而贏焉。故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譯文】
鄭國的一個鄉下人學做雨具,三年學會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沒有用處。他就放棄雨具改學桔槔(打水的用具),學做了三年卻碰上大雨,又沒有用處了。於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蜂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學製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離子知道此事後,說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全由老天爺說了算。不過,雖是天定的,但學習哪種技術,應是自家決定的,那個鄉下人之所以弄到這個結果,他自己是有責任的。)
越國有一個善於搞農業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人們說應排水後改種黍米,他不聽從,而按原來的干,又乾旱連續兩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欠收還有贏余呢。因此說:「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縫制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啊。」
【原文】《文天祥傳》(《宋史》)
天祥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為書招張世傑。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止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捄,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譯文】
文天祥被押到潮陽,見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見,文天祥堅持不拜.弘范就以賓客之禮接見了他,並與其共入厓山,並要求文天祥作書與張世傑,令其投降.文天祥說:"我不能報效祖國,反而教我讓人背叛自己的國家,怎麼可以這樣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寫招降書,文天祥不得已,把自己過零丁洋時所做的詩文給了他,詩末有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看了後,就不再提及此事.後來厓山被攻破,弘范在軍中置酒大擺慶功會,弘范說:"你的國家已經來亡,你作為宰相忠孝已經兩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榮華富貴,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淚下,說:"國家滅亡而不能救,作為人臣即使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過,怎能苟且偷生,另事他主呢?
⑤ 文言文閱讀。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欄桿上的橫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墮深
| 1、道:取道,過(或走)。省:醒悟,反省。 2、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專面就是堅實的土地了(屬或下面就是土地了)。 3、①要勇敢嘗試,不要被自己憑空設想的困難所嚇倒。 ②走出思維的定勢,戰勝自己。 ③不要固執己見,要善於聽從別人的意見。 (意對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