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文言文
A. 2020徐州中考還考課內文言文翻譯嗎
2020年徐州中考還考課本文言文翻譯的,並且也是不錯的。
B. 蘇軾 徙知徐州 譯文
譯文:
蘇軾調任徐州。黃河在曹村附近決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濫,從南清河溢出,匯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斷上漲不久就要泄進城裡,城牆即將被沖毀,城裡的富人爭著逃出城去避難。蘇軾說:「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會動搖,誰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這里,就不會讓決堤的水毀了城牆。」
於是將富人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把卒長叫出來說:「河水將要沖進城裡,事情很緊迫了,你們雖然是禁軍也要暫且為我效力。」卒長說:「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們這些小人應該為您效力。」
於是卒長率領他的士兵拿著畚鍤出營,修築東南方向的長堤,堤壩從戲馬台起,末尾與城牆相連。雨日夜不停,沒有受損的城牆只有三板。蘇軾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經過家門也不入,派官吏們分別在城牆各處守衛,終於保衛了徐州城。
他又請求調發明年的役人增築舊城,又用木築堤岸,以防水第二次來。朝廷同意他的做法。
原文:
(蘇軾)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匯於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
卒長曰:「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台,尾屬於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軾廬於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來歲夫,增築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
出處:《宋史 蘇軾傳》——宋·蘇軾

(2)徐州文言文擴展閱讀
字詞注釋
1、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
2、塗潦:泥沼雨水。
3、版:古城牆之夾板,中填土石,夯實,壘而成牆。
4、堵:古牆體單位,長於高各一丈為一堵。
5、詣:拜訪。
6、全:保全。
7、雖:即使。
8、敗:倒塌。
9、廬:搭起茅屋。
10、卒:終於。
11、知:主持。
12、誰與:與誰。
13、走:逃跑。
14、畚鍤【běn chā】:箕畚鐵鍬
C. 徐州市鼓樓區古詩文
人生路上各種相遇,襁褓降世遇見母親,學習階段遇見老師,長大後遇見心愛之人,遇見了困難,
D. 徐州人周全,擅長南、北詞。一日,在酒肆唱《賞花時》這是哪篇文言文
明·李開先《詞謔》
原文:
徐州人周全,善唱南、北詞。一日,在酒肆唱《賞花時》,聲既洪亮,節有低昂。鄰一老賈,生平以知音自負,少有可其意者。聞唱,方困卧,即起而據床顰眉,愁第五句最難,或無下落;已而轉折放頓,如賈之素所操習者。乃跳身於地,回視幾上有白銀十兩,青蚨千孔,色絹二端,以一盤盛之,雙手扶於頂上,膝行至全所,稱:「祖翁,某年已垂死,始聞此音,願以微物將敬。」——賈非豐裕者——全以此名聞天下。
曾授二徒,一徐鎖,一王明,皆兗人也,亦能傳其妙。人每有從之者,先令唱一兩曲,其聲屬宮屬商,則就其近似者而教之。教必以昏夜。師徒對坐,點一炷香,師執之,高舉則聲隨之高,香住則聲住,低亦如之。蓋唱詞惟在抑揚中節,非香,則用口說,一心聽說,一心唱詞,未免相奪;若以目視香,詞則心口相應也。
譯文:
徐州人周全,擅長演唱南、北曲。一天,他在酒館唱《賞花時》,聲音既洪亮、節奏也有快慢。鄰家有個老商人,一向以熟知音律而自負,(演唱者)很少有讓他滿意的,(這時)聽見(周全的)演唱聲,(本來)正睏倦地躺著,也立即折身而起,靠著床,皺著眉頭,擔心第五句最難唱,可能(周全)唱不下去;接著(竟繼續傳來)婉轉曲折、快慢合拍(的演唱聲)就跟他自己平日所練習的唱法一樣。於是他跳下地來,回頭看見幾上有十兩白銀,一千多文銅錢,還有兩端綵綢,便用一個托盤托著,雙手扶在頭頂,雙腿跪行,到周全住的地方,口稱:「祖師爺,我年老快死了,才聽到您這高妙的唱腔,願把這微薄的禮物送來奉獻(給您)。」——這個商人並不是很富裕的——周全卻因此名聞天下。
周全曾教過兩個徒弟,一個是徐鎖,一個是王明,都是寬州人,也都很能表現出周全唱腔的高妙之處。每當有人來跟周全學藝,他就先讓人家唱一、兩只曲子,(看看)他的嗓子適合唱哪種調子,然後再按比較接近的調子來教他。教授徒弟,一定在晚上。師徒相對地坐著,點上一炷香,師父拿著。他舉得高,(徒弟的)聲音便隨著高;手中的香停下來,聲音也隨著停止;他把香舉得低些,(徒弟的)聲音也隨著低下去。這是因為唱詞(的時候)特別應講究抑揚頓挫,符台節拍,(如果)不用香來(指揮),卻用嘴來指導,(徒弟既要)專心聽師父的指導,(又要)專心唱詞,就會互相干擾;如果(徒弟)用眼睛注視著香的高低,唱詞的時候就會隨之變化,心和口就配合得十分協調了。
E. 文言文中的"徐"有哪幾種意思
徐 [Xú]
〈名〉
古州名。古徐州的簡稱 [Xuzhou],古九州之一。古徐州約在今江蘇、山東、安徽的部分地區。漢以後各代皆置徐州,轄地常有變更,大致都在今淮北一帶。多以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或下邳(今江蘇邳縣)為治所
古國名 [Xu state]
仁義而徐亡。——《韓非子·五蠹》
循徐魯之力。
徐族為古代九夷之一,分布在淮河中下游地區。周初建立徐國,後為吳國所滅。如:徐方(指古徐國);徐宅(古代徐戎所居之地,指徐國)
姓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個收藏匕首的人)
——《戰國策·燕策》
徐 [xú]
〈動〉
(形聲。從彳( chì),余聲。雙人旁與行走有關。本義:慢步走)
同本義 [walk slowly]
徐,安行也。——《說文》
乃徐有說。——《易·困》。虞注:「坤為徐。」
徐其攻而留其日。——《戰國策·宋策》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孫子·軍爭》
攝提運衡,徐至於射宮。——《文選·張衡·東京賦》
散開 [spread]
執徐之歲,歲早旱,晚水。——《淮南子》
〈形〉
緩慢 [gently;slowly]
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莊子·天道》
入而徐趨。——《戰國策·趙策》
此事當徐議之。——《宋史》
徐有得也。——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徐而察之。——宋· 蘇軾《石鍾山記》
余韻徐歇。
徐以杓酌油瀝之。——宋· 歐陽修《歸田錄》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前赤壁賦》
又如:徐議(從容商議);清風徐來;徐回(緩慢地迴旋運轉);徐行(緩慢前行);徐步(緩慢步行);徐呼(發聲舒緩的弱音);徐疾(或慢或快)
安閑的樣子 [leisurely]
宜為人主,安徐而重固。——《國語》
又如:徐言(緩言;低聲細語);徐婉(舒緩委婉);徐詳(舒緩安詳)
全,都。通「俱」 [all]
魯人徐傷 歸父之無後也。——《公羊傳·成公十五年》
F. 蘇轍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的全文翻譯(古文譯成白話文) 謝謝!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抄中襲秋。
我們離別的太久了,已經是七次中秋。
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
去年的今天在東武之地,我望著明月,愁緒萬千。
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沒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有鼓吹助興,驚起汀上的鴻雁。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
坐中的客人,穿著華麗。
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月亮無情,不肯為人留下而西沉。
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獨的的住在船上,離愁依舊。
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就怕像王安石那樣,不得返鄉,只能登樓相望。
G. 文言文翻譯 武帝受命,累遷徐州刺史,加都督。
原文:武帝欲遷都洛陽,眾議咸以為宜。仲德曰:「非常之事,常人所版駭。今暴師日權久,士有歸心,固當以建業為王基,俟文軌大同,然後議之可也。」帝深納之,使衛送姚泓先還彭城。武帝受命,累遷徐州刺史,加都督。
看前後文,應該譯為:
譯:武帝(劉裕)接受天命為帝,(仲德)多次晉升做了徐州刺史,兼做都督。
H. 文言文翻譯
到達泗口後,晉元帝司馬睿任命他為徐州刺史,又徵召他擔任軍諮祭酒,於是,祖逖就在京口定居下來。
求採納,謝謝
I. 徐州的女人等著我,古文怎麼說
娘子,嘿哈,等等我
J. 翻譯古文
譯文
我聽說聖明的君主面臨危局制定策略來平定變亂,忠心的臣子面臨災難尋求對策來確立自己的地位,所以先有了不凡的人,然後有不凡的事;有不凡的事,然後能立不凡的功勛。這個不凡,是普通人無法想像的。從前強大的秦國的國君卻很軟弱,趙高執政,專權控制政局,自己作威作福,最終導致滅族之禍,至今背負罵名,到了呂後時期,呂祿、呂產專政,擅自處理政事,以及宮內事務,下級欺凌上級,全國的人都感到寒心,於是絳侯周勃、朱虛侯劉章,憤怒起兵,誅討叛亂,尊立劉氏皇帝,所以能國家興隆,他們也光照史冊,這就是大臣立功的典範。
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曹騰,是從前的中常侍,與左悺、徐璜,同時興風作浪,驕橫放縱,損害風化,虐待百姓,他的父親曹嵩,是曹騰收養的義子,藉助曹騰的地位,乘坐金車玉輦,勾結權勢,篡奪皇位,顛覆皇權。曹操是宦官閹人的後代,本來就沒什麼品德,狡猾任俠,喜歡製造動亂和災禍,袁紹統領豪傑,鏟除奸佞,又遇到了董卓的專權,欺凌百官,虐待百姓,於是袁紹拔劍擊鼓,發動諸侯,召集英雄,不追究他們從前的過錯,都予以任用,於是和曹操共同商討討伐董卓,本來以為曹操是英雄之才,可以任用,誰知他愚昧短見,輕易發動進攻,打了大敗仗,喪失了許多兵力,袁紹於是又分給他兵力,休整隊伍,上表讓他擔任東郡太守;又讓他擔任兗州刺史,讓他披著虎文將袍,交給他軍隊,給他獎罰的權利,希望他能夠像秦國將軍(孟明視)一樣將功贖罪。但是曹操趁機飛揚跋扈,更加變本加厲,剝削人民,殘害賢能良善的人,前任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出名,直言正色,從不阿諂奉承,卻被曹操殺死把頭顱懸掛起來示眾,妻子二女都被殺害。從此官員怨憤痛恨,民怨更加厲害,一個人振臂一呼,整個州都群起響應,所以被徐方打敗,土地被呂布奪取,逃到東部故鄉,沒有立足之地。袁紹本著扶弱懲強的意願,而且不和善於叛變的呂布同黨,於是又發動兵馬,征討呂布,金鼓震天,呂布被打敗,拯救了曹操面臨死亡的威脅,恢復他的官職,就算袁紹對兗州的百姓沒有恩惠,也對曹操有大恩。
後來皇帝把京都從長安遷到洛陽,群賊亂政,當時冀州正有北邊少數民族的侵犯,分裂土地,所以派從事中郎徐勛為使者,下令給曹操,讓他繕修洛陽宗廟,保護年幼的皇上。他卻趁機放縱專行,住在宮內,玷污王宮,敗亂法紀,一個人擔任三個重任,專制朝政,封爵、賞賜都出自自己的想法,判罪、殺都出自他一人之口,他喜歡的人就讓他五族都受到恩惠,他討厭的人就夷滅人家的三族,在公眾場合議論的都被公開殺害,私下發牢騷的就秘密殺害,人們在路上只敢用眼色打招呼,百官都不敢說話,尚書只是名義上主持朝會,公卿們只是名義上充當官職而已!
前任太尉楊彪,歷任司馬、司徒、司空,位置極高,曹操因為小的怨恨,誣告他的罪名,棒打鞭抽,什麼刑罰都用上,恣意虐待,不顧法律的約束。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他的建議都值得採納,所以朝廷獎勵他,給他加官晉爵,曹操打算篡權,杜絕言路,擅自逮捕並殺害了他,事先都不讓皇帝知道。又梁孝王是先帝的親弟弟,他的陵墓很是尊貴,松柏桑梓,尤其庄嚴肅穆,而曹操率領將領士兵,親自發掘他的陵墓,打破棺槨,露出屍體,盜取金寶,至令朝廷流淚,百姓感傷!曹操攻打徐州,焚燒房屋,發掘墳墓,牽連了梁孝王的陵墓,曹操知道後也不過問。還成立所謂的發邱中郎將,摸金校尉,也是極力掩飾自己的所作所為。他的軍隊所經過的地方到處搶奪,沒有墳墓不被挖掘的,他身處高官,卻做桀紂那樣的事,禍國殃民,毒害人鬼,再加上苛捐雜稅,提防別人加害自己,羅網布滿田野,陷阱充塞道路,人們稍微一動手就能碰上他的羅網,一動腳就能踩到他的陷阱;所以兗州、豫州都是無法生活的百姓,京都民怨沸騰,歷觀古今書籍,所記載的貪殘虐烈無道的大臣,曹操是最厲害的!
袁紹正在外征討叛亂,沒來的及教誨曹操,以為對他寬容,或許他自己有所收斂,但是曹操豺狼野心,包藏禍心,竟然想謀害國家棟梁,孤立大漢皇帝,殺害忠正之人,自己成為梟雄,公孫瓚,公孫瓚也是個大賊寇,抵抗了一年,曹操趁袁紹還沒有打敗公孫瓚,暗地發布命令,打算借皇上的名義,偷襲袁紹,所以領兵到了黃河邊,正要過河,正好行藏敗露,公孫瓚也被袁紹平定,所以使得曹操鋒芒被挫,企圖沒有實現。他又屯兵在敖倉,以黃河為屏障,打算以螳螂一樣的力量,擋住大車!袁紹身負漢帝的委託,威震宇宙,雄兵百萬,驍勇的騎兵眾多,擁有像中、黃、育、獲一樣的勇士,和良弓、勁弩的強勢,並州橫跨太行山,青州橫跨濟漯河,大軍度過黃河作為先鋒;荊州出兵宛葉作為後援。聚集猛士,兵臨敵軍,就像舉起烈火來燒蓬草,傾覆滄海沖刷一切,有什麼消滅不了?如今漢室衰弱,綱紀廢弛,朝廷沒有一個賢人輔佐,擔任輔臣的沒有一個有氣魄的,朝廷之內,精明能乾的大臣,都垂頭喪氣,無所依賴,就算有忠義之人,被暴虐的曹操所脅迫,如何能施展能力,曹操又派七百精兵,圍守皇宮,對外說保衛皇上,其實是拘禁皇上,擔心他篡位的打算,趁機發作,這是忠臣肝腦塗地的時候,烈士立功的機會,怎能不把握住!
曹操矯詔稱制,派遣軍隊,擔心邊遠的州郡,不聽指揮,違抗命令叛變於自己,就接著發喪的名義,被天下人恥笑,這是聰明的人不做的事。幽州、並州、青州、冀州,四州同時進兵,各縣各郡也整頓義兵,包圍了曹操的邊界;顯示威武,共同匡扶社稷,不凡的功勞,就要獲得了。能獲得曹操人頭的,封為五千戶侯,賞錢五千萬!曹操部下偏將官吏有投降的,都不予追究。廣宣恩信,大加厚賞,布告天下,讓大家都知道皇上有難了。大家要遵守此檄文就像遵守律令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