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但
1. "但是"的文言文翻譯
「但」在文言文裡面很少有轉折的意思,一般都是「只」的意思,「是」一般作「這」翻譯,從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以後才有了判斷的意思。這里作「這」翻譯明顯不通,所以「但是」應該是「只是,僅僅是」吧。
2. 文言文翻譯
【原文】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爭功,未得行封。上居南宮,從復道上見諸將往往耦語,以問張良。良曰:」陛下與此屬共取天下,今已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愛,所誅皆平生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為不足用遍封,而恐以過失及誅,故相聚謀反耳。」上曰:」為之奈何?」良曰:」取上素所不快,計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三月,上置酒,封雍齒,因趣丞相急定功行封。罷酒,群臣皆喜,曰:」雍齒且侯,吾屬亡患矣!」
【譯文】高帝已經封賞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人日夜爭功,一時決定不下來,便沒能給予封賞,高帝在洛陽南宮,從天橋上望見將領們往往三人一群兩人一夥地同坐在沙地中談論著什麼。高帝說:」這是在說些什麼呀?」留侯張良道:」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在圖謀造反啊!」高帝說:」天下新近剛剛安定下來,為了什麼緣故又要謀反呢?」留侯說:」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這班人奪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賞的都是像蕭何、曹參這樣的您自己親近喜愛的老友,所誅殺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視怨恨的人。現在軍吏們計算功勞,認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劃作封國也不夠全部封賞的了,於是這幫人就害怕陛下對他們不能全部封賞,又恐怕因往常的過失而被猜疑以至於遭到誅殺,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圖謀造反了。」高帝於是擔憂地說:」這該怎麼辦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惡、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誰啊?」高帝說:」雍齒與我有舊怨,他曾經多次令我困窘羞辱。我想殺掉他,但由於他功勞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說:」那麼現在就趕快先封賞雍齒給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齒受封,這樣一來,群臣也就人人都對自己能受封賞堅信不疑了。」高帝這時便置備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並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論定功勞進行封賞。群臣們赴宴之後,都很高興,說:」雍齒尚且被封侯,我們這些人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望採納噢
~
3. 文言文翻譯
譯文:
南朝宋謝晦任右衛將軍,權勢很大,從彭城(今江蘇徐州)回京接家眷,賓客車馬擁擠。他的哥哥謝瞻很害怕,說:「你名聲地位都不高,別人就如此巴結討好,這哪裡是家門的福分呢?」於是就用籬笆隔開庭院,說:「我不願看到這種情況。」又請求宋公劉裕對自己降級或免職,以便保住即將衰落的家門。等到謝晦立了建國大功,謝瞻又憂又怕,得了病,不去治療,於是就死去了。謝晦後來果然被滅族。顏竣為送孝帝立了大功,官位很高,他父親顏延之常對他說:「我平生不喜歡看到有權勢的人,現在卻不幸見到了你。」有一天早晨去看顏竣,見賓客滿門,可顏竣還沒有起床,顏延之大為惱火,說:「你出身於糞土之中,卻升到雲霄之上,現在竟如此驕傲,難道能長久嗎?」顏竣最終被孝帝殺死。顏延之、謝瞻都可以稱得上是賢明父兄了。
隋高穎被封為僕射,他母親告誡他說:「你富貴已經達到頂點,只能等一個砍頭罷了。」隋高穎因此常怕有禍變發生,等到罷官為民,欣喜異常,絲毫沒有怨恨的顏色,但後來還是難免被隋煬帝殺害。唐朝潘孟陽任侍郎時,還不到四十歲,他母親說:「以你的才能,竟當了丞郎,這實在讓我擔驚受怕。」嚴武去世,他母親哭著說:「從今以後,我知道不會當官家的奴婢了。」這三位可算是賢明的母親了。
褚淵幫助蕭道成篡奪皇位,建立齊國,褚淵的堂弟對褚淵的兒子褚賁說:「我不知道你家司空把一家的東西送給另一家,是什麼意思?」等到褚淵當了司徒,褚炤嘆息說:「家門不幸,竟又有今天的封官。」褚淵死後,他的兒子以父親失節為恥辱,服喪期滿,不再做官,把爵位讓給弟弟,自己終身隱居。王晏幫助齊明帝奪取了帝位,堂弟王思遠說:「兄將來怎麼立身?如果能現在就自殺,還可以保住門戶。」王晏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後,又召集子弟對王思的哥哥王思微說:「隆昌元年(494年)底,思遠弟勸我自殺,如果聽了他的話,哪裡會有今天?」王思遠說:「依我看,今天還不晚。」王晏嘆息說:「世界上竟有勸人自殺的。」王晏後來果然被齊明帝殺死。褚炤、褚賁、王思遠可以說是賢明的子弟了。
4. 文言文翻譯
找一找
《太史公自序》說:「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就是說本傳的傳旨是通過記寫孟、荀的事跡,肯定他們的「明禮義」、「絕利端」的思想學說,並說明這種思想學說的淵源及影響。作者站在總結諸家思想的高度,綜合思想學說和為人兩個方面對諸子的事跡作了比較客觀、公允的評述。對於孟子,著重強調了他是直接繼承孔子思想的人,具有守道不阿,執著追求的精神;同時,也指出他的仁政主張不合時宜。對於荀卿,則突出了他總結儒、墨、道三家得失從而改造儒學的功績,並說明他同樣遭遇坎坷而堅守正道。由於他們的思想學說有著承襲關系,影響巨大,特別是他們都發憤著述,不以自己的學說阿世媚主,慕榮求利,所以作者才將他們並稱,並在傳序中予以推重,試讀「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何以異哉?」這固然是對現實的譏刺,但從現實的一派污濁中不正反襯出孟、荀學說及為人的拔出流俗,難能可貴嗎?傳文中,還以較大篇幅記載了騶衍,騶衍的「五德終始」說本受孟子的影響,曾流行一時,作者肯定其「止乎仁義」的目的,而批評其荒誕怪異的內容,對於他的為人則論以有「阿世俗」之嫌。至於淳於髡等稷下先生,他們的主張雖不同程度地與儒、墨思想相關,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干世主」、慕權貴。其地位和為人遠不及孟、荀。文末只用一語點出墨子的主張,以回應上文,因其與儒家並稱顯學故毋庸多言。
這篇傳記在寫法上有兩個特點:一是形散神聚。敘寫十四人,以孟、荀為主,時而三騶,時而稷下,錯錯落落,似是漫不經心,而實際全由傳序統領,正如清徐與喬所說:「敘諸子斜斜整整,離離合合,每回顧《孟子傳》。首讀《孟子書》數筆,間間散散,空領一篇。謂諸子之陰以利於當世而遇,孟子獨不遇,故盛稱諸子,卻是反形孟子,……蓋賓主參互變化出沒之妙,至此篇極矣。」二是比照襯托。寫傳主孟、荀用筆少,而敘諸子則潑墨多,主虛賓實,以實襯虛,更見孟、荀地位之高,人格之貴。
太史公說:「我讀《孟子》,每當讀到梁惠王問「怎樣才對我的國家有利」時,總不免放下書本而有所感嘆。說:唉,謀利的確是一切禍亂的開始呀!孔夫子極少講利的問題,其原因就是經常防備這個禍亂的根源。所以他說「依據個人的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麼不同呢?
孟軻,是鄒國人。他曾跟著子思的弟子學習。當通曉孔道之後,便去游說齊宣王,齊宣王沒有任用他。於是到了魏
5. 碎金魚文言文翻譯
陳堯咨擅長於射箭,百發百中,世人把他當作神射手,陳堯咨常常自稱為「小由基」。等到駐守荊南回到家中,他的母親馮夫人問他:「你掌管郡務有什麼新政?"陳堯咨說:「荊南位處要沖,白天有宴會,每次我用射箭來取樂,在坐的人沒有不嘆服的。」他的母親說:「你的父親教你要以忠孝來報效國家,而今你不致於施行仁化之政卻專注於個人的射箭技藝,難道是你死去的父親的心意嗎?」。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魚配飾。
原文:陳堯咨善射,百發百中,世以為神,常自號曰「小由基」。及守荊南回,其母馮夫人問:「汝典郡有何異政?」堯咨雲:「荊南當要沖,日有宴集,堯咨每以弓矢為樂,坐客罔不嘆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魚。

(5)文言文翻譯但擴展閱讀:
陳堯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狀元。景德三年(1006年),陳堯咨當了考進士的考官。陳堯咨因幫三司使劉師道的弟弟劉幾道作弊而獲罪貶官。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陳堯咨參加閱進士考試的試卷。天禧三年,有人揭發錢惟寅對官員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命陳堯咨參與審查錢惟寅的考核情況。
陳堯咨工書法,尤善隸書。其射技超群,曾以錢幣為的,一箭穿孔而過。其兄陳堯叟,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狀元。兩人為中國科舉史上的兄弟狀元,倍受世人稱頌。
陳堯咨卒後,朝廷加贈他太尉官銜,賜謚號"康肅"。
參考資料:網路-陳堯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