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文言文
古代漢語:都是用文言文的形式
現代漢語:是白話文,通俗易懂
Ⅱ 在文言文或者古漢語中叫做什麼
叫做「文言」,「文」者「紋」也,意思是經過精心裝飾過得語言。是古人在用龜殼、骨頭版、竹編、權布書寫記錄時為節省用料和時間而形成的固定格式的「公文」,後來紙張發明之後,這種格式依然沿襲下來,因為是代表精英階級、士族和文化人的符號。
Ⅲ 古文中「以前」怎麼說
古文中表示「以前」的說法有:嘗、以往、故、向、曩。
一、嘗(cháng)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傷仲永》
(仲永出生五年,以前還沒有見過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
二、以往(yǐ wǎng)
示例: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
三、故(gù)
示例:縣,故秦置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原公水》
(縣是以前秦國設置的)
四、向(xiàng)
示例:「今之屈,向之驕也。」——《穀梁傳·成公二年》
(現在的屈服,以前的驕傲啊。)
五、曩(nǎng)
示例:~日,~年,~時,~者(從前),~昔。

(3)古語文言文擴展閱讀
以前的近義詞
一、從前 [ cóng qián ]
時間詞。過去的時候;以前:想想~的悲慘遭遇,更加感到今天生活的幸福美滿。~的事兒不必再提了。
二、疇昔 [ chóu xī ]
往日;從前。
三、往日 [ wǎng rì ]
過去的日子;從前:現在的情況跟~不同了。
四、舊日 [ jiù rì ]
過去的日子:想起~的情景。
五、過去 [ guò qù ]
1.時間詞。現在以前的時期(區別於「現在、將來」):~的工作只不過像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2.離開或經過說話人(或敘述的對象)所在地向另一個地點去:你在這里等著,我~看看。門口剛~一輛汽車。
3.婉辭,死亡(後面要加「了」):他祖父昨天夜裡~了。
4.用在動詞後,表示離開或經過自己所在的地方:我對准了球門一腳把球踢~。老鄉又送~幾床被子給戰士們蓋。
Ⅳ 有什麼古語文言文或者詩句形容友情變淡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譯文]
離別後,不知你行程是遠近,事事物物都凄涼,我的心裡多煩悶!你漸走漸遠無音信,水面寬闊、魚兒下沉,到哪裡去找送信人?
夜深人靜秋風緊,竹子發出瑟瑟音,萬葉千聲、聲聲敲打我的心,怎叫人、不怨恨?孤零零斜靠單個枕,想到夢里把你尋.輾轉反側難入夢,可恨的燈油又燃盡.
Ⅳ 古漢語和文言文
單就概念論,古漢語包括的內容更多,知識更廣,比如文章、語法、詩律、詞律、天文、地理、古人的衣食住行、版本、文字、音韻、訓詁等等;文言文只是一種語言形式。范圍更窄。
如果要買古漢語字典的話,
小型的可買 商務印書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
本字典特色是:
·由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岑麒祥、林燾、戴澧、唐作藩、蔣紹愚等十餘位專家學者編寫,是學習古漢語的必備工具書。
·在第3版的基礎上增補修訂。收古漢語常用字和復音詞約一萬條。
·釋義權威,審音準確,例句精當,難懂例句附有註解和串講。
·專設「注意」、「辨析」內容,對疑難字詞加以提示和辨析。
·附錄有《中國歷代紀元表》、《古代漢語語法簡介》、《怎樣學習古代漢語》等,可供讀者學習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由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岑麟祥、林燾、戴澧、唐作藩、蔣紹愚等十餘位專家學者編寫,是學習古漢語的必備工具書。
本書主要收古漢語常用字,兼收難字、雙音詞,共計近萬條。釋義權威,審音準確,例句精當,難懂例句附有註解和串講。本書專設「注意」、「辨析」內容,對疑難字詞加以提示和辨析。
本字典收古漢語常用字4200餘個(不包括異體字)。古今意義相同而且現代漢語中也很常用的字,古書中很少出現的生僻字和意義,古白話和現代漢語中才出現的字和意義,以及詩詞曲中特有的意義一般不收。並酌收少量的雙音詞,約2500多個。本字典附錄有《難字表》、《中國歷代紀元表》兩種。其中《難字表》收2500餘字,只有注音和釋義,不舉例,作為字典正文的補充。難字表中的字和正文的字統一列在檢字表中。
中型 的可買 商務印書館 的《古代漢語詞典》。
這部《古代漢語詞典》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學習古代漢語
和閱讀古籍使用的中型語文工具書。
本詞典由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古漢語教研室全體教師和商務印書館漢語工具書編輯室兒位同志集體編寫,開始於1985年。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們花了將近兩年的時問先做卡片,對古代以正統書面語寫作的有代表性的典籍,諸如《論語》、《孟子》、《國語》、《戰國策》、《荀子》、《老子》、《莊子》、《孫子》、《呂氏春秋》、《論衡》、《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庸宋文舉要》等等,都做成卡片。確定收詞的范圍和原則,主要是根據本詞典的性質和讀者對象,從實際需要出發。收單字10000餘個,除常用的單字外,還兼收一些難字和常用的異體字。收復音詞24000餘條,在以語瀏為主的原則下,又兼收了少量的網路性條目。對於義項的確立,我們力圖突破先人為主的框框,從語言的實際材料出發,進行客觀的歸納。在釋義方面,盡可能做到准確、簡練,一般不採取兩說並存或模稜兩可的說法。
Ⅵ 文言文古漢語中,「其」都有哪些解釋
【其 qí】:
1,第三來人物自代詞,相當於「他(她)」、「他們(她們)」、「它(它們)」;「他(她)的」、「他們(她們)的」、「它(們)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緘~口。獨行~是。自食~果。
2,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那個」、「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實。言過~實。
3, 那裡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4, 連詞,相當於「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5,助詞,表示揣測、反詰、命令、勸勉:「~如土石何?」
6,詞尾,在副詞後:極~快樂。大概~。
Ⅶ 中考文言文:「蓋」在古漢語中都有哪些意思
1.用草編的覆蓋物
又特指車蓋
如「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
2.遮蓋、掩蓋
如「枝內枝相容覆蓋,葉葉相交通」
3.勝過,超過
如「力拔山兮氣蓋世」
4.用在句首,大概、推想
如「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也。」
5.大概、大約。用於句中,表示推測,推斷
如「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6.本來、原來
如"蓋將自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表議論
參考文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Ⅷ 古漢語文言文或古漢語里謝謝怎麼說
文言文中的謝謝:不勝感激
我的回答你滿意嗎?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不滿意的話,可以繼續問我。
Ⅸ 這句話用古語文言文怎麼說
戮力謀大計,睦儕,嘉其能,世事適位,彼不能及,禪也。
Ⅹ 文言文或古漢語里的「謝謝」怎麼說
謝、拜謝、謝承、謝荷、感激
文言文表示謝謝的詞語主要有:
謝、拜謝。如 唐代-李朝威著《柳毅傳》:「使前涇陽女當席拜毅以致謝。」譯文:讓從涇陽歸來的龍女當筵向柳毅再拜致謝。
由於「謝」的本義是向人認錯道歉,又引申為推辭,閱讀文言文或用文言文表述時,一定要注意語境。
(10)古語文言文擴展閱讀
文言文翻譯技巧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直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譯的第一個步驟。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用改變原句詞序,只要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語來翻譯原句中的字詞就可以了。
對譯的好處是逐字逐句落實,可以避免漏譯——漏譯是初學時經常出現的問題。由於古今漢語句子結構的相同之處很多,所以凡是能夠對譯的地方都要對譯。對譯有困難或對譯後意思表達還不夠清楚、句子不通順的,才能用移位、增補等方法作適當的調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例如: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象一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謚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至專業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