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速學
① 小學生怎樣迅速提高文言文閱讀技巧
首先,需要認識到的是,我們所說的古文,不過是古代人日常交談的話語,就像我們現在的普通話一樣。所以說學好古文不難,難在有文采上。結合我自己的經驗,如果古文基礎較弱,建議按照以下步驟來學習:
1,朗讀《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詩經》,並且能達到流利背誦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結合歷史故事)
2,《小學生古文100篇》(很經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譯,然後熟讀,仿寫)。
3,《三言二拍》、《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鑒》上述十一本書的文白本較好。上述以史書和文白小說為主,淺顯易懂而且趣味性較強,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可讀性強
4,《世說新語》、《顏氏家訓》、《小窗幽記》、《浮生六記》、《幽夢影》、《菜根譚》、《東坡笑林》、《笑林廣記》、《曾國藩家書》上述九本書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養性,臧否人物,能讓你感受到古代文學的平易與文學美,
5,《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古文辭類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荀子》、《孟子》、《莊子》、《韓非子》。以我所見,中華文明文學史上三個比較重要的階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書在這三個階段上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說是各有千秋。《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古文辭類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觀,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觀止》較為基礎,後兩者較為艱深;其餘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說理精闢,文字流暢,語言形象;《莊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極有表現力;《荀子》擅長說理,論辯機鋒百出,思想深邃,邏輯周密;《韓非子》以寓言和史料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證,平易中見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屬於文集類;《洛陽伽藍記》、《水經注》記載較雜,山川地理風情世俗皆有涉獵,且文學性較高。從多個方面來學習,相互印證,全局觀可以形成。
6,就學習的方法來講,學習語言類都是四大法寶:聽說讀寫。對於古文來講,最重要的就是讀、背。建議多背誦一些古文的經典名篇,然後進行主題閱讀,漸漸的你就能找到那種感覺,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語言的規律和感覺,或者說,語感。找到了語感,對付日常的做題,問題應該就不大。
7,另外,在學習古文的時候,需要准備一本工具書,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編的《古漢語詞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觀止》只是古文選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獵才可開闊眼界,達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境界。
9,最後,如果不是對古文感興趣,只是側重於做題,那麼我的建議是要把課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詞比如實虛詞的意思、用法搞清楚,還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頂真謂語前置等,一些經典的段落要能熟練背誦,如果想在考試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較高的分數,我建議看一看《史記》,《資治通鑒》,這兩本書的古文版和白話版都看,能做到看著古文就可以講出這個人的歷史事跡比較好。在日常的考試中,題目常常是選擇某個人的事跡,而後聯系已學過的古文知識來考察,所謂千變萬化,不離其中。兩本書一本是紀傳體,一本書斷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試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選擇類似的文章進行考察。
② 速記文言文
現在不少同學老是抱怨文言文難背,不好記憶。其實,在理解文意、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要想既快又牢地將文章背誦出來,不妨用下面幾種方法試一試。
一、圖畫記憶法
一些語言優美的文言文就像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的圖畫,如《三峽》、《桃花源記》、《醉翁亭記》等,背誦時可邊記憶邊結合課文內容在腦海中勾畫美麗的圖畫,信筆點染,涉筆成趣,用形象思維取代機械記憶的抽象思維,加深記憶效果。如果能畫出美麗的圖畫,文章也就記得差不多。
二、分節記憶法
對於《出師表》這樣的較長的文言文,記憶起來確實難度較大。背誦時只有化長為短,進行「分割圍殲,各個擊破」,搞清每一節的內容,一節一節地單獨背誦,然後再連節成篇。這樣可以減輕整體記憶的難度和壓力,提高記憶效率。
三、問答記憶法
對有些對話性很強的文言文,如《〈論語〉十則》、《曹劌論戰》等文,背誦時可把內容設計成一問一答的形式加以記憶,自己給自己提出問題,然後作出回答,如果能做到對答如流,課文自然而然地就會背誦了。
四、誦讀記憶法
像《陋室銘》這樣短小精悍的韻文,句式整齊,通篇押韻,朗朗上口,只要同學們多加誦讀,找准「感覺」,如能脫口而出,背誦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分類記憶法
對頭緒多的文言文,採用「分類記憶法」,即按同類相屬、異類相別的原則,對課文進行分門別類,然後誦讀。如背誦《〈論語〉十則》時,可以按內容把這十則語錄分為學習態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養、關於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概念等類別,然後把同一性質的內容放在一起背誦,這樣便於記憶。
六、情節記憶法
對於一些故事性很強的文言文,背誦時首先要在熟知情節的基礎上加以記憶。如《鄒忌諷齊王納諫》重點要記住鄒忌三次問妻、妾及客人的經過,每次問話和回答的內容都基本相同,只需對其中不同的個別地方稍加調整和改動即可;《曹劌論戰》是按戰前准備、抓住戰機、勝利追擊的情節發展來寫的。同學們在背誦這一類文章時,要先記住情節的「骨幹」,再添加上其他的「血肉」內容,記憶起來自然是有條不紊、事半功倍。
七、比照記憶法
對於一些文章內容可比性強的篇目,背誦時可採用比照法。如《愛蓮說》中菊、蓮、牡丹三種花的不同品格以及世人對它們不同的態度均構成對比;《岳陽樓記》中兩種不同的天氣狀況及登上岳陽樓後產生的兩種不同心情,一陰一晴,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對比極其鮮明;《魚我所欲也》中「所欲有甚於生」和「所惡有甚於死」的態度截然不同,也構成對比。《送東陽馬生序》(節選)中的對比處更多。如果同學們記憶時能注意到這些可比較參照的地方,背誦時自然能夠心中有數,由此及彼,提高記憶效果。
八、強化記憶法
對於一些不是很長的議論性的文言文,可在記住其中心論點的基礎上實施強化記憶,找論證,抓論據,功到自然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馬說》等。
九、線索記憶法
文章的寫作線索有寫人線索、敘事線索、抒情線索等。《桃花源記》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展開記敘,從他逢桃林、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按照這一線索就比較容易記憶。背誦《陋室銘》,可按題眼「陋」這一線索來記憶,文章先寫居室環境和日常生活的「陋」,再用作者的陋室與古代名室相比,寫得層次分明。
十、入境記憶法
有的文章內容寫得很精彩,入情入理,引人入勝。記憶者不妨將自身置於其中,獲取身臨其境的感覺。如背誦《記承天寺夜遊》、《小石潭記》時,自己彷彿置身於「承天寺」和「小石潭」的實地,傾聽各種聲音,觀察如畫的景色,體會作者的情感,背誦時自然水到渠成,聲情並茂。
當然,以上幾種方法,並不是絕對的、割裂開來的,有的一篇文章可以綜合運用好幾種方法,記憶效果會更好。例如《岳陽樓記》除了運用對照法,還可運用入境法、圖畫法、分節法,這樣才能取得最佳記憶效果。文言文本身在語言文字上就有一種因語言隔閡所帶來的想像美、再創造美,不管是背誦哪一篇文章,運用哪一種方法,都離不開誦讀,反復誦讀可以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功能,目看、口誦、耳聽、腦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我們記憶的前提。
總之,文言文的背誦雖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同學們樹立信心,掌握方法,反復誦讀,文言文是一定能學好的。
③ 古文速成法!!!
如果有這樣的速成法 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看不懂了
學古文最重要的是掌握實詞的意思和虛詞的各種用法 尤其是三種倒裝句 還有判斷句 被動句的理解
將這幾個方面掌握好 就可以基本看懂了
④ 文言文翻譯(10分鍾迅速)
故事:1 魏晉間人皇甫謐,自號玄晏先生,曾自述其好學雲:「余學或兼夜不寐,或廢食忘餐,或不覺日夕。方之好色,號余曰書淫。」
2 梁代劉峻貧好學,夜間常燃麻為炬,從夕達旦,時人也謂之書淫。
3 史載唐代竇威家世勛貴,諸昆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玩文史,堅守好自,諸兄都譏笑他,謂之書痴。
典旨:1 舊時喻嗜書入迷、好學不倦的人
2 「書痴」有時也略含貶義,除指好學之外,也兼反映只知讀書而不通世故。
出處:《北堂書鈔》卷九七引《玄晏春秋》、《梁書 劉峻傳》、《舊唐書竇威傳》、《晉書 黃甫謐傳》
引用:陸游《劍南詩稿》三《送花西叔赴召》之二:「白頭尚作書痴在,騰乞朱黃與校讎。」
欣賞:《晉書黃甫謐傳》:「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
《梁書劉峻傳》:「峻好學,家貧,寄人廡下,自課讀書,常燎麻炬,從夕達旦,時或昏睡,爇其發,既覺復讀,終夜不寐,其精力如此。齊永明中,從桑乾得還,自謂所見不博,更求異書,聞京師有者,必往祈借,靖河崔慰祖謂之「書淫」。
有個叫峻的青年,非常喜歡看書,寄宿在別人家裡,自己認真研究書本,經常點燈讀書,從夜晚到第二天的早上,有時候不小心睡著了,就吊起自己的頭發,讓自己清醒繼續讀書,一夜都不睡覺,他的精神就是這樣!明朝中期的齊永,從桑乾回來,說自己的見識不夠淵博,就求的各種各樣的書來看,聽說京城有的人有這些書,必定會前往去借,清河的崔慰祖稱他為「看書最多的人」
《舊唐書竇威傳》:「威家世勛貴,諸昆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翌元文史,介然自守,諸史哂之,謂為書痴。」
⑤ 小學生怎樣迅速提高文言文閱讀技巧
一:
字求其訓,句索其旨。讀文言文要弄清楚每個字的詞義,每句話的語意。這是我國宋代著名學者朱熹的讀書經驗。他曾說,讀書須是仔細,逐字逐句,要見著落。前邊的沒有學會,決不急於求後邊的。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比較起來,它們在詞義和上有很大的不同。字字落實,句句落實,就是要搞清楚這種變化,掌握它們之間的差別。
例如「亡羊補牢」中的「亡」,古代漢語常用的是「丟失」,「逃跑」等意思,現代漢語常用的是「死」的意思。還有一詞多義,因為文言字詞比較少,往往一詞多義,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現在把用嘴說話叫做「說」,文言文里寫作「曰」(yuē)。我們現在說「下雨」文言文就用一個「雨」字來表示下雨的意思。我們現在說「他的兒子」,文言文用「其子」兩個字來表示。白話文里的「父」是指「父親」,文言文里的「父」(fǔ)常常是指老翁(一般的老年人)。文言文里的數量詞的用法也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現在把十個中的九個,叫做「十分之九」,文言文卻寫成「十九」。還有,因為古代字詞比較少,有時古人寫文章時,就用一個同音字或形似字代替要用的字,這個代替的字就叫通假字,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經常會碰到通假字的。另外,文言文里詞類活用的現象也很多,名詞活用作動詞,動詞活用作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或動詞,……詞性變了,詞義也就隨之發生變化。以上這些看起來比較復雜,其實只要在閱讀時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是不難掌握的。
二:
熟讀背誦,總結規律。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一樣,必須通過背誦一定數量的文章去積累語言,掌握文言的字、詞和句式。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運用,客觀上缺乏實踐的環境,不熟讀背誦是沒有好辦法學好的。多讀多背,就會有語感,才能迅速領會文章內容。而形成語感只有在朗讀背誦中才能見效,因此我國古代讀書十分強調詠誦,背誦。有人說,學習文言文沒有別的竅門,就是讀背二字。熟背五十篇古文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熟背一百篇就有能力寫文言文。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小時候讀書以致「口舌成瘡」,曹植在十歲時,背誦詩賦十萬言。除了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以外,在學習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多總結,多歸納。
⑥ 速求:如何學好文言文,在解釋的時候如何蒙字詞的意思
多讀多背,形成語感;
積累實詞,夯實基礎;
積累虛詞,關注語氣。
下面介紹幾種「蒙」字詞意思的方法:
一、語境推斷法
有些句子中的實詞義我們可以藉助句子內部語境來推斷。有些句子的實詞還需藉助句子外部語境來推斷,才能上下貫通,例如:
想一想
解釋下列語段中加點字的意思。
1、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寫)。駐(車馬停止不前)馬觀之,良久乃去。數百步復反(同「返」,返回),下馬佇(長時間地站著)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才)去。
參考譯文:歐陽詢曾經走(在路上),看見一古代的石碑,是晉朝索靖所寫的。停下馬觀看它,很久才離開。(他走了)幾百步後又返回,下馬站立,等到疲勞了,就鋪開裘皮大衣坐下來觀看,於是睡在了石碑的旁邊,三天後才離開。
2、高儉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頗涉文史。大業中,為治禮郎。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
參考譯文:高儉字士廉,是渤海人。青年時有才識度量,很廣博地閱覽了文史書籍。隋大業年間,當治禮郎。士廉的妹妹先前嫁給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了兒子長孫無忌和女兒。
我們得出「布」的意思是「鋪」,主要是依照上下文中的「佇立」「及疲」「裘」「坐」「宿」等詞語的意思;我們得出「適」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我們把這種根據文句間的意思來推斷詞義的方法稱為語境分析法。
試試看:
項王至陰陵, 迷失道, 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 左, 乃陷大澤中, 以故漢追及之。 紿(dài) :欺騙
二、語法分析法
想一想:
說說下列句中「絕」字詞性和含義
1、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譯文: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佛印絕類彌勒
譯文:佛印非常像彌勒菩薩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第一個「絕」是「停止,動詞」,第二個「絕」是與世隔絕,形容詞」,第三個「絕」是「非常,副詞」,第四個「絕」是「渡過,動詞」。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中,它的詞義不同,詞性不同。根據這個特點,准確判斷詞性也能為推斷詞義提供幫助。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句子的語法結構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裝句」(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的順序排列的。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這種方法叫語法分析法。
試一試
1、《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中「目」後面跟了賓語,故詞性應為動詞,翻譯成名詞「眼睛」就不對了,應為動詞「用眼睛示意」。
2、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表」字因有「臨」的限制,就能推斷它是動詞「上表」之意。)
3、辨析下列一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②信義著於四海
[簡析]①句「信」處在謂語動詞「知」之前,作狀語;既作狀語,那麼一定是副詞,進而推斷它為「確實」之意。②句「著」為謂語動詞,「信義」處在主語的位置上,為名詞,故「信」為「信譽」之意。
三、對應互譯法。
文言文中對偶句、並列詞句很多,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想一想
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2、祠祝畢,芻狗捐;淳精流,糟粕棄。
3、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簡析]
1句從句式結構來看,屬於對仗,「忠」和「賢」相對,「用」和「以」相對;「忠」和「賢」同義,那麼「用」和「以」同義,故「以」的意義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2祭祀禱告結束了,芻狗就應拋棄;醇酒已經流出來了,糟粕就要拋棄。「捐」和後文中「棄」對應,故解釋為「丟棄、拋棄」。
3、句從句式結構來看,也屬於對仗句,「六國」與「秦」相對,「滅」與「族」相對,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滅」的意思。
4、臧:好的;否:壞的,語意相反,由此可知「陟」提拔的意思。
試一試
解釋加點的字
(唐太宗)嘆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止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
上面文段中,「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是並列的句子,古人寫文章講究文面美,經常採用並列句、對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這樣的句子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而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可以由此來推知詞義。語段中「安」和「弊」是意思相反的兩個詞,「安」是「安全、安定」,「弊」可解釋為「衰敗」。我們把這種方法稱為對應互譯法。
四、字形推斷法。
即通過字形結構分析來解釋詞的本義,漢字中的形聲字佔百分之八十以上,其義符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禾」與五穀有關:「貝」與金錢有關:「皿」與器具有關:「系」與捆綁有關:「歹」與死亡有關:「月」與肉有關:「糹」與絲織品有關。
想一想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組: 繩索
2、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賄: 嫁妝
3、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穡:收割
種植叫「稼」,收割叫「穡」。
試一試
1、湯、武非受命,乃弒也 。(06年山東卷翻譯題)
(譯文:湯、武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殺君)
「弒」根據其形旁可推知此詞和「殺」有關,義為「臣殺君」。
2、於里中買糴,然後舉爨 (09全國2卷)
(譯文:在村裡買米,然後燒火做飯。) 做飯
五、知識遷移法
高考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或者我們熟悉的成語、詞語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於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來確定試題中的實詞詞義。
想一想
5、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09年海南、寧夏卷)
A、為震威城兵馬監押,攝知城事。攝:代理
B、昭率老幼嬰城,敵攻之力。 嬰:環繞
C.於是夜縋兵出,薄其營。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殺獲甚眾 乘:追逐
第一項中可見史記選讀中「周公乃踐祚代成王攝行政當國」,攝: 代理;第二項中而劉夙嬰疾病,嬰:纏繞;第三項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薄:迫近。
試一試
夫明季戰爭之際,四方奇才輩出,如通明之屬,率倜儻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習聞也。其他流落湮沒,為余所不及聞而不得載筆以紀者,又不知幾何人。(09江蘇卷)
D.率倜儻非常之人 率:率領
分析:《六國論》「六國互喪,率賂秦耶?」之「率」(都,全)。
⑦ 小學生怎樣迅速提高文言文閱讀技巧
一、通讀課文,讀中自悟
二、 劃出節奏,初步理解
三、對照注釋,解釋文句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題
⑧ 小學生怎樣迅速提高文言文閱讀技巧

古文觀止收錄了歷代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是快速掌握古文的便捷之路。對人文素養回和寫作能力答的培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曾作為學習中文的入門讀物廣泛流傳。
而今大學畢業生能讀懂古文觀止的也寥寥無幾。其實不是古文難懂,而是學習方法的問題。雖然古文在語文課本中的比例日益增多,但對於掌握古文而言數量還是少的可憐,教學中用西洋式的語法解構學習古文費時而效微。為此我們特推出面向小學四年級以上學生的古文觀止網路教學,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進行講解,循序漸進地加入重要的詞彙點及相關的背景知識,力求將此文化寶庫所蘊含的文史哲精華呈現給孩子。
⑨ 文言文《董遇好學》的翻譯。火速。
<P>原文:(董來)遇字季直,性質自木訥而好學。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自見」。從學者雲:「苦謁yè 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由是諸生少從遇學。
<P>
<P>以下是我的譯文,不知准確否,請指教。
<P>
<P>董遇,字季直。為人朴實而喜歡學習。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輕易教授,卻對人家說:「讀書必須要先讀一百遍,其言「書讀了一百遍其中的含義就明白了」。求教者說:「想學卻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讀書應當做到三餘」。有人問「何為『三餘』」,董遇答「三餘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意思:這些時間都是可以用來讀書的)。」於是很多儒生漸漸效仿董遇的學習方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