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教案
❶ 教科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比較水的多少》教案
教學背景分析
「比較水的多少」一課中提出的問題是學生常見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知道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然後讓學生使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的體積。在比較水的體積的過程中,由於使用不同的容器進行測量,操作方法不同,比較的標准不同,無法進行比較。於是就有了測量水的體積的標准工具——量筒的產生。最後,運用量筒規范測量水的體積。本課重點是讓學生經歷量筒這種測量液體體積工具的發明過程,學習正確使用量筒量取水的體積。
設計思路
教師首先提出「哪個瓶水多的問題」,引導學生多方面的思考,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生經過一系列的思考後,嘗試畫刻度、測量水的多少,對結果進行分析,從而真正理解杯子上的刻度線,即測量單位的產生和意義。當學生全面地認識測量工具,理解標准測量後,教師引導學生在反復的測量過程中,鞏固使用量筒的方法,學會規范使用測量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了解使用標准和非標准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於確立科學的標准。
教學重點:
學生經歷量筒發明的過程,學習使用量筒測量水的體積。
教學難點:
經歷量筒發明的過程。
教學准備:
1.演示材料:課件,動畫:量筒的使用
2.分組實驗材料: 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膠水、記錄表。
表一:用自製刻度線測量的結果
1號瓶中的水
2號瓶中的水
3號瓶中的水
水的多少
表二:用量筒測量的結果
1號瓶中的水
2號瓶中的水
3號瓶中的水
水的多少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設計:
一、提出問題
談話:(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瓶子裡面裝有不等量的水。)你認為哪個瓶子里的水多?為什麼?
學生發言。
談話:怎樣才能證明你的想法是否正確?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多方面進行思考:
1.水會流動——水多,流動時間長
怎樣比較水流動時間的長短?如把水倒入有小孔的杯子中,比比誰先流完。
2.水有重量——水多,更重
怎樣比較水的重量?如用手掂一掂。
3.水有體積——水多,體積大
怎樣比較水的體積?用容器來比較水的體積(用大杯量、小杯量)。
4.加同樣的有色物質在水中,比較瓶中水的顏色深淺。
……
學生全班交流。
談話:同學們想出了好幾種比較水的多少的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更科學、更簡便?
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選擇最簡便、有效的方法。
學生利用選擇的方法進行實
❷ 科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比較水的多少》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比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年級上冊「水」單元的,本課是結合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比較液體的多少,但是人的感覺有時會出現錯覺,所以為了精確地測量就需要藉助一些儀器、量筒就是測量液體多少的儀器之一,教材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從形狀不同而且裝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裝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裝的水少」,用比較的方法入手,通過引導學生經歷假設(猜想)、制定實驗方案、運用各種材料進行驗證比較、搜集整理事實、思考加工得出結論,最後交流研究成果的過程;其次是引出量筒這一測量工具,量筒是測量液體體積多少的玻璃儀器之一,在以後的科學課上要經常用到。教材用圖片、文字提示了量筒的使用方法。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討論和動手實驗,進一步認識水,從而體會到水與每種生物都息息相關,增強節水意識,自覺保護水資源,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什麼事都十分好奇,學生愛問好動,求知慾強,對實際操作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對直觀事物感知較強,還是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有較強的表現欲。因此,在科學探究上,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科學的樂趣。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能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水的多少。進一步學會用科學實驗來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學會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過程與方法目標:知道比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較簡單的,認識毫升。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及樂於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利用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較出水多了多少。
❸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內容是什麼
教學內容:本冊由「植物」、「動物」、「我們周圍的材料」、「水和空氣」四個單元組成。
(一)第一單元《植物》
1、以小組參與或個人參與形式,獲得觀察大樹、葉子需按一定的觀察內容和觀察順序的經歷。
2、有在課外觀察大樹的經歷,能在小組或班級交流自己的發現。
3、能說出常見的樹葉形狀,搜集到處種以上的樹葉,製成標本、括印葉畫。
4、歸納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5、 在活動中學生有愛護樹木的表現和意識。
(二)第二單元《動物》
1、 通過飼養觀察,了解蝸牛、蚯蚓、螞蟻和金魚等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對動物的共同特徵形成初步認識。
2、有在觀察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觀察內容的經歷。
3、有嘗試改進觀察方法的活動經歷。
4、課外能寫一篇小動物的觀察記錄或閱讀有關資料寫出匯編小報。
(三)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材料》
1、觀察常見六種材料,並總結特點。
2、認識金屬,了解硬度概念,學習飲料罐的故事,了解金屬製品的製作流程。
3、通過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實驗,初步了解材料密度概念。
4、學會給材料分類。
(四)第四單元《水和空氣》
1、調查自己一天的用水情況。
2、調查裝水和其它日常生活液體的容器和容量。
3、用飲料瓶作裝水研究實驗。
4、通過針管實驗了解空氣也要佔體積。
5、做氣球和筆帽的實驗了解,空氣具有質量。

(3)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教案擴展閱讀:
科學,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並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科學的專業從業者習慣上被稱為科學家。
自古典時代,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已緊密聯系在一起。科學的方法奠定了基礎,強調實驗數據及其結果的重現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話:「科學」和「自然哲學「有時可以互換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後變成自然科學)被認為是哲學的一個獨立的科學分支,與唯物同源。
參考資料:科學-網路
❹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水是什麼樣的》
去網路首頁搜索欄輸入:《誰是什麼樣的》教案 這幾個字,會找到很多。
❺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水是什麼樣的》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專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屬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❻ 小學科學教科版三年級上冊它們吸水嗎1教案
吸水性實驗來材料:報紙、餐巾紙源、蠟光紙、水杯、水、天平、砝碼實驗: 1、取相同的杯子、內裝質量相同的水 2、取相同質量的報紙、餐巾紙、蠟光紙,放入水杯中,經過相等的時間,將紙取出 3、用天平稱剩餘水的質量結論:松軟的、帶孔多的材料吸水性強
❼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教案1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植物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植物回的變化表答現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方面。
植物的變化是生命體的特徵之一。
2.過程與方法:能用測量的方法比較葉的大小,能用數據記錄植物的變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關注周圍植物的變化,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重點:觀察記錄描述植物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