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歷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就逐漸演變為「文言文」。
Ⅱ 文言文的發展歷程
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分為深文言(當時稱為古文)及淺文言(兩者舉例,如聖經和合本新約的深文理及淺文理譯本),前者是以先秦的漢語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以及模仿這種書面語而寫作的語法形式,後者則是兩漢到魏晉南北朝的書面口語,該文體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但是到了唐和宋的中古時期,漢語中的口語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這時則有三種書面語。一種書面語是模仿上古漢語書面文獻的書面語,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動的作品;另一種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書面語,即今日的文言,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翻譯、南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第三種則是現代白話的源頭,如唐代的變文、宋代的話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時期,情況與中古時期類似,既有模仿上古的書面語,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話,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由於文言文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在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於中國以及朝鮮半島、日本、越南,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在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這種書面語被稱為「漢文」(漢文/한문,Hanmun、漢文/かんぶん,Kanbun和漢文/Hán Văn,Hanvan)。20世紀之後,在中國,文言文的地位逐漸被白話文取代,而其他國家則開始採用當地語言的書面語。
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彙上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通常必須以詞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條列,才能完整表達。不過,有個特點可以概括性地觀察:文言文的詞彙較為簡潔,例如:相較於白話文的詞以雙音節為主,文言文中的詞以單音節為主。
中國歷代學者對於文體都有不同的分類法。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文體分類研究的開始,相關著作有曹丕的《典論·論文》、李充的《翰林論》、摯虞的《文章流別志論》、劉勰的《文心雕龍》、昭明太子主導的《昭明文選》等。其中《典論·論文》將文體分為4類:
奏議
書論
銘誄
詩賦
而《昭明文選》是一本分類很繁雜的選集,將所選的文章分成37類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吳訥著《文章辨體》、徐師曾著《文體明辨》,清朝姚鼐編《古文辭類纂》,都是討論文體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辭類纂》將文體分為13類:
論辨
序跋
奏議
書說
贈序
詔令
傳狀
碑誌
雜記
箴銘
頌贊
辭賦
哀祭
現代
由郭錫良等人編著的《古代漢語》修訂本中分析,文體分類有三種標准:依語言形式分、依內容分、依應用范圍分。依語言形式,《古代漢語》先將古代文體分為3大類:
散文
韻文:包括詩詞歌賦、銘箴頌贊
駢文:講究平仄對仗卻不押韻,不能歸於散文也不能歸於韻文,自成一類
在此分類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為4類:
史傳文
說理文
雜記文
應用文
現代的發展
文言文的缺點在於難懂、不易普及,要讀懂文言文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寫作文言文的難度更高,所以民國8年的白話文運動後,中國文壇強調「我手寫我口」、「能識字便能讀文」的白話文,漸漸的取代了文言文。
然而,所謂「文言文難懂、不易普及」、「文言文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含意」、「寫作文言文的難度更高」等等論點,其實是因為現在人們從一開始就全面的學習及使用現代白話文的原因;如果從一開始就兼學文言文則不會有如此感覺。
而且,以現代人的角度去看文言文「難懂」其實並不公平,文言文其實也是先秦的口語傳化而成;而現在白話文則是以明、清以後的北方口語傳化而成;對於非北方漢語使用者來說,現在白話文亦不能完全是「我手寫我口」。
雖然現代華文社會以白話文寫作為主,但是文言文仍然受到相當的重視,文言文對白話文仍有一定的影響力。現在仍有許多人喜愛在寫作白話文時引用文言典故、詩詞,以及華人社會普遍使用的對聯等等。而對於有志學習中國文學的人,文言文的訓練更是不可缺少的。
當代文言文復興
文言文復興,是當代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熱點之一。它的產生與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產生,一樣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都是中華民族復興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文言文復興從表面看來,是對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的否定,實質上則是對白話文運動的引伸。白話文的推行,極大地增加了廣義文化的受眾,但卻使傳統中國文化的直接受眾越來越少,因而就使中國文化的傳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正是基於完整、准確地傳承中國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復興才成為歷史的必然。文言文復興不能否定白話文的存在和價值。
中國大陸的文言文復興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萌芽的。文言文復興的概念,是青年學者劉周在「中國文化復興的第一步(倡議書)」中明確提出的。2007年推出的《光明日報》「百城賦」,更表明了國家對待文言文復興的態度。文言文復興的倡議書是由一位青年學者提出,說明文言文復興的發展後勁非常有力。
在網路上,文言文得到了熱心網民的推崇和發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愛文言、維基大典、喜歡文言文、以及國學網站等等。
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教育中,文言文都是必修內容。學生在小學階段的五、六年級開始接觸文言文,往後逐漸增多,到高中階段,文言文基本成了語文課的主體。
Ⅲ 文言文的來歷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范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文言」是與「白話」相對而言的。「文言」是指我國先秦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口頭語言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書面語言。「文言」在當初是脫胎於古口語的,但寫法簡練精緻。後來口語不斷變化,而文言文卻越來越定型

(3)文言文歷擴展閱讀:
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當代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第一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在中國古代長期占據統治地位。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才取得正式書面語的資格。 最後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參考資料:網路-文言文
Ⅳ 文言文挾,曳,歷歷的意思
挾
動詞義:
1、形聲字。從手夾聲。本義:用胳膊夾住。
挾,俾持也。——《說文》
挾其槍。刈耨鑮。——《國語·齊語》
右掖曰挾。——《管子·小匡》注
挾經秉枹。——《國語·吳語》
何馮弓挾矢。——《楚辭·天問》
左挾彈,右攝丸。——《戰國策》
挾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騎馬挾矢。——明·魏禧《大鐵椎傳》
操刀挾盾。——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挾匕首。——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2、挾制。
今有奸雄曹操,挾寡人行勢,當識也。——《三國志平話》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三國志·諸葛亮傳》
挾天子以征四方。——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挾東宮二王。——明·顧炎武《復庵記》
將挾兵力。——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3、懷抱;懷有。
挾持私慮(懷著個人打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4、攜帶。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蘇軾《赤壁賦》
5、佔有;擁有。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戰國策》
6、倚仗;依恃。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孟子》
7、隱藏。如:挾藏(私藏);挾書(私藏書籍)等。
8、夾雜;夾帶。
瓊珉山積,不能無挾瑕之器。——《抱朴子·外篇》
9、輔佐;從旁協助。
挾,輔也。——《廣雅》
10、攙扶。
挾澄源。——《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挾予以登。
曳
動詞義:
1、會意字。從申從丿,丿(yì)亦聲。申,伸展。本義:拖;牽引。
曳,臾曳也。——《說文》。臾曳:束縛捽摔之意。
車輪曳踵。——《禮記·曲禮》
武舉前曳踵。——《儀禮·士相見禮》。註:「古文作抽。」
曳彗星之皓旰兮。——《楚辭·怨思》。註:「引也。」
曳笏卻立。——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負篋曳屣。——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曳屋許許聲。(曳屋,指眾人把被火燒著的房子拉倒。許許聲,指拉倒房子時眾人一齊用力的呼哧聲。)——《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2、穿著。
子有衣裳,弗曳弗婁。——《詩·唐風》。孔穎達疏:「婁、曳俱是著衣之事。」
驕侈不循法度,伎妾數百,曳羅紈,甘粱肉,放於聲樂以自娛。——《新唐書》
3、飄搖。如:搖曳;曳曳的(飄飄悠悠);曳曳(飄動的樣子);曳動(搖動;飄盪);曳影(猶搖影)等。
4、率領。
孫子命章子曳兵與燕兵對陣。——《樂毅圖齊平話》
形容詞義:
1、困頓;精力衰竭。
貧而不衰,賤而不恨,年雖疲曳,猶庶幾名賢之風。——《後漢書》
歷歷:
1、清晰貌。《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唐杜甫《歷歷》詩:「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宋孔平仲《月夜》詩:「更登高處望,歷歷見湖山。」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桂庵》:「景物歷歷,如在目前。」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六:「兩岸的風物都歷歷如畫。」
2、逐一;一一。唐韓愈《送李正字歸》詩:「歷歷余所經,悠悠子當返。」明高啟《門有車馬客行》:「對案未能食,歷歷問桑梓。」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善飲者歷歷嘗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蘇州酒也。』」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札記·同治壬戌十月初七日》:「計看此俱已三過,故歷歷翻去,殊不費目力。」
3、排列成行。《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二·隴西行》:「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楚辭·劉向<九嘆·惜賢>》「登長陵而四望兮,覽芷圃之蠡蠡」漢王逸註:「蠡蠡猶歷歷,行列貌也。」宋司馬光《靜齋》詩:「聊窺碧甃缺,寒草生歷歷。」
4、猶歷錄。《詩·小雅·斯干》「約之閣閣」毛傳:「閣閣,猶歷歷。」馬瑞辰通釋:「《傳》雲:『閣閣猶歷歷』者,謂束板歷錄之貌。」參見「歷錄」。
5、零落貌。清錢謙益《東歸漫興》詩:「招魂倘有巫陽在,歷歷殘棋忍重看。」
6、象聲詞。唐曹唐《贈南嶽馮處士》詩:「穿廚歷歷泉聲細,繞屋悠悠樹影斜。」元耶律楚材《再用張敏之韻》:「悲歌聲歷歷,雅調韻洋洋。」明高啟《鶴瓢》詩之二:「醉聽樹頭風歷歷,還疑秋傍九皋鳴。」
Ⅳ 文言文怎麼表達日歷
一般稱為「歷」、「歷法」
完整名稱:大衍歷、授時歷
Ⅵ 古文中歷職郎署的歷是什麼意思
《陳情表》裡面的一句,李密曾在蜀漢官署中擔任過郎官職務。歷:曾經的意思。
Ⅶ 文言文日歷答案侈
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司馬光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孟子
Ⅷ 文言文歷史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作為全球史觀的代表作,對於中國讀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全球通史》摒棄了西方傳統的世界歷史的闡釋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現)代」的「三分法」,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劃分成兩個基本的階段,即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西方的興起並占優勢的世界。這樣一種劃分方法對許多中國讀者來說是不習慣的,因為大多數中國讀者已經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對歷史的思維定勢。但這樣一種劃分卻有利於消除中國讀者頭腦中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的「時間位差」,把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和認識真正融入到對整個世界歷史的理解和認識中去。眾所周知,「上古—中古—近代—現代」是中國歷史學家對世界歷史最為常見的階段劃分,也是從前蘇聯移植過來的一種世界歷史闡釋體系,實際上是西方學術界「三分法」的變種。它無視「中世紀」只是歐洲乃至西歐獨有的歷史經歷這樣一種事實,而將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鑲嵌到一個統一的框架之中,同時也把中國歷史的階段劃分置於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1840年開始的中國「近代」要比世界歷史上的「近代」晚幾百年。中國人由此不得不按照中國與世界兩個不同的時間表來理解中國的過去與世界的過去。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無意這樣為難我們。它也使用「中世紀」這樣的概念,但主要用於描述歐洲的歷史進程及其與歐洲以外地區歷史進程的比較,而不是要把各地區的歷史整齊劃一。換言之,它沒有設定一個統一的標准來評價世界各地區的歷史進度。實際上,當代多數西方學者都已拋棄了傳統的「三分法」,承認「歷史在這個星球上不是按同一個速度進行的」,「三分法」存在著清晰的歐洲中心論偏見。正如美國學者威廉·邁克高希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所指出的:「世界上大多數人口不是基督徒,並且只有亞歐大陸的最西端屬於羅馬帝國。一個帝國崩潰後,出現的是一個影響全體的但無帝國疆界的宗教,在後來是它的分裂及由一個世俗的秩序取而代之,這種經歷對於西方社會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社會的歷史表現出一種不同的模式。」但是,對於「三分法」的否定並沒有阻礙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分期上進行的不懈努力。實際上,多少年來,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探求整個世界歷史進程中時間與空間的契合點。
Ⅸ 古文 歷按 啥意思
馬文升,字負圖,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歷按】山西、湖廣回,風裁甚著。
歷按答隨用在一起
不是一個詞,是兩個字
歷 <副>屢次;連續。
按 <動>查看;巡察.。這里指代做按察使。
歷按山西、湖廣
連續在山西和湖北擔任按察使的意思。
Ⅹ 文言文歷史怎樣說
文言文的歷史
自從商朝產生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刻寫甲骨卜辭以來,可以說就開始了文言文的歷史.我們知道文字有形音義三個方面,從古至今漢字的形音義都在變化.雖然我們不知道某個字在古代怎樣讀,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根據字形來識別它的意義,這正是表意文字的特點.所以在不同地方使用不同方言的人,都能根據字形理解語句的意思.有人據此認為漢字具有很強的文化凝聚力,中華文明數千年來綿延不息,傳承至今,可以說漢字功不可沒.根據古代漢語發展史,結合古代文學史,在中學階段的文言文可以分為四大類.一是散文,二是辭賦,三是詩歌,四是古白話.下面按朝代為經,以作家作品為緯,分別敘述.
(1)先秦時期
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包括春秋末年戰國初年語錄體的《論語》《墨子》;戰國中期逐漸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式論辯文與專題論文的《孟子》《莊子》;戰國後期專題論文的《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另外還有儒家經典之一的《禮記》.
諸子散文大多是哲學著作,故又稱為哲理散文,屬於論說文的范疇.思想上,它們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如孔子提倡仁義禮樂,墨子主張兼愛尚賢,莊子主張自然無為,韓非子則大倡法術勢.在文體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首先確立了論說文的體制.先秦諸子散文,在思想和創作上,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等都產生了極為深遠影響.
諸子簡介
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他以濟世愛民為己任,帶著與統治者在政治、哲學上的巨大差距,轉化、更新了「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基礎,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一整套儒學理論體系,真正構建了古老中華的核心次序,鑄造了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精髓,鑄就了中華民族之魂.
孟子
先秦歷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應在《孟子》一書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他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暴力治國,認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重民輕君」是他「仁政」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也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墨子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山東滕州人,漢族,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提出「兼愛」「非攻」「 節用節葬」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與儒家的別愛(「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戰爭,因此,從兼愛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反對戰爭,提倡和平.兼愛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於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聖王一樣,過著清廉儉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荀卿,漢代因避宣帝諱,寫作孫卿.早年曾游學於齊國,廣泛接觸各派學說.到過秦國、燕國,回過趙國.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因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為祭酒.晚年到楚國,春申君黃歇任他為蘭陵(今山東蒼山)令.失官後家居著書,死後葬於蘭陵.上有更多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觀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反對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並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張禮治法治並用.一方面仍很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張「法後王」,同意武力兼並天下,用法禁、刑賞治理國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本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即經過後天改造才變善.這本身仍是唯心主義的.但他特別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他認為人的知識、品德不是天賦的,是後天經過禮義教化、學習改造獲得的.他寫《勸學》就是為了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積善成德」,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人.
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著名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於監河候(官名),但拒絕了楚周王的厚幣禮聘.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文章汪洋恣肆,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豐富.《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
韓非子
韓非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韓非子生活於公元前3世紀,是戰國後期韓國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辭卻善著書.韓非子生活的時代,韓國國勢日益削弱,他出於愛國心,屢次上書韓國國王,建議變法,主張統治者應當以富國強兵為重要任務;但國王並沒有採納.於是,他根據歷史上治國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社會狀況,寫出了《五蠹》、《孤憤》、《內外儲說》、《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政治論文,輯為《韓非子》一書.他的這些論文在韓國不受重視,卻傳到當時的強國秦國,很受秦始皇的喜歡.秦始皇舉兵攻韓國,韓國國王派遣韓非出使秦國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備重用,當時任秦國丞相的李斯是韓非子的同學,深知韓非子的才能高過於他,出於嫉妒,於是向秦始皇進讒言誣陷他.秦始皇聽信讒言,將韓非子投入監獄並毒死了他.韓非子的主要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歷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治的建立,韓非子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韓非子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里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呂不韋
呂不韋,生年不詳,卒於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的大商人,在經商期間,遇到了流亡趙國的秦公子子楚,當時子楚在趙國的處境很艱難,呂不韋很同情他,並認為子楚是「奇貨可居」,於是用金錢資助子楚,並幫助他獲得了繼承王位的資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繼承王位,是為庄襄王.庄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並封他為文信侯.庄襄王死後,其子政立,是為秦始皇.秦始皇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在他執政為相期間,秦國出兵滅東周,攻取韓、趙、衛三國土地,建立三川、太原東郡,為統一中國作出了積極貢獻.秦始皇親理政務後,將他免職,並遷去蜀,後憂懼飲鴆而亡.呂不韋為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人,家僮萬人.他命門客「人人著所聞」,著書立說,為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尋找理論根據,這些著作最終匯編成了《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舍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的目的在於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後的秦國統治提供長久的治國方略.
劉向
(約前77—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又名劉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新序》,西漢劉向撰.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僅存十卷.後經曾鞏搜輯整理,仍厘為十卷.內《雜事》五卷,《刺奢》一卷,《節士》二卷,《善謀》二卷.採集舜、禹時代至漢代史事和傳說,分類編纂,所記史事與《左傳》、《戰國策》、《史記》等頗有出入.作者尚編有《說苑》一書,性質與此類似.《新序》是歷史故事類編,是劉向現存最早的一部作品.盡管《新序》中的許多故事采自諸子史傳,但就其材料取捨、思想內容來看,無疑體現了劉向本人的社會政治思想.這主要可以歸納為德治仁政思想、賢人治國思想、民本思想、從善納諫思想諸方面. 《新序》中的許多章節故事完整,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特別是有了虛構的成分.這說明,《新序》已經具備了小說的某些因素.
歷史散文
先秦歷史散文包括,春秋末到戰國初期的《左傳》和《國語》,戰國中後期的《戰國策》.
《左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以《春秋》為綱,按魯國國君承繼為序,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系統而具體地記述了春秋時期魯國及其他國家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還記載了當時自然科學方面的日食、彗星、隕石和地震等多種珍貴資料.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於儒家,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但是,《公羊傳》和《穀梁傳》純用義理解釋《春秋》,而《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它表現在長於記述戰爭,又善於刻畫人物,注重細節描寫,重視記錄行人辭令.
古代使者的通稱.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人稱中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晏子春秋》是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集,大約成書於戰國末期,是後人假託晏嬰的名義所作.《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內篇6卷(諫上下、向上下、雜上下)不完全真實,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後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這部書詳細地記述了齊國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賢相晏嬰的生平軼事及各種傳說、趣聞,215個小故事相互關聯和補充,構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這部書的語言明快、簡捷、幽默和風趣,人物對話富於性格特徵,特別是洋溢於人物語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語言的辛辣和譏諷.作者還善於運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後來成為獨立的語匯或成語.
晏嬰生年不詳,卒於前55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高密)春秋時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國語》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全書共21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個部分,《晉語》最多.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該書由西漢劉向考校最後定型.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可與《左傳》相參證,所以有《春秋外傳》之稱.《左傳》偏重於記事,而《國語》偏重於記言.《國語》也有對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的敘述,但不及《左傳》普遍完整.《國語》中許多事件的前因後果及經過都是一筆帶過,而把重點放在大段的議論文字上.但《國語》也有情節生動曲折,極富戲劇性的敘事,描繪出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司馬遷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報任安書》)認為《國語》是寫《左傳》的左丘明所寫,後人多有異議.現在一般認為產生於戰國初年,作者不詳. 《國語》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禮重民等觀念.但因它重在記實,所以表現出來的思想也隨所記之人、所記之言不同而各異.總體上來說,由於《國語》以記言為主,雖然敘事和刻畫人物有一定特色, 但文學成就比《左傳》還是稍遜一籌.
《戰國策》
《戰國策》簡稱《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西漢末年由劉向編訂的.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2.詩歌
《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雅」是正聲雅樂,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西周、東周、東周春秋中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運用賦比興的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經六義」 《周禮•春官•大師》雲:「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六詩在《毛詩序》中又作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於《詩經》是易於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後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並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在民間歌謠的形式上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騷體」. 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西漢末年,劉向把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歷代散文創作,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楚辭的文體特點.一. 從詩風言,鋪排誇飾,想像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徵.如《離騷》充滿奇幻不拘的想像,抒發真情層進反覆.二. 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 三. 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涌現,另外,「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志.
《楚辭》中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和《招魂》等共23篇,是屈原的作品(此外,還有宋玉等人的作品),絕大多數是楚辭體的詩,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楚辭》的代表作.屈原的作品主要是以楚國的民間文學為基礎,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從政遭遇而寫出.充滿了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感情,熱烈面富於幻想,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漢族,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新考古發現可能實際為龍陽,今湖南漢壽,注1)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