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朝三暮四
⑴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譯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選自《莊子·齊物論》
翻譯
宋國(今商丘)有一個養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一大群獼猴,他能懂得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也能夠了解那個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慾望。但是不久,家裡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獼猴們吃橡粟的數量,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眾多獼猴一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後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釋
1. 狙公:養獼猴的人。
2. 解:了解,理解,懂得。
3. 狙(jū):獼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損:減少。
8. 家口:家中口糧。口:口糧。
9. 充:滿足。
10.欲:慾望,要求。
11.俄而:一會兒,不久。
12.匱:不夠。
13.限:減少。
14.恐:恐怕。
15.馴(xùn):馴服,順從,聽從。引申為服服帖帖
16.誑(kuáng):欺騙.
17.與:給。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就是「你」、「你們」。
19.芧(xù):橡樹的果實,俗稱「橡栗」。
20.足:夠,足夠。
21.眾: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飾。
24.起而怒:一齊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
25.皆伏而喜:都很高興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動物感到滿足時的動作)。伏:降伏,馴順。引申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詞。指代獼猴們
⑵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譯50字
有個玩猴子的人拿橡實喂猴子,他跟猴子說,早上給每個猴子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所回有的猴子答聽了都急了;後來他又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所有的猴子就都高興了(見於《莊子·齊物論》)。原比喻聰明人善於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反復無常。
⑶ 文言文 朝三暮四 中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含義相同么含義是什麼
追本溯源的話……是不大一樣的
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回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答充狙之欲。
俄而匠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三而暮四,足乎?」
眾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
眾狙皆伏而喜。
——《列子
黃帝》
譯文
宋國有個好養猴子的人,愛猴子,養了許多。(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狙公的心意。(狙公)節省家人的口糧,(以此)滿足猴子的食慾。不久缺少糧食,要限制他們的食量。恐怕猴子們不聽從自己的,先騙他們說:「給你們橡子,早上三個,下午四個,夠了嗎?」猴子們都跳起來發怒。他不一會兒又說:「給你們橡子,早上四個,下午三個,夠了嗎?」猴子們都趴在地上表示高興。
如果不深究,在現代,「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都有「反復無常」之意
⑷ 古文中朝三暮四的意思
朝三暮四
這個故事源於《莊子*齊物論》。
有一年碰上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麼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其實橡子的總數沒有變,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象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實質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使人上當。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象十年前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無常了。
⑸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譯 全部
朝三暮四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因為不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後來「朝三暮四」作為一個成語,比喻人的行為反復無常。
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編輯本段]翻譯
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他很喜歡獼猴,他家養了一大群獼猴,養獼猴的人能理解猴子們的意思,獼猴們也能夠懂得狙公的心意。他寧可減少全家的口糧,也要滿足獼猴的慾望。然而過了不久,家裡缺乏食物了,他將要限制獼猴們吃橡實的數量,但又怕獼猴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獼猴說:「給你們的橡實,早上三個,晚上四個,足夠嗎?」猴子們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一會兒,他又說:「給你們橡實,早上四個,晚上三個,足夠嗎?」猴子們聽了都順從了,感到很高興。
[編輯本段]注釋:
狙(jū):猴子。
損:減,減少。
充:滿足。
俄:俄頃,不久,表示時間短暫。
馴(xùn):馴服,順從。
誑(kuáng):欺騙,瞞哄。
若: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就是「你」、「你們」。
芧(xù):橡實,猴子的食物。
解:理解。
宋:宋國。
(朝)三:三顆。
眾:所有的。
皆:都。
起而怒:一起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
伏地:趴在地上。
皆喜而伏地:都很高興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動物感到滿足時的動作)
朝三暮四:早上三個,晚上四個。
家口:家中的人
俄而:不久
匱:缺乏,貧乏
之:代詞。指代獼猴們。
⑹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全文翻譯
翻譯:
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們的心意,猴子們也能夠了解宋公的心思。那人減少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子們的慾望。
然而過了不久,家裡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們吃橡粟的數量,但又怕猴子們不聽從自己,就先瞞哄獼猴們:「(我)給你們橡粟,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
過了一會兒,他又說:「給你們橡粟,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夠嗎?」猴子們聽後都服服帖帖了。
《朝三暮四》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6)文言文朝三暮四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文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記載了狙公賦芧的故事,意思是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不過現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復無常。
《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連珠並列組成,故事與故事之間雖然沒有表示關聯的語句和段落,但內容上卻有統一的主題思想貫穿著,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現出一種似連非連、若斷若續、前後貫通、首尾呼應的精巧結構。
作者簡介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庄,名周,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⑺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譯
朝三暮四是中國的成語、寓言、典故,源於《莊子·齊物論》。
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注釋:
狙——音居(jū),獼猴,一種猴子的名稱。
損——損失,減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這里是家裡的糧食的意思。
充——充實,這里是滿足的意思。
俄——俄頃,不久的意思,表示時間短暫。
匱——音潰(kuì),缺乏,不夠的意思。
馴——音訓(xùn),馴服,順從的意思。
誑——音狂(kuáng),欺騙,瞞哄的意思。
若——文言文人稱代詞,就是「你」、「你們」的意思。
芧——音敘(xù),橡實,一種糧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詩文翻譯
宋國有一個很喜歡飼養猴子的人,人們叫他狙公。他家養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寧可減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滿足猴子的要求。然而過了不久,家裡越來越窮困了,打算減少猴子吃橡子的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的橡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吃了嗎?」猴子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一會兒,他又說:「給你們橡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該夠吃了吧?」猴子一聽,一個個都趴在地上,非常高興。
⑻ 朝三暮四文言文指哪兩種人
秦國,楚國吧,有個詞語叫朝秦暮楚,是不是有異曲同工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