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部介紹
Ⅰ 大學專業分類介紹
(一)我國的高校現行的12個學科門類是
(1)哲學
(2)經濟學
(3)法學
(4)教育學
(5)文學
(6)歷史學
(7)理學
(8)工學
(9)農學
(10)醫學
(11)管理學
(12)藝術學
(二)學科門下設一級學科,共有80個一級學科(不含軍事學)
(三)一級學科下設二級學科,共有358個二級學科
(四)中國普通高校本科12個學科門類詳細如下:
(1)哲學。哲學學科門類包含一個專業門類:哲學類,共4個專業。
哲學學科門類各專業主要培養具有一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素養和系統的專業基礎知識,有進一步培養潛質的哲學專門人才,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化企業等部門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哲學學科門類各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歷史,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思維科學及文化方面的基礎知識,受到中西方哲學的基本理論和發展線索的系統教育,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業務能力的訓練。
(2)經濟學。經濟學學科門類包含四個專業門類:經濟學類、財政學類、金融學類和經濟與貿易類,共17個專業。
經濟學學科門類是關於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經濟學學科門類各專業主要培養具備比較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基礎,熟悉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比較熟練地掌握現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和國家貿易等領域知識,具有向經濟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財政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管理和貿易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經濟學學科門類各專業要求學生系統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熟悉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中外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了解經濟學的學術動態;具有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社會經濟調查、經濟分析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專門人才。
(3)法學。法學學科門類包含六個專業門類:法學類、政治學類、社會學類、民族學類、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和公安學類,共32個專業。
法學學科門類各專業主要培養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 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法學學科門類各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法學思維和法律實務的基本訓練,能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具有運用法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和運用法律管理事務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4)教育學。教育學學科門類包含三個專業門類:教育學類、心理學類、體育學類,共17個專業。
教育學學科門類各專業主要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較高教育理論素養和較強教育實際工作能力的中、高等師范院校師資、中小學校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科學研究單位 研究人員、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教育學學科門類各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技能。
(5)文學。文學學科門類包含三個專業門類:中國語言文學類、外國語言文學類、新聞傳播學類,共71個專業。
文學學科門類各專業主要培養具備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中外語言文學知識,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中外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文化傳播等工作,有扎實的中外語言基礎和比較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勝任文化、教育、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文學學科門類各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漢語和外國語言文學方面的系統知識和專業技能,受到文學理論、發展歷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系統教育和業務能力的基本訓練。
(6)歷史學。歷史學學科門類包含一個專業門類:歷史學類,共4個專業。
歷史學學科門類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系統的專業基本知識,了解人類文明的一般發展歷程和世界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外交外貿、新聞出版、國際交流、文博檔案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歷史學學科門類各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7)理學。理學學科門類包含十三個專業門類: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天文學類、地理科學類、大氣科學類、海洋科學類、地球物理學類、地質學類、生物科學類、系統理論類、統計學類和力學類,共36個專業。
理學學科門類專業主要培養掌握理學類各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具備運用本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在科技、教育和經濟部門從事研究、教學工作或在生產經營及管理部門從事實際應用、開發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理學學科門類各專業要求學生注重實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主要學習各大類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訓練,受到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訓練以及實踐性鍛煉,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初步具備科學研究、教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
(8)工學。工學學科門類包含三十二個專業門類:工程力學類、機械類、儀器儀表類、材料類、能源動力類、電氣類、電子信息類、自動化類、計算機類、土木類、水利類、測繪類、化工與制葯類、地質類、礦業類、紡織類、輕工類、交通運輸類、海洋工程類、航空航天類、武器類、核工程類、農業工程類、林業工程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生物醫葯工程類、食品工程類、建築類、安全科學與工程類、生物工程類、公安技術類、交叉類,共157個專業。
工學是我國大學最大的學科門類,各類工學人才直接推動著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工程技術領域的發展。工學學科門類專業主要從事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各專業學習過程中,結合大量的試驗工作和實踐實驗過程,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地、較好地掌握各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的科技應用性人才,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科研部門、教育單位、企業、事業、技術和行政管理部門等單位,從事各科學研究、管理實踐、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9)農學。農學學科門類包含七個專業門類:植物生產類、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類、動物生產類、動物醫學類、林學類、水產類、草學類,共25個專業。
農學學科門類各專業是研究與農作物生產相關領域的科學,包括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及其與外界環境條件的關系、病蟲害防治、土壤與營養、種植制度、遺傳育種等領域。農學是研究農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科學,涉及多種科學而具有綜合性。在農業生產發展需要的推動下,當前農業科學不論在微觀或宏觀領域里都在繼續向前發展。農學學科門類各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農業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及其他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業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10)醫學。醫學學科門類包含十一個專業門類:基礎醫學類、臨床醫學類、口腔醫學類、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中醫學類、中西醫結合類、葯學類、中葯學類、法醫學類、醫學技術類和護理學類,共36個專業。
醫學學科門類各專業主要是研究醫療健康和公共衛生的科學,分為現代醫學(即西醫學)和傳統醫學(即中醫學、藏醫學、蒙醫學等)。二者在形式上的融合又形成了第三種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醫學學科門類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醫學衛生科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能夠在高等醫葯院校、醫院、醫葯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從事醫葯衛生科學的教學、科學研究及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醫學實驗研究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醫學學科門類各專業主要學習生命科學、醫學、葯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對人類衛生保健及疾病的預防、診斷、鑒定、檢測、治療方面的基本訓練,病因、發病機製作出分類鑒別的能力。
(11)管理學。管理學學科門類包含八個專業門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農業經濟管理類、公共管理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工業工程類、服務業管理類,共42個專業。
管理學學科門類各專業是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管理學學科門類各專業通過實證分析、規范分析、實證分析、圖表分析、經濟計量、系統分析等途徑,培養學生具備管理、經貿、建設、法律及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生產、經營、教學、科研、規劃、設計、評價和創新服務等方面工作,並進行分析決策和組織實施的高級管理專門人才。
(12)藝術學。藝術學學科門類包含五個專業門類:藝術學理論類、音樂與舞蹈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美術學類和設計學類,共28個專業。
Ⅱ 請問:」系統科學」下設哪些二級學科以及它們的簡介.謝謝!
一。系統分析與集成
研究方向
(1)集成系統的數值模擬與計算
(2)復雜系統的動力學行為分析
(3)系統分析與優化模型
(4)經濟與金融中的集成方法
(5)供應鏈與物流管理
知識領域要求
建立在生物、物理、化學等具體系統之上的系統科學,不僅為具體系統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工具,而且,為控制科學與工程、管理的科學化,以及生態、環境的控制等對國民經濟和人類生存有關的領域提供了理論基礎。要求學生能夠以計算機為工具,採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從事各類系統,尤其是復雜系統的分析、設計、優化和決策,以便有效地刻畫這些系統的內在規律性。因此,要求學員除了具有外語和政治方面的公共基礎以外,還應具有以下知識領域:
(1)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中分析處理問題的基本哲理
(2)各類系統的建模和優化方法
(3)系統模擬和決策理論和方法
(4)計算機軟體系統的分析和開發
(5)熟悉一至兩個典型系統(生態、經濟等)的特性,以及系統分析與集成方法在其分析中的應用。
主要相關學科
系統科學、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數學。
二。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是理學門類中,系統科學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按照教育部目錄的規定,它研究的是現代系統科學的理論、方法和工具。系統理論是在二十世紀中興起的、以人類認識、描述、管理、控制各種類型復雜系統的理論和方法。該學科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和實踐性。一方面,它研究的復雜系統的規律,囊括了從自然到社會的許多領域,具有很強的方法論的特性,是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科學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的研究課題都是現實的、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緊迫問題,如環境、人口、經濟、社會等,它是各領域的系統工程的理論基礎。系統理論研究的范圍很廣,其主要內容包括:現代系統科學、控制論、資訊理論、混沌、分形、復雜性科學、復雜網路理論、社會網路分析等,由於計算機在現代系統科學中是最主要的工具,其研究范圍還包括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社會意義。該學科的研究具有鮮明的現實性,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直接為目前急需的系統工程等領域培養技術骨乾和研究人才。
第一外國語 語言基礎 ForeignLanguage 3 1
方法課 遞歸函數論與公理學 3 2
動力系統 Dynamics 3 2
圖論與組合優化 4 2
學術報告 Seminar 1
學科基礎課 高級信息系統 AdvancedInformationSystem 4 1
軟體開發的工具與方法 4 1
現代統計方法 ModernStatisticsMethods 4 2
現代系統科學 ModernSystemScience 4 1
專業課 分形學及其應用 FractalsanditsApplication 3 2
復雜適應系統 ComplexAdaptiveSystem 3 1
復雜網路的理論 TheoryonComplexNetworks 3 2
混沌理論與方法 ChaosTheoryandMethods 3 1
模擬軟體與平台 SimulationSoftwareandPlatform 3 2
模型與決策 ModelsandDecision 3 1
人工智慧與遺傳演算法 3 1
社會網路分析 SocialNetworkAnalysis 3 1
選修課 並行計算 ParallelComputing 2 3
操作系統高級編程 AdvancedOperatingSystem 2 4
對策論 GameTheory 2 4
多媒體編程 MultimediaProgramming 2 2
耗散結構理論與協同學 2 3
計算機圖形學 ComputerGraphics 2 3
控制論與資訊理論 2 3
人機界面 Human-ComputerInterface 2 3
軟體設計與實踐 SoftwareDesignandPractice 2 3
突變理論 CatastropheTheory 2 3
信息經濟學 InformationEconomics 2 3
知識管理和項目管理 4 1
先修課 系統科學概論 IntroctionforSystemScience 1
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 1
Ⅲ 一級學科的介紹
一級學科,包括以下2種提法:①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在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體系設置中,一級學科是學科大類,二級學科是其下的學科小類。根據2011修訂版,共設13個學科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110個一級學科。例如,理學下有數學、物理學、地理學等十餘個一級學科。②國家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准》(GB/T 13745)。它是經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由國家科委與技術監督局共同提出,國家技術監督局於1992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發布該標准。1993年7月1日正式實施此標准。根據2009修訂版,共設5個門類(自然科學類、農業科學類、醫葯科學類、工程與技術科學類、人文與社會科學類)、58個一級學科。例如,自然科學類下有數學、物理學、地球科學等八個一級學科。

Ⅳ 什麼是一級學科 一級學科簡介
一級學科,包括以下2種提法:①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在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體系設置中,一級學科是學科大類,二級學科是其下的學科小類。根據2011修訂版,共設13個學科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110個一級學科。例如,理學下有數學、物理學、地理學等十餘個一級學科。②國家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准》(GB/T 13745)。它是經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由國家科委與技術監督局共同提出,國家技術監督局於1992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發布該標准。1993年7月1日正式實施此標准。根據2009修訂版,共設5個門類(自然科學類、農業科學類、醫葯科學類、工程與技術科學類、人文與社會科學類)、58個一級學科。例如,自然科學類下有數學、物理學、地球科學等八個一級學科。
Ⅳ 大學專業詳細介紹
(一)我國的高校現行的12個學科門類是(1)哲學;()經濟學;(3)法學;(4)教育學;(5)文學;(6)歷史學;(7)理學;(8)工學;(9)農學;(10)醫學;(11)軍事學;(12)管理學。
(二)學科門下設一級學科,共有80個一級學科(不含軍事學)
(三)一級學科下設二級學科,共有358個二級學科
(四)中國大學學科專業(每個專業都有十幾門專業課程)
高校本科專業目錄,按所屬學科分類:
1、哲學: 哲學 經濟學 經濟學 歷史學 歷史學
2、法學: 法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社會學 政治學 公安學
3、教育學: 教育學 體育學 職業技術教育
4、文學: 新聞傳播學 中國語言文學 外國語言文學 藝術
5、理學: 數學 物理學 化學 生物科學 天文學
地理科學
6工學: 地球物理學 大氣科學 海洋科學 力學 農業工程
環境科學 心理學 統計學 系統科學 地礦
機械 儀器儀表 能源動力 電氣信息 土建
測繪 環境與安全 化工與制葯 交通運輸 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 武器 工程力學 生物工程
公安技術 材料科學 材料 水利
林業工程 輕工紡織食品 電子信息科學
7、農學: 植物生產 草業科學 森林資源 環境生態 動物生產
動物醫學 水產
8、醫學: 基礎醫學 預防醫學 葯學 口腔醫學 中醫學
法醫學 護理學 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
9、管理學: 工商管理 管理科學與工程 公共管理 農業經濟管理 圖書檔案學
Ⅵ 機械工程二級學科介紹
它是以有關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為理論基礎,結合生產實踐中的技術經驗,研究和解決在開發、設計、製造、安裝、運用和修理各種機械中的全部理論和實際問題的應用學科。
主要課程:機械工程制圖、電工與電子技術應用、機電設備自動檢測、機械結構分析、液壓系統應用與維護、機械製造技術、數控設備操作與維護;
機械繫統安裝與調試、設備電氣控制與修理、現代設備管理、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金工實訓、維修電工實訓、機修鉗工綜合實訓、機床排故與檢修實訓、高級職業資格技能實訓及鑒定、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

(6)學科部介紹擴展閱讀
機械工程專業的培養要求:
1、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2、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學、電工與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設計工程學、機械製造基礎、市場經濟及經營管理等基礎知識;
3、具有本專業必需的制圖、計算、測試、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
4、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5、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組織管理能力;
6、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Ⅶ 學科門類的介紹
學科抄門類(fields of Disciplines of Conferring Academic degrees):學科門類是對具有一定關聯學科的歸類,是授予學位的學科類別。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學位〔2009〕10號)的規定,學科門類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共同制定,是國家進行學位授權審核與學科管理、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依據。我國學科門類為13種。

Ⅷ 口腔頜面外科的學科簡介
和其他醫學專科一樣,口腔頜面外科是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形成的一個醫學分科,正因為有了口腔頜面外科學的形成和參與,才使得中國的牙醫學發展成為口腔醫學。
應當說,口腔頜面外科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為了防治口腔頜面部疾病的需要,口腔頜面外科與口腔內科學、口腔正畸學、口腔修復學等有關學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於它本身的外科屬性,又與普通外科學、整形外科學以及內、兒科學等有著共同的特點與關聯。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口腔頜面外科學既是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關於命名
縱觀牙醫學(dental medicine)的發展史,是與外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的。雖然在公元前開始即已有有關牙醫學內容的醫書記載和實踐,但牙醫學的正式建立和興起,應當說是在17~18世紀的西方國家。法國的Pierre Fauchard(1678~1761)曾出版過有關牙醫外科的專著,並完善了牙科臨床工作,由於他的貢獻而被稱為現代牙科之父。在當時,牙科是在外科領域內,被稱為牙外科(dental surgery section);牙科醫師也被冠以牙外科醫師的頭銜而稱為dental surgeon,
以至於至今牙科醫師的學位也仍維持著牙外科學博士(doctor of dental surgery,D.D.S)的稱謂。據考證,在古老的牙醫學創始人中,在當時也大多具有醫學博士(doctnr of medicine,M.D)學位。
據一些書籍的記載,「口腔外科」(oral surgery)一詞由美國人James Edmund Garretson(1828~1895)所命名。Garretson本人是一位外科醫師,當時他在一所牙科學校
講授以拔牙術為主的口腔外科學。在以後的多年中,」口腔外科」一詞不但用於醫院科室建制的命名,也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教科書和參考書。
20世紀初即已有頜面外科(maxillofacial surgery)的概念出現,但究竟在什麼時候,什麼國家,由哪一位學者正式提出或命名為「口腔頜面外科」,尚需進一步考證。
在歐洲,原蘇聯的口腔頜面外科是比較發達的,其中特別得益於40年代的二次世界大戰。由於對頜面部戰傷的處理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口腔頜面外科的名稱在40年代後期的原蘇聯即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和承認。中國的口腔醫學是在1952年大學院系調整時才正式被確認的,因此,也是在1952年以後才有了口腔外科或口腔頜面外科的正式建制和名稱。1956年,衛生部頒布了口腔醫學教育大綱,並將「口腔外科學」改名為「口腔頜面外科學」,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對「口腔頜面外科」的名稱給以正式肯定。為此,1959年, 由夏良才主編出版的中國第一本正式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就用的是《口腔頜面外科學》的名稱。美國人W.Harry Archer及Gastav O.Kruger的原著《口腔外科學》則是在70年代中期以後才分別更名為《口腔領面外科學》的。目前,「口腔頜面外科」的名稱不但廣泛地被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並且其學會或學術組織也沿用這一命名。

Ⅸ 中南大學文學院的學科介紹
學院下設兩系、四所、兩個研究中心、三個研究基地和兩個工作室。
學院堅持「經營學院、和諧人心、創新工作、跨越發展」的辦院理念,積極實施「以特色創品牌」、「差異化發展」的戰略,著力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實現博士點突破,力爭把學院建設成為精幹而富有特色、在國內有重要影響的文學院。 (一)文藝學
文藝學是本學科點最早擁有碩士點的學科。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均擁有博士學位。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中國社會科學》發表論文2篇,《文學評論》發文4篇,《新華文摘》全文轉載4篇。其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基礎文論研究成果突出。本學科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文學基礎理論研究,在文學原理、文學思潮、美學范疇等方面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歐陽友權教授主編了高等院校21世紀課程教材《文學理論》和湖南省規劃教材《文學原理》,他的《數字化語境中的文藝學》獲得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和湖南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多項大獎。柏定國教授的《中國當代文藝思想史論(1956-1976)》、劉澤民教授的《西方美學范疇史》、《實踐存在論美學思考方式》等著作在學術界廣泛好評。
2.網路文學研究佔領制高點。本學科是全國高校最早將網路文學列為研究方向的學科,率先創辦了網路文學研究基地,建立了「網路文化批評」網站,先後獲得5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10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出版了《網路文學論綱》、「網路文學教授論叢」(5本) 、「網路文學新視野叢書」(7本)、「新媒體研究叢書」(6本)、《網路文學發展史》、《網路傳播與社會文化》、《網路文學概論》、《比特的世界——網路文學論稿》等20餘部學術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權威學術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系列論文100多篇。擁有「網路文學」省級精品課和「新媒體文學」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經過近十年的經營,已經形成了一支以歐陽友權教授為帶頭人的博士、教授為主的網路文學研究團隊,成為全國網路文學研究的重鎮,獲得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3.應用研究對接社會重大需求。為了服務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文藝學學科還特別強調應用研究,綜合運用文化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富有特色地開展了文化產業尤其是文化品牌的研究,成立了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從2006年開始,每年發布《中國文化品牌報告》,被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報道20多次。出版了《文化產業概論》國家級規劃教材,先後主持完成《電影文化產業的文化傳承與文化消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中心城市文化創意產業與軟實力競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子項目)、《文化品牌戰略研究》(文化部項目)、《湖南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物聯網的興起對我國思想文化傳播的機遇、挑戰和對策研究》(湖南省社科重大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為基礎人文學科如何服務於社會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中國古代文學
本學科方向成長迅速,並形成了顯著的科研教學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古代文論及古典美學研究成果卓著,體現出跨學科、跨文化的開闊學術視野。本學科成員中多數具有跨學科治學背景,如學科帶頭人毛宣國教授即是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在中國古典詩學和西方美學研究方面均高居學術前沿,主持國家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多項;楊雨教授為法語學士、哲學碩士、古代文學博士,主持多項省部級課題,並多次赴法國、馬來西亞等國家進行交流和講學;白寅副教授為理學學士、古代文學碩士、管理學博士,在古代文學批評思維方式及方法論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主持國家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多項。本方向已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權威出版社出版了如《心靈化批評: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思維特徵》、《美學新談》、《中國美學詩學研究》、《西方美學思想史》等多部專著,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權威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20來篇為《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刊物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
2、詞曲及民俗學研究嶄露頭角,新銳突起。本方向還擁有六大詞學、戲曲博士,分別畢業於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師從學界泰斗,近五年在詞學界、戲曲界嶄露頭角,已獲得國家社科項目2項,教育部社科項目7項,省級社科項目多項,出版了如《宋詞的女性意識》、《傳播學視野下的宋詞生態》、《俠骨柔情陸放翁》、《詞人家庭與宋詞傳承》、《北宋文人的經濟生活》、《觀音故事與觀音信仰研究》、《觀音本生故事戲論疏》等多部專著,獲得科研獎勵多項,在《文學遺產》、《文獻》、《文史哲》等權威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3、詩詞理論研究與創作傳習融為一體,有效避免了理論與實踐的疏離。本方向擁有以余德泉教授領銜的古典詩詞創作研究團隊,創作成果斐然,並在本專業形成了濃郁的詩詞創作、吟誦唱和及書法藝術氛圍,多次在國內各類刊物發表詩詞、書法作品,指導的研究生在詩詞創作方面亦名列全國高校前茅,例如2008級研究生李冰即在中山大學主辦的全國性古典詩詞大賽中榮獲詩組冠軍。
4、科研梯隊整齊,兼具中年學者的沉穩及年輕學者的銳氣。本學科方向科研梯隊的最大特色是梯隊整齊:現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2人,年齡結構合理:50-60歲1人,40-49歲4人,30-39歲4人,避免了某些傳統專業青黃不接的現象,具備深厚的發展潛力,傳承了嚴謹踏實的治學風氣和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在學術界已形成較大影響,活躍於國際國內的各高峰學術論壇,好評如潮。特別是楊雨教授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俠骨柔情陸放翁」,獲得了很好的影響。迄今為止,本學科方向的中青年學者已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次,湖南省首批新世紀121人才工程1人次,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2人次,西南鋁教育獎2人次,中南大學師德獎1人次。
(三)現當代文學方向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中國語言文學的重要二級學科,由4位教授、1位副教授、2位講師組成。本學科教師共出版學術專著11部,發表論文百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項,參與2項,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課題2項,中國作家協會重點項目1項,省級課題10項,獲省部級獎4項,創作有全國影響的長篇小說3部。
本學科方向的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批評理論和文學創作有機結合。閻真教授為全國高校為數不多的能將文學理論與文學創作相結合,並取得相當高成就的教師之一。他曾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發表論文30多篇,出版國家社科基金子課題專著《百年文學與後現代主義》,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1項,中國作家協會重點項目1項。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3部,獲得全國性影響,為當代中國著名作家。其中《滄浪之水》出版40版近50萬冊,多次獲獎。因在學術和創作方面的成就,獲得國務院突出貢獻津貼,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並記省政府一等功。
第二,朱光潛研究系統深入。王攸欣教授為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工程」學者,中南大學升華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課題1項,省級科基金課題3項,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30多篇,著有《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三聯書店)、《朱光潛學術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等,其現代批評理論特別是朱光潛研究系統深入,在學界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第三,鄉土文學研究開拓新視角。禹建湘教授為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工程」學者,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省級科基金課題6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禹建湘教授提出「鄉土想像」概念,梳理20世紀以來鄉土想像的生發機制和表現癥候,開拓了新的研究視角。在《文學評論》發表論文《革命話語在鄉土想像中的激盪與消隱》,另有同一方面論文多篇,形成了系列論文。出版學術專著《鄉土想像:現代性與文學表意的焦慮》,並主持兩個「鄉土文學」研究的省級課題,在「鄉土文學」研究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成為該研究領域的學術新銳
此外,譚德晶教授在詩歌理論特色鮮明,出版專著多部,並發表了系列論文,很好地推進了所在領域的研究深度。蘇曉芳博士獲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教育部社科基金課題1項,省級課題1項,出版學術著作3部,顯示了良好的學術發展勢頭。
本學科方向學術隊伍整齊,梯隊合理,在巴赫金研究、小說創作、現代批評理論研究、「鄉土文學」研究、詩歌理論研究方面特色鮮明,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四)漢語言文字學
漢語言文字學是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學科方向。本學科方向共有教師7位,其中2位教授,1位副教授,4位講師,所有教師都有博士學位,隊伍整齊,結構合理。本學科教師共出版專著10部,發表論文數十篇,主持國家級課題2項,省級課題6項,獲省級獎勵1項。
本學科方向的特色和優勢集中於兩個方面:
1.探索詞語源流,研究優勢明顯。本學科方向學術帶頭人任繼昉教授潛心研究詞源學二十餘年,取得了令人贊譽的研究成果。任繼昉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末即師承著名詞源學家蔣禮鴻先生,主攻漢語詞彙史和語源學,至今已經發表了20餘篇詞源學方面的學術論文,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發表在《中國語文》、《文獻》、《辭書研究》等知名刊物上的論文《「胡同」:譜系關系新視野》、《王念孫〈釋名〉校語》、《「伏羲」考源》,刊登在《光明日報》上的文章《國學》、《說「文」談「字」》、《說「詩」》。承擔國家社科課題:「和」文化源流研究。結項時材料扎實,論證嚴密,結論可靠,得到了了國家社科規劃辦優秀的評價。出版的專著《漢語語源學》獲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著作類三等獎,《古漢語研究》等多種刊物都曾發表書評,學界同人也曾廣泛採用。任繼昉教授的研究提供了詞語源流的寶貴材料,揭示了漢語詞彙發展演變的規律,糾正了辭書字典的訛誤,為字典辭書編寫質量的提高、詞彙理論的豐富和語言文字的規范做出了貢獻。其學術專長意義重大,成果斐然,優勢明顯。
2. 融合方言音韻,研究特色鮮明。本學科方向的劉青松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明代古音的研究,曾在《古漢語研究》、《語言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發表《楊慎古音學思想初探》《晚明時代古音學思想發微》等多篇學術論文。出版專著《中國古典文獻學概要》和《音韻及詩詞格律概要》,在音韻學界引起廣泛影響,得到學界的高度評價。並主持國家社科課題:三峽移民語言交際問題研究,為國家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本學科方向的李星輝副教授專心於湘南漢族土話和湘南瑤族勉語的接觸影響,調查研究湘南瑤語全面深入,在漢語與少數民族接觸研究方面顯示出強大的實力,占據了重要的學術地位。其在《方言》上發表了題為《永州嵐角山土話音系》的論文,也獲得了方言學界的積極肯定。劉青松教授和李星輝副教授的研究正好體現了本學科的一個特色:音韻和方言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音韻學研究古代漢語的語音系統,關注漢語語音的歷史情況;方言學研究現代漢語的語言使用,展現漢語語音的現實狀況,緊密結合就能深入追蹤方言的歷史,把握漢語語音演變的規律。這樣的研究特色既鮮明突出,又潛力巨大。
(五)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點是中國語言文學二級碩士點之一。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其中5人擁有博士學位,2人有海外學術經歷。該碩士點現有3個主要的研究方向,即歐美文學、比較文學和比較詩學;循守在「精幹而富有特色」中爭創一流這一文學院的戰略信條,在每個研究方向上,本學科團隊都經由強烈的問題意識,捕捉到新的學術空間,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和獨到的優勢。
1.歐美文學方向之西方近現代文學思潮研究。歐美文學方向帶頭人曾繁亭教授為劍橋大學訪問學者,其早年曾出版專著《煉獄聖徒-陀思妥耶夫斯基傳》、《孤獨的雄獅-海明威傳》等四種,譯著《豪門怨》、《魔杖》(合譯)等兩種,主編叢書1套(10種)及其他專業著作8種。基於如下強烈的問題意識——現代化歷史進程啟動之後,與此前相比明顯加速的西方文學的發展愈來愈呈現為思潮遞進的形態乃是不爭的事實;而國內學界西方文論研究與西方文學研究兩條線長期處於斷裂狀態,作為作家作品研究與文論詩學研究之關節點的思潮研究的闕如則是造成這一斷裂的重要原因,曾繁亭教授的學術焦點轉向對西方近現代文學思潮的研究。其在《文藝研究》、《外國文學評論》等權威期刊上刊發的10多篇論文,以及2008年獲得「優秀」結項結論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之最終成果《文學自然主義研究》(獲湖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均是這一轉向的體現。後者印行後,以其對自然主義文學思潮系統的全新闡釋在學界引發較大反響,《文藝報》等重要報刊給予高度評價。
2. 比較詩學方向之西風東漸中的中國現代文論建構研究。比較詩學方向帶頭人歐陽文風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和中南大學人文社科傑出青年人才專項資助計劃。已出版專著3部,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完成省社科基金等項目多項。近幾年中西詩學比較研究的熱潮方興未艾,但大都停留於觀念翻新的泡沫狀態,「空戰」者眾,歐陽文風教授力避凌空蹈虛,其基於西方印象主義對李健吾感悟詩學的剖析、基於西方生命美學對王國維與宗白華文論建構的闡發等系列成果,以沉實但不失鋒銳的學術個性,對西風東漸中中國現代文論的建構與嬗變進行了頗富開拓性的探究,在學界引發廣泛關注;該系列成果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3. 比較文學方向之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學生態研究。比較文學方向帶頭人為海歸博士聶茂教授。從《民族寓言的張力》運用西方話語對中國新時期文學進行「還原性」闡釋,到《俄羅斯心燈》等著作基於中國文化現實對西方經典作家作品進行「招魂性」解讀,注重在全球化語境中探究當代中國文化-文學的變革,並在對西方文學的解讀中對這種變革作出回應,始終是聶茂教授比較文學研究的突出特點。在大量直擊當代文學現場的學術成果之外,其更直接投身創作實踐——迄今已出版長篇小說、散文集、詩集等多部,曾獲世界華人文學大獎賽一等獎、新加坡《聯合早報》小說新人獎一等獎、《人民文學》創刊45周年散文大獎等40多種獎項。 (一)跨文化傳播
本學科研究方向圍繞如何建立國際新聞傳播新秩序這一重大的問題,探討中西新聞傳播業與新聞傳播觀念演變的軌跡,總結中西新聞傳播思想發展脈絡,並從文化比較學與多維視野關照上探尋中國新聞傳播業發展的方向及價值取向。集合了一支高學歷、年輕化的學術隊伍。
本學科方向的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拓展研究視野,加強跨文化交流。從多角度拓展比較新聞學與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視野,尤其注重在比較文化的層面展開研究;在深入研究中西新聞傳播思想史的過程中,借鑒多層面的比較分析模式,以台、港、澳相關學術機構為合作夥伴,開展大陸與台港澳新聞比較研究;注重培養研究隊伍的跨文化能力,積極與美國、法國、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學術機構展開了多種多樣的學術交流,豐富了學術內涵。
2、本學科方向緊密跟蹤當代文化傳播發展態勢,營造和完善專業交叉。二十世紀以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劇烈。而新聞媒介是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力量,如何看待當代新聞媒介的跨文化發展趨勢、如何正確運用新聞媒介對跨文化傳播的作用、如何減少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文化誤讀,等等,都是當代新聞實踐給學術界提出的新問題。而要回答這些新的問題,傳統的新聞學和傳播學理論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深厚的文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等學科理論的融入,而本學科方向一直努力融合多種學科的知識,走復合發展的道路,以適應文化傳播的新趨勢。
3、跨文化資源的師資力量。本學科方向的學術帶頭人禹建湘教授長期從事女性主義研究,有著深厚的文學和社會學理論功底,楊雨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法國文化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被評為湖南省「百人工程」人才;劉青松教授則是長期從事文化語言研究的知名學者,他們都是帶著其他學科和不同文化背景轉入新聞傳播領域的,能夠為新聞傳播的研究和教學帶來更寬闊的視野和新的研究路徑。
(二)新媒體傳播研究
新媒體傳播研究的教學科研團隊由由一位教授、三位副教授和兩位講師組成,學科帶頭人歐陽友權教授是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全國模範教師、湖南省教學名、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專家。本學科方向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教育部課題1項和省級課題4項,出版學術專著9部,在國內的數字媒介研究領域佔有重要地位。
本學科方向的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網路媒介研究處於學術前沿。本學科是全國最早將網路文化(含網路文學)列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科之一,率先創辦了湖南省網路文學研究基地,建立了「網路文化批評」網站,先後獲得7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先後出版《網路傳播與社會文化》、《網路傳播與文學》、《網路敘事學》、《網路惡搞文化》等20餘部學術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權威學術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承擔《數字媒介下的文藝轉型研究》等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和《物聯網的興起對我國思想文化傳播所帶來的機遇、挑戰與對策研究》、《網路文學的社會影響力研究》、《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等湖南省社科規劃項目。經過近十年的經營,已經形成了一支以歐陽友權教授為帶頭人的博士、教授為主的網路文化傳播研究團隊,成為全國網路傳播研究的重鎮。
2. 跨學科視野下的新聞傳播研究。本方向著力於傳播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叉研究,特別關注數字媒介對社會運行的影響。如白寅副教授的國家課題「數字媒介信息傳播引發的集合行為及其防範」,論文《網路文學的社會學價值》等,對網路行為與社會行為的互動進行社會心理學的剖析,考察網路流言的演變規律,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在研究方法上,也引入傳播統計學分析手段,如其論文《關於文本意義生成因素的實驗分析報告》,就通過控制實驗技術解釋了信息接受理解中的意義賦予問題。
(三)文化產業
本學科方向基於中南大學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雄厚的教學、研究力量和豐碩的成果而設立。中南大學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於2006年4月掛牌成立,是中南大學整合文學院、商學院、法學院、政治與行政管理學院、藝術學院、外語學院和高教研究所等人文社會科學各相關學院所得研究力量,突出優勢、發展特色文科的重要基地,是一個服務於國民經濟,培育和推廣文化品牌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機構。
本學科方向的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文化產業與媒介管理科研和教學在全國高校中起步最早。中南大學文學院最早實施文化產業類研究生教育,直接參與、組織和制定了文化產業學科規范,推動了文化產業專業的出現。本學科專家團隊合力打造的課程《文化產業概論》入選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省級精品課程,編寫的教材《文化產業概論》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該領域全國第一本專業教材;《文化品牌學》是我國惟一的文化品牌專業教材。
2、有代表國內最高研究水平的專家團隊和系列成果。2006年以來,以歐陽友權教授為帶頭人的專家團隊致力中國文化品牌的研究和推廣,已連續五年推出《中國文化品牌報告》年度報告,共發布各類文化品牌報告222個,深受社會各界好評。鍾虎妹副教授對我國報紙媒體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和湖南省報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在業內也有廣泛的影響力。本專家團隊在總結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果、積極推動中國文化品牌「走出去」、提高國家軟實力和世界影響力等方面,始終站在同類研究最前列。
3、緊緊把握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脈動,推動文化產業產、學、研、政各領域互動。在研究文化產業理論的基礎上,廣泛開展文化品牌創意、文化品牌規劃、文化品牌評估和文化企業管理咨詢、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服務等業務。本專家團隊先後主持完成4項國家級課題、6項省級課題的研究;為22個行政區域擬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為50餘個優秀文化品牌提供管理服務,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四)新聞傳播實務
新聞傳播實務方向是本一級學科與湖南媒體環境積極互動的成果。經過近10年的建設與發展,此方向已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合理的隊伍結構。其研究重點和特色主要體現在:注重廣泛融入多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不斷拓展新聞傳播實務的研究領域。突破新聞傳播實務研究的傳統思路與方法,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尋求並揭示新聞傳播實務的運作規律及其內在奧秘。同時,密切注視新聞傳播業界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積極探討媒介發展及「產業化」運作過程中提出的新的理論課題。該方向的研究內容對我國應用新聞學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以及地方媒體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本學科方向的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本學科方向團隊的專家均有在媒體從業經歷,擁有豐富的新聞一線業務經驗。學科帶頭人聶茂教授為紐西蘭歸國博士,曾擔任《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的記者;胡光華教授是中南大學新聞中心前任主任,劉澤民教授是中南大學新聞中心現任主任,是校內媒體的直接責任人;王曉生副教授曾供職於北京的報紙和雜志;范明獻博士曾擔任長沙電視台專業頻道製片人。他們豐富的業務經驗對科研和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
2、本學科方向得到了湖南媒體的大力支持,擁有優越的教研與實踐互動環境、機制和平台。自2005年以來,本學科先後與長沙電視台政法頻道、長沙電視台女性頻道、湖南經濟電視台(現湖南電視台經濟頻道)、湖南衛視、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長沙晚報、華聲在線、星辰在線、紅網合作搭建產學研聯合體,先後完成20餘項委託項目的研究,既提高了本學科專家團隊在業界的影響力,提升了地方媒體品牌競爭力,也給相關專業的學生迅速融入社會打開了一個通道。
3、本學科方向的師資隊伍實現了「博士化」,發展後勁十足。本學科方向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5位講師,都擁有博士學位。鍾虎妹博士的媒介經營管理研究、王曉生博士的新聞法制研究、范明獻博士的新聞倫理研究、周燦華博士的受眾心理研究、馬薇薇博士媒介消費研究,都顯示出良好的學術發展前景。

Ⅹ 中央民族大學學科介紹
中央民族大學學科介紹:
哲學與宗教學系:
本系是全國民族高等院校中惟一從事哲學與宗教學研究及教學的機構。現已形成本科、碩士、博士三級培養體系,其中,有三個本科專業:哲學、宗教學、思想政治教育;三個碩士學位授權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宗教學;一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宗教學。宗教學是國家民委重點學科、中央民族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本系現有教師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10人。
經濟學院:
經濟學院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財政學等4個本科專業;政治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博士學位授權點。現有教授、副教授20名。為適應時代要求,優化培養過程,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經濟學院作為中央民族大學的教學改革試點單位,於2003年起在招收的各專業本科新生中首先試行「厚基礎,寬口徑」的新型培養模式。學校按專業錄取,入學後實行學分制教學計劃,前兩年打通培養,共同學習專業基礎課程。自二年級下學期末起,根據本人志願、學習成績及各方面素質綜合評價,學生可在學科類內重新選擇適合自己學習志趣和發展的專業方向,轉專業學習。轉專業的學生人數一般控制在院同屆學生總數的20%左右。
法學院:
我校法學本科專業自1979年開始招生,1986年創建法律系,2000年9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法學院。現有法學、法學與英語雙學位、法學與經濟學雙學位三個本科專業(方向)和經濟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民族法學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民族法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教師中有教授、副教授15人。歷屆畢業生專業知識扎實、為人質朴熱情、工作踏實勤奮,富於團結協作精神,多就職於國家機關及各地黨政、司法機關、企事業單位、涉外機構、律師事務所等,頗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教育學院:
教育學院是一個集教育學和藝術學、教學和研究為一體的跨學科的新型教育學院。現有教育學、藝術教育2個本科專業;教育學原理、比較教育、中國少數民族教育、中國少數民族藝術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和中國少數民族藝術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師資力量雄厚,多數教師具有博士學位,並有在國外留學、訪問、任教的經歷。
體育系:
中央民族大學體育系從2001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現有體育教育、民族傳統體育2個本科專業。專業教師中有教授、副教授6人。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科創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1995年被批准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是國家「九五」、「十五」和「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擁有全國最早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學位授權點和碩士學位授權點,並設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和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二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全院下設蒙、朝、維哈柯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學4個系和11個研究機構。擁有教授、副教授5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人)。教學領域涉及五大語系的80多種語言和30多種文字以及50多個民族的文學和文獻,並與歐美和東亞、南亞的10餘個國家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
蒙古語言文學系:
蒙古語言文學系前身是創建於1952年的語文系蒙古語言文學專業,於1995年改建為系,在五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培養本科生上千人,碩士生近二百人、博士生十餘人。本系師資力量較雄厚,設有語言、文學、翻譯教研室、蒙古學研究所等機構。每年除招收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外,還招收不同層次的留學生。
朝鮮語言文學系:
朝鮮語言文學系源於1972年創辦的漢朝翻譯專業,經2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於1992年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科,2000年正式更名為朝鮮語言文學系,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有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學位授權點。朝文系現有朝鮮語言、文學教研室和系所合一的朝鮮學研究所。擁有一支精乾的師資隊伍,有13名教職員工,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名。大多數教員在國外進修、講學或從事過各種學術研究,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多項學術研究成果。教師均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其中博士7名,在職博士生2名。
維哈柯語言文學系:
維哈柯語言文學系是在原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維吾爾語言文學專業、哈薩克語言文學專業和柯爾克孜語言文學專業基礎上,於1986年成立的。現設維吾爾語言文學、哈薩克語言文學兩個教研室和維吾爾學研究所。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
本系為中央民族大學最早設立的系之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是教育部設立的「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是文革後最早獲得碩士、博士授予權的單位。目前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及1個博士後流動站,設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基地班)、電腦語言學、壯泰語言文化等多個本科培養方向。本系辦學歷史悠久,教學科研力量雄厚,教學層次齊全,是我國目前綜合研究全國各民族語言文學的惟一教學科研機構,享譽海內外。學生畢業後主要從事教育、新聞出版、行政文秘、文化管理及科研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