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先後文言文

先後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6 09:46:36

文言文"輩"字有幾個意思

釋義:

1.家族的世代,泛指人際的一種先後次第:~分。先~。長(zhǎng)~。後~。晚~。前~。

2.等,類(指人):吾~。爾~。~出。無能之~。

3.人活著的時間,畢生:我這一~子。

4.車百輛,亦指分行列的車。

詳細釋義:

〈名〉

(形聲。從車,非聲。本義:百輛車)

1.同本義

輩,若軍發車,百輛為輩。——《說文》

也指車列,車隊

稠人廣眾,薦寵下輩。(下車來推崇贊揚他們。)——《史記》

2.世;輩分

古人不可見,前輩誰復繼?——杜甫《贈李邕》

又如:前輩;後輩;長輩;晚輩

3.某類人

若輩得無苦貧乎?——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汝輩所惜羅程藝耳。——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吾輩處今日之中國。——清·林覺民《與妻書》

又如:我輩;儕輩;流輩;朋輩;鼠輩;輩類(同輩,同類)

4.群,隊

當先破賊大輩,然後圍及得解。——《三國志·滿寵傳》

5.等級;類別

馬有上中下輩。——《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副〉

6.成批地

名臣輩出。——范曄《後漢書》

〈量〉

7.表示人的多數,批

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漢書·李廣蘇建傳》

高使人請子嬰數輩,子嬰不行。——《史記》

⑵ 有篇文言文,大概意思是有人問小孩你爹和一位先賢先乾的某件事,小孩答 沒啥先後之分的都挺厲害之類的

元方巧言智答
潁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

⑶ 初學古文,應該從那學起,有沒有個順序先後

不太同抄意樓上的說法。不能說用不上就不需要學了。
美國人不講古英語了,可還是要學莎士比亞,甚至拉丁文,希臘文。學習是為了積累文化底蘊,生活不僅僅是考試,還有藝術和美呀。
歸根究底來說,生活用不上就不學了,還是太過功利了。
而且退一步講,現實狀況下,即便是最功利的人,也要學好古文的,因為語文教材改革,中學50%以上是古文。除非不參加高考了,不然還是要好好學習的。
好了,現在說說樓主的問題,肯定是有先後順序的,從易到難,比如小孩從《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開始比較合適,小學可以以詩詞為主,再大點可以約完整的篇章了,比如《古文觀止》。
具體學哪些,可以參考教材里的選段,去找原文,嫌麻煩的話,可以直接去聽凱叔講故事,經典導讀或者喜馬拉雅這幾個app好了,還有講解。

⑷ 文言文 趙襄主學御 中 1,術已盡,用之則過也。 2,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 。3而先後心皆在於臣,

:「本領全部都教給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當
人的心意要跟馬的動作協調,這樣才可以加快速度,達到目的
不管是跑在前面,還是落在後面,都總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輸贏上,怎麼能有心思去關心調整馬呢?

⑸ 語文:文言文中而用法,修飾和承接怎麼區分啊,先後具體是怎麼樣的

修飾指動詞前面的詞語,做動詞的狀語,表示這個動作的情態、時間、地點、方版式。承接是指「而」前權後兩個動作有時間上的先後關系,即前面的動作發生,後面的動作接著發生了。

而拼音:ér

釋義:

1、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2、連詞(表平列,如「多而雜」。表相承,如「取而代之」。表遞進,如「而且」。表轉折,如「似是而非」。連接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而不烈」。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而談」。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3、表(從……到……):從上而下。

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

5、姓。

(5)先後文言文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而今[ér jīn]

現在;如今。

2、然而[rán ér]

連詞。但是;可是。對上文表示轉折。

3、而且[ér qiě]

表示進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僅」等跟它呼應。

4、繼而[jì ér]

表示緊隨在某一情況或動作之後。

5、幸而[xìng ér]

副詞。幸虧;多虧。

⑹ 古文字按照時代先後和形體上的特點,可以分為幾類

漢字和假名混合體的日文是典型的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其中漢字大都是書寫詞根的詞符,假名是書寫詞尾助詞等的音節符假名是從漢字變化出來的(圖2[日文假名舉例])
音節文字 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如果丟掉了詞符,全用音節符,那就成為「音節文字」。在任何語言中,詞的數量是很大的,而且不斷增加。音節的數目少得多,而且是相對穩定的。音節文字只要用數目有限的符號,就可以完備地書寫語言。
日本有「假名文字運動」,主張不用漢字,全用假名。這個主張如果實現,日文就成為音節文字了。
衣索比亞文字(近代體稱為阿姆哈拉文字)是一種現行的音節文字。它用大致相同的符號代表相同的輔音,附帶微小的筆畫變化表示母音,成為音節符號。(圖3[阿姆哈拉音節字母舉例])
比較一下日文的假名和阿姆哈拉音節符號,可以看出其間的主要區別是,假名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輔音,阿姆哈拉文字用基本上相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輔音(比較圖2和圖3)。
有些音節文字,不管母音如何不同,輔音相同的音節都用相同的符號來表示。好比 ka、ki、ku 都寫成 k。這樣就產生了所謂「輔音字母」。這樣的字母雖然叫做輔音字母,可是帶有不寫出來的母音,仍然具有音節符號的性質,它是從音節符號向音素(音位)符號演變的中間形態。
公元前11世紀的比布魯斯字母(阿希拉姆碑銘文字,發現於比布魯斯,在今黎巴嫩,現名朱拜勒)是現存最早的已經解讀的輔音字母,可以說是字母的老祖宗。(圖4[比布魯斯字母])
從字母的老祖宗間接傳下來的阿拉伯字母是今天應用比較廣泛的輔音字母。阿拉伯文字把同樣的幾個字母寫在一起,要求讀者根據上下文的不同而讀成不同的詞。這很象用字母來縮寫語言。打個比方:d、p兩個字母連寫在一起,成為 dp,但在一個地方要念成dipu「地鋪」,在另一個地方要念成dapo「打破」。這樣,雖然書寫省事,可是閱讀太不方便了。所以後來又在輔音字母上加幾個點子表示母音。(圖5[阿拉伯字母舉例])
字母文字 字母表示母音的方法有 3種:①用獨立的符號表示母音,例如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②用不連接的分音符號表示母音,例如阿拉米字母、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等。③把分音符號連接在字母上表示母音,例如印度字母、阿姆哈拉字母等。第 3種被認為是音節符號字母。第 2種如果以不加母音符號為正體,也是音節字母。
嚴格意義的「字母文字」,既有輔音字母,又有母音字母。創造母音字母是希臘人的貢獻。他們在公元前8 世紀傳入輔音字母,把其中幾個改為專門表示母音,其餘仍舊表示輔音,但是不再附帶母音。這好比原來k可以表示ka、ki、ku的音,現在用k、a、i、u幾個字母分別寫成 k—a、k—i、k—u。這樣就產生了「音素(音位)字母」。音素字母文字,在書寫時候要把音節分析成為輔音和母音,在閱讀時候要把輔音和母音拼合成為音節。這是完備的拼音制度。(圖6[希臘古典字母])
完備的拼音制度的產生,使文字歷史進入新的階段。一切語言的聲音,如果分析成為音素(音位),一共只有幾十個基本的輔音和母音,只要用幾十個字母就可以寫出。跟音節字母相比,音素字母不但符號數目少得多,而且表音更加靈活。但是文字記錄語音總有遺漏。例如重音、句調、節奏等等,字母文字還是不作表示的。
文字的表達方法 從單個符號來看,文字有 3種基本的表達方法:表形(象形)、表意(會意、指事)和表音(假借、諧聲)。具體的文字,往往混合應用幾種表達方法,而以一種或兩種方法為主。
原始圖形文字主要用表形方法,可是也夾用表意方法,例如用點子或短線表示數目, 所以又稱「形意文字」(圖 1)。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兼用表意和表音兩種方法,所以又稱「意音文字」。意音文字中間一般還有既不表意、又不表音、只有區別功能的所謂「定符」。從廣義來看,區別功能也是一種表意功能。
除新設計的文字以外,音節文字和音素字母文字都在表音之中夾用表意。例如英文或法文中間,有些詞的讀音相同而拼法不同,有些詞附帶不讀音的字母,這些由於歷史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特點,今天成為具有區別詞義的拼法。阿拉伯數字是表意符號,但經常夾用在表音的字母文字中間,這也是表達方法的混合應用。
從語言的內容來看, 文字元號所書寫的「語言單位」是可小可大的。從小到大,可以分為 5等:①音素或音位,用音素或音位字母。②音節,用音節符號。③詞兒,用詞符。④片語,用片語符號。⑤語段,用語段符號。今天各國的文字元號,極大多數代表音素或音位,少數幾種代表音節。漢字有的是音節符號,有的是詞符。代表片語和語段的文字現在沒有。但是,文字中間夾進阿拉伯數字和科技符號,也可以表詞、片語或語段。
文字的體式變化 體式是文字的外形。任何文字的體式都是不斷變化的,可是成熟了的文字就變化很慢現存資料開始於5500年前的古埃及文字,早期大都是圖形符號,主要用於碑銘,稱為「聖書體」。這些圖形符號大部分已經失去表形性質,成為表意或表音符號。中期由於用軟筆在紙莎草上書寫,體式變為草書筆畫,丟掉了圖形的外表,主要用於書寫經文,稱為「僧侶體」。晚期筆畫大為簡化,主要用於寫信和記賬,稱為「大眾體」。3種體式很不相同,但是基本結構相同。(圖7[古埃及字演變舉例])
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 即兩河流域,在今伊拉克)的蘇美爾文字,可能更古於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早期也是以圖形符號為主,後來由於在軟泥板上用硬筆壓刻成字,符號變成一頭粗、一頭細的短線條,類似楔子,稱為楔形字(又稱釘頭字)。楔形字的筆畫漸漸變得越來越簡。這種以泥板為紙張、用壓刻方法書寫的奇特文字,以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為中心,傳播到四周的民族,寫成各種文字。其中最重要的是阿卡德文字,也就是巴比倫和亞述的文字,在歷史上曾經是西亞的國際通用文字。(圖8[楔形字演變舉例])
以上兩種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都在一兩千年前被廢棄了。同類型的中國漢字,從殷商甲骨文算起,有3300年以上的歷史,也經過多次體式變化,甲骨文、金文變為大篆、小篆,再變為隸書、楷書,同時又有行書、草書,但是基本結構未變。它屹立數千年,應用到今天。
文字的主要發源地,除北非、西亞和東亞以外,還有美洲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那裡的瑪雅文字有別致的圖形符號,但是也已經失去表形功能,成為以音節符號為主,兼用意符、音符和定符。最早的遺物是公元328 年的刻碑。瑪雅文字到16世紀被廢棄。(圖9[瑪雅文字舉例])
字母的傳播 文字從原來創造的民族傳播到另一民族,由於語言特點不同和應用要求不同,發生了矛盾。結果是,接受外來文字的民族,為了自己的需要,對傳入的文字進行調整、補充或改革。漢字傳到日本產生假名,就是由傳播而改變的一個例子。
產生比布魯斯字母的黎巴嫩,在地中海東岸,那裡是古代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大文化往來交流的走廊地帶。當地的居民,後來被稱為腓尼基人,意思是「商人」,因為他們主要經營商業他們需要簡便的文字來記賬,但是埃及文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都太繁難。他們從埃及文字中的輔音符號得到啟發,創造出一套輔音字母。 這套字母的產生, 比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晚2000年。這說明字母的產生是經過極長時期的醞釀才瓜熟蒂落(另一說認為比布魯斯字母源出愛琴海音節文字)。
文字隨著文化——尤其是宗教——傳播四方。同一種文字可以傳播到語言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字的類型跟語言的類型沒有必然的關系。例如,日語跟漢語在語言類型上很不相同,可是日本採用了漢字。日語的特點只促進了假名的產生,沒有妨礙漢字的採用。
字母在比布魯斯形成以後,由於簡便好用,不脛而走,無遠勿及。在向東傳播的路線上,形成阿拉米字母系統今天的阿拉伯字母是這一系統的一種晚期變體自成系統的印度各種字母,流傳於印度各邦、東南亞各民族和中國的西藏。印度字母系統可能也是從阿拉米系統分化演變而來。在向西傳播的路線上,形成腓尼基字母系統,它變成希臘字母,又變成基里爾字母(又稱斯拉夫字母)、羅馬字母(又稱拉丁字母)以及其他字母。東正教國家用基里爾字母,天主教國家用羅馬字母。在過去的 300年中,隨著西歐國家的大擴張,羅馬字母傳播到非洲、美洲和亞洲許多國家,成為今天世界上流通最廣的字母(見彩圖[蘇美爾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碑銘體]、[古埃及文字-碑銘體]、[古埃及文字-僧侶體]、[古埃及文字-大眾體]、[用三種文字書寫的埃及羅塞塔石碑(上)碑銘體(中)大眾體(下)希臘文]、[瑪雅文石碑][瑪雅文抄本][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字母])

⑺ 先後文言文翻譯快快快

大概意思就是說 一個叫馬正惠的人珍藏有一幅<鬥牛圖> 在閑暇的一天把它拿到大庭廣眾下展示 這時有個農夫看見後在旁偷笑 馬正惠就奇怪了 問他為什麼

⑻ 古文觀止是按朝代的先後順序分為 ( )篇

古文觀止是按朝代的先後順序分為222篇文章。

⑼ 而在文言文中怎樣區別修飾和順承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連詞,當"而"表修飾關系時,說明連接的前後內容是修飾關系,相當於"地",多數情況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詞,後面是動詞;當"而"表順承關系時,它連接的前後內容是承接的,相當於"就",多數情況下它的前後內容是連續動作.
事實上,通過大量的例句,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它們的細微區別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復句中,將有先後關系的兩件事或者說有先後關系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而表示修飾關系的「而」,卻是放在單句中,將兩個同時發生且前一個動詞修飾後一個動詞作狀語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或將單句中修飾謂語動詞的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與動詞連接起來.
文言文虛詞「而」字表修飾,還是表承接,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師教的難點.那麼是不是它們沒有規律可循呢?事實通過大量的例句,還是可以找到它們的細微區別的.
一、表承接關系的 「而」多用於復句中,連接有先後關系的兩件事或兩個動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這句話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這是由兩個獨立完整的單句組成的復句,兩個復句間有明顯的關聯詞「先」,後面省略了與「先」相照應的相關關聯詞「後」或「然後」.這句話陳述兩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兩件事有先後的承接關系.「而」字放在兩個有先後關系的單句之間,將兩個單句連接起來,就叫表承接.事實這兩個單句組成的這個復句是承接復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於廟.
這句話的意思是:庄宗(先)接過箭,(然後)把它藏在廟里.「庄宗受」後省略了賓語「之」,句子已完整獨立.「藏之於廟」.承前省了主語「庄宗」和介詞「以」,但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單句,兩個意義完整的單句共同組成一個一重復句.從語意上看,兩件事、兩個動作「受」和「藏」,雖然沒有關聯詞,但有先後的邏輯關系.兩個單句組成一個承接復句,「而」字將它們連接起來,就叫表承接.
③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舍之.」這個句子有點復雜,可以說它是一個緊縮復句.鍥,雕刻,它是一個獨詞句,句意完整;舍之,捨去雕刻的東西,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動詞謂語句.雖然只有四個字,它卻是兩個單句組成的復句,而且兩件事、兩個動作有先後關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來翻譯理解.整句譯為:「一雕刻,就放棄它.」「而」是表示承接關系的「就」.
④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這是一個復句,「余方心動欲還」是個獨立完整的單句,「而大聲發於水上」即水上發出很大的聲音,這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單句.兩個單句陳述兩件事,這兩件事有先後關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發現從水上發出了很大的聲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這種表示承接關系的復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飾的「而」多用於單句,連接兩個同時發生的動作,且前一個動詞作後一謂語動詞的狀語
表承接關系的「而」用於復句,而且兩件事或兩個動詞有先後關系;而表示修飾關系的「而」卻是用在單句的狀語與謂語間的連接,如果連接狀語是動詞,作狀語的動詞與作謂語的動詞發生的動作行為是同時進行.
例如:①窺鏡而自視,又弗如甚.
譯文:(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
「窺鏡而自視」,它是一個單句.主幹是:「鄒忌看自己」.這里的「窺鏡」是對著鏡子看,對著鏡子時就能看到自己.前一個動作與後一個動作應該是同時發生,且對著鏡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視」的方式狀語.這里的語意,不能說「窺鏡」,看鏡子,「自視」,然後看自己.生活的實際是看鏡子時已經看到人了,兩個動作同時進行,無先後關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譯文:河曲智叟嘲笑並阻止愚公.
這也是一個單句,主幹是:「智叟止之」,「笑」與「止」同時發生,「笑」修飾謂語「止」的狀態作狀態狀語.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譯文: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鍾山得名的原因.
這是一個單句,主幹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語,「求」作謂語,「之」作賓語.「乃以斧斤」、「考擊」都修飾「求」作「求」的狀語.其中,「考擊」與「求」同時發生.是邊敲邊求的意思.
④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以」相當於「而」,這是一個單句,主幹是:余與四人入.「余與四人」作主語,「入」作謂語.「擁火」修飾「入」作「入」的方式狀語.「擁火」這個動作與「入」是同時發生.沒有先後關系.我們不能說,擁火這個動作完成後,再進去.這兩個動作是連動的.
三,表修飾的「而」,除連接兩件事或兩個動作外,還用於單句中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作謂語的狀語與謂語之間的連接.
狀語由形容詞、副詞以及介詞短語充當,文言在這些狀語與謂語之間有時用「而」字來連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這是一個單句,主幹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詞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察」的狀態.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
「吾恂恂而起,」這是一個單句,主幹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飾「起」作狀語,表示「起」的狀態.有人說這種情況,「而」字可譯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這種情況下,「而」字可譯作「著」.我認為這兩個「而」字沒有這兩個意思,它是助詞,它只起到幫助兩個詞連起來的作用.那兩個意思是加進去的,但可以加進去的這兩個字「地」和「著」確實是狀語的標志.
例③有志與力,不隨以怠.
「不隨以怠.」「以」相當於「而」,這是個形容詞謂語句,語意獨立完整,「不隨」,即不隨便,形容詞,作「怠」的狀語.這里的「而」可譯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這是個單句,主幹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說,「以斧斤考擊」是介詞短語作「求」的狀語.「而」連接修飾謂語的狀語與謂語,叫表修飾.這里的「而」也可譯作「著」.
總之,「而」表修飾或表承接的區別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復句中,將有先後關系的兩件事或者說兩個動作之連接起來.而表示修飾關系的「而」,卻是放在單句中,將兩個同時發生且前一個動詞修飾後一個動詞作狀語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或將單句中修飾謂語動詞的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與動詞連接起來.「而」字連接兩個動詞時,如果兩個動詞有先後關系,表承接,如兩個動詞沒有先後關系,是同時發生且前一動詞是修飾後一動詞作狀語,表修飾,這是重中之重.

筆者認為,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察:
一、如果「而」前後的兩個動詞表示的動作是前後相繼的,也就是說,後一個動作發生的時候,前一個動作自動結束,那麼,這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如《始得西山宴遊記》:「披草而坐.」《勸學》:「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後坐下,坐下後,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處,然後向遠處招手,招手的時候已登上高處,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這兩個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動作與「而」後的動作相伴而生,一輔一主,共始共終,那麼這個「而」就表示修飾關系.如《勸學》:「吾嘗跂而望矣.」《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時發生的,以「望」和「立」為中心語意,以「跂」與「拱」為伴隨狀態,因此,這兩個「而」都表修飾.
運用這種方法,我們再來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三句中的「而」,似乎就更容易把握了.這里的「泉」「罍」和「紅裝」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但它們是否和其後的「茗」「歌」「紅裝」都表示「時間上緊相承接」的關系呢?恐怕未必.先看「泉而茗者」,「汲取泉水」和「煮茶」(也可理解成「煮泉水」和「泡茶」)兩個動作的確是前後相繼的,「而」表承接無疑,但如果把「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中的「而」也看作承接關系,那麼兩句的大意就是:(先)端上酒杯,然後去唱歌;(先)穿上鮮艷的衣服,然後去騎驢.這樣理解的話,不僅喜慶、歡快的氛圍沒有了,還多了幾分矯情,而且從常理上也很難講得通:為什麼非要拿了酒杯然後才唱歌?有幾個人會在大庭廣眾之下換衣服?筆者認為,這里的「罍」與「紅裝」描述的是「歌」與「蹇」時的一種狀態,不存在孰先孰後的問題,「而」應表示修飾關系,兩句話譯為:拿著酒杯唱歌的,穿著盛裝騎驢走的】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譯文: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譯文: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譯文:項羽緊握劍柄跪直身子說:「客人是干什麼的?」
④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賦》)
譯文: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隨著歌聲吹簫伴奏.

⑽ 求古文翻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聞:聽到、知道自
道:道理
有:(古今同義)
先:(古今同義)
後:(古今同義)
術:技能
業:學業
專攻:專門研究
如是:如此
而已:(古今同義)

貫通整句意思為:
知道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要真正理解這句話還要結合前文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意思是: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如是而已」是分析解釋為什麼會出現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這種現象的。是因為「先後」、「專攻」差別。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