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文言文
㈠ 閱讀文言文《明史·馬芳傳》回答問題
請閱讀完整譯文後回答問題
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歲時被北方少數民族擄掠去,讓他放牧。馬芳暗中用曲木做箭弓,削箭矢習射。俺答打獵,猛虎在他前面怒吼,馬芳一箭將老虎射死。於是俺答授予馬芳上等弓矢和好馬,讓他在左右侍候。馬芳明裡為他所用,而暗地從小路逃回。周尚文鎮守大同,對馬芳從敵方逃回感到驚奇,安排他任隊長。馬芳多次防禦敵寇有功,應該被封官,因他的父親貧窮,都改為受賞來供養他父親。
嘉靖二十九年(1550)秋天,敵寇侵犯懷柔、順義。馬芳馳馬斬敵將,授職為陽和衛總旗官。敵寇曾經進入威遠,在鹽場埋伏驍勇騎兵,而用二十騎兵挑戰。馬芳知敵人有詐,用百騎迫近埋伏的地方,將作戰部隊分成三部分,依次輪番攻擊敵人。馬芳軍奮勇跳躍,敵人騎兵驚退十里,馬芳軍共斬敵人首級九十多。其後,又在新平抵禦敵人。敵寇扎營在野馬川,約定作戰日期。馬芳估計敵寇要逃遁,緊急追逐他們,斬敵更多。部隊正在慶賀,馬芳急忙策馬說:「賊寇來了。」命人趕快守住險要,而自己斷後。過了不一會兒,敵寇果然成群到達。馬芳戰斗得更加盡力,敵寇才退去。不久,在泥河進行戰斗,又大破敵寇。馬芳逐漸升遷為指揮僉事。因功,馬芳晉為都指揮僉事,充任宣府游擊將軍。又因功,破格升遷為都督僉事,隸屬總督為參將。在鎮山墩作戰失利,馬芳被奪去俸祿。之後,襲擊敵寇有功,他又被加俸二級,任右都督。不久因功晉為左都督,賜給蟒袍。偏將被加封左都督,是從馬芳開始的。
三十六年(1557)馬芳遷為薊鎮副總兵,分守建昌。土蠻十萬騎兵逼近界嶺口,馬芳和總兵官歐陽安殲敵數十人,俘獲驍騎猛克兔等六人。敵寇不知道馬芳在,馬芳去掉頭盔給敵寇知道,敵寇大驚說「:是馬太師!」於是敵寇退去。捷報傳到朝廷,朝廷賜蔭庇馬芳後代為總旗官。不久,辛愛把都兒大舉侵入,蹂躪遵化、玉田。馬芳追到金山寺作戰有功,但州縣破殘得不少,總督王忄予以下都獲罪,馬芳也被貶為都督僉事。
不久移調馬芳鎮守宣府。敵寇大舉入侵山西,馬芳一晝夜急馳五百里追上敵人,七次戰斗都取得了勝利。稍後,他又遷為左都督,就地被提升為總兵官,因功進二級俸祿。敵寇迫近通州、馬芳入衛,下令專護京師。敵寇退去,馬芳再晉俸一級。不久馬芳與故總兵劉漢出北沙灘,搗毀敵巢。不久,坐寇入侵之罪,令馬芳戴罪立功。
四十五年(1566)七月,辛愛以十萬騎兵入侵西路,馬芳在馬蓮堡迎擊他們。堡坍塌,軍眾人請求將這個地方堵塞起來,馬芳不同意。眾人又請求登台,馬芳也不同意。馬芳下令開堡四門,偃旗息鼓,寂靜得就像沒有人一樣。等到日暮,野燒燭天,囂呼達旦。馬芳卧睡,太陽當中還不起來,敵人騎兵窺探者不斷,不知馬芳要干什麼。第二天,馬芳一跳而起,登城,指示軍眾說:「敵軍多回頭看,將要離去。」他勒兵追擊,大破敵人。隆慶初年,有人為辛愛出謀,用五萬騎兵侵犯蔚州,引誘馬芳出來,再用五萬騎兵襲擊宣府城,可以獲得成功。馬芳預先伐木護城,敵寇到達後不能登上城,於是解散退去。不大一會兒,馬芳率參將劉潭等人出獨石塞外二百里,襲擊敵人軍帳於長水海。馬芳回到塞,敵人追趕的人到達鞍子山。馬芳迎戰,又大敗敵軍。馬芳又被蔭子千戶。
馬芳有膽有智,了解敵情,所到的地方都是身先士卒。一年之中多次出師搗毀敵巢。或者親自督戰,或者派遣裨將督戰。馬芳得家蓄健兒的死力。他曾經命令三十人出塞四百里,殲俘敵人甚多,敵寇大震。馬芳於是率師到大松林,駐扎在興和衛,登高四望,耀兵而還。
當時大同遭敵寇侵略,較宣府更加厲害。總督陳其學恐敵寇侵擾畿輔,下令總兵官趙岢扼守紫荊關。敵寇於是縱掠懷仁、山陰等地,趙岢坐罪被貶俸三級,於是調馬芳與趙岢易換鎮守。俺答,轉而侵犯威遠,幾乎攻破,正巧陳其學率領胡鎮等來救援,而馬芳軍也到達了,相拒十多日,敵寇才退走。馬芳對諸將說:「大同不比宣府,大同敵我之間只有一牆之隔。敵寇不時到來,非大受創傷不可。」於是將兵出右衛,戰威寧海子,並攻破他們。這一年,明朝招撫了俺答,塞上於是相安無事。
萬曆元年(1573),閱視侍郎吳百朋揭發馬芳行賄之事,馬芳被勒令閑住。之後,馬芳被起用為僉書前軍都督府。順義王要賞,聲言要背棄盟約,又用馬芳鎮守宣府。七年馬芳因病請求回到家鄉。又過了兩年馬芳死去。
馬芳出身行伍,十多年後成為大帥。在膳房堡、朔州、登鷹巢、鴿子堂、龍門、萬金右衛、東嶺、孤山、土木、乾庄、岔道、張家堡、得勝堡、大沙灘等地作戰,身經大小戰斗百十次,受傷數十次,他以少擊多,未嘗不獲大勝。他擒獲敵人部長數十人,斬敵首級無數,威名震邊陲,是一時將帥之冠。石州城被敵寇攻陷,副將田世威、參將劉宣被判論死罪,馬芳乞求放棄自己的蔭子之賞賜,來贖二將之罪,被御史所參劾,皇帝下敕誡諭他。後來田世威又作將,對待馬芳很刻薄,馬芳不與他計較,有識之士以此贊賞馬芳。
馬芳有兩個兒子,馬棟、馬林。馬棟官到都督,沒有什麼突出事跡。馬林,由父蔭累官大同參將。萬曆二十年(1592),順義王扌奢力克縶拘獻史、車二部長,馬林因制敵有功,晉為副總兵。二十七年馬林升為署都督僉事,任遼東總兵官。馬林素來好文學,能詩,工書,交遊的人多是名士,當時名聲很大,他自視也很高。他曾經上陳邊關事務十策,語詞之中對文官多有抵觸,被擱置而不能實行。稅使高淮驕橫恣肆,馬林極力與他抗爭。高淮參劾上奏馬林,馬林被奪職。給事中侯先春上書論救馬林,改判馬林守戍煙瘴,侯先春也被降官二級。過了很久,馬林遇赦免。
遼東用兵,詔令馬林以原官的身份從征。楊鎬兵分四路而出,令馬林帶領一軍從開原出三岔口,而以游擊竇水澄監北關軍與馬林並進。馬林軍到尚間崖結營疏通溝壕,嚴防哨所敵台自衛。等到聽說杜松軍被打敗,才移換軍營,但是大清的兵已經逼近。馬林於是還兵,別立營,挖戰壕三周,在戰壕外面布列火器,再在火器外面布置騎兵,其他的士卒都下馬,在戰壕內結成方陣。另有一軍在飛芬山扎營。杜松軍覆沒之後,大清兵乘其銳氣逼近馬林軍。見馬林的軍隊在壕內和壕外已經結合成方陣,於是大清軍縱精銳騎兵直往前沖擊它。馬林軍不能支持,於是大敗。副將麻岩戰死,馬林只帶數騎逃脫。死的人遍滿山谷,血流到尚間崖下,水被血染紅了。大清於是調兵攻擊飛芬山。僉事潘宗顏等一軍也全軍覆沒。北關的兵聽說後,於是不敢前進。馬林喪失軍隊後,被謫貶充任軍官,讓他鎮守開原。當時蒙古宰賽、暖兔許諾援助馬林兵,馬林和他結成盟約,依靠這而沒有設立防備。這一年六月,大清兵突然來到城下。馬林列眾在城外,分出少部分兵登城上的矮牆。大清兵設梯進攻,而另用精銳騎兵擊破馬林軍營的東門外設防。馬林軍的兵士爭門入城,大清兵於是乘勢奪門,攻城的大清兵也越牆入城。馬林軍城外的兵士望見後全都逃奔。大清兵據城攔截攻擊,馬林軍的這部分兵士被戰壕阻隔不能渡過,全部被殲滅。馬林和副將於化龍、參將高貞、游擊於守志、守備何懋官等人,都戰死了。不久贈給馬林都督同知,進世蔭二級。馬林雖然更歷邊鎮,但是沒有經遇強敵,無大將才。當事以虛名用之,所以失敗。
馬林有五個兒子:馬燃、馬熠、馬炯、馬火廣、馬飈。馬燃、馬熠戰死在尚間崖。馬炯在天啟年代中任湖廣總兵官。馬炯協助討伐貴州叛賊,跟從王三善到大方,幾次戰斗都取得了勝利。之後,大敗,王三善自殺,馬炯軍潰敗而歸。馬炯患病而死。
馬火廣幼習兵略,天啟年間任遼東游擊。督師閣部大臣孫承宗因他的父親死於王事,獎勵性地任用他,讓馬火廣代替王木盈鎮守中右所。等到巡撫袁崇煥更改營制後,馬火廣以原官的身份掌管前鋒右營。他多次有功,以致遷升為副總兵,鎮守徐州。崇禎八年(1635)正月,敵賊攻陷鳳陽,大肆搶掠而去。馬火廣和守備駱舉率兵入城,以恢復報告,於是馬火廣留守這個地方。八月,敵賊侵擾河南。總督朱大典命令他移駐潁、亳。事情定下來之後,馬火廣返回徐州。十年,敵賊侵犯桐城,馬火廣奔赴救援,在羅唱河攻破敵人。不久馬火廣因護陵有功,增俸一級。歸德、徐州之間有個地方叫朱家廠,土寇占據這個地方,不時出來搶掠。馬火廣剿滅他們。敵賊侵犯固始,朱大典檄令馬火廣和游擊張士儀等人分別戍守霍丘西南,扼住賊寇東下之路,敵寇於是逃到六安。朱大典又調馬火廣等人駐扎壽州東,兼護二陵。就在這個時候,長江淮河南北,專以陵寢為重。馬火廣馳驅數年,幸而沒有失事。
十二年(1639)六月,馬火廣被提升為總兵官,鎮守天津。過了很久,被調到甘肅鎮守。十五年他督三協副將王世寵、王加春、魯胤昌等人討伐攻破叛番,斬敵人七百多首級,撫慰安定三十八族才回來。這一年冬天,督師孫傳庭檄召他不去,遭彈劾。皇帝詔令因為馬火廣能夠剿賊,允許戴罪立功,否則即以軍法從事。等到馬火廣到達軍中,孫傳庭寬恕他的罪過。不久,馬火廣又因逗留淫掠而被彈劾,皇帝仍讓他戴罪效命。第二年秋天,孫傳庭准備出關。有傳聞說敵賊從內鄉窺探商、洛的,孫傳庭檄令馬火廣到商州扼住敵人的北犯。這以後孫傳庭的軍隊覆沒,馬火廣於是回到原地鎮守。不久,敵賊攻陷延綏、寧夏,終於攻陷蘭州,渡過黃河抵達甘州進行圍攻。馬火廣和巡撫林日瑞竭盡全力進行固守。敵賊乘雪夜因坎登城。馬、林軍士卒十分寒冷,不能作戰,城池終於被攻陷。馬火廣、林日瑞和中軍哈維新、姚世儒都戰死疆場。馬火廣的弟弟馬飈任沔陽州同知,沔陽城陷落,也死去。馬火廣父子兄弟一並死於國難。
㈡ 成基命文言文翻譯內容
成基命,字靖之,大名人,後避宣宗諱,以字行。萬曆三十五年進士。改庶吉士,回歷司經局洗馬,署答國子監司業事。天啟元年,疏請幸學不先白政府,執政者不悅,令以原官還局,遂請告歸。尋起少詹事。累官禮部右侍郎兼太子賓客,改掌南京翰林院事。六年,魏忠賢以基命為楊漣同門生,落職閑住。
崇禎元年,起吏部左侍郎。明年十月,京師戒嚴,基命請召還舊輔孫承宗,省一切浮議,仿嘉靖朝故事,增設樞臣,帝並可之。逾月,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庶吉士金聲薦僧申甫為將。帝令基命閱其所部兵,極言不可用,後果一戰而敗。袁崇煥、祖大壽入衛,帝召見平台,執崇煥屬吏,大壽在旁股慄。基命獨叩頭請慎重者再,帝曰:「慎重即因循,何益?」基命復叩頭曰:「敵在城下,非他時比。」帝終不省。大壽至軍,即擁眾東潰,帝憂之甚。基命曰;「令崇煥作手札招之,當歸命也。」時兵事孔棘,基命數建白,皆允行。及戒嚴,召對文華殿,帝言法紀廢弛,宜力振刷。基命曰:「治道去太甚,譬理亂絲,當覓其緒,驟紛更益擾亂。」帝曰:「慢則糾之以猛,何謂紛更?」其後溫體仁益導帝以操切,天下遂大亂。
㈢ 明史 李邦華傳文言文翻譯
李邦華,字孟,吉水人。早年跟同鄉鄒元標接受教育,跟自己的父親李廷諫一同考中萬曆三十一年(1603)鄉試舉人。他們父子兩個互相激勵,身穿布衣,徒步到京師參加會試。第二年,邦華考中了進士。他初任涇縣知縣,政績優異,受到吏部的考察、推薦,本來朝廷打算升用他為御史,正碰上當時黨派爭論剛剛發生,朝臣很多人攻擊顧憲成,邦華跟他們意見相反,就被看成是東林黨人。因此,過了兩年他才接到這一任命。上任以後,邦華上書講了十條關於效法祖宗用人辦法的意見:一、內閣不應當專門用翰林院出來的詞臣;二、詞臣不應當專門擔任翰林院的職務;三、詞臣不應當到宮廷里邊的書房中擔任教習;四、六科都給事中不應當有能出入朝廷不能出入宮廷的限制;五、御史的升遷不應當一概取決於任職期滿後的考核;六、在吏部請了假的官員不應當累計資歷做到正郎;七、守關、守倉等差使不應當專門使用舉貢、任子;八、調換、選拔、推舉出來的地方官不應當一下子就當上京官;九、進士改充教職不應當都專門使用舉貢、任子;十、邊方州縣的長官不應當都任命舉人來充任。這篇奏疏交上後,神宗未予答復。
四十一年(1613),福王到自己封地去的時間已經決定,神宗忽然傳下聖旨要求給福王的莊田務必達到四萬頃。廷臣吃驚地互相看著,估計田數一定不足,那麼福王到封地去的時間又要改變了,但是沒有人敢抗言爭論。邦華首先上書議論,廷臣於是相繼起來爭論,福王到藩地去的時間才決定下來不再改變。邦華又曾經去巡視銀庫,上書列了十條祛除弊端的辦法,宦官認為對自己不利,就給擋了回來,沒被採納。後來邦華去巡按浙江,織造中官劉成死後,朝廷命令把他的事務交回給官府來辦,又另外派遣了一名中官呂貴來收取劉成的遺產。呂貴教唆一名壞人紀光假稱機戶到京城來請求留下呂貴,讓他接替劉成督辦織造。邦華上書極力講述他們兩個人互相勾結弄虛作假的罪惡。紀光的上書不通過通政司,也沒發下給內閣,最後用宮廷里直接傳下聖旨的辦法實現了他們的目的。邦華三次上書爭論,神宗都沒有答復。當時神宗貪財,中官有所進獻,都被稱為孝順。邦華的奏疏批評到了這一點,並且彈劾神宗左右偏袒呂貴的大宦官。因此邦華任職期滿後,長期沒人去接他的舊任。
四十四年,邦華稱病回鄉。當時一群小人都在竭力排擠東林,把鄒元標指為黨魁。邦華與元標是同鄉,相互之間是師友關系,他的脾氣又喜歡辨別是非。有人勸他做人要圓滑一些,邦華說:「我寧為偏枯的學問,不做反復的小人。」那些人聽說後更加恨他了。第二年,根據年限規定把邦華調出,讓他去做山東參議。他的父親廷諫當時任南京刑部郎中,也被罷官回家了。邦華於是就推辭生病,沒有去赴任。
天啟元年(1621),邦華起復原任,前往整頓易州兵備。第二年,他升為光祿少卿後,回家看望父親去了。四月,朝廷提升他為右僉都御史,讓他去接替畢自嚴巡撫天津。當時天津的軍府剛剛開設,各項事務都是草草上馬,邦華到任後極力加以整頓,使津門軍成了各鎮的表率。邦華升任兵部右侍郎後,又返回家鄉探望父親。四年春天邦華抵達京師,閹黨大吵大鬧,說樞輔孫承宗在萬壽節來朝見皇上時將要「清除皇上身邊的壞人」,事實上是邦華引他來的。熹宗皇帝立刻勒令承宗返回駐地,邦華自己請病假回去了。第二年秋天,閹黨彈劾並削除了邦華的官籍。
崇禎元年(1628)四月,邦華起任為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協理軍政。邦華回到朝廷,受到庄烈帝召見,過後主持了武會試,事後進到軍營中。按照慣例,皇上冬至祭天,部隊列隊護駕,用兵八萬五千人,當時增加到了十多萬人。當時庄烈帝正要祭天,總督隨行部隊的勛臣缺乏人選,就讓邦華兼管這件事。邦華所布置的雲輦、龍旌、寶纛、金鼓、旗幟、甲胄、劍戟都煥然一新,庄烈帝很高興。第二年春天庄烈帝視學,邦華又布置得很好。庄烈帝命令給他加官為兵部尚書。當時兵政十分亂,邦華首先提出要改變操練方法、慎重選擇將吏、改造戰車、精製火葯、集中武器、責成防官、節約金錢、酌情兌馬、演習大炮等九件事。
京營一向有占役、虛冒的弊端。占役就是士兵為諸將服勞役,一個小營中這樣的士兵能達到四五百人,並且還有賣閑、包操等弊端。虛冒就是部隊沒有這么個人,諸將及勛戚、宦官、豪強以自己家的僕人冒充軍隊中的壯丁,每個月支取一份厚餉。邦華加以清查,收回了占役士兵一萬人,清出虛冒一千人。三大營兵力十多萬人,有一半是老弱之人。按照慣例,京營部隊名額短缺時允許報加,這些老弱之人大都是通過賄賂進來的。邦華對各營士兵都親自加以考試,不是年輕力強的一概不錄用,從此京營中很少有隨便充數的士兵了。三營中選一萬名先鋒,七千名壯丁,他們的軍餉比別的士兵多一倍,但是也一樣是些虛弱不堪的士兵。邦華下令,每個把總手下五百士兵,每個月自行從中挑選五個人,年齡必須在二十五歲以下,力氣必須在二百五十斤以上,本領必須是兼能弓箭火炮,每個月選送一回,添補先鋒、壯丁的缺額。從此部隊中人人都想要努力了。三大營下邊領了六名副將,往下又分為三十六營,軍官按三百六十七人計算,他們所用的掾史都是些老奸巨猾的人。邦華審查後把十多個人予以治罪,又頒布了一年考察兩次的命令。從此那些壞人們都收斂起來了。
京營中馬匹原有數額是兩萬六千,到這時只剩下一萬五千了。別的官員辦公事都可以借騎,總督、協理及巡視科道官,按慣例都有坐班馬,不像話的人還要折價把馬買走,所以營馬損失很大。邦華首先把自己的班馬減少了三分之一,別的官員來借馬,不是公事不許他借騎。從此隨便借出的少了。
京營每年領取太僕銀一萬六千兩,屯田籽銀一千零六十兩,犒賞官兵、製作器械、各種雜工的伙食費都從中開支。各級將吏無限制地討要,每年的用度都不夠。邦華建議,首先由協理每年支取一千四百兩,總督、巡視官員依次遞減,自此京營里的庫銀就寬裕起來了。
京營中將領三百六十人,隨便由主管者負責增補,一個位置空下來,請托的人都紛紛來爭。邦華全都回絕,實行按天考察成績的辦法,每個小營里各備一個功勞簿,每個月把各人所乾的事情匯報給協理,以便確定優先。按原來的制度,三大營之外還另外設了三個預備兵營,每營三千人,軍餉跟正營相似,但是不操練武藝,便成為有權勢人家隱冒的寶地。邦華核減了四千多人,又裁減了一千老弱士兵,然後上書奏請將預備營歸並進三大營,不再另設,從此兵政得到了很大改善。
倉場總督南居益說「:京營一年支取米一百六十六萬四千多石,比萬曆四十六年增加了五萬七千多石,應當減省下來才是。」邦華於是上書主張士兵以十二萬為定額,糧餉以一百四十四萬石為定額,每年減少了二十二萬多石。庄烈帝也批復說可以,便寫下了作為定令。庄烈帝了解邦華為人忠誠,對他的奏請無不答應,邦華也感激庄烈帝對他的信任,所以大膽革新,不顧後患。那些失利的人對邦華懷恨入骨,對他的怨言、誹謗也逐漸多起來了。
這年十月,京城郊區受到攻打,邦華選派了三千精兵去守衛通州,兩千精兵去增援薊州,自己親率各路部隊駐扎在京城外邊,軍容浩大。不久朝廷傳令讓邦華的部隊撤回來看守女牆,於是哨探不敢遠出,內外消息就中斷了。邦華這時請朝廷防備土匪,緝捕間諜,解散不法團伙,嚴禁傳播謠言。自從接到戰警,邦華衣不解帶,嚴兵待敵,捐款出來製造炮車及各種火器,又因為京師外城兵力單薄,自請出守。可是那些不得志的傢伙捏造了流言蜚語,傳入宮中。襄城伯李守釒奇總督京營,也恨邦華壓過自己,這時乘機詆毀他。邦華自感不安穩,上書陳情表白,同時還權給庄烈帝。恰好這時滿桂的部隊在德勝門外抵抗大清部隊,城上點燃大炮幫助滿桂,誤傷了滿桂很多士兵。都察院都事張道澤於是就彈劾邦華,言官也上書談論,朝廷就罷了邦華的官,讓他回鄉閑住。從此接任的人都拿邦華作為教訓,大都因循守舊,姑息養奸,兵政也就沒法子講了。邦華前前後後被罷官,在家裡閑住過二十年,他的父親廷諫也還健在。
十二年(1639)四月,邦華復起,出任南京兵部尚書,確定軍營編制,裁減不必需的將官,合並原先分設的部隊。邦華認為防守江南不如防守江北,防守長江下游不如防守上游,於是從浦口考察到滁州、全椒、和縣,觀察地理形勢,繪成地圖進呈給朝廷。他在浦口沿江修建了敵台,在滁州設置了駐防士兵,在池河修建了城牆,在滁州、全椒咽喉地藕塘修築了堡壘。和縣遭到賊兵屠戮,邦華請求把他劃歸太平州。又申請在採石山上開設軍府,在太平的港道上設置哨所,大力開墾當塗一帶的幾萬頃閑田,儲備軍糧。徐州是南北交通要害,水陸交通會合的地方,邦華奏請在那裡駐扎重兵,設總督一名,由他發號施令征調部隊,奠定兩處皇陵、京城萬無一失的局勢。他的奏章都被交給有關部門討論,還沒來得及執行,邦華因為給父親守喪離去了。
十五年(1642)冬季,邦華起復故官,掌管南方都察院的事務,不久接替劉宗周當了左都御史。都城受到攻打,邦華立即請求讓自己率領東南地區的援兵前往入衛,艱難地拖著病體出發了。第二年三月來到九江。當時左良玉的幾十萬敗兵敗將聲言缺餉,要去南京運國庫銀過來,大小船隻蔽江東下。南京的士紳、百姓一個晚上搬遷幾次,文武大吏都你瞪著我,我瞪著你,不知如何是好了。邦華嘆氣說「:中原一帶安靜的國土只剩下東南地區這個角落了。我身為大臣,怎麼忍心看到內部決裂,在局外袖手旁觀,離開這個地方呢!」於是停下船起草一篇檄文給良玉,責以大義。良玉理虧,回信時話說得很恭敬。邦華就使用見機行事的特殊許可權把九江的庫銀撥出十五萬兩給良玉當軍餉,又親自到他的部隊中開誠布公地進行了慰勞。良玉和他的部下都很感動,發誓要殺賊報國,這支部隊整個才安定下來。庄烈帝聽說後非常高興,召見邦華來進行了嘉獎、慰勞。邦華跪著講話講了好一會兒,庄烈帝幾次要他站起來講,口氣溫和,像對待自家人一樣,宦官們遠遠躲在一邊,嚇得不敢出氣。後來庄烈帝召見百官時,目光總注視著邦華。按照原來的規定,御史到外地巡視,回朝後再對他們進行考核。邦華認為回來後再進行考核、罷免,害事也害得太多了。他彈劾並罷免了巡按、巡鹽御史各一人。奉命考試御史時,邦華又罷了一名不稱職的御史,又把一名沒有明顯過錯但以前當推官時貪婪的名聲很大的御史追罪免了。都察院的官吏們這才有了畏法心理。
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攻下了山西。邦華秘密上書請求庄烈帝固守京師,同時仿照永樂年間的舊例,讓太子到南都監國。過幾天沒得到回復,邦華又請求把定王、永王分封到太平、寧國二府,讓他們拱護兩京。庄烈帝收到奏疏後動了心,繞著大殿行走,一邊讀一邊感嘆,打算按他講的辦。恰好這時庄烈帝召見群臣,中允李明睿上書說南遷為好,給事中光時亨檢舉他號召別人,泄漏了機密。庄烈帝說「:國君為國家而死是本分,朕已經打定這個主意了。」於是拒絕考慮邦華的辦法。不多天,賊寇兵臨都城,邦華立即到內閣去商量國事。魏德藻信口答復他說「:暫且等等看吧。」邦華嘆著氣出來了。後來,邦華帶著御史們想登城參戰,一群宦官擋住他們,不讓上去。十八日,外城失守,邦華跑到文信國的祠堂里過夜。第二天,內城也失守了,邦華於是對著信國的木主作了三個揖說「:邦華死於國難,請跟隨先生到墓下去吧!」寫下一首絕命詩說「:堂堂大丈夫是聖賢的徒弟,忠孝大節呀我誓死不易,臨危授命呀我不能對不起自己。」接著他上吊自殺了。
明朝當時追贈邦華為太保、吏部尚書,謚忠文。我朝給他加謚號為「忠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