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烏江自刎文言文
㈠ 項羽志大才疏翻譯
譯文:
項羽名籍字羽,秦末時起兵抗秦,三年攻入咸陽打敗秦國主力。後來與劉邦爭奪天下,戰敗在垓下項羽年少時,讀書沒有學成;就放棄(離開)了,學習劍法,又無所成。
項梁對他的這種行為很生氣。項羽說:"讀書,只能夠讓我記住姓名而已。學劍法,只能抵擋一人,不值得學。我要學能抵禦萬人的本領。」
因此項梁開始教項羽兵法。項羽很高興,但是等到他大概知道其中意思的時候,又不願意深入學下去(又不願學完)。
原文:
項羽名籍,字羽,秦末時期起兵反秦,三年入咸陽破秦。後與劉邦爭天下而敗。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羽志大才疏》選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本紀》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出於《史記》中第七卷,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

(1)項羽烏江自刎文言文擴展閱讀
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
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項梁趕忙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
項梁因此對項羽另眼相看。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項羽。
秦朝滅亡後,項羽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余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余。
入關後,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燒殺虜掠的暴行,違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項羽自恃武功以威懾諸侯,缺乏遠見,不爭取同盟。又妒賢嫉能,不能用人。
招致眾叛親進,軍心渙散。軍事上,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頁良。以致屢失戰機,沒有鞏固的後方基地,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雖然屢戰屢勝,反而由盛而衰。
相關人物介紹: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
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
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
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
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
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作者介紹:
司馬遷(前145年—約前87年)字子長,左馮詡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正是漢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十歲時,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
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大約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遊歷。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
後因為李陵辯護,身體和心靈遭受巨大的折磨。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史記》。
㈡ 項羽自刎的文言文的內容及觀點
原文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
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折疊編輯本段譯文
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長江西岸的烏江浦)。烏江亭長把船停靠在岸邊等候項羽,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土地千里,民眾數十萬,也足夠稱王的。希望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沒有什麼辦法渡江。"項羽笑道:"上天既然要滅亡我,我為什麼還要渡江呢?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難道不在心裡感到慚愧嗎?"於是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年高有德的人。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遇到的都沒有對手,曾經日行千里,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贈給你吧!"於是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小輕便的武器交戰。僅僅項籍就殺了漢軍幾百人,項王自身也受了十幾處傷。
回頭看見漢軍騎兵中的司馬呂馬童(原是項羽部將,這時已背楚歸漢)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對著項羽,指示給王翳說:"這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拿一千兩黃金、一萬戶封邑懸賞徵求我的頭,我給你一點好處。"就自殺身亡了。 ……
太史公(自稱)說:我從周生那裡聽到說,"虞舜的眼睛裡大概有兩瞳子"。又聽說項羽也是雙瞳子。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么?怎麼興起得這么突然呢?秦國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誤,陳涉首先發難,英雄豪傑像蜂群飛起,共同一起爭雄,多得數也數不清。可是項羽並沒有什麼根基(包括土地和權勢),而是乘天下大亂的形勢在民間起事,三年的時間,就率領五國諸侯(楚外的五國反秦武裝)滅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賞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項羽頒布,號稱霸王。霸王的權位雖然不能維持到底,可是這顯赫的功業是近古以來不曾有過的。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念楚國而東歸,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幹了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卻埋怨諸侯背叛自己,這樣想要成就霸業,就很難了。自誇功勞,逞個人才智,卻不效彷古人,自以為霸王之業已成,想憑借武力來征服和治理天下,經過五年戰爭,終於使自己國家滅亡了,自身死在東城,卻仍然不覺悟,更不責備自己,那就錯了。竟然稱說"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難道不荒謬嗎?
折疊編輯本段其他信息
西楚霸王項羽兵敗之後於烏江自刎,這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然而,史學家計正山先生早在1985年於《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對此提出質疑,經過20多年的考證,近日,計先生成功推出新著《項羽死亡之謎》一書,書中以大量實地考察和歷史證據對"項羽烏江自刎"予以否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項羽死亡之謎》 一書指出:項羽其實是戰死在秦代東城,即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南二龍鄉境內。當然,對於霸王死的問題,我們相信還會有一番論爭;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讀完《項羽死亡之謎》,我們這些也曾研讀過《史記》的人,會有一種心靈震撼的思考;你會感到計先生的讀史方法非常獨特,他探索歷史人物事件的視角很是新穎。讀完《項羽死亡之謎》你會豁然開朗;明白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去解讀。一本遠古而又凝重的《史記》被讀出了濃濃的人情味,歷史人物和事件彷彿就發生在昨天,離我們很近,近得我們可以用心靈和他們交流和溝通。
《項羽死亡之謎》不僅視角獨特,而且觀點新穎。書中對於許多歷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論證都屬前所未有,略舉幾例供大家分享:
一、項羽垓下被圍、四面楚歌--這是《史記》記載又為人所共知的掌故。然而,歷史上卻從未有人對故事內幕提出疑問,比如:項羽垓下被困難道沒有考慮楚軍出路?或者稱之為戰略選擇?項羽後來又採取了那些戰術行動,從而使楚軍主力在"十面埋伏"之中成功實現半夜突圍"南出馳走";而"平明,漢軍乃覺之"--直到天快亮時漢軍才發現項王已經逃走。
二、項梁、項羽率8000子弟抗擊秦軍究竟是從哪裡渡江的?項羽和烏江的不了情結起於何時、緣於何因?烏江亭長到底是何許人也?項羽陰陵迷路時發生哪些蹊蹺?
三、虞姬究竟死於何地、怎麼死的?為什麼安徽會出現靈璧、定遠兩個虞姬墓?還有,《今上本紀》為什麼和《封禪書》出現大段重疊?司馬遷對於同一個人物為什麼前邊描述他是神、後邊又說他其實是人?漢代大學者班固為什麼說《史記》記載"甚多疏忽、或有抵牾"?我們應該以何心境來解讀《史記》?《項羽死亡之謎》一書對於司馬遷《史記》中的諸多懸謎,都在尊重《史記》記載的基礎上,作出順應規律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論證。
尤其是,計正山先生以實事求是的科學觀點和態度慎讀歷史,從而實現了歷史人物事件和現實社會生活的近距離靠近,比如,該書中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不只是照搬古籍、引經據典,而是以當時環境為背景從分析人物心理入手、探索補缺史料記載的不足;作者把原本枯燥沉重的歷史記載,變成充滿情趣智慧又摒棄唯書僵化的全新史學觀念。
著名學者馮其庸稱贊計正山的研究方法是對傳統史學研究的強力挑戰,也是給"正在QQ"的書齋史學家發出一次"窗口抖動"。
史書記載、歷史遺存、民間傳聞外加情理分析--計正山先生在解讀歷史中所採取的這種3+1思維方式,從而使原本高閣的歷史研究,進入更多知識分子的文化生活之中;我認為這是《項羽死亡之謎》一書的閃光之處,也許這將成為史學研究領域的一次大膽嘗試和視角突破。
自刎是不明智的。
烏江河畔,項羽說不肯見江東父老只是面子問題,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他應該深刻反思,四處招攬賢人,東山再起。我們知道,江東百姓還是很支持項羽的,他要是渡過江,在江東站穩腳跟,劉邦不一定能很快消滅他,至少也可以拖個幾年。
我覺得也應該表示肯定,項羽死了,天下大局已定,老百姓們可以早一點過上幸福平安的生活。
㈢ 項羽文言文
項籍,是下相人,字羽。開始起兵反秦的時候,年齡二十四歲。他的小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的將領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戮的那個人。項氏好幾輩子做楚國的將領,被封在項地(原為西周時的一個小諸侯國,後為楚邑),所以姓項。項籍少年時,學習認字寫字沒有完成,便放棄了;又學習擊劍等武藝,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一個人就可以抵擋,不值得學。要學習成千上萬人才能抵擋的本領(即兵法)。」於是項梁就傳授項籍軍事學知識。項籍非常高興,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學業。……項梁殺了人,跟項籍跑到吳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項籍一起逃到吳中郡。吳中郡有才能的上層人士,(才能)都顯露在項梁之下。每當吳中郡有大規模的徭役(古代統治者強迫人民負擔的勞役,如土木工程等)以及喪葬事宜時,項梁經常為他們主持辦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約束賓客和吳中青年,根據這個了解他們的能力。秦始皇游覽會稽郡,渡浙江時,項梁和項籍一塊兒去觀看。項籍說:「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否則)就要滅族了!」項梁因此認為項籍不同凡俗。項籍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能、勇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當地的年輕人也都很畏懼他。
㈣ 項羽 文言文
項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內
虞兮容虞兮奈若何!
項羽(前二三二——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楚亡後,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曾學習書法不成,又學劍,仍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就是能抵擋一萬人的本領),於是從叔父學兵法。但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時志向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台。
㈤ 文言文在線翻譯字典《項羽烏江自刎》
項羽烏江自刎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
於是項羽跨上戰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窪地里,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羽自己估計這回不能逃脫了,對手下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七十餘次戰斗,從沒有失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但是今天卻終於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啊。我今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願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勝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於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為四隊,朝著四個方向。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再為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四隊騎兵一起向下沖擊,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於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沖,漢軍都潰敗逃散,果然斬殺了漢軍一員大將。這時赤泉侯楊喜擔任騎兵將領,負責追擊項羽,項羽瞪眼對他大喝,赤泉侯楊喜連人帶馬驚慌失措,倒退了好幾里。項羽同他的騎兵在約定的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便把軍隊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圍上來。項羽就沖出來,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百餘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騎兵,發現只不過損失了兩個人,便問他的隨騎道:「怎麼樣?」騎兵們都佩服地說:「真像您說的那樣!」
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可能是兩個瞳人兒。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人兒。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嗎?不然他的發跡怎麼那麼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陳涉首先發難,各路豪傑蜂擁而起,你爭我奪,數也數不清。然而項羽並非有些許權柄可以憑藉,他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於民間,只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他的勢位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至於項羽舍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於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
㈥ 《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兩段文言文翻譯
項羽自己估計不能逃脫,對他的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至今八年了,親歷七十餘次戰斗,凡是所遇上的敵人,我都打敗了;我所攻擊的,也都投降服從了,於是稱霸,占據天下。可是今天終於被圍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指揮戰爭的過錯啊。今天本來必定會死,我願意為諸君打一場決定最後勝敗的仗,一定要戰勝敵人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敵人軍旗,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誤。」於是把他的騎兵分作四隊,面向四個方向。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為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分向四面的騎兵飛奔沖殺下去,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於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沖,漢軍都人仰馬翻(披靡:本形容草木散亂偃倒的樣子),於是斬殺漢軍一將。這時赤泉侯楊喜擔任騎兵將領,追擊項王,項王瞪眼對他呵斥,赤泉侯本人和他的馬一齊都受了驚,退避了好幾里。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王在哪裡。(漢軍)於是把軍隊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圍他們。項王就沖擊,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數十上百餘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騎兵,只損失了他的兩名騎兵罷了,便問他的隨騎道:「怎麼樣?」騎兵們都佩服地說:「真像您說的那樣!」
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長江西岸的烏江浦)。烏江亭長把船停靠在岸邊等候項羽,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土地千里,民眾數十萬,也足夠稱王的。希望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沒有什麼辦法渡江。」項羽笑道:「上天既然要滅亡我,我為什麼還要渡江呢?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難道不在心裡感到慚愧嗎?」於是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年高有德的人。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遇到的都沒有對手,曾經日行千里,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贈給你吧!」於是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小輕便的武器交戰。僅僅項籍就殺了漢軍幾百人,項王自身也受了十幾處傷。回頭看見漢軍騎兵中的司馬呂馬童(原是項羽部將,這時已背楚歸漢)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對著項羽,指示給王翳說:「這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拿一千兩黃金、一萬戶封邑懸賞徵求我的頭,我給你一點好處。」就割脖子自殺了。
㈦ 文言文的翻譯 項羽
(項羽領兵)將要奪取平定秦國本土。關內有士兵把守,不能進去。又聽說沛公已經攻下了咸陽,項羽非常生氣,就派當陽君等攻打函谷關。這樣項羽才進了關,一直到戲水之西。沛公(劉邦)駐軍霸上(地名),沒有能夠跟項羽見面。他的左司馬(戰國秦漢時掌管軍法的軍武官)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說:「沛公打算做關中王,任命子嬰作丞相,珍寶全都被佔有了。」項羽聽了大怒,說:「明天早上犒勞士兵,給我攻打沛公的軍隊!」 在這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駐扎在新豐縣鴻門;劉邦的軍隊有十萬人,駐扎在霸上。范增勸說項羽道:「沛公在山東(山東:崤山以東,泛指秦以外的六國)時,貪圖財物,喜好美女;現在進了關,錢財寶物分毫不拿,婦女也不寵幸,這說明他(沛公)的志向是不在小的方面。我派人去觀察他的雲氣,都是龍虎形狀,化作五彩斑斕,這是天子的氣象。趕緊攻打他吧,不要錯過機會!」
㈧ 項羽烏江自刎(文言文啟蒙讀本)譯文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
於是項羽跨上戰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窪地里,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羽自己估計這回不能逃脫了,對手下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七十餘次戰斗,從沒有失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但是今天卻終於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啊。我今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願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勝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於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為四隊,朝著四個方向。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再為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四隊騎兵一起向下沖擊,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於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沖,漢軍都潰敗逃散,果然斬殺了漢軍一員大將。這時赤泉侯楊喜擔任騎兵將領,負責追擊項羽,項羽瞪眼對他大喝,赤泉侯楊喜連人帶馬驚慌失措,倒退了好幾里。項羽同他的騎兵在約定的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便把軍隊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圍上來。項羽就沖出來,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百餘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騎兵,發現只不過損失了兩個人,便問他的隨騎道:「怎麼樣?」騎兵們都佩服地說:「真像您說的那樣!」
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㈨ 古文項羽自刎原文
原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㈩ 項羽 文言文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成語:衣綉夜行 意思:穿著精美鮮艷的錦綉衣服夜間上街行走。比喻人富貴以後不為人知。
自私自利的人。
採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