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由文言文
1.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文言文翻譯
譯文:這時以大中丞官街作蘇州巡撫的是魏閹的私黨,周先生被捕是他主使的
這句話出自張溥《 五人墓碑記》原文為: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前,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獨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撲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中丞匿於於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日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楊、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而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屍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視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贈謚美顯,榮於身後;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牗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
2. 文言文翻譯
翻譯:
因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認識,第三要持之以恆。有志向就不甘心為下游;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滿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門,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沒有認識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者缺一不可。

(2)所由文言文擴展閱讀:
文言文翻譯要點:
1、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准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
(1)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
(2)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關鍵虛詞的翻譯,要仔細辨明詞性及意義,能譯則譯,不需要譯出的切不可強行譯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考生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考生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3. 論語里的文言文一整篇
整部《論語》都是文言文,其中大部分是孔子及其弟子同相關人士思想、言論和活動的記載,但《鄉黨》篇集中記載了孔子的日常生活和習慣,值得好好閱讀,這里就將中一篇摘錄如下:
鄉黨第十
【10.1】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10.2】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錯如也,與與如也。
【10.3】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譫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10.4】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翼如也,復其位,椒措如也。
【10.5】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縮縮,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梘,愉愉如也。
【10.6】君子不以紺諏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診浠裕,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霓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抉。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10.7】齊,必有明衣。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10.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10.9】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0.10】食不語,寢不言。
【10.11】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10.12】席不正,不坐。
【10.13】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10.14】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10.15】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10.16】康子饋葯,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10.17】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10.18】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伺食於君,君祭,先飯。
【10.19】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10.20】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10.21】入太廟,每事問。【10.22】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10.23】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10.24】寢不屍,居不容。
【10.25】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10.26】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10.27】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4. 《世說新語》中的文言文
《世說新語》全部是文言文。是南朝時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說集,由南朝宋專臨川王劉義屬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又名《世說》。 [1]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三卷。
5. 翻譯古文:農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農業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國家制訂統治措施的起源。
原文出自北宋歐陽修的《原弊》。
6. 古文的『所以』有哪幾種解釋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2.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 舜 冠,所以不對。」
5.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 勝 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6.連詞。表示因果關系。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8.所作,所為。《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為 註:「以,為也。」
「所」和「以」結合,構成「所以」這樣一個粘連較緊的名詞性短語,表示產生某種行為的原因或行為賴以實現的手段和對象。後來成為文言文中經常運用的一個詞。它的具體意義和用法要看「以」應該表示什麼意思,如果「以」當「因」講,「所以」就表示「……的緣故」或「……的原因」;如果「以」當「依靠」、「憑借」講,「所以」就表示「用來……」、「用……的方法」;如果「以」當「依靠」、「憑借」講,「所以」就表示「用來……的人」、「……的根據」,等等。在文言文中應視具體語言環境靈活譯出。此外,「所以」用作連詞,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這和現代漢語中連詞「所以」的用法相同。
必須指出,「所以……」和「所以……者」,性質和意思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作謂語,中間不用「者」字,不需停頓;後者作主語,中間用「者」字,錶停頓。文言文中的「所以」是「所」介詞「以」,是名詞性結構,多用來表原因或辦法,這是其基本功能,用法。現代漢語中的「所以」是復合連詞,常與「因為」搭配,表結果。
7. 「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什麼意思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2、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
5、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6、連詞。表示因果關系。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8、所作,所為。
《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為註:「以,為也。」

(7)所由文言文擴展閱讀
所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uǒyǐ,意思是指原因,情由,用以,用來。宋蘇洵《幾策·審勢》有記載:「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基本解釋
今:表示因果關系,常與「因為」連用 他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古:……的原因 例句: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使楚》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忘乎所以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參考資料:網路-所以
8. 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體如下:
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片語、分句等。
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
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
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
d)連接事理上前後相因的成分。
2.有「到」的意思。
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
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
5.姓。
而拼音:ér,部首:而,筆畫:6,五筆:DMJJ
(8)所由文言文擴展閱讀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而今[ér jīn]
現在;如今。
2.而後[ér hòu]
副詞。然後:先定好計策,~行動。
3.然而[rán ér]
連詞。但是;可是。對上文表示轉折:試驗失敗了,~他並不灰心。
4.而且[ér qiě]
表示進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僅」等跟它呼應:性情溫順~心地善良。他不僅會開汽車,~還會修理。不但戰勝了各種災害,~獲得了豐收。
5.繼而[jì ér]
表示緊隨在某一情況或動作之後:人們先是一驚,~鬨堂大笑。先是領唱的一個人唱,~全體跟著一起唱。
6.幸而[xìng ér]
副詞。幸虧;多虧:~發現得早,否則釀成大禍。
7.而已[ér yǐ]
罷了:如此~,豈有他哉。我只不過是說說~,你不必過於認真。
9. 文言文翻譯 出為臨川內史,將發辭武帝,於坐通啟,求募部曲。
解釋如下
出為臨川內史,將發辭武帝,於坐通啟,求募部曲。
出自南史.卷四八.陸杲傳
現代文意思是:陸杲【人名】被任命為臨川的內史一職,出發前辭別武帝的時候,當面提出要求,請求招募自己的人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