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以成禮文言文
『壹』 古文翻譯
古文翻譯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展開
我來答有獎勵
martin_jack
LV.7 2017-09-29
「孔文舉有兩個兒子,大的六歲,小的五歲。白天父親睡覺,小的到床頭偷酒喝,大的問道:『為什麼不拜?』回答說:『偷(本來就是無禮的),哪能行禮啊!』」
「孔融(因罪)被收監,家裡家外的人都十分驚惶恐怖。那個時候孔融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依舊玩琢釘游戲,一點沒有急迫的表情。孔融對緝捕的差官說:『犯罪只限於自身,兩個孩子能不能得到寬恕?』兒子徐進說:『您看到過傾覆的鳥巢,還有完好的鳥蛋嗎?』隨即也被收到監獄。」
「鍾毓兄弟小時候,恰好父親白天睡覺,合謀一起偷喝葯酒。那個時候他們父親已經醒了,還假裝睡著了看著他們。鍾毓行禮之後才喝酒,鍾會喝酒卻沒有行禮。完了之後問鍾毓為什麼行禮,鍾毓回答:『喝酒是一個莊重的事情,不敢不行禮啊。』又問鍾會為什麼不行禮,鍾會回答說:『偷本來就是無禮的,所以就不用行禮了。』」
『貳』 以酒成禮文言文答案
譯文
鍾毓兄弟小時候在父親午睡時,趁機一起偷喝葯酒。他們的父親當時發覺,暫且故回意裝睡看他們如何喝葯答酒。鍾毓行禮然後喝酒,鍾會喝酒不行禮。隨後父親問鍾毓為何要行禮,鍾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又問鍾會為何不行禮,鍾會說:「偷本來就是非禮,所以不行禮。」
注釋
1.托:假裝
。
2.酒以成禮: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
3.寢:睡覺
4.因:趁機
5.時:當時
6.何以:為什麼
7.覺:醒
8.值:當
9.且:尚且,暫且
文言知識
釋「覺」
上文「其父時覺而是指「醒」,句意為當時他們的父親醒過來了。又,文言中的「睡覺」,指睡後醒來。又,「盜半夜入室,主人未覺」,意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未醒。
『叄』 文言文 酒以成禮 鍾毓和鍾哪個更有道理。為什麼呢 拜託你們了快點哦
鍾會更有道理
因為偷,本來就是非禮的行為,所以用不著行禮
『肆』 酒以成禮翻譯
出處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原文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版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權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譯文
鍾毓兄弟小時候在父親午睡時,趁機一起偷喝葯酒。他們的父親當時發覺,暫且故意裝睡看他們如何喝葯酒。鍾毓行禮然後喝酒,鍾會喝酒不行禮。隨後父親問鍾毓為何要行禮,鍾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又問鍾會為何不行禮,鍾會說:「偷本來就是非禮,所以不行禮。」
注釋
1.托:假裝 。 2.酒以成禮: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 3.寢:睡覺 4.因:趁機 5.時:當時 6.何以:為什麼 7.覺:醒 8.值:當 9.且:尚且,暫且
文言知識
釋「覺」 上文「其父時覺而是指「醒」,句意為當時他們的父親醒過來了。又,文言中的「睡覺」,指睡後醒來。又,「盜半夜入室,主人未覺」,意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未醒。
『伍』 文言文《鴻門宴》翻譯
譯文
劉邦駐軍霸上,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全都被劉邦佔有。」項羽大怒,說:「明天犒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這時候,項羽的軍隊40萬,駐在新豐鴻門;劉邦的軍隊10萬,駐在霸上。范增勸告項羽說:「沛公在崤山的東邊的時候,對錢財貨物貪戀,喜愛美女。現在進了關,不掠取財物,不迷戀女色,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在小處。我叫人觀望他那裡的雲氣,都是龍虎的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雲氣呀!趕快攻打,不要失去機會。」 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詳細的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說:「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死了。」張良說:「我是韓王派給沛公的人,現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 於是張良進去,詳細的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說:「這件事怎麼辦?」張良說:「是誰給大王出這條計策的?」劉邦說:「一個見識短淺的小子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要放諸侯進來,秦國的土地可以全部佔領而稱王。』所以就聽了他的話。」張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足以抵擋項王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當然不如啊。這將怎麼辦呢?」張良說:「請您親自告訴項伯,說劉邦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你怎麼和項伯有交情?」張良說:「秦朝時,他和我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事情危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說:「跟你比,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說:「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就進去見劉邦。劉邦捧上一杯酒祝項伯長壽,和項伯約定結為兒女親家,說:「我進入關中,一點東西都不敢據為己有,登記了官吏、百姓,封閉了倉庫,等待將軍到來。之所以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訴項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項伯答應了,告訴劉邦說:「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劉邦說:「好。」於是項伯又連夜離去,回到軍營里,把劉邦的話報告了項羽,趁機說:「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怎麼敢進關來呢?現在人家有了大功,卻要攻打他,這是不講信義。不如趁此好好對待他。」項羽答應了。 劉邦第二天早晨帶著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王,到了鴻門,向項王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我自己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中,滅掉秦朝,能夠在這里又見到將軍。現在有小人的謠言,使您和我發生誤會。」項王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如此,我怎麼會這樣?」 項王當天就留下劉邦,和他飲酒。項王、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是范增。劉邦朝北坐,張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庄,說:「君王為人心地不狠。你進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項庄就進去敬酒。敬完酒,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里沒有什麼可以用來作為娛樂的,請讓我舞劍。」項王說:「好。」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張開雙臂像鳥兒張開翅膀那樣用身體掩護劉邦,項庄無法刺殺。 於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問:「今天的事情怎麼樣?」張良說:「很危急!現在項庄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噲說:「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死。」於是樊噲拿著劍,持著盾牌,沖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衛軍門的衛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著盾牌撞去,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著,瞪著眼睛看著項王,頭發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項王握著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干什麼的?」張良說:「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王說:「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後,起身,站著把酒喝了。項王又說:「賞他一條豬的前腿。」左右就給了他一條未煮熟的豬的前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劍來切著吃。項王說:「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說:「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麼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出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只是滅亡了的秦朝的繼續罷了。我以為大王不應該採取這種做法。」 項王沒有話回答,說:「坐。」樊噲挨著張良坐下。
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趁機把樊噲叫了出來。劉邦出去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麼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干什麼呢?」於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東西?」劉邦說:「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說:「好。」這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脫身,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拿著劍和盾牌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里,你才進去。」 劉邦離去後,從小路回到軍營里。張良進去道歉,說:「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說:「沛公在哪裡?」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中,立刻殺掉了曹無傷。
『陸』 當代學社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70篇的答案 1.酒以成禮
1.★酒以成禮
1.解釋
①寢:睡覺。 ②因:趁機。 ③時:當時。 ④何以:為什麼
2.翻譯:
①且托寐以觀之。
譯文:父親姑且假裝睡著來看他們(做什麼)。
②既而問毓何以拜。
譯文:隨後父親問鍾毓為什麼要行禮。
3.你認為鍾毓和鍾會兄弟倆哪個更有道理?
答:鍾會的說法應該更有道理,因為偷竊已不附禮儀,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禮儀了。
2.★常羊學射
【閱讀訓練】
1.解釋:
①於: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時。
2.翻譯:
①置一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
譯文: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譯文:如果放上十片葉子,那麼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3.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集中一個主要目標。如果三心二意,左顧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殺蛟
1.解釋:
①於:在; ②反:同「返」,回,歸; ③全:保全; ④復:又。
2.翻譯:
①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
譯文:你曾經見過兩條蛟纏住了木船,船上的人還能活命的嗎?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譯文: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罷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於斗爭的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4.★大脖子病人
1.解釋:
①其:代詞,那裡的; ②輒:就; ③異:奇怪; ④然:這樣。
2.翻譯:
①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
譯文:所以那裡的百姓沒有一個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葯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
譯文:你們不去求好葯治你們病,反而認為我們的脖子細而有病呢?
3.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閉關自守會使人孤陋寡聞,目光短淺,甚至發展到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5.★高陽應造屋
1.解釋:
①為: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
2.翻譯:
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為之。
匠人沒有話可以回答他,只好聽從他的吩咐來造屋。
3.你認為文中的高陽應是個怎樣的人?
答:善於詭辯卻不顧客觀規律,光憑主觀意志去做事。
6.★竭澤而漁
1.解釋:
①竭:使…乾涸; ②漁:捕魚;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燒毀。
2.翻譯: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幸有用,以後不會有第二次,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3.成語「竭澤而漁」的比喻意義是:
比喻做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
具體的請看:http://wenku..com/view/21c43021af45b307e87197a9.html
這里有全部的
『柒』 古文言文敬酒詞
「心兒顫,手兒抖,我給這位爺端個酒,這爺喝了俺高興,這爺不喝俺不走,就是不走,就是不走!」
北人聚飲喜擺噱,席局上圍繞「勸君更進一杯酒」,要找一段有力的說辭;對方婉謝或堅拒,則要拿出過硬的推辭,即便詞窮理屈被駁下陣來,非喝不可了,也要自尋個下台階的理由。比如「這一回寧傷身體,不傷感情」,———捨命陪君子也罷。
這場口舌戰一般發生在主陪、副主陪和主賓領飲及回敬的三輪三杯禮儀酒後,列位已從微醺邁向半醉,《清稗類鈔》引黃九煙《酒社芻言》所謂「酒以成禮」始,「酒以合歡」。
挑釁者古稱「觴政」或「酒糾」,現在叫酒司令。那官階是靠自己拚老命喝出來的。這位爺(或姐)自然嫌酒盅小,盤算出費半天口舌勸下去三錢酒,劃不來,便抄過三隻喝茶用的玻璃杯,擺開,「平」掉一斤五星牌二鍋頭酒(常規之茶杯為三兩三錢裝,剩下的一錢國人稱為「財氣」),雙手執其二,循序漸「盡」:「在下先喝為敬了!」反手杯底朝天,確證已不能養蝦(指留酒底)。此雙杯落肚,要旨有二:一是身份由「在下」搖身變成「陛下」,此後「君叫臣喝臣不能不喝」,這是硬道理。如《紅樓夢》第四十回,丫環身份的鴛鴦先吃了令酒便因氣壯而理直:「不論尊卑,唯我是主。」二來通過現身說法公示席局之娛樂規則:今天我滅雙杯在前,命列位干一杯於後,即酒量上我先主動輸掉,禮儀上列位必然不忍駁我面子。依據的理論是,「要讓大家喝好,自家要先喝倒!」
剛才餘下的另一杯是預置的國標,這位爺看齊這一水平自左往右以序滿酒,以序雙手捧上,垂立謙恭以待。此謂以理服人也以禮伏人。這圈下來他要和「三種人」交鋒,黃九煙所謂善飲者、絕飲者、能飲而故不飲者。
第一種人爽快,「善飲者不待勸」,理由全在杯酒中。第二種「絕飲者不能勸」,生理或心理上與酒絕緣,可放一馬。舌戰多與第三種「能飲而故不飲者」展開。
「故不飲」又可細分為三:其一,感覺這般唯命是尊,類似灌鴨,提升不了情緒,便擺噱(耍貧嘴)道出不情願喝掉的托詞,「酒量不高怕丟丑,自我約束不喝酒」。你必須力勸,「相聚都是知心友,放開喝杯舒心酒」。對方又來了———「萬水千山總是情,這杯不喝行不行?」此時你必須情緒飽滿態度堅挺才中他下懷,「一條大河波浪寬,這杯酒說啥也得干!」……周圍肉梆子一響,那位應著彩色自能喝出花色來。
其二為准備後發制人的滑頭客,或懼內者,擺不上桌面的理由如「來時夫人有交代,少喝白酒多吃菜」。擺到桌面上的托詞則是「有病」。說著話,便從口袋裡摸出老婆事先裝進去的葯片以作物證。勸酒爺畢竟見多識廣,早已備下「三個不可忽視」等著:「紅臉漢,長發辮,身上裝著白葯片」。亦見資料說,許世友將軍整治這等人三句話搞掂。「怕老婆」?———懼內不光榮,你辯解,是醫生不讓喝。他第二句出口,「怕死?」———怕死又不光彩。你無奈喝了一杯,他放出第三句,「明明會喝,卻說假話,再罰三杯!」
另一類人血冷,或倔。拿得住自己,不受氛圍感染,也決不順意捧場。勸酒者開始用話搔他,「感情薄,喝不著。」無動於盅。再搔,「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出血」。他心裡打定老主意,任你情有多真意有多深,不喝才是硬道理。
好戲卡在這里,往往就演不順當了。不算敗筆的收場辦法筆者也見識過三種。一是勸酒者下不了台,只好借酒遮臉耍狗黑子,改念白道:「心兒顫,手兒抖,我給這位爺(視情況或稱領導)端個酒,這爺喝了俺高興,這爺不喝俺不走,就是不走,就是不走!」在周圍廣大群眾的殷切期待下,再酷之人此時此刻面對此情此景大概也沒有別的選擇。
這種勸酒法本來有個很浪漫也很美妙的版本,見於內蒙古草原人的敬酒歌,「美酒倒進白瓷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雖不好人情釀,遠來的朋友飲一杯」。敬酒人手彈馬頭琴站在你身邊把歌詞一遍遍唱下去,直到你喝酒,喝光為止。
第二種是不可開交中,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即前述那位「善飲而不待勸者」,這類朋友最見不得人為打酒官司而耽誤別人喝酒,此時挺身而出,定場詩是「危難之處顯伸手,該出手時就出手,兄弟我替他喝個酒」,難題就此解決。這一經典場面中亦多見英雄救美者。
瀕臨僵局的一種是雙方互不相讓終至對壘:這邊唇槍探來,「量小非君子,不喝不丈夫!」那邊舌劍接火,「東風吹,戰鼓擂,今天喝酒誰怕誰」!一仰脖子幹掉杯中既有之酒,然後雙方一人一隻空杯置於桌面下,各自扯過一瓶二鍋頭盲斟。端回桌面上讓大家見證,誰的少誰自罰干凈再重來。眼看著酩酊之人要轉為「如泥」。喜劇往往就變成鬧劇了。
『捌』 文言文高手快來啊
汗不敢出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①,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 可令二子來。" 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 毓對曰:" 戰戰惶惶,汗出如漿②。" 復問會:" 卿何以不汗?" 對曰:" 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注釋」
①鍾毓、鍾會:魏太傅鍾繇的兩個兒子。鍾毓,字稚叔,官至廷尉,青州刺史。鍾會,字士季,官至司徒,以謀反罪被殺。
②漿:水
「譯文」
鍾毓、鍾會兄弟二人少年時就有美名,十三歲的時候,魏文帝(曹丕)聽說了兄弟二人的名氣,就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 讓你的兩個兒子來見我吧。" 於是下令召見。見面時鍾毓臉上有汗,文帝問他:" 你臉上怎麼出汗了?" 鍾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又問鍾會:" 你臉上怎麼不出汗?" 鍾會回答:" 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偷本非禮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 酒以成禮①,不敢不拜。" 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 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注釋」①酒以成禮:喝酒要遵守禮儀。
「譯文」
鍾毓兄弟倆小的時候,有一天趁他父親白天睡覺,就一起偷喝父親的葯酒。他爸爸這時醒了,就暫且假裝還在睡著,觀察他們倆的行為。鍾毓是先拜後喝酒,鍾會只是喝酒,並不行禮。後來父親問鍾毓為什麼行拜禮,鍾毓說:" 喝酒要講究禮儀,所以我要拜。" 又問鍾會為什麼不拜,鍾會回答:" 偷本來就不合禮儀,所以我不拜。"
『玖』 文言文 酒以成禮 翻譯。
鍾毓兄弟小時候在父親午睡時,趁機一起偷葯酒喝。他們的父親當時已發覺,暫且故意裝睡,看他們怎麼樣。鍾毓行禮後才喝酒,鍾會只喝酒不行禮。隨後父親問鍾毓為什麼要行禮,鍾毓回答說:「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又問鍾會為什麼不行禮,鍾會說:「偷,本來就是非禮的行為,所以用不著行禮。」
原文:
鍾毓(yù)、鍾會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mèi)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9)酒以成禮文言文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劉義慶,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
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創作背景:
《世說新語》的編纂成書固然與劉宋家族對魏晉風流的喜好和社會各層人士對魏晉風流的追慕有關,然而劉義慶之所以對魏晉士人情有獨鍾化大氣力與其門客共襄盛舉還有他個人身世的內在原因。
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臨川王,劉裕對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剛登基便先後殺了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擁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為擔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弒的悲劇,嚴格控制並殺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員,這其中就包括名將檀道濟。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義慶不得不加倍小心謹慎,以免遭禍。本傳言「太白星犯右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求外鎮。」這實際上是劉義慶借故離開京城,遠離是非之地。盡管文帝下詔勸解寬慰但架不住劉義慶「固求解僕射乃許之」。
劉義慶終於得以外鎮為荊州刺史。外鎮後的劉義慶仍然如同驚弓之鳥,心有餘悸。他處在宋文帝劉義隆對於宗室諸王懷疑猜忌的統治之下為了全身遠禍,於是招聚文學之士寄情文史編輯了《世說新語》這樣一部清談之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