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的三原色
① 美術三原色和顏料三原色差別在哪
早上好。美術三原色指的是紅(大紅色)+綠+藍(深藍色)(使用RGB色),顏料三原色是紅(品紅色)+黃+藍(天藍),通常顏料是四原色,使用的是我們熟知的列印機色系CMYK。由於美術三原色偏向於抽象,比如RGB可以用分度計的255,255,255來表示白色,但你實際上無論使用鮮艷的染料還是顏料都混合不出白色來,而是恰巧相反的黑色。顏料三原色由於物理吸收光線的緣故,顏色比染料要黯淡的多。差別是組成可見光譜的計算方式不同,RGB為色譜混合模式(背光通道,白色為默認色),CMYK為色相混合模式(單純的疊加計算,沒有白色通道)。所以,美術三原色是一種很抽象的顏色,而顏料三原色(四原色)為實際你看到的顏色,因為應用於不同的媒體介質和設備,所以差別是很大的。希望這樣簡單的解釋能有助於你的理解,更簡單的解釋是,美術是草綠色的,顏料是檸檬黃色的,剩下的紅藍也完全不同。
② 1、美術中的三原色是什麼
美術中的三原色指的是紅,藍黃,因為這幾種顏色能夠更好的搭配出基礎的顏色,讓其他的顏色變化更好。
③ 繪畫中的三原色是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稱之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顏色,而其版他顏色卻不能還原出本來的色權彩。我們通常說的三原色,即紅、綠、藍。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顏色,同時相加為白色。
在美術上又把紅、黃、藍定義為色彩三原色,但是品紅加適量黃可以調出大紅(紅=M100+Y100),而大紅卻無法調出品紅;青加適量品紅可以得到藍(藍=C100+M100),而藍加綠得到的卻是不鮮艷的青;用黃、品紅、青三色能調配出更多的顏色,而且純正並鮮艷。用青加黃調出的綠(綠=Y100+C100),比藍加黃調出的綠更加純正與鮮艷,而後者調出的卻較為灰暗;品紅加青調出的紫是很純正的(紫=C20+M80),而大紅加藍只能得到灰紫等等。此外,從調配其他顏色的情況來看,都是以黃、品紅、青為其原色,色彩更為豐富、色光更為純正而鮮艷。(在3D
MAX中,三原色為:紅黃藍)
④ 在美術學里邊,三原色可以理解,不能調出來的原色,那三間色是啥
基礎三原紅黃青,原色可以認為是基色,而間色是兩兩等比混合後的版顏色。
顏色一般包含基色,權飽和度,明暗度三個值。基色混合形成新的顏色,成為一個過渡。
簡單說,間色不管你怎麼調都不能調出三原色,而三原色可以調成任何顏色。
⑤ 美術上的三原色是哪三種
三原色是紅、綠、藍 三基色是紅、黃、藍
三原色由三種基本原色構成。原色是指不能透過其他顏色的混合調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將原色混合,可以產生出其他的新顏色。以數學的向量空間來解釋色彩系統,則原色在空間內可作為一組基底向量,並且能組合出一個「色彩空間」。由於人類肉眼有三種不同顏色的感光體,因此所見的色彩空間通常可以由三種基本色所表達,這三種顏色被稱為「三原色」。一般來說疊加型的三原色是紅色、綠色、藍色,而消減型的三原色是品紅色、黃色、青色。三原色同時是《數碼寶貝3》動畫中的插曲,北京也有一家名為三原色的數字藝術培訓機構。
三基色是指紅,黃,藍三色,各自對應的波長分別為700nm,546.1nm,435.8nm; 原色,又稱為基色,即用以調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原色的色純度最高,最純凈、最鮮艷。可以調配出絕大多數色彩,而其他顏色不能調配出三原色。
⑥ 美術三原色與印刷三原色是不是一樣的
美術三原色與印刷三原色是不一樣的。
1、美術三原色分為兩類, 一類是色光三原色,另一類是顏料三原色。
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
人的眼睛是根據所看見的光的波長來識別顏色的。 可見光譜中的大部分顏色可以由三種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 這三種基本色光的顏色就是紅(Red)、綠(Green)、 藍(Blue)三原色光。這三種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達到一定的強度, 就呈現白色(白光);若三種光的強度均為零, 就是黑色(黑暗)。這就是加色法原理,加色法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電視機、監視器等主動發光的產品中。
顏料三原色——減色法原理
而在列印、印刷、油漆、繪畫等靠介質表面的反射被動發光的場合, 物體所呈現的顏色是光源中被顏料吸收後所剩餘的部分, 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減色法原理。 減色法原理被廣泛應用於各種被動發光的場合。 在減色法原理中的三原色顏料分別是青(Cyan)、品紅(Magenta)和黃(Yellow)。
2、印刷三原色
在印刷中,只是兩種不同的印刷模式,簡單的是,前者是利用紅、綠、藍三種光不同比例的混合產生了印刷品上豐富多彩的顏色;而後者主要是通過黃、品、青、黑四種顏料不同比例混合產生顏色。兩種模式的不同之處是色域范圍不同,應該是前者的范圍要大一些。
⑦ 為什麼美術中的三原色和光的三原色不同
兩者性質不同。三原色分為兩類,一類是色光原色,稱為加色法三原色。另一類為顏料(染料)三原色,又稱為減色法三原色。

原色,又稱為基色,即用以調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原色的色純度最高,最純凈、最鮮艷,可以調配出絕大多數色彩(理論上,三原色可以調配出所有的顏色),而其他顏色不能調配出三原色。 色光加色法和色料減色法示意圖中,左圖是色光的三原色:紅(red)、綠(green)、藍(blue);右圖是色料(顏料)的三原色:黃(yellow)、品紅(magenta)、青(cyan)。
色光三原色是指紅、綠、藍三色,各自對應的波長分別為700nm,546.1nm,435.8nm,光的三原色和物體的三原色是不同的。光的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呈現各種光色。根據托馬斯.楊和赫爾姆豪茲的研究結果.這三種原色確定為紅、綠、藍(相當於顏料中的大紅、中綠、群青的色彩感覺)。彩色電視屏幕就是由這紅、綠、藍三種發光的顏色小點組成的。由這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和強弱混合.可以產生自然界的各種色彩變化。顏料和其他不發光物體的三原色是品紅(相當於玫瑰紅、桃紅)、品青(相當於較深的天藍、湖藍)、淺黃(相當於檸檬黃)。由英國化學家富勃斯特(1781—1868)研究選定的這三原色可以混合出多種多樣的顏色,不過不能調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的三原色外還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顏色。
在美術上又把紅、綠、藍定義為色彩三原色,但是品紅加適量黃可以調出大紅(紅=M100+Y100),而大紅卻無法調出品紅;青加適量品紅可以得到藍(藍=C100+M100),而藍加綠得到的卻是不鮮艷的青;用黃、品紅、青三色能調配出更多的顏色,而且純正並鮮艷。用青加黃調出的綠(綠=Y100+C100),比藍加黃調出的綠更加純正與鮮艷,而後者調出的卻較為灰暗;品紅加青調出的紫是很純正的(紫=C20+M80),而大紅加藍只能得到灰紫等等。此外,從調配其他顏色的情況來看,都是以黃、品紅、青為其原色,色彩更為豐富、色光更為純正而鮮艷。(在3D MAX中,三原色為:紅黃藍)
無論是從原色的定義出發,還是以實際應用的結果驗證,都足以說明,把黃、品紅、青稱為三原色,較紅、黃、藍為三原色更為恰當。
在法國19世紀印象主義畫派出現以前,人們大都習慣的認為物體的顏色是固定不變的,這就是所謂物體的「固有色」。後來印象派畫家大膽的提出不存在固有色,物體的顏色是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的,從而否定了固有色。現在又有人提出不應當否定固有色,認為許多繪畫就是根據固有色來著色的,固有色在繪畫中有存在的價值。那麼怎麼看待「固有色」呢?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是不存在固有色的,因為物體只有固定的物理結構,具有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長光線的能力,但是顯示什麼顏色還是要決定於什麼樣光線的照射。
在同樣的白光下,消色物體中,吸收全部色光的物體呈現黑色,反射全部色光的呈現白色。某些物體由於它們結構的特點不能分解白光,但是它吸收部分白光同時又反射部分白光,因而列入從淺灰、灰到深灰等不同消色系列,這些顏色都是物體對白光非選擇性吸收的結果。
當白光照射在有色物體上時,這些物體對白光有選擇的吸收和反射,反射出來的光譜成分也各不相同,這時人們就會看到不同色彩的物體。例如紅花吸收白光中的黃、青、綠、藍、紫等色光,而反射紅光,所以看起來是紅色,所以說人們看到的物體色,就是物體不吸收或少吸收而反射出來的不同顏色。 當不同的光色映照物體時,它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日光下?肖色的物體也會變成有色物體。日光下呈現綠色的布料在紅光下會變成黑色,因為綠布只反射綠光,而在紅光下無綠光可反射所以呈現黑色。又如一張白紙,在白光下是白色,在紅光下現紅色,綠光下呈現綠色,如果同時打上紅、綠兩種色光,就會呈現黃色。只有發光體才具有其自己的固定不變顏色,不受其他光和周圍環境反光顏色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發光的物體是不存在「固有色」的,其色彩是由其自身的物理結構和周圍的光線條件所決定的,所以稱之為條件色。我們在色彩畫寫生時,首先要認識並注意表現條件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