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本內容
第一章、溶解
第1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第2課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第3課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第4課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第5課溶解的快與慢
第6課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
第7課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
第二章、聲音
第1課聽聽聲音
第2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第3課聲音的變化
第4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
第5課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第6課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第7課保護我們的聽力
第三章、天氣
第1課我們關心天氣
第2課天氣日歷
第3課溫度與氣溫
第4課風向和風速
第5課降水量的測量
第6課雲的觀測
第7課總結我們的天氣觀察
第四章 我們的身體
第1課身體的結構
第2課骨骼、關節和肌肉
第3課跳動起來會怎樣(一)
第4課跳動起來會怎樣(二)
第5課食物在體內的旅行
第6課口腔里的變化
第7課呵護我們的身體
十分來有價值,人的世界觀一般自就是在上小學這個年齡段萌發出來的,而科學教育課又正是這方面的啟蒙
所以說
小學科學教育課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是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作為家長,不只要督促孩子學好課本知識,還要在適當的提升孩子對這一門課程的興趣
C. 小學科學有哪些版本的教材
人教版、蘇教版、冀教版、北師大版、教科版。
D. 給小學生上科學課應該准備哪些內容
一、做到「三了解」。
1、了解大綱:了解大綱可以對整冊教材、整個單元直至每節課做一個綱目性的了解,這樣教師做好課前准備就多了一把入門的鑰匙。
粵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科學在我們身邊》,就是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的生活經驗為引領,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身邊的事物,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奧秘」。每節課、每個單元、整冊教材都是這樣,做到「胸中有大綱、腹中有教材」。
2、了解教材: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須建立在對教材全面理解把握上。俗話說「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要反復閱讀,細細品味,深刻挖掘教材內容,才能做到對教材的舉重若輕。
3、了解學生:學生是學習主體,了解學生特點可以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在一、二年級很少系統接觸科學,有的只是對科學現象的感性認識。學習科學就是要啟發學生天性的好奇心,這是科學學習的起點,把他們對花鳥蟲魚、日月星辰的好奇心轉化成強烈的求知慾和學習行為,只要教師給予充分的活動機會、運用直觀的教具,學生學好科學是不成問題的。
二、課堂上要有的放矢,給學生准備充分的有結構的材料
選擇有結構的材料供學生探究活動,是提高科學探究活動效率的前提。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這種材料的組合,既要揭示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現象,體現教材的科學性,又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學生喜歡並有能力通過對材料的探索,形成完整形象,進而獲取對事物的正確認識。 在《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這課,我選擇了土豆、泡沫、木頭、橡皮泥、鐵塊、裝滿水的玻璃瓶六種典型的物體,它們放入水中有沉的,有浮的。而沉在水裡的物體要使它浮起來辦法更多了,選擇的這些典型的物體,有的可以藉助漂浮物,有的可以減輕它的重量,有的可以改變它的形狀,有的可以增加水的密度,當然有的也可以幾種方法並用。這些材料的選擇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又注重了學科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迸發,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廣度,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學生利用這些典型的材料,依據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去實驗,在操作中驗證假設,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感受快樂,提高了課堂探究的效率。
E. 如何有效使用小學科學教材
一、教材使用現狀的分析
(一)不使用教材
蘇教版科學教科書圖文並茂,很適合學生使用。但調查發現,很多教師上課不怎麼使用教科書,究其原因是「書上的內容學生一看就大致明白,上課時再講就失去了趣味性,課堂就變得毫無生趣」。教師上課用精美的課件創設有趣的情境呈現教材內容,雖然保持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但對於一些簡單的內容而言,這樣效率就很低下。
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上更加嚴重。大部分教師都不會在公開課上讓學生使用教材,而是選擇把教材內容轉化為精美的課件或有趣的話題,這容易導致教材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下降。而那些所謂的「主課」,教材使用的頻率卻很高,隨堂課、公開課,幾乎節節用、天天用,這也強化了這些學科在學生心中的地位。
(二)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
有的教師會用這樣的方式上課:看看圖片、講講文字,按照書上的要求做做實驗,討論一下書上提出的問題。這樣照本宣科的方法已經不適用於這個時代了,它給不了學生書本知識以外的任何能力的提升,教師只是「搶了」學生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對於普通學生而言,或許在教師的「引導下」學到了一些知識,但對於大部分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學生來說,他們就會認為這位教師上的課沒意思、沒水平。這樣很難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教材發了不用,這樣教材對學生而言還有什麼意義呢?如何更有效、更合理、更充分地利用教材,促進學生的思維提升,使其養成學習力是每個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使學生有效使用教材的策略
針對上述科學課堂教材有效使用缺失的現象,筆者藉助思維框架圖的構建,從自問、自學、互答三個方面進行了嘗試性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自問
對於小學生而言,所有的學習都應該是源於生活,建立在已有經驗基礎上的。而在科學課堂上,要想自然、快速地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首先要讓其學會自問。教師要藉助教材上的主題,讓學生自己提出相關問題,如「我已經知道的或者我想知道的」,並記錄在本課的思維框架圖中。
構建思維框架圖是一種很好的梳理已學知識的方法。所謂構建思維框架圖就是學生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將教材中所呈現的內容用簡潔的文字或圖表表示出來,體現了學生學習教材的直觀思維過程。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可以藉助它來梳理、鞏固教材上的知識,以便於記憶;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在最基本的思維框架圖上補充自己的想法,藉助圖標、圖案、文字等完善自己知識的構建,形成具有個性的科學學習方法。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於其他課程的學習,可以進行學科整合,讓學生更善於學習,並把學習變成自主的、具有一定樂趣的事情。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做酸奶》一課為例,由於本課的主題活動(做酸奶)是無法在課堂上完成的,因此,筆者將本課改為由學生自主建構框架圖的模式展開教學。筆者先讓學生提問,讓學生通過舉手分享自己想知道的不同問題。當學生聽到與自己提的不一樣的問題時,注意力很容易就會被吸引過來,這強化了學生對「做酸奶」這一活動的認識。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往往能激發人思考的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提出疑問,並鼓勵其自主探究。
(二)自學
所謂自學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教材,利用看書或分享資料的方式來習得知識,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在《做酸奶》一課中,學生很容易從教材中就找到了自己或別人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學習了相應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變成了自己思維框架圖的一部分。
對於在教材中找不到答案的問題,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意識會更加強烈。這樣就會產生所謂的「疑留問題」――由於疑惑所留下的未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入資料學習或互答解疑的環節,課堂就會從教材層面上得到升華,學生就容易學會思考,後續的討論也就更有價值――達到解惑的目的。
同時,藉助思維框架圖,學生還能夠在自學的過程中將書本上的知識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個性化、多樣化。
(三)互答
這里的互答有兩個層面:一是解決在教材中能找到答案的問題;二是通過相互交流,解決在教材中找不到答案,但學生之間能充分調動彼此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可以解決的問題。
在《做酸奶》一課中,筆者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製酸奶。這不僅幫助學生參與了製作過程,更讓學生探究出了不同的方法(由於小家電設備的迅速發展,酸奶機已經進入尋常家庭,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酸奶的製作方法,充實教材上的實驗內容)。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教材上所學的知識,而且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F. 小學科學一共幾本書
一共6本書,上冊下冊各三本!!!
G.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課本
節省了資源,但是害了什麼?害了孩子的健康呀!那些課本收集起來,在學校放了一年,霉了,現在又發給學生學習;第二,那些課本是別人用過的,有些相當臟,現在的孩子又接著用,細菌在不斷地傳播…… 真不知道那些官員在搞什麼,如果他們也有孩子在讀書,他們還會不會這樣?
H.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內容是什麼
教學內容:本冊由「植物」、「動物」、「我們周圍的材料」、「水和空氣」四個單元組成。
(一)第一單元《植物》
1、以小組參與或個人參與形式,獲得觀察大樹、葉子需按一定的觀察內容和觀察順序的經歷。
2、有在課外觀察大樹的經歷,能在小組或班級交流自己的發現。
3、能說出常見的樹葉形狀,搜集到處種以上的樹葉,製成標本、括印葉畫。
4、歸納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5、 在活動中學生有愛護樹木的表現和意識。
(二)第二單元《動物》
1、 通過飼養觀察,了解蝸牛、蚯蚓、螞蟻和金魚等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對動物的共同特徵形成初步認識。
2、有在觀察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觀察內容的經歷。
3、有嘗試改進觀察方法的活動經歷。
4、課外能寫一篇小動物的觀察記錄或閱讀有關資料寫出匯編小報。
(三)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材料》
1、觀察常見六種材料,並總結特點。
2、認識金屬,了解硬度概念,學習飲料罐的故事,了解金屬製品的製作流程。
3、通過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實驗,初步了解材料密度概念。
4、學會給材料分類。
(四)第四單元《水和空氣》
1、調查自己一天的用水情況。
2、調查裝水和其它日常生活液體的容器和容量。
3、用飲料瓶作裝水研究實驗。
4、通過針管實驗了解空氣也要佔體積。
5、做氣球和筆帽的實驗了解,空氣具有質量。

(8)小學科學課本內容擴展閱讀:
科學,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並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科學的專業從業者習慣上被稱為科學家。
自古典時代,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已緊密聯系在一起。科學的方法奠定了基礎,強調實驗數據及其結果的重現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話:「科學」和「自然哲學「有時可以互換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後變成自然科學)被認為是哲學的一個獨立的科學分支,與唯物同源。
參考資料:科學-網路
I. 小學六年級上科學書中的內容
1、放大鏡也叫(凸透鏡),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3、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
4、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如蠅的(復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翅膀上布滿的彩色小鱗片是(扁平的細毛)。
5、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
6、一些固體物質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一些混合物都不是晶體,如河沙,泥土。
7、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製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顯微鏡)。
8、洋蔥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9、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最早在顯微鏡下發現了生物的(細胞)結構。
10、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
11、(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2、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如草履蟲、變形蟲、喇叭蟲、團藻。
13、人類(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蟲等較小的動物)
放大鏡(能看清小於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
光學顯微鏡(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
電子顯微鏡(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21、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1)利用顯微鏡發現細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
(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釀酒、發面、製作醬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
1、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變化(有快有慢)
2、物質的變化可以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3、在變化中(不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
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4、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如蠟燭燃燒白糖加熱時融化變色
5、書中介紹的一些變化:
@(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
@(澱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變化,生成的新物質是(藍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含澱粉食物:(米,面,玉米,紅薯,土豆)
@(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二氧化碳氣體)
6、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的特點:
(無光澤 不能導電 紅褐色 無延展性 易脆 不能被磁鐵吸引)。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7、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如刷油漆、電鍍等。
8、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沉澱物)、(產生氣體).
9、淡藍色(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鐵釘變紅,溶液變淡。
10、二氧化碳增加對全球環境的危害:(①全球氣候變暖②土壤沙漠化③大陸和兩極冰川融化)
11、物理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狀、大小、狀態)
第三單元 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圍繞地球(逆時針)方向運行。月球引力大約是地球的( 1/6)。
2、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登上月球,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3、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形狀)
4、月球地形是(環形山),形成原因是(隕石撞擊)。
5、日食:(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中間
6、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
7、太陽系裡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還有各行星的特點
8、人們為了便於辨認星星,把看起來不動的星星分成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根據其形態想像成(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並給它們命名,這些人為劃分的區域就稱為(星座)。
9、(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恆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10、北極星在(小熊星座)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
11、夏季天空中有許多亮星,其中的三顆亮星(天津四)(屬於天鵝座)、(織女星)(屬於天琴座)和(牛郎星)(屬於天鷹座)人們稱之為(「夏季大三角」)。
12、宇宙是(運動變化)的,是在(膨脹),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13、銀河系大約由(1000億—2000億)顆恆星組成,直徑有(10萬光年)。(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它是用來計量恆星間(距離)的單位。
14、銀河系還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一樣的星系還有100億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
15、火箭發源地是(中國)。1700年前的三國就有了。
16、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中國第一個上天的是(楊利偉)現在發射成功(「嫦娥」一號探月衛星);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1、目前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2、焚燒法的優點:(佔地小,避免污染地下水,產生的熱量可用來發電);缺點:(消耗大量電能,留下殘余物,造成二次污染)
3、(過度包裝)會造成(資源浪費)產生大量垃圾。
4、垃圾分類:可回收垃圾:包括(紙、金屬、塑料、玻璃)等。不可回收垃圾:包括(有毒垃圾:廢電池,醫療垃圾)和(廚余垃圾)
5、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須改變(垃圾混裝)的習慣,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和(分裝)。
6、電池裡就包含了三種:(汞)、(鉛)、(鎘)。
7、(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並形成(肥料)。
8、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9、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的殺蟲劑、肥料)等,可能來自(工業的廢水、油污)等,可能來自(家庭的洗滌劑、人的排泄物),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屍體)等。
10、淡水在自來水廠中除了(沉澱)和(過濾)之外,還要加入葯物進行(滅菌處理),才能符合我們使用。
11、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獲得凈化。
12、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有(垃圾)、(水污染)、(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13、白色污染是(塑料垃圾)減少白色垃圾的方法有:(1)用紙袋和布袋(2)提菜籃子上菜市(3)減少塑料包裝(4)用可降解塑料袋。
14、現有的生物物種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是由於(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壞)(海洋環境的惡化)
1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是(建立自然保護區),我國(九寨溝、長白山、四川卧龍)建立自然保護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