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閱讀答案
A. 《愚公移山》文言文答案
1.「愚公」移山時得到了人們的支持,初定計劃時「雜然相許」;深入研究時「其妻獻疑」;移山過程中「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2.「愚公」堅信移山成功的依據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做是文章的駁論部分。「智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文中列舉的論據是「以殘年餘力,增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來駁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話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駁的方式是駁論據;其結果是「河曲智叟亡以應」。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現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聰明
;「北山愚公長息曰」中的「長息」表現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長息」屬於人物的神態描寫。
5.「雜然相許」與「其妻獻疑」的意思不矛盾。「雜然相許」表明愚公提議移山受到眾人的擁護;「其妻獻疑」是出於對愚公的關心,並不是反對愚公移山。
6.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目標明確,意志堅定。
7.寫法:對比,襯托。
8.愚公遇到的困難:1.山大且高2.勞動力少、弱3.工具簡陋4.路途遙遠
因為不知道題目,所以就把老師整理的打了下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B. 愚公移山文言文
xuanzi《列子·湯問》(戰國 列禦寇)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四面各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它們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於是愚公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用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譏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毀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愁什麼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手持著條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山崗阻隔了。
C.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是什麼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D.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譯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於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兒子孫子中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剛七八歲,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有一個叫智叟的人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是太不聰明了。憑你殘余的歲月剩餘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智叟無言而對。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E. 愚公移山文言文分段
4段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回者,年且九答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F.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選自《列子
湯問篇》)
G. 《愚公移山》文言文答案
(三你們老師不講嗎,文學常識,
山之陰,是山的北面。水之陽回,水的北面;山之陽,是山的南面,答水之陰,即是水的南面, (山之陰為北,水之陽為北,,,,)
順口溜可以這樣記「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1)江(長江)陰;長江的南面
(2)洛(洛河)陽;洛河的北面
(3)衡(衡山)陽;衡山的南面
(4)華(華山)陰。華山的北面
(四)贊成。理由: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努力,終究感動上蒼,大山被夷為平地,學習愚公永不言敗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獲得成功。印證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
反對:理由:愚公固執己見,不懂得變通,換一種思維或許有更好的方法何必勞財傷神執著於"移山",不能合理處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生活中要懂得變通和放棄,也不失為一種智慧。
呵呵好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H.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譯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面積約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它們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於是愚公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用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削減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鑿石頭,挖泥土,用土筐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滿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愚公。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個叫智叟的老頭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這么大的歲數和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竟然比不上寡婦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麼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力氣很大的神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山崗高地阻隔了。
應該是這樣,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幫助!
I. 文言文《愚公移山》答案是什麼
、解釋下列加粗的字詞。
(1)年且九十( )
(2)吾與汝畢力平險( )
(3)汝之不惠( )
(4)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
2、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於告之於帝皆以美於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識之
C、以以殘年餘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雖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文字常識論述不正確的一組是( )
A、《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
B、《左傳》是編年體史書,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傳》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孟子講學游說言論的記錄。
D、《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4、翻譯。
(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將要、快要。(2)這里指險峻的大山(3)通「慧」,聰明(4)用簸箕和土筐裝土石。
2、D
3、C
4、
(1)憑你的(現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難平,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
(2)你的心(思想)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
5、示例:眾人「雜然相許」並紛紛獻計獻策,表明他們是堅決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鄰人剛剛七、八歲的孩子也跑來幫忙,說明愚公移山之舉深得人心。
J. 哪些文言文常與愚公移山一起考(就是課外比較閱讀)
類似的文言文《精衛填海》都是講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做事的執著。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山海經》
注釋
1、曰:叫作
2、發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3、拓木:拓樹,桑樹的一種
4、狀:形狀
5、烏:烏鴉
6、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7、其鳴自詨:它的叫聲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8、是: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異義詞
赤足:1.文中指紅色的腳。
2.現代漢語中指光腳。
譯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里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