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歲文言文
歲
歲、嵗、歳 suì
名詞義
1、形聲字。小篆字形。從步,戌( xū)聲。「步」有經歷的意思。古音「歲、戌」迭韻。本義:歲星。即木星)
歲,木星也。——《說文》
歲在星紀。——《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2、年的別稱。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詩·豳風·七月》
武留 匈奴,凡十九歲。——《漢書·李廣蘇建傳》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
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詩》曰:『優哉游哉,聊以卒歲。』知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3、年齡。
年十二歲,庄襄王死,政代為
秦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 林覺民《與妻書》
是兒少秦武陽二歲。—— 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4、歲月;時光。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那堪正漂泊, 來日歲華新。——唐· 孟浩然《除夜》
5、年景,一年的農事收成。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孟子·梁惠王上》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戰國策·齊策》
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漢· 賈誼《論積貯疏》
6、新年,一年之始。
Ⅱ 文言文中的歲字指什麼
1、歲星;木星。
《國語·周語》:「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
譯文:歲星所在的星次,則是我們周地的分野。
2、年。
《捕蛇者說》:「積於今六十歲矣。」
譯文:累計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
3、年齡。
《促織》:「成有子九歲。」
譯文:成名有個兒子,年九歲。
4、時間;光陰。
《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譯文:時間消逝了,光陰是不等待人的。
5、年成;收成。
《寡人之於國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大王不歸罪於年成,這樣天下的老百姓就到你這里了。
(2)較歲文言文擴展閱讀:
說文解字:
白話版《說文解字》:歲,木星的別名。經過二十八星宿,走遍陰陽十二辰,十二個月一輪回。字形採用「步」作邊旁,「戌」作聲旁。古代律歷典籍稱代表五行的五星為五步。
相關詞彙解釋:
1、歲除[suì chú]
一年將盡,即一年的最後一天。
2、歲數[suì shu]
人的年齡:媽是上了歲數的人了。
3、辭歲[cí suì]
舊俗農歷除夕晚上家中晚輩向長輩行禮,互祝平安。
4、千歲[qiān suì]
封建時代尊稱王公等(多見於舊小說、戲曲):千歲爺。
5、初歲[chū suì]
指一年剛開始的時候。
Ⅲ 求古文中形容年齡的詞語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Ⅳ 歲的古文的意思
歲
suì
①<名>歲星;木星。《國語•周語》:「~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
②<名>年。《捕蛇內者說》:「積於今六十~容矣。」【又】〈名作狀〉每年。《送東陽馬生序》:「父母~有裘葛之遺」
③<名>年齡。《促織》:「成有子九~。」
④<名>時間;光陰。《論語•陽貨》:「日月逝矣,~不我與。」
⑤<名>年成;收成。《寡人之於國也》:「王無罪~,斯天下之民至焉。」
【歲除】年終;一年的最後的一天。
Ⅳ 快速背誦古文的辦法(年齡12歲)
首先要理解,知道每句話講的是什麼意思,最好每個字詞的解釋都弄清楚,而後熟讀。
沒有什麼速成的辦法,只能幫助你更好的記憶。
Ⅵ 古文中表示年齡的詞有哪些
1、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漢語詞語,解釋為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現在成為了一個人三十歲的代稱,用於男性。
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2、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一指四十歲的代稱,二指形容人到中年(四十歲)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自《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3、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zhī mìng zhī nián,孔子自稱五十歲知天命,指五十歲。出自《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讀音gǔ xī zhī nián,漢語成語,指人到70歲的時候。出自唐·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5、耄耋
耄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mào dié。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
Ⅶ 表示年齡的「歲」在文言文中可以用什麼字代替
古文中表示年齡的詞語
襁褓(qiǎng bǎo):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二、三歲的兒童.
總角、垂髫:幼年兒童.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jī):女子十五歲(女子成年).
束發: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也是成童的代稱.一般認為是十五歲以上.
加冠:男子二十歲(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剛成年.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歲. 花甲:六十歲.
耆(qí):六十歲以上. 古稀:七十歲.
耋(dié):七十至八十歲.
耄(mào):八十至九十歲.
期(jī)頤:一百歲.
Ⅷ 文言文中周歲的意思
未及周歲,死矣。——不到一年,死了。
歲與年的意思,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存在差別。
現代漢語,歲多用來指人的年齡,年多用作時間單位。古漢語在某些方面恰恰相反:如十八歲說「年方十八」,七十歲去世說「卒,年七十」或「享年七十」;年初說「歲旦」,年底說「歲杪」。它們有時也通用,理解時,需要看上下文。
Ⅸ 古文中常見的歲次 歲在 什麼區別
歲次
也叫復年次。古代制以歲星(木星)紀年。古人將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恆星為標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歲星(木星)所值的星次與其干支稱為歲次。
沒有歲在這個詞的
歲的本義是木星,如:
歲在星紀。――《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Ⅹ 文言文中十歲至九十歲的說法
襁褓來:未滿周歲的嬰兒源
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知天命,半百)五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之年: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