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盧潛文言文

盧潛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6 15:00:26

文言文大納賂遺怎麼翻譯

原文:黃門鄭子默奏言,潛從清河王南討,清河王令潛說梁將侯瑱,大納賂遺,還不奏聞。
譯文:黃門鄭子默向皇上告發說,盧潛跟著清河王高岳討伐南方時,命他去游說梁將侯瑣,大受賄賂,回來時也不向皇上報告。

⑵ 盧潛,范陽涿人也文言文解析

譯文:

盧潛,范陽涿縣人。祖父盧尚之,任魏濟州刺史。父親盧文符,任通直侍郎。盧潛長得魁梧俊美,善於言辭,小時候就有大人的志向。儀同賀邁勝徵用為開府行參軍,補侍御史。世宗引薦他為大將軍西合祭酒,改任中外府中兵參軍,精明干練非常得力,為世宗所信任,認為他終究可以大用。王思政在顥川被捉獲,世宗很看重他的才能。盧潛曾勸說世宗:「王思政不能以死殉節,有什麼值得看重呢!」世宗對左右說:「我有了盧潛,等於又得了一個王思政。」天保初年,任中書舍人,因為奏事觸犯了皇上的旨意被免官。不久又任左民郎中,由於議論指責<魏書》,和王松年、李庶等人一起被拘禁。當時清河王高岳准備救援江陵,特地赦免了盧潛並任命為高岳行台郎。回來後,升任中書侍郎,不久又改黃門侍郎。黃門鄭子默向皇上告發說,盧潛跟著清河王高岳討伐南方時,命他去游說梁將侯瑣,大受賄賂,回來時也不向皇上報告。顯祖把盧潛杖打一百,截斷胡須,貶為魏尹丞。不久任司州別駕,出任江州刺史,他管轄之地都能治理得好。

肅宗任丞相時,任命盧潛為揚州道行台左丞。早先梁將王琳被陳兵打敗,擁戴皇帝蕭庄回到壽陽,朝廷任命王琳為揚州刺史,令盧潛和王琳為南討經略。王琳部下的親朋故舊很多都在揚塑,和速接壤。盧盪安撫內外,百姓和樂相處。陳秦州、譙州刺史王奉國、合州刺史周令珍先後入侵,都被盧潛擊退,因戰功加散騎常侍,享受彭城郡干祿。改任合州刺史,左丞依舊。又任行台尚書,不久授儀同三司。王琳決心進攻南方,盧潛認為時機還不成熟。陳派人到壽陽送信,請求和北齊通好。盧潛替他奏明朝廷,說對方願意休兵罷戰,皇上答應了逭一請求。因此和王琳產生了矛盾,互相上表攻擊。世祖令王琳入京,任盧潛為揚州刺史,領行台尚書。

盧潛在淮南任職十三年,總攬軍政大權,非常有成績,陳對他很害怕。陳帝在寫給邊關守將的信中說:「盧潛仍駐守在壽陽,要打探他什麼時候回朝,這個傢伙一日不死,就是國家的禍患,你要對他加強戒備。」顯祖剛平定淮南時,免除了十年的租稅和徭役。十年之後,到了天塹、亘迢年間,各種稅收非常繁雜。再加上高元痙執政時,禁止百姓捕魚打獵,百姓沒有了生活來源。胡商欠了官家債務,太監陳德信放任他們胡說自己依附於淮南的富戶,讓州縣去繳收。又下令把幾千匹突厥馬送到揚州境內,命令當地富豪收買。剛剛交完了錢,就又下令搜求江淮之間的馬匹,全部收為官馬。由此百姓騷動,怨恨之極,盧潛逐事安撫民眾,並利用權謀加以調和,江淮地區才得以平安無事。

武平三年,入朝任五兵尚書。揚州的官員百姓因為盧潛信奉佛教,戒丁酒肉,就舉辦了大規模的僧會,用香花裝飾在道路兩旁,痛哭流涕地為他送行。盧潛嘆惜說:「恐怕時間不長我就又回來了。」到達鄴不久,陳將吳明徹渡過長江侵掠,又任命盧潛為揚州道行台尚書。五年,和王琳等人同時被俘。不久死在建業,時年五十七歲,他的家人買出他的屍體運回北方安葬。追封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兗州刺史。盧潛沒有兒子,把弟弟盧士邃的兒子元孝指定為繼承人。

⑶ 文言文翻譯 琳部曲義故多在揚州,與陳寇鄰接。潛輯諧內外,甚得邊俗之和

王琳的部曲義故多在揚州,與陳地鄰接。盧潛安撫和睦內外,使得邊境甚是安寧
部曲:魏晉南內北朝時指家兵、私容兵,隋唐時期指介於奴婢與良人之間屬於賤口的社會階層。部曲在漢代本是軍隊編制的名稱,大將軍營有五部,部下有曲。聯稱泛指某人統率下的軍隊。
義故:以恩義結下的故交。

⑷ 北齊書,第四十二卷,列傳第三十四文言文翻譯

陽斐 盧潛 崔劫 盧叔武 陽休之 袁聿修
陽斐,字叔鸞,北平無終人了。[一]父親藻,魏建德太守,賜贈幽州刺史。孝庄帝時,斐在西兗州督護流民有功,賜爵方城伯。歷任侍御史,兼任都官郎中、廣平王開府中郎,修起居注。
興和年間,為起部郎中,兼通直散騎常侍,出使梁朝聘問通好。梁朝尚書羊侃,北魏叛變的人啊,與斐有舊,想請陽斐到住宅,三寫信,陳斐不回答。梁人說:「羊已經來了很久,經貴朝遷革,李、盧也到他家見面,你有什麼為難?「斐說:「柳下惠可以,我不可以。「梁帝親自對斐說:「羊侃極想見你,現在兩個國家和好,天下是一家,又怎麼會談論彼此?「斐最終拒絕了。出使回來,任廷尉少卿。
石濟黃河泛濫,橋梁毀壞,斐修建的。又轉移到白馬渡口,河中起石宛轉,兩岸建造關城,好幾年的時間才完成。東郡太守陸士佩認為黎關河形勝,想靠山就水來為皇家園林。給陽斐寫信說:「當大將軍商量以您為匠的。「斐回信拒絕說:「現在擔憂開啟,運遇到昌歷。所以大丞相天啟霸業,再造太極;大將軍霍光承接設計,繼績大顯。國家開始好轉,百姓並未平息。確實應該輕徭薄賦,體察民情,《詩經》上不是說過嗎:「百姓辛勤勞作,到小康,撫愛王畿眾百姓,安定四方諸侯邦。所以古代的帝王也有表山砍伐樹木,沒有滿足他們的心意;下車成宴,如果能使他的感情。正足以沒有天地的財物,剝奪百姓的髓腦。所以孔子回答葉公以來遠,酬哀公因為管理百姓,雖然同是問,需要不同的結果。司馬相如稱頌上林的觀察,揚雄馳騁打獵的話,即使是推牆填,亂用收…落網,而對無補於風化,只足以顯示他的過失犯了。「
不久改任尚書右丞。天保初年,任鎮南將軍、尚書吏部郎中。因公事被免職,長時間的,任都水使者。顯祖親自統率六軍,向北進攻突厥,又詔令陽斐修築長城。寫罷,行南譙州事,加通直散騎常侍,壽陽道行台左丞。升任散騎常侍,吃陳留郡干。不久,任徐州刺史,帶東南道行台左丞。干明元年,征入任廷尉卿,升任大將軍……,兼任都官尚書,行太子少傅,調任殿中尚書,以本官監瀛州事。上表辭官,下詔不允許。不久他,被授任為儀同三司,吃廣阿縣干。在官位上去世。贈使持節、都督北豫光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書監、北豫州刺史,謐號敬簡。兒子陽師孝,中書舍人。

盧潛,范陽涿人了。祖父何尚之,北魏濟州刺史。父親盧文符,通直侍郎。盧潛容貌偉,善於言談,年輕時就有成人的志向。儀同賀拔勝徵用為開府行參軍,補任侍御史。世宗引薦他任大將軍西合祭酒,轉任中外府中兵參軍,機密倔強,為世所知,說他終究可以大用。王思政在穎川被擒獲,世宗很看重他的才能。盧潛曾勸說世宗說:「思政不能犧牲,有什麼值得重視!「世宗對左右的人說:「我有了盧潛,就是又找到一個王思政。「天保初年,任中書舍人,因為奏事違忤聖旨免。不久又任左民郎中,因諷刺魏書,與王松年、李庶等人都被禁止。當時清河王高岳帶兵援救江陵,特別赦免盧港認為岳的行台郎。返回,升任中書侍郎,不久調任黃門侍郎。黃門鄭子默上奏說,偷偷從清河向南討伐,清河王命盧潛游說蕭梁的將領侯填,大受賄賂,還沒有上奏。顯祖把盧潛杖打一百,截斷胡須,左為魏尹丞。不久任命為司州別駕,出任江州刺史,在哪裡有治國的方略。
肅宗作相,任命盧潛為揚州道行台左丞。在此之前,梁將王琳為陳國軍隊打敗,擁有他的主子蕭庄歸附壽陽,朝廷任命王琳為揚州刺史,因此暗中與王琳為南討經略。王琳部下義,所以多在揚州,[二]和陳接壤。潛協調和諧內外,很得邊世俗的和。陳秦州、譙州刺史王奉國、[三]合州刺史周讓珍先後入侵,盧潛擊退平的,因功勞加授散騎常侍,享受彭城郡干。改任合州刺史,左丞照舊。又任命他為行台尚書,不久授儀同三司。王琳專心一意圖謀南方,盧潛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屬陳派到壽陽送信,請與國家和好。他做報告,仍然啟並且願意停戰。依照所請求。因此與王琳有矛盾,互相上表列。世祖令王琳入京,任命盧潛為揚州刺史,兼任行台尚書。
潛藏在淮南十三年,總管軍民,大樹風政績,陳對他很害怕。陳後主和他邊將的信中說:「盧潛仍在壽陽,聽說他什麼時候回北,這些人不死,正是國家的禍害,你應該認真的准備的。「顯祖剛平定淮南,給十年優待。十年之後,到天統、武平中,征稅繁雜。又,高元海當政,禁絕捕魚打獵,人家沒有資金。胡商欠政府的債務,宦官陳德信放任他們隨便注淮南有錢,命令州縣徵收。又有送突厥兵馬數千匹在揚州境內,令當地富豪買的。錢開始進入,就拿出來.括江、淮之間馬,並送官…。因此百姓動亂不安,切齒怨恨。盧潛隨時隨地安撫慰問,並利用權謀,因此得以平安無事。
武平三年,征入任五兵尚書。揚州官吏百姓因暗中告誡斷絕酒肉,篤信佛教,大設僧會,以香華綠道,流著淚送的。盧潛嘆惜說:「恐怕時間不長又來了。「到鄴不久,陳將吳明徹渡過長江侵掠,又任命盧潛為揚州道行台尚書。五年,與王琳等人同時陷落。[四]不久死在建業,五十七歲,他家買屍體歸葬。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兗州刺史。沒有你,因為弟弟士邃子元孝為繼承。
士邃,字子淹,少被崔昂所知,崔昂說:「這兄弟足以成為後輩的傑出,只可惜他們都不讀書啊。「歷任侍御史、司徒祭酒、尚書郎、鄴縣令、尚書左右丞、吏部郎中,出京任中山太守,帶定州長史。北齊滅亡後去世。
盧潛叔伯兄懷仁,字子友,北魏司徒司馬道將的兒子。懷仁涉獵文辭,性情恬靜安詳,常常蕭條有閑放的表達。歷任太尉記室、弘農郡守,不的任,擇居陳留邊界。所寫的詩、賦、銘、頌二萬多字,又撰寫《中表《實錄》二十卷。懷仁有操行,善於與人交往,與琅邪王衍、隴西李壽之彼此相處。曾對我說:「從前太丘道廣,許劭知道而不回頭;嵇康本性懶散,鍾會拜訪卻不說一句話。我在季、孟之間,防止過分。「我認為是這樣。武平末年去世。
蛀兄長的兒子庄的,年輕時就有名望。歷任太子舍人、定州別駕、東平太守。武平年間任都水使者,在任上去世。
懷仁叔伯弟弟昌衡,魏尚書左僕射盧道崖的兒子。武平末年任尚書郎。沉靜有才識,風度蘊籍,容止可觀。天保年間,尚書王昕以雅談獲罪,他的弟弟仍然保持而不墜,從這以後,這種方法在微。昌衡與頓丘人李若、彭城劉泰.、魎陸彥師、隴西辛德源、太原王修都是後輩傑出之士。
昌衡堂弟思路,魏處士盧道亮的兒子,神情英俊發,年輕時以才學有盛名。武平末年,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
思道叔伯兄正達、正思、正山,北魏右光祿大夫盧道約的兒子。[五]正達尚書郎,正思北徐州刺史、太子詹事、儀同三司,正山任永昌郡守。兄弟因為是皇後的舅舅,武平年間都得到了優待。
正山的兒子公順,早以博學知名。武平年間任符璽郎,待詔文林館。與博陵崔君洽、隴西人李老師上志同道合,跟隨皇帝到晉陽,住在寺廟,朝廷官員對「康寺三少」,[ 6 ]被輿論推崇。
正達叔伯弟熙裕,父親道舒。為大哥道將讓爵位,因此熙裕繼承爵位固安伯。虛淡守道,有古人的風范,當親戚們的敬重。
盧潛叔伯兄長您的,魏尚書盧義僖的兒子。清心寡慾,死時官任司徒記室參軍。

崔劫,字彥玄,本清河人。曾祖崔曠,南渡黃河,居住在青州的東,當時宋氏在河南建立冀州,[七]設置郡縣,就是東清河郡人。[八]南縣分容易,更為南平原貝丘人啊。[ 9 ]世代為三齊大家族。祖父崔靈延,宋長廣太守。父親崔光,魏太保。
要少而清虛寡慾,好學有家風。魏末,由開府行參軍歷任尚書儀曹郎、秘書丞,修起居注,中書侍郎。興和三年,兼通直散騎常侍,出使梁。天保初年,以商議禪讓,授任給事黃門侍郎,加授國子祭酒,在內省值班,掌機。清廉節儉,做事謹慎,極為顯祖所知。任南青州刺史,在職位上有政績。皇建年間,入為秘書監、齊州大中正,轉任鴻臚卿,升任省度支尚書。,不久授任京省,不久改任五兵尚書,監修國史,在台閣之中,被稱為「簡正。世祖的將要禪位給後主,首先詢問崔劫,崔劫規勸認為不可以,因此違忤,出京任南兗州刺史。代回,重為度支尚書、儀同三司,吃文登縣干。不久授任中書令,加授開府,待詔文林館,負責撰寫新書。遇病去世,時年六十六歲。追贈齊州刺史、尚書右僕射,謚號文貞。
當初和士開獨攬朝政,探求物好評,諸公因此很為兒子弟弟干祿,世家大族的後裔,很多在京官員,而崔劫的兩個兒子崔拱、舞動並為地方官。弟弟崔廓之勸他說:「拱、舞動到得不一般,為什麼不在省府的中、清華的地方,而他們在外地,有損家代。「要說:「立身處世以來,恥於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現在如果進兒,與身體有什麼不同。「死無所求。聽到的人無不嘆服。
拱,天統年間任城王高浩丞相諮議參軍,掌管記室。舞動,揚州錄事參軍。廓的沉靜有見識,以學業著稱。從臨水令為琅邪王高儼大司馬西合祭酒,遷任領軍功曹參軍。武平年間去世。

盧叔武,一○] [范陽涿人,青州刺史費從你的。父親盧光宗,有志向。叔武兩兄弟觀、王粲都以文章出名於洛陽。叔武年少機敏,豪強俠義,好奇策略,仰慕諸葛亮的為人。任賀拔勝荊州開府長史。賀拔勝不採納他的計策,棄城逃奔梁。叔武回到本縣,在池塘旁邊蓋起房子,悠閑自得。世宗下令徵召的文書,推辭有病不去。天保初年,恢復徵收,不得已,布裘乘敞篷車到鄴城。楊情去問候他,任命為司徒咨議,稱病不接受。
肅宗即位,召入任太子中庶子,加授銀青光祿大夫。把世上的事問,叔武建議討伐關西,在地上畫陳兵力說:「人們應當任用智謀敵人的.,智謀相當就要依靠力量,[一]所以強大的用來控制弱,富人之所以兼貧窮。如今大齊的比關西,強弱不同,貧富有別,而戰爭不息,不能吞並,這是失去了在不使用強大富裕的。輕裝部隊野戰,勝負難定,這是胡人的方法,不是深謀遠慮萬無一失的辦法。應該在平陽設立重鎮,與對方的蒲州對抗,深溝高壘,糧食兵器盔甲堆積,修築城堡來寫的。如果關閉城門,不出來,就攻取黃河以束,長安走投無路,自然困死。如果敵人出兵,不到十萬以上,不為我的對手,所供應的糧食,都出自關內。我們的士兵相互替代,年另一番,糧食充足,供應不斷。他們來挑戰,我不應該的,他如果退兵,就趁機。從長安以西,民眾疏遠城很遠,敵兵來往,實在有困難,與我們對峙,農業生產就會停止,不過三年,他們自己破了。「皇帝採納他的建議。又希望自己居住在平陽,完成這一計謀。皇帝命令元文遙與叔武參謀,撰寫《平西策一卷。不久皇帝去世,事情於是停止。
世祖登基,被授任為儀同三司、都官尚書,出任合州刺史。武平年間,升任太子詹事、右光祿大夫。叔武在家時有一千石糧食,每到春夏,鄉里人沒有吃的讓自己來取,到了秋天,由他們償還,都沒有比較。但每年都得到一倍多。既然在朝廷達官顯貴,因自己年老,兒子又多,於是建造一所大房子,說:「高歌,在此哭泣。「魏收曾經來拜訪的,詢問洛陽舊事,不需要吃起來,說:「難為你費。「叔武留的,很長一段時間吃到,只要有糧食吃蔬菜,木口盛的,片干肉而已。我將我從,也完全准備食物,一個與此同。北齊滅亡,歸范陽,遭逢戰亂城池陷落,叔武與同族的弟弟士就都因飢寒致死。北周將領宇文神舉用他有名望,將他埋葬的。
叔武族孫臣客,父子規,魏尚書郎、林慮郡太守。我的朋友風度儀表很美,年輕時有志向,很有法度,喜好道家學說。他的姐姐是任城王的妃子,天保末年,任城王以朝廷,因此提升他擔任太子舍人。改任司徒記室,請求回家侍奉祖母李氏。李強的命令在,不得已而聽從命令,任太子舍人、太子中庶子。武平年間,兼散騎常侍出使陳,返回,在路上去世。追贈鄭州刺史、鴻臚卿。

陽休之,字子烈,右北平無終人啊。父親堅持,北魏洛陽令,追贈他為太常少卿。休之口爽有風采氣概,年輕時勤奮學習,喜歡文學,成年擅自聲,作為後起之秀。幽州刺史常景、王延年都徵召他為州主簿。
北魏孝昌年間,杜洛周攻破薊城,陽休之與宗室和同鄉幾千家南逃到章武,轉移到青州。當時葛榮作亂,河北流民多湊青部。他知道將發生變化,於是請求他的族叔伯彥等人說:「客主形勢不同,爭相欺凌侮辱,災難將要發生。如果我的情況所見,應該悄悄返回京城躲避的。「其他人都不能從。休之垂淚告別。不久,邢杲叛亂,伯彥等人都被當地人所殺,[一些]同時遇害,諸陽死幾十人,只有陽休之兄弟倖免於難。
庄帝即位,出仕為員外散騎侍郎,不久以本官領御史,遷給事中、太尉記室參軍,加授輕車將軍。李神俊監修起居注。,啟陽休之與河東人裴伯茂、范陽人盧元明、河問邢子塱等人一起參加編寫。永安末年,洛州刺史李海啟任命冠軍長史。普泰年間,兼通直散騎侍郎,加授鎮遠將軍,不久任太保長孫稚府屬。不久便與魏收、李同軌等人編修國史。太昌初年,任尚書祠部郎中,不久進升為征虜將軍、中散大夫。
賀拔勝出任荊州刺史,啟補驃騎長史。勝任行台,又請求為右丞。勝經略樊、沔,又請求為南道軍司。不久,魏武帝入關,勝利讓陽休之奉奏章到長安拜見。當時高祖也請休之任太常少卿。不久賀拔勝投奔南方,跟隨到建業。後來聽說高祖擁戴靜帝,於是白勝向梁武帝請求返回,用天平二年到達鄴,又奉高祖的命令到晉陽。這一年冬天,授世宗開府主簿。第二年春天,周世宗任大行台,又任他為行台郎中。
四年,高祖前往汾陽的天池,在池塘邊有一塊石頭,上面隱約有,文章說,「六王zJJ!」。只有高祖在帳中問的,這些字是什麼意思。他回答說:「六是大王的字,稱王的人應當擁有天下,這就是大王祥瑞受命的徵兆。既然在天池得此石,可以說是天意讓王了,吉不可以說。「高祖又問三川是什麼意思。陽休之說:「黃河、洛河、伊為三川,也有人說涇水、渭水、洛水是三川。黃河、洛河、伊,洛陽的;涇水、渭水、洛水,現在雍州的。大王如果接受天命,最後應占據關右。「高祖說:「人們無事經常說我要造反,現在聽到這個消息,更加議論紛紛,千萬不要亂說話呢。「
元象初年,記錄荊州軍功,封新泰縣開國伯,食邑六百戶,授平東將軍、太中大夫、尚書左民郎中。興和二年,兼通直散騎常侍,副清河崔長謙出使梁。武定二年,任中書侍郎。當時有人嘲笑陽休之說:「有觸屏的公羊,利用連錢的青白色的馬,從晉陽奔向鄴城,懷著作而盈把。「尚書左丞盧斐因為他的文書請求,啟擔禁止,適逢大赦不治。五年,兼尚食典御。七年,授任太子中庶子,升任給事黃門侍郎,進升為中軍將軍、幽州大中正。八年,兼侍中,持節捧著璽書前往視察州,敦促開導顯祖為相國、齊王。這時,顯祖將接受魏的禪讓,從晉陽出發,到平陽郡,[一]為人心中沒有一個,而且還…州,恐怕泄露,並判斷行人。陽休之性格粗放,出使回來,就說這件事,鄴城中都知道。此後高德政上報,顯祖非常憤怒但沒有發。北齊接受禪讓,授任散騎常侍,修起居注。不久他,因書寫韶書錯誤,左升任驍騎將軍,多年前的事了。不久以禪讓的時候,參與制定禮儀,另封為始平縣開國男,以本官兼領軍司馬。後來任都水使者,歷任司徒掾、中書侍郎,不久授任中山太守。顯祖逝世,徵召休之到晉陽,經紀喪禮。干明元年,兼侍中,巡視京城。於是任命大鴻臚卿,兼任中書侍郎。皇建初年,以本官兼度支尚書,加驃騎大將軍,兼任幽州大中正。肅宗留心政事,每次訪休的治理方法。他回答說,因為明賞罰,注意官方,禁止奢侈,體恤百姓的禍患是政治的先。皇帝採納他的建議。大寧年間,任都官尚書,改任七兵、祠部。河清三年,出任西兗州刺史。天統初年,徵召為光祿卿,監修國史。他在中山和西兗州,都有惠政,被官吏百姓所懷念。他離任後,百姓立碑頌德。不久任吏部尚書,吃陽武縣干,任命儀同三司,又加授開府。他知道很多事情,熟悉氏族,所有的選用,沒有不才能地都允。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武平元年,任中書監,不久以本官兼尚書右僕射。二年,加授左光祿大夫,兼中書監。三年,加特進。五年,任中書監,其餘的都照舊。不久因年老退休,上表辭職,皇帝不答應從優。六年,正式任命尚書右僕射。不久,又兼任中書監。
休之襟懷坦盪,為士人朋友所說。晚年:勸說祖埏撰寫《御覽》,書成,加特進,當祖埏被開除,就布對朝廷,是先有矛盾。當鄧長頤、顏之推奏請設立文林館,他本意不想讓老人貴人居住的,美的就互相依附,與年輕人朝請、參軍一同進入待詔。又魏收監史的一天,立高祖本紀,以平定四胡的一年為齊元。魏收在齊州,恐怕史官改變他的心意,上表論的。武平年間,收集返回朝廷,召集朝中大臣商議這件事.。陽休之提議從天保為斷限。魏收在世時,還議而不決。魏收死後,就暗示動內外,下詔聽從他的建議。後來兼任中書監,他對人說:「我已經三次擔任中書監,這有什麼用?「隆化返回鄴城,朝廷多有升遷,封休的燕郡王。又對他所親近的人說:「我不是奴,為什麼突然有這樣的任命。「所有這些事情,深為當時的輿論所鄙視。
休之好學不倦,博通經史,文章雖不華麗,也為正確。邢邵、魏收死後,他被推崇為前輩。地位和威望高,虛心待人,為士大夫所愛重。周武帝平定北齊,與吏部尚書袁聿修、口尉卿李祖欽、度支尚書元愷伯、大理卿司馬幼之、司農卿崔達孥、秘書監源文宗、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若、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李孝貞、給事黃門侍郎盧思道、給事黃門下侍郎顏之推、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陸父、中書侍郎薛道衡、中書舍人高行恭、辛德源、王劭、陸開明十八人同時征,他跟隨皇帝後來到長安。盧思道有所記述,只說陽休之與孝貞、思道同被召的是他欺騙了。不久授任開府儀同,歷任納言中大夫、太子少保。大象末年,進位上開府,任和州刺史。隋朝開皇二年,罷任,最後在洛陽,七十四歲時。所著有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人物誌並行於世。
兒子陽辟強,武平末年任尚書水部郎中。辟強性疏脫,沒有文藝,陽休之也引入文林館,為當時人譏笑鄙視他。

袁聿修,字叔德,陳郡陽夏人。北魏中書令袁翻的兒子啊,出繼叔父跳。七歲時父親去世,起居禮度,有如成年人。九年,州主簿。性格深沉而有見識,清凈寡慾,與人無爭,深為尚書崔休的賞識。魏太昌年間,出仕任太保開府西合祭酒。十八歲,領本州島中正。不久兼尚書度支郎,歷任五兵左民郎中。武定末年,太子中舍人。天保初年,任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幾年,大有聲望政績,遠近的人都稱贊他。八年,兼太府少卿,不久轉任大司農少卿,又任太常少卿。皇建二年,因母親去世離職,不久詔令恢復前官,加授冠軍將軍、輔國將軍,任吏部郎中。不久,升任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大將軍,兼御史中丞。司徒錄事參軍盧思道私自借貸庫錢四十萬娶太原王義的女兒為妻,[一個四]而王氏已先娶陸孔定婚聘禮,袁聿修由於為臣僚,又是國家的司憲,知道而不加彈劾,被免去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秘書監。
天統年間,詔令他和趙郡王高睿等人商議制定五禮。出任信州刺史,就在他家鄉的,當時的人認為他們很榮耀。為政清靜,不言而治,長吏以下,直到我們孤兒.,都得到他們的歡心。武平初年,御史都出來巡視各州,梁、鄭、兗、豫疆域相接,州的四個面,都受到彈劾,御史竟然不到信州,他發現這樣。及解代回京,百姓道俗,追另外滿道,有人將酒脯,哭著挽留,送出很遠。既然天氣炎熱,恐怕他疲勞,往往是他停下,隨著舉起一杯酒,給領其意,道歉要回來。回到京城後,州中百姓鄭播宗等七百多人請求為他立碑,收集幾百匹絹布,委託中書侍郎李德林作文記載功德。有關部門為此上奏,答應了他.。不久授任都官尚書,又領本州島中正,轉兼吏部尚書、儀同三司,不久正式任尚書。
袁聿修少平和溫潤,向來流的中,最有規矩法度。以出身名門身居要職,當時希望多相器等,允許他們風監。在郎署的一天,正好趙彥深為水部郎中,同時在全院,因而成為朋友。後來趙彥深被淘汰停私,[一個]學生吃,袁聿修還因此情,慰問來往。彥深任用,銘記住很深,雖然人才能無愧,這也是由其接引。任吏部尚書後,因為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起初馮子琮以僕射兼管選,婚姻不斷,袁聿修常常嘲笑他,對人說:「馮公經營婚姻,事務。「當自己處於選拔官吏的部門,也不能倖免,當時的輿論認為地位造成的。在官廉潔謹慎,當時少有。魏、齊,台郎多不免交往饋贈,袁聿修在尚書十年,未曾接受升酒的饋贈。尚書邢邵卲和遵循舊款,每次在尚書省開玩笑,常稱袁聿修為清郎。大寧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察,仍然命令考核官員的得失。經過兗州,此時邢卲為兗州刺史,分手後,派遣送白紬為信。袁聿修退還紬不接受,給邢邵寫信說:「今日經過,[一]有異常行為六,西瓜田李下,古人謹慎,多說可怕,它的防川,希望有這心,不至於重責。「邢也欣然領會,回信說:「一天的贈,通常你不想,老夫匆忙之間,沒有想到這,敬承來信,我沒有異議。你過去為清郎,今天又寫清你了。「當他在吏部,屬於政治衰敗,道德淪喪,如果違背權勢,就是擔心災禍馬上到來,雖然清廉自守,仍不免受請托之累。
齊亡入周,授儀同大將軍、吏部下大夫。大象末年,除東京司宗中大夫。隋朝開皇初年,加授上儀同,任東京都官尚書。東京廢除,入朝,又任都官尚書。二年,出任熊州刺史。不久去世,七十二歲。
你知道禮,武平末年任儀同開府參軍事。隋朝開皇年問,侍御史,歷任尚書民部考功侍郎。大業初年,死於太子中舍人。
史臣說:崔彥玄世代積德,不讓他先;盧詹事見義勇為喜好謀劃,志向遠大;陽休之權高望重,成為當時宗;袁聿修清正廉潔,以身作則,以才能被重用;和陽斐、盧潛並朝的好東西。齊國有末世,權歸佞幸,依靠各種維護教育,不這樣,拔除根本堵塞源頭,撕毀冠冕,怎麼能說呢。
總結:只有這幾位,心安理得寵辱,不夷不惠,坐在鎮世俗。

⑸ 盧叔武的文言文翻譯

陽斐,字叔鸞,北平漁陽人也。[一]父藻,魏建德太守,贈幽州刺史。孝庄時,斐於西兗督護流民有功,賜爵方城伯。歷侍御史,兼都官郎中、廣平王開府中郎,修起居注。
興和中,除起部郎中,兼通直散騎常侍,聘於梁。梁尚書羊侃,魏之叛人也,與斐有舊,欲請斐至宅,三致書,斐不答。梁人曰:"羊來已久,經貴朝遷革,李、盧亦詣宅相見,卿何致難?"斐曰:"柳下惠則可,吾不可。"梁主乃親謂斐曰:"羊侃極願相見,今二國和好,天下一家,安得復論彼此?"斐終辭焉。使還,除廷尉少卿。
石濟河溢,橋壞,斐修治之。又移津於白馬,中河起石潬,兩岸造關城,累年乃就。東郡太守陸士佩以黎陽關河形勝,欲因山即壑以為公家苑囿。遺斐書曰:"當諮大將軍以足下為匠者。"斐答書拒曰:"當今殷憂啟聖,運遭昌歷。故大丞相天啟霸功,再造太極;大將軍光承先構,嗣績丕顯。國步始康,民勞未息。誠宜輕徭薄賦,勤恤民隱,詩不雲乎:『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古之帝王亦有表山刊樹,未足盡其意;下輦成宴,詎能窮其情。正足以靡天地之財用,剝生民之髓腦。是故孔子對葉公以來遠,酬哀公以臨民,所問雖同,所急異務故也。相如壯上林之觀,揚雄騁羽獵之辭,雖系以隤牆填,亂以收□落網,而言無補於風規,祗足昭其愆戾也。" 尋轉尚書右丞。天保初,除鎮南將軍、尚書吏部郎中。以公事免,久之,除都水使者。顯祖親御六軍,北攘突厥,仍詔斐監築長城。作罷,行南譙州事,加通直散騎常侍,壽陽道行台左丞。遷散騎常侍,食陳留郡干。未幾,除徐州刺史,帶東南道行台左丞。干明元年,征拜廷尉卿,遷□大將軍,兼都官尚書,行太子少傅,徙殿中尚書,以本官監瀛州事。抗表致仕,優詔不許。頃之,拜儀同三司,食廣阿縣干。卒於位。贈使持節、都督北豫光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中書監、北豫州刺史,謚曰敬簡。子師孝,中書舍人。
盧潛,范陽涿人也。祖尚之,魏濟州刺史。父文符,通直侍郎。潛容貌偉,善言談,少有成人志尚。儀同賀拔勝辟開府行參軍,補侍御史。世宗引為大將軍西合祭酒,轉中外府中兵參軍,機事強濟,為世宗所知,言其終可大用。王思政見獲於潁川,世宗重其才識。潛曾從容白世宗雲:"思政不能死節,何足可重!"世宗謂左右曰:"我有盧潛,便是更得一王思政。"天保初,除中書舍人,以奏事忤旨免。尋除左民郎中,坐譏議魏書,與王松年、李庶等俱被禁止。會清河王岳將救江陵,特赦潛以為岳行台郎。還,遷中書侍郎,尋遷黃門侍郎。黃門鄭子默奏言,潛從清河王南討,清河王令潛說梁將侯瑱,大納賂遺,還不奏聞。顯祖杖潛一百,仍截其須,左遷魏尹丞。尋除司州別駕,出為江州刺史,所在有治方。 肅宗作相,以潛為揚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將王琳為陳兵所敗,擁其主蕭庄歸壽陽,朝廷以琳為揚州刺史,□潛與琳為南討經略。琳部曲義故多在揚州,[二]與陳寇鄰接。潛輯諧內外,甚得邊俗之和。陳秦、譙二州刺史王奉國、[三]合州刺史周令珍前後入寇,潛輒破平之,以功加散騎常侍,食彭城郡干。遷合州刺史,左丞如故。又除行台尚書,尋授儀同三司。王琳銳意圖南,潛以為時事未可。屬陳遣移書至壽陽,請與國家和好。潛為奏聞,仍上啟且願息兵。依所請。由是與琳有隙,更相表列。世祖追琳入京,除潛揚州刺史,領行台尚書。
潛在淮南十三年,任總軍民,大樹風績,甚為陳人所憚。陳主與其邊將書雲:"盧潛猶在壽陽,聞其何當還北,此虜不死,方為國患,卿宜深備之。"顯祖初平淮南,給十年優復。年滿之後,逮天統、武平中,征稅煩雜。又高元海執政,斷漁獵,人家無以自資。諸商胡負官責息者,宦者陳德信縱其妄注淮南富家,令州縣征責。又□送突厥馬數千疋於揚州管內,令土豪貴買之。錢直始入,便出□括江、淮間馬,並送官□。由是百姓騷擾,切齒嗟怨。潛隨事撫慰,兼行權略,故得寧靖。
武平三年,征為五兵尚書。揚州吏民以潛戒斷酒肉,篤信釋氏,大設僧會,以香華緣道,流涕送之。潛嘆曰:"正恐不久復來耳。"至鄴未幾,陳將吳明徹渡江侵掠,復以潛為揚州道行台尚書。五年,與王琳等同陷。[四]尋死建業,年五十七,其家購屍歸葬。贈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兗州刺史。無子,以弟士邃子元孝為嗣。
士邃,字子淹,少為崔昂所知,昂雲:"此昆季足為後生之俊,但恨其俱不讀書耳。"歷侍御史、司徒祭酒、尚書郎、鄴縣令、尚書左右丞、吏部郎中,出為中山太守,帶定州長史。齊亡後卒。
潛從祖兄懷仁,字子友,魏司徒司馬道將之子。懷仁涉學有文辭,情性恬靖,常蕭然有閑放之致。歷太尉記室、弘農郡守,不之任,卜居陳留界。所著詩賦銘頌二萬余言,又撰中表實錄二十卷。懷仁有行檢,善與人交,與琅邪王衍、隴西李壽之情好相得。曾語衍雲:"昔太丘道廣,許劭知而不顧;嵇生性惰,鍾會過而絕言。吾處季、孟之間,去其泰甚。"衍以為然。武平末卒。
懷仁兄子庄之,少有名望。官歷太子舍人、定州別駕、東平太守。武平中都水使者,卒官。
懷仁從父弟昌衡,魏尚書左僕射道虔之子。武平末尚書郎。沉靖有才識,風儀蘊籍,容止可觀。天保中,尚書王昕以雅談獲罪,諸弟尚守而不墜,自茲以後,此道頓微。昌衡與頓丘李若、彭城劉泰□、河南陸彥師、隴西辛德源、太原王修並為後進風流之士。
昌衡從父弟思道,魏處士道亮之子,神情俊發,少以才學有盛名。武平末,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
思道從父兄正達、正思、正山,魏右光祿大夫道約之子。[五]正達尚書郎,正思北徐州刺史、太子詹事、儀同三司,正山永昌郡守。兄弟以後舅,武平中並得優贈。
正山子公順,早以文學見知。武平中符璽郎,待詔文林館。與博陵崔君洽、隴西李師上同志友善,從駕晉陽,寓居僧寺,朝士謂"康寺三少",[六]為物論推許。
正達從父弟熙裕,父道舒。為長兄道將讓爵,由是熙裕襲固安伯。虛淡守道,有古人之風,為親表所敬重。
潛從祖兄愻之,魏尚書義僖之子。清靖寡慾,卒於司徒記室參軍。
崔劼,字彥玄,本清河人。曾祖曠,南渡河,居青州之東,時宋氏於河南立冀州,[七]置郡縣,即為東清河郡人。[八]南縣分易,更為南平原貝丘人也。[九]世為三齊大族。祖靈延,宋長廣太守。父光,魏太保。
劼少而清虛寡慾,好學有家風。魏末,自開府行參軍歷尚書儀曹郎、秘書丞,修起居注,中書侍郎。興和三年,兼通直散騎常侍,使於梁。天保初,以議禪代,除給事黃門侍郎,加國子祭酒,直內省,典機密。清儉勤慎,甚為顯祖所知。拜南青州刺史,在任有政績。皇建中,入為秘書監、齊州大中正,轉鴻臚卿,遷□省度支尚書,俄授京省,尋轉五兵尚書,監國史,在台閣之中,見稱簡正。世祖之將禪後主,先以問劼,劼諫以為不可,由是忤意,出為南兗州刺史。代還,重為度支尚書、儀同三司,食文登縣干。尋除中書令,加開府,待詔文林館,監撰新書。遇病卒,時年六十六。贈齊州刺史、尚書右僕射,謚曰文貞。
初和士開擅朝,曲求物譽,諸公因此頗為子弟干祿,世門之胄,多處京官,而劼二子拱、撝並為外任。弟廓之從容謂劼曰:"拱、撝幸得不凡,何為不在省府之中、清華之所,而並出外藩,有損家代。"劼曰:"立身以來,恥以一言自達,今若進兒,與身何異。"卒無所求。聞者莫不嘆服。
拱,天統中任城王湝丞相咨議參軍、管記室。撝,揚州錄事參軍。廓之沉隱有識量,以學業見稱。自臨水令為琅邪王儼大司馬西合祭酒,遷領軍功曹參軍。武平中卒。
盧叔武,[一○]范陽涿人,青州刺史文偉從子也。父光宗,有志尚。叔武兩兄觀、仲宣並以文章顯於洛下。叔武少機悟,豪率輕俠,好奇策,慕諸葛亮之為人。為賀拔勝荊州開府長史。勝不用其計,棄城奔梁。叔武歸本縣,築室臨陂,優游自適。世宗降辟書,辭疾不到。天保初復征,不得已,布裘乘露車至鄴。楊愔往候之,以為司徒咨議,稱疾不受。
肅宗即位,召為太子中庶子,加銀青光祿大夫。問以世事,叔武勸討關西,畫地陳兵勢曰:"人□敵者當任智謀,智謀鈞者當任勢力,[一一]故強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貧。今大齊之比關西,強弱不同,貧富有異,而戎馬不息,未能吞並,此失於不用強富也。輕兵野戰,勝負難必,是胡騎之法,非深謀遠算萬全之術也。宜立重鎮於平陽,與彼蒲州相對,深溝高壘,運糧積甲,築城戍以屬之。彼若閉關不出,則取其黃河以東,長安窮蹙,自然困死。如彼出兵,非十萬以上,不為我敵,所供糧食,皆出關內。我兵士相代,年別一番,穀食豐饒,運送不絕。彼來求戰,我不應之,彼若退軍,即乘其弊。自長安以西,民疏城遠,敵兵來往,實有艱難,與我相持,農作且廢,不過三年,彼自破矣。"帝深納之。又願自居平陽,成此謀略。上令元文遙與叔武參謀,撰平西策一卷。未幾帝崩,事遂寢。
世祖踐阼,拜儀同三司、都官尚書,出為合州刺史。武平中,遷太子詹事、右光祿大夫。叔武在鄉時有粟千石,每至春夏,鄉人無食者令自載取,至秋,任其償,都不計校。然而歲歲常得倍余。既在朝通貴,自以年老,兒子又多,遂營一大屋,曰:"歌於斯,哭於斯。"魏收曾來詣之,訪以洛京舊事,不待食而起,雲:"難為子費。"叔武留之,良久食至,但有粟飧葵菜,木□盛之,片脯而已。所將仆從,亦盡設食,一與此同。齊滅,歸范陽,遭亂城陷,叔武與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致斃。周將宇文神舉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叔武族孫臣客,父子規,魏尚書郎、林慮郡守。臣客風儀甚美,少有志尚,雅有法度,好道家之言。其姊為任城王妃,天保末,任城王致之於朝廷,由是擢拜太子舍人。遷司徒記室,請歸侍祖母李。李強之令仕,不得已而順命,除太子舍人、太子中庶子。武平中,兼散騎常侍聘陳,還,卒於路。贈鄭州刺史、鴻臚卿。
陽休之,字子烈,右北平無終人也。父固,魏洛陽令,贈太常少卿。休之□爽有風概,少勤學,愛文藻,弱冠擅聲,為後來之秀。幽州刺史常景、王延年並召為州主簿。
魏孝昌中,杜洛周破薊城,休之與宗室及鄉人數千家南奔章武,轉至青州。是時葛榮寇亂,河北流民多湊青部。休之知將有變,乃請其族叔伯彥等曰:"客主勢異,競相凌侮,禍難將作。如鄙情所見,宜潛歸京師避之。"諸人多不能從。休之垂涕別去。俄而邢杲作亂,伯彥等咸為土民所殺,[一二]一時遇害,諸陽死者數十人,唯休之兄弟獲免。
庄帝立,解褐員外散騎侍郎,尋以本官領御史,遷給事中、太尉記室參軍,加輕車將軍。李神□監起居注,啟休之與河東裴伯茂、范陽盧元明、河間邢子明等俱入撰次。永安末,洛州刺史李海啟除冠軍長史。普泰中,兼通直散騎侍郎,加鎮遠將軍,尋為太保長孫稚府屬。尋□與魏收、李同軌等修國史。太昌初,除尚書祠部郎中,尋進征虜將軍、中散大夫。
賀拔勝出為荊州刺史,啟補驃騎長史。勝為行台,又請為右丞。勝經略樊、沔,又請為南道軍司。俄而魏武帝入關,勝令休之奉表詣長安參謁。時高祖亦啟除休之太常少卿。尋屬勝南奔,仍隨至建業。休之聞高祖推奉靜帝,乃白勝啟梁武求還,以天平二年達鄴,仍奉高祖命赴晉陽。其年冬,授世宗開府主簿。明年春,世宗為大行台,復引為行台郎中。
四年,高祖幸汾陽之天池,於池邊得一石,上有隱起,其文曰"六王三川"。高祖獨於帳中問之,此文字何義。對曰:"六者是大王之字,王者當王有天下,此乃大王符瑞受命之徵。既於天池得此石,可謂天意命王也,吉不可言。"高祖又問三川何義。休之曰:"河、洛、伊為三川,亦雲涇、渭、洛為三川。河、洛、伊,洛陽也;涇、渭、洛,今雍州也。大王若受天命,終應統有關右。"高祖曰:"世人無事常道我欲反,今聞此,更致紛紜,慎莫妄言也。"
元象初,錄荊州軍功,封新泰縣開國伯,食邑六百戶,除平東將軍、太中大夫、尚書左民郎中。興和二年,兼通直散騎常侍,副清河崔長謙使於梁。武定二年,除中書侍郎。時有人士戲嘲休之雲:"有觸藩之羝羊,乘連錢之驄馬,從晉陽而向鄴,懷屬書而盈把。"尚書左丞盧斐以其文書請謁,啟高祖禁止,會赦不治。五年,兼尚食典御。七年,除太子中庶子,遷給事黃門侍郎,進號中軍將軍、幽州大中正。八年,兼侍中,持節奉璽書詣□州,敦喻顯祖為相國、齊王。是時,顯祖將受魏禪,發晉陽,至平陽郡,[一三]為人心未一,且還□州,恐漏泄,仍斷行人。休之性疏放,使還,遂說其事,鄴中悉知。於後高德政以聞,顯祖忿之而未發。齊受禪,除散騎常侍,修起居注。頃之,坐詔書脫誤,左遷驍騎將軍,積前事也。尋以禪讓之際,參定禮儀,別封始平縣開國男,以本官兼領軍司馬。後除都水使者,歷司徒掾、中書侍郎,尋除中山太守。顯祖崩,征休之至晉陽,經紀喪禮。干明元年,兼侍中,巡省京邑。仍拜大鴻臚卿,領中書侍郎。皇建初,以本官兼度支尚書,加驃騎大將軍,領幽州大中正。肅宗留心政道,每訪休之治術。休之答以明賞罰,慎官方,禁淫侈,恤民患為政治之先。帝深納之。大寧中,除都官尚書,轉七兵、祠部。河清三年,出為西兗州刺史。天統初,征為光祿卿,監國史。休之在中山及治西兗,俱有惠政,為吏民所懷。去官之後,百姓樹碑頌德。尋除吏部尚書,食陽武縣干,除儀同三司,又加開府。休之多識故事,諳悉氏族,凡所選用,莫不才地俱允。加金紫光祿大夫。武平元年,除中書監,尋以本官兼尚書右僕射。二年,加左光祿大夫,兼中書監。三年,加特進。五年,正中書監,余並如故。尋以年老致仕,抗表辭位,帝優答不許。六年,除正尚書右僕射。未幾,又領中書監。
休之本懷平坦,為士友所稱。晚節:說祖珽撰御覽,書成,加特進,及珽被黜,便布言於朝廷,雲先有嫌隙。及鄧長顒、顏之推奏立文林館,之推本意不欲令耆舊貴人居之,休之便相附會,與少年朝請、參軍之徒同入待詔。又魏收監史之日,立高祖本紀,取平四胡之歲為齊元。收在齊州,恐史官改奪其意,上表論之。武平中,收還朝,□集朝賢議其事。休之立議從天保為限斷。魏收存日,猶兩議未決。收死後,便諷動內外,發詔從其議。後領中書監,便謂人雲:"我已三為中書監,用此何為?"隆化還鄴,舉朝多有遷授,封休之燕郡王。又謂其所親雲:"我非奴,何意忽有此授。"凡此諸事,深為時論所鄙。
休之好學不倦,博綜經史,文章雖不華靡,亦為典正。邢、魏殂後,以先達見推。位望雖高,虛懷接物,為搢紳所愛重。周武平齊,與吏部尚書袁聿修、□尉卿李祖欽、度支尚書元修伯、大理卿司馬幼之、司農卿崔達拏、秘書監源文宗、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若、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李孝貞、給事黃門侍郎盧思道、給事黃門侍郎顏之推、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陸乂、中書侍郎薛道衡、中書舍人高行恭、辛德源、王劭、陸開明十八人同征,令隨駕後赴長安。盧思道有所撰錄,止雲休之與孝貞、思道同被召者是其誣罔焉。尋除開府儀同,歷納言中大夫、太子少保。大象末,進位上開府,除和州刺史。隋開皇二年,罷任,終於洛陽,年七十四。所著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人物誌並行於世。
子辟強,武平末尚書水部郎中。辟強性疏脫,無文藝,休之亦引入文林館,為時人嗤鄙焉。
袁聿修,字叔德,陳郡陽夏人。魏中書令翻之子也,出後叔父躍。七歲遭喪,居處禮度,有若成人。九歲,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鑒識,清凈寡慾,與物無競,深為尚書崔休所知賞。魏太昌中,釋褐太保開府西合祭酒。年十八,領本州島中正。尋兼尚書度支郎,仍歷五兵左民郎中。武定末,太子中舍人。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數年,大有聲績,遠近稱之。八年,兼太府少卿,尋轉大司農少卿,又除太常少卿。皇建二年,遭母憂去職,尋詔復前官,加冠軍、輔國將軍,除吏部郎中。未幾,遷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大將軍,領兼御史中丞。司徒錄事參軍盧思道私貸庫錢四十萬娉太原王乂女為妻,[一四]而王氏已先納陸孔文禮娉為定,聿修坐為首僚,又是國之司憲,知而不劾,被責免中丞。尋遷秘書監。
天統中,詔與趙郡王叡等議定五禮。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鄉也,時人榮之。為政清靖,不言而治,長吏以下,爰逮□寡孤幼,皆得其歡心。武平初,御史普出過詣諸州,梁、鄭、兗、豫疆境連接,州之四面,悉有舉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見知如此。及解代還京,民庶道俗,追別滿道,或將酒脯,涕泣留連,競欲遠送。既盛暑,恐其勞弊,往往為之駐馬,隨舉一酌,示領其意,辭謝令還。還京後,州民鄭播宗等七百餘人請為立碑,斂縑布數百疋,托中書侍郎李德林為文以紀功德。府省為奏,□報許之。尋除都官尚書,仍領本州島中正,轉兼吏部尚書、儀同三司,尚書尋即真。
聿修少平和溫潤,素流之中,最有規檢。以名家子歷任清華,時望多相器待,許其風監。在郎署之日,值趙彥深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彥深後被沙汰停私,[一五]門生藜藿,聿修猶以故情,存問來往。彥深任用,銘戢甚深,雖人才無愧,蓋亦由其接引。為吏部尚書以後,自以物望得之。初馮子琮以僕射攝選,婚嫁相尋,聿修常非笑之,語人雲:"馮公營婚,日不暇給。"及自居選曹,亦不能免,時論以為地勢然也。在官廉謹,當時少匹。魏、齊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饟遺,聿修在尚書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饋。尚書邢卲與聿修舊款,每於省中語戲,常呼聿修為清郎。大寧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經歷兗州,時邢卲為兗州刺史,別後,遣送白紬為信。聿修退紬不受,與邢書雲:"今日仰過,[一六]有異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願得此心,不貽厚責。"邢亦忻然領解,報書雲:"一日之贈,率爾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來旨,吾無間然。弟昔為清郎,今日復作清卿矣。"及在吏部,屬政塞道喪,若違忤要勢,即恐禍不旋踵,雖以清白自守,猶不免請謁之累。
齊亡入周,授儀同大將軍、吏部下大夫。大象末,除東京司宗中大夫。隋開皇初,加上儀同,遷東京都官尚書。東京廢,入朝,又除都官尚書。二年,出為熊州刺史。尋卒,年七十二。
子知禮,武平末儀同開府參軍事。隋開皇中,侍御史,歷尚書民部考功侍郎。大業初,卒於太子中舍人。
史臣曰:崔彥玄奕世載德,不忝其先;盧詹事任俠好謀,志尚宏遠;陽僕射位高望重,郁為時宗;袁尚書清明在躬,以器能見任;與陽斐、盧潛並朝之良也。有齊季世,權歸佞幸,賴諸君維持名教,不然則拔本塞源,裂冠毀冕,安可道哉。
贊曰:惟茲數公,心安寵辱,不夷不惠,坐鎮流俗。
校勘記
[一]北平漁陽人也南本及魏書卷七二、北史卷四七陽尼傳都稱"北平無終人",本卷陽休之和陽斐是同族,休之傳也稱北平無終人。按兩漢漁陽縣屬漁陽郡。晉時郡縣俱廢。北魏幽州漁陽郡有漁陽縣,且無終亦屬漁陽郡。見魏書卷一○六地形志上。自漢以來,漁陽縣無屬北平郡的紀載。這里稱"北平漁陽人"當誤。
[二]琳部曲義故多在揚州諸本"義故"倒作"故義"。按南、北朝史籍習見"部曲義故"一語,今據冊府卷六九二八二五二頁乙正。
[三]陳秦譙二州刺史王奉國諸本"秦譙"作"泰譙",冊府卷三八二四五四二頁作"秦雍"。按陳之秦州見隋書卷三一地理志下江都郡六合縣條及梁、陳書,今據冊府改。冊府"雍"乃"譙"之訛。
[四]五年與王琳等同陷北史卷三○盧潛傳此事□於武平四年五七三後。按本書卷八後主紀補,陳取壽陽在四年十月,陳書卷五宣帝紀在太建五年十月,即武平四年。這里"五"字誤。
[五]魏右光祿大夫道約之子諸本"約"作"幼",殿本依北史卷三○作"約"。按魏書卷四七盧玄傳也作"道約",今從殿本。
[六]從駕晉陽寓居僧寺朝士謂康寺三少冊府卷七七七九二三一頁"康"作"唐"。按晉陽古唐國,疑作"唐"是。
[七]居青州之東時宋氏於河南立冀州魏書卷六七、北史卷四四崔光傳並雲:"居青州之時水。"按"時水"見水經注卷二六淄水注。疑"東時"為"時水"之倒訛。
[八]即為東清河郡人魏書卷六七、北史卷四四崔光傳並雲:"即為東清河鄃人",疑"郡"乃"鄃"之訛。
[九]南縣分易更為南平原貝丘人也北史卷四四無上"南"字。按上"南"字於文義不洽,必誤,北史則脫去此字。又魏、齊都沒有南平原郡。貝丘縣在魏屬東清河郡,北齊以東清河、東平原並入廣川郡,合為東平原郡,貝丘始屬東平原。具見隋書卷三○地理志中齊郡長山縣條、淄川縣條及太平寰宇記卷一九淄州及長山縣條。據此,北魏到高齊只有東平原郡,齊代改易郡縣,貝丘也屬於東平原郡,別無"南平原"之名。這里"南"字當是"東"之訛。
[一○]盧叔武錢氏考異卷三一雲:"北史卷三○作『叔彪』。唐人諱『虎』,史家多改為『武』,亦有作『彪』者,此人蓋名『叔虎』也。"按魏書卷四七盧溥傳,溥五世孫有叔虔,父兄名與此傳合,亦即一人。"虔"是"虎"字形似而訛,也可能唐人避諱追改唐人避諱偶亦用形近字代。亦可證其人本名"叔虎"。
[一一]人□敵者當任智謀智謀鈞者當任勢力諸本"智謀"二字不重,今據冊府卷八四九一○○八八頁補。
[一二]伯彥等咸為土民所殺諸本"土民"作"士民",北史卷四七陽休之傳作"土人"。按魏書卷一四元天穆傳□邢杲起事雲:"所在流人,先為土人凌忽。"土人亦屢見魏書、北史,這里"土"訛作"士",今據北史改。
[一三]發晉陽至平陽郡按平陽在晉陽西南,由晉陽赴鄴不會經過平陽。本書卷三○高德政傳雲"帝便發晉陽,至平都城"雲雲。平都城,他處又倒作"平城都"。這里"平陽郡"當是"平城都"之訛。詳卷三○校記。
[一四]娉太原王乂女為妻諸本"乂"作"義"。北史卷四七、冊府宋本卷五二二作"乂"明本"乂"訛"文"。按北史卷三五王劭傳末見王乂,當即其人。"義"字訛,今據改。
[一五]彥深後被沙汰停私諸本"私"作"秩",北史卷四七袁聿修傳、冊府卷四五八五四三六頁、御覽卷四○八一八八四頁引後齊書並作"私"。按南齊書卷三四虞玩之傳載建元二年四八○詔雲:"停私而雲隸役。""停私"即在家閑住,"停"是休停,"私"與官相對。這里本同北史作"私",後人臆改作"秩",今據北史改。
[一六]今日仰過諸本"仰過"作"仰遇",北史卷四七作"傾過",冊府卷六五四七八三七頁作"仰過"。按文義當作"仰過",今據冊府改。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