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馬蹄

文言文馬蹄

發布時間: 2020-12-06 16:53:19

1. 畫馬 文言文 翻譯

一、譯文

山東臨清的崔生,家中簡陋貧窮,院牆破敗不堪。崔生每天早晨起來,總看見一匹馬躺在草地上,黑皮毛,白花紋,只是尾巴上的毛長短不齊,像被火燎斷的一樣。把它趕走,夜裡又再回來,不知是哪裡來的。

崔生有一位好友在山西做官。崔生想去投奔他,苦於沒有馬匹,就把這匹馬捉來拴上韁繩騎著去,臨行前囑咐家人說:「如果有找馬的,就說我騎著去山西了。」

崔生上路後,馬一路急馳,瞬間就跑了一百多里路。到了夜裡馬不大吃草料,崔生以為它病了,第二天就拉緊馬嚼子,不讓它快跑,但馬卻亂踢著嘶叫不已,口噴著沫,同昨天一樣雄健。崔生便任它賓士,中午便到達山西。此後,崔生時常騎著馬到集市上,看到的人無不稱贊。

晉王聽到消息,用高價買這匹馬。崔生怕丟馬的人來找,不敢賣。住了半年,也沒人找馬,崔生就以八百兩銀子賣給了晉王府,自己又從集市上買了一匹健壯的騾子騎著回家。

後來晉王因為有急事,派遣校尉騎著這匹馬到臨清。剛到臨清,馬跑了,校尉追到崔生東鄰家,進了門,卻不見馬,便向主人索要。主人姓曾,說確實沒有見過馬。等進到主人的房裡,看見牆壁上掛著趙子昂的一幅畫馬,

其中一匹毛色很像那匹馬,尾巴上的毛被香頭燒了一點,這才知道,那匹馬原來是畫上的馬成妖了。晉王的校尉因為難復王命,就告了姓曾的。這時崔生有了賣馬的錢,家中居積盈萬,自願找姓曾的賠償馬錢,交付校尉回去復命。姓曾的很感激崔生的恩德,卻不知道崔生就是當年賣馬的人。

二、原文

臨清崔生家屢貧,圍垣不修,每晨起。輒見一馬卧露草間,黑質白章;惟尾毛不整,似火燎斷者。逐去,夜又復來,不知所自。崔有好友官於晉,欲往就之,苦無健步,遂捉馬施勒乘去,囑家人曰:「倘有尋馬者,當如以告。」

既就途,馬騖駛,瞬息百里。夜不甚餤芻豆,意其病。次日緊銜不令馳,而馬蹄嘶噴沫,健怒如昨。復縱之,午已達晉。時騎入市廛,觀者無不稱嘆。晉王聞之,以重直購之。崔恐為失者所尋,不敢售。

居半年,無耗,遂以八百金貨於晉邱,乃自市健騾歸。後王以急務,遣校尉騎赴臨清。馬逸,追至崔之東鄰,入門不見。索諸主人,主曾姓,實莫之睹。

及入室,見壁間掛子昂畫馬一幀,內一匹毛色渾似,尾處為香炷所燒,始知馬,畫妖也。校尉難復王命,因訟曾。時崔得馬資,居積盈萬,自願以直貸曾,付校尉去。曾甚德之,不知崔即當年之售主也。

三、出處

《聊齋志異》

(1)文言文馬蹄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藉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

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二、作品賞析

《聊齋志異》一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腐敗、官貪吏虐、豪強橫行、生靈塗炭,都在《聊齋志異》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來自貪官污吏。

三、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

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

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2. 急找~~~~`!!!文言文

5.掩耳盜鈴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鍾者②。欲負而走③,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鍾況然有音⑤。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智伯消滅范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准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
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鍾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
害怕別人聽到鍾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塗了。

6.請君入瓮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績通謀,太後命來俊臣鞠之。
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瓮,與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圍如興法,來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興惶恐叩頭伏罪。

【譯 文】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 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 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 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 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 查不出結果,太後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 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他准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 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 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 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 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瓮,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 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 進瓮里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處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翻譯: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8.唇亡齒寒
【出 處】 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原文(《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庄乎,其愛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為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

3.望梅止渴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有一次,曹操率領部隊行軍時一時沒有找到水源,士兵們都乾渴難忍。於是曹操傳下命令說:「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結滿枝頭,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了這話,都流出口水,靠這種辦法,使部隊堅持走到前邊有水源的地方。

10.盲人摸象
出 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洪進禪師》

原文:
《大般涅盤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 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譯文: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蘿卜。」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凈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
拔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苗長了!」他兒子聽說後,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啊。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它。

急於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11 學弈 <孟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唯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天鵝)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會神,認真聽弈秋的教導;另一人雖然也聽講,可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怎樣拿弓箭去射它,這個人雖然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做事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才能成功。

12 截竿進城《笑林》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堅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譯文:
魯國有個人扛著根又粗又長的毛竹進城。到了城門口,他把毛竹豎起來拿,被城門卡住了,他把毛竹橫著拿,又被兩邊的城牆卡住了。他折騰了半天,累得氣喘吁吁,還是進不了城。旁邊有個老頭兒邊看邊樂:「你可真是個大草包!腦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這一大把年紀,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你怎麼不請教請教我呢?」賣毛竹的人連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頭兒捋(lǚ)著白鬍子說:「這事兒簡單。你把毛竹鋸為兩段,不就進去了嗎?」「毛竹鋸斷了就不頂用了。」「那總比你卡在城外強吧!」賣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鋸子,把毛竹鋸斷,拿進城去了。
告訴我們我們要多動腦,不要讓頭腦僵化了。

13 入木三分
《書斷•王羲之》
原文: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 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後)問:「你為什麼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後,我再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

14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
【古文】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譯文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形容人很勤奮

15 杯弓蛇影《感事》
【原文】杯弓蛇影①
嘗②有親客③,久闊④不復來。廣⑤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⑥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⑦,既飲而疾⑧。」
於時⑨河南⑩聽事(11)壁上有角(12),漆畫作蛇(13)。廣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15)?」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16),客豁然意解(17),沈痾(18)頓愈。
【翻譯】 樂廣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不見再來了。問到原因時,友人告訴說:「前些日子他來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時候,彷彿看見杯中有一條"小蛇"在晃動。心裡雖然十分厭惡它,可還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裡,就身得重病。」當時河南聽事堂的牆壁上掛著一張角弓。樂廣心想,杯中所謂的"小蛇"無疑是角弓的影子了。於是,他便在原來的地方再次請那位朋友飲酒。問道:「今天的杯中還能看到'小蛇'嗎?」朋友回答說:「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樣。」樂廣指著牆壁上的角弓,向他說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積久難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問一個為什麼,都要通過調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實的真相,求得正確解決的方法.

16 按圖索驥
《漢書•梅福傳》
[原文]
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語②。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③,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④。」
[譯文]
伯樂《相馬經》中有「高高的額頭,眼睛鼓起,馬蹄像疊起來的酒葯餅子」之類的話。他的兒子,拿著父親寫的《相馬經》,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不像疊起來的酒葯餅子。」父親知道兒子愚笨,不生氣反而笑道:「這馬喜歡跳,不好駕馭。」

比喻按照線索尋找,也比喻辦事機械、

1《共工怒觸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於是」或「於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2《誇父逐日》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3《精衛填海》
原文: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譯文: 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鍾愛的女兒。炎帝不僅管太陽,還管五穀和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東海,指揮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西沉才回家。

4《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吾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孔子到東方游學,看見兩個孩子爭辯不已,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
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車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來就像盤子一樣,這不是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而近的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越近感覺越熱而越遠感覺越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的智慧多呢?」

5《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輩(哥哥的子女)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很大了,太傅高興地問:「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與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她就是謝太傅的長兄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6《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好同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正午過了(太丘的朋友)沒來,陳太丘便不再等候,離開了,(陳太丘)走後,(友人)才來。陳太丘的長子陳元方當時才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答道:「等了您很久您都沒來,他便離開了。」朋友便生氣的罵道:「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好一起走,卻把對方丟下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親約好正午。正午時你還不到,就是不守誠信;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便下車想拉元方的手,元方進入了家門,不再回頭看父親的朋友一眼。

啊夠啊????????

3. 文言文翻譯啊。 但掃數蝴蝶飛逐馬後而已,便表得馬蹄香出也

以「踏花歸去馬蹄香」作畫??
「掃」是描畫:~描。~眉。
只是描畫數只蝴蝶上下飛舞在所畫的奔馬之後,畫卷之上便能見得踏馬之下,有香出。

4. 那篇古文裡面有荸薺

《居家必抄用事類全集》襲[元]佚名
。。。。。。
收藏諸般青菓法
十二月間盪洗潔凈瓶。或小缸盛臘水遇時菓出。用銅青末與菓同入臘水收貯。顏色不變如鮮。凡青梅枇杷林檎小棗蒲萄蓮蓬菱角甜瓜綿橙橄欖荸薺等菓。皆可收藏
。。。。。。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
烏芋《別錄》中品
【釋名】鳧茈音疵。鳧茨音瓷。荸薺《衍義》三棱《博濟方》芍音曉。地栗鄭樵《通志》〔時珍曰〕烏芋,其根如芋而色烏也。鳧喜食之,故《爾雅》名鳧茈,後遂訛為鳧茨,又訛為荸薺。蓋切韻鳧、荸同一字母,音相近也。三棱、地栗,皆形似也。〔瑞曰〕小者名鳧茈,大者名地栗。。。。。。

5. 古詩文中與馬有關的詩句

1. 夜闌卧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 竹馬踉蹌沖淖去,
紙鳶跋扈挾風鳴。
(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3.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5.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6. 馬寅識路真疲路,
蟬到吞聲尚有聲。
(黃景仁《雜感》)
7.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李白:《送友人》)
8. 好山好水看不足,
馬蹄催趁月明歸。
(岳飛《池州翠微亭》)
9.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南關馬不前。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0. 山迴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11.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青玉案》)
12.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王翰《涼州詞》)
13.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後》)
15. 還似舊時游上苑,
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
(李煜《望江南》)
16. 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
(李白《長干行》)
17.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18.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9.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王績《野望》)
20.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6. 翻譯一句文言文。

出自《歸田與友人》,是屠赤水的小品文
屠赤水(1542-1605):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屠隆,號赤水。
在《翠娛閣評選十六名家小品》{陸雲龍(明)} 中《翠娛閣評選屠赤水先生小品卷之二》可以找到原文。

三月紅錦映水是寫景。
三月是時間。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伏下後面的美人出場。
紅錦估計有兩層含義,一是紅色的花,二是紅色綉幕。由於前句是「傍池桃樹數株」,所以紅錦有可能指絢麗的桃花。
映水指出地點在水邊啦。
這六個字就描畫出一幅漂亮的春景。

如阿房迷樓,比喻這里樓閣和美人猶如阿房宮中的一樣,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是用典,具體參見杜牧的《阿房宮賦》,化用「高低冥迷,不知西東。」一句。

萬美人盡臨妝鏡,很多美人都到梳妝鏡子前面,就是都化妝去了,美人打扮自己~也請參見《阿房宮賦》,看第二段關於美人等候臨幸的描寫。

這篇文章很難找到……不過據我所知,《明清閑情小品賞析》這本書裡面也有收錄

資料:《阿房宮賦》中有關的兩段: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原文:
一出大明門,與長安隔世夜卧,絕不作華清馬蹄,夢家有采芝堂。堂後有樓三間。雜植小竹樹。卧房廚灶都在竹間,枕上常啼鳥聲,宅西古桂二章。百數十年物。秋來花發香滿庭,中隙地鑿小池,栽紅白蓮。傍池桃樹數株,三月紅錦映水,阿房迷樓,萬美人盡臨妝鏡,又有芙蓉蓼花,令秋意瑟更,喜貧甚道民景態清泠,都無吳越間士大夫家華艷氣。翠色娟娟咽滌竹。妖香奕奕露凝花。

標點是我加的,不知道斷句有沒有錯誤。

7. 關於馬的文言文,現代文,詩

伯樂憐馬
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月付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糹寧衣以冪之。驥於是亻免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馬說-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鞏乃斯的馬

周 濤

沒話找話就招人討厭,話說得沒意思就讓人覺得無聊,還不如聽吵架提神。吵架罵仗是需要激情的。

我發現,寫文章的時候就象一匹套在軛具和轅木中的馬,想到那片水草茂盛的地方去,卻不能擺脫道路、更擺脫不了車夫的駕馭,所以走來走去,永遠在這條枯燥的路面上。

我嚮往草地,但每次走到的,卻總是馬廄。

我一直對不愛馬的人懷有一點偏見,認為那是由於生氣不足和對美的感覺遲鈍所造成的,而且這種缺陷很難彌補。有時候讀傳記,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駱駝自喻,就有點替他們惋惜,他們一定是沒見過真正的馬。

在我眼裡,牛總是有點落後的象徵的意思,一副安貧知命的樣子,這大概是由於過分提倡「老黃牛」精神引起的生理反感。駱駝卻是沙漠的怪胎,為了適應嚴酷的環境,把自己改造得那麼醜陋畸形。至於毛驢,頂多是個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難當大用。它們的特性和模樣,都清清楚楚地寫著人類對動物的征服,生命對強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歡。它們不是作為人類朋友的形象出現的,而是俘虜,是僕役。有時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駱駝在婦人面前下跪,發情的毛驢被縛在車套里齜牙大鳴,我心裡便產生一種悲哀和憐憫。

那卧在鹽車之下哀哀嘶鳴的駿馬和詩人臧克家筆下的「老馬」,不也是可悲的嗎?但是不同。那可悲里含有一種不公,這一層含義在別的畜牲中是沒有的。在南方,我也見到過矮小的馬,樣子有些滑稽,但那不是它的過錯。既然桔樹有自己的土壤,馬當然有它的故鄉了,自古好馬生塞北,在伊犁,在鞏乃斯大草原,馬作為茫茫天地之間的一種尤物,便呈現了它的全部魅力。

那是1970年,我在一個農場接受「再教育」,第一次觸摸到了冷酷、丑惡、冰涼的生活實體,不正常的政治氣候像潮悶險惡的黑雲一樣壓在頭頂上,使人壓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強度的體力勞動並不能打擊我對生活的熱愛,精神上的壓抑卻有可能摧毀我的信念。

終於,有一天夜晚,我和一個外號叫「藍毛」的長著古希臘人臉型的上士一起爬起來,偷偷摸進馬棚,解下兩匹喉嚨里滾動著咴咴低鳴的駿馬,在冬夜曠野的雪地上賓士開了。

天低雲暗,雪地一片模糊,但是馬不會跑進鞏乃斯河裡去。雪原右側是鞏乃斯河,形成了沿河的一道陡直的不規則的土壁;光背的馬兒馱著我們在土壁頂上的雪原輕快地小跑,噴著鼻息,四蹄發出嚓嚓的有節奏的聲音,最後大顛著狂奔起來。隨著馬的賓士、起伏、跳躍和喘息,我們的心情變得開朗、舒展,壓抑消失,豪興頓起,在空曠的雪野上打著唿哨亂喊,在顛簸的馬背上感受自由的親切和駕馭自己命運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暢啊!我們高興得大笑,笑得從馬背上栽下來,躺在深雪裡還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裡流出了淚水……

那兩匹可愛的光背馬,這時已在近處緩緩停住,低垂著脖,一副歉疚的想說「對不起」的神態,它們溫柔的眼睛裡彷彿充滿了憐憫和抱怨,還有一點詫異,弄不懂我們這兩個究竟是怎麼了。我拍拍馬的脖頸,撫摸一會兒它的鼻樑和嘴唇,它會意了,抖抖鬃毛像抖掉疑惑,跟著我們慢慢走回去。一路上,我們談著馬,聞著身後熱烘烘的馬汗味和四圍里新鮮刺鼻的氣息,覺得好像不是走在冬夜的雪原上。

馬能給人以勇氣,給人以幻想,這也不是笨拙的動物所能有的。在鞏乃斯後來的那些日子裡,觀察馬漸漸成了我的一種藝術享受。

我喜歡看一群馬,那是一個馬的家族在夏牧場上游移,散亂而有秩序,首領就是那裡面一眼就望得出的種公馬,它是馬群的靈魂。作為這群馬的首領當之無愧,因為它的確是無與倫比的強壯和美麗,勻稱高大,毛色閃閃發光,最明顯的特徵是頸上披散著垂地的長鬃,有的濃黑,流瀉著力與威嚴;有的金紅,燃燒著火焰般的光采;它管理著保護著這群牝馬和頑皮的長腿短身子馬駒兒,眼光里保持著父愛般的尊嚴。

馬的這種社會結構中,首領的地位是由強者在競爭中確立的,任何一匹馬都可以爭群,通過追逐、撕咬、拚鬥,使最強的馬成為公認的首領。為了保證這群馬的品種不至於退化,就不能搞「指定」,也不能看誰和種公馬的關系好,也不能憑血緣關系接班。

生存競爭的規律使一切生物把生存下去作為第一意識,而人卻有時候會忘記,造成許多誤會。

唉,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在鞏乃斯草原度過的那些日子裡,我與世界隔絕,生活單調;人與人互相警惕,唯恐失一言而遭滅頂之禍,心靈寂寞。只有一個樂趣,看馬。好在鞏乃斯草原馬多,不像書可以被焚,畫可以被禁,知識可以被踐踏,馬總不至於被驅逐出境吧?這樣,我就從馬的世界裡找到了賓士的詩韻,遼闊草原的油畫,夕陽落照中兀立於荒原的群雕,大規模轉場時鋪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熊熊篝火邊的通宵馬經。氈房裡悠長暗啞的長歌在烈馬蒼涼的嘶鳴中展開,醉酒的青年哈薩克在群犬的追逐中縱馬狂奔,東倒西歪地俯身鞭打猛犬,使我驀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壯美和那時潛藏在我們心裡的共同憂郁……

哦,鞏乃斯的馬,給了我一個多麼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時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給予了我!弄得我直到今天聽到馬蹄踏過大地的有力聲響時,還會在屋子裡坐卧不寧,總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麼樣兒的馬走過去了。而且我還聽不得馬嘶,一聽到那銅號般高亢,鷹啼般蒼涼的聲音,我就熱血陡涌,熱淚盈眶,大有戰士出征走上古戰場,「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之慨。

有一次我碰上鞏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來勢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盤旋的孤鷹來不及躲避而被擊落,雨腳之猛,竟能把牧草覆蓋的原野一瞬間打得煙塵滾滾。就在那場暴雨的豪打下,我見到了最壯闊的馬群奔跑的場面。彷彿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馬都被趕到這兒來了,好傢伙,被暴雨的長鞭抽打著,被低沉的怒雷恐嚇著,被刺進大地倏忽消逝的閃電激奮著。馬,這不肯安分的牲靈從無數谷口、山坡湧出來,山洪奔瀉似地在這原野上匯聚了,小群匯成大群,大群在運動中擴展,成為一片喧叫、紛亂、快速移動的集團沖鋒!爭先恐後,前呼後應,披頭散發,淋漓盡致!有的瘋狂地向前賓士,像一隊尖兵,要去踏住那閃電;有的來回奔跑,儼然像臨危不懼、收拾殘局的大將;小馬跟著母馬認真而緊張地跑,不再頑皮、撒歡,一下子變得老練了許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攜裹,大喊大叫,卻毫無聲響,喊聲像一塊小石片跌進奔騰喧囂的大河。

雄渾的馬蹄聲在大地奏出鼓點,悲愴蒼勁的嘶鳴、叫喊在擁擠的空間碰撞、飛濺,劃出一條條不規則的曲線,扭住、纏住漫天雨網,和雷聲雨聲交織成驚心動魄的大舞台。而這一切,得在飛速移動中展現,幾分鍾後,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見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裡,發愣、發痴、發呆。我見到了,見過了,這世間罕見的奇景,這無可替代的偉大的馬群,這古戰場的再現,這交響樂伴奏下的復活的雕塑群和油畫長卷!我把這幾分鍾間見到的記在腦子里,相信,它所給予我的將使我終身受用不盡……

馬就是這樣,它奔放有力卻不讓人畏懼,毫無凶暴之相;它優美柔順卻不任人隨意欺凌,並不懦弱,。我說它是進取精神的象徵,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與美的巧妙結合恐怕也並不過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園里說托爾期泰「大概您在什麼時候當過馬」,因為托爾斯泰不僅愛馬、寫馬,並且堅信「這匹馬能思考並且是有感情的」。它們常和歷史上的那些偉大的人物、民族的英雄一起被鑄成銅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過去我只認為,只有《靜靜的頓河》才是馬的史詩;離開鞏乃斯之後,我不這么看了。鞏乃斯的馬,這些古人稱之為騏驥、稱之為汗血馬的英氣勃勃的後裔們,日出而撒歡,日人而哀鳴,它們好像永遠是這樣散漫而又有所期待,這樣原始而又有感知,這樣不假雕飾而又優美,這樣我行我素而又不會被世界所淘汰。成吉思汗的鐵騎作為一個兵種已經消失,六根棍馬車作為一種代步工具已被淘汰,但是馬卻不會被什麼新玩藝兒取代,它有它的價值。

牛從挽車變為食用,仍然是實用物;毛驢和駱駝將會成為動物園里的展覽品,因為它們只會越來越稀少;而馬,車輛只是在實用意義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從實用物進化為一種藝術品的時候恰恰開始了。

值得自豪的是我們中國有好馬。從秦始皇的兵馬俑、銅車馬到唐太宗的六駿,從馬踏飛燕的奇妙構想到大宛汗血馬的美妙傳說,從關雲長的赤兔馬到朱德總司令的長征坐騎……縱覽馬的歷史,還會發現它和我們民族的歷史緊密相聯著。這也難怪,駿馬與武士與英雄本有著難以割捨的親緣關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發揮、彼此氣質的相互補益,曾創造出多少叱吒風雲的壯美形象?縱使有一天馬終於脫離了征戰這一輝煌事業,人們也隨時會從軍人的身上發現馬的神韻和遺風的。我們有多少關於馬的故事呵,我們是十分愛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們的一切美好傳統都像黃河之水似地遺傳下來那樣,我們的歷代名馬的筋骨、血脈、氣韻、精神也都遺傳下來了。那種「龍馬精神」,就在鞏乃斯的馬身上——

此馬非凡馬,

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

猶自帶銅聲。

我想,即便我一直固執地對不愛馬的人懷一點偏見,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諒解了吧。

選自散文集《稀世之鳥》,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0年出版。

8. 蹄在古文里都有什麼意思

(1) (形聲。字從足,從帝,帝亦聲。「帝」意為「原初的」、「原本的」。「足」與「帝」聯合起來表示「原本的腳」。本義:(馬的)天足。野馬的腳。引申義:牛、馬、豬、羊等有蹄類哺乳動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質覆蓋物,以將趾的末端幾乎全部包裹住,又指有角質保護物的腳。說明:1.野馬的腳是原生的腳,家馬的腳會被釘上一個人工製作的鐵掌。未安裝鐵掌的馬腳就稱為「天足」,即「蹄」。2.本字《說文》所無) (2) 同本義 [hoof] 馬候蹄。——《穀梁傳·昭公八年》。釋文:「蹄,馬足也。」 馬蹄可以踐霜雪。——《莊子·馬蹄》 驢不勝怒蹄之。(蹄,用如動詞:踢。)——唐· 柳宗元《三戒》 (3) 又如:牛蹄;馬蹄;豬蹄;蹄涔(留有牛馬腳跡的小池塘);蹄窪(留有蹄跡的小水塘);蹄道(有著獸蹄鳥跡的走道);蹄蚤(蹄趾與腳爪);蹄書(詔令;詔書。因用赫蹄紙書寫,故稱) (4) 指牲口 [draught animals]。 (5) 如:蹄尾(泛指禽獸);蹄腿(牲畜的腿部);蹄躈(古時用以計算牲畜的頭數) (6) 兔網,捕兔的工具 [net of catching hare]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莊子·外物》 (7) 又如:蹄筌(蹄和筌。蹄是捕兔器,筌是捕魚器) (8) 另見 dì

9. 《馬蹄》至德之世文言文斷句

至德之世 有兩處: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回蹊隧,澤無舟答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及至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

參考:莊子 馬蹄

10. 關於馬的古詩文

1、《紫騮馬》唐代:李白

紫騮行且嘶,雙翻碧玉蹄。

臨流不肯渡,似惜錦障泥。

白雪關山遠,黃雲海戍迷。

揮鞭萬里去,安得念春閨。

釋義:

棗紅色的駿馬一邊賓士一邊鳴叫著,它那碧玉般的蹄子上下翻飛。來到河邊它不肯渡水,好像在憐惜身上披著的錦緞障泥。與吐蕃接壤的白雪戍是那麼的遙遠,黃雲海戍迷離不見。揮動馬鞭奔赴萬里之外,怎能貪戀家室的溫馨呢。

2、《魯頌·駉》先秦:佚名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騂有騏,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騮有雒,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釋義:

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毛帶白色有驈皇,毛色相雜有驪黃,駕起車來奔前方。跑起路來遠又長,馬兒駿美多肥壯。

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黃白為騅灰白駓,青黑為騂赤黃騏,駕起戰車上戰場。雄壯力大難估量,馬兒駿美力又強。

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驒馬青色駱馬白,駵馬火赤雒馬黑,駕著車子跑如飛。精力無窮沒限量,馬兒騰躍膘肥壯。

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紅色為駰灰白騢,黃背為驔白眼魚,駕著車兒氣勢昂。沿著大道不偏斜,馬兒如飛跑遠方。

3、《國風·秦風·駟驖》先秦:佚名

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公之媚子,從公於狩。

奉時辰牡,辰牡孔碩。公曰左之,舍拔則獲。

游於北園,四馬既閑。輶車鸞鑣,載獫歇驕。

釋義:

四匹黑駿馬並排嘶鳴高昂,秦公嫻熟地收放六條絲韁。那些最得寵信的臣僕衛隊,跟隨他們的君王狩獵圍場。

圍場小吏放出應時的公鹿,只見鹿群是那樣肥大美好。秦公興奮地呼喊左轉包抄,他搭弓放箭獵物應弦而倒!

打獵盡興後拐到北園遊玩,那四匹馬兒此刻盡享悠閑。車兒輕輕轉啊鸞鈴叮當響,車里載著有功勞的小獵犬。

4、《病馬》唐代:杜甫

乘爾亦已久,天寒關塞深。

塵中老盡力,歲晚病傷心。

毛骨豈殊眾?馴良猶至今。

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

釋義:

長久地騎著你,冒著天寒,朝向關塞前進。

風塵中你老了,還在繼續盡力勞頓。歲晚時你病了,沉重地使我無限傷心。

你的毛骨與眾哪有不同?但能馴良地伴隨我直到如今。

雖是微小的生物,蘊藏的情意決不可淺論。你真叫我感動,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

5、《老馬》唐代:姚合

卧來扶不起,唯向主人嘶。

惆悵東郊道,秋來雨作泥。

釋義:

老馬一覺卧睡醒來,卻發現自己無論怎樣扶著身旁的圍欄都站不起來,只有向主人發出一聲聲的嘶叫。

想到東邊郊區的道路,現在正是秋天,下雨的時候,雨點落在泥里,與之融為一體,也就成為了泥。這時一種惆悵油然而生。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