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乘隙

文言文乘隙

發布時間: 2020-12-06 17:19:22

『壹』 文言文閱讀。濠州定遠縣 ① 一弓手 ② ,善用矛,遠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擊刺,常蔑視官軍,唯與此

1.C
2.B
3.你敢和我在縣尉的馬前決一死戰嗎?
4.弓箭手運用智謀,找到突破口,抓住機會,戰勝小偷。(意思符合即可)

『貳』 《乘隙》的翻譯

一、譯文:濠州定遠縣有一個弓兵,善於使用長矛,遠近同行都畏服他的技能。有一個小偷也善於擊刺,常常蔑視官軍,惟與這位弓兵技藝不相上下,說:「與弓兵相見一定要進行生死決斗。」一天,弓兵因公事來到碼頭,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來勢迅猛,不可躲避,就拖矛來斗,圍觀的人很多。許久,兩人都僵持不進。

弓兵對小偷說:「縣尉來了。我和你都是好漢,你敢和我在縣尉馬前決一生死嗎?」小偷說:「好。」弓兵話剛落舉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殺,大概是趁其分神不備而勝利。

又有人與小偷爭斗,雙方兵器相交,小偷先含一口水在嘴裡,忽然噴在對方臉上,愕然之間,刀已穿胸而過。後來一個壯士又遇上這個小偷,已經預先知道他有含水噴人的一招,小偷果然又使出此種伎倆,水才出口,壯士的長矛已經貫頸刺出,立斃小偷。大概他已經識破機關,機謀已泄,依仗詐術失去防備,反受其害。

二、原文:《乘隙》是宋代沈括所寫的一篇文言文,載入《夢溪筆談》

濠州定遠縣一弓手,善2用矛,遠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擊刺,常蔑視官軍,唯與此弓手不相下,曰:「見必與之決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適值偷在市飲酒,勢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觀者如堵牆。久之,各未能進。弓手者忽謂7偷曰:「尉至矣,我與汝皆健者,汝敢與我尉馬前決生死乎?」偷曰:「喏。」弓手應聲刺之,一舉而斃,蓋乘其隙也。

又有人曾遇強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滿口,忽噀其面,其人愕然,刃已揕[zhèn]胸。後有一壯士,復與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復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頸。蓋已陳芻[chú]狗,其機已泄,恃勝失備,反受其害。

(2)文言文乘隙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二、作品賞析

所謂「盜亦有道」,上文中有兩個恰恰是「強盜無道」,或因傻楞喪命,或仗藝欺人反失其命,皆是「下三爛」之類,小聰明之流。又名《權智》《弓手與小偷》

寓意:事情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中,如果總是沿襲老一套,那麼肯定會反受其害的。

『叄』 解釋文言文

【原文】濠州定遠縣一弓手,善用矛,遠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擊刺,常蔑視官軍,唯與此弓手不相下,曰:見必與之決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適值偷在市飲酒,勢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觀者如堵牆。久之,各未能進。弓手者忽謂偷曰:尉至矣,我與汝皆健者,汝敢與我尉馬前決生死乎?偷曰:諾。弓手應聲刺之,一舉而斃,蓋乘隙也。
【翻譯】濠州定遠縣有一個弓箭手,善於使用長矛,遠近同行都佩服他的技能。有一個小偷也善於擊刺,常常蔑視官軍,只是與這位弓箭手技藝不相上下,說:與弓箭手相見一定要進行生死決斗。一天,弓箭手因公事來到碼頭,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勢不可避,就拿矛來和他打鬥,圍觀的人很多。許久,兩人都僵持不進。弓箭手忽然對小偷說:兵尉來了。我和你都是好漢,你敢和我在兵尉馬前決一生死嗎?小偷說:好。弓箭手話音剛落舉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死,原來是乘其分神不備而取勝的。
此文出自「夢溪筆談」。

『肆』 10篇文言文和翻譯

5.掩耳盜鈴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鍾者②。欲負而走③,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鍾況然有音⑤。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智伯消滅范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准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
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鍾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
害怕別人聽到鍾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塗了。

6.請君入瓮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績通謀,太後命來俊臣鞠之。
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瓮,與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圍如興法,來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興惶恐叩頭伏罪。

【譯 文】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 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 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 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 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 查不出結果,太後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 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他准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 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 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 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 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瓮,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 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 進瓮里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處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翻譯: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8.唇亡齒寒
【出 處】 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原文(《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庄乎,其愛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為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

3.望梅止渴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有一次,曹操率領部隊行軍時一時沒有找到水源,士兵們都乾渴難忍。於是曹操傳下命令說:「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結滿枝頭,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了這話,都流出口水,靠這種辦法,使部隊堅持走到前邊有水源的地方。

10.盲人摸象
出 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洪進禪師》

原文:
《大般涅盤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 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譯文: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蘿卜。」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凈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
拔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苗長了!」他兒子聽說後,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啊。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它。

急於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學弈 <孟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唯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天鵝)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會神,認真聽弈秋的教導;另一人雖然也聽講,可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怎樣拿弓箭去射它,這個人雖然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做事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才能成功。

截竿進城《笑林》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堅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譯文:
魯國有個人扛著根又粗又長的毛竹進城。到了城門口,他把毛竹豎起來拿,被城門卡住了,他把毛竹橫著拿,又被兩邊的城牆卡住了。他折騰了半天,累得氣喘吁吁,還是進不了城。旁邊有個老頭兒邊看邊樂:「你可真是個大草包!腦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這一大把年紀,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你怎麼不請教請教我呢?」賣毛竹的人連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頭兒捋(lǚ)著白鬍子說:「這事兒簡單。你把毛竹鋸為兩段,不就進去了嗎?」「毛竹鋸斷了就不頂用了。」「那總比你卡在城外強吧!」賣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鋸子,把毛竹鋸斷,拿進城去了。
告訴我們我們要多動腦,不要讓頭腦僵化了。

入木三分
《書斷•王羲之》
原文: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 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後)問:「你為什麼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後,我再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
【古文】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譯文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形容人很勤奮

杯弓蛇影《感事》
【原文】杯弓蛇影①
嘗②有親客③,久闊④不復來。廣⑤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⑥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⑦,既飲而疾⑧。」
於時⑨河南⑩聽事(11)壁上有角(12),漆畫作蛇(13)。廣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15)?」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16),客豁然意解(17),沈痾(18)頓愈。
【翻譯】 樂廣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不見再來了。問到原因時,友人告訴說:「前些日子他來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時候,彷彿看見杯中有一條"小蛇"在晃動。心裡雖然十分厭惡它,可還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裡,就身得重病。」當時河南聽事堂的牆壁上掛著一張角弓。樂廣心想,杯中所謂的"小蛇"無疑是角弓的影子了。於是,他便在原來的地方再次請那位朋友飲酒。問道:「今天的杯中還能看到'小蛇'嗎?」朋友回答說:「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樣。」樂廣指著牆壁上的角弓,向他說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積久難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問一個為什麼,都要通過調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實的真相,求得正確解決的方法.
按圖索驥
《漢書•梅福傳》
[原文]
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語②。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③,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④。」
[譯文]
伯樂《相馬經》中有「高高的額頭,眼睛鼓起,馬蹄像疊起來的酒葯餅子」之類的話。他的兒子,拿著父親寫的《相馬經》,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不像疊起來的酒葯餅子。」父親知道兒子愚笨,不生氣反而笑道:「這馬喜歡跳,不好駕馭。」

比喻按照線索尋找,也比喻辦事機械、

『伍』 尋一文言文短篇!

原文】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1),猶掇之也(2)。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3);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4);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5)。吾不反不側(6),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譯文】
孔子到楚國去,走出樹林,看見一個駝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蟬,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樣。
孔子說:「先生真是巧啊!有門道嗎?」駝背老人說:「我有我的辦法。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迭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那麼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迭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那麼失手的情況十次不會超過一次了;迭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也就會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臨近地面的斷木,我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地很大,萬物品類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蟬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為什麼不能成功呢!」
孔子轉身對弟子們說:「運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說的就是這位駝背的老人吧!」

『陸』 文言文翻譯!!!謝謝!!!!

王戎七歲的時候,和小朋友們一道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樹,結了很多李子,版枝條都被壓斷了。那些小朋友權都爭先恐後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大路邊上,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來一嘗,果然是這樣。

這個故事寫王戎小時候,觀察仔細,善於動腦筋,能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文章最後講「取之信然」說明他的推理是正確的,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柒』 乘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舉例

乘的文言文意思和發音
shèng
①<量>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觸龍說趙太後》:「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過秦論》:「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之勢。」
②<數>「四」的代稱。《餚之戰》:「以~韋先,牛十二,犒師。」
【乘槎】1.槎:竹、木筏。指登天。蘇軾《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豈知~天女側,獨倚雲機看織紗。」2.比喻入朝做官。杜甫《奉贈蕭二十使君》詩:「起草鳴先路,~動要津。」
【乘桴】1.乘坐竹木小筏。《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浮於海。』」2.指避世。王維《濟上四賢詠》:「已聞能狎鳥,余欲共~。」
【乘化】順應自然的變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聊~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乘間】趁空;找機會。陳壽《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往者季漢分崩,九土顛覆,劉備、孫權~作禍。」
【乘龍】1.比喻時機成熟後進行大的行動。《南齊書?芮芮虜傳》:「陛下承乾啟之機,因~之運,計應符革祚,久已踐極,荒裔傾戴,莫不引領。」2.對別人女婿的美稱。《藝文類聚》卷四十引《楚國先賢傳》:「孫儁字文英,與李元禮俱娶太尉桓焉女,時人謂桓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也。」後以「乘龍」喻佳婿。杜甫《李監宅》:「門闌多喜色,女婿近~。」
【乘危】1.登高。《戰國策?齊策三》:「歷險~,則騏驥不如狐狸。」2.踏上危險之地,冒險。吳兢《貞觀政要?論略獵》:「聖主不~,不徼幸。」
【乘隙】1.趁著空閑。2.利用機會。
【乘凶】舊時父母剛死不成服就婚聚叫乘凶。
【乘虛】1.凌空。《列子?周穆王》:「~下墜,觸實不硋。」2.騰空飛行。范曄《後漢書?矯慎傳》:「蓋聞黃老之言,~入冥,藏身遠遁。」3.趁人空虛無備。《後漢書?荀彧傳》:「(呂)布~寇暴,震動人心。」
【乘軒】乘坐大夫的車。泛指做官。
【乘輿】1.天子、諸侯乘坐的車。《孟子?梁惠王下》:「今~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2.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獨斷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3.皇帝的代稱。4.馬車;兵車。王符《潛夫論?贊學》:「是故造父疾趨,百步而廢,而托~,坐致千里。」

『捌』 文言文《識李·觀虎》翻譯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有一次)和多個小孩子遊玩,看見路邊的李子樹有好多回果實,枝斷了,許答多小孩爭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實。只有王戎不動。人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李)樹長在路邊卻有許多果實,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實(品嘗)確實是這樣的。魏明帝在宣武場上包著(一說砍掉)老虎的爪子和牙,舉行人、虎搏鬥表演,任憑百姓觀看。王戎當時七歲,也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柵欄大吼,吼聲震天動地,圍觀的人全都嚇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卻平平靜靜,一動不動,一點也不害怕。

『玖』 間的文言文意思

間、閑 jiàn

〈名〉

(1) (會意。古寫作「閑」,「間」是後起字。金文,從門,從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開門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 jiàn) 本義:門縫)

(2) 同本義。泛指縫隙;空隙 [gap;space between]

閑,隙也。從門,中見月。會意。——《說文》

有閑中也。又,閑不及旁也。——《墨子經》

其閑不能以寸。——《孟子》

從門閑而窺其夫。—《史記·管晏傳》

彼節者有間。——《莊子·養生主》

以無厚入有間。

得間奔真州。—— 宋· 文天祥《<指南錄> 後序》

(3) 又如:間出(乘隙私出,微行);間缺(空隙);間蹊(小道);間徑(小道;僻路)

(4) 隔閡;嫌隙 [estrangement]

時將有反,事將有間。——《國語·越語下》

(5) 間諜 [spy]。如:間使(密使);間騎(騎兵偵察員);間者(探子);間事(用間諜之事);間人(內奸)

詞性變化

--------------------------------------------------------------------------------

◎ 間

間 jiàn

〈動〉

(1) 挑拔,使人不和 [sow discord]

讒人間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 又如:離間(挑拔使之不和睦);間構(離間構陷,挑拔中傷);間疏(離間);間貳(離間);間書(用以挑拔是非的信)

(3) 拔去多餘的植株、去掉[林中]多餘的樹(使其他的苗或樹能更好地生長) [thin out]。如:間玉米苗

(4) 隔開間隔 [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

楓松相間。——《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病間月。——清· 方苞《獄中雜記》

(5) 又如:間行(拉開距離行進);間闊(久別;遠離);間歲(隔一年);間世(隔代)

(6) 夾雜;參雜 [be intermingled;be mixed up with]

中間力拉。——《虞初新志·秋聲詩序》

(7) 又如:間色(雜);間錯(間雜);間編(編次雜亂);間廁(夾雜);間詁(夾注)

(8) 非難;毀謗 [blame;reproach;slander]。如:間然(非議);間廢(不以為然而廢棄);間言(非議);間非(責怪);間謗(毀謗)

(9) 參與[participate]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庄公十年》

(10) 更迭;交替 [do sth.alternately]

異才復間出,周道日惟新。——杜甫《別蔡十四著作》

(11) 又如:間歌(古時吹笙和唱歌相交替的一種禮制);間出(隔世而出);間生(隔世而生)

◎ 間

間 jiàn

〈副〉

(1) 間或,斷斷續續 [sometimes]

時時而間進。——《戰國策·齊策》

間道經其門。——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間以詩記所遭。——宋· 文天祥《<指南錄> 後序》

間則躡屐。——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2) 秘密,暗中(隔開眾人,使自己隱而不現) [in secret]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史記·陳涉世家》

侯生乃屏人間語。——《史記·魏公子列傳》

(3) 另見 jiān

『拾』 文言文的解釋

余嘗游於京師侯家富人之園,見其所蓄,自絕徼海外奇花石無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斬竹而薪之。其為園,亦必購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錢買一石,百錢買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據其間,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師人苟可致一竹,輒不惜數千錢;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難致而又多槁死,則人益貴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
嗚呼!奇花石誠為京師與江南人所貴,然窮其所生之地,則絕徼海外之人視之,吾意其亦無以甚異於竹之在江以南。而絕徼海外,或素不產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見竹,吾意其必又有甚於京師人之寶之者,是將不勝笑也。語雲:「人去鄉則益賤,物去鄉則益貴。」以此言之,世之好醜,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祿任君治園於荊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間作一小樓,暇則與客吟嘯其中。而間謂余曰:「吾不能與有力者爭池亭花石之勝,獨此取諸土之所有,可以不勞力而蓊然滿園,亦足適也,因自謂竹溪主人,甥其為我記之。」
余以謂君豈真不能與有力者爭,而漫然取諸其土之所有者,無乃獨有所深好於竹,而不欲以告人歟?昔人論竹,以為絕無聲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艷綽約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諧於俗。是以自古以來,知好竹者絕少。且彼京師人亦豈能知而貴之,不過欲以此鬥富,與奇花石等耳。故京師人之貴竹,與江南人之不貴竹,其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長於紛華,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馬、僮奴、歌舞,凡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與人交,凜然有偃蹇孤特之氣,此其於竹必有自得焉。而舉凡萬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間也歟?然則雖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猶將極其力以致之,而後快乎其心。君之力雖使能盡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貴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選自《古文鑒賞辭典》)
1.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自絕徼海外奇花石無所不致 徼:邊界。
B.吾江南人斬竹而薪之 薪:這里是「當作柴草」。
C.或芟而去焉 芟:鋤除。
D.固有不能間也歟 間:間或。
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是表述任光祿志趣高雅的一組是( )
①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
②竹間作一小樓,暇則與客吟嘯其中
③可以不勞力而蓊然滿園,亦足適也
④凜然有偃蹇孤特之氣
⑤此其於竹,必有自得焉
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貴也哉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 ①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篇寫游京師顯貴人家之園的見聞感受,那裡奇花異石屢見不鮮,惟竹不可得。
B.文章第2段引用俗語,說明世上評價人、物的標准,是依遠近多寡而論高下貴賤。
C.任光祿雖然身處江南,但不以世俗賤竹而賤之,而是在荊溪之上治園,「遍治以竹」。
D.文章由任光祿對竹的態度,揭示出他不諂流俗的孤高獨立的人品,這也屬直接寫竹。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以此言之,世之好醜,亦何常之有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京師人之貴竹,與江南人之不貴竹,其為不知竹一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則雖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猶將極其力以致之,而後快乎其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解析】D (間:間隔,阻止)
2【解析】B。(①句寫京師人把竹子當作寶;④句是寫任光祿的凜然氣節;⑥句寫竹子)
3【解析】D。(是間接寫竹)
4(1)【解析】如此說來,世上的美醜好惡,又有什麼不變的標准呢!(「亦」、賓語前置、句意各1分)
(2)【解析】所以京城人珍愛竹子,與江南人不重竹子,他們同屬於不知竹,是一樣的啊。(「其」、「一」、句意各1分)
(3)【解析】既然這樣,那麼假使竹子不是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將竭盡其力予以搜集,然後心裡才高興。(「然則」、「雖」、「快」、句意各1分)
【參考譯文】
我曾經游觀過京城世宦富貴人家的亭園,見那裡集聚的東西,自極遠的邊地到海外,奇異的花卉石子沒有不能羅致的,所不能羅致的只有竹子。我們江南人砍伐竹子當柴燒。他們築園構亭也必定購買尋求海外的奇花異石,有的用千錢買一石,有的用百錢買一花,並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據在當中,有時就將它砍去,說:「不要讓它佔了我種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覓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化費數千錢來購買;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乾枯而死。正因為它的難以尋覓而且又多枯死,人們因此就更加珍愛它。而江南人甚而笑他們說:「京城人竟把我們當柴燒的東西視為珍寶。」
嗚呼!奇花異石誠然為京城與江南人所珍愛。然而追溯它們的產地,則邊地和海外人看待它們,我想也與竹子在江南沒有什麼大的區別。而邊地海外,或許是從不出產竹子的地方,假如讓那裡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們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愛和看重它。這種情況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語說:「人離鄉則愈賤,物離鄉則愈貴。」如此說來,世上的美醜好惡,又有什麼不變的標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祿君在荊溪的邊上構築了一個亭園,到處種竹,不種其它的花木。竹林間造了一座小樓,有空就與客人在那裡吟詩嘯歌。他偶然對我說:「我不能與有勢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勝況,單獨在這里取山地本來所有的東西,可以不花費勞力而使滿園蒼翠蔥蘢,也足以自適。因此自稱是竹溪主人。請外甥為我記述一下吧。」
我以為任君哪裡是真的不能與有勢力者攀比,而隨意取其當地所有;恐怕還是對竹獨有特殊的愛好,而不願意把它告訴別人吧?過去有人談論竹子,以為它決沒有美妙的聲音、動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愛。所以它奇巧怪異不如石,妖艷柔美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如高傲獨立的士人,不能與塵俗混同合一。因此自古以來,知道珍愛竹子的人極少。那麼京城人難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愛的嗎?他們不過是想用此與別人爭誇富貴,如同用奇花異石向人炫耀一樣。所以京城人珍愛竹子,與江南人不重竹子,他們同屬於不知竹,是一樣的啊。
任君在繁華紛鬧中生長,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飾、車馬、僮僕、歌舞,凡是富貴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摒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剛直不隨意與人交往,凜然有高潔獨立之氣,這正是任君對於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世上可喜可玩的萬物,原有不能割捨的嗎?既然這樣,那麼假使竹子不是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將竭盡其力予以搜集,然後心裡才高興。任君的財力雖然使他能盡量尋覓奇花異石,然而他的愛好本不在此啊。
可嘆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為人貴重,對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2、(2011·上高二中第一次月考)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一)
馮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開皇中為宋康令。仁壽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馳至京,請討之。文帝敕左僕射楊素與盎論賊形勢,素曰:「不意蠻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發江、嶺兵擊之。賊平,授金紫光祿大夫,仍除漢陽太守。
武德三年,廣、新二州賊帥高法澄、冼寶徹等並受林士弘節度,殺害隋官吏,盎率兵擊破之。既而寶徹兄子智臣又聚兵於新州,自為渠帥,盎趨往擊之。兵交,盎卻兜鍪大呼曰:「爾等頗識我否?」賊多棄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潰,擒寶徹、智臣等,嶺外遂定。或有說盎曰:「自隋季崩離,海內騷動。今唐雖應運,而風教未浹,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嶺二十餘州,豈與趙佗九郡相比?今請上南越王之號。」盎曰:「吾居南越,於茲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門,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貴,如我殆難,常恐弗克負荷,以墜先業。本州衣錦便足,余復何求?越王之號,非所聞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眾降。貞觀五年,盎來朝,太宗宴賜甚厚。俄而羅竇諸洞僚叛,詔令盎率部落二萬為諸軍先鋒。時有賊數萬屯據險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語左右曰:「盡吾此箭,可知勝負。」連發七矢,而中七人,賊退走,因縱兵乘之,斬首千餘級。太宗令智戴還慰省之,自後賞賜不可勝數。
(選自《舊唐書》,有刪改)
註:唐朝起信宜(現廣東西南境內)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羅竇洞僚」的稱呼。
(二)
貞觀初,嶺南諸州奏言高州酋帥馮盎、談殿阻兵反叛。詔將軍藺謨發江、嶺數十州兵討之。秘書監魏徵諫曰:「中國初定,瘡痍未復,嶺南瘴癘,山川阻深,兵遠難繼,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馮盎若反,即須中國未寧,交結遠人,分兵斷險,破掠州縣,署置官司。何因告來數年,兵不出境?此則反形未成,無容動眾。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觀察,即來朝謁,恐不見明。今若遣使,分明曉諭,必不勞師旅,自致闕庭。」太宗從之,嶺表悉定。
(節選自《貞觀政要》)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授金紫光祿大夫,仍除漢陽太守 除:授官
B.太宗令智戴還慰省之 省:看望
C.賊退走,因縱兵乘之 乘:追趕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觀察 就:立即
2.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直接反映馮盎英勇善戰與不貪名利的個性的一組是( )
A.盎馳至京,請討之 本州衣錦便足,余復何求?
B.詔令盎率部落二萬為諸軍先鋒 常恐弗克負荷,以墜先業
C.因縱兵乘之,斬首千餘級 四年,盎以南越之眾降
D.連發七矢,而中七人 越王之號,非所聞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仁壽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馮盎親自前往京師請旨討伐。文帝詔左僕射楊素與他議論敵方形勢,盎分析得頭頭是道。楊素很為驚嘆,於是命他領江嶺兵進行討伐。
B.唐武德三年,馮盎率兵平定了高、冼的叛亂,當時有人游說馮盎稱王。馮盎不貪求稱王稱霸而是歸降高祖,體現了他的明智。
C.貞觀元年,有人舉報馮盎反叛,說他已起兵拒境,太宗採用魏徵的招降建議,派人招降了馮盎,終使嶺南安定,並留下「魏徵一席言,勝於十萬兵」的美談。
D.文段(一)記敘了馮盎英勇善戰,以民族統一為重,平定戰亂的事跡;文段(二)借魏徵進諫的史實讓我們看到納諫與進諫的君臣形象,同時也讓我們看出馮盎反叛一事缺少真憑實據。
4.請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不意蠻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貴,如我殆難,常恐弗克負荷,以墜先業。(4分)

(3)今若遣使,分明曉諭,必不勞師旅,自致闕庭。(3分)

答案:1.D(就:到達,接近)
2.D(C項第一句表明的是善於指揮作戰,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戰。)
3.C(魏徵的建議不是招降,而是安撫曉喻;太宗是派人安撫曉諭而非招降)
4.(1)想不到蠻夷中竟有這樣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見。(3分。「意」1分,理解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感到罕見」「感到不尋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貴,能像我這樣的恐怕很難,我常常擔憂不能擔負起重擔,而毀了先人所創建的勛績。(4分。「殆」「克」「墜」各1分,句意1分)
(3)現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訴他們,不必動用大軍,他們就會自己來歸順朝廷。(3分。「遣」「致」各1分,句意1分)
譯文:馮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時就有軍事謀略。隋開皇中任宋康縣令。仁壽二年,潮(今潮陽縣西北)、成(今封開縣東南賀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馳馬前往京師,請旨討伐他們。文帝詔左僕射楊素與他議論敵方形勢。楊素說:「想不到蠻夷中竟有這樣的人物,十分值得驚嘆。」於是命盎領江嶺兵進行討伐。平亂後,授盎金紫光祿大夫、漢陽(今肅禮縣西南)太守(明嘉靖《廣東通志》載為漠陽太守)銜職。
唐武德三年(620),廣州、新州(新興)的高法澄、冼寶徹等共同受林士弘調遣,殺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亂。不久。不久寶徹哥哥的兒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擔任魁首,馮盎率兵前往打擊他。交戰時,盎(在陣前)除去甲胄大聲說:「你們認識我嗎?」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眾士卒於是潰散,盎擒獲寶徹、智臣。嶺外於是得以平定。有人游說馮盎說:「隋朝已滅亡了,國內外到處很亂,唐朝雖應運而生,但政教還未孚眾望,嶺南尚未有所歸屬。你現在已攻克了五嶺二十多州,著哪裡能與趙佗的九郡相提並論,現在還是請你自稱南越王吧!」盎回答說:「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為嶺南邊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錢財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貴像我一樣的恐怕很難達到。我常常擔憂的,是不能承擔先人所創建的勛績,我常常擔憂不能擔負起重擔,而毀了先人所創建的勛績,怎敢擅自稱王呢?越王的封號,這個不是我所希望聽說的。」
武德四年,盎率領南越之眾歸降高祖。貞觀五年,馮盎來到朝廷,唐太宗賞賜十分豐厚。不久,羅竇(今信宜鎮隆)諸洞僚人叛亂,太宗詔盎率二萬兵眾為各路軍先鋒進行剿除。當時僚人數萬人據險固守,不可強行進逼進攻。他手拿著弓箭對部下說:「我的箭射盡,勝負便可見曉。」他連發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卻逃走,盎趁勢率領部眾乘機沖殺,殺死僚人千餘。太宗派智戴歸省慰勞,自此以後賞賜不可勝數。
(二)貞觀元年(627),嶺南諸州上奏說高州的酋帥馮盎談殿起兵拒境反叛。太宗昭示右武衛將軍藺謨率領江、嶺十州的兵力准備討伐。魏徵進諫說:「中原政權剛剛建立,國家貧弱尚未恢復,嶺南又流行疾病,山川阻塞幽深,援軍難以接上。疾病如果產生,或許不能如意,追悔莫及。況且馮盎如果真的造反,就要等到中原不安定,結交遠處的兵力,分派兵力阻隔險要地勢,擾亂侵略周邊的周縣,部署官員。可是為什麼自從有人告發以來數年,兵力從不出境?這就是說他造反的形勢沒有形成,沒有興師動眾的表現。陛下既然沒有派人親自到那裡觀察,再來朝廷拜謁(報告虛實),恐怕這樣看不分明。現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訴他們,不必動用大軍,他們就會自己來歸順朝廷。太宗聽從了這個建議,嶺外於是全部安定下來。
3、(2011·銀川一中第二次月考)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鄭當時傳
鄭當時者,字庄,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
鄭庄以任俠自喜,脫張羽於厄,聲聞梁楚之間。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黃老之言,其慕長者,如恐不見。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為右內史。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貶秩為詹事,遷為大農令。
庄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庄廉,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然其饋遺人,不過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間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其推轂③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於己。未嘗名吏,與官屬言,若恐傷之。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庄。
鄭庄使視決河,自請治行五日。上曰:「吾聞『鄭庄行,千里不齎糧',請治行者何也?」然鄭庄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及晚節,漢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費多,財用益匱。庄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④,多逋負⑤。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庄以此陷罪,贖為庶人。頃之,守長史。上以為老,以庄為汝南太守。數歲,以官卒。卒後家無余貲財。?????????????????
《史記》一二○卷
註:①洗沐:官員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轂:推薦 ④僦人:這里指承攬運輸的人
⑤逋負:拖欠款項
1.下列各句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 名:稱呼……的名字
B.存諸故人,請謝賓客 存:問候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輩,輩份
D.庄稍遷為魯中尉、濟南太守 稍:稍微,略微
2.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都能反映鄭庄清廉節儉的一組是( )(3分)
①存諸故人,請謝賓客
②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
③然其饋遺人,不過算器食
④候上之間說,未嘗不言天下之長者
⑤鄭庄行,千里不齎糧
⑥卒後家無余貲財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鄭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詔而被逐,鄭庄也以行俠仗義為自豪,因解救張羽而聞名,雖然年小官薄,卻能結交天下名士。
B.鄭庄為人謙和平易,從不擺架子。他交遊十分廣泛,連皇帝都有所耳聞。
C.鄭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測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確地決斷是非。但一有機會,也總向皇帝薦上士人及下屬好的言論。
D.鄭庄在任用官吏的問題上,與司馬安意見不合,後來司馬安乘隙誣陷,使他一度丟了官職。
4. 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6分)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