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❶ 大數說課稿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大數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並了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小學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後一課。對以後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並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
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
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展,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數據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數據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於觀察和發現、樂於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准備,一是准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准備計數器、游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了解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
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制」計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系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游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小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學前准備:口答:一千裡面有10個百,一萬裡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麼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麼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系?(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系)
4、把所學數位按數位順序表排列起來
億級萬級個級
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個千萬
為了便於讀億以內的數,我國沿用了四位一級的計數規律,即:從右起每4個數位是一級,分為個級、萬級和億級。
(三)學習億以內數的讀法
1、拿出作業本上的最末題
(1)讓學生自由讀
(2)小組交流討論,該怎樣讀,為什麼?
(3)反饋,老師做引導,而後總結讀作:八千四百五十萬七千六百。
A、從高位讀起B、按照個級的讀法,每一級的數讀後加讀『萬』或「億」。
(4)思考:怎樣去分辨這個數是在個級或萬級?
目的在於明確在讀數之前必須先分級,有助於簡單的讀數。
2、讀數:
13819000各自讀,交流
分級—從高位讀起—按照個級讀法,只是在後面加讀級名最好在數位順序表上體現,或進行分級。
2496640700085000300。
先各自讀,將其讀法寫下來,而後集體交流讀法。
按照四位分級的原則,我國的讀數法則是:
(1)四位以內的數,按照數位順序從高位讀起。
(2)四位以上的數,先從右向左四位分級,然後從最高位起,順次讀出各級里的數和它們的級名。
(3)如果一個數末尾有「0」,末尾的「0」不讀;每一級末尾的「0」也不讀;其他數位上,不論連續有幾個「0」,只讀一個零。例如30500804500,讀作三百零五億零八十萬四千五百。
(四)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
1、六千八百五十萬四千二百學生嘗試寫數—交流—確定方法(分級,藉助數位順序表)
2、三千零八萬一千五百六十九萬三千六百七十二萬三千一百一十二
學生練習後,指名到前板演,而後講評,最終得出寫數的方法:先分級,從高位寫起,某一位一個計數單位也沒有寫0佔位。
3、討論:
什麼時候寫0,寫幾個0
(五)復習鞏固
(六)全課小結:說一說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運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和同學交流你課前收集的這些更大數的實際意義。
練習設計了5道題,2道讀法題,2道寫法題還有一個思考題。最後是回顧整理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評價。
大數說課稿2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大數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准備、過程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一)教材分析
「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了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鞏固和發展,本節課內容是今後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過比萬更大的數,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大數的讀寫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數位、數級增多,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本節課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結合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掌握數位順序表,知道億以內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能夠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億以內的數,
2、在認數的過程中,結合現實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較大的計數單位,掌握億以內數數位順序表。
教學難點是:能夠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億以內的數。
(四)教法、學法
本節課所採用的教法是游戲激趣、情景體驗、知識講授。
學法是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獨立思考。
(五)教學准備
在本節課中所需要的學具是撥珠計數器,教具是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突出需求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創造的先導。因此,上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一組紀念抗戰勝利xx周年閱兵儀式現場直播收視率的有關報道:國內騰訊等多家視頻網站對閱兵進行了網上直播。截至9月3日19時,各大視頻網站「閱兵」主題視頻共1381個,拿優酷網舉例,累計觀看人次超過25881296人,最高峰同時在線人數超2323500人,再次創下直播時段內歷史新高。
出示的這組數據中有一個是學生已學過的萬以內的數,有兩個數是將要學習的億以內的數,提問學生:這兩個大數你會讀嗎?
用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在躍躍欲試的情態下進入新課的學習。此時我順勢引出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安排了以下4個學習步驟:
1、創造計數單位「萬」和「十萬」
在剛才復習了有關數的知識的基礎上,我向學生提出挑戰性問題:9999的最高位是千位,那麼比千更大的計數單位還有嗎?怎樣在計數器上表示出來呢?
讓學生帶著思考在計數器上撥珠數數,創造出新的計數單位「萬和十萬」,學生在撥珠的過程中也明確了10個一萬是十萬。
2、創造更大的計數單位
奧蘇泊爾說過: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感受的東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大膽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想一想,運用計數器撥一撥,想辦法創造出更大的計數單位,學生有了前面的認知基礎,在撥珠過程中在創造等大的計數單位的同時就比較容易理解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教師板書),從而進一步得出結論: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為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一億究竟有多大,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概念,我出示多媒體課件將「一億」具體形象化,讓學生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
3、整理數位順序表
課標指出,教師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我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學課本第3頁有關數位順序表的知識,在學生自學後再互相交流,從而讓學生在輕松的自學交流中完善了數位順序表,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4、學習億以內數的讀法
讓學生藉助數位順序表讀數和脫離數位順序表直接讀數,並讓學生思考:大數怎樣讀才能讀得又對又快?從而引導學生發現:在讀大數時,可以從個位起每四個數位進行分級,然後再讀就比較容易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億以內數的讀法」在學生的自主探索中像一卷畫軸一樣,徐徐拉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
三、拓展應用,思維提升
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了如下幾道練習:
1、小游戲(同時用課件出示):用數一數的方法求出一艘遊艇的價格(這時要給學生提出數數要求:95萬以上,一萬一萬的數,是103萬)、一列火車的價格(2000萬以下,一百萬一百萬倒著數,是1400萬)
2、課件給學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信息套餐,讓學生讀一讀信息中的大數,並說出橫線上的數字表示的含義。
練習的設計,鞏固了學生的所學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練習的需求。
四、課堂總結、感情升華
提問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以及課件演示每人節約一粒米、一分錢、一滴水的生活情境,再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意識到大數都是積少成多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五、說板書設計
各位評委老師請看,這一部分就是我對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的'認識: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
六、教學風格
教育家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立足學生的發展」,組織學生在有效地數學活動中認識大數,體驗大數,應用大數,讓每位學生親歷新知的動態生成過程,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不知我以上的觀點與分析是否合理、到位,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鞠躬,擦黑板)
大數說課稿3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本單元我將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建議」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課標
本單元的課程目標分為四個層次: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億以內及以上的數,掌握計數的基本方法。
2、會改寫整萬、整億的數,會用四捨五入法省略萬或億後面的尾數。
3、認識計算工具,掌握計數器的使用方法。
數學思考:
1、在生活中解釋數,用數解決問題。
2、能歸納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遷移類推的方法。
解決問題:
1、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能藉助計算器解決問題。
情感與態度:
1、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感悟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說教材
我將通過教材的編寫特點、單元編寫特點、單元內容結構、知識的立體式整合四個方面來進行介紹。
教材的編寫特點:
單元編寫特點:
單元內容結構:
知識的立體式整合:
三、說建議
這里我將其分成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三個方面。教學建議:
1、創設具體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2、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同時為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
3、要培養學生收集生活中大數的習慣和能力。
4、密切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評價建議:
1、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能力評價、課堂表現、作用評價)
2、情感評價(學習愛好、學習興趣、自信心)
3、評價方式多樣化(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
資源開發與利用:
1、合理開發教材資源。
2、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學生身邊的數學、網路教學和多媒體教學。
3、開發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
4、開發利用課外資源與教學配套資源。
5、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成績。
下面我將就本單元的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進行具體說課。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億以內數的認識》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節第一課時。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本冊教材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和寫法,在兩部分認識數的教學中安排十進制計數法,知道數位、數級,對億以上數的認識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認識億以內的數,知道億是一個大數,掌握大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操作等方式獲得探究學習的體驗,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體會數學學習的方法。結合現實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情感態度: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通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樂於探究的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億以內數的讀法
難點:每級中間或末尾有零的數的讀法
二、學情分析
心理特點:思維比較活躍,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知識結構:學習了萬以內的數,對萬以內的數有了較深的感性認識。
三、教法學法
教法:引導發現法、觀察實驗法
學法:分組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模式:先試後導,當堂訓練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反饋練習,加深理解
4、課堂小結,反思評價
5、分層作業,鞏固提高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PPT展示2010年人口普查的人數,提供認識大數的現實背景,意在通過具體實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認識到學習比萬大的數的必要性。讓學生嘗試讀一讀畫面上呈現的大數。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藉助計數器數數,引出新的計數單位,形象揭示「千」「萬」「十萬」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
活動一說明用數字表示數的方法,由此引出活動二的數位順序表。
呈現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介紹「數級」,讓學生利用數位順序表說出每個數位上的數表示多少,理解「位值」意義。
活動三是教材例2、例3的教學,例2重在讓學生體會讀數的本質就是讀出每個計數單位的個數,整萬數則可以按照個級數的讀法去讀,然後在加一個「萬」字即可,例3重在讓學生掌握含兩級的讀法,特別是含0的數的讀法是難點。讓學生嘗試讀數,集體討論並總結讀數的法則。
(三)反饋練習,加深理解
本環節我共設計了三組不同的練習。基礎練習考察整萬數和含兩級數的讀法,鞏固練習意在區別萬以內和萬以上數的讀法和拓展練習探索含0的數的讀法。不同層次的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
【設計意圖:一是讓學生對新知識起到加深和鞏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做到了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四)課堂小結,反思評價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次回顧新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我通過以上四個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理念,我通過游戲引入、動手操作、交流感受、互動合作和課外延伸等手段最大化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獲得美的感受得到美的熏陶。
(五)分層作業,鞏固提高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對本節課只是的鞏固和復習。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精簡明了,突出重點,體現本課時的內在聯系,更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認識。
❷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簡單的周期》說課稿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簡單的周期》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簡單的周期》是蘇教版課程標准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課的重點難點是根據物體的排列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什麼圖形。
教學目標是:
1、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發現簡單周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2、讓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3、讓學生在探索規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教法與學法:
1、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理解不同的解題策略。
2、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鼓勵他們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結合生活,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
三、教學思路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六個主要的教學程序:第一部分通過學生熟悉並感興趣的卡通動物導入新課;第二部分在現實情境中,獨立探索規律;第三部分通過不同的習題和方法,使學生對解決這類習題的方法得到提升;第四部分是運用規律,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鞏固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第五部分是總結評價,延伸規律,欣賞介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規律。第六部分是游戲,拓展學生思維。
1、創設情境,引出規律。
在課的一開始,我先出示了學生熟悉的串珠活動,先串綠色,再串黃、藍、紅色的珠子,並按順序又出示了一組,讓學生猜接下來我會串什麼顏色?其實這時學生已經體會到我是按一定的順序串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規律,所以很快地能猜出我接下來要串的顏色。然後指出,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找規律。使學生先初步明確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利用串珠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我出示了2組後,學生腦海中已經建立了有規律排列的表象,因此學生都能猜對,進一步感知物體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從而把這樣的感知運用於例題圖中,讓學生找出規律。]
出示了例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場景中有些什麼,初步感受彩燈、彩旗、盆花這些物體,觀察這些物體的擺放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從對這些物體的觀察中發現,這些物體的擺放是有規律的。正因為這些物體擺放整齊有規律,才會這么賞心悅目,使學生體會數學美,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規律的積極性。[在這里,我原先讓只學生說一說他們擺放的規律是什麼,但我覺得應該在課件中演示出來這樣的規律,於是我加上了一些圈來表示,達成統一的認識。]
2、自主探究,理解規律
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首先多媒體出示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9盆是什麼顏色的花?理解題意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來。
在這一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由於不同的學生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學生想出了多種辦法,有的學生用畫一畫的方法畫出是藍花。這些方法都能解答這一題。但重點我討論了學生提出的計算的方法。用19÷3=6(組)……1(盆)。根據這個算式,先讓學生具體地說一說19、3、6和余數1各表示什麼。學生很清晰地進行了表達:一共有19盆花,以一盆藍花、一盆黃花、一盆紅花為一組,共分成了6組還多一盆。我緊著提問,根據這個算式你又是怎樣判斷出是藍花呢,把學生的重心引到余數上。體會到第19盆花就是第7組的第1盆,因為每組的花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看每組的第一盆是什麼顏色就可以了。[在講解的過程中,我還利用課件用圈表示出這19盆花,每3盆為一組,分成了6組,讓學生一看就知道剩下的一盆是第7組的第一盆。]
[在探究盆花的`擺放規律時,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了創新意識。通過充分的交流,展示了多樣的解決問題策略。並注意引導學生不斷地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
3、獨立嘗試,選擇方法
接下來我讓學生先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繼續探索解決彩燈的第1個問題。在交流中,學生有的還是用了畫圖的方法,有的用了計算的方法,隨即我提問,為什麼不用推想的辦法呢?從而讓學生理解推想的方法只適用於兩個物體為一組的規律排列。於是排除了都用推想這個辦法的簡便性。接著問學生那第20盞是什麼顏色的燈呢?這回大多數學生都體會到用畫圖的辦法非常麻煩,於是順理成章地把學生引到用計算的方法上來,體會到計算的簡便。其中求第23盞彩燈是什麼顏色的算式中沒有餘數,這里就要讓學生重點理解說一說沒有餘數表示了什麼,讓學生總體地了解有餘數時及沒有餘數時的判斷方法。[在這里,本來課件中顯示出來的是用不同顏色的圈代替彩燈體現它的規律,現在我覺得直接在這個圖上表示出來更清晰,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一小題著重是讓學生判斷體會出用算式計算的簡便。接著我就直接提出要求讓學生用算式計算彩旗的題目,讓學生做完後觀察這幾個算式,發現得數的規律,當得數是幾時就是每組中第幾面旗的顏色。在這里我也覺得在彩旗的圖上用圈把它呈現的規律體現出來比較明顯。因為這里我發現有少數學生還是以為這是兩面旗為一組的,這樣比較清晰。
接下來我通過三題的排列規律出示定義:像上面這樣同一事物依次重復出現叫做周期現象。接著我讓學生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周期現象嗎?
學生口答後,教師出示圖片欣賞(生活中的周期現象)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總結全課中,讓學生說說你有什麼感想與收獲,有什麼想說的,告訴學生今天學習的規律都是周期性規律,在碰到這樣的規律時可用計算來解決問題。然後再讓學生欣賞一些生活中的規律,體會它的美及在生活中運用,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學生興趣很高,但重點是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❸ 四年級數學上冊《平行與垂直》說課稿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平行與垂直》說課稿
教學流程:
(一)、從生活實際抽象出數學模型
(出示圖片)兩條筆直的鐵軌,看成兩條直線,把它們畫在紙上,它們的位置關系如同等號。如果你也來畫兩條直線,還會有什麼不同的位置關系呢?
學生畫一畫。
(二)、分一分,初步感知平行與垂直的特點
1、讓我們用兩根食指比劃比劃每組中直線的位置關系。如果讓你給這幾種情況分類,你打算怎麼分?先自己獨立思考,再與小組同學交流交流,小組長做好記錄和總結。
2、、交流分類情況。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分法:
第一種:分兩類——相交、不相交
第二種:分三類——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
第三種:分四類——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相交成直角的。
(三)、歸納特點,探究規律
平行:
1、大家先來看第一類,這一類的兩條直線的位置有什麼特點,想像一下再畫長點,會相交嗎?
2、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叫平行線,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麼是平行線?
3、我們打開書56頁,看看書中是怎麼定義平行線的`。(齊讀)
4、在這個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麼?(“同一平面內”,“互相平行”)
5、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6、介紹用符號表示平行線的方法。
7、出示課件:判斷是否成平行關系。
8、再一次出示鐵軌,你還能舉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嗎?
垂直:
1、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類直線有哪些共同特點?(有交點,都成了四個角)能不能按照角的大小也把它們分分類?有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有的四個角不是直角),你怎麼知道他們相交後形成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量角器),
2、誰知道像這樣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是什麼關系?
3、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麼是互相垂直?
4、我們打開書57頁,看看書中是怎麼定義互相垂直的。(齊讀)
5、在這個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麼?(“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6、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6、介紹用符號表示互相垂直的方法。
7、完成題卡:判斷每組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並用符號表示出平行和垂直,寫出讀法。
8、生活中,很多時候平行和垂直都是同時存在的,把它們摻雜在下起,同學們能區分出來嗎?
(四)、小結,梳理知識結構
剛才,同學們在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找一找等探究活動中,知道了在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可以分成兩大類,相交和不相交。不相交的這一類叫做平行。相交的這一類按照是否成直角也可以分成兩類,其中相交成直角的叫做垂直。生活中有了平行和垂直,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有序和美麗。
(五)、拓展練習,鞏固知識
辨析題:1、兩條不相交的直線叫平行線。
2、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不平行就相交。
3、垂線和直角如同孿生兄弟,有垂線的地方就有直角。
4、如圖 + 直線b叫垂線。
(六)、拓展提升
本節課,我們主要研究了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和垂直的關系,如果再加入一條直線,你還能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嗎?
出示: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麼,這兩條直線之間是什麼關系?
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垂直,那麼,這兩條直線之間是什麼關系?
(七)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提昇平行與垂直的應用價值
出示圖片:(鉛錘測平行,水平儀定平行垂直,測量跳遠成績)
引導學生了解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應用,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為下節課做滲透。
板書: 平行與垂直
不相交—平行 (∥ )( = )( )記作: a//b讀作:a平行於b
同一平面內
相交—成直角—垂直( ∟ )(+)(⊥) 記作:a⊥b讀作:a垂直於b
;❹ 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大數的認識》說課稿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基於學生對萬以內數的了解進一步擴展的學習內容。教材提供了豐富的實例,旨在讓學生接觸並感知大數,不僅豐富了學習內容,也為學生提供了進行國情教育的素材。這部分知識既是對萬以內數的鞏固與深化,也是為學習更大數的計數單位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態度和能力,但學習億以內數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生在讀寫大數時常出現錯誤,這往往與對數概念的不清晰以及數感的缺乏有關。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通過活動理解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感知大數的實際意義。
能力目標:掌握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了解單位之間的關系,熟練數位順序與數級。
情感目標:在小組合作與交流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三、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理解大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十進制的計數方法。
四、教法與學法
採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操作、比較、歸納,鼓勵交流與創新。同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年齡特點,採用實踐操作的學習方法,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經驗,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練習鞏固與反思總結。
(一)創設情境,動手感知:通過展示夜晚星空圖片,引出大數的概念,激發學生興趣。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通過活動一回顧萬以內數的認識,活動二認識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活動三讀數理解十進制計數法。
(三)練習鞏固,深化理解:設計數數、找數與讀數練習,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四)反思課堂,總結升華:回顧學習收獲,體驗學習成功。
通過以上環節的設計,教學活動圍繞數學知識的獲取與應用展開,旨在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創新意識與團隊協作能力,使學生在體驗與實踐中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