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發展
Ⅰ 簡述中國傳統數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數學的發展歷程如下:
(一)中國古代數學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貨物交換產生以後,數與形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就已刻有表示數字的符號。到原始公社末期,就已開始用文字元號取代結繩記事了。
(二)春秋戰國之際,籌算得到普遍的應用
籌算記數法已使用十進位值制,這種記數法對世界數學的發展是有劃時代意義的。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也促進了數學的發展,一些學派還總結和概括出與數學有關的許多抽象概念。秦漢是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中國古代數學體系正是形成於這個時期。
3、《黃帝九章算經細草》
中國古典數學家在宋元時期達到了高峰,這一發展的序幕是「賈憲三角」(二項展開系數表)的發現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高次開方法(「增乘開方法」)的創立。賈憲三角在西方文獻中稱「帕斯卡三角」,1654年為法國數學家 B·帕斯卡重新發現。
4、《數書九章》
秦九韶(約1202~1261),字道吉,四川安岳人,先後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不久死於任所。1247年寫成著名的〈〈數書九章〉〉。〈〈數書九章〉〉全書共18卷,81題,分九大類。
Ⅱ 數學的發展史是什麼
數學的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數學形成時期(遠古—公元前六世紀),這是人類建立最基本的數學概念的時期。人類從數數開始逐漸建立了自然數的概念,簡單的計演算法,並認識了最基本、最簡單的幾何形式,算術與幾何還沒有分開。
第二時期:初等數學時期、常量數學時期(公元前六世紀—公元十七世紀初)這個時期的基本的、最簡單的成果構成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大約持續了兩千年。這個時期逐漸形成了初等數學的主要分支:算數、幾何、代數。
第三時期:變數數學時期(公元十七世紀初—十九世紀末)變數數學產生於17世紀,經歷了兩個決定性的重大步驟:第一步是解析幾何的產生;第二步是微積分的創立。
第四時期:現代數學時期(十九世紀末開始),數學發展的現代階段的開端,以其所有的基礎--------代數、幾何、分析中的深刻變化為特徵。
數學需要嚴謹性:
數學是人類對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模式進行嚴格描述的一種通用手段,可以應用於現實世界的任何問題。從這個意義上,數學屬於形式科學,而不是自然科學。所有的數學對象本質上都是人為定義的,它們並不存在於自然界,而只存在於人類的思維與概念之中。
因而,數學命題的正確性,無法像物理、化學等以研究自然現象為目標的自然科學那樣,能夠藉助於可以重復的實驗、觀察或測量來檢驗,而是直接利用嚴謹的邏輯推理加以證明。一旦通過邏輯推理證明了結論,那麼這個結論也就是正確的。